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師大版高一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北師大版高一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北師大版高一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北師大版高一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北師大版高一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北師大版高一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中樞機構中出現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局面是在()A.皇太極繼位后B.康熙親政后C.乾隆在位時D.雍正繼位后2、【題文】我國歷代王朝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先后推行了各種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時序排列,以下選項正確的是。

①行省制②州郡縣制③郡縣制④道州縣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3、【題文】“學者們喜歡這樣形容德國:這是一個奇妙的國家;它要么拷問世界,要么拷打世界。當它用思想來拷問世界時,它是偉大的;當它用戰爭來拷打世界時,便有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明德國在“拷問世界”方面的“偉大”史實有。

①德國啟蒙思想家掀起了歐洲啟蒙運動高潮。

②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③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

④德國文學家創作了反思“理性王國”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4、【題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有()

①自然經濟不再占優勢②促進新文化運動興起。

③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④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條件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5、【題文】“土豪,我們做朋友吧”成為當今一種網絡流行語。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則天時代,他能夠顯擺的財富不可能有A.精美的青銅酒樽B.色澤鮮艷的粉彩瓷C.削鐵如泥的鋼刀D.田園中閑置的曲轅犁6、【題文】嫦娥本名姮娥,西漢時,漢文帝名劉姮,為避帝諱改名為嫦娥。這件事情反映出A.避諱現象開始出現B.皇帝權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無上D.百姓對漢文帝的尊敬7、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出發點是()A.改變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政治經濟體系B.改變赫魯曉夫改革帶來的經濟發展困境C.在美蘇爭霸中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D.全方位提高蘇聯的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8、有學者指出:“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授土授民給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對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國’與‘家’的對立,他們把自己的宗族稱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強化國家意識B.存在國家分裂的隱患C.不利于維護宗族團結D.益于樹立周王的權威9、有學者發現:歷代制作指南車的僅有20人,秦青銅寶劍的防金屬腐蝕技術在后世失傳,王禎《農書》記載的早期蒸汽機原理斷裂,明朝熱兵器技術的大量推廣在清代終止。依據材料推斷,傳統手工業技術沒有實現近代化轉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A.周期性動亂造成技術失傳B.傳統行業技術被嚴格保密C.與周邊缺乏經濟文化交流D.重農抑商使手工技術停滯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0、漢武帝時期,先后通過平定“七國之亂”和頒布“推恩令”,不斷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11、【題文】中國最早的近代企業是由民族資產階級在19世紀60、70年代創辦的。()12、上海浦西的開發和開放,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______(判斷對錯)13、18世紀中期,英國在與法國的殖民爭奪戰爭中獲勝,標志著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______(判斷對錯)14、哥倫布航行到達美洲,以他錯誤的認為而命名的當地土著居民是____。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5、近代南京見證了太平天國定都、中華民國成立、侵華日軍大屠殺和抗日戰爭勝利等歷史風云變化16、“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使中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17、中國讀書人歷來“恥于言商,恥于言利”,而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卻放棄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業。這里反映了當時實業救國的社會進步觀念。______。(判斷對錯)18、英國憑借工業革命的優勢先后打敗荷蘭和法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______。(判斷對錯)19、《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人民掀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斗爭,直至1945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四、材料解析題(共1題,共4分)20、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談談如何理解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評卷人得分五、改錯題(共2題,共10分)21、在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國王和教會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錯誤:____

訂正:____22、在十六世紀初期;有人跟隨哥倫布環球航行并成功。

錯誤:____

理由:____。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4題,共32分)23、【題文】材料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皮日休《汴河懷古》

請回答:(1)詩人贊頌的“此河”是哪項偉大的工程?該河開鑿時的皇帝是誰?

(2)詩中的“此河”全長有多少?地位如何?

