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管理第一課_第1頁
有害生物管理第一課_第2頁
有害生物管理第一課_第3頁
有害生物管理第一課_第4頁
有害生物管理第一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有害生物管理第一課InChina,therearemorethan8000forestpestspeciesrecorded,fromwhich200speciesbeingabletocausedamage,andmorethan20ofthemareverydangeroususuallycausinggreatcalamity.Inrecentyears,theannualeconomiclosscausedbyforestpestismorethan88billionChineseYuan.OccurringAreasofForestPestinChina,1996-2006(×104hm2)第2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有害生物又稱害物,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活、生產甚至生存產生危害的生物。狹義上僅指動物,廣義上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病毒。第一章:什么是有害生物?第3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像危害植物的各種害蟲、有害動物(蝸牛、螨類等)、病原微生物(真菌、細菌、放線菌病毒、類病毒、立克次體、類菌質體、線蟲)和寄生性種子植物(菟絲子、槲寄生、桑寄生、列當)等。菟絲子第4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有害生物”這種說法還有待商榷:對生態系統而言,生物無所謂“有益”與“有害”,“有益”與“有害”是人類根據自己的標準來確定的。第5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在某一時期或某一場所,某一生物是有害生物,在另一時間或另一場所也可能是有益生物,甚至于還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生物。如鳳眼蓮Eichhorniacrassipes,在熱帶和亞熱帶,它是有害植物,而在北部,由于冬季低溫限制了它的泛濫,卻成了一種豬飼料。第6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7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一節:“生物災害”定義定義一:由活的生物體暴露于微生物和有毒物質所造成的災害。定義二:少數生物偶然搶占生態位,導致原有生物種群之間的共生、競爭和原始協同等平衡關系遭到破壞,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恢復能力,導致人員、物資、環境等產生損失。產生生物災害的災害源統稱有害生物

第8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按照生物災害范圍的受體,生物災害可以分為農業生物災害(包括畜牧業、淡水漁業)、林業生物災害(包括野生動物疫病)、海洋生物災害、人類疫病等.水稻葉枯病H1N1病毒第9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按照生物災害的災害源,生物災害可以分為病害、蟲害、草害、鼠兔害,有的學者還加上基因污染等。水花生第10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1)突發性許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形成數量巨大的群體造成危害,呈暴發態勢。第二節:生物災害的特點第11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2)隱蔽性許多有害生物形態多變,監測治理難度大。隱蔽發生,甚至于隱藏受害體內、水中、大氣里或地下,不易發現,治理非常困難。第12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3)擴散性

絕大多數有害生物可以隨氣流、水流、動物遷徙、人為活動和本身的遷飛等遷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在新的地域定居下來后,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有些危險性有害生物侵入到新的地域后,迅速繁殖,排擠本土生物,造成生態災難。自然婚飛群落遷移洪水氾濫第13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5)社會性

從災害源來看,生物災害是相對的,是生態系統失衡造成的。由于人類對過度開發利用,打破了這種有序狀態,造成生態系統抗逆能力下降,當有利于某種生物滋生的生態因子存在時(如氣候變暖、營造純林、廣譜農藥的使用等),該生物就可能泛濫危及生態安全而形成災害;由于環境污染、火災、冰凍等自然災害;造成生物災害發生;由于人類頻繁遠距離活動,打破了地理區域限制,使一些外來生物入侵,危害生態健康。

第14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從災害產生的危害來看,生物災害危害面積大,損失嚴重。生物災害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破壞生態系統,甚至于危及人類健康。如禽流感、艾滋病、腎綜合征出血熱、埃博拉等惡性傳染病,均是人獸共患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危及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第15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6)時間性

有害生物也是生態系統中的組成部分,生態系統的演變依賴于自然條件,因此,生物災害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與自然條件密切相關,在其發生發展上,表現出很強的時間性。我國地處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三大氣候帶,幅員遼闊,生物區系復雜,有害生物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生物災害防治的難度不一。

