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課時雙測過關(八)三國至隋唐的文化A級——學業水平達標練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6分)1.魏晉至隋唐時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甘肅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這反映出()A.儒學正統地位減弱 B.道教文化的廣泛傳播C.佛教影響范圍擴大 D.北方經濟影響力上升解析:選C材料石窟屬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響范圍擴大,故選C項;其他三項與材料主旨無關,解除。2.東晉、南朝時期我國造紙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還利用桑皮、藤皮造紙;王羲之曾一次把會稽郡庫存紙九萬張送與高官;統治者下令政府機關“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這表明該時期我國()A.造紙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B.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C.紙基本取代傳統書寫材料D.私營手工業的長足發展解析:選C東漢蔡侯紙使造紙術出現突破性進展,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了該時期紙在社會的推廣,且魏晉時期經濟作物種植范圍相對較小,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民間和官方推動了紙的運用和推廣,紙基本取代傳統書寫材料,故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私營手工業的發展狀況,故D項錯誤。3.據《愛日齋叢抄》載:“也許唐末漸有印書,特未能盛行,遂以為始于蜀也。當五季亂離之際,經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絕斯文,信矣!”這說明()A.唐代雕版印刷術已得到普遍運用B.活字印刷的書籍漸漸得到了推廣C.學術文化的傳播僅依靠手抄書籍D.雕版印刷術的進步促進文化發展解析:選D據材料“也許唐末漸有印書,特未能盛行”,無法說明唐代雕版印刷術已得到“普遍運用”,故A項錯誤;活字印刷始于宋代,故B項錯誤;材料也無法體現學術文化的傳播僅依靠手抄書籍,故C項錯誤;據材料“也許唐末漸有印書……經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絕斯文”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唐代的雕版印刷術促進了“經籍……流布”,即文化的發展傳播,故D項正確。4.“在中國古代社會集權專制的氛圍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純真特性風采,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當然,他詩歌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對后世的詩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A.屈原 B.李白C.杜甫 D.柳永解析:選B“他詩歌豪放飄逸的風格、變化莫測的想象”可以推斷是唐朝大詩人李白,故B項正確。5.韓愈談到人生“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時,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過一種書體揮灑性情,某書法大家作品被其譽為“變動猶鬼神,不行端倪”,堪稱一代法書。韓愈所贊譽的書體是()A.小篆 B.楷體C.行書 D.草書解析:選D小篆全部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楷體自行方正,規則嚴整;行書兼有楷書和草書的特長,既工整清楚,又飛灑活潑,A、B、C三項均與材料“變動猶鬼神,不行端倪”不符,解除;“變動猶鬼神,不行端倪”這是草書的特點,故D項正確。6.吳道子是唐代聞名畫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圖》取自佛教故事,描繪的是釋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向諸神禮拜的故事。下列相關解讀最精確的是()A.唐代佛教非常興盛 B.唐代市民文化旺盛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強 D.唐代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解析:選C材料繪畫雖然屬于佛教題材,但不能代表唐代社會佛教傳播程度,故A項錯誤;唐代市民文化旺盛帶來通俗文學的發展,但材料繪畫屬于佛教題材,與市民需求無關,故B項錯誤;佛教題材在中國繪畫中出現,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強,佛教傳入中國,故C項正確;材料繪畫屬于佛教題材,不能反映社會政治狀況,故D項錯誤。7.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體現出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A.高度旺盛,共享太平 B.世界領先,求同存異C.對外開放,雙向溝通 D.源遠流長,澤被東西解析:選C唐朝對外交往活躍,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都是唐朝對外交往中的代表,體現出唐朝的對外開放,雙向溝通,故選C項。8.“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的特有文化氣派。