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冀教新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南北朝時期的“六疾館”,有學者認為可用以隔離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時,鑒于“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為癘疫”,作《開溝告諸廟祝文》,興工清理溝渠。這說明了中國古代A.中國最早出現了專門機構來隔離病人B.已出現從公共衛生角度對疫病防和治C.疫情導致了社會政治經濟的巨大變動D.中醫藥學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的經驗2、當18世紀末曼徹斯特的一名工人在亨用“跨越大陸的一杯茶”時,他從中獲得四大洲的能量。這杯茶包括中國或錫蘭的茶,荷蘭或英格蘭的代爾大特瓷茶杯,非洲奴隸生產的南美糖。材料說明A.英國最先開始工業革命B.英國成為最大殖民帝國C.世界市場正在逐步形成D.英國工業實力世界第一3、1904年,《東方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面對瘟疫,最可靠的防疫舉措不外乎以下三種∶一曰設傳染院·一曰行隔離之法.一曰掃除法。這表明A.建立近代衛生防疫成為共識B.傳統衛生管理弊端顯現C.國民健康納入國家施政要務D.積極的防疫觀念已出現4、根據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判斷,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舊石器時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不足0.001%:而進入原始農業社會以后,即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已提高到0.03%。按今天的標準來看,這一速度并不快,但與采集和漁獵時期相比己高出30倍。由此可見,農業的出現()A.加速了人口的增長B.促進了各種文明融合C.為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D.促進了人類的進步5、中國人口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迅速增加,一系列的上諭和省府告示勸諭北方農民大規模種植甘薯,以便渡過饑荒。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B.中國土地面積的擴增C.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D.歐洲人開辟的新航路6、下圖是1949—2006年我國城市化水平變化曲線及發展階段示意圖。據此可知,我國城市化進程()
A.發展得益于“一五計劃”B.呈現穩步推進的特點C.促進城鄉居民均衡分布D.深受國家政策的影響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7、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8、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24分)9、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為邦本的國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過十畝”。戰國時,(秦國)“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魏國改革家)李悝說:“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
——摘編自《中華文明史》材料二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各方面主要表現。
。勞動分工。
“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
生產培育。
“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還廬樹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雞豚狗彘毋失其時”
工具技術。
牛耕;鐵農具、曲轅犁、選種和育秧、測知節氣。
(1)材料一的歷史現象說明了什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10、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離不開生產力的提高和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農業革命還觸發了一場鏈式反應,它引發了城市化、階級分化以及社會分裂,從而損壞了原始社會令人神往的平等,但這一來它打破了部落通過傳統主義形成的約束性的結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工廠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業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們卻發現工作時間很長,一天工作16小時稀松平常。當工人們最后爭取到分兩班輪換的12小時工作制時,他們將這一改變看作一件幸事。如果僅僅是工作時間超長也可以忍受,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其實與實行家庭包工制時在家里工作的時間相仿,但是在習慣工廠的紀律和適應機器生產的單調乏味方面工人們遇到了真正的困難:他們隨著工廠的汽笛聲上下班,必須跟上機器的運轉,并始終處于在場監工的嚴格監督下。——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生產關系變革的角度概括說明“農業革命觸發了一場鏈式反應”。
(2)根據材料二概括工廠制給管理形式帶來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11、【古代交通與國家治理】交通是人類社會交往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看到交通進步的軌跡。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進步,對于中國歷史有重要的意義,對于人類文明史也有重要的意義。材料一
圖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圖——摘自《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歷史地圖冊
圖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圖——摘自《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歷史地圖冊材料二交通系統的完備程度決定古代國家的領土規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統是統一國家維持生存的首要條件。社會生產的發展也以交通發達程度為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革新、生產工具的發明以及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的進步,通過交通條件可以成千成萬倍地擴大影響,收取效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交通系統的完備程度決定古代國家的領土規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統是統一國家維持生存的首要條件。社會生產的發展也以交通發達程度為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革新、生產工具的發明以及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的進步,通過交通條件可以成千成萬倍地擴大影響,收取效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秦到唐交通線路的變遷,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影響。——王子今《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回顧·中國交通史研究一百年》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3題,共30分)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農業的規模經歷確實會帶來勞動效率的提高,但同時管理跨度的擴大也會使管理成本相應提高,從而抵消了經營性農業的優勢。這就出現了規模效應和管理成本權衡的問題。