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識點匯總+專項練習
一'知識點匯總
《大學之道》知識點
1、課文詳解
禮記(兩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
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
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
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使內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
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
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
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
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
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
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
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
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2、課下注釋: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
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
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第二種含義同樣也有“博學”的意思。”
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
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
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親民:《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王陽明曾與弟子
徐愛辨親民和新民,認為“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錄》首章,“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
覺偏了”。“親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齊家”,齊家即親民也。“親民”二字與上面“明明德”結合,即
弘揚光明的品德要學習和應用于日常生活當中,大人的學問即從生活中而來。
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得:處事合宜。
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興旺發達。
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顯明德本心,誠明一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
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
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3,文言知識
古今異義
(1)大學之道
古義: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今義: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詞類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動,弘揚)
2,先齊其家(使動,使……整齊)
一詞多義
明:
(1)在明明德(動詞,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詞,美好的)
道:
(1)則近道矣(名詞,規律,道理)
(2)不足為外人道也(動詞,說)
(3)道芷陽間行(動詞,取道)
(4)會天大雨,道不通(名詞,道路)
修:
(1)先修其身(動詞,修養)
(2)修守戰之具(動詞,修理,整治)
(3)鄒忌修八尺有余(名詞,長,這里指身高
5,賞析: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
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
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
修”,“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夕卜治”兩方面
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連在一起,是“兼濟天下”。
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
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性質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色彩的
人生追求階梯了。
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
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著你
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的人生歷程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
《人皆有不忍之心》知識點
1、課文詳解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秦〕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
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
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
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
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
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
事父母。”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
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
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
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
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
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
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端
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
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
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2,課下注釋
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驚懼。惻隱:哀痛,同情。
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納”。
要譽:博取名譽。要同“邀”,求。
端:開端,起源,源頭。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
3,文言知識點
通假字
(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納”,接納,交納)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燒)
古今異義
(1)自賊者多
古義:傷害
今義:偷東西的人
一詞多義
所以
(1)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介詞,用來……的,的憑借)
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詞,此)
(2)斯是陋室(判斷詞,同今義)
(1)不足以事父母(動詞,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詞,事情)
特殊句式
判斷句
CD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2)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3)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4)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5)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6)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7)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賞析
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
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導仍然是為了推行他那畢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導本身似乎沒有產生很大影響,
倒是他那推導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此基礎上所提出的“仁義禮智”
都發端于這種“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
二,專項練習
《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復習訓練
題號―二三總分
評分
閱卷人一,單選題
得分
1.下列劃線詞語的解釋或分析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動詞,使顯明
②“愿無伐善”的“伐”與“自矜功伐”的“伐”意義相同
③曲肱面枕之而,連詞,表修飾關系
④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固執:頑固堅持
⑤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謙:謙虛
⑥少私寡欲,絕學無憂絕學:拋棄學問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⑤⑥
2.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道:宗旨,原則
B.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堅定不移
C.安而后能申慮:思慮精詳
D.慮而后能得得:心得,收獲
3.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之:結構助詞,的
B.自止于至善在:介詞,在于
C.定畫后能靜而:連詞,表順承
D.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以:連詞,來,表目的
