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_第1頁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_第2頁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_第3頁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_第4頁
第19課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6—20課)

1.2022年課標要求

〖導論〗因為黃巾起義,東漢很多實力派趁機坐大,甚至擁兵一方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形成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局面,統一多民族國家進入政權分立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多個政權并立政局混亂,但是各民族之間加強交往、交流與交融,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科技文化有了顯著的進步。這些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為隋唐的統一局面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內容要求〗1.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遷徙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2.2022年課標解讀

⑴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

⑵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了解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西晉的歷史,探究西晉短暫統一的原因。知道八王之亂出現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知道東晉南朝的歷史更替,分析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及影響,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知道淝水之戰,分析其對南北雙方的影響。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了解賈思勰與《齊民要術》、祖沖之的成就、書法成就、繪畫與雕塑成就,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

1)新舊教材之比較

2024版新教材原版本

單元課題單元課題

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6課三國鼎立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第16課三國鼎立

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第18課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2)本單元由五節正課組成。

本單元由五節正課組成。

涉及兩個關鍵詞:政權分立(三國、南北朝)、民族交融(民族遷徙、胡漢交融)

三國兩晉南北朝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但在此期間,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推動了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北方人民大量南遷,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迅速,農業技術也取得很大進步;科技文化領域更是成就璀璨。

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和軍閥割據,結束了兩漢大一統的局面。三國鼎立局面是從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實現了短暫統一。歷時十幾年的八王之亂,不僅使西晉衰落,也導致中原人口大量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隨后,我國歷史相繼進入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自西晉末年到東晉后期,南遷的北方人口數量巨大,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顯著時代特征。

三國兩晉南北朝承上啟下,從文化、經濟、政治、民族關系等多方面,為隋唐盛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第16課三國鼎立》:本課主要介紹了從東漢末年分裂割據到局部統一的歷史,主要圍繞三部分內容展開,即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魏蜀吳的建立與發展。三部分內容之間因果相聯,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作用之下,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逐步崛起,進而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本課主要介紹西晉統一全國,結束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混亂的局面。其腐朽的統治只維持了短暫的統一局面,“八王之亂"加速了西晉的衰亡。同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南遷促進了北方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

《第18課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本課主要介紹的“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分別從政治、經濟兩方面介紹江南的發展。東晉、南朝的統治,為江南地區的開發提供了重要條件。

《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課主要介紹了西晉滅亡,東晉在南方建立,中國陷入南北分裂狀態,淝水之戰使這一局面得以延續。4世紀后期,北魏政權建立,為統一黃河流域,順應民族融合的大趨勢,孝文帝在政治、經濟、社會習俗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孝文帝改革也推動了北方地區的民族大交融,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也為隋唐的統一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20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本課主要介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農學、數學、天文學、機械制造方面的成就及書法、繪畫和雕塑等文化內容。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政權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與文化上承兩漢、下啟隋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不僅是對秦漢科技與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還為隋唐科技與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單元大概念架構

本階段時間界限為220年到589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內容: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開發、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繼兩漢之后,中國歷史進入一個大分裂時期,期間也有過短暫的統一,也就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歷史時期: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

分裂中的統一因素: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南方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等都為統一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歷史階段特征:政權分立、民族交融。(分裂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特點;民族融合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另一特征)

政治上: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促進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經濟上: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成熟;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縮小,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并趕上北方;以北方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農業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文化上:儒學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取得新發展,科技文化取得輝煌成就,不少領域繼續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民族關系上:東漢末年以來,少數民族內遷,北人南遷,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

(1)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

(2)導入新課后,出示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

(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

(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5)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3至5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做到堂堂清,不欠賬。

4、本單元教材體例

(1)新教材的每個單元主題頁新增該階段時間軸,對重大事件進行梳理,增強學生對歷史時序的認知;還新增了新課標對這一單元要達成的內容要求,為學生學習新知明確了目標,如第四單元:

