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14.1《故都的秋》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14.1《故都的秋》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14.1《故都的秋》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14.1《故都的秋》課件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中國文人似乎都有一種悲秋情結,無數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筆、去詮釋心中的秋。你能背誦有關于秋的詩詞嗎?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鸥Α兜歉摺纷怨欧昵锉帕?,我言秋月勝春朝?!獎⒂礤a《秋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啤ね醪肚锶盏呛楦蹰w餞別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珴蓶|《沁園春·長沙》從以上詩句當中,古人對于秋的感受為什么不一樣?以情馭景情不同,景亦千差萬別任務一:讀秋郁達夫對于故都的秋的感受是什么?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表達特點:①排比手法,增強語勢;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先用兩個單音節詞“清”“靜”,又以一個雙音節詞“悲涼”結尾,有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②突出強調北國秋天的特點。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作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下文?!氨瘺觥北臼切稳萑说南麡O、低落的情緒,這里用來形容故都的秋的特點,屬于融情于景的寫法。任務二:賞秋1.概括作者描繪了哪幾幅畫面?0102030405讀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秋晨品秋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果奇景圖秋果奇景圖2.賞析五幅寫景畫面,具體分析分別選擇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手法,來突出故都的秋的特點。提示:①圈劃修飾景物的關鍵詞語(如形容詞、動詞等);②找出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嗅覺、觸覺);③景物秋晨品秋圖秋晨品秋圖碧綠的天色、青天細數漏下來的日光牽牛花的藍朵清爽清閑落寞冷清清淡顏色:冷色調,冷清之感馴鴿的飛聲聲音:襯托(以聲襯靜),凸現靜謐一椽破屋破壁腰幾根疏疏落落的……秋草環境:蕭條、破敗、悲涼、滄桑123視聽有聲有色以聲襯靜秋槐落蕊圖作者如何寫落蕊的?鋪得滿地極微細極柔軟沒氣味視覺觸覺靜沒聲音嗅覺聽覺細膩清閑落寞主觀感受悲涼

寫落蕊的形態,以視覺形象、觸覺形象;寂靜無人,獨自徘徊,只有與自然交融;給人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涼感,印證了北國之秋為何清、靜、悲涼。為什么不寫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寫其落蕊?秋蟬殘鳴圖“殘”字有傷感之意。蟬生命極短暫,四年地下黑暗的苦工,換來陽光下一個月的鳴唱。生命最后的歌唱,往往引發人們的遲暮之感。

以蟬鳴聲“衰弱”卻也能被聽到反襯北國之秋的“清靜”,加“濃”了秋味。秋蟬也容易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亡,這種生命行將結束時衰弱的“嘶叫”,充滿北平,加濃了秋味,給人一種悲涼之感,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寥、悲涼的氣氛。秋蟬聲,唱響生命的挽歌“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在自居易詩中,蟬是化不去的鄉愁。“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痹诹赖脑~中,蟬成了依依不舍的傷感的化身?!奥吨仫w難進,風多響易沉?!痹隈樫e王那里,蟬則成了自己高潔的象征。文中郁達夫賦予了蟬悲涼的色彩。無處不在而又時斷時續的蟬聲,給人的是生命將終的悲涼與愁苦。秋雨話涼圖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著煙管,在雨后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地說: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行動——清閑穿著——冷色涼意語調——平靜感嘆——無奈展現了故都人文風貌秋果奇景圖景物描寫景物特點北方的果樹:屋角、墻頭、茅屋邊上、灶房門口的那些棗樹給人隨處可見、無聲無息靜悄悄的感覺,淡綠微黃的顏色也不艷麗,而“西北風”、“塵沙灰土”預示寒冬將臨,給人以深深的涼意。任務三:悟其境其情1.南國之秋的特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南國之秋?2.郁達夫為什么偏偏鐘情于秋的清、靜、悲涼呢?思考:地域特點手法作用感情北國江南

