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精準斷開句讀-扣“境”循“法”避“套”用“巧”_第1頁
2025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精準斷開句讀-扣“境”循“法”避“套”用“巧”_第2頁
2025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精準斷開句讀-扣“境”循“法”避“套”用“巧”_第3頁
2025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精準斷開句讀-扣“境”循“法”避“套”用“巧”_第4頁
2025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學案:精準斷開句讀-扣“境”循“法”避“套”用“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義含答案解析

學案49精準斷開句讀

扣“境”循"法"避"套”用“巧”

【復習任務】1.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正確斷句。2.掌握兩種斷句題的答題方法。

【考情微觀】

年份卷別提問方式命題特點

材料二(文中)畫波浪

斷句命題最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由選擇題改為

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

主觀題帶來的變化:

2023年新高考斷句,請用鉛筆將答

①選句字數由原先的50字左右減少至25字以內。

I、II卷及全國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②大多數情況下為八斷三,即給出八處斷句,要

甲、乙卷案標號涂黑,每涂對

求選出三處最需要斷開的位置。

一處給1分,涂黑超

③難度雖較選擇題略有上升,但因字數減少一半,

過三處不給分。(3分)

所以對沖了難度。

2016—2022年所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④改后避免了“蒙”的成分,實實在在地考查斷

有全國卷及

部分的斷句,正確的句能力,得分有區分度。

2020—2022年所

一項是(3分)不變的是均選文中敘述性句子。

有新高考卷

知識圖要

廠{扣"境”]一緊扣所斷句子的上下文,把握大意

「名代斷句

一虛詞斷句

T循“法——句式斷句

斷?-排偶斷句

一對話斷句

T避"套")-避免語言標志陷阱,加強對文意的精準理解

r用“巧”選擇題一排,,同”聚,,異,,,突破難點

活動一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代前后多聯系

1.(2023?全國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褐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日:

“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趣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辈芫?/p>

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日:“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日:“吾聞

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p>

(節選自《韓非子?十過》)

君遇之囚無禮回彼若有時回反回國國而起兵國即恐為曹傷回君回不如殺之。

答案BFG

解析試題設置八個斷句點,要求考生選取三個正確的斷句點。句子大意是:“您對待他沒

有禮貌,他如果有機會回國立為國君而發兵,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句

子分為理由和建議兩部分。理由部分承前文而來,與后文“其遇之無禮”相對應,故A處不

當斷?!胺础蓖胺怠保欠祷氐囊馑?,為文言文常見義,“反國”在句中是回國的意思,

故D處不可斷?!胺磭鸨笔窍嘟永m的行為,用“而"連接,故E處不可斷?!胺磭?/p>

起兵”的主語是“彼”,“有時”作狀語,故C處不可斷。句中“曹”指曹國,“君”指曹

君,建議部分的主語為“君”,故H處不可斷。綜合考察,畫波浪線的部分共四個小分句,

主語是“君”“彼”等人稱代詞,第三個小分句“即恐為曹傷”接續第二個小分句而來,且

有“即”相承接,故正確斷句點為B、F、G三處。

【參考譯文】

從前晉公子重耳出國流亡,經過曹國的時候,曹君趁重耳脫去上衣裸露身體時觀看他連

在一起的肋骨,當時曹國的大夫釐負羈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對曹君說:“我看晉公

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有機會回國立為國君而發兵,就怕會成為曹

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辈芫龥]聽從叔瞻的勸諫。釐負羈回到家中悶悶不樂,他的妻子

問他說:“夫君從外面回來有不高興的神色,為什么呢?”釐負羈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

