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5單元中華文明的輝煌與危機階段特征明清時期(1368~1840年鴉片斗爭前)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日趨鞏固;二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它包括明朝(1368~1644年)、清朝前期(1636~1840年)。在政治方面:統一多民族國家日趨鞏固;君主專制得到空前的加強。明初廢丞相強化皇權,實行廠衛特務統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清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使君主專制得到了強化。這也同時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說明白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對外趨向閉關政策,阻礙了社會進步,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后。在經濟方面:農業、手工業發展均超過了前代水平;區域間長途販運和商幫的發展凸現了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緩慢發展。在文化方面: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時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體現了儒學思想的活躍;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傳統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現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總體而言已起先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文學藝術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教化、科舉、文化政策都體現了君主專制制度強化的色調。第10講明清時期的政治一、明代君權的空前強化——內閣制度的形成1.廢丞相(1)背景:明太祖認為丞相權勢過重阻礙皇權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干脆對皇帝負責。(3)影響:宰相制度被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設內閣(1)緣由:朱元璋廢丞相職位,政務集中于皇帝一身。(2)設立:明成祖朱棣設立,以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3)特點: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級的行政機構,只是為皇帝供應顧問的內侍機構。(4)評價: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并不能對君主起制約作用。圖證歷史明代的“票擬”與“批紅”3.宦官專權:明代皇帝厭政,將批紅之事交給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辦,這為宦官專權供應了便利。宦官有了參加政事的機會,進而造成宦官專權局面。宦官擅權亂政是皇帝授權的結果,也是利用宦官牽制內閣的產物。4.特務統治:明代為了確保臣下肯定忠心,利用特務手段偵察臣僚私下言行,設立廠衛機構,監視偵察官民行為,凌駕于司法部門之上,受皇帝干脆領導。5.八股取士:明清選拔官吏沿用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于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揮個人見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統治者用“八股取士”來禁錮學問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許多成為皇帝的忠順奴仆。二、清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軍機處的設立1.設立:雍正年間設立,選親信大臣協辦軍務。2.地位: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3.特點(1)軍機大臣均由皇帝欽定,秉承皇帝旨意辦事。(2)機構簡潔,人員精干,有官無吏。(3)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辦事效率高。(4)政治決策封閉性明顯。4.影響(1)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2)提高了中心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圖解歷史中國古代皇權的發展趨勢圖教材補缺清代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和“文字獄”議政王大臣會議:清初,軍國機要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南書房的設置:康熙親政后,為擴大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選擇翰林院學士入值。當值的翰林院學士事實上是參加機密事務,替皇帝起草諭旨。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最終集權于皇權。“文字獄”: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學問分子和漢人的抗拒,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文字獄嚴峻禁錮了思想,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封建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三、清朝的邊疆政策1.