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浙科版選擇性必修2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下圖表示北溫帶湖泊的垂直結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水生群落的分層現象主要取決于溫度B.動植物遺體的腐敗分解主要發生在底泥層C.夏天溫度變化較大的是斜溫層D.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層2、科學家研究湖泊中食物鏈最高營養級的某魚種群的年齡組成;結果如下表。該魚在3+時達到性成熟(進入成年),9+時喪失繁殖能力(進入老年)。據此推測,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年齡。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個體數。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魚的年齡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類推。A.該種群的年齡結構直接決定種群數量B.該魚種群數量在一段時間內將保持穩定C.調查該種群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標志重捕法D.該營養級能量輸出的方向包括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3、調查是生物學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調查方法的應用正確的是A.用樣方法研究固著在巖礁上某貝類的種群密度B.在水草豐富的淺水區確定樣方調查蘆葦密度C.用標志重捕法調查達烏爾黃鼠的豐富度D.用標志重捕法不能調查大雁的活動范圍4、碳中和是指CO2吸收量和CO2排放量達到平衡,實現CO2的“零排放”,碳循環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碳循環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間的循環過程B.大氣中的CO2主要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C.水電、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減少CO2排放D.植樹造林、增加綠地面積有助于降低大氣中CO2濃度5、在一個發育良好的森林里,從樹冠到地面劃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層,同時,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種類也有所區別,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B.物種組成和數量比例C.對群落產生重大影響的優勢種D.彼此間有直接或間接的營養關系6、關于生物圈,以下說法錯誤的是()A.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環境B.生物圈的厚度約20千米,是地球表面不連續的一個薄層C.生物圈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人類的活動不會對它有太大的影響D.生物圈穩態的維持離不開源源不斷的太陽能7、某地因修建大壩,水位上漲形成水庫,原來連綿的青山被分隔成眾多島嶼,現對水庫邊緣山地甲、大島嶼乙、小島嶼丙的社鼠種群進行調查,下列推測合理的是()A.水庫建成促進了社鼠種群間的基因交流B.水庫建成增大了該地區社鼠的環境容納量C.遷入和遷出是影響三地社鼠種群基因頻率差異的主要因素D.比較同一生態因素對三地社鼠種群密度的影響時,該生態因素對甲地社鼠種群密度的影響通常最小8、在北方農牧交錯帶的中溫帶半干旱區,當農田連續耕作多年后,農作物產量往往下降,棄耕后土地易沙化。對三片棄耕土地分別采取圍封禁牧、人工種植灌木或喬木等恢復措施,灌木,喬木成活后該地自然恢復。十五年后進行調查,結果見下表。指標/樣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g·kg-1)草本植物種數(種)節肢動物個體數(只:樣本-1)節肢動物多樣性指數*棄耕地(對照)0.260.091.13.10.6禁牧草地0.660.362.69.41.7人工灌木林0.770.422.87.40.8人工喬木林1.370.271.6101.1