君主有福的時候我趕不上,災禍來了一定會連累我。今天我們的國君召見晉公子,他對待晉

公子沒有禮貌。我當時也參與接見,因此才悶悶不樂?!?/p>

2.(2020?全國H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00

O

(王安中)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尹封道至夜跡熊盜強去氐直驚出與至遇

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

開封邏卒囚夜跡盜回盜回脫去叵]民有驚國出與國卒遇?縛回以為盜

答案BDG

解析抓住句中三個名詞對象“邏卒”“盜”“民”的行為即可。兩個“盜”都是名詞不能

連在一起,分別作上一句的賓語和下一句的主語,所以中間必須斷開。“盜脫去”主謂結構

完整,故“去”的后面要斷開?!懊瘛薄芭c卒遇”構成主謂關系,謂語后面要斷開。

【參考譯文】

(王安中)從秘書少監被任命為中書舍人,提升為御史中丞。開封巡邏的士兵晚上捉拿盜

賊,盜賊逃脫了,有個百姓受驚出門正好與士兵相遇,(士兵把他)當作盜賊綁起來;百姓到

開封府訴訟,受不住殘酷的拷打,于是無辜服罪。王安中調查到這個案件,審查后定為冤案,

立即放出這個百姓,治官吏之罪。

H方法點撥

名詞、代詞經常作主語或賓語,可以首先標出文段中的名詞、代詞。如人名、地名、官

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名詞,“吾、予、爾、汝、公、卿、彼、此、

之、其”等代詞。因為名詞、代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一般用作句

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前后往往要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基本上

就可以斷出句讀了。

當名詞作主語時,一定要關注前后主語的一致性與變化性。另外,要注意理解這些名詞

的含義。如2021年新高考I卷第10題中出現的“上皇”是指唐高祖,而不是唐太宗,而“故

皇”則不是故去的皇帝,而是兩個詞,翻譯為“所以”“皇帝”。

另外,如果兩個名詞連用,則中間可以斷開。

常見的代詞有三類:

(1)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等。第二人稱:爾、汝、

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卿等。第三人稱:之、其、彼。

(2)疑問代詞:誰、孰、何、奚、胡、曷、惡、安、焉等。

(3)指示代詞:此、是、斯、茲、夫、之、其、彼等。

(二)借助虛詞定首尾

1.(2021?天津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嗟夫!事之利害,計之得失,天下之能者舉知之。知之而不能權之以人則亦紛紛焉或勝

或負重為雄強而木見決熊二也。.(節選自宋?蘇軾《魏武帝論》)

知之而不能因權之回以人回則亦紛紛焉回或勝國或負國爭為雄強回而未見回其

能一也。

答案CFG

解析“以人”是“權之”的后置狀語,之間不可斷開;“則”是表結果的句首連詞,前面

應斷開;“或勝或負”意為有時取勝有時失敗,中間不可斷開,“負”后應斷開;“其能一”

是“見”的賓語,之間不能斷開,前面有表轉折的連詞“而”,“而”前可斷開。

【參考譯文】

唉!事情的利與害,計謀的得與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知道。知道這些卻不能根據人的

特點來權衡,所以十分忙亂,有時取勝有時失敗,爭當強雄,卻沒有看到他能統一天下。

2.(202。?全國m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

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政,訪彪之(指傳主王彪之)應有赦不。答目:“中興以來,

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號謂郊但必赦至此時也愚之輩復生心

于雋幸矣遂叢之。(節選自《晉書?王彪之傳》)

將謂郊祀因必赦回至回此時回兇愚之輩回復生國心于僥幸矣回遂從之。

答案BDG

解析“至此時”為表時間的短語,“至”是一個介詞,其前應斷開,“時”后應斷開;

“矣”“遂”是兩個虛詞,且不可連用,故中間應斷開。

【參考譯文】

這時要在南郊祭天,簡文帝當時擔任撫軍,執掌朝政,向王彪之詢問是否應該大赦天下。

王彪之回答說:“自中興以來,郊祀時常常會大赦天下,我私下里認為不合宜。為什么呢?

