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辛亥革命合格等級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辛亥革命合格等級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辛亥革命合格等級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辛亥革命合格等級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辛亥革命合格等級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19課辛亥革命對應學生用書P093時空定位子目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下列關于清末新政的評述,正確的是()①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專制統治②內容與“百日維新”有一樣之處③要使國家走上資本主義近代化的道路④新政擴大和加深了社會沖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C2.下列事務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是()①組織興中會②創建同盟會③提出“三民主義”④出版《革命軍》一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3.圖中橫線處的文字應是()A.民有、民治、民享B.自由、同等、博愛C.民族、民權、民生D.民主、科學、法制答案C4.孫中山說:“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斯役”是指()A.金田起義B.四川保路運動C.湖北武昌起義D.廣州黃花崗起義答案D5.立憲派之所以對清末新政大失所望,起先另找出路,是因為()A.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B.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C.清政府組成“皇族內閣”D.立憲派在資政院中缺少席位答案C子目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6.辛亥革命時期發生在四川的歷史事務是()A.同盟會建立B.保路運動C.新軍起義D.中華民國成立答案B7.下圖是一幅名為《望“風”而起》的漫畫,它描繪了1911年的中國時局。畫面中的“風”來自()A.北京B.上海C.南京D.武昌答案D8.該圖像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清朝政治統治結束B.武昌起義取得成功C.民主共和政體產生D.中國實現民族獨立答案C9.如圖是《清帝退位詔書》,這一實物資料充分佐證了辛亥革命推翻了()A.資本主義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國主義答案C10.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這部法律文件是()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欽定憲法大綱》C.《中華民國約法》D.《中華民國憲法》答案A11.(2024·浙江11月選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彈劾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這說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行()A.君主立憲制B.總統制C.責任內閣制D.君主制答案C12.下列事務發生在民國元年的是()①湖北軍政府成立②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③清帝退位④黃花崗起義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B子目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3.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起先于()A.虎門銷煙B.太平天國運動C.辛亥革命D.武昌起義答案C14.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在于()A.解決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沖突B.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C.缺乏科學的革命綱領D.擁有一個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答案C一、選擇題1.“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起先的”。這一歷史性推斷應主要基于孫中山()①創立了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②提出了“三民主義”革命理論③把武昌起義作為革命的開端④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起先的”并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創立了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從今中國革命有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①正確;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闡發了“三民主義”,中國革命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②正確;1894年孫中山創辦興中會是其革命的開端,而不是“武昌起義”,③錯誤;1912年3月為限制袁世凱,維護民主共和,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④正確。故選B項。2.清末新政推行的教化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愛戴大清國”的人,但無論是在國內新式學堂中還是在留學生中,清政府并沒有獲得多少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類的學問分子群體。材料旨在說明新政()A.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B.推動了思想解放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機D.傳播西方思想答案A解析清末新政推行的教化改革,不但沒有獲得多少維護清政府的人才,“反而出現了一個不同于傳統類的學問分子群體”,即清末新政推動了近代學問分子群體的形成。這為清朝滅亡造就了基礎,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故A項正確。B、D兩項不是材料的主旨,解除;清末新政加重了清王朝的危機,解除C項。3.孫中山在闡釋三民主義的某項主見時說,中國革命不能停留在“媲跡于歐美”。當時歐美貧富差異巨大、階級沖突嚴峻,中國應“睹其禍害于未萌”,“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以下各項符合上述說法的是()A.推翻清朝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實行平均地權,解決貧富分化問題C.實現三權分立,保證民主政治實施D.激勵發展實業,促進近代經濟發展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歐美貧富差異巨大、階級沖突嚴峻”可知,孫中山闡釋的是民生主義。民生主義主見平均地權,防止貧富分化,緩和社會沖突,故B項正確。A項“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屬于民權主義,故解除;C、D兩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4.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提到:“孫中山割辮子于廣州起義失敗之后,顯示了一個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決裂;黎元洪割辮于武昌起義的槍口逼迫之下,顯示了一個舊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轉折;袁世凱割辮于就任民國大總統前夕,顯示了一個名義上是共和主義者,但內心卻是專制君主的人舍魚而取熊掌的權衡。”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孫中山割辮表明白堅持改良主義的立場B.黎元洪割辮體現了其人堅持革命的傾向C.袁世凱割辮反映其內心支持民主共和D.