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以部編版七年級《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_第1頁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以部編版七年級《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_第2頁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以部編版七年級《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_第3頁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以部編版七年級《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_第4頁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以部編版七年級《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以部編版七年級《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歷程中,詩歌鑒賞能力是他們需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學生具備詩歌鑒賞能力后,便能從簡短的詩句中品悟深厚、凝重的情感,逐步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人的精神境界,這樣便可為學生帶來與眾不同的情感體驗。為此,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將鑒賞能力作為主要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做好詩歌鑒賞教學設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七言絕句,此詩是李白為貶官后的好友王昌齡所作,借助楊花、明月、子規等典型意象,將自身對好友的慰藉、惋惜和同情,融入詩歌之中,體現了真摯動人的友情。在此首七言絕句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詩歌中涵蓋的基礎知識,也要引領學生從審美鑒賞的角度,深度解讀詩情和詩意,于自然之景入手,品真摯感情,從而在詩歌閱讀和品鑒的過程中,發掘詩歌蘊含的美學要素,以此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一、反復誦讀,涵泳詩情

葉嘉瑩先生在《說詩講稿》一書中指出:“詩歌的興發感動可以由作者傳達給讀者,而讀者要想得到這種感動,還應該學習詩歌的讀誦和吟誦。”自古至今,誦讀都是品鑒和分析詩歌的主要途徑之一,當學生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過渡到“讀出韻味和感情”后,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也能逐步加強。因此,以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師可以將詩歌誦讀作為主要教學內容之一,引領學生反復誦讀詩句,使學生從最初的讀準字音,在專項練習后,能夠讀出節奏、韻律和情感,體會古代詩歌本身的韻律感。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的教學中,教師可將首要教學任務落在誦讀上,結合詩歌的主要內容展開誦讀指導,讓學生于反復誦讀的過程中涵泳詩情。而在誦讀之前,學生應了解詩歌的重音和節奏,把握好詩句的斷句點,為有效誦讀做好準備。

首先,把握重音。《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的重音在“盡”“明月”“直到”上,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教師可借助簡單的符號標記重音,如“盡”“明月”“直到”,達到“讀準字音”的效果。而后,從具體的字詞和語句出發分析誦讀方法,如“愁心”“隨君”二詞的音調要盡量拉長,整體上呈現一種舒緩、婉轉之感,讀出詩人李白對好友的記掛和擔憂之情,將詩歌中蘊含的真切情感體現出來,達到“讀出韻味和感情”的效果。其次,厘清節奏。在誦讀指導中,要想讓學生讀出節奏和韻律,教師應引導學生厘清詩歌的節奏,讓他們利用簡單的符號進行斷句。如: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首七言絕句的節奏相對穩定,讀起來有一種朗朗上口的和諧之美。從上文的內容可知,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這一符號,可以正確地劃分詩歌的節奏。在厘清節奏的前提下,學生便能讀出節奏和韻律。最后,確定韻腳。在誦讀指導中,除了把握重音、厘清節奏之外,教師還要聚焦于詩歌的押韻特征,引導學生尋找和確定詩歌的韻腳。經過多次琢磨和品味后,教師可以確定“啼”“溪”“西”為詩歌的韻腳,這三個字的共同特征是開口度小,在學生誦讀時,教師要指導學生保持齊齒呼狀態,將這三個字讀得短促有力,讀出一種壓抑、低沉之感。當學生體會到整首詩的婉轉低回、柔和舒緩后,即可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過渡到“讀出韻味和感情”,體會詩歌中的惋惜、遺恨之情。在古代詩歌的閱讀教學中,為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教師將誦讀作為首要教學任務,帶領學生尋找詩歌的重音、節奏和韻腳。當學生能夠準確把握這三項要素后,他們誦讀詩歌便能游刃有余,從而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也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律與情感,自然也能通過誦讀的方式完成詩歌鑒賞的初級任務。

二、品讀意象,解析詩意意象是古代詩歌中的核心內容。在詩歌創作中,詩人將自身的情感、思想、人生態度等折射在客觀景物、事物之上,賦予它們人的形態、品格或思維等,此時的客觀物象便轉變為主觀意象,其內蘊深厚、審美價值突出。所以,在鑒賞詩歌時,意象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要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品讀詩歌中的意象,由意象入手,深層次地解析詩意。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從詩歌的內容中看,“楊花”“月亮”和“子規”是全詩的典型意象,也是學生展開詩歌鑒賞的主要載體,在品讀意象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詩歌的審美要素、美學意味,還能圍繞意象,解析詩歌的美學境界,從而達到增強詩歌鑒賞能力的目的。

