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第一節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第一節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第一節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第一節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第一節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一節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課后篇鞏固提升基礎鞏固猴面包樹是非洲稀樹草原上一種特別奇妙的常綠樹種。讀圖,完成第1~2題。1.圖示樹木屬于()A.喬木 B.灌木C.草本植物 D.藤本植物2.不屬于熱帶草原特征的是()A.草本植物發達B.星散分布著旱生喬木C.喬木樹枝較少D.濕季蔥綠解析第1題,猴面包樹是非洲熱帶草原上一種常綠喬木,高大,粗大。第2題,熱帶草原上喬木由于旱季的影響,樹干多分枝。答案1.A2.C下圖為我國南方某山丘地理環境變更示意圖。讀圖,完成第3~4題。3.引起該地環境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地殼上升 B.植被遭毀C.氣候惡化 D.圍湖造田4.該區域地理環境的變更主要是哪一要素變更引起的?()A.水文 B.地形C.氣候 D.植被解析第3題,植被破壞引發地表水土流失加劇。第4題,植物遭破壞是關鍵。答案3.B4.D下圖①②為某生物學家拍攝到的植物景觀照片,③為亞洲某地區的典型植物,該種植物高度不足50厘米,但根系長達20米。據此完成第5~6題。5.造成圖片中三種植物形態差異的最主要緣由是()A.光熱條件不同 B.土壤性質不同C.海陸位置差異 D.水分條件差異6.③植物所在地區的植被特征是()A.植被稠密 B.種類繁多C.群落結構簡潔 D.群落結構困難解析第5題,從圖示三種植物特征來看它們分別對應熱帶草原、熱帶雨林、溫帶荒漠,所以形態差異是水分差異造成的。第6題,③植物是駱駝刺,是溫帶荒漠地區特別植物,群落結構簡潔。答案5.D6.C下圖為某山脈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圖。據此完成第7~8題。7.圖中山坡原有的一類自然植被現已完全缺失,該類自然植被可能是()A.熱帶草原 B.常綠硬葉林C.落葉闊葉林 D.高山草甸8.導致上題自然植被類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C.地形地勢 D.人類活動解析第7題,山地垂直自然帶與水平面上由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帶類型一樣。依據圖中山坡的自然帶類型,在原生常綠闊葉林和原生針葉林之間,應有落葉闊葉林存在。原有的落葉闊葉林現已完全缺失。第8題,圖中原生常綠闊葉林和原生針葉林之間,有次生草叢、灌木叢帶,可能是人類活動破壞了原生植被,棄耕后自然復原的植被。所以導致上題自然植被類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人類活動。垂直自然帶的缺失與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無關。答案7.C8.D9.讀我國東部沿海某城鎮示意圖,填空回答圖中數碼處人類開發利用不當產生的問題。(1)①處林區過度采伐森林→→水土流失→→水害。