以下能體現唐朝“有容乃大”的是()①玄奘到天竺學習佛學②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③日本多次派出訪者來唐朝學習④馬可波羅來中國經商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選A馬可波羅來中國經商是在元朝,無法反映唐朝的“有容乃大”。二、非選擇題(共14分)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僧一行,唐代僧人,也是杰出的天文學家。他同梁令瓚和工匠們,創建了一架黃道游儀,發覺了恒星位置移動的現象。一行還設計了一種叫作復矩圖的儀器,并組織大規模的測量活動,測量地點北到鐵勒曰紇布(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南到林邑(今越南中部)等十三處,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子午線的科學測量。開元九年(721年),據李淳風的《麟德歷》幾次預報日食不準,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歷。后來一行修訂成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衍歷》,對后世影響很大,直到明末汲取西洋歷法才有所變更。——據朱紹侯等著《中國古代史》整理材料二唐代,中國與西域(包括今日的新疆、中亞各國、南亞各國)的文化溝通很頻繁。佛曲九仙道曲、盧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樂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薩蠻隊舞,雜技中的幻術、吞刀、吐火等,都是通過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傳到中國來的。——摘編自謝重光《論唐代佛教徒對社會的巨大貢獻》材料三公元816年,淮西戰事剛一結束,憲宗就下詔天下,在社會上興起了佞佛崇道的風氣,佛教勢力快速膨脹。《資治通鑒》中記載唐憲宗親自派人迎接佛骨,歷時一個多月。據統計,中唐時期,唐代的寺院多達四萬余所,僧尼有二十六萬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稅的特權。——摘編自曾紹發《淺議韓愈反佛的緣由》(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僧一行取得巨大科學成就的緣由。(4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唐代僧人成為中外文化溝通重要載體的背景及影響。(6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韓愈排斥佛教的緣由。(4分)解析:第(1)問,可以從唐朝的政治、經濟、政府的政策、個人因素、對前代成果的繼承批判等方面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可以從唐朝的對外政策、三教并行、文化政策、對外交通、僧人的個人因素等方面分析;其次小問,可以從對佛教、對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傳播、對周邊國家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分析。第(3)問,據材料三“據統計,中唐時期,唐代的寺院多達四萬余所,僧尼有二十六萬五千余人,寺院大量占有土地,且享有免除徭役和租稅的特權”可以得出寺院經濟的發展導致政府財政收入削減;兵源無法保證;統治者對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費了國力,加重了人民負擔;韓愈作為儒家代表排斥佛教,可以得出佛教興起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答案:(1)緣由:社會相對安定;經濟旺盛;政府支持;疆域寬闊;個人努力;對前代成果的繼承和批判。(2)背景:開明的對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涵的文化政策;絲綢之路的暢通;僧人的宗教熱忱。影響: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化內容;傳播了中華文化,推動了周邊國家文化的發展。(3)緣由:寺院經濟的發展導致政府財政收入削減;兵源無法保證;統治者對寺院的大量投入耗費了國力,加重了人民負擔;佛教的興起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危機)。B級——選考實力提升練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16分)1.732年,官修的禮儀巨著《大唐開元禮》頒行,舍棄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盛行,并為皇室和國家所采納的道教和佛教禮儀。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現B.理學對朝廷影響日益深化C.儒學的正統地位根深蒂固D.佛、道盛行導致戰亂不休解析:選C舍棄道教和佛教禮儀無法體現“三教合一”,故A項錯誤;理學是指宋代的儒學,與題目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官修的禮儀巨著《大唐開元禮》頒行,舍棄了道教和佛教禮儀,說明白儒學正統地位根深蒂固,故C項正確;戰亂不是開元年間的政治特征,故D項錯誤。2.南朝聞名畫師張僧繇在安樂寺為梁武帝畫龍,梁武帝發覺其所畫四條龍都沒有眼睛,遂問其緣由。張僧繇回答說:“點睛即飛去。”大家不信,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兩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點睛之龍真的飛走了。該故事在肯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古代繪畫()A.注意寫意傳神 B.意在借物抒情C.追求消遣教化 D.渴望俗世認可解析:選A材料“點睛即飛去”,表明故事在肯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古代繪畫注意寫意傳神,故選A項。