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題】山東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試卷_第1頁
【高考真題】山東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試卷_第2頁
【高考真題】山東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試卷_第3頁
【高考真題】山東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試卷_第4頁
【高考真題】山東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真題】山東省2024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業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下列四處考古遺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業已有較高程度發展的是()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 B.指環、牙器、臂玉環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盤等 D.骨貝、青銅貝、包金貝等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3.圖1為《宋史·王獵傳》中的相關記載。王獵的經歷反映出宋代()王獵,字得之,長垣人。累應進士不第,乃治生積錢,既而嘆曰:“此敗吾志也。”悉以班(分發)諸親族。慶歷用兵,詔求遺逸,范仲淹薦之,得出身為永興藍田主薄。……圖1A.士人價值取向發生變化 B.傳統觀念制約階層流動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經濟發展影響選官方式4.宋元時期,畜牧獸醫專著記述最多的是馬,并以醫馬、相馬的書為多;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記述對象是牛,各種相牛、養牛、醫牛的書占畜牧獸醫專著總數的50%以上。這是因為明清時期()A.政府強化了軍事資源控制 B.土地兼并進一步加劇C.政治相對穩定促進了經濟發展 D.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5.表1為1846—1905年英國建筑師在上海、漢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況統計。這體現了()表1年份人次城市上海漢口天津北京1846—1860143001861—187512019001876—189019310201891—1905353206714A.晚清外交的不斷退讓 B.英國勢力范圍的擴展C.列強侵略方式的轉變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6.1926年1月,吳玉章在廣州國民黨二大期間的一次答詞中說:民國元年的革命雖然成功,但所主張的不過是十八世紀法國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舊方法,應付現在的新環境,當然是走不通的”。他強調的是()A.工農群眾的革命主力軍作用 B.創新革命理論的緊迫性C.需要吸取法國大革命的教訓 D.推進國民革命的必要性7.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了4500余種報刊。這些報刊的命名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關鍵詞。在“紅旗”“紅色”“工人”“青年”等成為報刊命名高頻用詞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A.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 B.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C.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8.1979年,中國科學院將辦院方針概括為“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1984年,提出的新辦院方針是“大力加強應用研究,積極而有選擇地參加發展工作,繼續重視基礎研究”。辦院方針的調整旨在()A.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大局 B.提升自主創新能力C.促進科學技術人才流動 D.貫徹“科教興國”戰略9.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多次表示,世界總人口約四分之一分布在蘇聯、西歐、北美、日本等地。“很難說這十一二億人口的繼續發展能夠建筑在三十多億人口的繼續貧困的基礎上”。中國的外交主張中與這種認識相契合的是()A.結伴而不結盟 B.改善南北關系C.推進大國協調合作 D.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10.圖2為古埃及國王獻給太陽神廟的大白陶罐;圖3為19世紀北美印第安人達科他族首領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據此可知()圖2圖3A.文明交流推動社會進步B.采用事件紀年具有普遍性C.人類社會經歷了相同的發展階段D.年名研究是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11.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學徒、幫工不論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資格就可以成為行會成員;13世紀以后,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出身貧寒的學徒、幫工面臨著更高的入會門檻,行會成員逐漸成為世襲身份。這反映出()A.技術革新速度加快 B.市場競爭日益加劇C.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D.王權對城市的控制加強12.在某些意義上,空想社會主義者是啟蒙思想家的繼承者,因為他們都相信犯罪和貪婪是罪惡環境的產物,也相信社會將趨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會主義者更為“激進”,這是因為他們把關注的重心轉向了()A.經濟規律 B.理想社會 C.社會正義 D.階級斗爭13.圖4為1918年10月23日英國《笨拙》雜志刊登的一幅漫畫《大兵與文官》。該漫畫揭示出()圖4A.英國對德國的強烈擔憂 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非正義性C.戰后國際關系體系的脆弱 D.英、法、美利益訴求的一致性14.表2為1935—1950年美國對外投資中私人投資和政府投資情況統計(單位:億美元)。這兩種投資的結構性變化反映了美國()表2類型年份私人投資政府投資1935135101194012222119451472221950190354A.