目的:為了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基本原則:敬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地制宜進行行政管理。3.措施(1)設理藩院主管邊疆和民族事務。(2)重視邊疆地區的交通建設和軍事防衛。(3)雍正年間,在西南地區實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4.作用(1)大大強化了中心政府的統治。(2)清朝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3)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安定團結。(4)推動了我國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和發展。教材補缺明清時期的基層治理明代戶籍制度嚴密,軍民人等出行超過百里,即要在官府辦理通行證,關津要隘,時刻盤查。里甲制度在明清兩代都非常嚴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編排,縣以下鄉村設鄉、都、保、莊。各地名稱不同,但組織系統直達居民百姓。鄉村的家族也與政權遙相呼應。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選修4)1.鞏固統一國家(1)軍事上①平定三藩:掃除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②統一臺灣:實行攻撫兼施的方針,統一后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重新統一于中心政府的管轄之下。③三征噶爾丹:先后取得烏蘭布通和昭莫多戰役的成功,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統一國家的疆域。(2)文化上:崇尚儒家文化,開科取士。既緩和了階級、民族沖突,又加快了滿族文化的發展步伐。(3)政治上:冊封班禪等活佛,加強了中心對西藏的管理。2.維護國家主權(1)通過兩次雅克薩之戰,迫使俄國接受談判建議。(2)1689年,中俄雙方同等協商簽訂《尼布楚條約》,維護了中國主權。3.評價(1)功績:康熙帝掃除了地方割據勢力,抗擊了外來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國版圖,締造、鞏固了空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康乾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2)消極:對內加強專制(文字獄、設南書房),對外輕視西方,實行閉關政策,未能緊跟先進潮流,為近代中國落后埋下隱患。(3)總評:康熙帝締造了鞏固和空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極致,開創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終一個繁盛時代——康乾盛世。考點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密折制度密折是將奏文寫在折疊的白紙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無從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進一步擴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寫奏折不得泄密,不經任何機構、人員,直達御前。這種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干脆地獲得信息,提高了宮廷決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權,也加強了對官僚機構的限制。1.比較宰相制、明朝內閣制、英國內閣制比較項宰相制明朝內閣制英國內閣制性質中心一級行政機構皇帝的內侍詢問機構國家行政機構職權行政、決策內侍、詢問最高行政權任職方式選拔任免干脆由皇帝確定會議選舉中的多數黨領袖,經國王任命,首相組閣本質君主專制的產物君主專制加強的產物民主政治的產物對君權影響制約君權強化君權國王“統而不治”針對練1北京故宮內某機構,其“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加軍務,后漸漸演化為全國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此機構的設置()A.標記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B.出現于康熙年間,以票擬形式參加軍務C.取代前朝的三省,成為最高行政機關D.與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形成三足鼎立答案A解析依據“北京故宮內某機構,其‘職能原為承命擬旨,參加軍務’”可推斷該機構為清朝的軍機處,結合史實可知軍機處的設立使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標記著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故A項正確。2.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①對明清以前的政治制度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如在中心與地方的管理等方面體現了繼承,內閣和軍機處的設置等方面體現了發展。②專制范圍空前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③專制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廢丞相、八股取士和軍機處的設置等方面。