第16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7)可監測預測、可控制性

有害生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都有一定的發生發展規律,通過長期監測和研究其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可以建立預測模型,進行災害預測。根據有害生物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可以對產生危害的有害生物進行人為干擾,將生物災害損失降到經濟閾值范圍內。

第17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8)治理的艱巨性。

生物災害災害源種類繁多,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和害蟲、害草、害鼠等。生物災害受災體種類多,面積廣大,涉及到整個全球生態系統,再加上有害生物形態多變,隱蔽發生,治理范圍廣,難度大。

第18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三節:林業生物災害林業生物災害是由于極端的自然、人為因素或者它們的共同作用,使森林生態系統能量交換、物質循環、信息傳遞的有序狀態遭到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失衡,少數生物搶占生態位,森林資源遭到破壞,造成林業生物災害。林業生物災害包括森林植物感染病蟲、鼠害、有害植物侵入和野生動物感染疫病等。第19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四節:林業生物災害的特點(1)周期性

林業有害生物的種群具有一定的消長周期,其危害性也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由于有害生物的發生發展與其生長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的有害生物、同一種有害生物在不同地區期表現的危害周期都不相同,因此,林業有害生物的周期性主要表現在單蟲種的區域性上。第20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受災面廣

林業災害受體涉及整個陸地生態系統,“十五”期間,我國年均發生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面積867萬hm2,相當于同期森林火災面積的50倍,年經濟損失高達880億元,其中直接經濟損失156億元。第21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3)危害的間接性和嚴重性林業生物災害不象其他災害那樣來得突然、激烈,對人的感官刺激、心理沖擊大,它的危害一般是漸漸的、間接的,容被人忽視。林業生物災害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于危及人類健康。第22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

森林害鼠能傳播30多種人類疾病,其中包括鼠疫、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等等,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鼠疫大流行,造成超過當時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人員死亡,1949-1999年,我國共發生人患鼠疫7.9萬余例,造成2.7萬余人死亡。2005年以來發生的胡蜂襲人事件,已累計造成數十人死亡,嚴重干擾了當地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第23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紅火蟻自2004年在我國大陸首次發現以來,在廣東、湖南和廣西已致使15000多人次被叮蜇致傷,有200多人需接受專門治療。第24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吸血昆蟲蜱在東北、西北原始林區傳播森林腦炎,1997年以來,僅大興安嶺林區就發生感染病例79例,導致5人死亡。第25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林業有害生物的主要種類松毛蟲就曾在多個省份致使防治人員及當地群眾發生皮炎、關節痛、畏寒、低熱、頭暈、頭痛、食欲不振、腸胃不適等情況。第26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青楊脊虎天牛蛀空樹木,導致枝干風折,造成多起砸死砸傷群眾、家畜,毀壞過往車輛事件。第27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二章

有害生物管理策略的發展第28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一節害蟲防治歷史的演變1.早期害蟲防治時期(17世紀以前,史前期~文藝復興)害蟲防治方法都是一些經驗性的土辦法;而且常帶有迷信色彩。公元前2500年,蘇美爾人用硫化物防蟲和螨,公元前350年,希臘人熏蒸防蟲,公元前200年羅馬人用油劑、草木灰殺蟲;我國公元前11世紀利用石灰、草木灰防治室內害蟲,植物殺蟲劑殺倉儲害蟲,公元前2世紀用汞劑除虱,藜蘆殺蟲,29年頒布法令,公元304年記載廣東用黃猄蟻防柑橘害蟲。

第29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2.文藝復興與農業革命時期(公元17~19世紀)

各種防治措施實施的初步時期

在西方國家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科學技術得到較大進步。

17世紀顯微鏡的發明;18世紀生物分類系統的提出;19世紀哈里斯《植物害蟲論說》;這一時期害蟲防治的主要特點:(1)化學(土)農藥(主要是植物性農藥和礦物農藥)得到較大發展,害蟲防治進一步多樣化;(2)利用農事操作和生物防治開始出現,并得到較大發展。

