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蘇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蘇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蘇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蘇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蘇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蘇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公共圖書館在18世紀尚不多見,19世紀中期,法國、美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則各有上百個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博物館已在城市普遍出現。這一現象A.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發展B.反映了社會矛盾日益緩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產力轉化D.促進了現實主義文藝產生2、漢字獨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為各方言區的人群及各民族用來交際的共同工具。漢字把廣大地域內的居民拉近,從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主要體現了A.漢字字形結構復雜B.漢字發展順應潮流C.漢字是世界古老文字D.中華文化的內聚性3、“美索不達米亞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來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歐人與來自南面的入侵者閃米特人為爭奪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開長達數千年的斗爭的歷史。”此觀點強調了A.人類文明在沖突中發展B.古代戰爭的目的C.地理環境與文明發展D.歷史形成的殘酷性4、《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是奧古斯特·雷諾阿于1866年創作的繪畫作品觀察作品,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A.當時飲茶之風停留在法國上流社會B.飲茶對法國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響C.茶是中國人的發現,飲茶歷史悠久D.全球貿易網的形成促進了文化交流5、阿拉伯帝國的地理學家不僅將以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為代表的古希臘、羅馬地理學加以發揮,再通過西班牙和西西里島傳回西方,而且把在本國形成或發展的地圓說、潮汐成因學說、天文學、磁針羅盤和準確的制圖術傳入西方。據此可知,阿拉伯文化()A.反映了東西方的文化沖突B.成為歐洲文明的源頭C.促進了世界文明交融發展D.引領世界文化的潮流6、新航路開辟以來,歐洲人、非洲人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非洲人將西非音樂、語言、宗教信仰和種植園生活融合到一起;克利奧語是幾種非洲語言和歐洲語言相混合的結果。上述材料意在說明()A.世界人口結構出現變化B.非洲語言開始現代轉型C.歐洲加速資本原始積累D.美洲形成多元文化社會7、世界遺產委員會在1978年將戈雷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描述道“在戈雷島上,既能看到奴隸住的簡陋的屋子,也能找到奴隸貿易商居住的優雅的庭院,兩類建筑物形成鮮明對比。今天的戈雷島,依然能使人們記起那段人剝削人的歷史。”這一遺產()A.是殖民主義罪惡的見證B.宣傳了近代建筑的發展歷史C.展示了非洲的傳統文化D.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8、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5題,共10分)9、由于諸多因素制約;對外國著作和文本翻譯往往帶有“誤譯”與“誤讀”之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由生物進化論到社會進化論自“文藝復興運動”起;歐洲開始獨步世界文明的前列;“發現新大陸”后,更開始了世界性的擴張,到十九世紀后半期,歐洲列強挾工業革命喚起的強大威力,基本上實現了對全球的統治。在那個時代,“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這樣一些思想,很合乎歐洲人的胃口。于是,達爾文認為僅適用于生物界的“進化論”,被“誤讀”為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達爾文主義”變成了“社會達爾文主義”。

19世紀后期嚴復被派遣到英國留學。從一個“溫良恭儉讓”的政治文化氛圍中;來到一個充滿競爭精神的國度,加上歐洲社會的公共傳媒與社會輿論彌漫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浸染,使嚴復對歐洲文明的認知和他對中西文化的比較,不能不受影響。他認為:中國應當向歐洲學習的東西,比“堅船利炮”和工業科技以及自然科學更重要也更為根本的,是歐洲的“人文典章”。嚴復把《進化論與倫理學》譯為《天演論》之后,“進化論”適合于“生物界”的思想與內容被完全略去,這樣,“進化論”就成為專門適合于“人類社會”的理論了。

——(據紀坡民《“誤譯”和“誤讀”,把“倫理學”丟了——從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到嚴復的〈天演論〉》整理)材料二馬戛爾尼來華的信息傳遞。

——(據陳雍、熊燕軍《信息傳遞與中國傳統官僚的政治心理——以馬戛爾尼訪華為中心》)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響“誤讀”和“誤譯”的主要因素10、文化交流與傳播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據材料一;概括中古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材料舉例說明。