(2)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課文標題后引語部分增加相應內容的圖片信息,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如第16課引語旁配有京劇《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第17課引語旁配有《“晉鮮卑歸義侯"印》,第18課引語旁配有《南京六朝博物館的條幅》,第19課引語旁配有《嘎仙洞遺址》,第20課引語旁配有《北魏星象圖》等。

(3)新教材引入了大量史學考古、理論研究新成果,正文部分采用了大量的新地圖、新圖片、考古新發現的遺物,歷史知識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關知識。設計讀圖,提升學生史料實證、時空觀念等核心素養。

(4)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

(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

(6)設計“想一想”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

(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

(8)新教材增加了“學史崇德”欄目,更符合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更符合新課標堅持德育在先的理念,更加符合“為黨育人,為國育人才"的“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第14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張騫“持漢節不失"的精神和堅決克服困難的意志為后人傳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更好地落實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第15課新增了【學史崇德】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史實,司馬遷追求崇高理想和獻身偉大事業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愛國情懷。

(9)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10)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

第16課知識拓展:七擒孟獲;第17課知識拓展:王濬伐吳;第18課東晉南朝時的海外貿易;第19課知識拓展:北魏時期的洛陽市場;第20課知識拓展:酈道元和《水經注》。

新教材進一步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的要求,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體現了歷史課程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課程本質。

一、教學目標:

目標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

概況三國與兩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等時期的基本史實,運用示意圖梳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情況,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權林立、社會動蕩的時代特征,了解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目標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背景、主要措施,認識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并促進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初步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認識雖然北方長期處于政權分立的戰亂狀態,但是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目標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知道江南地區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理解江南地區的發展得益于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人口大量南遷和適宜于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認識勞動力是促進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目標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感受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的探索實踐精神與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體會科學和人文的社會價值,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二.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三國鼎立、西晉的短暫統一、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學習難點:三國鼎立的形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民族交融的意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4課時)《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素養目標1)時空觀念、史料實證:了解淝水之戰有關史實,知道北朝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區民族交融概況。(重點)2)唯物史觀、歷史解釋:了解淝水之戰東晉取勝的原因;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重點、難點)家國情懷:認識民族和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潮流,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增強民族認同感。(難點)民族交融:各民族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認同的過程。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

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第四課,是整本書的第19課。本課是中國古代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學習北朝的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和民族交融”,而本課恰恰是“民族交融”這一時代特征的具體體現。本課四目內容:第一目是淝水之戰,介紹了十六國時期前秦統一北方,與東晉展開淝水之戰并大敗。第二目:北魏孝文帝改革,介紹了鮮卑族崛起建立北魏,北魏統一北方,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交融。第三目:北朝政權更替,介紹北魏為防范柔然建立六鎮,后六鎮兵變,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后東西魏被北齊、北周取代;第四目: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介紹了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與漢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以及北方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歷史意義。本課關鍵詞: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四部分:一:淝水之戰——欲速不達折戟而返;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時勢強力改革;三:北朝政權更替——六鎮兵變北朝分裂;四: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胡風漢韻水乳交融;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愿意參與到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中,但其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因而需要以直觀和生動的材料引導學生,但本課內容比較抽象,如:如何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因而需要教師用形象和豐富的語言吸引學生,指引學生,在此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學方法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整體感知】第4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裂與民族交融歷史時期特點:政權分立、民族交融(1)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頻繁。(2)北方戰亂頻繁,民族交融加強。(3)我國古代歷史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閱讀教材子目錄,概述本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導入新課】【猜一猜】1.“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A.一種臥具B.一種坐具C.一種裝飾品D.一種窗戶2.唐代詩人元稹,他祖先姓氏為()A.獨孤B.拓跋C.長孫D.諸葛【播放視頻】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第19課,《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來探究這段歷史。閱讀單元導讀,思考問題。學生閱讀教材,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思考問題。通過大單元整合,引導學生學會識圖,培養其時空觀念及獲取信息能力,初步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朝代更迭情況。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知興趣。通過視頻,初步感知北方民族交融的狀況。

