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出行行業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案_第1頁
交通出行行業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案_第2頁
交通出行行業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案_第3頁
交通出行行業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案_第4頁
交通出行行業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交通出行行業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案Theintelligenttrafficinformationserviceplatformconstructionschemeforthetrafficandtransportationindustryfocusesoncreatingacomprehensivesolutionforurbantransportationsystems.Thisplatformaimstoenhancetheefficiency,safety,andsustainabilityoftrafficflowbyintegratingreal-timedataanalysis,predictivemodeling,andadvance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Theapplicationofthisplatformcanbeseeninvariousscenarios,suchassmartcityplanning,trafficmanagement,publictransportationoptimization,andemergencyresponsecoordination.Theschemeoutlinesthenecessarycomponentsfortheintelligenttrafficinformationserviceplatform,includingdatacollectionandanalysis,userinterfacedesign,andintegrationwithexistinginfrastructure.Theprimarygoalistoensureseamlessinformationsharingbetweenvariousstakeholders,suchasgovernmentauthorities,transportationproviders,andcitizens.Byutilizingthelatesttechnologicaladvancements,theplatformwillhelptoaddressthechallengesfacedbythetransportationindustry,suchastrafficcongestion,airpollution,andreducedmobilityforvulnerablegroups.Toachievetheobjectivessetforthinthescheme,itisessentialtoestablishrobusttechnicalstandards,securedatamanagementprotocols,andcontinuousinnovationinplatformfunctionalities.Thisrequiresclosecollaborationbetweentechnologyproviders,urbanplanners,andgovernmentagencies.Byadheringtotheserequirements,theintelligenttrafficinformationserviceplatformwillcontributesignificantlytothedevelopmentofsmarterandmoresustainabletransportationnetworks.交通出行行業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方案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概述1.1項目背景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交通出行需求不斷增長,交通擁堵、出行效率低下等問題日益突出。為緩解這些問題,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我國高度重視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通過整合各類交通資源,提供實時、準確的交通信息,為公眾出行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本項目旨在研究并構建一個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1.2項目目標本項目的主要目標如下:(1)構建一個涵蓋城市公共交通、道路、氣象、停車等多元化交通信息的綜合數據庫,為平臺提供數據支持。(2)研發一套高效、穩定的智能交通信息處理與分析系統,實現對交通信息的實時處理、分析與預測。(3)設計一款用戶友好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軟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的出行建議。(4)通過平臺實現與現有交通管理系統的無縫對接,提高交通管理效率。(5)打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不斷優化和完善服務功能。