其他三項材料無從體現,解除。3.據《冊府元龜》記載,五代后唐國子監起先雕版印刷儒家經典《九經》《五經文字》《九經字樣》《論語》《孝經》和《經典釋文》等。這是儒家經書第一次出現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A.將推動儒家經典通俗化B.刊印儒家經書取代手抄本C.最早是出現在五代時期D.對唐詩宋詞發展有推動性解析:選A題干中“刊本”的意思是刻印的書本,雕版印刷術有利于圖書——儒家經書的批量出版,故選A項;題干中“這是儒家經書第一次出現刊本”中的“第一次”說明雕版印刷術還處于起步階段,不行能“取代”手抄本,解除B項;C、D兩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解除。4.754年,唐朝揚州龍興寺的高僧鑒真和尚到達日本首都奈良時,安宿王作為天皇的代表在羅城門外等候歡迎。日本佛教領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繼拜謁鑒真。不久鑒真又被朝廷任命為大僧正,并確定把過去用來供奉圣武天皇的米鹽恒久轉供鑒真和法進二人。后來新田部親王把自己的舊王府賜給鑒真。材料表明白()A.中日起先了正式的外交關系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C.佛教通過鑒真傳播到日本國D.僅僅日本政界認同鑒真地位解析:選B題干中提及唐朝高僧鑒真受到日本宗教界和政界的熱忱歡迎,并被授予官職等,可知鑒真作為佛教文化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視,表明白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故選B項;中日起先了正式的外交關系是在漢朝,解除A項;佛教應當是從朝鮮半島百濟國傳入日本的,時間大約在公元552年,即南北朝時期,鑒真只是宣揚佛教的重要代表而已,解除C項;題干中“日本佛教領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繼拜謁鑒真”,說明鑒真在日本宗教界很受重視,解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14分)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墻。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摘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材料二中國文明的獨特特性亦內在地體現于審美之中。周代以來,特殊是先秦諸子之后,中國人就已經有了儒道互補的審美傳統。……魏晉時期的審美,曾試圖廢儒而重道,但卻是頹廢而變態的。然而盡管如此,魏晉審美的定勢卻對中國往后的藝術實踐具有極大的影響。唐代開國之后不久,便有一種新的審美意向在成長和發展,到開元、天寶年間,蔚為大觀。一方面,南北文化溝通融合,使漢魏舊學(北朝)與齊梁新聲(南朝)相互取長補短,推陳出新;另一方面,中外貿易交通發達,“絲綢之路”引進來的不只是“胡商”會集,而且也帶來了異國的禮俗、服裝、音樂、美術以至各種宗教。——摘編自《中國文明史》材料三下面為兩幅唐代藝術品(局部圖)。(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魏晉時期流行怎樣的社會風氣并分析這種社會風氣形成的因素。(7分)(2)依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唐代的審美意向有了哪些新發展并指出這些審美意向體現了唐朝怎樣的社會現實。(7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一“潘岳妙有姿容……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丑……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得出以貌取人;據材料二“魏晉時期的審美,曾試圖廢儒而重道,但卻是頹廢而變態的”,得出精神頹廢,浮華虛無,缺乏道義。其次小問,結合所學學問,聯系魏晉的政局,從社會動蕩、士族勢力、佛道傳播等角度予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五年級下品社試卷及答案
- 五年級古詩詞試卷及答案
- 苗木施工合作協議
- 足部護理使你康健一生
- 醫療AI技術的道德規范與自律機制
- 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食品行業的透明度與信任度
- 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更透明的金融體系
- 醫學統計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的應用
- 企業生產與銷售的效率化供求管理研究
- 《網絡安全教育》課件
- 掛靠公司合同樣本
- TSG 23-2021 氣瓶安全技術規程 含2024年第1號修改單
-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三篇
- 2024年河南省機關單位工勤技能人員培訓考核高級工技師《職業道德》題庫
- 海南省三亞市(2024年-2025年小學三年級語文)統編版階段練習(下學期)試卷(含答案)
- DBJ15 31-2016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廣東省標準)
- 2024年全國青少年信息素養大賽初賽試題
- 建設項目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投標方案
- 2024年湖南省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卷(含答案解析)
-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練習100題及答案
- 量子力學+周世勛(全套完整)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