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江蘇省泰州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1頁
2021-2022學年江蘇省泰州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2頁
2021-2022學年江蘇省泰州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3頁
2021-2022學年江蘇省泰州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4頁
2021-2022學年江蘇省泰州市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江蘇省泰州市2021-2022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禮記大傳》關于“同姓不婚”原則強調“系之以姓,……雖百世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西周倡導此原則的政治意義在于()A.尊重生物遺傳規律 B.繼承夏商政治傳統C.加強異族政治聯姻 D.保證家族血統純正2.漢初在東部地區分封同姓王國,而在西部則實行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體制(見下圖)。這樣的治理方式()A.取決于儒學的主流意識形態 B.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則C.消除了西漢王朝的統治隱患 D.有效削弱了地方諸侯國勢力3.隋朝開皇五年,全國實行“大索貌閱”,按人查對戶口,戶口不實者,里正、黨長流配遠方。堂兄弟以下則要分居。這次檢括戶口“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隋朝“大索貌閱”()A.導致中國人口增加 B.旨在減輕農民負擔C.配合推行租庸調制 D.增加了政府的收入4.袁行霈在《中華文明史》中提到:“宋元之際,市井間每有業說話者,演說古今驚聽之事,雜以諢話,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懲勸……書賈或取說話人所說者,刻成書本,是為某種平話。”這表明當時()A.印刷術促進白話小說的鼎盛B.通俗文化的商品化趨勢加強C.理學推動市民文化迅速發展D.市民階層主導對歷史的解釋5.“大皇帝為求黃教得到興隆,特賜一金瓶,今后遇到尋認靈童時,邀集四大護法,將靈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滿漢藏三種文字寫于簽牌上,放進瓶內,選派真正有學問的活佛,祈禱七日,然后由各呼圖克圖和駐藏大臣在大昭寺釋迦佛像前正式認定。”這一制度()A.開始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正式管轄 B.體現了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C.適應了清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D.確立了宗教領袖在西藏的世襲統治6.19世紀70年代,李鴻章幻想利用日本“以東制西”,提出聯日主張。80年代開始轉向“聯俄制日”。19世紀末,作為保全中國主權和防止日俄未來圖謀,開始采取“聯美英制俄日”的政策。材料中外交政策的變化反映了()A.清政府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 B.中國近代外交政策逐漸走向成熟C.李鴻章堅持自強求富的施政綱領 D.統治集團對列強的本質認識不清7.1911年12月1日,北洋軍與革命軍達成臨時停火協議,該協議說明袁世凱意在()一、息戰時各守現據界線,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窺探等情;……五、息戰之約,須有駐漢英總領事官畫押,為中證人,庶免彼此違背條件,以重公法。”A.借助時局來擴張自身權勢B.安定政治局勢以建立共和C.依賴列強向革命黨人施壓D.拖延時間為其稱帝做準備8.國民黨一大《宣言》中指出:“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力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之要旨也”。這體現了()A.南京國民政府發展工業的訴求 B.官僚資本主義發展膨脹的趨勢C.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經濟主張 D.國共兩黨的政治主張完全相同9.1939年夏至1940年春,為實現新四軍“挺進蘇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陳毅先后三次進入泰州城與當時國民黨地方實力派“二李”(李明揚、李長江)談判。陳毅這一舉動表明中國共產黨()A.主導正面戰場抗日 B.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意圖發動百團大戰 D.開始實行全面抗戰路線10.“一五"計劃期間,陳云曾提出農業合作化是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途徑,他認為合作化比單干具有規模效益,合作化是花錢少,收效快的增產辦法,由此可知,陳云認為農業合作化()A.有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 B.是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C.利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D.