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明清時期,君主專制漸漸達到頂峰,并且漸漸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2)影響主動影響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擋外來侵略,肯定程度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鞏固。②經濟上,有利于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為封建經濟的發展創建了條件。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區、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溝通,推動了先進技術在較廣袤的范圍內傳播。消極影響①政治上,以強化君主專制為核心,形成了長期的人治傳統,民主政治無從發展,極易出現政治腐敗現象,形成暴政,派生出浩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②經濟上,封建社會后期,日益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造成中國社會的落后。③思想上,專制統治嚴峻限制思想文化,造成國民的愚昧與落后,嚴峻阻礙科技進步。
考點二明清時期中心集權的加強1.改土歸流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制為流官制。又稱土司改流、改土設流、廢土改流。始于明代中后期,是指將原來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為中心政府派任流官。改土歸流有利于消退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時加強中心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統治。2.金瓶掣簽制度又稱為金瓶鑒別,是藏族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的方式的制度,1792年正式設立。該制度用掣簽與金瓶以確定活佛轉世人選,最終經皇帝批準。這一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心對西藏的管轄。1.明代地方管理體制(1)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廢行省,設三司。在地方分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別主管民政、司法和軍事,合稱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隸屬,各自聽命于朝廷,以加強皇權對地方的干脆限制。(2)明朝中期,為進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起先設立巡撫和總督。巡撫本為臨時差遣帶有監察性質,后兼地方軍政,也有了相對固定的治所,遂成為一級地方官員。總督因軍事須要而設,后成為一級地方官員,但巡撫與總督都屬于中心系統。(3)明代的三司與巡撫在處理地方事務時受制于中心。三司受中心部門領導,分掌地方事務;巡撫由皇帝干脆派遣,統領地方事務。2.明清對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繼承發展(1)繼承:基本上繼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2)發展①明代: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級。地方分權,相互牽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另設都指揮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獄,三機構互不統屬,各直隸中樞,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討。整頓地方機構統屬關系,實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隸州、縣和一般州三級統屬。②清代:清承明制,在內地設18行省;清行省以下機構大都承明制,但其長官稱知府、知縣;清代邊疆地區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異。針對練2(2024·皖江名校聯盟高三聯考題,5)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作為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軍政機構,其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后為世襲。奴兒干都司的設立()A.完善了地方監察體制B.加強了中心對邊疆的管理C.變更了中心行政體制D.緩解了中心與地方的對立答案B解析奴兒干都司是明朝設置的管轄邊疆地區的機構,不是地方監察機構,故A項錯誤;它的設立加強了中心對邊疆的管理,故B項正確;奴兒干都司是中心在地方設置的機構,沒有變更中心行政體制,故C項錯誤;它的設置有利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不是緩解中心和地方的對立,故D項錯誤。唯物史觀——正確看待“康乾盛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建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確定性力氣。因此,任何一個英雄人物的產生都是時代造就的,“時勢造英雄”,個人的作用無法變更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統治者勵精圖治,平定叛亂,收復臺灣,挫敗沙俄的侵略企圖,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開發,奠定了漢唐都難以比擬的寬闊疆域;經濟發展,國力強大,人丁興盛,文化昌盛,這130年呈現的盛世景象,史稱“康乾盛世”。