*多樣性指數綜合反映物種豐富度及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程度。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四塊地物種豐富度最大的是人工喬木林B.人工喬木林土壤含水量最多,說明森林涵蓄水分能力強C.三種恢復措施均可改良土壤,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圍封禁牧的措施更有利于中溫帶半干旱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增加9、下列關于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的敘述,錯誤的是()A.遷人率和遷出率,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直接決定種群密度從而影響種群數量B.春夏時節動植物種群普遍迅速增長與氣溫升高、日照延長、降水增多等有關C.某種生物的種群數量用“S”形曲線來表示,種群數量K/2時增長率達到最大值D.氣溫和干旱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有關,屬于密度制約因素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8題,共16分)10、種群增長率是出生率與死亡率之差;若某種水蚤種群密度與種群增長率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隨種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種群密度為1個/cm3時,種群數量增長最快C.單位時間內水蚤種群的增加量隨種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種群密度為32個/cm3時進行培養,其種群的增長率會為負值11、下列對各種生態足跡的描述,錯誤的是()A.建設用地表示交通設施、住房、工業建筑物、水電庫區等人類基礎設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積B.林地表示生產肉、奶、毛、皮等畜牧產品所需要的土地面積C.耕地表示用來種植人類消費的作物、油料、橡膠以及生產牲畜飼料等農產品所需要的農田面積D.碳足跡表示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海洋和土地面積12、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A.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可以處于不同營養級B.動物都屬于消費者,其中食草動物處于第二營養級C.自養生物都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D.細菌都屬于分解者,其異化作用類型有需氧型和厭氧型兩類13、為了控制和治理沙塵暴等異常氣候,必須在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種草植樹,下列有關此問題的說法,正確的是()A.要選擇一些耐干旱的樹種和草種B.選擇經濟林木和優良牧草栽種,這樣既增加了植被的覆蓋率又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C.注意林木和草種的多樣性,以提高人造林和人工草原的生態穩定性D.有水利條件的地方,要有計劃地營造基本草場防護林,以林護草,草林結合14、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不同的生物會利用不同的策略來生存和繁衍,生物學家將生物分為r對策生物和K對策生物。r對策生物個體小,壽命短,存活率低,擴散能力強,有較高的生殖率,以“量”取勝,如昆蟲和雜草;K對策生物個體大,壽命長,存活率高,擴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較高的競爭力,以“質”立足,如喬木和大型肉食動物。如圖兩條曲線分別表示r對策和K對策兩類生物當年的種群數量(Nt)和一年后的種群數量(Nt+1)之間的關系,虛線表示Nt+1=Nt。K對策物種的種群動態曲線有兩個平衡點;即穩定平衡點(S點)和絕滅點(X點)。當種群數量高于或低于S點時,都會趨向該平衡點:當種群數量高于X點時,種群可以回升到S點,但是種群數量一旦低于又點就會走向絕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r對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沒有X點,很難被人們徹底清除B.K對策的珍稀瀕危物種的種群數量可能低于X點C.在種群基數較少時,K對策生物種群增長率不可能為負值D.K對策生物的穩定平衡點的種群數量就是環境容納量15、生物群落的景觀特征隨季節變化的現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關于群落季相說法正確的是()A.一般情況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B.季節性變化不會影響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C.群落季相的形成與植物和動物的協同進化有關D.影響群落季節性變化的環境因素有陽光、溫度、水分等16、美國生態學家WarderC.Allee在研究某些動物種群數量變化時發現,種群過密或過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對種群增長產生抑制性影響,動物種群有一個最適的種群密度,這現象被稱為阿利氏規律(如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阿利氏規律多見于某些集群生活的動物,如企鵝B.傳染病、氣候是影響種群密度變化的非密度制約因素C.阿利氏規律可用于指導珍稀動物的易地保護D.隨種群密度的增加可能會增加個體間對營養、食物和空間的競爭,但這經常被群體存活力的提高而抵消,因為群聚具有保護自身、發現資源或調節小氣候或微環境條件的能力17、生活史對策指生物在生存斗爭中獲得的生存對策,如r對策和K對策,r對策生物通常個體小、壽命短、生殖力強但存活率低:K對策生物通常個體大、壽命長、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如圖所示,K對策生物種群數量變化曲線有兩個平衡點,即穩定平衡點S和滅絕點X,r對策生物只有一個穩定平衡點而沒有滅絕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K對策生物X點比S點的增長率大B.東亞飛蝗屬于r對策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約因素的影響C.r對策生物即使在種群密度較低時也能迅速回升到穩定平衡點SD.S點為該環境下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指該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9題,共18分)18、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______,又稱K值。19、演替的類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雖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者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后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20、動物的_______,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即_______可以體現為行為信息。如雄鳥在求偶是會進行復雜的________。21、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是_______的,當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_______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迅速喪失,生態系統就到了難以恢復的程度。22、_______觀念已是針對全球生態環境等問題形成的新思維。其含義是“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23、我國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還加大了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力度,如_______,退耕還林、還草、還湖,_______;加強_______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以及推進_______。24、生物群落的結構:是指群落中各種生物在空間上的配置情況,包括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1)垂直結構: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森林植物的分層與對光的利用有關,群落下面各層要比上層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適于在不同的_______下生長。這種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_______和_______;因此,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