恢復經濟發展的努力 B.放松了對拉美的控制C.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 D.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15.圖5為20世紀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國四類商品進口額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示意圖。導致占比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圖5A.英國經濟競爭力下降 B.環境保護主義的興起C.歐洲產業結構的調整 D.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江南經濟區”的變遷圖6漢代江南經濟區示意圖圖7唐代江南經濟區示意圖——據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概括說明“江南經濟區”的變化體現了漢唐時期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鴉片戰爭”的時空之維材料一圖8為1936年《兒童雜志》刊載的《談談鴉片戰爭》的會話摘編。(大聰——哥哥,省立中學學生)(小敏——弟弟,育才小學學生)小敏:哥哥,我要問“鴉片戰爭”是怎樣一回事?大聰:清朝的時候,鴉片運來得越來越多,現銀流出也就跟著多了,好幾個皇帝都下過禁煙的命令。小敏:那么,怎么會同英國人打起來的呢?大聰:皇帝叫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但英國商人不服從禁煙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小敏:林則徐就吃了敗仗?大聰:不!打了勝仗,可后來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鎮寧波,進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則徐鬧出亂子來,把他革職,叫琦善去和英人議和。琦善這個人不會辦事,英兵就再打進吳淞,進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們訂立了一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小敏:……圖8材料二研究中國近代史有兩個基本點:一是以“近代性”(科學與民主)區分近代史與晚清史;二是把中國近代史當作世界史,這兩個點是我們看歷史的“眼睛”,它是立體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編自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1)大聰的講述,會讓小敏對“鴉片戰爭”形成怎樣的認識?(2)你認為應如何書寫“鴉片戰爭”?說明理由。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數字里的上海材料一圖91945—1947年上海工業分行業資本占比情況1947年,上海有工廠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別占全國12個主要城市工廠、工人總數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國資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電力供應,73%的自來水供應,97%的煤氣供應,100%的電話和電車經營。官僚資本企業擁有的煉鋼爐占全市總數的85.7%,鋼產量占89.3%;擁有的紗錠和布機分別占全市總數的38.5%和59.2%——摘編自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等材料二圖101949—1957年上海輕、重工業產值和占比變化情況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的工業品絕大部分供應全國,不少工廠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56個項目生產配套設備。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輕紡類工廠內遷。整個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機器設備計有6000多臺。1956年,上海進行了第一次工業大改組,全市2萬多個工廠分行業成立了83個行政性專業工業公司——摘編自《上海統計年鑒》等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縮影”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非洲的“解放”材料一表3是1960—1980年部分非洲國家主要商品出口情況統計。表3區域國別主要商品在出口總值中的占比(%)1960年1970年1980年北部非洲埃及石油—4.657.8阿爾及利亞石油—67.591.6東部非洲埃塞俄比亞咖啡49.059.364.1烏干達咖啡36.950.498.7西部非洲尼日利亞石油2.757.695.3利比里亞鐵礦砂41.970.152.7中部非洲加蓬石油21.434.362.3剛果石油—10.577.9南部非洲博茨瓦納鉆石—14.760.8贊比亞銅—95.291.3——摘編自[肯尼亞]A.A.馬茲魯伊主編《非洲通史》(第八卷)材料二1962—1995年,法國在非洲總共進行了19次軍事行動。與非洲法語區國家共簽訂了23個軍事合作協定。法國軍隊在其中六個國家執行“提高影響力的任務”:喀麥隆(10人)、吉布提(3500人)、加蓬(610人)、科特迪瓦(580人)、中非共和國(1500人)、塞內加爾(1300人)。——摘編自[法]多米尼克·馬亞爾《從歷史角度看法國在非洲的軍事存在》材料三甲1963年10月,牛津大學教授休·特雷弗-羅珀在一次講座中稱:非洲新的統治者們所立足的都是歐洲創建的文明基礎,是歐洲的技術、歐洲的榜樣和歐洲的思想讓非洲世界走出野蠻時代,與過去的傳統分隔開來。非洲過去的歷史,如果有意義的話,就在于它是歐洲的歷史。乙1999年8月,尼日利亞的牧師瑞弗倫德·蘇尖銳批評說:“大多數受過教育的尼日利亞人民,他們都是外國行為方式的模仿者,喜歡在我們面前炫耀他們的歐美超道德(實際是非道德的)傾向……”——摘編自[加納]喬治·B.N.阿耶提《解放后的非洲:非洲未來發展的藍圖》等分析說明什么是“真正的解放”。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早期商業交換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人們開始使用以貨幣為媒介進行商品交換。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是商業發展到較高程度的重要標志,它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而骨貝、青銅貝、包金貝等都是早期的貨幣形式,反映了商業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D項正確;