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時大赦天下的意義,將會認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這個時候,兇惡愚蠢

之輩又要產生僥幸心理了?!焙單牡劬吐爮牧送醣胫囊庖姟?/p>

n方法點撥

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后往往是應該

斷句的地方。虛詞可以使前后關系變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為零的過程,就是借助虛

詞初次判斷的過程。尤其是一些議論性語段,不像記敘性文字那樣可以借助具體情境去猜測,

因而顯得難度較大,運用虛詞就可以使斷句變得更為容易。常見的情況有:

類別常見例詞斷句技巧

夫、蓋、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

發語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

竊、請

時間詞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

陳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句末

疑問句末尾耶、與(歟)、邪、乎其后一般斷開

語氣詞

感嘆句末尾哉、夫

疑問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其后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

語氣詞如、奈何一般斷開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

復句關

是故、貝h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其前一般斷開

聯詞語

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復音虛詞須保持完整,不能

復音虛詞

至于、足以、何以點斷

(三)特殊句式要明確

1.(2023?四省聯考)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昔者,陳成恒相齊簡公,欲為亂,憚齊邦鮑、晏,故徙其兵而伐魯。魯君憂也。孔子患

之,乃召門人弟子而謂之曰:“諸侯有相伐者尚勝之仝疊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齊將伐

之,可無一出乎?”顏淵辭出,孔子止之。子路辭出,孔子止之。子貢辭出,孔子遣之。

(節選自《越絕書?越絕內傳陳成恒》)

諸區]侯國有?相同伐回者國尚回恥回之口今□魯國父回母畫之區]邦回也

答案FIK

解析“諸侯有相伐者”是定語后置句,“有相伐者”是“諸侯”的后置定語,意思是“對

于那些互相征討的諸侯”,作下一句的狀語,“者”后應斷開;“尚恥之”省略主語“我們”,

“恥”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對……感到羞恥”,作謂語,賓語是“之”,

結構完整,“之”后應斷開;“今魯父母之邦也”是判斷句,“魯”是判斷句的主語,符合

“……,……也”的結構特點,“魯”后應斷開。

【參考譯文】

從前,陳成恒擔任齊簡公的國相,他想作亂篡位自立,但心中懼怕齊國的世族鮑、晏兩

家,所以就調動他們兩家的軍隊去進攻魯國。魯哀公十分擔心??鬃右卜浅n慮,于是召集

門生弟子,對他們說:“對于那些互相征討的諸侯,我們尚且感到羞恥?,F在魯國是我們的

祖國,我的墳墓也要筑在這里。現在齊國要討伐它,我們難道不應該出去阻止一下嗎?”顏

淵請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請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貢請求出去阻止,孔

子同意了。

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為△主意韭欲養犧土內面琬忠匪碩土土處蓋甚漸超頁贊使之然也?;抡咧疄榈?,雖欲

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宦者傳序》)

夫為囚人主者聞非欲養回禍于內回而疏國忠臣碩士國于外回蓋其漸積而勢回使

之然也。

答案BDG

解析”……者,非……,……也”是判斷句,應在“者”后斷開,即應在B處斷開;“非

欲養禍于內”和“疏忠臣碩士于外”對應,“而”連接下句,故應在D、G處斷開。

【參考譯文】

作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宮中養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遠忠臣賢士,這是日積月累逐

步發展而成的,是形勢發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宦者造成的禍患,雖然有所悔悟,

但已經形成的形勢使得自己沒有辦法把他們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這樣。

H方法點撥

特殊句式斷句要求

為...所....,受....于....,見....于....(被動句)

奈何,如何,無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前后可斷,中間不斷

為,唯...為....,孰與乎(固定句式)

...者,....也

與其……,孰若……

...,抑(還交1)........前后可斷,中間須斷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四)排偶句式要明辨

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其句式整齊,四六句居多,也是文言文

句式的一大特點。如果能分辨出這些特點,斷句則相對容易多了。

(2022?全國甲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日:“丕載丕班一兵丕傷一人畫卷直於之地