(3)請寫出“此河”的三點四段分別是什么?24、歷代王朝不斷調控中樞權力以維護其統治。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舉賢良;對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為中大夫。后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等,并在左右。屢舉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起徒步(平民),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大臣數詘。--《漢書?嚴助傳》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誣告(宰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舊唐書?劉祎之傳》

材料三(明初內閣大學士)掌獻替可否(意即對君勸善規過;議論興革),凡上之達下,日詔,曰誥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皆審署申覆(意即審查簽收,上報或發回)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禮;大政事,九卿、科道官會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職官一》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歸納漢武帝為削弱相權所采取的舉措。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劉祎之為何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

(3)據材料三;歸納明初內閣大學士的主要職責;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初閣臣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歷代王朝調控中樞權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則。25、古代中國以農立國;農耕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然而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農耕社會不知不覺中也在發生著變化。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豐縣;有村日朱陳。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摘自白居易《朱陳村》材料二施復是明朝小說《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們夫婦二人住在蘇州盛澤鎮上;靠養蠶織綢生活,本是小戶人家。由于他們織的絲綢光彩潤澤,在市場上賣得很好,賺了許多銀子。幾年后,他們增買了三四張織機,不到十年,積累了幾千兩金子,后來他們又買了兩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張織機。雇人織綢,成為機戶。

材料三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賈誼《論積貯疏》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三》請回答:

(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基本模式是什么?有何特點?

(2)材料二中的明朝經濟領域出現了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據材料三;四;指出兩者對待農業和工商業的關系有何不同?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農業與工商業之間關系的認識。26、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始皇設職授官;從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開始,從另一面看,卻是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中止。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唐太宗說:“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

--《貞觀政要》材料三: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事皆朝庭總之,所以穩當。

--《明史紀事本末》(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秦始皇是如何在中央和地方“設職授官”的,并指出“政治權力等級世襲”是指什么政治制度?

(2)根據材料二;說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點,并指出這種特點的產生主要取決于什么。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4)綜合本題提供的信息,概括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B【分析】本題考查清朝專制主義的發展。康熙帝時,中央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南書房三足鼎立。康熙帝為了消弱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設立南書房,這樣專制皇權進一步集中。皇太極在位時沒有南書房,而雍正帝在位后設立了軍機處,雍正和乾隆帝時期不存在該三足鼎立局面。【解析】【答案】B2、B【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根據所學;元代實行行省制;東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秦代西漢時實行郡縣制;道州縣制在唐代時實行。按照時序排列,本題選B項。ACD各項均不符合事實。

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解析】【答案】B3、B【分析】【解析】略【解析】【答案】B4、D【分析】【解析】略【解析】【答案】D5、B【分析】【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則天時代”等信息說明是在唐朝;色澤鮮艷的粉彩瓷出現在明清時期,故B項不可能出現,符合題意。

考點:古代中國的經濟·手工業的發展·制瓷業。【解析】【答案】B6、C【分析】【解析】A沒有解釋問題實質,B的說法不準確,皇帝的權力沒有受到侵犯,而D項說法明顯錯誤,此時說明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才出現避諱現象。【解析】【答案】C7、C【分析】【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是在美蘇爭霸這個大的國際環境下進行的,把軍事工業、軍備競賽放在戰略高度層次上發展是其特點,所以他改革的重點是工業,但這使蘇聯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進一步發展,實際上,這次政策的調整深化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終也以失敗告終,所以A、D都不對。根據當時蘇聯面臨的國際大環境,排除B,答案為C。8、B【分析】士;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分封制隱含著國家分裂割據的因素,故B項正確;

強化國家意識;樹立周王的權威材料未體現;排除AD;

材料說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C錯誤。

故選:B。

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本題難度中檔,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確立了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解析】B9、A【分析】注意限定信息“重要原因”;從材料中可知,秦朝防金屬腐蝕技術在后世失傳,元朝早期蒸汽機原理斷裂,明朝熱兵器技術的大量推廣在清代終止,均在于王朝更替導致周期性動亂造成技術失傳,故A項正確.

B項不是重要原因;應排除.

CD兩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應排除.

故選A.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手工業.考查傳統手工業技術沒有實現近代化轉型的重要原因.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

1;冶金:

(1)冶銅:商周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2)冶鐵業:春秋發明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南北朝時期發明灌鋼法.

2;紡織:

(1)中國最早發明絲織技術.

