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進化教學案浙科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進化教學案浙科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進化教學案浙科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進化教學案浙科版必修2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進化教學案浙科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7生物的進化1.物種是一種自然的類群,不同種的個體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2.不同的環境生活著不同的生物,這些生物在結構、功能、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3.生物界雖然在類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樣性,但在模式上卻具有高度的統一性。4.進化的材料——可遺傳變異;進化的動力——選擇;進化的結果——適應性;進化的本質——基因頻率的變更。考試內容必考加試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和進化(1)生物多樣性和統一性的實例(2)進化論對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說明abab進化性變更是怎樣發生的(1)選擇是進化的動力(2)種群的基因庫、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的概念(3)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4)影響基因頻率變更的因素(5)自然選擇與生物適應的關系及實例(6)異地的和同地的物種形成的過程及實例bbbbbbaba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和進化 1.生物體既相像又相異(1)物種間存在生殖隔離:不同種的個體之間不能相互交配,或在交配后不能產生有生育實力的后代。(2)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界在類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樣性;整個生物界包括植物、動物、真菌、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等幾大類。(3)生物的統一性: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詳細表現在:①人猿超科存在著特有的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模式。②脊椎動物有同源器官,胚胎發育相像,說明存在著統一性。③真核生物統一的細胞模式將動物、植物、真菌和眾多的原生生物聯系在一起。④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之間在分子層次上存在著高度統一性(如DNA、RNA、蛋白質、遺傳密碼的高度統一性)。2.進化論對生物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說明(1)對生物多樣性的說明:由于自然選擇等因素的作用,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可以發展出多個物種。(2)對生物統一性的說明:整個生物界有一個共同由來,說明生物界在不同層次上存在著高度的統一性。1.生物界在類型上具有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在哪三個層次體現?提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2.生物界的統一性在哪三個層次體現?提示:生物界在生物體層次、細胞層次、生物大分子層次上均具有統一性。1.生物的多樣性不同的環境生活著不同的生物,這些生物在結構、功能、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構成了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在特定環境中自然選擇的定向性和不同生物生存環境的多樣性共同形成的。多樣的環境必定對生物進行多方向的選擇,選擇的結果必定是不同環境中的生物多種多樣。2.生物的統一性生物界雖然在類型上具有巨大的多樣性,但在模式上卻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每一個或大或小的生物分類群,乃至整個生物界,在生物體、細胞或生物大分子等層次上,總會在一個或幾個層次的結構與功能上存在著統一的模式。(1)統一的生物體模式:①舉例:爬行動物、哺乳動物、鳥類都是脊椎動物。人的手臂、海豚的鰭肢、鳥和蝙蝠的翼手,它們的外形和功能不同,但結構相像。②同源器官:指起源相同,結構和部位相像,而形態和功能不同的器官。在脊椎動物方面,如魚類的胸鰭,鳥類的翼和馬的前肢,都是前肢的各種狀態,屬同源器官;在高等植物方面,如皂莢枝上的刺,葡萄的卷須,洋蔥的鱗莖和馬鈴薯的塊莖,雖然形態上區分極大,但都是莖的變態,也屬同源器官。