木亙里寨人自必為寶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二》)

不轂不煩因一兵回不傷?一人回而得商國於之地國六百里回寡人回自以為智矣。

答案BDG

解析“不煩一兵”“不傷一人”句式整齊,二者之后均應斷開?!肮讶俗砸詾橹且印苯Y構

完整,故在主語“寡人”前面停頓。

【參考譯文】

聽到這個消息的臣子們都(向楚懷王)道賀,陳軫最后進見楚懷王,唯獨他一人不道賀。

楚懷王說:“我沒有動用一兵一卒,沒有使一個人受傷,就得到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認

為很聰明了。各位士大夫都來向我道賀,唯獨你不道賀,這是為什么呢?”

(五)對話標志靈活用

(2022?全國乙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邵公出,周公入,王日:“為之奈何?”周公日:“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

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或工旦廣大至上木工矣三所以貴士苣子者必甚仁而有德也。

(節選自《說苑?貴德》)

武王日囚廣大乎回平回天下矣回凡所以貴國土國君子者回以其仁回而有德也。

答案ADG

解析"日"是對話標志,結合前面“周公曰",后面是武王的回答,所以“日"后面要斷

開?!耙印笔堑湫偷木淠┱Z氣詞,后面要斷開。從句式結構來看,“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

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斷句,“者”后面要斷開。

【參考譯文】

邵公出去后,周公進見,武王問:“你看該怎么辦?”周公說:“讓他們各自居住在自

己的家里,耕種自己的田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只親近仁愛的人。百姓有了過

錯,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蔽渫跽f:“平定天下的胸懷多么寬廣?。》彩亲鹬厥咳司拥?/p>

人,是因為他們仁愛而有德行?。 ?/p>

n方法點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日”“云”“言”“謂”“道”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

斷句。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給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

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以明辨句讀。

不過,也有例外。"日”有兩種情況,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學?!逗酥?/p>

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詞,無實義,例如《詩經?小雅?采薇》: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云”有兩種情況,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

“為、是”的意思,例如《后漢書》:“雖云匹夫,霸王可也?!?/p>

“言”有七種情況,或表七種意思時,后面不可斷開:①談論;②記載;③告訴;④問;

⑤陳述;⑥說明;⑦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相當于“就是說”或者“意思是”。

活動二掌握兩種斷句題型的答題方法

(一)主觀題——聚隹動詞,句中比較

1.聯系語境,把握大意

在提供語境的文言斷句主觀題中,需要斷句的語段在內容上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聯系,

因此,斷句前可翻譯上下文,再據此推斷斷句部分的大意。如果是記敘性文段,應首先弄清

講了什么人、什么事、過程如何、結果如何;如果是議論性文段,則應先弄清觀點是什么、

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在實際斷句中,不少考生弄不清斷句部分的大意,把其中的人名等專有名詞生生斷開,

這都是沒有聯系語境的緣故。聯系上下文,起碼要標清其中的人名、陳述對象是誰、涉及哪

些人物等。力爭在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再來斷句,切忌盲目下筆或看一句斷一句。

2.聚焦動詞,先易后難

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經歷了什么事,人物之間有哪些重要的關聯。這個過程要先

找到句中的動作,由動作推測動作的發出者。能找到這些“路標”固然好,但這類題中真正

的難點往往不是靠尋找標志就能應付的,關鍵是揣摩語意,看看句子的陳述對象是誰,句子

之間、詞語之間有怎樣的意義關聯,每個詞語是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動詞是十分常見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當謂語,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一

種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動詞找主干的方法來斷句。斷句時,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礎上,