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11.口號是意識形態的載體,同時是社會動員的有力工具。如表列出了不同時期中國共青團的口號,對其合理的歷史解釋是()時期口號1922—1925年“協助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1925—1927年“到群眾中去”“到農村去”“到軍隊去”1937—1945年“全體青年武裝起來”1949—1956年“把青春獻給祖國”“一切為了社會主義”1978—2001年“做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先鋒”“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2002年以來“新農村、新青年、新風采”A.動員話語從公民話語轉向階級話語B.動員內容從革命動員轉向服務青年C.動員方式由注重社會化轉向政治化D.動員對象由知識分子轉向工農群眾12.柏拉圖說:“人們崇拜荷馬,因為他教育了希臘人。”《荷馬史詩》成為古典希臘時代希臘人的主要“教科書”,一代又一代的希臘人都是在背誦《荷馬史詩》中成長起來。據此可知,《荷馬史詩》()A.促進了希臘民族性格的塑造 B.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史詩C.屬于官方主導編撰的教科書 D.代表著希臘戲劇的最高成就13.據《尼康編年史》記載,1382年脫脫迷失汗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守城的俄羅斯人用火器擊退了蒙古軍。到了15世紀時,火器已經在俄羅斯成為廣為人知的武器,俄羅斯人成功掌握了火器制造和使用技術。材料可以佐證()A.蒙古族最早發明了火藥武器B.俄羅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響C.蒙古西征促進先進文化傳播D.阿拉伯人將火藥傳到了西歐14.1701年,喜劇《茶迷貴婦人》在阿姆斯特丹上演,劇本描述了婦人們對茶會的狂熱,忽略了作為家庭主婦的責任,惱怒的男人在酒館里尋找安慰,并最終導致了許多家庭毀滅的故事。據此可推知()A.當時歐洲的飲茶之風流行 B.茶消費導致歐洲道德淪喪C.女性的政治地位顯著提升 D.飲茶習俗導致咖啡館衰落15.美國學者杰里本特利認為:“因為歐洲看起來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擊,所以白人統治者看起來不再能統治殖民地的人民了。從歐洲和西南亞戰場返回自己國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據他們的觀察加深了這種印象,更加不愿意成為順從的帝國主義國家的臣民。”他意在強調()A.一戰導致殖民體系的瓦解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覺醒C.拿破侖戰爭傳播啟蒙思想D.二戰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16.世界遺產委員會在1978年將戈雷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描述道“在戈雷島上,既能看到奴隸住的簡陋的屋子,也能找到奴隸貿易商居住的優雅的庭院,兩類建筑物形成鮮明對比。今天的戈雷島,依然能使人們記起那段人剝削人的歷史。”這一遺產旨在()A.控訴歐美國家的惡行 B.宣傳近代的建筑藝術C.傳承非洲的特色文化 D.促進平等對話與和解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前期,尚書、門下、中書三省構成一個完整的輔助皇權運行的最高政務裁決系統,三省官員在上行和下行政務文書中的簽署體現了按照環節分工、分層決策、互相制衡的政務運行機制。中書省是決策機構,凡是皇帝頒行的詔令,都要先經過中書省討論后擬定。中書省所起草的詔令,在頒行前,必須經過門下省審議,如有不便,門下省可以駁還重議。唐尚書省機構很完備,秦漢以來,三公九卿所掌管的軍政事務,大體上都已并入尚書省。在尚書都省總管下,六部尚書分管全國軍政大事。——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二在北宋的政務運行機制中,最高政務裁決機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體制之上的君主專制,在行政體制上可以稱之為中書門下體制,以中書門下為首的政務裁決系統完全脫離了三省而獨立運行。制敕文書的起草實行內制和外制分工的機制。文書的傳宣、封駁以及上奏文書的通進等都已經成為由專門機構負責的獨立環節。在北宋的政務運行機制中,最高政務的裁決、制敕文書的起草、文書的流轉與落實到文書體式上的職銜簽署等四者之間盡管有交叉卻是相對獨立、互相分離的。中樞文書行政的前三個層面都是依托于差遣性的職銜。而三省制的框架主要是存在于行令的程序之中,即文書流轉和簽署的環節,在前兩個層面,三省不發揮作用。——摘編自劉后濱《唐宋間三省在政務運行中角色與地位的演變》(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唐朝中樞政務運行機制,并分析其作用。(2)據材料二,概括宋朝中樞政務運行機制的變化。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校之日(這是一篇成文于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一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泥版文獻,描述的是一名學生的學校生活)來到學校時,班長問我道:“為何來遲遲?”畏懼油然生,心在怦怦跳。在老師面前進學堂,我鞠躬深彎腰。校長把我泥版讀,(然后對我道:)“因為泥版缺一角。”于是我挨藤條。老師有一位,專把校規管,正在四處轉。為抓違規者,到處仔細看。“你衣冠不整太邋遢!”于是我挨板。稍一不留神,不知說了啥?