(2)閱讀材料二,歸納《中國孤兒》與《竊國賊》兩個劇本的相似之處,并從兩個劇本中任選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響。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43年1176月,清政府指派的調查團抵達古巴,調查華工受虐事件。調查團先后視察了當地的甘蔗種植園、豬仔館、制糖廠以及囚禁華工的“官工所”,他們還收集到459份口供證詞。下表為綜合其它華工史料,對所見的。份口供所進行的信息整理。年齡段人數出洋前職業人數出洋地點人數籍貫人數1一10歲4耕田84澳門354廣東38211一20歲142做小生意106汕頭38福建4921一30歲216做工87廈門30其它2831一40歲71其它26其它1441一50歲20未說明156未說明2351—60歲1出洋前職業未說明5——摘編自張書《晚清古巴華工出洋原因再析一以古巴華工口供為中心的考察》等材料二吾人對此可敬可愛之中國人,正宜尊仰之,感謝不逞也。如無此數千華人助戰,及在野工藝廠當工之華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吾人對此可敬可愛之中國人,正宜尊仰之,感謝不逞也。如無此數千華人助戰,及在野工藝廠當工之華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摘編自古巴駐德公使奇沙禮《華工贊助古巴獨立史略》19材料三75世紀五十年代初,舊金山附近五百萬英畝低洼地常年浸澇,荒廢無用。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州的農業季節工人,華工占.%。據加州土地測量局長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方面為加州所創財富近三億美元。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期古巴華工的三個特點,并分別說明其形成原因。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說明美洲華工的歷史貢獻。——摘編自(美)喬治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這種大陸內部的人口遷移不僅使美國的“地理中心點”不斷向西遷移,也使“人口中心點”開始不斷由東部發達的大都市區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點遷移。20世紀頭十年美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時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時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戰前,這種人口的增長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即被美國發達的城市環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所吸引。1910年時的美國社會中白人占據著絕對優勢地位,這必然決定著美國聯邦政府的各項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口主體傾斜,移民的被強制美國化就反映了這一正在得到加強的事實。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這個國家當時經濟;社會狀況和其所處時代特征的最為真實的畫卷。

——摘編自宋健《美國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材料二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按戶調查的項目有23項;按人調查的項目有26項,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的21個項目增加了許多。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長表技術。短表內容包括有關人的自然屬性等基本指標和簡單的住房狀況指標,由全國90%的家庭填報;長表內容包括有關人口素質;經濟活動、婚姻、婦女生育狀況、住房狀況等指標,在全國抽取10%的戶填報。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趨活躍,人們會因就業、就學、遷居等因素遷移、流動,人戶分離現象大量增加。針對這種情況,這次人口普查增設了《暫住人口調查表》,作為人口普查的附表。鑒于目前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都希望盡快地得到普查成果,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電錄入技術。收到了節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響、精度高、錄入速度快等好處。

——摘編自《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內容、特點及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頭十年美國移民的特點,簡析美國進行19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時代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5世紀末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歐洲與美洲之間開辟了新航線。他們在美洲創建種植園,開發金銀礦,由于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殖民者于是將貪婪的目光投向未開化非洲大陸。與此相適應,國際人口遷移的目的主要是尚待開發的“處女地”。

——《近代與現代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變化特點》材料二1788年;英國曾頒布禁止技術工人工匠出境的法令,1825年廢除了這一法令,1827年又廢止了其他法令,如阻止愛爾蘭人向外移民的《乘客法》。德意志于1848年革命后,廢除了限制移民的規章,簡化了移民的出國手續,以此達到疏散革命力量的目的。在瑞典,為了鼓勵貧民出境,于1840年廢除了1768年制定的限制移民的法律。另據奧斯卡?漢德林統計,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歐洲人口總數已達4億。1750年時供養一個人的土地面積,1910年時要供養3個人。

材料三他們大多身強力壯;對工作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據l871?1892年的統計,來自西歐和北歐的移民中,有22.9%是熟練工人,還有一部分專業人員。外來移民年富力強;講求實際、革新進取、不尚保守。外來移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他們普遍需要住房、衣著和食品等生活用品。他們是美國經濟的催化劑。在1850年到1930年間,每10年就有200萬外來人口進入美國,對工農業產品及各種消費品的需求日益增長。一個青壯勞動力從出生、成長到其勞動年齡,需要花費許多前期投資。

——以上材料摘編自《19世紀上半期歐洲人向是美國移民的歷史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況15;16世紀世界人口遷移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況歐洲各國政府放松移民限制的原因。

(3)根據材料三,分析歐洲移民對美國的重要作用。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2題,共6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