(2)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3)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3;陶瓷業:

(1)制陶業:新石器時代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業:東漢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鎮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紅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琺瑯彩.【解析】【答案】A二、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0、略

【分析】【解析】試題分析: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最終使王國力量逐漸的強大,不聽中央節制,景帝時期發生七國之亂被平定,武帝后來實行推恩令,使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考點:推恩令【解析】【答案】B11、略

【分析】【解析】中國最早的近代企業是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年代創辦的,不是60、70年代,所以該題錯誤。【解析】【答案】錯誤12、B【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故本題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本題考查對外開放。需要掌握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的影響。解題的關鍵是對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影響的識記和理解;同時注意把握對外開放的過程。

本題考查對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影響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解析】B13、正確【分析】結合所學;18世紀中期,英國同法國進行七年殖民爭奪戰爭,最終獲勝,英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故答案為:正確。

本題主要考查英國的殖民擴張;要求學生結合英國殖民擴張的過程和結果來分析。

解答問題要搞清楚英國殖民擴張的過程特征和結果,學生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解析】正確14、印第安人【分析】【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相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經大西洋到達美洲西印度群島,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線,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他以為到達了印度,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故答案為:印第安人。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重點掌握哥倫布發現美洲準確記憶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5、√【分析】【解析】試題分析:太平天國定都、中華民國成立、侵華日軍大屠殺和抗日戰爭勝利皆與南京有關系。考點: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析】【答案】對16、B【分析】【分析】1953-1957年,我國制定并實施了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題干中“使中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表述不準確。17、A【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卻放棄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業的原因是由于列強的入侵使得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張謇主張實業救國來挽救民族危機,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故本題正確。

故答案為正確。

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需要掌握實業救國思想。解題的關鍵是對實業救國思想的背景和影響的理解。

本題考查對實業救國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調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的能力。【解析】A18、B【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英國打敗荷蘭和法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之時工業革命尚未展開,故本題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本題考查英國的殖民擴張。考查英國世界殖民霸權的確立。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遷移與運用的能力。

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對英國世界殖民霸權確立過程與時間的識記。1588年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17世紀英國通過三次英荷戰爭,英國打敗荷蘭;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的地位。【解析】B19、A【分析】《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人民掀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斗爭,直至1945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臺灣回歸祖國。

故本題答案為A。

本題主要考查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臺灣愛國軍民為了反對割讓;保衛國土,早在李經方簽署交割書之前,就已籌劃抗日自衛的戰守問題。邱逢甲等創議組織臺灣抗日政府,并推舉原任臺灣巡撫(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唐景崧主持,統一部署兵力,領導臺灣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

1894年(舊歷甲午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朝鮮并進而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中國方雖然有左寶貴、鄧世昌等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但是,由于清朝封建統治者的反動腐敗,不能有效地組織廣大軍民起來抗日,始終奉行妥協退讓的失敗主義方針,終于導致戰爭的失敗。最后,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于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締結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賠款白銀二萬萬兩;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將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解析】A四、材料解析題(共1題,共4分)20、(1)第一小問的制度;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希臘是民主制度;古代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第二小問的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政治是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為公民直接參與政治提供了條件;經濟是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奠定了經濟基礎。

(2)本小問的背景;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背景是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帝國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帝國境內政治經濟活動聯系的加強;羅馬皇帝對法律建設的重視;法學家們對法律的編創。

(3)本小問的影響;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代法律的先聲;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民族的永恒價值。

故答案為:

(1)制度:古代希臘-民主制度;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表現:秦設丞相;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明廢丞相,設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

(2)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疆域遼闊;帝國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帝國境內政治經濟活動聯系的加強;羅馬皇帝對法律建設的重視,組織法學家們對法律的編創;公民法自身存在缺陷。

(3)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代法律的先聲。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民族的永恒價值。【分析】

本題考查東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及其形成原因;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及萬民法的背景和羅馬法的影響。

本題考查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古代中國專制制度以及羅馬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小題1】(1)第一小問的制度;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可知,古代希臘是民主制度;古代中國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第二小問的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政治是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為公民直接參與政治提供了條件;經濟是海外貿易和工商業的發達奠定了經濟基礎。

(2)本小問的背景;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背景是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帝國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帝國境內政治經濟活動聯系的加強;羅馬皇帝對法律建設的重視;法學家們對法律的編創。