規模效應的發揮依賴于市場的發展和擴大,尤其是與大規模工業化需求相聯系的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管理成本的降低需要技術條件和相關經濟制度的支持。正像近代中國農業專家陳翰笙所說:“因為地主要出租而不經營出租的田地地權愈集中,耕地愈分散而縮小,經營面積也很少能擴大。”近代中國的土地集中與規模化農業沒有像英國、德國那樣同步發展。近代中國的農業生產,無論是生產力層面的技術,還是生產關系層面的勞動組織方式,均無大的改變,經營式農業的比重也很有限。農業的規模經歷確實會帶來勞動效率的提高,但同時管理跨度的擴大也會使管理成本相應提高,從而抵消了經營性農業的優勢。這就出現了規模效應和管理成本權衡的問題。規模效應的發揮依賴于市場的發展和擴大,尤其是與大規模工業化需求相聯系的農產品市場的發展。管理成本的降低需要技術條件和相關經濟制度的支持。正像近代中國農業專家陳翰笙所說:“因為地主要出租而不經營出租的田地地權愈集中,耕地愈分散而縮小,經營面積也很少能擴大。”近代中國的土地集中與規模化農業沒有像英國、德國那樣同步發展。近代中國的農業生產,無論是生產力層面的技術,還是生產關系層面的勞動組織方式,均無大的改變,經營式農業的比重也很有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近代中國農業”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摘編自龔會蓮、劉文瑞《民國時期的農業問題及其啟示》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表1為學者對工業革命的評述。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表1為學者對工業革命的評述。。著作評述[法]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本杰明·亨利茨曼在成為煉鋼廠領導人之前是鐘表制造人塞繆爾·加伯特以前做過鍋匠;羅巴克的父親謝菲爾德是小商品制造商。”[英]阿薩·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它(工廠)在安德魯·尤爾的《制造業哲學》(1834年)一書中被譽為‘通向水陸世界的偉大文明使節’。然而,它的批判者則把它看作是一種瓦解社會(特別是家庭)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
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源自材料,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結論明確。)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漕運是封建王朝通過水路(或附以陸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點大規模輸送糧草的一種經濟活動。大運河的開鑿就是古代漕運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下表為中國古代幾個時期大運河沿線城市發展概況及當時的漕運概況。
——整理自鮑成志《區域經濟變遷與中國古代城市體系的演化》、王明德《論中國古代漕運體系發展的幾個階段》
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古代漕運發展的一個歷史現象,并對這一歷史現象進行闡釋。(要求:現象源自材料,論述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哳。)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2題,共6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6、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B【分析】【詳解】
南北朝時期出現用以隔離患病之人的“六疾館”,南宋地方官員為防范水災引發癘疫,興工清理溝渠等,說明了中國古代已出現從公共衛生角度對疫病防和治,B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中國“最早”出現了專門機構來隔離病人,A項錯誤;疫情導致了社會政治經濟的巨大變動在材料中沒有體現,C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中醫藥學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的經驗,D項錯誤。2、C【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末,英國人可享用“中國或錫蘭的茶,荷蘭或英格蘭的代爾大特瓷茶杯,非洲奴隸生產的南美糖”等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源,說明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正在逐步形成,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工業革命最先從英國開始,排除A項;18世紀末,中國、荷蘭并非英國的殖民地,排除B項;英國工業實力世界第一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D【分析】【詳解】
據題意可知,在1904年的《東方雜志》上就提出了較為可靠的的防疫措施,這說明積極的防疫觀念已經出現,D項正確;“成為共識”和“納入國家施政要務”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AC項;材料反映的是當時防疫觀念的發展,沒有體現傳統衛生管理的弊端,排除B項。故選D項。4、A【分析】【詳解】
農業社會有穩定的食物來源,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人口的增加,排除B、C項;人類的進步與人口的增加不屬于同一概念,排除D項。故選A項。5、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一系列的上諭和省府告示勸諭北方農民大規模種植甘薯,以便渡過饑荒”可知,新航路開辟后,高產作物番薯引進中國,緩解了中國的饑荒問題,D項正確;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一直存在,并不是只有康熙年間的土地政策,排除A項;中國土地面積并未得到擴增,排除B項;中央集權強化與種植甘薯關系不大,排除C項。故選D項。6、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49-1957年,國民經濟恢復和一化三改推動了城市化進程;1959-1961年,出現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影響城市化進程;1966-1976年,文革的動亂阻礙了城市化進程;1976年以后文革結束和1978年后實行改革開放,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各時段的城市化進程變化不同,這主要是深受國家政策的影響,D項正確;一五計劃實行于1953-1957年,與材料其他時段的城市化進程變化無關,排除A項;示意圖中的曲線在1957-1965年曲折變化,“穩步推進”不符合材料,排除B項;“均衡分布”不符合史實,而且材料不能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7、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解析】生產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8、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24分)9、略
【分析】【詳解】
(1)說明:根據材料“西周時;耒;耜是主要農具”“戰國時,(秦國)‘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于是關中為沃野’”可知,戰國時期農業生產發展。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水利工程的興修;從生產方式上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推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封建生產方式的確立。
(2)特征:根據材料“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可知,小農戶個體經營,男耕女織;根據材料“‘種谷必雜五種,以備災害’‘還廬樹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可知,自給自足;根據材料“牛耕、鐵農具、曲轅犁、選種和育秧、測知節氣”可知,鐵犁牛耕,精耕細作;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小農受制于自然條件,具有脆弱性;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解析】(1)說明:戰國時期農業生產發展。原因:水利工程的興修;鐵犁牛耕的推廣;各國的變法;封建生產方式的確立。