清、凈、悲涼(文眼)慢、潤、淡清涼對比、比喻,將北國秋天同江南秋天對比,襯托北國秋天的特點多雨少風看不飽、嘗不透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白干:味烈饃饃:味深大蟹:味濃駱駝:味久黃酒:味潤稀飯:味淺鱸魚:味淡黃犬:味短眷戀向往熱愛迷戀愛之深切情之濃烈1.南國之秋的特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南國之秋?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喜愛、眷戀)直接抒情③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Y合全文思考:悠久的歷史、有深厚的文化積淀。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是最普通的景物,但充滿了親切和實際可觸的感覺。文中作者通過牽牛花、槐蕊、秋雨、秋棗等平凡細小的事物來著重表現故都“秋味”,是由于作者的心境決定的,作者更愿意接近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同時蕭瑟景物、冷色調更符合作者清靜悲涼心境。作者所選取景物的特點及原因。

散文獨特的感知、選景的細節、情感總是很細膩很能打動人,其很大原因來自于真實感,這種真實感最主要來自于對于生活獨特的觀察和體會。散文的真實感(性)

作者生于亂世,一生命運坎坷。他出生于浙江省富陽城一個破落的書香之家。父親在他不滿三歲時就去世了。父親去世后,祖孫六人全靠母親縫補洗衣,節儉度日,這時養成憂郁、沉寂的性格。日本侵入家鄉,母親被夾在墻中活活餓死。哥哥被日偽漢奸暗殺。才九歲的姐姐,也被迫當童養媳。成年后留學日本,飽受異族的歧視與凌辱,更增添苦悶消沉的心理。個人“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鳖嵟媪麟x的人生況味憂郁性格、苦悶心理的投射

隱隱地對北京懷起懷鄉病來……最大的原因或許是為了我那長子之骨,現在也還埋在郊外廣誼園的墳山,而幾位極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時斃命的受難者的一群。(郁達夫《北京的四季》)

妻兒搬往北京……這一年的暑假,總算過得最快樂,最閑適。院子里有一架葡萄,兩棵棗樹,去年采取葡萄棗子的時候,他站在樹下,兜起了大褂,仰頭在看樹上的我。我摘取一顆,丟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聲,要繼續到三五分鐘。(郁達夫《一個人在途上》)

龍兒的病報,本是在廣州得著,匆促北航……到家之夜,一見了門上的白紙條兒,心里已經是跳得慌亂,從蒼茫的暮色里趕到哥哥家中,見了衰病的她,因為在大眾之前,勉強將感情壓住。草草吃了夜飯,兩人只有緊抱的痛哭,痛哭,痛哭,只是痛哭。(郁達夫《一個人在途上》)

注:1926年,郁達夫長子、年僅5歲的龍兒在北平因腦炎夭折。

日本重要學說“物哀說”,體現了日本人在人世無常中玩味的悲哀,從殘缺與不完美中發現趣味的美學偏好。物哀說的幾個重要美學特征:寂靜為美,恬淡為美,殘缺為美,死亡為美。物哀:事物引發的內心感動,大“有趣”等理多與“雅美”、性化的、有華采的情趣不同,是一種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緒。悲與美是相通的。——《日本國語大辭典》

愛宕山野的朝露,鳥部山麓的青煙,若永無消失的時候,為人在世,也象這樣的長活下去,那人生的風趣,還有什么?正唯其人世之無常,才感得到人生的有味。

——郁達夫譯《徒然草》時代夏衍:“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必勝的精神支柱。”動蕩、民族危亡的時代之悲

1926年6月,郁達夫之子龍兒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紀末卷起的歷史風云中卻越來越顯得衰老頹敗,小家與大國,兩層感情的潮水浸過心靈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傷的印記。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創作于1934年8月17日。當時國家動亂,兩年后北平淪陷。

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或“北國的秋”為題呢?

家國之思眷念之情文化意味悲涼之感

稱為“故都”,更帶有一種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肮识肌焙汀扒铩苯M合,讓人感受到故都的蒼涼和凄清?!拘〗Y】選材上:選取典型的景物去體現秋的特點。角度上:從聲、形、色、境等方面入手;從視、聽、味、觸等感官入手。效果上:分別從色、形、聲、味、實,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清”、“靜”、“悲涼”,體現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圖,“神”是“清”、“靜”、“悲涼”。一曲秋之清靜悲涼美的贊歌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