(3)本小問的影響;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代法律的先聲;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民族的永恒價值。

故答案為:

(1)制度:古代希臘-民主制度;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表現:秦設丞相;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唐實行三省六部制度,相權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明廢丞相,設內閣,作為皇帝的顧問機構。

(2)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疆域遼闊;帝國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帝國境內政治經濟活動聯系的加強;羅馬皇帝對法律建設的重視,組織法學家們對法律的編創;公民法自身存在缺陷。

(3)羅馬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代法律的先聲。羅馬法中所蘊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民族的永恒價值。【小題2】【小題3】五、改錯題(共2題,共10分)21、國王和教會教皇和教會【分析】【分析】本題考查了西歐封建社會中羅馬教廷的地位。

【解答】在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經濟上教皇和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擁有占據西歐的三分之一土地.故答案為:錯誤:國王和教會;訂正:教皇和教會.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西歐封建社會中羅馬教廷的地位。22、哥倫布麥哲倫及其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分析】【分析】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1519年至1522年;麥哲倫率領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終他的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故十六世紀初期,有人跟隨麥哲倫及其船隊環球航行并成功。而不是哥倫布。故答案為:錯誤:哥倫布;理由:麥哲倫及其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辨析能力。掌握新航路的開辟的相關知識。六、簡答題(共4題,共32分)23、略

【分析】【解析】此題重在考察大運河的開鑿等情況。大運河在短暫的隋朝歷史中具有極其重要地位。要求學生重點掌握。【解析】【答案】(1)隋朝大運河隋煬帝(2)兩千多公里是當時世界最長的河流(3)洛陽、涿郡、余杭(4)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24、略

【分析】

(1)本題考查的是漢代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的知識點;應把握漢代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的相關知識.

(2)本題考查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應把握唐朝三省六部制運行的程序.

(3)本題考查的是明朝的內閣制度.應把握內閣的職責與職權不對稱以及官職不明確等知識。

(4)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應把握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有關知識.

本題考查學生解讀分析理解史料并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答案.【解析】第(1)問從材料一中“郡舉賢良;對策百余人,屢舉賢良文學之士,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大臣數詘”等信息從賢良文學之士的地位及作用角度答題.

第(2)中第依據材料二中“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并結合唐朝三省六部制運行的程序來概括答案,唐朝中央機構運作程序是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從而得出問題的答案.

第(3)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進行概括;材料三中“掌獻替可否,皆起草進畫,皆審署申覆,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等文字信息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從內閣的職責與職權不對稱以及官職不明確等角度歸納答案.

第(4)問屬于開放型試題;回答時候圍繞上述材料,概括作答即可,本題第一小問圍繞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分權與制衡關系來回答策略;第二小問從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的主要出發點從分權就是最終為了集權的角度來思考回答.

故答案為:

(1)舉措:任用賢良文學之士為身邊近臣;讓他們參與議政;奏事;令其詰難大臣.

(2)說明:詔敕須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而由皇帝直接發出的詔令被認為是違制的.

(3)職責:勸諫皇帝;匡正過失,討論歷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詔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將九卿等議定的意見經審查后報告皇帝.

說明:內閣始終不是法定中央決策機構;不能統領六部.

(4)策略:分散權力;權力制衡.原則:皇權至上.25、略

【分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考查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基本模式及其特點;明朝經濟領域出現的變化及其根本原因;賈誼與黃宗羲對待農業和工商業的關系的不同;對農業與工商業之間關系的認識.需要掌握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基本模式-小農經濟及其特點;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和根本原因;賈誼與黃宗羲的經濟主張等知識.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考查對小農經濟、資本主義萌芽、重農抑商及其工商皆本等知識的把握,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歸納概括、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析】(1)第一小問的模式;依據材料一“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可知,模式是小農經濟.第二小問的特點,依據材料一“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結合所學可知,小農經濟的特點有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精耕細作,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脆弱性;封閉性、保守性以種植業為主,蓄養業為輔.

(2)第一小問的變化;依據材料二“雇人織綢,成為機戶”可知,出現了雇傭關系,這是資本主義萌芽的表現.第二小問的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原因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3)本小問的不同;依據材料三“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可知,反映的是重農抑商政策;依據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