4.下列加點詞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在明明德
B.先聲其家
C.事有始終
D.則近道矣
閱卷人二,文言文閱讀
得分
5.閱讀《大學之道》,分析句子的含義和作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6.“修身”在“八目”中處于核心地位嗎?《大學之道》
7.《大學之道》第一段告訴人們什么道理?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
8.《大學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文段連用五個“后”
有何作用?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古之欲明歹惇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
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祝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
也。
(節選自《禮記?大學之道》)
(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明明德:②格物:③壹是:
(2).文中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一觀點。請根據文意,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
理解。
10.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
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
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
之,不足以事父母。”
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1)下列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有怵像惻隱之心怵惕:恐懼。
B.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內:同“納”,結交。
C.非所以罩譽于鄉黨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顰,泉之始達然:……的樣子。
(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
A.孟子,名軻,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
B.《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
C.孟子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里相近的人性就是發端仁義禮智信的“不忍人之心”。
D.《孟子?告子》記錄了孟子和告子之間有關人性,道德的討論,是孟子“性善論”思想較為完整的體現。
(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B.知皆擴而充之矣知者不惑,仁者不憂
C.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人而不仁,如禮何
D.足以保四海或以封,或不免于濟僻統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于惻隱之心是人本身固有的,
所以仁政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對孔子關于“人性”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尤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仁
義禮智”,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認“仁義禮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體現了孟子樸素的唯
物主義思想。
D.孟子在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時,并沒有完全否定后天培養的作用,強調需要“擴而充之”才
能發揚光大。
(5)翻譯句子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②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③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11.請賞析下列節選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句的妙處。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
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
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
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加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怵惕:恐懼。
B.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內:同“納”,結交。
C.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要:通“徼”,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然:……的樣子。
(2)下列句子中加橫線“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人,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B.知皆擴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突出仁政應該是天經地義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對孔子關于“人性”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尤其在此基礎上提出的
“仁義禮智”,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認“仁義禮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體現了孟子樸素的
唯物主義思想。
D.孟子在認為“仁義禮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時,并不完全否認后天培養的作用,強調需“擴而充之”才能
發揚光大。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②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13.談談你對《禮記?大學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理解。
閱卷人
得分
1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大學》以“明德”作為思想的聚焦,開篇即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學
的宗旨在于明“明德”。歷代的學者對“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釋,東漢儒者鄭玄釋為“至德”,唐代經
學家孔穎達釋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釋為“君德”。這些闡釋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與先
王政教之間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結合“明德”思想的歷史發展軌跡和《大學》文本來看,《大學》中的“明
德”思想實際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揚這種美德。從《大學》中的闡發來看,
從政之人要心懷仁愛百姓之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君主和百官應以義制利,不以個人私欲損害百姓
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內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學》中將“明德”指向
“明政之德”,是對早期“明德”傳統的繼承。“明德”最早出現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儀和勤政為主
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國語》《左傳》《康誥》等早期文獻中,“明德”也多次出現,用以頌揚古代圣王
的美好德行。在這些文獻中,“明德”常與“幽昏”“無禮”等詞對舉而出現,凸顯出“明德”是辟邪,淫佚,
荒怠,粗穢,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對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過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
明德性得以顯明。《大學》對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傳統進行了繼承,但同時對“明德”的主體
和“明德”之“德”的內容進行了擴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時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學,早期的“明德”具有著鮮
明的貴族性,但是在《大學》中,“德”不再被認為是君主,官員,貴族所獨享,而是屬于所有人。對“明德”
的主體進行擴充,一方面體現出人文秩序的構建,社會良好德風的形成需要全社會進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
也是對教育普遍化的倡導。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以來,儒家一直為推動平民教育和為更廣闊的
階層爭取文化權利而努力。《大學》豐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內容,在政治之德外,將人倫道德和公
共美德也納入“明德”范疇中。孝,慈乃人倫之德,與國人交而應有之信乃公共美德,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
內在皆有且應該彰顯之德。《大學》中強調人倫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認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
要明人倫,講公德。《大學》中也強調“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關鍵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
的基礎上輔之以教育,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從兩個層面明確《大學》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學》的核心要義。《大學》中的“明
德”所指是豐富的,其中既包含選賢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訴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
