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內翻】運動療法治療總結_第1頁
【足內翻】運動療法治療總結_第2頁
【足內翻】運動療法治療總結_第3頁
【足內翻】運動療法治療總結_第4頁
【足內翻】運動療法治療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最新資料整理推薦最新資料整理推薦PAGE最新資料整理推薦足內翻運動療法治療總結中風后足內翻多由于肌肉牽張反射的控制紊亂所致。雖然部分足內翻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行走能力,但由于受其異常步態的影響,結果妨礙了踝部功能的進一步恢復。此運動治療組對足內翻的研究旨在提高患者對踝關節的控制能力,克服足內翻,進一步改善步態。中風后足內翻的特點:足內翻多出現于中風急性期后,下肢肌力開始恢復,肌張力也由低下變為亢進或已進入痙攣期,并出現聯合反應和共同運動;中風病灶多發生在頸內動脈系統供血區內,如基底節區、內囊和相應的大腦皮層區;臨床表現為足內翻并下垂或跖屈,足背屈、外翻不能或減弱,足趾屈曲并內收,隨意運動能力很差。在足內翻初期,僅表現行走時足底前外緣著地,足下垂,踝關節軟弱支撐乏力;中后期隨著肌張力不斷增高,足跖屈亦愈來愈明顯,足跟著地困難,足趾屈曲,內翻的踝關節也逐漸僵硬,并伴隨著膝關節共同運動。從解剖部位上看,張力增高或痙攣的肌群多在小腿的內、后側及足底部,如脛骨后肌、趾長屈肌、拇趾屈肌、比目魚肌和蚓狀肌、趾短屈肌等。而與其相對的拮抗肌群尤其是脛骨前肌肌力較弱,在步行時脛骨前肌失去相互抑制,引起足內翻。足內翻運動治療方法:1、被動活動①小腿三頭肌牽拉:取用徒手或站斜板待辦法來松弛小腿三頭肌。②足內翻早期均做良肢位擺放和關節的被動運動。仰臥位,患足支撐在床上治療師一只手向下壓其踝關節,同時另一只手將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充分背屈并外翻位。③在足內翻早期,可采用踝關節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自然伸直,治療師雙手分別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緩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頓5~8s,然后緩緩復原。重復操作15~20次。④在足內翻中、后期,可采用牽拉足跟踝關節背屈外翻法。患者取仰臥位,治療師一手握其患肢足跟向下緩慢牽拉,另一手握住足底前部做緩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頓5~8s,然后緩緩復原。重復操作15~20次。若跖屈、內翻肌群痙攣明顯,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緩解其痙攣,然后再行被動康復手法。⑤足內翻中后期采用足趾及踝關節背屈外翻訓練:在運動開始前,要抑制拮抗肌的高張力,治療師在踝關節的前方握住患足向下壓在床上,然后通過它從內收到外展活動患者的腿,即通過腿近端的活動使足外翻。此法可解除因用力而引起的足內翻,并放松足固有肌。然后,治療師用虎口下壓踝關節;同時用另一只手將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充分背屈外翻。當足對被動運動無抵抗時,患者隨治療師口令主動參與。依次做被動運動輔助主動運動、抗阻運動。注意:治療師的手不能觸及患者足心。2、主動活動①足外展內收式:患者端坐體位,雙膝關節呈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氣,抬患足尖,緩慢做外展運動,到位后停頓3—5s;呼氣,緩緩內收再復原到起始位。重復運動10~20次。②足后拉提跟式:患者端坐體位,雙膝關節呈90°屈曲并自然放松。