負責安靜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要說話?”于是把我打。負責坐姿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脖子不挺直?”于是把我笞。負責紀律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站起來?”于是我把板子挨。門衛(說)“未經我允許,為何出校門?”于是把我打一頓。負責水罐的人(說)“未經我允許,為何取水飲?”于是把我打一頓。負責蘇美爾語的人(說)“你競把阿卡德語說!”于是打了我。我的老師(說)“你手太笨拙。”于是打了我。——摘自拱玉書譯《在校之日》(1)據材料,概括當時學校教育的特點。(2)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其史學價值。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戰以來的英國移民法律法律內容《1948年英國國籍法》聯合王國和殖民地公民和英聯邦公民有同等的英國公民身份,英國公民與聯邦公民具有相同含義,允許后者自由進入英國。《1962年英聯邦移民法》除出生在英國者和持有英國政府頒發的護照者,其他所有英聯邦護照的持有者都必須獲得勞工部門簽發的證明。1965、1968、1976年《種族關系法》禁止公共場合如酒吧、旅館等地的種族歧視。禁止第二代移民在住房、就業、保險等方面的種族歧視。禁止間接歧視問題,任何認為自己受到種族歧視的個人都可以向地方法院起訴。《1981年英國國籍法》禁止授予出生在英國但父母均不是英國公民的孩子以公民身份。《2002年國籍、移民和難民法案》申請英國公民身份的移民或難民要達到一定的英語水平,并對英國及在英國的生活具備足夠的知識,否則需要參加英語培訓和公民資格課程。(1)據材料,概括英國移民政策發展的階段特征。(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導致英國移民政策演變的因素。三、論述題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改革開放史》綜合以上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參考答案:1.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國家用禮制強制實行“同姓不婚”,強調同一祖先的后代“雖百世昏姻不通”,其政治意義在于,可以此加強異族的政治聯姻,擴大統治基礎,C項正確;尊重生物遺傳規律并非此原則的政治意義,排除A項;繼承夏商政治傳統是表現而非意義,排除B項;保證“家族血統”純正與西周倡導同姓不婚的政治意義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種地方制度是郡國并行制,在東部地區分封同姓王國,而在西部則實行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體制是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治理原則的,B項正確;儒學思想成為主流意識是漢武帝時期,排除A項;郡國并行制正是西漢王朝的統治隱患的原因之一,排除C項;郡縣并行制并沒有削弱地方諸侯國勢力,排除D項。故選B項。3.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實行“大索貌閱”,大力清查、核實全國戶口的實際情況,以致“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財政收入,D項正確;“大索貌閱”增加的是政府控制的人數,不是人口增加的直接原因,排除A項;減輕農民負擔并非隋朝政府檢查和控制戶籍的根本目的,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大索貌閱”與租庸調制間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4.B【解析】根據材料“宋元之際,市井間每有業說話者,演說古今驚聽之事,雜以諢話,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懲勸……書賈或取說話人所說者,刻成書本,是為某種平話。”可以看出當時市井之間流行話本和說書,并且會把這些說書者的言論刻成書本,這說明通俗文化的商品化趨勢加強,B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通俗文化的商品化趨勢加強,無法得出印刷術促進白話小說的鼎盛,排除A項;理學推動市民文化迅速發展,說法錯誤,排除C項;市民階層主導對歷史的解釋,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5.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實施金瓶掣簽制度,適應了清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C項正確;元朝開始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正式管轄,排除A項;材料是佛教,不是三教并行,排除B項;宗教領袖是精神信仰,且宗教領袖不是世襲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6.