在品讀意象之前,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并深入解讀意象的內涵,教師可以制作李白和王昌齡二人的簡介卡片,從知人論世的角度,為學生提供閱讀靈感和思路,讓他們帶著主觀情感對意象進行品析和賞讀,以此增強解析詩意的效果。具體而言,教師可按照如下方式制作詩人簡介卡片。借助這兩位詩人的簡介卡片,學生可以了解和梳理他們的主要人生歷程,明確他們的思想觀念。在此基礎上品讀意象,學生會將主觀情感融入其中,從而真正挖掘出意象中的深厚意蘊。

(一)品讀“楊花”《辭源》將“楊花”解釋為“柳絮”,一直以來,這一意象廣受歷代文人的厚愛,無論是“二月楊花滿路飛”,還是“楊花漫漫攪天飛”,都體現文人熱衷于將“楊花”運用到詩歌之中。通常情況下,“楊花”與相思離別、在戍邊征戰、天涯游子息息相關,其帶有感傷之意。在品讀詩歌意象時,教師可以將“楊花”作為重點,帶領學生溯源“楊花”的內涵,真正理解意象中隱含的深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一詩歌的開頭,李白直接引出“楊花”,奠定了整首詩的感傷基調。首先,暮春時節中的感傷。詩中所述季節,為江南地區的暮春,此時楊花漫漫,于天空中飛舞,抬頭望去,漫天的楊花意味著春天已經悄然離去,此時又正值離別之際,詩人滿心、滿眼自然皆充斥著哀傷之意,他將內心的感受寄托在暮春景象之中。其次,離別之際的感傷。在中國古代,素有折柳寄相思的習俗,“柳”是“留”的諧音,因此人們在遠行之前,家人、友人、愛人等,會折下柳枝送給即將遠行的人,以此表達不舍之情。因而,當柳絮漫天飛舞時,詩人自然想起即將分別的友人,其感傷之情充斥于心,久久不能釋懷。最后,郁郁不得志的感傷。區別于自然界中的其他花朵,暮春時節,當春風吹過后,楊花會隨風而起、漫天飛舞,從楊花隨風飄零的狀態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對好友王昌齡命運的慨嘆,諷刺和批判了陷害好友的小人,同時也寄寓了自身漂泊無依、壯志難酬的情懷。聯系王昌齡和李白的個人命運,學生圍繞整首詩的內容品讀“楊花”這一意象,不僅能體會詩歌的感傷之情,還能自覺地勾勒出“楊花漫天飛舞、隨風而動,詩人抬目遠望”的凄清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和自身命運的慨嘆和憤恨,同時也能加強學生的視覺感知力,使其通過聯想與想象,還原詩歌中描繪的意境,從情感解讀和審美鑒賞的角度分析和品鑒詩歌,以此提升其詩歌鑒賞能力。

(二)品讀“月亮”

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中,“月亮”是眾多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他們通過描寫月、吟詠月,表達自身的深厚情感,而“月亮”也成為詩人在創作詩歌中常使用的意象之一,李白亦是如此。在李白的一生中,如果說“酒”是他的靈魂,那么“月”便是其知己。他善于寫“月”,也樂于寫“月”。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李白再次引入了“月亮”這一意象,借“我寄愁心與明月”一句,為客觀世界中的月亮賦予了主觀的情感和生命,將自身對摯友的不舍、擔憂和牽掛表達得淋漓盡致。所以,教師也可以將品讀意象的重點聚焦在“月亮”上,領會“月亮”背后映射的主觀情感和深刻內涵。在品讀“月亮”這一意象時,學生要著眼于全句、聯系詩歌的上下文語境,由此描摹出“夜空中掛著一輪皎潔的明月,李白望著月亮遙想友人,臉上流露出哀傷之情”的意境,在此意境中,李白通過月亮寄托哀愁與思念,圍繞“有月亮的地方就有詩人的思念”這一內容,表達出李白對友人的惦念、牽掛,而月亮自然成為詩人與友人真摯情感的見證者。

(三)品讀“子規”

“子規”,又稱杜鵑,大多出現在暮春時節,也是古人在創作詩歌時經常使用的意象。在不同的情境中,“子規”的指代意義也會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因子規在啼叫時發出的聲音,恰似“不如歸去”的發音,所以“子規”這一意象往往指代離別之愁、羈旅之思以及哀傷之意,如杜甫的“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沈佺期的“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等,皆在不同程度上表達感傷之意。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李白以“楊花落盡子規啼”一句,既凸顯了“楊花漫漫”之感,又以“子規”為主要意象之一,傳達出濃厚的情感。從意象運用的角度來說,詩人在同一句詩歌中描繪了兩個主要意象,其中,“楊花”是一種指代感傷之意的植物,而“子規”則是表達意象融入同一句詩中,自然而然地繪成了一幅虛無、落寞、傷感的暮春之景,構造了一種情景交融的審美意境。