先找出謂語動詞,然后前追主語,后問賓語、補語,即可確定句子的標點。如果句子里出現

了幾個動詞,就應根據具體語言環境,先弄清動詞之間的關系,如果兩個動詞是連動式,則

不需要斷開。也有少數句子沒有謂語動詞,而是名詞、形容詞、數詞活用作謂語動詞,斷句

時要特別注意。

3.句中比較,篩掉干擾

要在“可斷可不斷”與“非斷不可”之間做出正確取舍。這就需要到句中進行具體的比

較,比較的重點放在間隔處的字詞歸上還是歸下,通過不同歸屬方式來比較語意的連貫性,

斷句后內容必須合情合理,句子斷錯就容易造成語意指向混亂,或者前后矛盾。最后,篩選

掉那些可斷可不斷的干擾位置,篩選的標準就是是否影響句意的完整表達。

比如2023年新高考II卷第10題中“夫為人A所B陷C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

日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所陷”后可斷可不斷。如果斷開,則“苻堅之類是也”與

前面相連接,句子過長,意思不明確,并且“焉”是句末語氣詞,其后常斷開,故G處應斷

開,而C處不能斷開。

(1)(2023?全國甲)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周)堯卿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卷貴之謂族人旦夏

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弊淠苄B,志如母之言。(節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

母異因之回謂?族人日回是兒回愛我國如此回多回知孝養我矣。

答案BDG

解析試題設置八個斷句點,要求考生選取三個正確的斷句點?!澳府愔睘榈谝粋€斷句點,

意思是母親對他感到驚異。文章前面說周堯卿十二歲時父親去世,“憂戚如成人,見母氏則

抑情忍哀,不欲傷其意”,因此說“母異之”。B是正確斷句點。試題材料畫波浪線部分后

有右引號,而缺左引號,提示考生要正確判斷左引號的位置。與右引號形成呼應的是“謂族

人日"這個位置,按標點符號規則應該有冒號和左引號,因此D是正確斷句點。而A、C都

將句意點破,不可取。后面“是兒愛我如此”“多知孝養我矣”兩句完整,當在G處施加斷

句點?!岸唷弊謱偕?,還是屬下,可能是考生斟酌猶豫的地方。文言文中補充說明前面的形

容詞一般都說“如此”。而“多”字置于動詞前,則表示程度范圍的增強,“多”也常出現

在動詞“知”之前。

(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后唐莊宗同光元年,高季昌聞帝滅梁,避唐廟諱,更名季興。明宗天成二年春,高全興

跪得三州請朝廷不除剌史自以子弟為之丕許。(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高氏據荊南》)

高季興因既得回三州?請叵]朝廷國不除國刺史畫自畫以國子國弟國]為之國不

許。

答案CGL

解析“高季興既得三州”中,“高季興”為主語,“既得”為謂語,“三州”為賓語,句

子結構完整,“三州”后應斷開,即在C處斷開;“朝廷”既是“請”的賓語,又是“不除

刺史”的主語,整個句子承前省略主語“高季興”,應在“刺史”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

“不許”的主語為“朝廷”,應在“不許”前斷開,即在L處斷開。

(二)選擇題——排“同”聚“異”,突破難點

1.聯系語境,把握大意[同(一)主觀題]

2.排“同”聚“異”,突破難點

四個選項中,先排查出哪些停頓是相同的,對此不必關注;再聚焦停頓不同的,重點思

考。

那些停頓不一樣的地方,可能是難點,且難點就那么一兩處。對此,要有足夠的突破方

法。先看看能否找到標志,如名詞、虛詞、句式的標志。能找到這些“路標”固然好,但這

類題中真正的難點往往不是靠尋找標志就能應付的,關鍵是揣摩語意,看看句子的陳述對象

是誰,句子之間、詞語之間有怎樣的意義關聯,每個詞語是什么意思,這其中如有小技巧的

話,那就是會抓謂語動詞。如何抓住并聚焦謂語動詞,同上面“聚焦動詞”內容。

(2021?新高考I)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

皇再從三叢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暨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叢容閆群臣遢封宗子于禾下利乎封德彝