這種盛世建立在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從縱向看,它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但這并不能阻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步伐。此時,西方資本主義正在崛起,危機在盛世中潛滋暗長。材料總督巡撫在明代制度下還尚好,因其必有事才派出此等官,并且都帶一個都御史的銜。這就是說,由中心政府都察院的都御史臨時派到地方去辦事,所辦是巡撫、總督等事。譬如倭寇來了,沿海地方沒有總其成的人,就派一個總督或巡撫去,這是臨時的。過幾年,事情平定了,這官照舊回中心,機關也撤銷了。但一到清代,總督巡撫又變成永久的,在布政使(藩臺)按察使(臬臺)上面再加巡撫總督,地方行政就愈來愈壞了。我們現在再從歷史演化源頭上說來,漢時由刺史變成為牧,以及唐代之十道視察使,這些都是由監察官變成地方行政長官的。只有節度使才是軍事長官變成行政長官,然而還是意在開邊對外的。明清兩代之總督巡撫,則是意在對內防亂,不在對外開邊。——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要求:從材料中找出明清時期督撫制演化的特點。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督撫由臨時委派到永久存在;由負責特地事務到負責地方行政;由一般加銜到正式建制。材料廢丞相、罷中書省,是明初政治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創制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以上創制,明朝的國家體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明太祖實錄》卷239)。”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執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發覺問題:明朝的國家體制具有獨特性;明朝皇帝集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于一身。思索:明朝的這一制度創新與社會轉型是否有必定的聯系?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明朝的這一制度變革,反映出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折射出我國封建社會晚期封建制度的日趨衰落,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現象。材料在明朝,監察官員除中心都察院官員以外,品級一般都不是很高,雖然他們的品級不高卻有皇帝撐腰,并享有某些特權,在掌有監察大權的基礎上以卑察尊,對監察過程中的糾舉起到了支撐作用。明朝監察制度不僅在監察各級官吏上進行了制度設計,還要求監察官員間也要行使監察權,做到相互監督,實現監察職權的交叉進行。明朝監察制度在進行監察權設計時采納的是單向的監察方式,而在下級對上級的監督以及社會輿論的關注等方面就顯得相對欠缺,為監察官員濫用職權、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的滋生創建了隱形條件。——摘編自覃云等《論明朝監察制度對我國反腐倡廉的啟示》要求:分析材料,論證說明明代的監察制度是君主專制的工具。論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明代監察官員在皇帝的支持下,獨立行使職權,以卑察尊;自上而下單向監察,最終聽命于皇帝;監察官員雖然互查互糾,但缺乏下級及社會輿論監督,仍易滋生腐敗。總之,明朝監察制度服務于皇權專制,有很大的局限性。全國卷考題統計年份考題2024年卷Ⅰ,41(1)宋到明清鄉約制度的變更2024年卷Ⅱ,27明代中樞機構的變更卷Ⅲ,40(2)鄭成功收復臺灣2024年卷Ⅰ,27明代地方制度的變更卷Ⅱ,27族譜的編修2014年卷Ⅱ,27明代君主專制的強化1.(2024·課標全國Ⅱ,27)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漸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丟失D.宦官駕馭決策權力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讓宦官參政是為了牽制內閣,這使得識字成為宦官的必要素養,這是中樞決策程序發生異變的結果,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皇權專制的強化,而不是皇權衰落,故B項錯誤;材料不涉及內閣,解除C項;中國古代決策權力駕馭在皇帝手中,D項錯誤。[易錯易混]從宦官讀書識字很簡潔想到明代的宦官專權,這種結果的出現并非明朝政府的初衷,讓宦官讀書識字的目的是為了牽制內閣。2.(2024·課標全國Ⅰ,27)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漸漸演化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這一變更有助于()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減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心與地方的對立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表明原來的三司分屬三個機構,各自為政,權力分散;后來的巡撫成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權力相對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統屬、運轉不靈的弊端,提高了辦事效率,故選B。3.(2024·課標全國Ⅱ,27)福建各地族譜中有大量關于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的記載,此類現象在清乾隆年間隧然增多。這說明乾隆年間()A.