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從19世紀70年代的“以東制西”到80年代的“聯俄制日”再到19世紀末的“聯美英制俄日”,李鴻章企圖通過“以夷制夷”的政策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但接連的失敗證明,統治集團對列強的本質認識不清,列強的目的在于實現本國在華利益的最大化,它們既斗爭又勾結,致使清政府的外交屢屢碰壁,D項正確;清政府奉行的是“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不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排除A項;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搖擺不定,說明外交政策的不成熟,排除B項;“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旗幟,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爆發后不久,袁世凱示意前去鎮壓革命軍的北洋軍在前線達成臨時停火協議,請英國總領事官作中證人,約定雙方“各守現據界線”,其真實意圖在于,借助時局來擴張自身權勢,A項正確;建立共和是革命黨人的理想,并非袁世凱的目的,排除B項;依賴列強向革命黨人施壓只是袁世凱的手段,并非其真實意圖,排除C項;袁世凱為稱帝做準備是在鎮壓二次革命以后,排除D項。故選A項。8.C【解析】根據材料“凡本國人及外國人之企業或有獨占的性質,或規模過大為私人之力所不能力者,如銀行、鐵道、航路之屬,由國家經營管理之。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此則節制資本之要旨也”,并結合所學可知,國民黨一大《宣言》中提出節制資本,旨在反對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節制本國私人資本的壟斷,以促進社會公平,這是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經濟主張,C項正確;國民黨一大召開于1924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尚未建立,排除A項;材料與官僚資本主義無關,排除B項;“國共兩黨的政治主張完全相同”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9.B【解析】根據材料“1939年夏至1940年春,陳毅與當時國民黨地方實力派談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中共主動與國民黨派人士談判進入蘇北,是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表現,B項正確;主導正面戰場抗日,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百團大戰是1940年冬在華北地區發動的,排除C項;“開始實行”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10.D【解析】根據材料“陳云曾提出農業合作化是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途徑,他認為合作化比單干具有規模效益,合作化是花錢少,收效快的增產辦法”可知陳云認為農業合作化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D項正確;國民經濟的恢復是在1949到1952年,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陳云認為農業合作化比單干更有效益,沒有體現是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排除B項;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1978年之后的事情,排除C項。故選D項。11.B【解析】根據材料“協助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全體青年武裝起來”、“把青春獻給祖國”可以看出這時主要內容主要是革命動員,從材料“做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先鋒”“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新農村、新青年、新風采”可以看出內容轉向服務青年,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由階級話語到公民話語,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由政治化轉向社會化,排除C項;材料“到群眾中去”“到農村去”“到軍隊去”所以并不是由知識分子轉向工農群眾,排除D項。故選B項。12.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柏拉圖認為荷馬因教育了希臘人而受到崇拜;《荷馬史詩》是一代又一代的希臘人成長的“教科書”。材料強調了荷馬及《荷馬史詩》的教化作用,體現了官方意志,進而說明《荷馬史詩》屬于官方主導編撰的教科書,C項正確;材料與希臘民族性格無關,排除A項;《吉爾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詩,排除B項;喜劇和悲劇代表著希臘戲劇的最高成就,排除D項。故選C項。13.C【解析】根據材料“382年脫脫迷失汗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守城的俄羅斯人用火器擊退了蒙古軍,到了15世紀時,火器已經在俄羅斯成為廣為人知的武器”可以得出蒙古西征促進先進文化傳播,C項正確;蒙古族最早發明了火藥武器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拜占庭文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阿拉伯人,排除D項。故選C項。