三人割辮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為潮流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時期的割辮體現出的是革命的精神,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割辮都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為潮流,D項正確。孫中山割辮表明白革命的立場,A項錯誤;依據材料“黎元洪割辮于武昌起義的槍口逼迫之下”可知,黎元洪割辮子是處于逼迫下的無奈之舉,解除B項;袁世凱想要稱帝、獨裁,割辮是欺瞞革命的須要,C項錯誤。5.(2024·江蘇高考)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謠:“自從光緒二十八年把路辦,銀子湊了萬萬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憐的莊稼漢,一兩糧也出這項錢。要辦路因為哪一件?怕的是外國占路權。”與該民謠相關的歷史事務()A.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臺C.促使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生D.推動國民革命的興起答案B解析太平天國運動是1851年爆發,故A項錯誤;1911年5月,清政府發布“鐵路國有”法令,強行收回已歸商辦的粵漢、川漢鐵路,引起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為辛亥革命供應了有利時機,故B項正確;材料主要是導致了四川保路運動,與五四運動無關,故C項錯誤;國民革命的興起是1924年,故D項錯誤。6.(2024·北京高考)一種名為“人造自來血”的補藥曾在近代中國流行。圖一和圖二分別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報》上的廣告。這兩則廣告的變更折射出()①革命黨人把廣告當作發動武昌起義的宣揚工具②民國成立后商人主動投身中國政治變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時局巨變剛好調整營銷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1911年11月,武昌起義已經成功,廣告“專制與共和之過渡”不行能成為發動武昌起義的宣揚工具,①錯誤;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是1912年1月,②錯誤;商人廣告中“人造自來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紀貧血癥之良藥”到“專制與共和之過渡”的變更,折射出營銷策略與武昌起義前后的時局巨變相關,③正確;武昌起義后,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④正確。故選C項。7.1912年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宋教仁說:“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這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是近代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B.旨在維護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C.體現出資產階級的懦弱性與妥協性D.標記著資產階級革命取得成功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并結合所學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改總統制為內閣制,目的是限制總統的權力,旨在維護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B項正確。材料主要是強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改總統制為內閣制的目的,而不是強調其性質,解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資產階級的懦弱性與妥協性”,C項錯誤;D項說法違反史實,解除。8.“民國元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那個歷史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帶有革命性、民主性”。這是因為“它”()①體現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②法律上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③法律上否定了君主專制④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權利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①、②、③均正確;“充分”表述錯誤,④錯誤。故選B項。9.辛亥革命“完成了國家政權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實現了從“朝代國家”向“共和國家”的轉變,這說明辛亥革命()A.完成中國民主政治的任務B.促成了社會性質的轉變 C.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務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完成了國家政權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可知,辛亥革命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故C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中國民主政治的任務,沒有變更中國的社會性質,也沒有完成民族革命任務,故A、B、D三項錯誤。10.“武昌起義后的半年內,全國報紙猛增至500家,不少報紙以‘民主’‘民權’‘民國’命名……讀報者雖限于少數人士,但報紙發表看法,由公眾的或者私人的爭論,幾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揚”。材料反映的現象說明()A.武昌起義成功了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傳播C.報刊業發展快速D.人們言論自由了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少報紙以“民主”“民權”“民國”等命名,說明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傳播,B項正確。A、C、D三項材料沒有體現,均解除。11.辛亥革命以后,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限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由此可見,辛亥革命()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B.避開了中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C.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化人心D.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答案D解析材料“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說明辛亥革命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D項正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也沒有變更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A、B兩項錯誤;材料不是說明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響,C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2.辛亥革命的功績材料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7章56條,主要內容如下:(1)總綱: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領土為22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2)關于人民: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同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分;人民享有身體、言論、著作、集會等自由;人民有選舉及被選舉之權。