族譜編修順應了移民的需求B.大陸移民已在臺灣安居繁衍C.內地宗族起先整體遷移臺灣D.兩岸居民正常往來受到阻礙答案B解析1684年,康熙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到乾隆年間,入臺族裔回鄉請祖先牌位赴臺,說明這些移民已在臺灣定居,因受宗法制的影響,而回鄉請祖先牌位,故B項正確。4.(2014·課標全國Ⅱ,27)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高校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答案B解析明太祖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并設殿閣高校士,明成祖時設內閣,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它只是皇帝的內侍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內閣首輔雖有時會操縱朝政,但其權力并不是來自制度及其職位,而是來自最高統治者的支持與信任,故內閣首輔操縱朝政進一步體現了君主集權的加強,故選B。5.(2015·海南高考,7)儒家學說提倡“寬刑慎殺”,強調執法有準、量刑有據。明初朱元璋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這表明朱元璋()A.力圖為專制集權確定理論基礎B.試圖以重刑快速穩定社會C.放棄了儒家的治國理念D.執法無準、量刑無據答案B解析專制集權的理論基礎確立在戰國時期,A項錯誤;據材料“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可知朱元璋通過重刑以治理“亂世”,B項正確;尊儒尚法始終都是漢武帝以后封建社會的治國理念,C項錯誤;D項材料無法體現。1.(2024·湖北武昌區5月調研,27)科舉后備隊伍的積累使不少生員對科舉感到無望,以至明中期以后發生了科舉以來首次頗具規模的“反科舉”運動。大批的生員、監生紛紛“棄舉業”“裂秀才冠”,往往自稱“山人”,以自身學識與才華充當各衙門官員幕僚從而參加政治。這反映了當時()A.學問分子對八股文的痛恨B.科舉制已失去選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縱國家政權D.明代政治體制已相當僵化答案D解析題干反映的是生員對科舉及政治前途的不滿,故A項錯誤;題干未提及科舉的非公正性,故B項錯誤;題干中“大批的生員、監生……充當各衙門官員幕僚從而參加政治”,推知其勢力處于從屬地位,故C項錯誤;題干中“科舉后備隊伍的積累……大批的生員、監生紛紛‘棄舉業’‘裂秀才冠’……充當各衙門官員幕僚”,推知生員對政治前途感到渺茫,明代政治體制已相當僵化,故D項正確。2.(2024·廈門模擬)讀下表記述出處(成祖時)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內閣臣造扆前密勿謨畫……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明政統宗》(宣宗時,內閣)于中外章奏,許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謂之條旨,中易紅書批出御筆親書。《殿閣詞林記》(憲宗時)凡四方章奏,不召內閣大臣裁決,惟付之左右內臣而已。《明憲宗實錄》(世宗時)內閣自加隆重,凡職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稱為首相,其其次人以下多其薦引,隨事附和,不敢異同。《西園聞見錄》上表為不同史籍關于明代內閣的歷史敘述。據此可以推斷,明代內閣()A.駕馭最高行政權力 B.權力因皇權須要而浮動C.閣臣政治地位低下 D.無法影響朝廷政局發展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時代,內閣的權力不同,內閣權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須要,比如“(宣宗時,內閣)于中外章奏,許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謂之條旨,中易紅書批出御筆親書”,而“(憲宗時)凡四方章奏,不召內閣大臣裁決,惟付之左右內臣而已”,故B項正確。3.(2024·榆林一模,27)1572年,年僅10歲的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他依仗皇太后的信任,侵奪六部職權,六部皆俯首聽命。對此歷史現象解讀正確的是()A.六部演化為內閣下屬機構B.內閣權力加大是君權強化的產物C.內閣成為國家法定決策機構D.內閣首輔成為實質上的宰相答案B解析明代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級的行政機構,不能統轄六部,故A、C兩項錯誤;內閣首輔不能與明代以前的宰相相提并論,其地位非法定,故D項錯誤;內閣權力增加根源于君主專制制度,故B項正確。4.(2024·遼寧重點中學協作校模擬)《清史稿》載:“世謂(內閣)高校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勝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則以其通敏。慎密則不泄,通敏則不滯,不滯不泄,樞機之責盡矣。”該記載()A.體現軍國大權盡歸內閣B.顯示經世致用思想的發展C.證明清朝中心集權強化D.說明軍機大臣需敏銳嚴謹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軍機處大臣應具備的素養要求,故A項錯誤;同理,與經世致用無關,故B項錯誤;清代軍機處事實上反映的是專制皇權的強化,故C項錯誤;依據材料“勝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則以其通敏”,可知軍機大臣須要慎密通敏,故D項正確。5.(2024·渭南韓城教學質量檢測,27)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報各處田苗,康熙帝將該無關機要的奏折交內閣高校士閱覽,并說:“九卿奏折,朕已知。爾等票簽具奏。”此舉()A.說明內閣具有決策權 B.說明內閣專職批答奏折C.反映出相權得到復原 D.