防治害蟲的5個主要措施如生物、機械和物理、農業、化學和遺傳等的基本形成。第30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3.20世紀前期(20世紀40年代以前)

開始對害蟲的生理、生物學研究,強調正確鑒定種類,根據生物學特性進行防治。人們開始認識到防治害蟲僅用單一的方法很難奏效,因此提出“綜合防治”(Integratedcontrol)的概念,其著眼點是要把各種害蟲防治方法——農業技術防治、化學防治法、生物防治法、機械防治法等配合起來,共同應用,以便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提高防治效果。此階段強調害蟲的生物學、生態學習性的研究。

1915年桑德森發表《農田,花園和果園害蟲》;1912年美國制定植物檢疫法案;噴霧器,誘蟲燈等相繼問世。從害蟲防治技術上沒有較大發展,但在害蟲天敵的引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些工作多以失敗而告終。它的基本思想仍是消滅害蟲;沒有從生態學、經濟學和環境保護方面考慮害蟲防治。

第31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4.二戰后的片面依賴化學防治時期(害蟲防治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0世紀40年代害蟲防治發生了第一次革命性的改變,這是由于DDT的出現所引起的。英法兩國同時發現與DDT同效的六六六,后來又發現了許多高效的有機氯殺蟲劑。德國在二戰期間也發展了有機磷毒物,后來發展為有效的殺蟲劑。人們認為只要應用這類殺蟲劑,害蟲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長期濫用化學殺蟲劑,導致“3R”問題:①害蟲抗藥性(Resistance)

;②害蟲再猖獗(Resurgence)③農藥殘留(Residue)

1962,卡爾遜(RachealCarson

)發表《寂靜的春天》(SilentSpring)5.害蟲綜合治理階段(IPM)

60年代未至80年代初,先后提出。6.害蟲可持續治理階段(SPM)第32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IPM的發展歷史19世紀40年代早期至60年代中期被稱為害蟲防治的黑暗時期。至19世紀50年代末期,人們即開始對以殺蟲劑為主的害蟲防治措施提出警告。特別是隨著在加利福尼亞和南美、北美棉花工作者,以及在加拿大、美國和歐洲的工作者從澳大利亞引進澳洲瓢蟲防治柑橘吹綿蚧的生物防治工作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們發現了過分依賴殺蟲劑的災難性后果的早期預兆。Stern等于1959年最早提出害蟲綜合防治(integratedpestcontrol,IPC),1972年將IPC改為IPM。第二節害蟲綜合治理

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第33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至20世紀60年代末期,綜合治理延伸到科學文化教育和害蟲防治實踐中。昆蟲學家和植保工作者開始重新考慮害蟲防治的策略。這時人們重新提出害蟲綜合治理(IPM)策略。害蟲綜合治理的提出和實施,給害蟲防治帶來了第二次革命。在1966年,來自36個國家的植保專家參加了意大利羅馬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生物防治國際組織(IOBC)召開的討論會,這次會議上“綜合治理”概念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發展。1969年和1970年美國昆蟲學家接受澳大利亞“害蟲治理”,替代美國的“綜合防治”。直到1972年,“害蟲綜合治理”和其縮寫IPM才被錄用到英語文獻中,并被科學界所接受。害蟲綜合治理第34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

定義為:害蟲綜合管理是一套害蟲管理系統,它按照害蟲的種群動態及與之相關的環境關系,盡可能協調地運用適宜的技術和方法,把害蟲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失水平之下。馬世駿(1979)對IPM的內容:綜合防治:是從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觀念出發,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濟、簡易的原則,因地、因時制宜,合理運用農業的、化學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態學手段,把害蟲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達到保證人畜健康和增加生產的目的。第35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三節