1.3項目意義本項目具有以下意義:(1)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能夠為用戶提供實時、準確的交通信息,幫助用戶合理規劃出行路線,減少擁堵,提高出行效率。(2)優化交通資源配置。通過平臺收集和分析交通數據,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優化交通資源配置,提升城市交通運行水平。(3)提升公眾出行體驗。項目旨在為用戶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務,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出行需求。(4)促進交通產業發展。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將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推動交通產業升級。(5)提高城市競爭力。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競爭力,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貢獻力量。第二章項目需求分析2.1用戶需求分析2.1.1出行用戶需求在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中,出行用戶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實時性:用戶希望能夠獲取到實時的交通信息,如道路擁堵情況、公共交通運行狀態、交通等,以便及時調整出行計劃。(2)個性化:用戶希望平臺能夠根據個人出行習慣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出行建議和方案。(3)便捷性:用戶希望平臺操作簡單,易于使用,能夠快速查詢到所需信息。(4)安全性:用戶關注個人信息安全,希望平臺能夠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用戶隱私。2.1.2企業用戶需求企業用戶主要包括公交、出租車、物流等企業,其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數據支持:企業需要平臺提供實時的交通數據,以優化調度策略,提高運輸效率。(2)業務協同:企業希望平臺能夠與其他業務系統(如GPS定位、調度系統等)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3)統計分析:企業需要平臺提供各類交通數據的統計分析報告,以便了解市場行情和優化運營策略。2.2技術需求分析2.2.1數據采集與處理平臺需要采集并處理以下數據:(1)實時交通數據:包括道路擁堵情況、公共交通運行狀態、交通等。(2)用戶出行數據:包括用戶出行軌跡、出行習慣等。(3)企業運營數據:包括車輛運行狀態、調度策略等。2.2.2數據存儲與展示平臺需要實現以下數據存儲與展示功能:(1)大數據存儲:支持海量數據的存儲和查詢。(2)可視化展示:以圖表、地圖等形式展示各類數據。2.2.3技術架構平臺技術架構需滿足以下要求:(1)高可用性:保證系統穩定運行,保證用戶能夠隨時獲取到所需信息。(2)高并發處理能力:應對大量用戶同時訪問的場景。(3)可擴展性:便于后期功能拓展和升級。2.3業務需求分析2.3.1出行服務平臺需提供以下出行服務:(1)實時交通信息查詢:包括道路擁堵情況、公共交通運行狀態等。(2)出行建議與方案: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出行建議和方案。(3)在線購票:支持用戶在線購買公共交通票務。2.3.2企業服務平臺需提供以下企業服務:(1)數據共享與協同:與其他業務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2)統計分析報告:提供各類交通數據的統計分析報告。(3)業務優化建議:根據數據分析結果,為企業提供運營優化建議。2.3.3政策法規支持平臺需關注以下政策法規:(1)國家及地方政策法規:了解相關政策法規,保證平臺合規運營。(2)行業標準:遵循行業規范,提升平臺服務質量。(3)信息安全法規:加強信息安全防護,保障用戶隱私。第三章系統設計3.1系統架構設計3.1.1概述本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旨在為交通出行行業提供高效、準確、實時的交通信息服務。系統架構設計遵循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可擴展性和易維護性的原則,保證系統穩定運行。3.1.2系統架構本平臺采用分層架構設計,包括以下四個層次:(1)數據采集層:負責實時采集交通出行數據,包括交通流量、路況、公共交通運行情況等。(2)數據處理層:對采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清洗、轉換和存儲,為上層應用提供數據支持。(3)業務邏輯層:根據用戶需求,實現各種交通信息服務的業務邏輯,如實時路況查詢、出行規劃等。(4)用戶界面層:為用戶提供便捷、友好的操作界面,實現交通信息服務的可視化展示。