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不能直接體現商業的較高程度發展,A項錯誤;

指環、牙器、臂玉環等主要是裝飾品,不能反映商業發展的程度,B項錯誤;

石斧、石磨棒、石磨盤等主要是農業生產工具,不能反映商業的較高程度,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的貨幣,解答本題需要掌握貨幣的功能和產生的意義,側重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2.【答案】A【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和兼并戰爭不斷,禮崩樂壞。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各諸侯國紛紛進行改革,通過重構統治秩序以實現富國強兵,適應新的形勢和需求,而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就是其重要舉措,A項正確;

限制貴族特權不是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統治需要,B項錯誤;

以德行教化民眾也是為了統治需要,不是根本出發點,C項錯誤;

宗法血緣關系在中國古代占據重要地位,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緣關系,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運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緊扣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結合材料中改革的內容,站在統治者立場上去理解分析其目的,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3.【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描述了王獵的經歷,王獵在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后選擇經商,但其認為經商是“此敗吾志也”,因此放棄了經商,后來在范仲淹的舉薦下,成為永興藍田主薄。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出傳統的士農工商思想影響了階層流動,B項正確;

從王獵的經歷可以看出其一心追求仕途,價值取向沒有發生變化,A項錯誤;

依據材料可知,王獵在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不中后選擇經商,后又放棄經商再次選擇為官,雖然宋代商人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但從材料中王獵的經歷不能看出,C項錯誤;

材料中提及的選官方式有科舉制和舉薦,這在宋代以前就已經出現,并非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中王獵的經歷,結合士農工商思想的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4.【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宋元時期畜牧獸醫專著記述最多的馬,明清時期最主要的記述對象是牛。結合所學可知,馬主要用于戰爭,牛主要用于牛耕,宋元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多戰爭征伐,因此對與軍事有關的馬比較重視;明清時期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政治相對穩定,農業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對與牛耕相關的牛關注增多,C項正確;

材料與軍事資源控制關系不大,材料主要涉及的是與馬和牛有關的專著記述數量的變化,A項錯誤;

與牛有關的記述增多說明農業得到發展,而土地兼并容易導致小農經濟遭到破壞,因此人們可能會減少對牛的關注,與材料信息相反,B項錯誤;

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融加強不能解釋明清時期在農耕生產中對牛的重視,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信息,了解馬和牛在中國古代的作用,結合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的民族、政治以及經濟狀況去理解材料中出現變化的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5.【答案】A【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1846年到1905年,上海、漢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英國建筑師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其分布從沿海城市擴大到內地和腹地城市。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通過不平等條約列強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居住及租地權,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晚清部分主權進一步喪失,清政府外交的不斷退讓,使得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因此出現表格中的現象,A項正確;

英國勢力范圍的擴展也是由于晚清部分主權喪失和外交的不斷退讓導致的,B項不是深層次原因,錯誤;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侵略方式才發生轉變,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以資本輸出為主,C項錯誤;

僅從四地英國建筑師的分布情況,不能簡單得出中西文化交流深入的結論,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表格信息,結合近代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其影響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6.【答案】D【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處于國民革命時期的北伐戰爭前,吳玉章在國民黨二大上指出不能用百年前的舊方法去應付現在的新環境,要用全新的方式,其目的在于推進北伐戰爭的進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即推進國民革命的必要性,D項正確;

材料中沒有體現對工農群眾作用的看法,A項錯誤;

1924年國民黨一大上就已經將舊三民主義闡發為新三民主義,革命理論創新已經完成,B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主旨并不是法國大革命,而是推進國民革命的進程,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國民革命運動,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材料中吳玉章的言論,緊扣北伐戰爭即將爆發的大背景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7.【答案】B【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這一時期黨建立了自己的軍隊—紅軍,在農村創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和紅色政權建設。材料中“紅旗”“紅色”“工人”等詞匯反映了黨的革命實踐和對革命區域的標識,這一時期中共通過報刊宣傳強化階級意識和意識形態斗爭,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B項正確;