講授新課(一)目標導學一、淝水之戰——欲速不達折戟而返;1.五胡十六國[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地區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教師:376年前秦苻堅統一黃河流域。2.前秦統一北方Q1.為什么前秦苻堅能統一北方?材料:苻堅重用漢人王猛,軍國大小事務全都依靠他處理。王猛輔佐苻堅,外修兵革,內崇儒學,勸課農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強國富。苻堅曾對王猛說:“你日夜勤勞,日理萬機,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閑了。”苻堅:“我已經統一北方,征伐東晉我可完成統一大業,丞相意下如何?"王猛:“晉雖僻陋,正朔相承。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臣沒之后,愿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以便社稷。”請你結合他們的對話,分析是否應該征伐東晉呢?教師: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盛,一度統一了北方。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局面。3.淝水之戰閱讀教材108頁,結合視頻,完成表格。【播放視頻】項目內容時間、地點目的對戰雙方結果戰爭特點影響學生回答后,PPT展示:淝水之戰時間、地點383年、淝水目的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交戰雙方前秦、東晉結果東晉勝利戰爭特點以少勝多歷史影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狀態透過成語看淝水之戰:通過史料分析淝水之戰中的成語故事。材料一:以吾之眾旅(軍人),投鞭(馬鞭)于江,足斷其流。——《晉書》材料二:見部陣整齊,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有懼色。——《晉書》材料三:余眾棄甲宵遁(連夜逃跑),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晉書》提示: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Q2.淝水之戰給北方地區帶來了什么的影響?材料二:(淝水之戰后)前秦這個由各個民族各個勢力組成的馬賽克般的政權,瞬間瓦解。——【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影響: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亂的狀態;東晉相對穩定,社會經濟發展。Q3.淝水之戰前秦為什么會失敗?從中得到怎樣的認識?從細節中,看民族關系與前秦的戰敗[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1:今伐晉有三難:天道不順,一也;晉國無釁,二也;我數戰兵疲,民有畏敵之心,三也。——《資治通鑒·淝水之戰》材料2:370年車騎十六萬滅前燕;371年步騎七萬滅仇池;373年五萬攻取梁、益二州;374年五萬甲士平定叛亂;376年三十萬大軍滅代國;378年十七萬人攻取襄陽;383年戰爭前,朝臣皆反對出兵。材料3:苻融哭著對苻堅說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鮮卑人、羌人、羯人布滿在長安附近一帶,他們都是前秦的仇敵,大軍一旦東下,關中會發生極大危險。——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材料4:出師前,苻堅自恃兵多勢強,號稱自己的百萬大軍,“投鞭于江,足斷其流"。____________——《晉書》師:在淝水之戰中,擁兵80多萬的前秦軍隊是如何被東晉的8萬守軍打敗的呢?學生討論后回答。師總結:苻堅驕傲自大,軍隊戰斗力不強,指揮不當,戰線過長。因此要順應民心,凝心聚力,才能一統天下。師:中國古代與淝水之戰一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還有哪些?生: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師過渡:淝水之戰后,前秦統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結束北方混戰的又是哪一個政權?生:北魏政權。閱讀史料,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涵養時空觀念。提示:背景:前秦(苻堅)意圖統一中國。時間:383年。交戰雙方:前秦與東晉。結果:東晉以少勝多,打敗前秦。影響:淝水之戰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提示:原因:秦軍中氐族人不多,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將士占大多數,他們不愿為前秦賣命,秦軍一觸即潰;苻堅驕傲輕敵,戰前不做認真準備;東晉軍隊嚴整,勇猛善戰;將領沉著冷靜,調度有方。認識: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戰術是否得當等。通過地圖,引導學生了解五胡十六國,提高學生讀圖能力。通過圖片及教材的結合,自主學習,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情況。成語故事的講述,激發學生興趣,了解淝水之戰的戰爭過程。展示相關史料,設問學生問題,培養其分析史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講授新課(二)目標導學二、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時勢強力改革1.北魏的建立與統一Q1.閱讀材料,梳理北魏建立與統一概況材料:前秦統一北方時,拓跋部政權一度滅亡。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珪重整舊部,在今呼和浩特地區即代王位。396年,拓跋珪即皇帝位(北魏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拓跋珪的孫子拓跋燾(北魏太武帝)于431年滅匈奴人建立的夏,436年滅漢人建立的北燕,439年滅匈奴人建立的北涼,統一了北方地區,結束了十六國時期。提示:(1)386年拓跋珪建國;(2)396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建立北魏;(3)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十六國分裂割據局面;(4)北方各族長期雜居,民族融合成為趨勢;(5)鮮卑拓跋部內遷較晚,保持原有習俗,不利于國家治理。