吸氣,患肢膝關節屈曲盡力向后拉足并提跟,到位后停頓3~5s;呼氣,緩緩放下足跟,足底平穩著地,再復原到起始位。重復運動10~20次。③患者取仰臥位,雙下肢自然伸直,治療師分別握住患肢足跟部和足底前部,做緩慢足背屈、外翻,到位后停頓10秒鐘,然后緩緩復原。重復操作3次后,令患者主動背屈、外翻1次。④患者取仰臥位,令患肢自然垂于床邊,在屈髖、屈膝同時足背屈、外翻,將患肢抬起足底放于床上,或輔以外力使足背屈、外翻或加阻力以增強足背屈、外翻的力量。如果痙攣明現,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緩解其內側肌群的痙攣,然后再治療。3、神經發育學療法:Brunnsrtom:①早期以誘發共同運動為目的:在仰臥位(也可在坐位進行),讓患者做髖、膝屈曲時施加阻力以增加待長收縮,引發及強化足背屈運動,以后逐漸減少髖、膝關節屈曲角度,最后在膝關節伸展位做足背屈訓練。訓練要注意時刻糾正足內翻,不斷提醒患者往外翻方向運動。②用拇指指腹或指尖加力按壓踝關節外側稍前方以誘發踝關節背屈外翻和髖、膝關節屈曲,誘發出來后保持這種肢位,后通過增強患者的隨意性反應進行強化。Bobath:利用反抑制模式,讓踝關節進行外翻運動。Rood:①誘發踝背屈與足外翻動作,將拇趾及第二跖趾的關節、外踝、足跟各點連線的外側,用冰塊、毛刷、指尖以適度刺激量刺激,誘發患肢出現踝背屈與足外翻動作;②采用刺激法誘發踝背屈外翻運動:用冰、毛刷或治療師的手指叩擊等方法刺激足背外側及足趾尖,以誘發踝背屈外翻。隨運動水平的提高,刺激量亦減少。③手指叩擊:用手指快速刺激足背外側部,可促進足背屈。要注意盡量誘發外翻。④利用冰刺激誘發足背屈外翻肌:用冰刺激足趾背側及足背外側誘發足背屈外翻,后通過增強患者的隨意性反應進一步強化。⑤緩慢刷擦足背外側部以誘發背屈反應(持續約30s)。PNF:(擴散效應)①足外翻訓練:翻訓練患者仰臥位或健側臥位,療師位于患者患側,患側下肢伸直,囑患者作大腿外展動作,治療師于患足外踝部在一定角度(外展角度越小,患者完成難度越小)下作等長收縮抗阻,此時同為外側群的髖外展肌的興奮性擴散至足外翻肌,待足出現外翻反應時,囑患者作足外翻動作,并在收縮終末端加入牽張刺激,再對操作引起的牽張反射和患者的主動肌肉收縮施加阻力(主動能力較弱時,可以加助力),完成全范圍足外翻動作。②對患側下肢作下肢屈曲一外展一內旋的抗阻運動:治療師位于患者患側,患側下肢初始位,大腿伸展一內收一外旋,踝關節跖屈一內翻,治療師遠端手夾狀抓握患者的足背,手指在外側緣,拇指在內側施加阻力。近端手大腿的前外側面接近膝關節處,手指在上面,大拇指在外側面,囑患者作大腿屈曲一外展一內旋動作,在一定角度(屈髖外展角度越小,患者完成難度越小)下作等長收縮抗阻,待足出現背屈外翻反應時,囑患者作足背屈外翻動作,并在收縮終末端加入牽張刺激,再對操作引起的牽張反射和患者的主動肌肉收縮施加阻力(主動能力較弱時,可以加助力),完成在全范圍足背屈外翻動作。③患者背屈外翻控制較好時,可以將足背屈外翻整合到步行前訓練及步行訓練中:立位下,患腿在伸髖位作足背屈內翻訓練;患腿作屈髖屈膝擺動時,作足背屈外翻訓練。4、運動再學習牽伸內翻肌肉,在斜坡上進行橫行上下斜坡運動,患腿在斜坡的向上一側。5、強制性運動療法以500ml礦泉水瓶,內裝適量細沙,最大可裝1000g,用繩子綁于平底鞋內側,瓶嘴朝后,囑患者在家平地上強制性步行訓練,重量由輕到重,循序漸進,每次半小時,每天3~4次,訓練療程3個月,每周門診隨訪1次。6、支具治療:早期(發病2周內)加用矯形踝關節托來保持患足的正常功能位,進行康復訓練時脫下,其余時間堅持穿戴。若嚴重影響了行走時,也可在行走時佩戴踝足矯形器進行行走訓練。或者穿丁字鞋。7、肉毒素:使用衛生部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A型肉毒毒素凍干結晶,置低溫冰箱中保存。使用前以生理鹽水稀釋至濃度為每0.1ml含5U。藥物劑量據患者體重、靶肌數目及體積的大小、畸形的嚴重程度確定。