《大學》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立足于推廣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揚責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明德”基礎。
新時代的植根塑魂,還需傳承《大學》中的“明德”精神。
(摘編自莫醫銘《〈大學〉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自古至今對《大學》中“明德”說法的諸多解釋均與先王政教存在密切關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結合歷代學者的看法和《大學》文本中的表述。
C.從早期的理解來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應該彰顯的人倫之德及公共美德。
D.《大學》中“明德”的旨趣豐富,指仁愛謙謹,以義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前人對《大學》中“明德”的不同闡釋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論題。
B.文章采用總分總結構,中心部分從兩個層面對“明德”包含的內容進行闡釋。
C.文章較為詳細地論述了《大學》對早期的“明德”主體和“德”的內容的擴充。
D.文章末段闡釋了傳承《大學》中“明德”精神對于新時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聚焦于“明德”,體現出儒家對于選賢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訴求以及對教育普遍化的倡導。
B.《大學》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與《國語》《左傳》《康誥》等早期文獻的記載一脈相
承。
C.清代詩人孫枝蔚《春木》詩之四中說:“愿崇明德,以娛高年。”其中的“明德”與《大學》中的“明
德”含義相同。
D.理解《大學》中對“明德”的途徑的闡述,有助于當代青年學子厘清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努力學習,成為
棟梁。
15.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憐憫是人的天性(節選)
(法國)盧梭
①我們不可像霍布斯那樣,因為人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便認為人天生是惡人:因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
便認為人是邪惡的,人從來不對他的同類效勞,因為他認為他對他們沒有任何義務,人自認為他有取得自己
所需之物的權利,因此便以為他自己是整個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這位作者是根據他自己提出的原則進行
推理的,他的論點就應該這樣來表述:我們在自然狀態中對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存的關心,絲毫不妨礙他人對
保護他自己的生存的關心的,因此這個狀態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適合于人類的。然而他在書中所說的話卻恰
恰相反,因為他把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混為一
談了:其實,這些欲望乃是社會造成的,而且,正因為人的欲望叢生才使法律成為必需的東西。既然布斯認為
惡人是一個強壯的孩子,那我們就要問:野蠻人是否也是一個強壯的孩子?如果我們承認他是一個強壯的孩
子,那該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如果這個人強壯的時候也像他柔弱的時候那樣依賴他人,那么,什么過分的
事他干不出來呢?他的母親如果不及時喂他奶,他就會打她,如果他覺得他的弟弟招他討厭,他就會掐死他,
如果別人碰撞了他或打擾了他,他就會咬別人的腿。說自然狀態中的人是強壯的,與說自然狀態中的人需要
依賴于人,這兩種說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處于依賴狀態的時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無拘無束,不依賴他人的
話,他早就是很強壯的了。霍布斯沒有看出:我們的法學家所說的阻礙野蠻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
布斯本人所說的阻礙野蠻人濫用他們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們認為野蠻人之所以不是惡人,其原因恰恰在
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為防止他們作惡的,既不是智慧的發達,也不是法律的約束,而是欲念的平靜和對惡
事的無知。
②此外霍布斯還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使他不至
于過于為了謀求自己的幸福而損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克制他的強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產生
之前克制他的自愛心。認為這是人類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認為憐憫心是我們這樣柔弱和最容易遭受
苦難折磨的人最應具備的稟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有憐憫心了,
它是那樣地合乎自然,甚至動物有時候也有明顯的憐憫之心的表現。且不說母獸對幼獸的溫情和在危險時刻
不惜犧性命保護它們,我們經常看到,就連馬也是不愿意踩著一個活著的生物的身體跑過去的。一個動物在
它的同類的尸體旁邊走過時,總是感到不安的。走進屠宰場的動物發出的哀鳴,表明它們對所看到的恐怖情
景是感同身受的。我們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認人是一個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書中描述了一個
動人的事例:一個被囚禁的人看見一頭猛獸從一個母親的懷抱里搶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銳的牙齒咬孩子的肢
體,用爪子掏取他還在跳動的內臟。他看到的這件事情雖與他個人無關,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傷啊:目
睹這種情景,而自己卻不能對暈過去的母親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難道不難過嗎?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
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
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
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1).依據甲文,用判斷句給“憐憫心”下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具備的定義。
(2).依據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觀點的一項是()。
A.因為沒有任何善的觀念,所以人天生是惡人。
B.因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惡的。
C.因為認為對同類無義務,所以人不對同類效勞。
D.因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權利互不妨礙。
(3).甲文第①段劃線部分兩個“既然”領起兩個方法相同的反駁,下列各項中與這兩個反駁方法相同的一
項是()。
A.生物不變論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因為,生物不變論是一種違反客觀事實的觀點,違反客觀事實的觀點當然
是錯誤的。
B.生物不變論不符合事實,動物是發展變化的,植物是發展變化的,微生物是發展變化的,所以,生物不變論
是錯誤的
C.生物不變論是錯誤的,如果生物是不發展變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應相同,而事實上古今生物
差異很大。
D.生物不變論是錯誤的,因為,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已表明人從猿
進化而來。
(4).甲文第②段畫線部分和乙文畫線句在邏輯論證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請加以分析。
(5).甲乙兩文的理論思想有相通之處,請加以概括。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②“愿無伐善”中的“伐”,應解釋為“夸耀”,而“自矜功伐”中“伐”與“功”同義應為名詞,“功勞”,
所以兩個“伐”的意思不同。
④“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固執”是古今異義詞,意思是“堅守不渝”。
⑤“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中“謙”同“慷”,意思是“滿足”。故選A。
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放回到句中理解,
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詞性,用互文
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等。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
含義的能力。D項,“得”,應譯作“處事合宜”。
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
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
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
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
確與否。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禮記?大學之道》中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D項,“壹是皆以
修身為本”中“以”理解為“連詞,來表目的”錯誤。正確的理解應為“介詞,把,表方式,手段”。譯文:
人人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
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
常規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想等來推斷詞義。
4.【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的現象。
A項,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彰明。
B項,齊: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整齊有序。
C項,事,意思為事情,取其本意無活用。
D項,近:形容詞用作動詞,接近。
此題考查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現象。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辨別詞語的詞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詞語
的詞性,最后辨別該位置需要一個什么詞性的詞語,由此確定其活用類型。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主要有:1.