益于提中學央行政效率答案D解析清朝內閣沒有決策權,決策權駕馭在皇帝一個人手中,故A項錯誤;“康熙帝將該無關機要的奏折交內閣高校士閱覽”說明內閣不是專職批答奏折,故B項錯誤;清朝沒有復原相權,故C項錯誤;“康熙帝將該無關機要的奏折交內閣高校士閱覽”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故D項正確。課時作業一、選擇題1.(2024·百校聯盟全國Ⅰ卷4月聯考,27)明太祖廢丞相后的事實表明:沒有大臣的輔弼,皇權體系是不能正常運行的,為此,明太祖欲尋求一種既可以防止大臣專權,又足以充分輔佐皇權的丞相替代機構。由此可知,明初()A.國家中樞行政體系遭到破壞B.皇權體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約C.內閣參加決策呈現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終得到變相復興答案A解析從材料“沒有大臣的輔弼,皇權體系是不能正常運行的”可知國家中樞行政體系遭到破壞,故A項正確。
2.(2024·綿陽模擬)古代官員未到退休年齡而提前懇求辭去官職致仕歸家的現象稱為“乞休”。下表是依據《明實錄》統計的明代官員乞休狀況。據此可推知當時()年頭年數乞休次數年平均次數洪武3500正統2940.14成化231034.48嘉靖4548710.82隆慶67612.67萬歷4889318.60A.君主專制制度已經登峰造極B.修齊治平的責隨意識日益淡化C.傳統家國同構觀念起先瓦解D.士大夫自我實現途徑趨于多元化答案D解析君主專制制度登峰造極是在清朝,故A項錯誤;修齊治平的責隨意識是每個讀書人終身追求的目標,“乞休”無法說明修齊治平的責隨意識日益淡化,故B項錯誤;傳統家國同構隨著宗法制的瓦解而瓦解,故C項錯誤;古代官員未到退休年齡而提前懇求辭去官職致仕歸家,說明“乞休”的官員有了新的自我實現途徑,故D項正確。3.(2024·惠州4月模擬,2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會典》是記載明代典章制度為主的官修史書,然而在該書中始終沒有將“內閣”單列章目,僅將內閣職權附于翰林院(最高學術機構)之下。這主要是因為()A.內閣地位無足輕重 B.皇帝權力過度膨脹C.內閣不是法定機構 D.閣臣多來自翰林院答案C解析縱觀明代政治,內閣地位舉足輕重,故A項錯誤;內閣本身就是皇權膨脹的產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書沒有把內閣單列為典章制度,其緣由與皇帝權力膨脹無關,故B項錯誤;內閣地位舉足輕重,但卻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級的國家機構,既無實際決策權,也無行政權,只是皇帝的顧問機構,故C項正確;D項與材料缺乏嚴密的邏輯,故D項錯誤。4.到明代中葉,內閣高校士雖“無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實”,已類似“漢唐宰輔”了。這樣,朱元璋處心積慮加以廢除的相權,很快就因為內閣制度的產生而復活。這說明()A.閣臣事實上取得了部分相權B.首輔成為國家最高行政長官C.內閣成強化君主專制的工具D.君主專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答案A解析內閣高校士雖“無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實”表明閣臣事實上取得了部分相權,故A項正確。5.(2024·黔東南州一模,27)明朝訴訟回避制度對御史出巡有嚴格規定,明太祖時“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臨之人沒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報仇,朦朧舉向”,明英宗時“一所至之處,須用防閑,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見雜人”。這些做法()A.消退了吏治的腐敗B.客觀上有利于社會公允公正C.維護社會秩序穩定D.推動了國家監察制度發展答案B解析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不行能從根本上消退腐敗,故A項錯誤;據材料“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臨之人沒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報仇,朦朧舉向”“一所至之處,須用防閑,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見雜人”可以得出這些做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公允公正,故B項正確;監察制度主要是用來監察官員的,有利于整頓吏治,故C項錯誤;材料中的這些做法并沒有上升到制度層面,故D項錯誤。6.(2024·上饒一模,27)明初,朱元璋在廢中書省的同時,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為皇帝干脆領導下的行政管理部門,六部尚書參加全國性的大政大獄探討,不再像過去那樣凡事都必需向丞相匯報請示。這一舉措()A.有效保障了皇帝決策的正確性B.擴大了六部權力范圍C.有助于提中學樞機構行政效率D.緩和了君相之間的沖突答案C解析材料中是減弱相權,權分六部,并不能保證皇帝決策的正確性,故A項錯誤;材料中僅僅說明六部尚書可參加全國性的大政大獄的探討,并未擴大其權力范圍,故B項錯誤;材料中“不再像過去那樣凡事都必需向丞相匯報請示”得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君相之間的沖突的緩和,故D項錯誤。7.(2024·重慶高考模擬調研卷二,27)明朝前期,在北方設立九邊重鎮防范蒙古,但蒙古軍隊多次南下擄掠,甚至俘虜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與蒙古達成協議,復原通貢,邊鎮開設互市,聽邊民自行貿易,從今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疆威逼。這一變更反映出()A.中原經濟是蒙古政權的生存基礎B.諸王守邊減弱了邊地的防衛力氣C.明朝對蒙古實行堵疏并用的政策D.