選擇癱瘓側下肢腓腸肌、比目魚肌及脛骨后肌進行局部肌肉注射,畸形嚴重的加注脛骨前肌和趾長屈肌,脛骨后肌和趾長屈肌因部位較深采用肌電圖協助定位。腓腸肌3~4點,比目魚肌3~4點,脛骨后肌1~2點,脛骨前肌0~2點,趾長屈肌0~1點。每點注射劑量7例為25U,1例為10U,總劑量為80~300U。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康復治療。8、傳統康復①針灸治療:在足內翻初期,針刺治療原則應以調和陰陽、育陰扶陽為主,取復溜、陽陵泉、足三里、陽輔、丘墟、懸鐘、外丘,諸穴均施以捻轉補法;在足內翻中、后期針刺治療原則則以滋陰柔筋、抑急扶緩為主,取復溜、太溪、照海、足三里、陽輔、懸鐘,諸穴均施以捻轉補法;治療中采用端坐體位,座椅高度應與小腿長度相同,膝關節屈曲并自然放松。盡力使足底平穩著地。以維持對踝關節的穩定支撐。同時可針刺特穴治療,蹺脈的主要功能是調節肢體運動,“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而陽急”。平調陰陽蹺脈,瀉實補虛,針刺申脈,照海等蹺脈交會穴治療中風后足內翻可達到明顯效果。另一種針刺治療:穴位:陽陵泉、陽交、光明、懸鐘、金門方法:陽陵泉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1~1,5寸,局部酸脹見足外翻背屈;其余均要求每個穴位出現足背屈或足外翻并能重復2~3次。留針時陽陵泉、懸鐘加電針,采用斷續波刺激,隨電針的跳動見足背屈外翻,留針30分鐘,1次/d,6日為1療程。②通電針刺:取穴:足三里,陽陵泉,照海,解溪,“內翻”(仰臥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刺法:常規取穴,標準深度,患者仰臥位,進針2.5—3寸,以局部有酸脹感或麻感向足部放散為度,留針30分鐘,采用平補平瀉,補虛瀉實法,20天為1個療程。電針:使用C,6805一II治療儀(青島產,電壓220V,︽6V),常規針刺得氣后,接通電針治療儀,以疏密波為主,頻率為100Hz,電流強度以病人能耐受且肢體有細微振顫為度(1.5—2.5A),每次持續刺激30分鐘,每日1次。20天為1個療程。此方法可以控制肌肉異常緊張,防止足關節拘縮和肌肉的短縮,興奮拮抗肌,抑制共同運動,擴大關節活動范圍,使足關節與肌肉緊張分離開。達到調節肌張力平衡的目的,恢復腓骨長短肌的自主神經支配,從而使足內翻得到矯正。③脈沖治療:于陽陵泉、陽交,光明、懸鐘,各放一對電極,隨脈沖波刺激以見到足背屈、外翻為準,每次30分鐘,1次/d,每6日為1療程。④推拿按摩:取穴: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承扶、昆侖、太溪、肝俞、大柱、腎俞。手法:推、揉、滾、拿、按、搓、搖、叩擊法。操作:患者俯臥位,醫者站其一側,用雙掌掌根或魚際肌從雙肩開始,沿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路線推至雙髖及雙下肢后面,當推至跟腱時,轉向內踝與足尖。再用前臂揉、滾脊柱兩側、臀部及大腿后面。然后使患肢膝關節屈曲,術者兩掌分別置于足跗關節后對揉、對搓、端提外翻踝關節,以糾正內翻。用拇指或肘尖按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撥承扶、太溪;然后兩空拳有節律的叩擊以上部位,以患側為主。時間約15分鐘。推、揉、拿患側局部有關經穴,能疏通經絡,活利氣血,改善局部血運供給,使經脈肌肉得其濡養,助長肌肉恢復,緩解筋脈的攣縮,配合搖法等被動活動,能改善關節活動功能,矯正內翻。9、手術治療:早期的內翻畸形,腓骨長、短肌力弱而脛前肌肌張力在3級以上,可采用跟腱延長加脛骨前肌止點外移手術,如果脛前肌無力,而脛后肌的肌力較強,可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