材料中的這些高頻用詞更多的是強調在革命實踐中的階級動員和意識形態宣傳,1922年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民主革命綱領,該綱領強調的是反帝反封建,不太會強調階級意識和意識形態斗爭,A項錯誤;

1937年9月洛川會議上中國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更多的是團結全民族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也不會強調階級意識和意識形態斗爭,C項錯誤;

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工作重心由鄉村向城市轉移,當時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開始籌備向城市管理和國家建設轉變的戰略調整,與材料中的這些詞匯不符,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中的高頻詞匯,聯系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內容和時代特點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8.【答案】A【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79年、1984年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因此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的調整旨在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將科學研究與國家的現實需求相結合,A項正確;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人才流動也是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BC兩項錯誤;

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與材料時間不符,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的進程,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材料信息,緊扣改革開放大背景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9.【答案】B【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世界總人口約四分之一分布在蘇聯、西歐、北美、日本等地。很難說這十一二億人口的繼續發展能夠建筑在三十多億人口的繼續貧困的基礎上”可知,鄧小平認為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而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仍處于極其貧困的狀態,他們的經濟問題不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發達國家的繼續發展都不容易。由此可知,鄧小平主張改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關系,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合作、協調發展,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就是南北關系,B項正確;

結伴而不結盟強調的是不與他國結盟,建立伙伴關系,與材料中的認識不符,A項錯誤;

材料強調的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關系,不是大國之間的關系,也不是與周邊國家的關系,C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解題的關鍵是讀懂和理解材料中鄧小平言論的深層次含義,從南北關系角度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0.【答案】D【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兩幅圖中的年名都介紹了命名的背景、記錄了當年發生的主要大事,這有助于了解當時的歷史,說明年名研究是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D項正確;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年名與歷史的關系,并未體現文明交流,A項錯誤;

材料只展示了兩個地區的兩份材料,無法得出采用事件紀年具有普遍性,B項錯誤;

兩幅圖示雖然均涉及了年名,但不能通過文明的單一相同性得出整個人類社會經歷了相同的發展階段的結論,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埃及文明和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解題的關鍵是解讀分析材料和圖片信息,從兩幅圖示中年名的內容分析得出年名研究是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1.【答案】B【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可知,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開放性,普通人能成為會員。13世紀之后,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入會門檻提高。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因為隨著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普通人無法在競爭中勝出,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便逐漸控制了行會,B項正確;

材料強調的是行會會員資格的變化,這與技術革新關系不大,A項錯誤;

行會管理與城市管理不能等同,行會入門檻提高并不能說明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C項錯誤;

材料中并沒有提及王權、行會、城市的關系,而且這一時期西歐城市實現城市自治,王權并未加強對城市的控制,D項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古時期西歐的城市,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分析材料信息,結合中古時期西歐城市的發展及其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2.【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因為他們都相信犯罪和貪婪是罪惡環境的產物,也相信社會將趨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會主義者更為‘激進’”并結合所學可知,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僅認識到啟蒙思想家所構建的理想社會,即資本主義制度具有弊端,而且還要進行改造,主張建立合作、平等、和諧的理想社會,即社會正義,這是他們更激進的體現,C項正確;

空想社會主義者對經濟規律把握不當,甚至某些違背了經濟規律,A項錯誤;

啟蒙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都構建了理想社會,B項錯誤;

空想社會主義者沒有認識到無產階級力量的重要性,沒有強調階級斗爭,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空想社會主義,解題的關鍵信息是“因為他們都相信犯罪和貪婪是罪惡環境的產物,也相信社會將趨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會主義者更為‘激進’”,結合空想社會主義的主張和局限性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3.【答案】C【解析】【分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18年10月,一戰接近尾聲,英法美等國要走一條停戰之路,但協約國軍事最高指揮官對英美法最高統治者說“如果你們要走這條路,小心踩雷”。這表明這條停戰之路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雷”是指一戰后國際秩序的不穩定,由此可知,該漫畫揭示了一戰后的國際關系的脆弱性,C項正確;

材料中福煦元帥是法國人,《笨拙》雜志雖然是英國雜志,但不能代表英國政府,因此材料沒有體現英國對德國的強烈擔憂,A項錯誤;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但漫畫更多強調的是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不是一戰的非正義性,B項錯誤;