同源器官的存在,是支持生物進化觀點的一種間接證據。同源器官最有力地說明白這些動物起源相同,有共同的祖先。只是它們在進化的過程中,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而在結構上出現形態和功能的不同。這是生物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性。(2)統一的細胞模式:如動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3)統一的生物大分子組成模式:如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是由相同類型的分子組成;全部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共用一套轉運RNA,說明多樣性的生物具有高度的統一性,說明各種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發展進化來的。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1.選擇是進化的動力(1)人工選擇:(2)自然選擇:2.種群的變異性(1)可遺傳變異的來源是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畸變,生物通過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通過基因重組產生形形色色的基因型。(2)可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前提,也是生物進化的前提。3.種群基因頻率的平衡和變更(1)相關概念(連線)(2)遺傳平衡定律(哈迪—溫伯格定律):在一個大的隨機交配的種群里,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沒有遷移、突變、選擇的狀況下,世代相傳不發生變更。(3)促使種群基因頻率變更的因素主要有:突變、基因遷移、遺傳漂變、非隨機交配、自然選擇等。4.自然選擇導致適應(1)適應是生物特有的一種現象,生命的結構及功能、行為、生活方式有助于該生物在肯定環境條件下生存和持續,稱為適應。(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3)自然選擇導致生物進化性變更發生。1.變異是在環境影響下產生的嗎?提示:不是,變異在環境變更之前已經產生,環境只是起選擇作用,不是影響變異的因素,通過環境的選擇將生物個體中產生的不定向的有利變異選擇出來,不利變異遭到淘汰,如噴灑殺蟲劑只是將抗藥性強的個體選擇出來,使整個種群抗藥性增加,而不是使害蟲產生抗藥性變異。2.進化的方向是變異方向確定的嗎?提示:不是,變異是不定向的,進化的方向由自然選擇確定。1.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1)自然選擇學說內容的整合:(2)自然選擇的對象:①干脆對象是生物的變異性狀(表現型)。②間接對象是相關的基因型。③根本對象是與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即自然選擇的實質是環境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因而可以變更種群的基因頻率。(3)自然選擇的因素: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的是個體所處的自然環境。環境對變異的選擇是定向的。(4)自然選擇的手段:生存斗爭。①類型:包括種內斗爭、種間斗爭(競爭)、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斗爭。②意義:生存斗爭對生物的某些個體的生存不利,但對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動生物的進化。(5)自然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通過多次的自然選擇,使生物的微小有利變異通過繁殖遺傳給后代的部分個體,使之得以積累和加強,使生物更好地適應環境,并朝著特定方向進化發展。自然選擇只選擇與環境相適應的變異類型。所以,生物產生的變異一般是多方向的,但是自然選擇是定向的,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2.突變和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3.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1)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①公式:基因頻率=某基因的總數/種群中全部等位基因的總數。基因型頻率=某基因型個體數/種群個體總數。②兩者之間的關系:種群中任何一對等位基因的頻率之和等于1,各種基因型頻率之和也等于1。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該等位基因純合子的頻率+1/2雜合子的頻率。如:已知AA%=30%,Aa%=60%,aa%=10%,則a%=aa%+1/2Aa%=10%+1/2×60%=40%,A%=AA%+1/2Aa%=30%+1/2×60%=60%。