IPM概念的發展概況國外(1)196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生物防治國際組織(IOBC)聯合召開了一次會議(羅馬),提出害蟲綜合防治一詞(IntegratedPestControl,IPC),并開始在歐洲地區應用,美國稍晚些時候也應用該詞。(2)1972年,在美國召開了一個環境質量保護會議(簡稱CEQ),決定把IPC改為IPM,即現在用的名稱,從而與以前20-30年代提出的綜合防治相區別。IPM或IPC中的Pest一詞,在60-70年代提出,主要指害蟲(包括害螨),現在則泛指有害生物(包括病蟲、雜草、害蟲等)。

第36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

1966年,FAO害蟲綜合治理定義:

“害蟲綜合防治是一套害蟲治理系統,這個系統考慮到害蟲中的種群動態及其有關環境,利用所有適當的方法與技術以及盡可能互相配合的方式,把害蟲種群控制在低于經濟受害的水平之下。”這一定義表明:(1)要用經濟閾限決定是否防治害蟲,即只要求降低害蟲種群數量,使其不造成為害,而不要求徹底消滅害蟲;(2)害蟲防治要根據害蟲種群動態及其有關環境;充分考慮自然環境所起的作用。(3)重新提出各種防治方法的協調配合。第37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Rabb(1972)的IPM定義

“IPM靠明智的選擇及利用各種防治害蟲的方法來達成生態的、經濟的及社會的效益”。這一定義指出了IPM不僅要消除害蟲的為害,還要不影響生態系統,及保證社會安定。第38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SmithR.F.(1978)的IPM定義:

“IPM是一個多學科的、偏重于生態學的害蟲管理方法。它利用各種防治方法配合成為一個協調的害蟲管理系統;在它的實施中,害蟲綜合治理乃是多戰術的戰略,但是在這些戰術中,要充分的利用自然防治因素,而只是在必要時才使用的人工防治方法。”這一定義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防治策略都要使用所有的防治手段與環境中的自然調節因素配合起來。它也明確地指出:害蟲綜合防治一定要考慮生態平衡,是多種防治方法的有機配合,并強調:(1)要強調及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2)不到經濟閾值不進行人工防治。

第39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國內

1、50年代初期,在一些農業害蟲防治工作報告中,就提到綜合防治。當時的指導思想是把農業的、化學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各種防治方法因地制宜的結合運用以提高防治效果,補充各種方法的不足。這與國外20-30年代提出的綜合防治大致相同。第40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2、1974年秋,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受農林部的委托,在廣東韶關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作物主要病蟲綜合防治的討論會。大會代表認為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作為植保工作方針。會議給綜合防治下了一個定義:“綜合防治是從農業生產的全局出發,根據病蟲與作物、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和環境等各種因素之間的辨證關系,因地制宜、合理應用必要的防治措施,經濟、安全、有效地消滅或控制病蟲危害,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定義的特點:(1)從農業生產的全局和農業生態系的總體出發。(2)綜合治理是建立在各項措施的基礎上,但不是各項措施的簡單相加。(3)要考慮經濟、安全、有效。不足之處:未能強調自然控制因素。未給“經濟有效”一個定量標準。第41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3、1975年,在河南新鄉的全國植保工作會議正式制定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并提出把“防”作為植保工作的指導思想,在綜合防治中,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因地制宜的合理應用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達到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目的。第42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4、1979年,中國科學院組織了有關方面專家,編寫了《中國主要害蟲綜合防治》一書,在書中,馬世駿對綜合防治的內容做了說明:“綜合防治是從生物與環境的整體觀念出發,本著“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和安全、有效、經濟、簡易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運用農業的、化學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態手段,把害蟲控制在不足為害的水平,以達到保證人畜健康和增加生產的目的”。第43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5、1981年,在山東青島召開的中國植保學會第三屆年會上,“綜合防治應進一步樹立生態學的、農業經濟學的和環境保護學的觀點,從有效、經濟、安全等方面來衡量其作用。綜合防治不僅是防治手段上的多樣化,而應理解為綜合運用的必要手段……”。這次會議上,有人提出應將“綜合防治”改為“綜合治理”。經討論,為避免名稱上的混亂,暫不變更,但二者的概念含義與指導思想基本一致。但是,與國外的IPM又有不同,即后者進一步充實了“系統理論”的內容,把害蟲看成資源管理的一部分,又同時強調了自然控制的作用。第44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6、1984年,農林部召開全國植保處(站)長會議,對綜合防治進行了討論,指出:“病蟲草害的防治工作,應當從生態學的觀念來考慮”。并認為“綜合防治不是搞拼盤”,在一個地區,對一種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應該通盤考慮;因地因時因病蟲害制宜地協調運用農業的、化學的、生物的和病理的多種手段,經濟、安全、有效地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的水平之下”。該定義較以前的定義不同是:(1)強調害蟲防治要從生態學考慮;(2)首次在我國的綜合防治定義中使用經濟允許水平作為經濟的定量標準。第45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1986年11月,由中國植保學會和農科院植保所,在四川成都聯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學術討論會上,總結了1974年第一次綜合防治會以來的進展和經驗,再次修訂了綜合防治的概念:定義:“綜合防治是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它從農業生態的總體出發,根據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協調應用必要的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以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它是一種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它不僅包擴技術方面,而且包括組織管理、制定政策、經濟收入、綜防隊伍的建設等方面的內容。這一定義是迄今最完美的定義,它與國外的IPM完全一致。第46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小結