(2)②處林區修建旅游設施和道路→→水土流失。

(3)③處上游用水量劇增→河流徑流量→河流自凈實力減弱。

(4)④處河沙開采過量→河床堤岸→河岸后退→水害。

(5)⑤處城市過量開采地下水→→海水入侵。

(6)⑥處河流徑流量削減、海水入侵→河口→航道變淺。

解析首先分析題干,明確該城鎮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屬于季風氣候。本地區過度采伐森林,地表缺乏植被愛護,易引發水土流失現象。又由于缺乏植被愛護,夏季降水集中,河流徑流量大,簡潔形成水災,而冬春季節少雨,易出現干旱。假如上游用水量劇增,必定導致河流徑流量減小,河流凈化實力減弱,影響城鎮居民生活用水。若城市過量開采地下水,會使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既破壞了地下水資源,又使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海水的頂托作用下,在河口大量沉積,使河流入海航道變淺。答案(1)森林覆蓋率降低(或植被削減)河湖泥沙淤積(2)砍伐森林(3)減小(4)坍塌(受損)(5)地下水位下降(6)泥沙淤積實力提升1.關于植被與環境關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環境影響植物的形態B.環境影響植物的分布C.從赤道到兩極由于水分的變更植被出現遞變D.中緯地區從沿海向內陸由于水分變更出現森林—草原—荒漠的變更解析從赤道到兩極由于太陽輻射的變更,植被出現遞變。答案C2.從世界植被分布圖上看,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赤道地區都是熱帶雨林B.北回來線經過地區都是荒漠C.地中海四周亞熱帶常綠硬葉林D.澳大利亞有大面積森林解析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主要在地中海氣候下生長,地中海地區分布面積最大。答案C下圖為某區域不同時期地理環境變更示意圖。讀圖,完成第3~4題。3.引起該區域地理環境變更的根本緣由是()A.地殼上升 B.植被破壞C.氣候變更 D.農業開發4.該區域地理環境的變更,主要體現了()A.洋流對植被的影響大B.湖泊對地理環境影響大C.水分的變更對植被影響大D.植被對氣候的影響大解析第3題,主要考查影響地理環境形成和變更的因素。比較三個階段的變更可知,地殼上升導致陸地東西兩側的水分條件變更,從而導致植被發生變更,所以根本緣由是地殼上升。第4題,降水的變更對植物影響大,由于山地抬升,大陸東岸降水漸漸削減,植被由森林變成草原、荒漠。答案3.A4.C20世紀30年頭,美國中西部大草原過度開墾、放牧,造成常見的“黑風暴”,刮走了3億噸塵土。據此完成第5~6題。5.“黑風暴”現象出現的干脆緣由主要是()A.植被遭到破壞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異樣削減D.溫室效應加劇6.“黑風暴”現象對我國北方農業發展的啟示是()A.少耕免耕,維持土地生態系統的平衡B.深翻擴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產潛力C.施用綠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斷下降D.退耕還林還牧,優化農業生產結構解析第5題,“黑風暴”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方式,破壞了地表植被,從而使地表失去植被愛護,地表沙土在風力作用下而形成。第6題,美國的“黑風暴”對我國北方農業發展的啟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愛護好自然植被,對于過去存在的濫墾、濫耕現象,要剛好地退耕還林還牧。答案5.A6.D讀某大陸局部地區年降水量圖,完成第7~8題。7.圖中①②③④的植被類型是()A.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荒漠、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B.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雨林、熱帶稀樹草原、熱帶荒漠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稀樹草原、熱帶荒漠、溫帶落葉闊葉林D.熱帶稀樹草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荒漠、熱帶雨林8.圖中植被①②③④更替的主要緣由是()A.熱量的變更 B.水分的變更C.地形的變更 D.海拔的變更解析第7題,由圖中的年降水量及自然帶所處的位置可以推斷①②③④的植被類型分別是亞熱帶常綠硬葉林、熱帶荒漠、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林。第8題,導致圖中①②③④四種植被的更替變更的主要緣由是太陽輻射導致的熱量差異。答案7.A8.A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20世紀70年頭以來,我國對下圖所示區域的水土流失進行了大規模治理,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區,林草植被得到較好復原。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區(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極低的干土層),人工連片種植的樹木普遍生長不良,樹干彎曲,根基不穩,枝葉稀疏,總也長不大,被當地人稱為“小老頭樹”。(1)分析當地出現“小老頭樹”的環境條件。(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區域植樹造林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結果。(3)說明“小老頭樹”現象對于生態建設的啟示。解析本題以黃土高原部分區域的基本地理信息為背景,考查綜合運用相關地理基本學問、原理,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實力。第(1)題,難度較小,將“小老頭樹”的形態特征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極低的干土層、冬春季節多大風相結合即可。第(2)題,該區域為我國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小老頭樹”的存在說明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區域不利于樹木的存活和生長,而且樹木的存在影響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長,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減弱。相對于草本植物,樹木會蒸騰更多水分,導致區域環境更干燥。第(3)題,依據前面兩題的提示,主要從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發展的角度作答。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樹木生長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層,影響樹木根系發育和下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