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三宋明理學課后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三宋明理學課后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三宋明理學課后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三宋明理學課后習題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三宋明理學課后篇鞏固探究一、選擇題1.唐高祖李淵自認為是老子后裔,規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則天時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來唐武宗又大規模地“滅佛”。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惡確定宗教興亡B.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C.儒學的政治地位最為穩固D.佛教的社會基礎薄弱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唐代儒、釋、道三教發展狀況。材料只是講皇帝對各教的看法,并沒有反映各教真實的發展狀況,故A項錯誤;武則天時,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說明道教的社會影響最大,同時也說明此時佛教影響相對較大,故B、D兩項錯誤。材料既沒有提到儒學受到過分吹捧,也沒有提到儒學受到過分打擊,因此儒學地位相對較穩固,故C項為正確答案。答案C2.宋明時期,儒學發展到哲理化的階段。程頤、程顥是聞名的理學大師,下列各項與其主見相符的是()A.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B.知善知惡便是良知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D.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窮其理,然后足以致知解析A項認為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B項主見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項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三者都屬于陸王心學的觀點,故A、B、C三項均錯誤;D項主見“格物致知”,符合程朱理學家的主見,故正確。答案D3.歷史學家陳寅恪曾說:“(佛教經典云)佛為一大因緣出現于世。中國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化之歷程,至繁至久。要之,只為一大事因緣,即新儒學之產生及其傳衍而已。”下列各項中符合陳寅恪所說的“新儒學”的是()A.建構起天人一統的系統模式B.構造起人倫核心的儒學體系C.形成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D.為漢唐大一統奠定思想基礎解析陳寅恪所說的“新儒學”是指佛教傳入中國后出現的理學思想。理學把倫理道德視為理,從而構建起以人倫為核心的儒學體系,故選B項。答案B4.錢穆認為:“朱子之所謂理,同時即兼包有倫理與科學之兩方面。”下列朱熹的觀點中最能體現“理”有“科學”之含義的是()A.“仁”是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B.通過“格物”獲得學問C.“三綱五常”是道的價值內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意在強調通過對一物的探究,獲得一物的道理、學問,這明顯帶有科學性,故選B項。A、C、D三項均是強調倫理道德,故解除。答案B5.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指出:“理學并不僅僅是前秦和兩漢儒學的繼承和發展。它部分是對傳統的重新發覺,部分是全新的創建。”“全新的創建”是指()A.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并且凸顯人性的尊嚴B.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學C.汲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哲理化、思辨化D.強化了儒家的綱常倫理道德并借此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解析材料中“傳統的重新發覺”指的是對傳統儒學的繼承發展;“全新的創建”指的是適應時代的創新,宋代汲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學哲理化、思辨化即是創新。故正確答案為C項。答案C6.宋明理學家提出了一系列特別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無論是理學哲學各種各樣的本體論,還是“存理去欲”或“故意去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相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其動身點和核心是()A.強化儒家倫理道德 B.探究宇宙萬物本原C.汲取佛道思想精髄 D.實現儒學的哲學化解析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的本質。宋明理學的理論體系是在佛教、道教沖擊下,儒家對宇宙、自然的深層思索,而其基礎仍舊是儒學家對現實人生的關懷,故正確答案為A項;B、C、D三項是佛教、道教沖擊下,儒學體系新發展的部分,都不是“動身點和核心”,故解除。答案A7.“自宋以降,仗義死節之士遠軼前古,論者以為程朱講學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學對宋代以后中國社會的影響突出表現為()A.促進文化教化普及B.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C.壓抑了人的特性發展D.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主動作用解析題干材料“仗義死節之士遠軼前古”,說明白程朱理學強調人的氣節,對中華民族堅毅不屈性格的形成起了主動影響,故選D項。A、B、C三項在材料中均沒有體現。答案D8.人性是先秦以來始終探討的問題。基于對人性的新相識,宋明理學家主見“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人性()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宋明理學。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存天理,滅人欲”即理學家認為人的本質為善,但是私欲簡單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經過后天的學習提高個人修養,才能克服私欲,回來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兩項錯誤。