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文言文_第1頁
孔子拜師文言文_第2頁
孔子拜師文言文_第3頁
孔子拜師文言文_第4頁
孔子拜師文言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子拜師文言文

1.【孔子拜師的原文】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見《史記?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

君:’請與孔子造周。

‘魯君予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造周問禮,蓋見老子云。

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家語》亦載:“孔子

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而達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即

吾之師也。

遂至周,問禮于老聃焉。"《禮記?曾子問》有四處記載到孔子向

老子從學之例。

項橐的形象是手推著獨輪鳩車,一副天真無邪的樣子,年長的孔

子手拉著項橐連問其請教問題。《戰國策?秦策》曰:"項橐生七歲,

而為孔子師。〃

王重民《敦煌變文集》卷三《孔子項橐向問書》記述了項橐連問

孔子幾個問題,孔回答不出來。因此,再無心周游列國,趕快回家繼

續研究學問。

2.三年級《孔子拜師》全文,有誰知道啊

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

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

家老子為師。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

終于走到了洛陽。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

十多位的老人,穿著長袍,頭發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孔子

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問道: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見著位風塵撲仆

仆的年輕人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有些納悶。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

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老子說:"你就是仲尼啊,

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

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再次行禮,說:〃多謝老師等候。學習是沒有

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

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

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3.《孔子拜師》一文孔子是什么詞語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昔仲尼,師或橐(tu6).〃〃仲尼〃

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而〃項橐〃是燕國一少年.有一天,項橐見到孔子

時說:"聽說孔先生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著說:"請講項

橐朝孔子拱拱手問:"什么水沒有魚?什么火沒有煙?什么樹沒有葉?

什么花沒有枝?"孔子聽后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

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么火都有煙;至于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

沒有枝也難于開花.〃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著腦袋說:〃不對.井水沒

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孔子嘆道:“后生可

畏啊!老夫愿拜你為師從〃孔子拜師〃的故事中,我們應得到兩點

啟示:一是學問(知識)是無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觀察、分析、積累.

若只捧著現有的知識,坐而不學,將被社會淘汰。

4.孔子學琴文言文閱讀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司馬遷史記記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1〕,

十曰不進〔2〕.師襄子曰:”可以益〔3〕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

未得其數〔4〕也「有間〔5〕,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6〕也.”有間,日:”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

未得其為人〔7〕也「有間,有所穆然〔8〕深思焉,有所怡然〔9〕高

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10)而黑,幾然(11)而長,

眼如望羊(12),如王四國(13),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

辟席(14)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15〕也-------(出自

《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

《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史

記?孔子世家》)2.2注釋〔1〕鼓琴:彈琴.“師襄子”:衛國樂師.〔2〕

進:前進,此指不再學習新的曲子.〔3〕益:加,增加,此意同”進二

〔4〕數:規律,這里指演奏的技巧.〔5〕有間:過了一段時間.〔6〕

志:志趣,意旨.〔7〕為人:作曲的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8〕穆然:

默然,沉靜深思的樣子.〔9〕怡然:和悅的樣子.”怡二高遠的樣子.

[10]黯:深黑.(11)幾:通"頑",頑長.(12)望羊:亦作“望洋”,

遠視的樣子,〔13〕四國:四方,天下.〔14〕辟:通”避”.辟席:即避

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座而起,表示敬意.〔15〕《文王操》:周文王

作的琴曲名23譯文孔子向師襄子學琴,學了十天仍沒有學習新曲子,

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悉樂曲的形

式,但還沒有掌握方法.〃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會彈奏

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曲子的意

境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

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作者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

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

高望,志意深遠;孔子說:"我知道他是誰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

斤頁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

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聽到后,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

的老師也認為這的確是《文王操》這個故事在《史記?孔子世家》

(原文一段附后),《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列子》上都有

記載,它不僅給后人樹立了一個難得的學習音樂的榜樣,也反映出身

為萬世師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學、善學的精神和品質.〃孔子持

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韓詩外傳》一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