(2)遺傳平衡定律:①公式:假如用p代表基因Y的頻率,q代表基因y的頻率。那么,遺傳平衡定律可以寫成:(p+q)2=p2+2pq+q2=1。其中,p2代表一個等位基因(如Y)純合子的頻率,q2代表另一個等位基因(如y)純合子的頻率,2pq代表雜合子(如Yy)的頻率。假如一個種群達到了遺傳平衡,其基因型頻率應當符合p2+2pq+q2=1。②適用條件:a.種群是極大的。b.種群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也就是說,種群中每一個個體與種群中其他個體的交配機會是相等的。c.沒有突變產生。d.種群之間不存在個體的遷移或基因溝通。e.沒有自然選擇。(3)基因頻率與進化的關系: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變更,因此,可認為生物基因頻率發生了變更就意味著生物發生了進化。物種的形成(選考a) 異地的和同地的物種形成(1)異地的物種形成:種群eq\o(→,\s\up7(環境),\s\do5(隔離))eq\a\vs4\al(兩個種群)eq\o(→,\s\up7(自然),\s\do5(選擇))eq\f(遺傳組成,\a\vs4\al(出現差異))eq\o(→,\s\up7(生殖),\s\do5(隔離))新物種(2)同地的物種形成,如:eq\a\vs4\al(二倍體植物)eq\o(→,\s\up7(減數分裂),\s\do5(失敗))eq\a\vs4\al(二倍體配子)eq\o(→,\s\up7(兩個二倍體),\s\do5(配子融合))eq\a\vs4\al(四倍體新物種)1.物種與種群有怎樣的聯系?提示:一個物種可以形成多個種群,一個種群必需是同一物種。同一物種的多個種群間存在地理障礙。2.物種形成與兩種隔離存在怎樣的關系?提示:物種的形成必需經過生殖隔離,但不肯定要經過地理障礙。僅有地理障礙不能產生新的物種,生殖隔離才是物種形成的標記。1.地理障礙與生殖隔離的比較項目地理障礙生殖隔離區別概念同一物種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溝通不同的物種間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勝利,也不能產生可育后代特點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溝通,肯定條件下可以進行基因溝通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溝通結果形成不同的亞種形成不同的物種聯系地理障礙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時期;長期的地理障礙最終形成生殖隔離,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終階段2.物種形成的方式(1)異地的物種形成: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對物種形成的說明是:經過長期的地理障礙,再達到生殖隔離。推斷新物種形成的標記是是否出現了生殖隔離。(2)同地的物種形成:不同物種間都存在生殖隔離,物種的形成必需經過生殖隔離時期,但不肯定要經過地理障礙,如在同一自然區A物種進化為B物種。這就是所謂的同地的物種形成,圖示如下:同一種群eq\o(→,\s\up7(外界),\s\do5(因素))不同個體出現生殖隔離→新物種多倍體的形成:二倍體植物eq\o(→,\s\up7(減數分),\s\do5(裂異樣))二倍體配子eq\o(→,\s\up7(兩個二倍體),\s\do5(配子融合))eq\a\vs4\al(四倍體新物種)生物的多樣性、統一性及說明[例1]下列觀點符合生物的統一性的是()A.植物、動物、真菌等生物在結構、功能、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點B.人類和大猿的腦容量相差較大,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并運用工具C.人的手臂、海豚的鰭肢和蝙蝠的翼手在外形和功能上各不相同D.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都是脊椎動物[精講精析]不同生物總有一個或幾個層次的結構與功能存在著統一的模式。[答案]D1.(2015·浙江1月學考)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說明生物具有()A.統一性 B.多樣性C.適應性 D.特異性解析:選A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共用一套遺傳密碼,體現了生物在遺傳過程中的統一性。(1)整個生物界既具統一性的一面又具有多樣性的一面。(2)不同物種的由來是由于遺傳、變異和環境的選擇。自然選擇學說[例2](江蘇高考)某醫院對新生兒感染的細菌進行了耐藥性試驗,結果顯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藥性。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孕婦食用了殘留抗生素的食品,導致其體內大多數細菌突變B.即使孕婦和新生兒未接觸過抗生素,感染的細菌也有可能是耐藥菌C.新生兒體內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藥性D.