——摘編自何芳川、萬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請從上表中提取相互關聯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中外關聯,史論結合)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昆曲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它畢竟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文化遺產,它之所以能夠在我國首批人類非物質文化代表作的評比中脫穎而出,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昆曲深厚的文化內涵,悠久古雅的藝術氣質,唯美精致的藝術表現手法,能夠感召與震撼人們心靈與情緒的思想藝術境界。從這個方面看,昆曲的唯美精神,昆曲的藝術魅力,就是她自身的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所以,我們今天要守護昆曲,就必須堅持對昆曲的這份文化自信。

——陳學凱《遺產守護與昆曲的文化自信》關于昆曲,陳學凱認為我們今天要守護昆曲,就必須堅持對昆曲的這份文化自信。請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一觀點加以論述。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9分)16、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17、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18、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A【分析】【詳解】

公共圖書館、劇院、音樂廳和博物館都屬于文化機構,這些機構的普及說明文化的大眾化得到發展,故選A;文化機構的推廣普及不代表社會矛盾日益緩和,排除B;文化機構的普及也和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現實主義文藝的產生和社會現實的變化有關,與文化機構的普及沒有必然聯系,排除D。2、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漢字把廣大地域內的居民拉近,從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漢字促進了民族的團結,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內聚性,D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漢字的作用而不是特點,排除A項;BC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D項。3、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實際上是關于大河流域肥沃土地的爭奪歷史,體現了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C項正確;材料強調地理環境對文明發展的影響,文明沖突和歷史的殘酷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D項;題意只提及地理環境的影響,而古代戰爭的目的不僅僅是大河流域的爭奪,排除B項。故選C項。4、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盛行現實主義美術,從圖中人們在安托尼媽媽的旅店喝茶可以看出,該畫作屬于現實主義風格,它表明飲茶對法國百姓生活有了很大影響,B項正確;圖片畫的是普通民眾,而不是上流社會的人們,排除A項;CD項無法從圖中得到體現,排除CD項。故選B項。5、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國的地理學家既吸收發展了古希臘、羅馬的地理學知識,又將本國或傳入本國的先進的地理學說及技術傳到西方,這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融發展,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而非沖突,排除A項;歐洲文明的源頭是古代希臘文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阿拉伯文化的交融性,而非先進性,排除D項。故選C項。6、D【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以來基于各種原因,歐洲人、非洲人來到美洲,形成新的文化認同,據此可知,“美洲形成多元文化社會”的說法符合題意,D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應該說伴隨著歐洲人和非洲人的到來,美洲的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美洲文化的變化,主旨不是非洲文化的情況,排除B項;C項表述符合歷史邏輯,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加快,但是材料沒有涉及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表現,排除C項。故選D項。7、A【分析】【詳解】

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和影響題。時空是1978年。據材料“在戈雷島上,既能看到奴隸住的簡陋的屋子,也能找到奴隸貿易商居住的優雅的庭院,兩類建筑物形成鮮明對比。今天的戈雷島,依然能使人們記起那段人剝削人的歷史。”,可以看出戈雷島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保留了奴隸住的簡陋的屋子,是歷史的見證,是殖民主義罪惡的見證,A項正確;這一遺產主要是對殖民主義罪惡的見證,并不能宣傳近代建筑的發展歷史,排除B項;戈雷島展示的殖民主義的罪惡,不能展示非洲的傳統文化,排除C項;“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屬于夸大遺產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8、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5題,共10分)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因素:根據材料一中“十九世紀后半期,歐洲列強挾工業革命喚起的強大威力,基本上實現了對全球的統治”“‘適者生存’等這樣一些思想,很合乎歐洲人的胃口”“達爾文認為僅適用于生物界的‘進化論’,被‘誤讀’為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對比“嚴復把《進化論與倫理學》譯為《天演論》之后,‘進化論’適合于‘生物界’的思想與內容被完全略去,這樣,‘進化論’就成為專門適合于‘人類社會’的理論了”可知,作者對材料的選取和運用的不同導致了“誤讀”“誤譯”;對比材料二中“(18世紀)英方所要表達的原意”“中方官員翻譯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者的立場和價值觀取向不同導致了“誤讀”“誤譯”;根據“從一個‘溫良恭儉讓’的政治文化氛圍中,來到一個充滿競爭精神的國度,加上歐洲社會的公共傳媒與社會輿論彌漫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浸染,使嚴復對歐洲文明的認知和他對中西文化的比較,不能不受影響”等信息,綜合材料一、二可知,影響“誤讀”和“誤譯”的主要因素還包括時代環境等。【解析】因素:作者立場不同;作者的價值觀取向不同;作者對材料的選取和運用不同;時代環境的影響等。10、略