有關IPM的定義,Kogan(1998)作了一個統計,在英文文獻中至少可以找到64種不同的版本。在我國也有多種定義。盡管大家給IPM的定義以及對IPM的具體含義的理解不盡一致,但以下的基本思想是大多數人所公認的。

IPM或IPC包括三個基本觀點:(1)生態學的觀點;(2)經濟學的觀點;(3)環境保護的觀點。第47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特點:1、生態學觀點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綜合考慮生態平衡、社會安全、經濟利益和防治效果,立足于整個生態系統。2、經濟學觀點不要求徹底消滅害蟲,只要求將害蟲數量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凈活動收益=挽救資源的價值-活動費用。3、容忍哲學允許一定數量的害蟲存在。強調各種防治措施的協調,強調自然控制因子,特別注意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力求少用或不用農藥,不造成環境污染。IPM中營林措施占首位,生物防治其次,化學防治占第三位。第48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一、容忍哲學(philosophyofcontainment)

IPM的基本哲學思想是容忍哲學,它與以往害蟲防治中的消滅哲學(Philosophyoferadication)完全不同。關于害蟲的概念,傳統的定義是:“為害人類或人類資源的昆蟲,使人類受害,使資源受損,降低其利用率、質量或價值”。所謂資源,包括農作物、家畜、人類的衣物等。在IPM中,“害蟲”的概念是相對的,即只有發生在種群密度超過經濟閾值時,才能稱其為害蟲。因此,一種昆蟲能否成為害蟲,決定于它的種群密度與造成經濟損失的程度。

IPM,不要求徹底消滅害蟲,它提倡與害蟲協調共存,強調的是對害蟲種群數量進行控制,也就是說允許少量害蟲存在于農田生態系統中,即允許害蟲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以下繼續存在。第49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二、以生態系統為管理單位

從系統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害蟲是農田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分(分量)。因此,害蟲防治要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把害蟲作為其所在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分量來進行研究和控制。害蟲防治必須全面考慮整個生態系統,要以生態系統為管理單位,既要考慮各個組分的改變,如何影響害蟲數量的變化,也要考慮害蟲數量的變化(即防治后果)對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既然害蟲綜合治理以生態系統為單位,那么管理的范圍大小應根據害蟲的遷移能力來決定。總之,IPM第一次提出了防治害蟲不只是對害蟲,而是從調節生態系統中的個組分的相對量出發來控制害蟲的為害。第50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三、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1、自然平衡:

在穩定的生態系統中,在一定時期內,生物種群是相對穩定的;各種環境因子的復雜結合影響到群落中的各種群,使其種群數量在特有的上下幅度內維持動態平衡,這就是自然平衡。其過程是,當種群數量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過剩或不足后,又能使種群恢復到特有的平衡密度,這種恢復力是極為重要的,它是測定一個生態系統好壞的重要指標。自然平衡是各種生物在自然環境內自動調節的結果,它保證一個生物的種群數量既不會衰亡到滅絕程度,也不會無限度的增長。形成自然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種群的自然控制作用。

第51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2、自然控制因素

主要包括:(1)天敵;(2)植物的抗性;(3)有限的資源(害蟲的食料,生存空間等);(4)周期性的災害氣候及其它為害因子(熱、冷、干、風、雨等);(5)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動物與植物間,害蟲的不同種間,害蟲與天敵);(6)自然死亡。在以上的各種自然控制因素中,天敵是許多農業害蟲和害螨的重要自然控制因素,因此,害蟲生物防治就是人為地加強這一因素的作用。另外,植物抗性在IPM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總之,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是現代害蟲綜合防治的一個重要內容;它高度重視生態系統中與害蟲種群數量變化有關的自然因素的作用;因此,IPM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控制“環境”,增強自然因素的作用。第52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四、強調防治措施間的相互綜合和協調1、綜合

害蟲防治實踐告訴人們,單一的防治措施常常不能解決復雜的害蟲防治問題。因此,現代害蟲綜合治理在防治策略上強調不依賴任何一種防治方法,而要求多種方法的協調配合,即主張多戰術的策略。但是這種綜合不是幾種措施的簡單相加,即混合防治;而是有機地協調應用各種措施的優點,以達到綜合控制害蟲的目的。對某一具體害蟲來說,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措施,并根據各措施特點協調配合使用,不能千篇一律。第53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2、協調-IPM要求各措施與自然控制因素的協調

(1)人為防治措施與自然控制因素的協調

現代害蟲綜合治理強調充分利用自然控制因素;因此,一切人為防治措施,都應該與自然控制協調,促進自然控制,而不是削弱自然控制。

(2)各種人為防治措施之間的協調

一般來說,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等一般不與自然防治發生矛盾。物理防治方法多種多樣,有的方法常與自然防治發生矛盾,如黒光燈誘殺害蟲,同時也誘殺部分天敵。第54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化學防治往往與自然控制和生物防治相矛盾,即它不但殺傷害蟲,也殺死了大量的天敵,因此應盡量少用藥,但必須指出,因為目前還沒有簡便有效的、可靠的生物防治法或較好的抗蟲品種等措施來控制它們,因此在害蟲暴發成災時,還必須依靠殺蟲劑的應用。實際上,化學防治在提出IPM后,已經有了很大改進,主要是促進它與自然控制和生物防治的協調,即合理用藥。因此改進的化學防治法在現代害蟲綜合治理中仍占有重要作用。其中化學防治的合理應用是協調生防的關鍵。3、化學防治在IPM中的地位第55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

效益的全盤考慮

任何一種害蟲防治策略都要考慮經濟效益。如果防治費用大于損失,那么防治就沒有收益,就不值得防治,因此IPM中首先考慮:費用與受益之比(Cost/benefit),要制定經濟閾值(防治指標),要考慮經濟效益。在IPM中,還必須考慮:受益與危害之比,即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考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般來說,對害蟲進行防治,減少了損失,對社會有利。但如果濫用化學農藥,那就會污染環境,對生態造成危害。IPM對害蟲防治的社會經濟學和環境毒理學必須考慮。第56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六、提倡多學科的協作

