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作業指導書_第1頁
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作業指導書_第2頁
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作業指導書_第3頁
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作業指導書_第4頁
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作業指導書TOC\o"1-2"\h\u17096第一章應急管理概述 3122071.1應急管理的定義與重要性 342191.1.1定義 3326431.1.2重要性 398131.2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475661.2.1法律法規體系構成 4241991.2.2法律法規體系作用 410912第二章預案編制的基本要求 4206012.1預案編制的原則 4232832.2預案編制的流程 5143732.3預案編制的注意事項 56295第三章危險源識別與評估 613703.1危險源識別方法 6292413.1.1現場踏勘法 6148093.1.2專家咨詢法 63043.1.3文獻資料分析法 6137493.1.4安全生產標準化方法 622993.2危險源評估指標 6192913.2.1危險性指標 6254863.2.2風險程度指標 63013.2.3控制措施有效性指標 6105263.2.4人員傷亡指標 7216483.3危險源分級管理 7141663.3.1危險源分級標準 7130263.3.2危險源分級管理措施 769303.3.3危險源動態管理 716056第四章預案編制內容 7146124.1預案編制的基本內容 7277184.2預案編制的重點內容 8136524.3預案編制的附件內容 85609第五章應急組織體系 9219785.1應急組織體系的構成 9292285.2應急組織體系的職責 9177205.3應急組織體系的運作機制 1024252第六章應急響應與處置 10312746.1應急響應的基本程序 10205146.1.1信息報告與初步判斷 10299256.1.2啟動應急預案 10297666.1.3成立應急指揮部 10184536.1.4制定應急響應方案 11179216.1.5執行應急響應任務 11211536.2應急處置的技術手段 115866.2.1通信技術 11308856.2.2監測技術 11132506.2.3救援技術 11238876.2.4保障技術 11285886.3應急響應與處置的協同配合 11277696.3.1部門協同 11306116.3.2社會力量協同 11149016.3.3軍地協同 11197536.3.4國際合作 1229226第七章應急救援與保障 12307237.1應急救援資源的配置 1272387.1.1資源配置原則 12299597.1.2資源配置內容 1295627.1.3資源配置流程 127857.2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 126467.2.1隊伍建設原則 12195247.2.2隊伍建設內容 1384207.2.3隊伍建設流程 13120097.3應急救援的物資與裝備保障 13155847.3.1物資與裝備保障原則 1361027.3.2物資與裝備保障內容 13126877.3.3物資與裝備保障流程 1430981第八章應急演練與培訓 14264808.1應急演練的種類與要求 1414638.1.1演練種類 1416598.1.2演練要求 14268428.2應急演練的組織與實施 14280138.2.1演練組織 1439878.2.2演練實施 14165628.3應急培訓的內容與方法 15125658.3.1培訓內容 15136598.3.2培訓方法 1517963第九章預案管理與更新 1584489.1預案管理的制度與流程 15302449.1.1制度概述 15239389.1.2流程說明 16276439.2預案更新的時機與要求 16184379.2.1更新時機 16240569.2.2更新要求 1673269.3預案管理與更新的責任主體 1689869.3.1應急管理部門 16154969.3.2各級及相關部門 16197219.3.3企事業單位 1768729.3.4社會公眾 1712899第十章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的監督與評估 171127810.1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的監督機制 172985110.1.1建立健全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的監督體系 172226110.1.2強化部門監督職責 17968210.1.3加強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 17657110.2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的評估方法 17569610.2.1定性評估 172759810.2.2定量評估 182001610.2.3綜合評估 182844110.3應急管理與預案編制的改進措施 18835110.3.1完善預案編制體系 181894410.3.2加強預案演練 182558710.3.3提高應急管理人員素質 18922310.3.4建立應急預案動態更新機制 18第一章應急管理概述1.1應急管理的定義與重要性1.1.1定義應急管理是指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之前、之中、之后,為減少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通過有效組織、協調、指揮、控制各類資源,采取預防、應對、恢復和重建等措施,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全過程管理和處置的活動。1.1.2重要性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其主要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應急管理有助于提高及相關部門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保證在危機情況下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處置。(2)減輕災害損失。