(2)小農戶個體經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鐵犁牛耕,精耕細作;受制于自然條件,具有脆弱性;重農抑商政策10、略
【分析】【詳解】
(1)說明:根據材料“農業革命還觸發了一場鏈式反應;它引發了城市化;階級分化以及社會分裂,從而損壞了原始社會令人神往的平等”及所學知識可知,隨著農業產生,生產關系發生變化。男子開始在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女子退居從屬地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私有財產和私有制,產生了階級,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應運而生。
(2)變化:根據材料“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工廠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業中心”可知,生產集中;根據材料“當工人們最后爭取到分兩班輪換的12小時工作制時”可知,實行倒班制;根據材料“他們隨著工廠的汽笛聲上下班,必須跟上機器的運轉,并始終處于在場監工的嚴格監督下”可知,規章制度嚴格,紀律意識強化;生產過程始終被監督嚴格影響:根據材料“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工廠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業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們卻發現工作時間很長,一天工作16小時稀松平常。當工人們最后爭取到分兩班輪換的12小時工作制時,他們將這一改變看作一件幸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積極方面,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勞動潛質;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等等;根據材料“如果僅僅是工作時間超長也可以忍受,因為他們的工作時間其實與實行家庭包工制時在家里工作的時間相仿,但是在習慣工廠的紀律和適應機器生產的單調乏味方面工人們遇到了真正的困難:他們隨著工廠的汽笛聲上下班,必須跟上機器的運轉,并始終處于在場監工的嚴格監督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消極方面。階級矛盾尖銳(或社會貧富差距加劇)。【解析】(1)說明:農業的產生使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出現。
(2)變化:生產集中;實行倒班制;規章制度嚴格;紀律意識強化;生產過程始終被監督嚴格。
影響:積極—有利于科學管理;提高生產效率;挖掘工人勞動潛質;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消極—階級矛盾尖銳(或社會貧富差距加劇)11、略
【分析】【詳解】
(1)變遷:根據材料“圖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圖圖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秦到唐水陸交通路線不斷擴展,整體越來越密集,南北方水陸交通更為均衡,通往異域的水陸交通干線有較大改觀。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秦到唐交通線路的變遷,是生產力的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視,鞏固政權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根據材料“交通系統的完備程度決定古代國家的領土規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統是統一國家維持生存的首要條件。”可知,從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發展,推動了封建國家的社會治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促進中國境內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據材料“社會生產的發展也以交通發達程度為必要條件。生產技術的革新、生產工具的發明以及生產組織管理方式的進步,通過交通條件可以成千成萬倍地擴大影響,收取效益,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可知,從經濟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發展,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推動了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推動了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等。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發展,推動了各地文化的融合發展,有利于形成統一的民族文化認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等;從社會生活角度分析,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等等。【解析】(1)變遷:水陸交通路線不斷擴展;整體越來越密集;南北方水陸交通更為均衡;通往異域的水陸交通干線有較大改觀。
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視;鞏固政權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給分)
(2)影響:
政治: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發展;推動了封建國家的社會治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促進中國境內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經濟: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發展;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推動了城市的興起與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推動了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
思想文化: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發展;推動了各地文化的融合發展,有利于形成統一的民族文化認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社會生活:中國古代交通建設的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
(評分說明:學生任選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三個角度作答,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給分)五、論述題(共3題,共30分)12、略
【分析】【詳解】
論題:根據材料“近代中國的土地集中與規模化農業沒有像英國;德國那樣同步發展。近代中國的農業生產;無論是生產力層面的技術,還是生產關系層面的勞動組織方式,均無大的改變,經營式農業的比重也很有限”,并結合所學可知,與西方近代國家發展相比,中國近代農業發展滯后,進而影響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由此可擬定論題為:農業滯后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闡述: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鴉片戰爭對農業的影響;近代農業生產自身的落后性、農民階級的困境以及社會環境惡劣等方面進行闡述。如:鴉片戰爭后,盡管在列強經濟侵略的沖擊下,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走向瓦解,但受到人地矛盾、封建土地制度及專制集權體制等因素的制約,農業進步十分緩慢。近代農業生產方式仍主要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生活單位,農業生產技術與工具沒有發生質變,且極易受到天災人禍的破壞,農村缺乏必要的農產品剩余,農民也大多被束縛在土地中,難以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成長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勞動力。在近代中國,農民階級受到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生活極端貧困,收入極少,嚴重制約了其對工業品的購買力,致使中國民族工業缺乏廣闊的農村市場。此外,農業的滯后以及農村的衰敗,加劇了鄉村社會秩序的紊亂,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也使得農村缺乏發展工業所需的安定環境,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有序發展。