(3)關于參議院:中華民國立法權由參議院行使;參議院由各地方選派參議員組織……(4)關于臨時大總統、副總統: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發布吩咐……(5)關于國務員: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國務員;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在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吩咐時,須副署……(6)關于法院: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摘編自張海鵬、李細珠《中國近代通史》材料二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探討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于前,北方諸將亦主見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清帝退位詔書》(1)依據材料一,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了哪些思想理念。(2)結合以上兩則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答案(1)民主共和,主權在民,領土主權,自由同等,三權分立,權力制衡,司法獨立。(2)辛亥革命起先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更,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建了有利條件。解析第(1)問,依據材料一“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領土為22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結合所學可知,民主共和,主權在民,領土主權,三權分立,權力制衡;依據材料一“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同等……人民享有身體、言論、著作、集會等自由”體現了,自由同等;依據材料一“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可知,司法獨立。第(2)問,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從推翻君主專制、傳播民主共和觀念對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的影響分析即可。13.(2024·山東高考)以下為1912年5月孫中山與香港《士蔑西報》記者的一段談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訪員曰:先生讓總統之位與袁世凱,是由于個人之意乎?抑以為如此更換更有益于國家乎?孫曰:兩者皆是,因袁君鼓動共和久矣。——《孫中山全集》其次卷結合所學學問,談談你對孫中山所答內容的相識。答案建立共和是孫中山個人的革命追求,也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了早日結束南北對峙,實現國家統一和建立共和,孫中山不計個人得失,讓位于袁世凱,反映了孫中山高尚的政治品質。民主共和是歷史的潮流,袁世凱為了篡奪革命果實,實行假共和真專制。孫中山對袁世凱的原來面目相識不清,這體現出孫中山的政治局限性。解析本題可從孫中山為追求民主共和而讓出總統之位的高尚品質方面和未看清袁世凱假共和、真專制的原來面目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作答。一、選擇題1.(2024·全國卷Ⅲ)1903年,張之洞等擬《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定禁止運用“團體”“膨脹”“舞臺”“影響”“組織”“運動”“報告”“觀念”等新名詞,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維新思想的傳播B.保證民族語言的純凈性C.反對向西方學習D.維護傳統的意識形態答案D解析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間,作為官方文件的《奏定學堂章程》禁止運用的這些新名詞從側面反映了此時民主革命思潮高漲,清政府統治面臨危機的社會現實。而清政府此舉的目的在于維護傳統的意識形態進而維護清朝統治,D項正確。此時社會上傳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解除A項;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C項不符合史實,解除。2.1902年,清政府官員鐵良檢閱安徽武備練軍,見其“兵士多系舉人、廩貢、秀之優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報》報道,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由上述現象可知()A.社會變動引發了價值觀念變更B.維新變法解放了學問分子的思想C.西學傳播開啟了軍隊近代化D.科舉制廢除加速了社會階層流淌答案A解析1902年在安徽武備軍中,“兵士多系舉人、廩貢、秀之優秀分子”,1905年有舉人、秀才30多人“充當兵勇”,可知,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學問分子的社會價值觀念發生了變更,故選A項。1898年維新變法是由資產階級維新派所發動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其參加人員并未涉及廣闊的學問分子階層,其群眾基礎并不深厚,除此之外,維新變法持續的時間比較短,解除B項;C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科舉制度于1905年廢除,解除D項。3.1908年8月27日清朝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其中第三條規定:“凡法律歲經議院議決,而未奉詔命批準頒布者,不能見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頒布《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其中第三條規定:“皇帝權以憲法規定為限。”導致這一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立憲改革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勢的快速發展C.民主共和趨勢不行避開D.南北議和的策略須要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08年8月至1911年11月,從《欽定憲法大綱》規定:皇帝權利凌駕于法律之上,到《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規定:皇帝權以憲法規定為限,導致這一變更的緣由是革命形勢的快速發展,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立憲改革的成果,A項錯誤;依據材料“皇帝權以憲法規定為限”可知,并非民主共和,解除C項;D項材料沒有體現,解除。4.(2024·天津高考)《紐約時報》駐漢口記者報道,湖北革命軍發布公告宣稱:任何對外國人或商業經營進行干擾的士兵都將被馬上處死;這是一支人民的軍隊,將推翻殘暴的滿洲王朝,復原真正的中國人的權利。從報道中可以看出這場革命()A.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B.具有顯明的革命目標C.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D.體現反帝反封建性質答案B解析從材料“將推翻殘暴的滿洲王朝,復原真正的中國人的權利”可以看出這場革命有明確的革命目標,即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實現真正的民權,B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群眾基礎的相關內容,且依據所學學問可知,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并不廣泛,A項錯誤;僅從《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不能推斷辛亥革命獲得了國際輿論的支持,C項錯誤;材料體現出這場革命的反封建性質,但沒有體現出其反帝,D項錯誤。5.孫中山擔當臨時大總統的三個多月時間里,臨時政府頒布了39條除舊布新的法令。孫中山對此頗為樂觀,確信“帝王思想”將會“不謀而絕跡于天下”了。這反映出孫中山()A.未能看清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圖謀B.認為民族主義目標已經完成C.認為“三民主義”理論指導革命成功D.對中國的國情相識尚不充分答案D解析臨時政府頒布了39條除舊布新的法令,并且單純認為法令就能使“帝王思想”絕跡,沒有看到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傳統,專制土壤并沒有消逝,說明孫中山對國情相識不清,故選D項。材料與袁世凱復辟無關,解除A項;B、C兩項材料沒有涉及,解除。二、非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