通過應急管理的有效實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3)維護社會穩定。應急管理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全。(4)提高國際形象。加強應急管理,提高國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和地位。1.2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1.2.1法律法規體系構成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1)憲法。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為應急管理提供了最高的法律依據。(2)法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與應急管理相關的專門法律。(3)行政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4)部門規章。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評審辦法》等。(5)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的與應急管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1.2.2法律法規體系作用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為應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其主要作用如下:(1)明確應急管理的職責和任務。法律法規明確了各級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在應急管理中的職責和任務,保證應急管理工作有序進行。(2)規范應急管理的程序和措施。法律法規規定了應急管理的程序和措施,保證在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處置。(3)保障應急資源。法律法規要求各級加大應急資源投入,為應急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質和人力保障。(4)強化責任追究。法律法規對應急管理中的失職、瀆職行為進行了明確規定,強化了責任追究制度。第二章預案編制的基本要求2.1預案編制的原則預案編制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原則:預案編制應基于科學理論和實踐,保證預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2)系統性原則:預案編制應充分考慮應急管理體系中的各個要素,實現預案之間的有機銜接,形成完整的應急預案體系。(3)預見性原則:預案編制應充分考慮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預測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危害,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有效指導。(4)實用性原則:預案編制應結合實際情況,突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保證預案在實戰中能夠發揮實際作用。(5)動態性原則:預案編制應注重預案的更新和完善,及時調整預案內容,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2.2預案編制的流程預案編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環節:(1)預案編制前期準備:明確預案編制的目的、范圍、內容和要求,收集相關資料,了解應急預案體系。(2)預案編制:根據前期準備,組織編寫預案文本,明確預案的目標、任務、組織體系、應急響應流程等。(3)預案評審:組織專家對預案進行評審,保證預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4)預案發布:將評審通過的預案發布給相關單位和人員,保證預案的貫徹執行。(5)預案培訓和演練:組織預案培訓,提高相關人員的應急能力;開展預案演練,檢驗預案的實際效果。(6)預案更新與完善:根據實際情況和演練結果,及時更新和完善預案內容。2.3預案編制的注意事項在預案編制過程中,應注意以下事項:(1)充分調查研究和分析實際情況,保證預案的針對性和實用性。(2)加強與相關部門和單位的溝通協調,保證預案之間的有機銜接。(3)注重預案的可讀性和易操作性,便于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快速了解和執行預案。(4)合理設置預案的層級和結構,明確各層級、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5)充分考慮預案的保密性,保證敏感信息的安全。(6)預案編制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專家和技術人員的積極作用,保證預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第三章危險源識別與評估3.1危險源識別方法3.1.1現場踏勘法現場踏勘法是指通過實地調查、觀察和詢問,對作業現場的潛在危險源進行識別。該方法要求相關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際經驗,能夠準確發覺潛在的安全隱患。3.1.2專家咨詢法專家咨詢法是指邀請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對危險源進行識別。通過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對潛在的危險源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分析。3.1.3文獻資料分析法文獻資料分析法是指收集、整理與危險源相關的國內外文獻資料,從中提煉出適用于本項目的危險源識別方法。該方法有助于借鑒其他項目的成功經驗和教訓。3.1.4安全生產標準化方法安全生產標準化方法是指依據國家、行業和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對危險源進行識別。該方法有助于規范危險源識別過程,提高識別的準確性。