3.2功能模塊設計3.2.1概述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的功能模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數據采集模塊(2)數據處理模塊(3)業務邏輯模塊(4)用戶界面模塊3.2.2數據采集模塊數據采集模塊負責實時采集交通出行數據,包括以下子模塊:(1)交通流量采集子模塊(2)路況信息采集子模塊(3)公共交通運行情況采集子模塊3.2.3數據處理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對采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清洗、轉換和存儲,包括以下子模塊:(1)數據清洗子模塊(2)數據轉換子模塊(3)數據存儲子模塊3.2.4業務邏輯模塊業務邏輯模塊根據用戶需求,實現各種交通信息服務的業務邏輯,包括以下子模塊:(1)實時路況查詢子模塊(2)出行規劃子模塊(3)公共交通查詢子模塊3.2.5用戶界面模塊用戶界面模塊為用戶提供便捷、友好的操作界面,包括以下子模塊:(1)用戶登錄子模塊(2)實時路況展示子模塊(3)出行規劃展示子模塊(4)公共交通查詢展示子模塊3.3數據庫設計3.3.1數據庫概述本平臺采用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RDBMS)進行數據存儲和管理。數據庫設計遵循以下原則:(1)數據獨立性:數據庫結構應具有較高的數據獨立性,便于系統維護和升級。(2)數據完整性: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和一致性。(3)數據安全性:保障數據安全,防止數據泄露和破壞。3.3.2數據庫表結構設計數據庫表結構設計如下:(1)用戶信息表(User)用戶ID(UserID,主鍵)用戶名(Username)密碼(Password)手機號(Phone)郵箱(E)(2)交通流量信息表(TrafficFlow)流量ID(FlowID,主鍵)路段ID(RoadID)流量(Flow)采集時間(CollectTime)(3)路況信息表(RoadCondition)路況ID(ConditionID,主鍵)路段ID(RoadID)路況描述(Condition)采集時間(CollectTime)(4)公共交通信息表(PublicTransport)公交ID(BusID,主鍵)公交路線(Route)公交站點(Station)運行狀態(Status)采集時間(CollectTime)(5)路段信息表(Road)路段ID(RoadID,主鍵)路段名稱(RoadName)起始站點(StartStation)終止站點(EndStation)(6)用戶出行記錄表(UserTrip)出行記錄ID(TripID,主鍵)用戶ID(UserID)出發時間(StartTime)到達時間(EndTime)出行路線(Route)(7)出行規劃信息表(TripPlan)規劃ID(PlanID,主鍵)用戶ID(UserID)出發時間(StartTime)到達時間(EndTime)規劃路線(Route)第四章技術選型與開發環境4.1技術選型在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技術選型是保證系統能夠高效、穩定運行的關鍵。以下為本項目的技術選型:(1)前端技術:采用HTML5、CSS3和JavaScript作為前端開發技術,以實現跨平臺、響應式的用戶界面。(2)后端技術:選擇Java作為后端開發語言,采用SpringBoot框架進行開發,以提高開發效率和系統穩定性。(3)數據庫技術:采用MySQL作為關系型數據庫,存儲用戶數據、交通數據等。(4)地圖服務:集成高德地圖API,為用戶提供實時地圖展示和路線規劃功能。(5)大數據處理:采用Hadoop和Spark技術,對交通數據進行分布式存儲和計算,實現數據挖掘和分析。(6)人工智能技術:運用深度學習算法,對交通數據進行智能分析,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出行建議。4.2開發環境配置為保證項目開發的順利進行,以下為開發環境的配置:(1)操作系統:Windows10或Linux。(2)開發工具:IntelliJIDEA、VisualStudioCode、SublimeText等。(3)版本控制:Git。(4)數據庫軟件:MySQL。(5)地圖API:高德地圖API。(6)大數據處理軟件:Hadoop、Spark。(7)人工智能框架:TensorFlow、PyTorch。4.3技術支持與保障為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和系統的穩定運行,以下為技術支持與保障措施:(1)技術培訓:對開發人員進行相關技術的培訓,提高其技術能力。(2)技術支持:與相關技術提供商建立合作關系,獲取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3)代碼審查:定期進行代碼審查,保證代碼質量。(4)功能優化:對系統進行功能優化,提高系統運行效率。(5)數據安全:采用加密技術,保障用戶數據的安全。(6)系統維護:建立完善的運維體系,保證系統的穩定運行。(7)用戶反饋:及時收集用戶反饋,優化產品功能和用戶體驗。第五章交通信息采集與處理5.1交通信息采集技術5.1.1概述交通信息采集技術是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基礎環節,其目標是為平臺提供全面、準確、實時的交通信息。交通信息采集技術主要包括車輛檢測技術、視頻監控技術、衛星定位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5.1.2車輛檢測技術車輛檢測技術是通過檢測車輛在道路上的運行狀態,獲取交通信息的一種手段。目前常用的車輛檢測技術有地磁車輛檢測、紅外車輛檢測、雷達車輛檢測等。5.1.3視頻監控技術視頻監控技術是通過攝像頭對道路交通場景進行實時監控,獲取交通信息的一種手段。視頻監控技術具有直觀、全面的特點,可以實時掌握道路交通狀況。5.1.4衛星定位技術衛星定位技術是通過衛星信號對車輛進行定位,獲取交通信息的一種手段。衛星定位技術具有精度高、覆蓋范圍廣的特點,可以實時獲取車輛的行駛軌跡和位置信息。5.1.5移動通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是通過移動網絡對交通信息進行傳輸和共享,實現交通信息實時更新的一種手段。移動通信技術具有傳輸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的特點,為交通信息采集與處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5.2交通信息處理方法5.2.1概述交通信息處理方法是對采集到的交通信息進行加工、分析、挖掘,提取有用信息的過程。