新生兒誕生時沒有剛好接種疫苗,導致耐藥菌形成[精講精析]抗生素并非導致突變的因素,即變異在前選擇在后,抗生素對細菌只起選擇作用,A錯誤;細菌的變異與是否接觸過抗生素無關,所以即使新生兒未接觸過抗生素,進入新生兒體內的細菌也存在抗藥性的類型,B正確。免疫球蛋白與致病菌的耐藥性無關,C錯誤。新生兒誕生時沒有剛好接種疫苗時,將導致致病菌在體內的繁殖,而耐藥菌的形成是基因突變所致,與疫苗無關,D錯誤。[答案]B2.(2024·浙江10月選考)隨著除草劑運用的增加,抗除草劑雜草不斷增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種群的變異性是雜草進化的前提B.突變是雜草進化的重要動力和機制C.雜草中全部抗除草劑基因構成了基因庫D.種群內的基因朝著抗除草劑增加的方向突變解析:選A種群的變異性為進化供應了豐富的原材料,是雜草進化的前提,A正確;選擇是進化的動力,B錯誤;雜草中全部基因構成了基因庫,C錯誤;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選擇是定向的,D錯誤。人工選擇與自然選擇的區分(1)人工選擇:生物中普遍存在變異,人們依據自己的須要,把某些比較合乎要求的變異個體選擇出來,讓它們保留后代,把其他變異個體淘汰掉,不讓它們傳留后代。經過連續數代的選擇,人類所須要的變異被保存下來,微小的變異因此積累成為顯著變異,從而培育出新品種。(2)自然選擇:環境條件以某種方式選擇適應環境的個體繁殖后代。那些性狀特征與環境相適應的個體較之沒有這種特征的個體能繁殖出更多的后代,這樣這種性狀特征經過數代選擇后被保留下來,并得以積累,微小變異也可以成為顯著變異,從而形成新的生物類型。這個過程就是自然選擇。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是導致地球上出現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緣由。基因頻率的計算[例3](山東高考)用基因型為Aa的小麥分別進行連續自交、隨機交配、連續自交并逐代淘汰隱性個體、隨機交配并逐代淘汰隱性個體,依據各代Aa基因型頻率繪制曲線如下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曲線Ⅱ的F3中Aa基因型頻率為0.4B.曲線Ⅲ的F2中Aa基因型頻率為0.4C.曲線Ⅳ的Fn中純合子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D.曲線Ⅰ和Ⅳ的各子代間A和a的基因頻率始終相等[精講精析]對題目中提到四種交配方式逐一分析:(1)雜合子連續自交Fn中Aa的概率為(1/2)n,圖中曲線Ⅳ符合;自交得到的Fn中純合子比例為1-1/2n,Fn-1中純合子的比例為1-(1/2)(n-1),二者之間差值是1/2n,C錯誤。由于在雜合子的連續自交過程中沒有選擇,各代的A和a的基因頻率始終相等,D中關于曲線Ⅳ的描述正確;(2)雜合子的隨機交配:親本中Aa比例為1,隨機交配子一代中Aa概率為1/2,接著隨機交配不受干擾,A和a的基因頻率不變更,Aa的比例也保持定值,曲線Ⅰ符合此種小麥的交配方式,同時D中關于曲線Ⅰ的描述正確,D正確;(3)連續自交并逐代淘汰隱性個體:親本中Aa概率為1,自交一次并淘汰隱性個體后F1中Aa概率為2/3,再自交一次并淘汰隱性個體后F2中Aa的概率為2/5,即0.4,再自交一次并淘汰隱性個體后F3中Aa的比例為2/9,所以曲線Ⅲ為連續自交并逐代淘汰隱性個體,B正確。(4)隨機交配并逐代淘汰隱性個體:親本中Aa,隨機交配一次(可視為自交)產生子一代淘汰掉隱性個體后Aa概率是2/3,再隨機交配產生子二代并淘汰掉隱性個體后Aa概率是1/2,A基因頻率為3/4,a的基因頻率為1/4,產生子三代中Aa的比例為2/5,曲線Ⅱ符合。在Ⅱ的F3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0.4,A正確。[答案]C3.(2015·浙江1月學考)果蠅的灰體(B)對黑體(b)為顯性。在某果蠅種群中,基因B的頻率為60%,則基因b的頻率為()A.25% B.35%C.40% D.75%解析:選C果蠅種群中,一對等位基因B、b的基因頻率之和為1,則b為40%。物種形成[例4]有關生物進化和物種形成的敘述,正確的是()A.遺傳漂變導致基因頻率變更是自然選擇的詳細表現B.四倍體西瓜的形成,證明新物種的形成不肯定須要隔離C.單倍體到二倍體發生的染色體變更,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D.環境條件發生變更時,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變更,也可能不變[精講精析]遺傳漂變、自然選擇、突變等因素都會導致種群基因頻率變更,A錯誤;新物種的形成肯定須要生殖隔離,B錯誤;單倍體到二倍體發生的染色體變更屬于染色體畸變,這種可遺傳變異不能確定進化方向,C錯誤;環境條件發生變更時,種群的基因頻率可能變更,也可能不變,D正確。[答案]D4.下列關于物種形成的敘述錯誤的是()A.經過長期的地理障礙而達到生殖隔離是常見的物種形成方式B.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C.兩個同種種群一旦產生生殖隔離就形成了新的物種D.基因頻率變更肯定導致新物種形成解析:選D形成新物種的方式一般是由地理障礙導致生殖隔離;隔離是形成新物種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基因頻率的變更。新物種形成不肯定經過地理障礙,但不管哪種方式都須要達到生殖隔離。