最后總結升華。如:總之,農業的衰敗造成了嚴重的鄉村危機,制約著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解析】示例。
論題:農業滯后是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闡述:鴉片戰爭后;盡管在列強經濟侵略的沖擊下,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走向瓦解,但受到人地矛盾;封建土地制度及專制集權體制等因素的制約,農業進步十分緩慢。近代農業生產方式仍主要是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生活單位,農業生產技術與工具沒有發生質變,且極易受到天災人禍的破壞,農村缺乏必要的農產品剩余,農民也大多被束縛在土地中,難以為近代中國民族工業成長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勞動力。在近代中國,農民階級受到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生活極端貧困,收入極少,嚴重制約了其對工業品的購買力,致使中國民族工業缺乏廣闊的農村市場。此外,農業的滯后以及農村的衰敗,加劇了鄉村社會秩序的紊亂,階級矛盾不斷激化,也使得農村缺乏發展工業所需的安定環境,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近代中國工業化的有序發展。
總之;農業的衰敗造成了嚴重的鄉村危機,制約著近代中國工業化進程。
(“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3、略
【分析】【詳解】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學生需根據題目要求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首先,學生需根據材料選擇一個熟悉并且容易論證的論題,根據材料中的“它(工廠)在安德魯·尤爾的《制造業哲學》它的批判者則把它看作是一種瓦解社會(特別是家庭)的力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將論題擬定為“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家庭和階級關系變化”;論證過程學生可從工業革命時期近代工廠制度確立以及近代工廠制度確立所產生的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分析,也可選取工業革命引發社會階級結構變化這一角度進行論證,論證過程一定要注意緊扣論題,史論結合;最后對所論述的論題進行簡單的總結,如工業革命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尤其是近代工廠制度建立,引發社會結構的變化,推動了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解析】示例:
現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家庭和階級關系變化。
闡述:工業革命時期的工廠主多是由之前的工場手工業者發展而來;這主要是由于工場手工業主多是工匠,而工業革命時期的機器發明也多是這些人完成或推進的,他們憑借積累的技術和資本,建立起了近代的工廠企業;近代工廠既推動了世界聯系的加強,也瓦解了以家庭為主的傳統社會,這是因為近代工廠不僅生產了各類物美價廉的商品,也制造了新式交通工具,同時還使家庭成員進入工廠謀生,改變了家庭職能;工業革命中機器的使用和工廠的建立,產生了近代意義的工人階級,引發了社會階級結構的巨大變化。
結論:工業革命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尤其是近代工廠的建立,改變了生產模式,引發了社會結構變化,推動了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變。14、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歷史解釋題。首先,根據材料信息,提煉出中國古代漕運發展的一個歷史現象,如:中國古代漕運體系隨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的轉移而發生變化。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對提煉的歷史現象進行描述,如: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均在北方,漕運系統以北方為主,以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中心,通過北方的河流或渠道構建漕運體系,以東西向運輸為主,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通,東西漕運逐漸轉向南北漕運。隋唐以后直到明清,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但是經濟重心則逐漸轉移到南方,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在漕運系統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北方政治中心越來越依賴于南方的物資,漕運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隨著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分離,漕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漕運體系對于鞏固統治秩序,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本題也可從其他角度進行提煉信息,如:經濟重心或政治中心的轉移對漕運的影響等等。本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一物理期中試卷202504 202504高一物理期中調研試卷
- 2025屆四川省達州市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診斷性測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 計算機控制技術與系統 課件 02 計算機控制系統中的檢測設備和執行機構
- 渭南市臨渭區2024-2025學年數學三下期末經典模擬試題含解析
- 山西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金融科技(C)》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省華中學師大附中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4月考物理試題試卷含解析
- 太湖創意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外環境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南林業大學《大學英語Ⅲ(藝體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秘書理論與實務》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扎蘭屯職業學院《體育學科教學理論與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民航客艙服務藝術案例分析全套PPT完整教學課件
- GB/T 4857.7-2005包裝運輸包裝件基本試驗第7部分:正弦定頻振動試驗方法
- GB/T 13936-1992硫化橡膠與金屬粘接拉伸剪切強度測定方法
- GB/T 12689.1-2010鋅及鋅合金化學分析方法第1部分:鋁量的測定鉻天青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CAS分光光度法和EDTA滴定法
- GB/T 11344-2021無損檢測超聲測厚
- 生涯適應力量表
-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最新)
- 正壓空氣呼吸器檢查使用實操考評表
- 《嚴重創傷》課件
- 跨道施工保通方案(門洞式)
- 甲午中日戰爭-完整版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