【知識補充】內蒙古嘎仙洞刻石拓片:嘎仙洞遺址摩崖石刻祝文,位于嘎仙洞入洞前廳西側15米的石壁上,通高90厘米,寬120厘米,共19行,豎行,每行12字至16字不等,全文201個字,對鮮卑民族起源、中國疆域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多媒體展示表格材料]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漢族以農耕為主定居比較完備先進北魏鮮卑族以游牧為主逐水草而居相對落后相對落后師:統一后的北魏面對漢族與鮮卑族的種種不同,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他將何去何從?2.北魏改革目的材料:北魏建立后,逐步由放牧經濟轉變為農業經濟,社會制度也由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隸制殘余。特別是在北魏統一北方后,廣大漢族臣服于北魏,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生產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顯。為了更好地進行統治,改變落后的統治制度,吸納接受漢人先進的文明,向漢人學習,成為必然選擇。【知識拓展】拓跋宏,生于467年,他5歲即皇帝位,北魏王朝的第6個皇帝。馮太后去世后,開始獨攬朝政。孝文帝自幼在馮太后的教養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魏書》說他“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意,覽之便講,學不師授”。師總結:面對民族矛盾與沖突,前秦選擇罔顧人民意愿,強行東征,而北魏卻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他們決定改革,用文治移風易俗。師過渡:北魏政權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來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3.孝文帝遷都【播放視頻】Q2.孝文帝為什么要執意遷都?目的何在?有何作用?[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一《悲平城》詩說:“悲平城,驅馬入云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材料二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魏書》師:根據材料,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師總結:遷都洛陽,為改革的深入推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孝文帝改革措施Q3.孝文帝改革采取哪些措施?有何影響?師:假如你是孝文帝,在遷都后你會采取哪些措施來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呢?學生各抒己見后,教師多媒體展示相關材料。材料一(孝文帝)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材料二漢族服飾和鮮卑服飾俑。材料三鮮卑姓改為漢姓鮮卑姓改為漢姓丘穆陵穆步六孤陸賀蘭賀獨孤劉拓跋元勿忸于于尉遲尉拔拔長孫材料四《北魏帝王出御圖》。材料五孝文帝擇中原大姓(漢族貴族)女子作后宮,并分別為五個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為王妃,很多鮮卑公主也嫁給漢族高門。材料六孝文帝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取漢族封建統治制度。材料七北魏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及諸卿設置齊備,設官一準南朝,以為永制。師:我們可以把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成這幾句話:都洛陽;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通婚姻;用漢制;習漢禮。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5.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Q4.孝文帝改革為什么能夠成功?材料:一大批胡族社會發展達到與中原漢族相一致,在經濟文化和民族習俗上都消除了差異,經過互相雜居通婚,在血統上也與漢族凝為一體,使漢族共同體有了新的發展壯大。——馮君實《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_________——楊衒之《洛陽伽藍記》6.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唯物史觀】Q5.有人認為這是由于當年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使得鮮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說他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漢化過程,所以是千古明君。你同意哪個觀點?說說你的理由。評價孝文帝,主要根據他的改革;評價他的改革,主要根據以下標準:1.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歷史前進?2.是否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提示:孝文帝順應時代潮流,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有利于北方經濟的發展,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因此孝文帝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為中國多民族共同發展做出了貢獻。當然,孝文帝改革全盤漢化,忽視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點,使得鮮卑族拓跋部逐漸融入其他民族,這是值得我們吸取的教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結合課本分析后總結回答:①直接目的: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②根本目的: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生:①(從地理環境看)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東北,地處偏北,地形多山氣候寒冷,不利于農作物生長,所以出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不適合作為規模較大的王朝的都城。