[課堂回扣練習]1.下列關于進化論對生物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說明說法錯誤的是()A.自然選擇導致形成生物的多樣性B.物種保持結構和功能模式的統一性與遺傳有關C.物種隨著時間推移是可變的D.物種統一性是自然選擇使生物定向變異的結果解析:選D進化論認為物種是可變的,生物體在繁殖時產生的子代發生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是定向的,不同環境的選擇可以形成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在結構和功能模式上的統一性與遺傳有關。2.下列有關種群基因庫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一個種群的基因庫包括這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生物的個體總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庫卻因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C.種群中每個個體含有種群基因庫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變可變更基因庫的組成解析:選C一個種群的基因庫包括這個種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庫不會因種群個體的死亡而消逝,而因種群個體的繁殖而代代相傳,基因突變可產生新的基因,變更基因庫的組成。3.16世紀末,張謙德在《朱砂魚譜》中總結金魚選種的閱歷時說:“蓄類貴廣,而選擇貴精,須每年夏間市取數千頭,分數缸飼養,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兩三缸蓄之,加意培育,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數缸飼養”的作用分別是()A.自然選擇,地理隔離 B.人工選擇,地理隔離C.自然選擇,生殖隔離 D.人工選擇,生殖隔離解析:選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選擇并去掉不好的個體;“分數缸飼養”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礙使彼此間無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屬于地理隔離。4.從某種群中隨機抽出100個個體,測知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分別是30、60和10個,則該種群中A、a基因的基因頻率分別是()A.70%,30% B.60%,40%C.40%,60% D.50%,50%解析:選B解法一:通過基因型計算基因頻率。在這100個個體中共有200個基因,其中A基因有2×30+60=120個,a基因有2×10+60=80(個),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120÷200=60%,a基因的基因頻率為80÷200=40%。解法二:通過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依據題意,基因型為AA、Aa、aa的個體分別是30個、60個、10個,即AA、Aa、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為0.3、0.6、0.1。因為一個等位基因的頻率等于它的純合子頻率與1/2雜合子頻率之和,所以A的頻率為0.3+1/2×0.6=60%,基因a的頻率為0.1+1/2×0.6=40%。5.下列各項中,形成了新物種的是()A.二倍體西瓜經秋水仙素處理成為四倍體西瓜B.母馬與公驢交配產生不育的騾子C.二倍體水稻花藥離體培育獲得的單倍體水稻D.樺尺蠖體色的基因S的頻率由95%變為5%解析:選A二倍體西瓜經秋水仙素處理而成的四倍體西瓜可育,是一個新物種;母馬與公驢交配產生不育的騾子,騾子不是一個新物種;二倍體水稻花藥離體培育獲得的單倍體水稻不行育,不是新物種;樺尺蠖體色的基因S的頻率由95%變為5%,只能說明有生物進化,不能說明產生了新物種。[課時跟蹤檢測]一、選擇題1.(2013·浙江會考)下列關于生物進化理論的敘述,錯誤的是()A.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變更B.同地的物種形成是漸進的物種形成方式C.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D.可遺傳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前提條件解析:選B自然選擇使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變更,是進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和機制,A、C正確;異地的物種形成是漸進的物種形成方式,B錯誤;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供應原材料,是生物進化的前提條件,D正確。2.(2015·浙江9月選考)假設豌豆種群由RR、Rr和rr基因型的個體組成,其中RR占25%、Rr占30%。該種群中r基因的頻率為()A.40% B.45%C.60% D.65%解析:選C種群中三種基因型的個體中,RR占25%,Rr占30%,所以rr占45%。