A項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項為正確答案。答案D9.中國古代某位思想家在探究“宇宙”之義時,曾經提筆寫下:“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下列言論,與該思想家主見一樣的是()A.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B.唯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C.無其器則無其道……非器則道無所寓D.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解析本題考查陸九淵的思想。“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表達的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這是心學的主見,A項與這一思想基本吻合。答案A10.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從王守仁看來,人的心與萬事萬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以下言論中,最能支撐湯因比這一論斷的是()A.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B.減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解析王守仁繼承陸九淵的“心學”,認為“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見,因此“心”是衡量萬物的標準,故選A項。答案A11.明代心學學者多有通過靜坐的方式獲得內心體驗,以求達到自我與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見“須從靜中養出個端倪來”,王守仁“龍場悟道”通過靜坐后“忽大悟”。這一現象反映出()A.心學強調主體意識的自覺B.靜坐是心學“致良知”的根本途徑C.心學具有神奇主義的特征D.心學突破了理學方法論的樊籬解析程朱理學主見“格物致知”,陸王心學則主見“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二者的差異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表面上看心學突破了理學方法論的樊籬,本質上則體現了其強調主體意識的自覺,故A項正確,D項錯誤;B項說法錯誤,C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均解除。答案A12.程頤認為,“餓死事微小,失節事極大”。在明清時期,所謂的“節義”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各地相繼出現了很多貞節牌坊(如圖)。某班同學在對此現象開展探討性學習時提出了以下觀點,其中最為合理的應是()A.理學客觀上促進了古代建筑業的發展B.理學是一種典型的封建糟粕C.理學對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大作用D.對理學應當辯證地分析與相識解析理學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它包含著很多哲理的成分。但是,以封建的禮教來摧殘人性,是理學的糟粕所在。因此,我們既要看到理學合理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局限性。答案D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程顥……在“未知其要”,也就是在還不知求“道”門徑的狀況下,自己“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后得之”。——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材料二二程認為萬物一理,一物之理也就是萬物之理;理一分殊,表現出不同的形態。理在天為命,在人為性。維護封建的綱常等級,也就是維護天理。——《中國古代史》依據材料,提取隨意一項二程對儒學發展的貢獻,并結合所學學問加以說明。參考答案示例一:貢獻:創建性地把儒學發展到哲理化、思辨化的階段。說明:在唐末以來三教合流的基礎上,二程進一步汲取了佛、道的合理成分,推動了儒學的發展,儒學發展到哲理化、思辨化的階段。示例二:貢獻:進一步豐富了儒學的內涵。說明:二程認為理是萬物的本原,并且把理與天命、人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適應了封建統治者維護封建統治的現實須要。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終歸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天理流行,觸處皆是。暑往寒來,川流山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之類,無非這理。……天理,只是仁、義、禮、智之總名,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朱熹《朱子語類》材料二先生(王守仁)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傳習錄》材料三“心學”是一種高揚“心”亦即人的主體性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作為理學家,王守仁與朱熹同樣以建立倫理學主體性的本體論為目標,同樣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與王守仁的思維走向卻大不一樣:程朱以“理”為本體,充分確定“理”的客觀性和人理性相識客觀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學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現實的先驗規范,而沒有給人以應有的地位。對于它來說,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欲支配的客體,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的主體。而“心”哲學則以心為主體,從而導出了人的主體性這一主調。——馮天瑜《中華文化史》(1)依據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觀點,并分析其主動影響。(2)依據材料二,概括王守仁的主要觀點,并分析其時代價值。(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朱熹理學與王守仁心學的異同點。參考答案(1)觀點:“理”是萬物的本原;“理”是構成萬事萬物的本體存在;人世間的倫理綱常是“理”的詳細化。影響: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理學建立的思想人格的理論與觀念,對于中華民族注意氣節、注意道德、注意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文化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