英、法、美利益訴求并不一致,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分析漫畫信息,結合一戰后凡爾賽體系的內容和局限性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4.【答案】D【解析】【分析】依據表格信息可知,1935—1950年美國對外投資中私人投資和政府投資均在增加,尤其是1945—1950年增加較快,而且政府投資大于私人投資。結合所學可知,這兩種投資的結構性變化反映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即由二戰反對法西斯到二戰后與蘇聯冷戰對峙,搶奪世界市場份額,稱霸世界,D項正確;

二戰中美國大發戰爭財,因此恢復經濟發展的說法不能反映材料中美國結構性投資變化的本質,A項錯誤;

美國并沒有放松對拉美地區的控制,反而加強了對拉美地區控制,視拉美地區為美國后院,而且從材料中也不能看出這一信息,B項錯誤;

跨國公司的發展不能解釋材料中政府投資大于私人投資的現象,C項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美蘇冷戰,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分析表格信息,結合美國冷戰及其影響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5.【答案】A【解析】【分析】依據圖示信息可知,20世紀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國四類商品進口額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中,制成品占比大量增加,原料進口比例大量減少。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西歐普遍衰落,英國工業制成品難以應對國際形勢,經濟競爭力下降,從而導致進口增加,A項正確;

制成品占比大量增加,原料進口比例大量減少,與環保保護主義無關,B項錯誤;

歐洲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屬于外因,導致英國四類商品進口額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變化的主要原因應該從英國本身分析,CD兩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二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解題的關鍵是抓住材料時間,解讀圖示中英國四類商品進口額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變化,結合二戰后英國經濟實力狀況分析其原因,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6.【答案】漢代,北方仍是全國經濟重心,江南經濟區表現為地廣人稀、商業和城市經濟落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民南遷,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社會經濟有了明顯進步。唐朝時期,江南經濟區范圍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市數量增多,分布范圍廣泛,形成明顯的中心城市經濟圈的市場網絡。國內陸上、河流和海上的交通更為便捷,促進了農業、工商業的發展,南北聯系也進一步增強。【解析】【分析】趨勢:依據圖示信息,結合漢朝、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江南經濟發展狀況及其原因解答。依據“漢代江南經濟示意圖”并結合所學可知,漢代時北方仍是全國經濟重心,江南經濟區表現為地廣人稀、商業和城市經濟落后。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民南遷,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社會經濟有了明顯進步。依據“唐代江南經濟區示意圖”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江南經濟區范圍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市數量增多,分布范圍廣泛,形成明顯的中心城市經濟圈的市場網絡。國內陸上、河流和海上的交通更為便捷,促進了農業、工商業的發展,南北聯系也進一步增強。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唐朝社會經濟的發展,解題的關鍵是依據兩幅圖示信息,結合漢朝、魏晉南北朝時期、唐朝江南經濟發展狀況及其原因解答,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7.【答案】(1)(1)①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英國商人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決心禁煙遭到英國商人拒絕而引發英軍侵略;②侵略者是來自印度殖民地的軍隊,印度總督支援英商而發動的戰爭。③這場戰爭中只有林則徐抵抗獲勝,其余地方清軍反擊都失敗。琦善是英軍再次進攻的罪魁禍首。(2)鴉片戰爭的書寫要堅持唯物史觀,科學、客觀、全面的分析。首先,戰爭的導火索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根本原因是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的需要。其次,英國政府宣布對華發動戰爭,英國遠征軍率軍侵略。清政府組織了抵抗,涌現許多抗英的杰出將領。失敗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主義不能抵抗資本主義,其他原因有君主專制統治、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等。影響: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啟示;鴉片戰爭的啟示是落后就要挨打。【解析】【分析】(1)認識:依據材料一“清朝的時候,鴉片運來得越來越多,現銀流出也就跟著多了,好幾個皇帝都下過禁煙的命令。皇帝叫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但英國商人不服從禁煙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可知,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英國商人向中國走私鴉片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清政府決心禁煙遭到英國商人拒絕而引發英軍侵略;依據材料一“反去求印度總督來救援”可知,侵略者是來自印度殖民地的軍隊,印度總督支援英商而發動的戰爭;依據材料一“打了勝仗,可后來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鎮寧波,進逼天津”可知,這場戰爭中只有林則徐抵抗獲勝,其余地方清軍反擊都失敗;依據材料一“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則徐鬧出亂子來,把他革職,叫琦善去和英人議和。琦善這個人不會辦事,英兵就再打進吳淞,進逼南京”可知,林則徐被革職,而琦善的無能作為是英軍再次進攻的罪魁禍首。