r的基因頻率=rr基因型頻率+1/2Rr基因型頻率=45%+1/2×30%=60%。3.(2015·浙江9月選考)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統一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人、大猩猩和長臂猿的骨骼基本相像B.動植物、真菌和細菌都由真核細胞構成C.鳥的翅膀、海豚的鰭肢有相像的結構模式D.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遺傳物質都是DNA解析:選B動植物和真菌都是由真核細胞構成的,它們的細胞結構特別相像,可以在細胞水平說明真核生物之間存在統一性;細菌由原核細胞構成,細胞結構與真核細胞有比較明顯的差別。4.英國的椒花蛾身體和翅有淺灰色斑點。隨著工業發展,煤煙等污染物使該蟲棲息的樹干和墻壁變成黑色。到十九世紀末,英國各工業區發覺了越來越多的黑色椒花蛾,這種變更說明()A.生物自發突變的頻率很低B.生物突變都是有害的C.自然選擇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D.基因突變和重組是定向的解析:選C黑色椒花蛾的特點使它在英國工業發達、環境污染相對較重時期更能躲避天敵,從而適應環境,說明自然選擇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5.據探討,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種突變型。將未接觸過青霉素的野生型葡萄球菌接種到含青霉素的培育基上,結果有極少數存活下來。存活下來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育基中經多代培育后,對青霉素的抗性明顯增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葡萄球菌進化的實質是其種群基因型頻率的變更B.青霉素的選擇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頻率C.葡萄球菌的定向突變提高了抗青霉素基因的頻率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接觸青霉素后產生的解析:選B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葡萄球菌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更,A錯誤;青霉素對葡萄球菌的不定向的變異起了選擇作用,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生存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青霉素基因的個體漸漸被淘汰,因此青霉素使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的頻率漸漸上升,B正確;葡萄球菌的變異是不定向的,C錯誤;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在運用青霉素之前已經產生,D錯誤。6.樺尺蠖的體色受一對等位基因限制,其中黑色(S)對淺色(s)為顯性。將某樺尺蠖種群分成兩組,分別遷移到A、B兩個區域,A地是煤炭工業重鎮,B地是閉塞的山區,數年后抽樣調查,結果如下表。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區域SS(%)Ss(%)ss(%)A80182B2890A.A地S基因的頻率為89%,B地S基因的頻率為6%B.A、B兩地的樺尺蠖因長期地理障礙而屬于兩個物種C.從上述材料得知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確定的D.從上述材料得知生物進化的實質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的變更解析:選B由題干中的數據可知A種群內S的基因頻率=eq\f(80×2+18,80×2+18×2+2×2)×100%=89%,s的基因頻率=eq\f(18+2×2,100×2)×100%=11%,而B種群內S的基因頻率=eq\f(2×2+8,100×2)×100%=6%,而s的基因頻率=eq\f(8+90×2,100×2)×100%=94%,可見A種群內限制黑色的S基因的基因頻率較高,而B種群內限制淺色的s基因頻率較大,這些不同是與這兩個種群的生活環境有關。A種群生活在污染嚴峻的環境中,而B種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環境中。可見生物進化的實質是自然選擇使生物的基因頻率發生變更,但A、B種群間并不存在生殖隔離。7.依據生物進化理論,下列觀點中正確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種只能生活在人工環境中B.生物進化的方向與基因突變的方向一樣C.冬季來臨時植物葉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為了更好地防止凍害D.受農藥處理后種群中抗藥性強的個體有更多機會將基因傳遞給后代解析:選D人工培育的新物種有的也可以生活在野外如雜交水稻等;基因突變具有多方向性,而生物進化的方向取決于自然選擇的方向。