對日:“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

非示天下以至公也?!鄙夏浚骸叭弧!保ü澾x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

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

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

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

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B

解析“以鎮天下”是“強宗室”的目的;“故皇再從三從弟……”以“故”字領起,是“強

宗室”的具體行為。“以鎮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兩項。“皇再從三從弟及

兄弟之子”是名詞性短語,作主語,因比較長,一般在它和謂語之間停頓;而“雖童孺皆為

王”是一個緊縮復句,中間不應再斷開;太宗問群臣遍封宗子對天下有沒有好處,這里的

“利”應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間不應斷開,排除C項。故選B。

【參考譯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起初,太上皇想加

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震懾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

即使是幼童也均被封為王,做王的有數十人。太宗語氣和緩地問群臣:“遍封皇族子弟為王,

對天下有利嗎?"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親善厚待皇親國戚,大肆分封宗室,自兩漢以來

沒有像現在這樣多的。封的爵位已經很高,又大量賜給勞力仆役,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顯示

大公無私吧。”太宗說:“是的?!?/p>

對點練案21

一、名句默寫

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述而》中,孔子曾告誡弟子",”;《論語?里仁》

中,孔子用“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兩句表達了類似意思。

(2)《庖丁解?!分械慕馀V暗馈笔恰耙篮跆炖怼薄耙蚱涔倘弧保斗N樹郭橐駝傳》中的

種樹之“道”是“,",兩者異曲同工。

(3)“影”是古詩文中常見的意象,古代文人常借以表達孤獨之感,比如:“,

答案(1)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3)舉杯邀明

月對影成三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二、專項訓練

(一)高考題

2.(2021.全國甲改編)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

黑。

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

叟,閩州人,請幸成都。帝以問寇準,準日:“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帝曰:“卿姑斷

其可否,勿問其人也?!睖试唬骸俺加毛I策之人,斬以釁鼓,然后北伐耳!”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

契丹大舉因入寇回時以虜寇回深入回中國外國震駭?召群臣回問方略。

答案BDG

解析“入寇”是“入侵”的意思,“時”作后句的時間狀語,應在句首“時”前斷開;“中

外震駭”是上一句的結果,主謂關系,結構完整,應在“中外”前面、“震駭”后面斷開。

【參考譯文】

契丹大舉入侵,當時因為契丹敵寇深入中原,朝廷內外都震驚害怕,召集群臣詢問應對

策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駕臨金陵暫避;陳堯叟是闞州人,請求皇帝駕臨成都暫避。

皇帝用這件事去詢問寇準,寇準說:“不知道是誰替陛下籌劃這兩種策略?”皇帝說:“你

姑且判斷這兩個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詢問是誰出的計策?!笨軠收f:“我想要找到這個獻策

之人,斬殺他們,用他們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罷了!”

(二)模擬題

3.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文丞相(指文天祥)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

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彈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為

己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而大義愈明。

(節選自楊士奇《重修文丞相祠記》)

自是因而斷回斷焉回彈力回羯謀回扶顛國持?;匾耘d回復為己任。

答案CEG

解析“自是而斷斷焉",“焉”是句末語氣詞,其后應斷開,即在C處斷開;“彈力竭

謀”“扶顛持?!苯Y構對稱,應在E處斷開;“以興復為己任”,“以……為”固定句式,

其前應斷開,即在G處斷開。

【參考譯文】

文丞相剛剛二十歲就在朝廷回答皇帝問題,極盡論辯才能議論國家大事。不久,元兵渡

過長江,他又上書請求斬殺君主寵幸親近的小人中主張皇帝遷居他處的人,憑他一個人的力

量安定國家,本來已經氣魄蓋過天下了。從此,忠心耿耿,竭力盡智,力挽狂瀾,以復興為

己任。雖然歷盡艱難險阻、各種挫折,只能前進不能后退,不幸國家滅亡自身被俘,而忠貞

大義更加顯明。

4.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晉靈公丕澄厚數叢雕墻叢臺上逑人面觀其辟丸也。一宰夫靦熊皤不熟,殺之,真諸畚,使