根據IPM的基本觀點,即害蟲防治時,要有生態學、經濟學和環境保護的觀點。因此,在害蟲綜合治理的策略的制定進程中,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和合作。例如,隨著害蟲綜合治理的水平的提高,系統分析、數學模型和機算機程序對制定最佳害蟲防治策略有幫助。以獲得一個最佳的管理策略,沒有多學科的協作是難以實現的。但是,需要指出IPM并不是對所有害蟲生物防治的最好途徑,如對一些檢疫對象。第57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

IPM的局限性:(1)綜合管理著重強調多種防治措施的綜合應用。包括生物的、化學的及經營管理措施,對如何提高系統本身的自我調控能力強調不夠,主要是考慮害蟲發生時如何防治,而不是強調如何使其不發生或少發生.(2)綜合管理中的經濟閾值是基于害蟲發生危害引起經濟損失時的蟲口密度,沒有考慮害蟲的發生趨勢。相當于火燃起來了才救火,而不是消滅每一個火星.第58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3)注重短期效益綜合管理中所采取的各種措施著重壓低蟲口密度于經濟允許的水平以下,沒有考慮這些措施的長期作用,沒有把每一個措施都作為增加系統穩定性的一個因子,所以出現年年防治,年年有蟲災的現象.一些生物劑或天敵被當成農藥一樣使用,Tshernyshev(1995)認為大量釋放天敵,對系統穩定性是有害的.

有害生物綜合管理的上述局限性,使它不能滿足森林有害生物持續控制的需要.第59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害蟲綜合管理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很多害蟲防治的新策略,主要包括害蟲綜合管理、全部種群管理、大面積種群管理等。第60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二)全部種群管理(totalpopulationmanagement,TPM)

意大利的Knippling從一簡單的數學模型導出一有趣的結論:化學防治對控制高密度種群最為有效,在低密度情況下則相反;而不育技術,則以低密度種群下應用最為有效,因之兩者結合可以達到全部種群控制的最佳效果。其哲學基礎是消滅哲學。昆蟲學家張宗炳(1988)曾比較IPM和TPM:5點第61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IPM和TPM張宗炳(1988)認為:①TPM是針對衛生害蟲,對農林害蟲應采取IPM,因目前尚無可行的消滅措施。②都反對單純依賴殺蟲劑,但IPM則考慮盡量避免使用,而TPM則主張將殺蟲劑作為消滅害蟲的一種主要手段,因不育釋放技術一般必須有化學防治配合先行壓低蟲口。③IPM強調自然控制,而生物防治則是助增自然控制;TPM不反對生物防治,卻持懷疑態度。④TPM注重長期效益,IPM多考慮短期收益。⑤TPM注重消滅技術,IPM著重于生態學原則。第62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大面積種群管理

AreawidePopulationManagementRidyway和Hoyd(1983)提出,是IPM和TPM調和的產物。害蟲防治分為三個階段:①低級階段是局部種群管理,以取得小面積減輕受害程度;②過渡階段是大面積種群管理,是綜合管理和全部種群管理的結合,目標是控制大面積內的害蟲種群,使之在較長時期內保持在經濟閾值之下。在技術方法上采用所有的方法,特別是TPM方法,在理論上采用綜合管理理論的生態系統和經濟閾值的概念,在經濟上重視長期效益。③高級階段是全部種群管理,目標是害蟲種群滅絕,經濟上面向一個可封閉的大自然區域,可取得長遠的效果。第63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三章森林害蟲綜合管理的定義

美國森林昆蟲學家Waters,l974“森林害蟲綜合管理,就是有計劃地應用生態學和經濟上都有效,并為社會所接受的各種預防性、抑制性或調節性的戰術和戰略,使包括昆蟲在內的各種破壞性因素維持在可以忍受的水平。無疑,所采取的各種措施,都要與資源管理的整個過程,包括規劃和實施兩個方面完全協調,因此,害蟲綜合管理至少必須與林木的生命周期以至整個資源規劃水平相吻合。”第64頁,共75頁,星期六,2024年,5月第一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