冬季來臨時,植物體內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增大了細胞內溶液的濃度,降低了凝固點,有利于適應寒冷環境,而不是為了適應寒冷環境。農藥處理后選擇了具有抗藥性的個體,淘汰了沒有抗藥性的個體,因此抗藥性強的個體生存下來并繁殖的機會大大增加。8.如圖是物種形成的一種模式。物種a因為地理障礙分隔為兩個種群a1和a2,經過漫長的進化,分別形成新物種b和c。在此進程中的某一時刻,a1種群的部分群體越過障礙外遷與a2同域分布,向d方向進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b和d存在地理障礙,所以肯定存在生殖隔離B.c和d不存在地理障礙,卻可能存在生殖隔離C.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留居群體的基因頻率相同,則b和d是同一物種D.a1中的外遷群體與當時a2種群的基因頻率不同,則c和d是不同物種解析:選B推斷是不是一個物種的標準是:兩個種群間能否隨機交配并產生可育的后代。基因頻率不同只能說明生物發生了進化,不肯定產生生殖隔離,形成新物種。新物種的形成一般先經過地理障礙而后產生生殖隔離,但經過地理障礙不肯定就產生生殖隔離。沒有地理障礙時,由于c和d基因庫的差別也可能產生生殖隔離。9.【加試題】對于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發覺幾種地雀,下列依據生物進化理論對其的說明中,錯誤的是()A.經過長期的地理障礙達到生殖隔離,導致原始地雀物種形成現在條件下的地雀物種B.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屬于同一物種的地雀很快進化形成不同的物種C.這些地雀原先屬于同一雀種,從南美大陸遷來后,漸漸分布在不同的群島,出現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D.自然選擇對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的變更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別,最終導致這些種群的基因庫變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現生殖隔離解析:選B原屬同一物種的地雀,從南美大陸遷來后,因在不同群島上生活(地理障礙),產生不同的突變和基因重組,這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由于每個島上的食物和棲息條件互不相同,自然選擇對其基因頻率的變更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別,在同一個種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來,而在另一個種群中,被保留下來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由于自然選擇的不同使各個種群的基因庫變的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現生殖隔離,生殖隔離一旦形成,原來同一物種的地雀就形成了不同物種的地雀。不過物種的進化是特別緩慢的,往往要成千上萬年才能實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10.【加試題】新物種形成最顯著的標記和生物進化的標記分別是()①具有了特別的形態結構②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更③具有了肯定的生理功能④產生了生殖隔離A.①② B.③④C.④② D.①④解析:選C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最顯著標記,有新物種形成肯定存在生物進化。因為新物種形成過程中,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種群基因頻率必定發生變更。因此,生物進化的標記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更。生物有進化但不肯定有新物種的形成。二、非選擇題11.在一個海島上,一種海龜中有的腳趾是連趾(ww),有的腳趾是分趾(WW、Ww),連生的腳趾便于劃水,游泳實力強,分趾則游泳實力較弱。若起先時,連趾和分趾的基因頻率各為0.5,當海龜數量增加到島上食物不足時,連趾的海龜簡單從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龜則不易獲得食物而餓死,若干萬年后,基因頻率變更成W為0.2,w為0.8。請問:(1)該種群中全部海龜所含的基因稱為該種群的________。基因頻率變更后,從理論上計算,連趾海龜占整個種群的比例為________;雜合子數量占分趾海龜數量的比例為________,由此可見,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種群個體的________,從而引起種群基因頻率的變更。(2)依據題意,海龜是否發生了生物進化?______,請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3)這種基因頻率的變更,是否產生了新的物種?________,請簡述理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