交通信息處理方法主要包括數據清洗、數據融合、數據挖掘等。5.2.2數據清洗數據清洗是對采集到的交通信息進行預處理,去除錯誤、重復、不完整的數據,保證交通信息的準確性。數據清洗方法包括人工審核、規則匹配、異常值處理等。5.2.3數據融合數據融合是將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的交通信息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全面的交通信息體系。數據融合方法包括加權平均法、最小二乘法、卡爾曼濾波等。5.2.4數據挖掘數據挖掘是從大量的交通信息中提取隱藏的、有價值的信息。數據挖掘方法包括關聯規則挖掘、聚類分析、時序分析等。5.3交通信息質量控制5.3.1概述交通信息質量控制是對交通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實時性進行監控和評估,保證交通信息服務平臺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5.3.2準確性控制準確性控制是通過數據清洗、數據融合等技術,提高交通信息的準確性。準確性控制方法包括數據校驗、數據比對、數據修正等。5.3.3完整性控制完整性控制是保證交通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的交通信息全面、無遺漏。完整性控制方法包括數據補全、數據整合等。5.3.4實時性控制實時性控制是保證交通信息服務平臺提供的交通信息具有實時性。實時性控制方法包括數據傳輸優化、數據更新策略等。第六章智能交通信息服務6.1實時交通信息服務6.1.1服務內容實時交通信息服務是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道路擁堵情況:實時監控城市主要道路、高速公路的擁堵情況,為用戶提供準確的交通狀況信息。(2)交通與故障車輛:及時發布交通和故障車輛信息,提醒用戶注意安全,合理規劃出行路線。(3)交通管制與限行:實時更新交通管制和限行信息,幫助用戶避免違規行為,提高出行效率。(4)公共交通實時信息:提供公交、地鐵、出租車等公共交通工具的實時運行信息,方便用戶出行。6.1.2技術支持實時交通信息服務的技術支持主要包括:(1)大數據分析:通過收集交通監控數據、浮動車數據等,實時分析道路擁堵情況,為用戶提供準確的信息。(2)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對交通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為用戶提供實時交通信息服務。6.2預測性交通信息服務6.2.1服務內容預測性交通信息服務主要針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交通狀況進行預測,包括以下內容:(1)未來一段時間道路擁堵情況: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各路段的擁堵情況,為用戶提供出行建議。(2)未來一段時間交通與故障車輛:預測交通和故障車輛的發生概率,提醒用戶注意安全。(3)未來一段時間交通管制與限行:預測交通管制和限行政策,幫助用戶提前規劃出行路線。6.2.2技術支持預測性交通信息服務的技術支持主要包括:(1)歷史數據分析:收集歷史交通數據,分析交通規律,為預測提供數據支持。(2)時間序列分析:利用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對交通數據進行預測,提高預測準確性。(3)深度學習模型:構建深度學習模型,對交通數據進行預測,提高預測效果。6.3個性化交通信息服務6.3.1服務內容個性化交通信息服務是根據用戶出行需求、歷史數據等,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交通信息服務,包括以下內容:(1)出行建議:根據用戶出行需求,提供最佳出行路線、出行方式等建議。(2)出行提醒:根據用戶出行習慣,提前發送交通管制、限行等信息,提醒用戶注意安全。(3)出行優惠:針對用戶出行需求,提供公共交通優惠、停車優惠等信息。6.3.2技術支持個性化交通信息服務的技術支持主要包括:(1)用戶畫像:通過收集用戶出行數據,構建用戶畫像,為個性化服務提供數據支持。(2)推薦系統:利用協同過濾、矩陣分解等技術,為用戶推薦合適的交通信息。(3)數據挖掘:挖掘用戶出行數據,發覺用戶出行規律,為個性化服務提供依據。第七章用戶界面與交互設計7.1用戶界面設計7.1.1設計原則在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過程中,用戶界面設計遵循以下原則:(1)簡潔明了:界面設計應簡潔明了,避免冗余信息,使操作更加直觀、便捷。(2)一致性:界面元素、布局和操作方式應保持一致性,降低用戶學習成本。(3)易用性:界面設計應考慮用戶的使用習慣,操作流程簡潔易懂。(4)美觀性:界面設計應注重審美,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7.1.2界面布局(1)首頁:展示平臺的主要功能模塊,如實時公交查詢、路線規劃、出行建議等,方便用戶快速找到所需服務。(2)功能模塊:每個功能模塊界面布局清晰,相關信息一目了然,減少用戶尋找信息的成本。(3)詳情頁:針對特定信息或功能提供詳細展示,如公交路線、站點信息、出行提示等。7.1.3界面元素(1)圖標:采用直觀的圖標表示功能模塊,便于用戶快速識別。(2)文字:使用清晰、簡潔的文字描述功能,避免冗長、復雜的表述。(3)顏色:合理運用顏色,區分不同功能模塊,增強界面的層次感。7.2交互設計7.2.1交互原則(1)一致性:交互設計應與用戶界面設計保持一致性,保證用戶在操作過程中的流暢性。(2)簡潔性:交互過程應盡量簡化,降低用戶操作負擔。