3.2危險源評估指標3.2.1危險性指標危險性指標主要包括火災、爆炸、中毒、窒息、觸電、高處墜落等危險因素。通過對這些危險因素的識別和評估,確定危險源的危險程度。3.2.2風險程度指標風險程度指標是指危險源可能導致的概率和后果的嚴重程度。通過對風險程度的評估,為制定預防措施提供依據。3.2.3控制措施有效性指標控制措施有效性指標是指針對已識別的危險源,采取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該指標反映了危險源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和實施效果。3.2.4人員傷亡指標人員傷亡指標是指危險源可能導致的人員傷亡情況。通過對人員傷亡的評估,為制定應急救援預案提供依據。3.3危險源分級管理3.3.1危險源分級標準根據危險源的嚴重程度、風險程度和控制措施有效性等因素,將危險源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其中,一級危險源為最高級別,三級危險源為最低級別。3.3.2危險源分級管理措施(1)一級危險源:采取嚴格的安全管理措施,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保證危險源得到有效控制。(2)二級危險源:加強安全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針對危險源制定應急預案。(3)三級危險源:進行常規安全管理,定期檢查,對危險源進行監控和預警。3.3.3危險源動態管理危險源的分級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危險源的級別和相應的管理措施。同時要注重危險源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饋,不斷提高危險源管理水平。第四章預案編制內容4.1預案編制的基本內容預案編制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預案目的:明確預案的編制目的,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指導。(2)預案適用范圍:明確預案的適用范圍,包括地域、行業、單位等。(3)預案編制依據:列出預案編制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技術規范等依據。(4)應急組織體系:構建應急組織體系,明確各應急組織及其職責。(5)預警與監測:制定預警與監測措施,保證突發事件及時發覺、及時預警。(6)應急響應流程:明確應急響應的流程,包括預警、應急響應、應急結束等環節。(7)應急資源保障:梳理應急資源,包括人員、物資、設備、技術等,保證應急響應能力。(8)應急演練與培訓:制定應急演練與培訓計劃,提高應急隊伍的應對能力。4.2預案編制的重點內容預案編制的重點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風險評估:對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評估,確定風險等級,為預案編制提供依據。(2)應急預案: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具體的應急預案,包括應急響應措施、救援措施等。(3)應急通信與信息保障:保證應急通信暢通,提高信息傳遞速度和準確性。(4)協同作戰與協調:明確各應急組織之間的協同作戰機制,保證應急響應的協同性。(5)應急疏散與安置:制定應急疏散與安置方案,保證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救助。(6)應急物資與設備調配:合理調配應急物資與設備,提高應急響應效率。(7)應急預案的動態調整: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應急預案,保證預案的實用性和有效性。4.3預案編制的附件內容預案編制的附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法律法規與技術規范:提供與預案編制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技術規范等。(2)應急預案文本:提供應急預案的具體文本,包括應急響應流程、應急措施等。(3)應急組織體系圖:展示應急組織體系的結構,明確各應急組織的職責。(4)應急資源清單:詳細列出應急資源,包括人員、物資、設備等。(5)應急演練與培訓計劃:提供應急演練與培訓的具體計劃,包括時間、地點、內容等。(6)應急預案評估報告:對預案的編制過程、內容、有效性等進行評估,提出改進建議。(7)預案編制說明:對預案編制的背景、過程、目的等進行說明。第五章應急組織體系5.1應急組織體系的構成應急組織體系是指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負責組織、指揮、協調、實施應急行動的各級各類組織機構的總稱。應急組織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領導機構:領導機構是應急組織體系的核心,負責對應急工作進行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領導機構一般由主要負責人擔任,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2)辦事機構:辦事機構是領導機構的日常工作機構,負責組織、協調、指導應急管理工作。辦事機構一般設在相關部門,如應急管理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等。(3)專業機構:專業機構是指具備特定應急職能的部門,如消防、衛生、環保、氣象等。專業機構在應急組織體系中承擔相應職責,為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指導。(4)基層組織:基層組織是指鄉鎮街道辦事處、企事業單位、社區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在應急組織體系中負責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協助開展應急工作。(5)社會力量:社會力量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在應急組織體系中,社會力量可積極參與應急工作,為應急救援提供人力、物資和技術支持。5.2應急組織體系的職責應急組織體系各組成部分的職責如下:(1)領導機構:負責制定應急管理工作方針、政策和規劃;組織制定應急預案;決定啟動和終止應急預案;指揮協調應急救援工作;向上級報告應急情況等。