從藝術手法的角度來說,詩人采用比興的手法,將隨風飄舞的楊花、孤苦悲鳴的子規融合起來,渲染一種充滿愁緒和哀傷的氛圍,不僅表達了詩人的真實情感,也觸發了讀者的情感共鳴。在解讀詩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聚焦于“子規”這一意象之上,體會詩歌所采用的比興手法,明確其產生的語言表達和藝術塑造的效果。在詩歌解讀中,師生以“楊花”“月亮”和“子規”三個意象為主,深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將不同的意象串聯起來,再現詩歌中哀傷、凄清的氛圍,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整首詩歌的凄切之美,還能與詩人李白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

綜上,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基于意象的重要性,教師帶領學生提取、分析和研讀詩歌中的重點意象,讓他們關聯已知經驗和語文知識,解析每一個意象的字面意義和象征意義,進而理解詩人在意象中寄托的情感與理想。另外,意象中往往包含豐富的審美要素,當學生能夠準確解讀意象中的形、色、味等美感后,其詩歌鑒賞能力自然可以提升到新的高度。三、錘煉字句,走進詩境

在一首簡短的詩歌中,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甚至是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有其作用和價值,都展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創作古代詩歌時,古人往往會十分注重字詞的錘煉與運用,追求一種奇妙的表達效果。所以說,要想真正感受到詩歌的美,教師可以聚焦于詩歌的語言要素之上,引導學生錘煉字句,讓他們走進詩歌的意境之中,從不同的維度鑒賞和解析詩歌內容。《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的首句寫到“楊花落盡子規啼”,其中的“盡”字,渲染了楊花落地、滿目飄零的悲傷意境。在鑒賞和分析此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關注“盡”這個字,讓他們聯系“若使人間少離別,楊花應合過春飛”等詩句,還原楊花落盡時的真實狀態,感受詩歌的悲涼意境。另外,“啼”一字,也可以作為錘煉的要點。從意義上說,“啼”有鳴叫和哭泣等釋意,在錘煉這一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釋意支架(見圖1),并依據支架中的內容展開聯想和分析,學生可以還原“杜鵑啼血”的畫面、體會叫聲的哀切與悲涼,從而走進詩人和好友的內心,理解王昌齡被貶時的心境。按照此種形式,學生可以提煉出詩歌中每一句的關鍵字詞,結合詩歌上下文的意境,解讀其深刻含義。而正是因為這種嚴謹的態度,學生才能逐步走進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實情感傾向。此外,通過對字句的錘煉和解讀,學生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獨特造詣。四、知人論世,體會詩格一個優秀的創作者,其藝術手法、語言鍛造能力等固然重要,但是他們所經歷的人生、面對的磨難、收獲的幸福,方是影響他們作品質量的關鍵因素。在詩歌鑒賞中,要想真正領會詩歌的魅力、體會詩歌的格調以及詩人的優秀品格,教師務必要采用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挖掘詩歌中的隱藏要素,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在閱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時,教師可利用“在詩歌中詩人寫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那么他為何要將自己的‘愁心’托付給明月呢?”這一問題,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向詩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展開詩歌鑒賞活動。基于以上問題,學生既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詩人簡介卡片,還可以搜集和查閱歷史資料,如《舊唐書》中提及王昌齡時說到“不護細行,屢見貶斥”,針對“不護細行”一詞,學生應展開深度解讀,從而了解王昌齡的性格特點,即:狂放自傲、不拘小節。而詩人以明月相伴,其實是對好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和品質的一種贊賞,體現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真心。通過鏈接背景資料,學生可以初步明確詩歌中寄托和表達的情感。

除了王昌齡的遭遇之外,在解讀此詩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關注李白的命運軌跡和個人經歷,從而真正體會詩歌的格調和詩人自身的品格。從歷史資料中可知,李白在創作《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時,正值被賜金放還之際,此時的李白還滿懷“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遠大抱負,可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還是挫傷了李白的傲骨。所以,當得知好友被貶黜的消息后,李白借詩歌表達了內心的深切同情,而這種真情也透過詩句傳遞到讀者的眼前。基于上述分析,教師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鑒賞和品析詩歌,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詩歌鑒賞和品悟能力。《孟子·萬章下》有言:“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此言切中肯綮,強調了溯源作者人生經歷、探尋作品創作背景的重要性,由此衍生出“知人論世”這一文學評論方法。基于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除了為學生提供詩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