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做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2.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3.形容詞
用做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4.數詞的使動用法。辨別詞類活用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成分分析,
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畫出來,然后看成分上的詞類是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5.【答案】“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目標
所在,是儒學追求的“三綱”。
【解析】句意:《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高尚的德行,在于關愛人民,在于達到最高境界的善。“大學之
道”即大學的宗旨,在孔子看來,大學的宗旨包括三個方面:“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大學》
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本題考查理解句子含義,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完成該題,需要考生熟練掌握文言翻譯技巧,回答作
用可以從內容,結構兩方面考慮。
6.【答案】
觀點一處于核心地位。“八目”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連接前四目與后三目的中間環節。前四
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實現“內圣”的途徑,后三目即“齊家,治國,平天下”,是
修身的功用,是實現“外王”的目標。儒家“內圣外王”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八目”中。
觀點二不處于核心地位。“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都是側重于個人修養的提升的,
從層次上來說,局限于個人。“齊家”是為“治國”服務的,而“平天下”應該在“八目”中處于終極目標
的位置,所以應該處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解析】
題干問的是“‘修身‘在‘八目‘中處于核心地位嗎”,需要明確觀點,結合文本內容分析。如認為處
于核心地位。結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分析,《大學》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結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
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分析,這兩句將明德修身和治國理政結合
起來。文中連用五個“先”,體現逐步推導的過程,將國,家,身,心,意,知幾個方面緊密聯系起來。強調從個
人出發,通過學習,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養自身的品性,這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也是關鍵。強調上至一
國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養自身的品德心性為根本。
如認為不處于核心地位。“修身”是指修養身心,修身的具體行為表現日常生活中就是擇善而從,博學
于文,并約之以禮。是側重于個人修養的提升的,局限于個人。“齊家”是為“治國”服務的,而“平天下”,
“治國平天下”是理學的基本綱領的最后一條。“平天下”即來源于此。一般可解釋為“平定天下”。“平
天下”指安撫天下黎民百姓,使他們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應該在“八目”中處
于終極目標的位置,所以應該處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本題主要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通讀文章。梳理文
章結構,根據對文章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得出。
7.【答案】第一段將三綱領依次展開之后,緊接著用一連串的邏輯推理,論述了“知止”,也就是說明了明
確目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養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歸,他們最終的目標
應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會成為隨波逐流的過客,碌碌無為,虛度此生。
【解析】《大學之道》第一段的翻譯為:《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
使人達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方能心不妄動,心地不妄動,
則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則思慮精詳,思慮精詳則處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結有開始,明白
了本末始終的先后順序,就接近《大學》的道理了。
這一段文字指出大學的宗旨,提出了大學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論述了“知止”的重要
意義,“知止”即“知道目標所在",所以這一段告訴我們確定目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個人如果不知其所
止,就會隨波逐流,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同時,這一段也告訴我們,我們的最終目標應是“止于至善”,“止
于至善”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
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段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翻譯文句,準確把握文段內涵,結合上下文理解內
容。
8.【答案】形象地展現了大學的宗旨對人修身養性逐步影響的過程,從“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
關系緊密。
【解析】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
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形象地展現了大學的宗旨對人修身養性逐步影響的過程。“知
止而后定”,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也就是志向,目標,知道了目標所在才能堅定不移。“定而后有靜”,
靜,謂心不妄動。有了志向并且堅定不移,就會鎮靜不煩躁。“靜而后能安”,能不動其心則隨其所處而安。
靜,心不妄動,心不妄動就不會有雜念,不會焦躁,沒有雜念,不焦躁,人就會安,安靜,安逸,安和。“安而后能
慮”,能安則事物之來從容審處而能慮矣。我們都知道,越是焦躁不安越無法把事情做好,在忙亂之中還能做
好事的人,一般會被評價為冷靜從容。不安是無法慮的。“慮而后能得”,得,得其所止。慮是什么?從容審
處,處事精詳。從“知止”到“能得”,層層推進,各方面的因素關系緊密。
9.【答案】
(1).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探究事物的原理,都是
(2).強調上至一國之君,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需要以修養自身的品德心性為根本。即強調了“修身”的
重要性。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能力。把握文章內容,一定要通讀全文,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和主題,在此