(2)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制定應急管理制度;指導、協調、監督下級和有關部門開展應急管理工作;組織應急演練;開展應急宣傳教育;向上級報告應急情況等。(3)專業機構:負責開展應急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制定應急預案和救援計劃;組織應急演練;實施應急救援和處置;提供技術支持和專業指導等。(4)基層組織:負責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協助開展應急工作;向上級報告應急情況;宣傳應急知識等。(5)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應急工作,提供人力、物資和技術支持;協助開展應急救援和處置;開展應急宣傳教育等。5.3應急組織體系的運作機制應急組織體系的運作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預防與預警機制:通過開展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預案制定等工作,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降低突發事件的影響。(2)應急響應機制:突發事件發生后,各級應急組織體系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3)協調與溝通機制:應急組織體系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與外部相關單位之間保持密切溝通與協調,保證應急工作的順利進行。(4)資源整合與調配機制:合理整合和調配人力、物資、技術等資源,提高應急響應能力。(5)監督與評估機制:對應急組織體系的運作進行監督與評估,不斷優化應急管理工作。第六章應急響應與處置6.1應急響應的基本程序6.1.1信息報告與初步判斷在突發事件發生后,首先應當及時收集、整理相關信息,并進行初步判斷。信息報告應當遵循“快速、準確、全面”的原則,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初步判斷主要包括事件類型、影響范圍、可能造成的危害等方面。6.1.2啟動應急預案根據初步判斷結果,啟動相應級別的應急預案。應急預案的啟動應當遵循“分級響應、有序推進”的原則,保證應急響應的及時性和有效性。6.1.3成立應急指揮部啟動應急預案后,應迅速成立應急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和指揮應急響應工作。應急指揮部應當明確各成員職責,保證應急響應工作的有序進行。6.1.4制定應急響應方案應急指揮部應根據事件特點和應急預案,制定具體的應急響應方案。方案應包括救援力量部署、物資保障、通信聯絡、信息發布等內容。6.1.5執行應急響應任務根據應急響應方案,各級救援力量應迅速行動,執行救援任務。執行過程中,應密切關注事件動態,及時調整應急響應策略。6.2應急處置的技術手段6.2.1通信技術通信技術是應急響應中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主要包括無線電通信、衛星通信、互聯網通信等,用于保障救援力量之間的信息傳遞和指揮調度。6.2.2監測技術監測技術主要用于實時監測事件現場的環境參數、污染物濃度等,為應急響應提供科學依據。主要包括無人機監測、遙感監測、現場快速檢測等。6.2.3救援技術救援技術包括搜救、醫療救治、消防、工程救援等,是應急響應中直接作用于事件現場的技術手段。應根據事件類型和特點選擇合適的救援技術。6.2.4保障技術保障技術主要包括物資供應、能源保障、交通保障等,為應急響應提供有力支持。應保證保障技術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以滿足救援需求。6.3應急響應與處置的協同配合6.3.1部門協同部門協同是應急響應與處置的關鍵環節。各級部門應按照應急預案,明確職責,加強溝通與協作,保證應急響應工作的有序推進。6.3.2社會力量協同社會力量協同主要包括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在應急響應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整合資源,共同應對突發事件。6.3.3軍地協同軍地協同是指軍隊與地方在應急響應中的協同。軍隊在救援力量、技術裝備等方面具有優勢,應充分發揮軍地協同作用,提高應急響應能力。6.3.4國際合作在跨境突發事件中,國際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各級部門應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共享信息,協調救援行動,共同應對突發事件。第七章應急救援與保障7.1應急救援資源的配置7.1.1資源配置原則為提高應急響應能力,應根據類型、風險程度和地域特點,合理配置應急救援資源。資源配置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合理:根據實際需求,合理規劃應急救援資源,保證資源利用效率。(2)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實現資源共享。(3)動態調整:根據應急救援實際情況,適時調整資源配置,保證救援工作順利進行。7.1.2資源配置內容應急救援資源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人力資源:包括救援隊伍、專家隊伍、志愿者等。(2)物資資源:包括救援設備、防護用品、藥品、生活物資等。(3)技術資源:包括救援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等。(4)設施資源:包括救援基地、避難場所、醫療設施等。7.1.3資源配置流程應急救援資源配置應遵循以下流程:(1)需求分析:根據類型、風險程度和地域特點,分析應急救援資源需求。(2)資源調查:對現有應急救援資源進行調查、評估,確定可利用資源。(3)資源整合:將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應急救援資源庫。(4)資源配置:根據需求分析,合理分配資源,保證救援工作順利進行。7.2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7.2.1隊伍建設原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1)專業化:注重隊伍建設,提高救援隊伍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水平。