【分析】【分析】

(1)

特點:材料內容涉及數學;天文、哲學、科技等諸多領域可知;領域廣泛、內容豐富;從材料8世紀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12世紀傳入歐洲,經歷數百年可知,歷史悠久、持續時間長;從材料中印度文字,中國造紙術、印刷術等均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來看,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10世紀阿拉伯人總結希臘、印度等地的醫學知識,編纂《醫學集成》在西方醫學研究中使用等,可知體現的過程多元互動。

(2)

相似之處:從材料內容來看;都吸收外國文藝成果,又結合本國國情,都進行劇本改編的藝術創作,均抨擊當時本國的專制統治,都在當時社會民眾中引起了一定反響。如選擇《中國孤兒》的分析,背景可從西歐處于封建專制王權和教會思想束縛下;科學革命使人們逐漸形成理性思維及思想解放運動的進行等角度進行分析;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借鑒與吸收中國文化,推動了民主自由平等觀念的傳播,推動了法國戲劇發展。選擇《竊國賊》的分析,背景:可從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實行專制統治,試圖恢復帝制、新文化運動推動人們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斷傳入中國等角度進行分析;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抨擊袁世凱政權的反動統治,傳播了民主觀念,推動了中國戲劇發展。

【點睛】【解析】(1)特點:領域廣泛;內容豐富。內容涉及數學、天文、哲學、科技等諸多領域;歷史悠久、持續時間長。8世紀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12世紀傳入歐洲,經歷數百年;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文字,中國造紙術、印刷術等均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過程多元互動。東西方多地區及國家如印度、希臘、中國、阿拉伯之間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如10世紀阿拉伯人總結希臘、印度等地的醫學知識,編纂《醫學集成》在西方醫學研究中使用等。(答出任意兩個特點,并用相應的材料說明)

(2)相似之處:都吸收外國文藝成果;又結合本國國情,都進行劇本改編的藝術創作,均抨擊當時本國的專制統治,都在當時社會民眾中引起了一定反響。(答出任意兩點)

選擇《中國孤兒》的分析:背景:西歐處于封建專制王權和教會思想束縛下;科學革命使人們逐漸形成理性思維;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及啟蒙運動推動人們思想解放;影響:有利于借鑒與吸收中國文化,推動了民主自由平等觀念的傳播,推動了法國戲劇發展。

選擇《竊國賊》的分析:背景: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實行專制統治,試圖恢復帝制;新文化運動推動人們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斷傳入中國。影響:抨擊袁世凱政權的反動統治,傳播了民主觀念,推動了中國戲劇發展。11、略

【分析】【分析】

(1)

根據材料一“1874年3月;清政府指派的調查團抵達古巴,調查華工受虐事件。”得出遭受殘酷剝削,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國窮民弱方面回答。根據材料一“11-20歲人數有142人,21-30歲人數有216人”可知出洋華工以青壯年為主,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古巴高強度工作的需要、列強的有意誘騙、黑人奴隸制的逐漸廢除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據材料“出洋前職業是做小生意106人、做工87人”可知出洋前職業較多,以小生產者為主;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列強侵略,許多小生產者破產;晚清社會動蕩,民生艱難等方面思考作答。另外還可從地域方面概括特點,如出洋地點集中在澳門及汕頭、廈門等通商口岸。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是西方國家在華活動的主要區域;與華工相關條款的規定;出洋便利,列強可節省成本等方面思考作答。在籍貫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或廣東和福建是輸出華工最主要的地區)。原因:接近澳門、廈門等出洋口岸;這些地區受列強侵略早,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等較多;列強在當地宣傳拐騙力度大;當地有下南洋的傳統等。

(2)

根據材料“以助于我古巴之人;則古巴之能否自由,亦未可料。古巴之華人,對于古巴之自由事業,無不慷慨附助。”可知,政治上,為美洲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根據材料“經華工平整后,大面積低洼地變為肥沃良田。”“據加州土地測量局長估計,華工在修鐵路;治洼地方面為加州所創財富近三億美元。”可知,經濟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上,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點睛】【解析】(1)①遭受殘酷剝削。