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諧答案D解析據材料“重鎮防范蒙古”結果“威逼北京”和材料“復原通貢,邊鎮開設互市”結果“不再構成邊疆威逼”說明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諧,故D項正確。8.(2024·梅州一模,26)康熙十六年設立的南書房逐步形成為權力中心,“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頒布諭旨:“著將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官員,每日輪四員,入直(值)南書房。”從而將初期只有兩名入值大臣的南書房改為一次選四名入值。這一做法有利于()A.防止南書房入值大臣擅權B.協調滿漢貴族之間的關系C.利用不同機構以分權制衡D.擴大南書房參加決策的權力答案A解析材料中講到“將初期只有兩名入值大臣的南書房改為一次選四名入值”,入值南書房的人數增加,反映了康熙帝通過增加人數來分割權力,目的是為了避開權力過于集中,防止大臣擅權,以加強皇權,故A項正確。9.(2024·德州高三檢測)軍機處最主要的職掌是所謂的“承旨書諭”,上諭下發有“明發”和“廷寄”兩種。明發上諭指交內閣發抄,宣示天下的諭旨;廷寄上諭是由軍機大臣干脆密寄具奏人的諭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傳遞。這表明()A.軍機處成為內閣的上級機構B.軍機處干脆參加機要政務的決策C.“廷寄”利于加強中心對地方的監管D.“廷寄”削減了中心決策的失誤答案C解析材料不能證明軍機處成為內閣的上級機構,A項錯誤;B、D兩項無法從材料中獲知,解除;據材料可知廷寄上諭干脆把皇帝和地方聯系起來,有利于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故C項正確。10.“它的設立,本是一種超常規的做法。這個無編制、無定員、無預算,名義上僅僅是皇帝的臨時秘書機構,卻事實上褫奪了內閣的權力,造成了中國特色的機構名實不符現象。”材料中的“臨時秘書機構”()A.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B.阻礙皇權高度集中C.減弱相權對皇權的制約D.強化君主專制統治答案D解析從材料“這個無編制、無定員、無預算,名義上僅僅是皇帝的臨時秘書機構,卻事實上褫奪了內閣的權力”,可知該機構是清代的軍機處,它的建立加強了皇權,故D項正確。11.(2024·濰坊高三一模,6)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懇求:“蒙圣諭藩臬(官員)皆賜折奏。仰懇圣恩,賜臣一例用折。”孔毓璞從而獲得了越過一切中心機構直報皇帝的密奏之權。材料反映清朝()A.非理性化統治的趨勢日益明顯B.軍機處設立帶來保密性的加強C.議政王大臣會議起先受到制約D.地方實力的加強迫使中心妥協答案A解析材料“獲得了越過一切中心機構直報皇帝的密奏之權”,體現了超越體制制度,增加主觀性的一面,故A項正確;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與軍機處的關系,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議政王大臣會議,故C項錯誤;該表述與所學史實專制皇權加強不符,故D項錯誤。12.(2024·南充模擬)雍正年間制定了“沖繁疲難”制度,依據各州縣所處地理位置的沖或僻、政務的繁或簡、賦稅的完或欠、命盜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狀況,分定全國州縣為沖、繁、疲、難四類來選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項突出者,由該省督撫于屬員中揀選補授。而四項俱無者,官員由吏部補授。此制度()A.促進各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B.將地方行政機構劃分為四個等級C.不利于德才兼備人才的選拔D.打破州縣官吏都由吏部選用格局答案D解析題干主要論述的是清朝的官吏選拔,與區域經濟無關,故A項錯誤;題干主要論述的是清朝的官吏選拔,與地方行政機構的劃分無關,故B項錯誤;雍正年間的“沖繁疲難”制度,有利于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故C項錯誤;題干所述的“沖繁疲難”制度,是對吏部選官的一種補充,即打破了州縣官吏都由吏部選用格局,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24·鄭州一模,3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統一全國后,正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貴金屬選礦過程中的物理分離方法考核試卷
- 肉制品加工業的品牌價值與品牌管理考核試卷
- 航標器材在海上交通工程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電信網絡架構的彈性設計與故障恢復考核試卷
- 鹽的靜態與動態特性研究考核試卷
- 保命教育培訓
- 二手房改房土地性質變更交易合同
- 課程版權衍生品開發合作協議
-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統施工與能源審計服務協議
- 護理案例經驗分享
- 防曬知識科普課件
- 煤礦安全生產協同管理系統
- 鐵路段擴能改造站房及生產生活房屋工程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2025四年級美術國測知識競賽題庫(104題附答案)
- 2025年《養老護理員》考試模擬練習題及答案
- 教師培訓系列講座: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
- 2025至2030中國注射用重組人腦利鈉肽行業運行態勢及未來趨勢研究報告
- 2024年柳州城市職業學院春專任教師輔導員招聘考試真題
- 運輸公司汛期管理制度
- 2025年瑜伽教練資格證考試題庫:瑜伽教練基礎瑜伽動作詳解試題
- 情緒管理小學生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