(3)實時反饋:在用戶操作過程中,提供及時、明確的反饋信息,提高用戶滿意度。7.2.2交互方式(1)觸摸操作:用戶通過觸摸屏幕進行操作,如、滑動等。(2)語音識別:用戶通過語音輸入指令,平臺自動識別并執行相應操作。(3)手勢識別:用戶通過特定手勢進行操作,如放大、縮小、旋轉等。7.2.3交互流程(1)用戶輸入:用戶通過界面輸入所需信息,如出發地、目的地等。(2)平臺處理:平臺根據用戶輸入的信息,進行數據處理和計算。(3)結果展示:平臺將處理結果以界面形式展示給用戶,如出行方案、路線圖等。7.3用戶體驗優化7.3.1優化方向(1)界面優化:不斷調整界面布局、顏色、字體等元素,提高界面的美觀性和易用性。(2)交互優化:簡化操作流程,提高交互效率,降低用戶學習成本。(3)功能優化:根據用戶需求,不斷完善平臺功能,提供更多便捷服務。7.3.2優化措施(1)用戶調研:定期進行用戶調研,了解用戶需求和痛點,為優化提供依據。(2)數據分析:收集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用戶使用習慣,針對性進行優化。(3)迭代更新:根據用戶反饋和數據分析結果,持續進行迭代更新,提升用戶體驗。第八章系統集成與測試8.1系統集成系統集成是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其主要任務是將各個獨立的功能模塊、子系統以及外部系統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協調運行的系統。系統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硬件集成:包括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等硬件資源的整合,保證系統硬件環境滿足平臺運行需求。(2)軟件集成: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軟件資源的整合,保證系統軟件環境穩定可靠。(3)數據集成:對各個子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整合,實現數據共享與交換,提高數據利用率。(4)功能集成:將各個功能模塊進行整合,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5)接口集成:對外部系統進行接口開發,實現與外部系統的數據交互。8.2系統測試系統測試是保證智能交通信息服務平臺正常運行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是發覺和解決系統中的潛在問題。系統測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單元測試:針對各個功能模塊進行測試,驗證其功能的正確性。(2)集成測試:針對各個子系統進行測試,驗證系統集成的有效性。(3)系統測試:針對整個平臺進行測試,驗證系統的穩定性、功能和安全性。(4)驗收測試:與用戶共同進行測試,驗證系統滿足用戶需求。(5)壓力測試:模擬實際運行環境,測試系統在高負載下的功能和穩定性。8.3測試結果分析在系統測試過程中,需要對測試結果進行詳細分析,以便發覺和解決潛在問題。以下是對測試結果的分析:(1)功能測試分析:對各個功能模塊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保證所有功能都能正確執行。(2)功能測試分析:對系統在高負載、并發等場景下的功能進行分析,評估系統功能是否滿足需求。(3)安全測試分析:對系統的安全性進行測試,發覺并修復安全漏洞。(4)兼容性測試分析:對系統在不同操作系統、瀏覽器等環境下進行測試,保證系統具有良好的兼容性。(5)穩定性測試分析:對系統長時間運行情況進行測試,評估系統的穩定性。通過對測試結果的分析,可以為系統的優化和改進提供依據,從而提高智能交通信息平臺的整體功能。第九章項目實施與運維9.1項目實施計劃9.1.1實施階段劃分本項目實施計劃將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項目啟動、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系統開發、系統測試、系統部署和系統驗收。9.1.2實施步驟(1)項目啟動:明確項目目標、范圍、時間節點、資源需求等,組織項目團隊,召開項目啟動會議。(2)需求分析:通過與業務部門、技術部門等相關方的溝通,收集需求,明確項目功能、功能、安全性等要求。(3)系統設計:根據需求分析結果,進行系統架構設計、數據庫設計、接口設計等。(4)系統開發:按照系統設計文檔,進行編程、界面設計、系統集成等開發工作。(5)系統測試:對系統進行全面測試,保證系統滿足需求、功能穩定、安全可靠。(6)系統部署:將系統部署到生產環境,進行實際運行。(7)系統驗收:組織驗收評審,對系統進行全面評估,保證系統達到預期目標。9.1.3實施時間表根據項目實施階段劃分,制定以下時間表:(1)項目啟動:1周(2)需求分析:2周(3)系統設計:3周(4)系統開發:8周(5)系統測試:3周(6)系統部署:1周(7)系統驗收:1周9.2項目運維管理9.2.1運維目標項目運維管理的目標是保證系統穩定、安全、高效運行,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9.2.2運維策略(1)建立健全運維管理制度,明確運維職責和流程。(2)采用自動化運維工具,提高運維效率。(3)定期對系統進行巡檢,發覺并及時解決問題。(4)建立應急預案,應對突發事件。(5)對系統進行優化升級,提升系統功能。9.2.3運維團隊組建專業的運維團隊,包括系統管理員、網絡管理員、安全工程師等,負責項目的日常運維工作。9.3項目風險控制9.3.1技術風險技術風險主要包括系統功能、安全性和穩定性等方面。為降低技術風險,需采取以下措施:(1)選用成熟的技術和平臺進行開發。(2)進行嚴格的系統測試,保證系統滿足功能、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