14.A【解析】根據材料“劇本描述了婦人們對茶會的狂熱,忽略了作為家庭主婦的責任,惱怒的男人在酒館里尋找安慰,并最終導致了許多家庭毀滅的故事”可知當時歐洲的飲茶之風流行,A項正確;材料只能體現婦人對茶消費的狂熱,并沒有體現導致歐洲道德淪喪,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女性的政治地位顯著提升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里沒有咖啡館衰落的信息,故無法得出飲茶習俗導致咖啡館衰落,排除D項。故選A項。15.B【解析】根據材料“因為歐洲看起來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擊,所以白人統治者看起來不再能統治殖民地的人民了。從歐洲和西南亞戰場返回自己國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據他們的觀察加深了這種印象,更加不愿意成為順從的帝國主義國家的臣民”,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的“白人”殖民者意識到他們有可能不再是殖民的統治者了,即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識覺醒,不斷反抗殖民統治,B項正確;二戰導致殖民體系的瓦解,排除A項;材料與拿破侖戰爭無關,排除C項;一戰確立了民族自決原則,排除D項。故選B項。16.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0年代,世界遺產委員會將保留大量歐洲人販賣非洲黑人遺跡的戈雷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通過對比奴隸販子和黑人的處境,要人們“記取人剝削人的歷史”,旨在促進東西方的平等對話與和解,D項正確;控訴歐美國家的惡行只符合非洲人民的意愿,排除A項;宣傳近代的建筑藝術與“使人們記起那段人剝削人的歷史”等不符,排除B項;傳承非洲的特色文化并非將以販賣黑人奴隸著稱的戈雷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主要目的,排除C項。故選D項。17.(1)運行機制:皇帝頒行的詔令,由中書省討論后擬定,經門下省審議,如有不便,門下省可以駁還重議,如若通過,則交由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設六部,具體工作或下分到具體部門執行。作用: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對后世影響深遠。(2)變化:最高政務裁決機制是中書門下,以中書門下為首的政務裁決系統完全脫離了三省而獨立運行;制敕文書的起草實行內制和外制分工的機制;最高政務的裁決、制敕文書的起草、文書的流轉與落實、文書體式上的職銜簽署是相對獨立、互相分離的。【解析】(1)運行機制:根據材料“中書省是決策機構,凡是皇帝頒行的詔令,都要先經過中書省討論后擬定。中書省所起草的詔令,在頒行前,必須經過門下省審議,如有不便,門下省可以駁還重議”和所學知識可知皇帝頒行的詔令,由中書省討論后擬定,經門下省審議,如有不便,門下省可以駁還重議,如若通過,則交由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設六部,具體工作或下分到具體部門執行。作用: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三者分工協作,職責分明,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對后世影響深遠。(2)變化:根據材料“北宋的政務運行機制中,最高政務裁決機制是依托于二府三司體制之上的君主專制,在行政體制上可以稱之為中書門下體制,以中書門下為首的政務裁決系統完全脫離了三省而獨立運行”可知最高政務裁決機制是中書門下,以中書門下為首的政務裁決系統完全脫離了三省而獨立運行;根據材料“制敕文書的起草實行內制和外制分工的機制。文書的傳宣、封駁以及上奏文書的通進等都已經成為由專門機構負責的獨立環節”可知制敕文書的起草實行內制和外制分工的機制;根據材料“在北宋的政務運行機制中,最高政務的裁決、制敕文書的起草、文書的流轉與落實到文書體式上的職銜簽署等四者之間盡管有交叉卻是相對獨立、互相分離的”可知最高政務的裁決、制敕文書的起草、文書的流轉與落實、文書體式上的職銜簽署是相對獨立、互相分離的。18.(1)特點:日常管理非常嚴格;老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崇尚棍棒“教育”。(2)史學價值:有利于幫助我們了解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一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學校教育狀況;有利于了解當時的文字;有利于了解當時的一些生活方式。【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老師有一位,專把校規管,正在四處轉”可知日常管理非常嚴格;根據材料“在老師面前進學堂,我鞠躬深彎腰”、“你衣冠不整太邋遢!’于是我挨板”等可知老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崇尚棍棒“教育”。(2)史學價值:根據材料“這是一篇成文于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一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泥版文獻,描述的是一名學生的學校生活”以及文章內容可知有利于幫助我們了解兩河流域公元前2100一前2000年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的學校教育狀況;有利于了解當時的文字;有利于了解當時的一些生活方式。19.(1)階段特征:二戰后初期自由開放;20世紀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