②(從鞏固政權的角度看)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的統治,平城鮮卑貴族集中,崇尚武力,不利于改革。提示:師生分析材料,歸納總結得出:①語言: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②服飾:以漢服代替鮮卑服。③姓氏:改鮮卑姓為漢姓。④婚姻: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⑤政治:采用漢族官制、律令。⑥禮法: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成功原因①改革順應了時代潮流(根本原因);②符合民族融合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④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越見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提取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圖片與教師講述,了解北魏的來龍去脈,形成大致了解及其統一意義。引導學生完成表格與史料分析,深層次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會背景。緊抓教材與材料,明確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及其遷都洛陽的原因。通過圖文材料展示,全方面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講授新課(三)目標導學三:北朝政權更替——六鎮兵變北朝分裂Q.閱讀教材,梳理北朝政權更替概況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權后,在北方設立了六個軍鎮,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來自北方的威脅大大減輕,軍鎮的作用減小,地位降低。六鎮軍人對此十分不滿,導致兵變,戰火蔓延到今河北、山東、陜西、甘肅地區。在六鎮兵變的打擊下,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部分。東魏后被齊取代,史稱北齊。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稱北周。北周統治者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還竭力促成鮮卑人與漢人的交融,因此,國力漸漸強大。577年北周滅北齊,北方重歸統一,為隋朝統一全國打下基礎。結合教材,自主學習梳理北朝政權更替的具體情況。結合地圖與文字史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加強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講授新課(四)目標導學四: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胡風漢韻水乳交融Q1.圖說歷史:下圖透露哪些民族交融方面的信息?【播放視頻】教師:魏晉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1.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現Q2.閱讀教材,梳理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現?從生產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習俗、民族心理等方面整理表格。[多媒體展示表格]民族交融領域民族交融的表現生產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習俗民族心理師:通過分析圖文材料,歸納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有何作用。民族交融領域民族交融的表現生產生活相互學習政治制度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思想文化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漢族學習少數民族樂舞社會習俗相互借鑒吸收民族心理“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教師: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2.北方民族交融的意義Q3.閱讀教材,結合材料,說一說北方民族交融的意義?材料: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經歷了長期的痛苦歷程,但是由于漢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經濟上、文化上,不但沒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興盛起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盛的隋唐封建國家,就是在這種民族大交融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王仲葷《魏晉南北朝史》結合教材,自主學習,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民族交融新變化的講述上,采用大量圖片資料了解其變化,同時,兼以史料探究民族關系上的新變化。自主學習,了解北方民族交融的表現,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史料與教材相結合,探究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意義。

課堂小結淝水之戰以后,前秦雖然土崩瓦解,但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特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課堂小結總結本課的主要知識點,起到鞏固作用。圖示法總結本課內容,簡單明了。總結時提醒學生注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影響等重要內容。

課堂鞏固1.(2023·福建省)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英勇頑強的尚武精神影響中原,中原地區的圍棋、投壺等體育項目傳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這說明了()A.民族的交融B.江南的開發C.文治的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