過的〃知音〃的問題

5.孔子的文言文

史記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

其先宋人。父叔梁紇,母顏氏。

以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歲,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魯昌平鄉

瞰邑。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及長,為委吏,料量平;為司職吏,畜蕃息。適周,問禮于老子,

既反,而弟子益進。

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齊,魯亂。于是適

齊,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

公欲封以尼溪之田,晏嬰不可,公惑之。孔子遂行,反乎魯。

定公元年壬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強僭,其臣陽虎作亂專政。

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

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公山不狙以費81蘭季氏,召,孔子欲往,

而卒不行。

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則之,遂為司空,又為大司寇。

十年辛丑,相定公會齊侯于夾谷,齊人歸魯侵地。

十二年癸卯,使仲由為季氏宰,墮三都,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墮

成,圍之不克。

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攝行相事,誅少正卯,與聞國政。

三月,魯國大治。

齊人歸女樂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腌俎于大夫,孔子行。

適衛,主于子路妻兄顏濁鄒家。適陳,過匡,匡人以為陽虎而拘

之。

既解,還衛,主遵伯玉家,見南子。去適宋,司馬桓甦欲殺之。

又去,適陳,主司城貞子家。居三歲而反于衛,靈公不能用。

晉趙氏家臣佛辟以中牟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將西見

趙簡子,至河而反,又主遽伯玉家。

靈公問陳,不對而行,復如陳。季桓子卒,遺言謂康子必召孔子,

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

孔子如蔡及葉。楚昭王將以書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

又反乎衛,時靈公已卒,衛君輒欲得孔子為政。而冉求為季氏將,

與齊戰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歸魯,實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

孔子年六十八矣。

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敘書傳禮記。刪詩正樂,

序易彖、系、象、說卦、文言。

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

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衛。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

十三,葬魯城北泗上。

弟子皆服心喪三年而去,惟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鯉,

字伯魚,先卒。伯魚生急,字子思,作中庸。〃

何氏日:"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別有問王、知道,凡二十二篇,

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

古論出孔氏壁中,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

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程子曰:"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子

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

程子日:"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

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

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

讀。〃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

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讀論語孟子法程子曰:"學者當以

論語孟子為本。

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

之意,與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

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

疑,則至人之意可見矣。〃程子曰:"凡看文字,須先曉其文義,然

后可以求其意。

未有不曉文義而見意者也。"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

問處便作自己問,圣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

雖孔孟復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于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

成甚生氣質!〃程子日:"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

須將圣人言語切己,不可只作一場話說。人只看得二書切己,終

身盡多也。〃

程子曰:〃論孟只剩讀著,便自意足。學者須是玩味。

若以語言解著,意便不足。〃或問:"且將論孟緊要處看,如

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終是不法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程子

曰:"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

見得長短輕重。〃

程子曰:"讀論語孟子而不知道,所謂’雖多,亦奚以為‘。〃

卷一學而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

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

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日:

"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日:〃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

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

交言而有信。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子禽問于子貢日:"夫子

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

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曰:"父在,觀其志;

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6.三年級上冊語文17課《孔子拜師》主要內容,急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

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

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

以及他拜師求學的愿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

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

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

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

心理;〃終于",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著毅力

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著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

見面時的情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

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

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編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

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探索

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

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

簡單的評價。

7.關于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論語》吧!【原文】L1子曰(1):"學(2)而時習(3)

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

(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注釋】(1)子:中國

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

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

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

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

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

的意思。

(4)說:音yu6,同悅,愉快、高興的意襁(5)有朋:一本

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日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

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O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

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

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L2有子(1)

日:〃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注釋】(1)有子:孔子的

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

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

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i)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

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a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

〃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

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

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

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

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

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

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L3子曰:

巧言令色(1),鮮(2)仁矣。"【注釋】(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

”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