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節選自《左傳?宣公二年》)

晉靈公因不君回厚?斂回以雕墻回從臺上彈國人回而觀回其辟丸也。

答案BEG

解析“君”,名詞作動詞,(做事)符合為君之道,“晉靈公不君”是主謂結構,中間不可

斷開,其后應斷開,即在B處斷開;“厚斂”是偏正結構,中間不可斷開,“以",連詞,

表目的關系,“雕墻”是“厚斂”的目的,“厚斂以雕墻”中間不可斷開,其后應斷開,即

在E處斷開;“彈人”是動賓短語,中間不可斷開,“從臺上彈人”是偏正結構,其前省略

主語“晉靈公”,句意完整,其后應斷開,即在G處斷開。

【參考譯文】

晉靈公做事不合為君之道,以加重征收賦稅的方法來繪飾宮室垣墻,從高臺上用彈丸打

人,以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樣子取樂。有一次,廚子燒煮熊掌不熟,靈公殺死他,放在畚箕里,

讓宮女背著走過朝廷。趙盾、士季看到死人的手,問起殺人的緣故,為此感到很擔心。

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二月甲子,上御丹鳳門,大赦天下。自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昧爽已前,大辟已下,

罪無輕重,常赦所不原者,成赦原之。諸色人中,有才行兼茂,明于理體者;經術精深,可

為師法者;達于吏理,可使從政者;宜委常參官各舉所知。其在外者長更精加訪擇具名聞奏

仍比禮發建。.(節選自韓愈《順宗實錄》)

其在外因者回長吏?精加訪回擇國具名國聞奏畫仍優回禮發遣。

答案BEG

解析“者”意思是“……的人”,為了表強調,主語后可斷開,即在B處斷開;“長吏精

加訪擇”是主謂結構,意思完整,在謂語“訪擇”之后斷開,即在E處斷開;“具名聞奏”

的意思是“把他們的名字全部列出來上奏給皇帝”,“具名”和“聞奏”是連續的兩個動作,

中間不可斷開,應在“聞奏”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

【參考譯文】

二月甲子日,皇上到丹鳳門,大赦天下。從貞元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黎明以前,大辟

罪名以下,罪無論輕重,以前赦免時沒有赦免的,(這次)全部赦免。所有人中,有德才兼備、

明白治政體要的;學術精深,可為傳授學問和技藝的;通達為政之道的,可以讓他們從政做

官的;應當讓朝廷官員舉薦自己所了解的。那些在外邊的,相關官員應當精心尋訪選擇人才,

把他們的名字全部列出來上奏給皇帝,朝廷優待禮遇并授予他們官職。

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貞觀十三年,太宗謂侍臣日:“林深則鳥棲,水廣則魚游,仁義積則物自歸之。人皆知

畏避災害,不知行仁義則災害不生。夫仁義之道,當用之桂,心.賞金曲縫.若頰須懈一怠去二三

匹?!保ü澾x自《貞觀政要?論仁義》)

當思之因在心回常令?相繼回若回斯須國懈怠回去之間已遠。

答案BDG

解析“在心”是“思之”的補語,中間不應斷開,應在“心”后斷開,即在B處斷開;“令”

的賓語為“相繼”,中間不應斷開,應在“繼”后斷開,即在D處斷開;“斯須”是“懈怠”

的狀語,中間不應斷開,應在“怠”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

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調露元年,突厥阿史德溫傅反,于是以行儉(指傳主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行儉

行至朔州,知運糧被掠,兵多餒死,遂詐為糧車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以羸兵數百人援

車,兼伏精兵,令居險以待之。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

壯士齊發伏兵亦至殺獲殆盡,余眾奔潰。自是續遣糧車,無敢近之者。

(節選自《舊唐書?裴行儉傳》)