(2)規范化:建立完善的隊伍管理體系,保證隊伍建設的規范化和制度化。(3)協同化:加強與其他救援隊伍的協作,提高救援效率。7.2.2隊伍建設內容應急救援隊伍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隊伍規模:根據類型和地域特點,合理確定隊伍規模。(2)人員選拔:選拔具有相關技能和經驗的人員加入救援隊伍。(3)培訓與演練:定期開展培訓,提高隊伍的救援能力;組織實戰演練,增強隊伍的實戰經驗。(4)激勵機制: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隊員積極參與救援工作。7.2.3隊伍建設流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應遵循以下流程:(1)隊伍建設規劃:根據實際需求,制定隊伍建設規劃。(2)人員選拔與培訓:選拔隊員,開展培訓,提高隊伍素質。(3)隊伍管理與考核:建立隊伍管理體系,對隊員進行定期考核。(4)隊伍調整與優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隊伍結構,優化隊伍功能。7.3應急救援的物資與裝備保障7.3.1物資與裝備保障原則應急救援物資與裝備保障應遵循以下原則:(1)充足儲備:保證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的充足儲備,以滿足救援需求。(2)快速調度:建立高效的調度體系,保證物資和裝備的快速配送。(3)質量保證:加強物資和裝備的質量監管,保證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7.3.2物資與裝備保障內容應急救援物資與裝備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救援設備:包括救援車輛、通信設備、防護設備等。(2)防護用品:包括防護服、防毒面具、手套等。(3)藥品與醫療器械:包括急救藥品、醫療設備等。(4)生活物資:包括食物、水、帳篷等。7.3.3物資與裝備保障流程應急救援物資與裝備保障應遵循以下流程:(1)需求分析:根據類型和救援任務,分析物資和裝備需求。(2)物資與裝備儲備:建立儲備體系,保證物資和裝備的充足儲備。(3)調度與配送:建立調度體系,實現物資和裝備的快速配送。(4)質量監管:加強對物資和裝備的質量監管,保證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第八章應急演練與培訓8.1應急演練的種類與要求8.1.1演練種類應急演練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桌面演練:通過模擬應急事件,對應急預案的執行過程進行討論和評估,以檢驗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功能演練:針對特定應急功能,如指揮協調、應急響應、資源調配等,進行實際操作演練,以提高應急隊伍的協同作戰能力。(3)綜合演練:結合多種應急事件,全面檢驗應急預案的執行過程,提高應急隊伍的綜合應對能力。8.1.2演練要求(1)真實性:演練場景應貼近實際應急事件,保證參演人員能夠真實感受到應急狀態。(2)完整性:演練內容應涵蓋應急預案的各個環節,保證演練的全面性。(3)協同性:演練過程中,參演人員應密切配合,保證應急響應的協同性。(4)評估與總結:演練結束后,應對演練過程進行評估,總結經驗教訓,為預案修訂和應急隊伍培訓提供依據。8.2應急演練的組織與實施8.2.1演練組織(1)成立演練組織機構,明確演練目標、任務、時間、地點等。(2)制定演練方案,包括演練背景、演練流程、參演人員、演練場地等。(3)明確演練負責人和參演人員職責,保證演練順利進行。8.2.2演練實施(1)開展桌面演練:通過討論、模擬等方式,對應急預案的執行過程進行評估。(2)實施功能演練:針對特定應急功能,組織實際操作演練。(3)開展綜合演練:結合多種應急事件,全面檢驗應急預案的執行過程。(4)記錄演練過程,及時調整演練方案。8.3應急培訓的內容與方法8.3.1培訓內容(1)應急預案的制定與修訂:包括預案的編制、修訂、審批、發布等環節。(2)應急響應流程:包括預警、報警、指揮協調、現場處置、資源調配等環節。(3)應急隊伍管理與協調:包括隊伍組建、人員培訓、應急物資管理、協調溝通等。(4)應急設備與設施的使用與維護:包括設備操作、維護保養、故障處理等。(5)應急法律法規與政策:包括國家、地方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要求等。8.3.2培訓方法(1)理論培訓:通過講座、研討等方式,對應急預案、應急響應流程等內容進行講解。(2)實操培訓:組織參演人員進行實際操作,提高應急隊伍的實戰能力。(3)案例分析:通過分析典型應急事件案例,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應對類似事件的能力。(4)定期考核:對應急隊伍進行定期考核,檢驗培訓效果,保證應急隊伍的素質。(5)線上線下相結合:利用線上培訓平臺,開展遠程培訓,提高培訓覆蓋面。第九章預案管理與更新9.1預案管理的制度與流程9.1.1制度概述預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預案編制、預案評審、預案發布、預案培訓、預案演練、預案修訂及預案廢止等內容。制度旨在保證預案的科學性、完整性和實用性,為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有力保障。9.1.2流程說明(1)預案編制:根據應急管理工作要求,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預案文本。(2)預案評審:組織專家對預案進行評審,保證預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3)預案發布:經評審通過的預案,由應急管理部門正式發布。(4)預案培訓:對預案內容進行培訓,提高應急管理人員和相關部門的應對能力。(5)預案演練:定期組織預案演練,檢驗預案的實用性和有效性。(6)預案修訂:根據演練、實際應對情況及法律法規變化,對預案進行修訂。(7)預案廢止:當預案不再適應應急管理工作需要時,予以廢止。9.2預案更新的時機與要求9.2.1更新時機(1)法律法規發生變化,涉及預案內容調整的。(2)預案演練、實際應對過程中發覺問題的。(3)應急預案所針對的風險因素發生變化,可能影響預案有效性的。(4)其他需要更新預案的情形。9.2.2更新要求(1)預案更新應遵循科學、合理、實用的原則。(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