原因:古巴殖民者的迫害;國窮民弱。

②出洋華工以青壯年為主。

原因:古巴高強度工作的需要;列強的有意誘騙;黑人奴隸制的逐漸廢除。

③出洋前職業較多;以小生產者為主。

原因:列強侵略;許多小生產者破產;晚清社會動蕩,民生艱難等。

④出洋地點集中在澳門及汕頭;廈門等通商口岸。

原因:是西方國家在華活動的主要區域;與華工相關條款的規定;出洋便利;列強可節省成本。

⑤在籍貫分布上呈現出明顯的集中性(或廣東和福建是輸出華工最主要的地區)。

原因:接近澳門;廈門等出洋口岸;這些地區受列強侵略早;破產農民、手工業者等較多;列強在當地宣傳拐騙力度大;當地有下南洋的傳統等。

(2)政治上,為美洲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經濟上,促進了美洲的開發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傳播了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12、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可知,更加頻繁;根據“美國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時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時期都要多的移民”可知,城市人口的劇增和移民浪潮高漲;根據“‘人口中心點’開始不斷由東部發達的大都市區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點遷移”可知,大都市區的發展與“人口中心點”西移;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的各項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口主體傾斜,移民的被強制美國化”可知,國家政策的“白人化”與移民被強制美國化。背景:根據材料一中“19世紀末以來,美國大陸內部人口的遷移開始變得更加頻繁”“被美國發達的城市環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所吸引”,結合所學知識,從當時美國經濟;政治、社會和國際環境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美國中西部得到大規模開發,美國發達的城市環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舊大陸動蕩不安,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2)特點:根據材料二中“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按戶調查的項目有23項,按人調查的項目有26項,比1990年人口普查時的21個項目增加了許多”可知,普查項目增多,內容更加充實;根據“采用了短表長表技術”“基本指標和簡單的住房狀況指標,由全國90%的家庭填報”“人口素質、經濟活動、婚姻、婦女生育狀況、住房狀況等指標,在全國抽取10%的戶填報”可知,普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統計范圍擴大,統計質量提高;根據“采用了光電錄入技術。收到了節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響、精度高、錄入速度快等好處”可知,增加了高新技術在人口普查中的運用,普查速度快。意義:根據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經濟、政治、國家管理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國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適應了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為制定并實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戰略需要和重要依據,有利于完善政府職能、治理體系,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治理能力能力等。【解析】(1)特點:更加頻繁;城市人口的劇增和移民浪潮高漲;大都市區的發展與“人口中心點”西移;國家政策的“白人化”與移民被強制美國化。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美國中西部得到大規模開發;美國發達的城市環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尖銳,舊大陸動蕩不安。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2)特點:普查項目增多,內容更加充實;普查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統計范圍擴大,統計質量提高;增加了高新技術在人口普查中的運用,普查速度快。意義: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為制定并實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戰略需要和重要依據;完善政府職能、治理體系;新技術的應用,提高治理能力能力等。13、略

【分析】【詳解】

(1)根據“他們在美洲創建種植園;開發金銀礦”“殖民者于是將貪婪的目光投向未開化非洲大陸”“國際人口遷移的目的主要是尚待開發的‘處女地’”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總結。

(2)根據“英國曾頒布禁止技術工人工匠出境的法令;1825年廢除了這一法令”“以此達到疏散革命力量的目的”“為了鼓勵貧民出境,于1840年廢除了1768年制定的限制移民的法律”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總結。

(3)根據“有22.9%是熟練工人,還有一部分專業人員”“外來移民年富力強、講求實際、革新進取、不尚保守”“外來移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一個青壯勞動力從出生、成長到其勞動年齡,需要花費許多前期投資”等分析回答。【解析】(1)特點: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移民;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

(2)原因:工業革命;歐洲經濟發展,實力增強;緩解人口過剩,解決貧困問題;疏散革命力量,鞏固統治秩序。

(3)作用:歐洲移民為美國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工人和勞動力,優化了人才資源的配置;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動了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力的發展;擴大了國內市場,節約了人力投資;豐富美國多元文化等。四、論述題(共2題,共6分)14、略

【分析】【詳解】

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此類試題,首先,結合材料信息歸納論題。結合表格信息可得出唐宋元時期中國科技文化西傳并影響深遠這一論題,或新航路開啟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與碰撞,或中西文化交流出現三次高潮等。然后,結合所學史實從該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