A.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

B.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

C.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

D.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賊驅車就泉水/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

答案D

解析“羸兵棄車散走”是主謂結構,意思完整,應在主語“羸兵”之前停頓,排除A、C

兩項;“方擬取糧”是動賓結構,“糧”是謂語“取”的賓語,應在其后停頓,“車中”作

“壯士”的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項。故選D。

【參考譯文】

調露元年,突厥的阿史德溫傅背叛唐朝,于是高宗下詔令裴行儉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

裴行儉的軍隊到達朔州,知道運糧被敵人掠奪,許多士兵都餓死了,于是準備了三百輛假糧

車,每輛車里埋伏五名驍勇的士卒,用瘦弱的士卒幾百人拉車前進,還派精兵秘密地緊跟在

后面,下令在險要的地方等待。敵人果然來搶糧車,拉車的瘦弱士卒丟下車子四散逃跑,敵

人拉車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馬鞍并讓馬吃草。正要從車里拿糧食,車里驍勇的士卒猝然沖

出,(后面的)伏兵也趕到了,差不多將敵人殺死或俘虜光了,剩下的士卒都逃散了。從此以

后派遣的糧車,沒有敵人敢走近。

三、綜合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材料一: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日:“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

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搏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提以威林格其言將采其辭乃擇可理工夫有文

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

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辈菰侔菔苊o。

成王與唐叔虞奉后,剪桐葉以為珪而授唐叔虞,目:“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

周公。周公以請,日:“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與虞戲也?!敝芄珜θ眨骸俺悸勚?/p>

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庇谑撬旆馓剖逵萦跁x。周公旦可謂善說矣,

一稱而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意,有輔王室之鳥。(節選自劉向《說苑?君道》)

材料二:

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目:“以封汝?!敝芄胭R。王日:“戲也?!?/p>

周公目:“天子不可戲?!蹦朔庑∪醯苡谔?。

吾意不然。王之弟當封耶,周公宜以時言于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耶,周

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茍焉而

已,必從而成之耶?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知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

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要于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

是周公教王遂過也。

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樂,要歸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又不當束

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耶!是

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我日:封唐叔,史佚成之。(節選自柳宗元《桐葉封弟辯》)

8.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下面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諫者勿振因以威回毋格?其言回博回采國其辭回乃擇回可觀。

答案BDG

解析“以威”作“振”的狀語,后置,應在“以威”后斷開,即在B處斷開;“勿振以

威”“毋格其言”對舉,“其言”后應斷開,即在D處斷開;“其辭”作“博采”的賓語,

“其辭”后應斷開,即在G處斷開。

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居,意思是退朝而居,閑居;有時也指閑居之所。文中指周成王在退朝之后和唐叔虞

一起玩耍。

B.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與《諫太宗十思疏》中“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的“固”

用法不同。

C.婦寺,指皇宮中的婦人和宦官,與羅貫中《三國演義》中“乃婦寺干政之所致”的“婦

寺”含義相同。

D.或,泛指人和物,與蘇洵《六國論》中“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

量”的“或”含義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B項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鞏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穩固。D項泛指人和物,有

的/或者,也許。

10.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成王分封伯禽做魯國國君的時候,告誡伯禽一定要虛心納諫,文治和武功并用;伯禽

不同意他的觀點,拜了兩次后拒絕了。

B.柳宗元批評了“天子無戲言”這一謬論,認為臣子應該判斷君王的話是否得當,不能不

顧君王言論的正誤,一味地嚴格遵從。

C.兩則材料都敘述了桐葉封弟的經過,但是材料二比材料一敘述得更為簡潔,包含的主觀

態度也更明顯,這是由其寫作目的決定的。

D.與材料一中對周公勸諫成王的行為持贊同態度不同,材料二主張臣子應當拿不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