基礎上根據題目要求回歸文章,找到相應的答題區域,仔細閱讀,根據題目要求提取相關的內容答題。
(2)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需要整體理解原文內容,仔細對照作答。理解文章內
容,要把握時間,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觀點態度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內容。
【附參考譯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
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探究事物原理。
通過探究事物原理才能獲得智慧。獲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
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
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10.【答案】
(1)D
(2)C
(3)A
(4)C
(5)①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東西一樣容
易了。
②(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都會產生驚駭憐憫的心情。
③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我傷害(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傷害君主的人。
(1)D項,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意思是“像火剛剛燃起,泉水剛剛涌出一樣”。然:通“燃”燃燒。
(2)C項,“孟子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是孔子說的,不是孟子說的。
(3)A項,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兩個一樣,B項,知道,通“智”,C項,表轉折,卻,表假設,如果,D
項,用來,憑借。
(4)C項,“唯物主義思想”錯,體現了孟子樸素的“唯心主義”思想。
(5)本題關鍵詞有:①以,用,運之掌上,狀語后置句,“在手掌里運轉”,不忍人,憐愛,憐憫別人。②乍,
突然,忽然,怵惕,驚駭,恐懼,惻隱,哀痛,憐憫。(3)是,這,端,發端,賊,傷害,者也,判斷句。
【參考譯文】
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用不忍傷
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說人都有不
忍傷害別人的心,(根據在于,)假如現在有人忽然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會有驚恐同情的心情一
一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聲,也不是討厭那孩子驚恐的哭叫聲才這么
做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
人。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
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不行,這是自己害自己,說他的君主不行,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
有這四種開端的,就懂得擴大充實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燃起,泉水剛剛涌出一樣,(不可遏止。)如
果能擴充它們,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擴充它們,那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1L【答案】這里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說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個方面。排比
的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說理鋪張有力。
【解析】具體分析,這幾句大意:“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
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
心是智的發端”,在這里,孟子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闡釋了他的有名“四端”說,孟子認為惻隱,羞惡,辭讓,
是非四種情感是仁,義,禮,智的萌芽,仁,義,禮,智就來自這四種情感,故稱“四端”。在這里,孟子運用了排
比的修辭,故使自己的論述說理有氣勢,有說服力,由此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12.【答案】
(1)D
(2)A
(3)C
(4)①孟子說:“人都有對別人的痛苦,不幸,危難等感覺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憐恤別人的心情,人都有
同情心)。先王有憐恤別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憐恤別人的政治。②有這四種發端自己卻說自己不行(自己
說自己做不到仁,義,禮,智)的人,是自己殘害自己,有這四種發端卻說他們的國君不行(說他們的國君做不
到仁,義,禮,智)的人,是賊害他們的國君。
⑴D項,然:同“燃”,燃燒。
⑵A項與例句都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代詞,代前文的“四端”。C項,結構助詞,
的。D項,代詞,代“治天下”。⑶C項“唯物主義思想”說法錯誤,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大學職業生涯規劃》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市級名校2024-2025學年中考適應性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益陽職業技術學院《人類的雙面書架高黎貢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洛陽市重點中學2025年初三年級調研測試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微積分EI》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曲靖市沾益區大坡鄉重點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下期中質量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內蒙古美術職業學院《大學體育-劍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省協作體2025年高三年級下學期第一次統練英語試題含解析
- 棗強中學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英語試題
- 教育知識與能力
-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石嘴山市2025屆高三二模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 2024年山東省濟南市中考數學試卷【含解析】
- 生態學中的種間關系解析試題及答案
- 汽車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試題
- 2025-2030中國生物酶制劑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耳部刮痧治療失眠
- 現代物流校考題目及答案
- 2025年投資專員面試試題及答案
- 訂單處理優化流程計劃
- 4.23世界讀書日以書為友書香活動書香潤童心閱讀伴成長課件
- DB3713-T 255-2022 大棚黃瓜農機農藝融合栽培技術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