(2)書寫:依據材料二“一是以‘近代性’(科學與民主)區分近代史與晚清史;二是把中國近代史當作世界史,這兩個點是我們看歷史的‘眼睛’,它是立體的、全方位的‘眼睛’”,結合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可知,鴉片戰爭的書寫要堅持唯物史觀,科學、客觀、全面的分析。理由:結合所學從鴉片戰爭的原因、過程、失敗的原因、影響以及啟示等角度分析。原因: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林則徐虎門銷煙,根本原因是英國殖民者打開中國市場的需要。過程:結合所學從清政府內部的杰出將領抵抗、皇帝的懦弱等角度分析,如英國政府宣布對華發動戰爭,英國遠征軍率軍侵略。清政府組織了抵抗,涌現許多抗英的杰出將領。失敗原因:結合所學從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角度解答,根本原因是封建主義不能抵抗資本主義,其他原因有君主專制統治、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等。影響: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啟示: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的啟示是落后就要挨打。

【點評】本題考查鴉片戰爭。第一問,依據材料一,從原因、戰爭進程等角度分析;第二問,書寫: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分析;理由:結合所學從鴉片戰爭的原因、過程、失敗的原因、影響以及啟示等角度分析,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的能力。18.【答案】論題:上海·縮影

論述:上海既是舊中國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縮影,也是新中國翻天覆地發展騰飛的縮影。舊中國曾遭受外國列強侵略,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迫,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之中,政治長期動蕩、經濟畸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圖9中1945—1947年上海工業分行業資本占比情況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占據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業和重點行業。體現了上海在舊中國具有濃厚半封建半殖民色彩。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百廢待興,黨領導人民,通過土地改革、鼓勵工商業發展、統一財經、穩定物價等措施恢復發展經濟,又通過一五計劃奠定了工業化基礎,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對生產關系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圖10中1949—1957年上海輕、重工業產值和占比變化情況可知,上海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全國經濟中心之一,經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后,上海經濟秩序穩定,輕重工業穩步提升,比例合理調整,經過改造,上海經濟獲得新生。

總之,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國侵略、經濟畸形發展,是舊中國落后挨打的縮影,而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在國民經濟恢復、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等過程中,經過一系列變革,迎來新生,是新中國發展騰飛的縮影。【解析】【分析】本題屬于開放性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圍繞論題“上海·縮影”,依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講述了上海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經濟結構、經濟比例和經濟發展的情況。通過前后對比和結合所學可知,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可以得出上海既是舊中國遭受殖民侵略落后挨打的縮影,也是新中國翻天覆地發展騰飛的縮影。然后結合材料和所學從造成近代中國和新中國不同境遇的原因、表現以及影響進行論述。具體示例如下:舊中國曾遭受外國列強侵略,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迫,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之中,政治長期動蕩、經濟畸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圖9中1945—1947年上海工業分行業資本占比情況可知,上海解放前夕,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占據并控制了全市主要行業和重點行業。體現了上海在舊中國具有濃厚半封建半殖民色彩。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百廢待興,黨領導人民,通過土地改革、鼓勵工商業發展、統一財經、穩定物價等措施恢復發展經濟,又通過一五計劃奠定了工業化基礎,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大改造完成對生產關系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圖10中1949—1957年上海輕、重工業產值和占比變化情況可知,上海在新中國成立后,成為全國經濟中心之一,經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后,上海經濟秩序穩定,輕重工業穩步提升,比例合理調整,經過改造,上海經濟獲得新生。最后通過比較,得出結論是上海在解放前,遭受外國侵略、經濟畸形發展,是舊中國落后挨打的縮影,而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在國民經濟恢復、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等過程中,經過一系列變革,迎來新生,是新中國發展騰飛的縮影。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列強侵略及其影響、南京國民政府的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