(2)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區段現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_______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_______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它們常呈鑲嵌分布。25、雀科某種鳥有9個地理隔離的種群;其中A種群因被過度捕殺而僅存6只雄鳥。研究人員為了拯救A種群,在繁殖策略;遺傳性狀保持、野生種群恢復等方面開展了工作。回答下列問題:

(1)拯救A種群時,應在其他地理隔離群中選擇與6只雄鳥遺傳性狀相近的雌鳥作母本,與這6只雄鳥進行_________來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選擇與A種群表型相近的雌鳥繼續與6只雄鳥繁殖后代,并按類似的方法繼續進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種群所攜帶的______能夠傳遞下去。

(2)將通過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種群”放歸原棲息地的時候,考慮到某些種間關系會對弱小種群的生存產生不利影響,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對A種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種群數量進行控制。在放歸一段時間后,若要估計“人工A種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調查方法是________。26、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生態系統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評卷人得分四、實驗題(共2題,共6分)27、回答下列與種群數量有關的問題。

(1)將某種單細胞菌接種到裝有10mL液體培養基(培養基M)的試管中;培養并定時取樣進行計數。計數后發現,試管中該種菌的總數達到a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該種群增長曲線為_________型,且種群數量為_________時,種群增長最快。

(2)若將該種菌接種在5mL培養基M中,培養條件同上,則與上述實驗結果相比,該種菌的環境容納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在5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原因是_________。28、三裂葉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北美,被我國列為外來入侵物種。

(1)三裂葉豚草剛開始入侵某地時,其種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長,種群出現這種增長的原因有_____。

(2)研究發現某銹菌對三裂葉豚草表現為專一性寄生,可使葉片出現銹斑,對其生長有抑制作用,為了驗證該銹菌對三裂葉豚草的專一性寄生,科研人員進行了侵染實驗。在三裂葉豚草和多種植物的離體葉片上分別噴灑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將葉片靜置于適宜條件下,觀察和記錄_____,實驗結果應為_____。

(3)為了有效控制三裂葉豚草,科研人員開展了生物控制實驗,樣地中三裂葉豚草初始播種量一致,部分實驗結果見表。組別三裂葉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第3年A:三裂葉豚草8.0712.2412.24B:三裂葉豚草+銹菌7.656.434.77C:三裂葉豚草+廣聚螢葉甲8.1012.4312.78D:三裂葉豚草+野艾蒿4.894.023.12

注:銹菌—真菌;廣聚螢葉甲—昆蟲;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體現出的種間關系除了寄生外,還包括_____。分析表中數據初步判斷可用于控制三裂葉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斷的依據是_____。

(4)有人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葉豚草入侵但入侵風險較高的區域可通過種植野艾蒿預防其入侵,在已經被三裂葉豚草入侵的區域可以通過噴灑銹菌以防治其入侵。請你評價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_____評卷人得分五、綜合題(共3題,共21分)29、與常規農業相比;有機農業;無公害農業通過禁止或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加大有機肥的應用,對土壤生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某土壤中部分生物類群及食物關系如圖所示,三種農業模式土壤生物情況如表所示。

。取樣深度(cm)農業模式生物組分(類)食物網復雜程度(相對值)常規農業151.060-10有機農業191.23無公害農業171.10常規農業131.0010-12有機農業181.11無公害農業161.07(1)土壤中的線蟲類群豐富,是土壤食物網的關鍵組分。某同學根據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土壤是一個生態系統,其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方法和統計豐富度的方法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樣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種類不同,這體現了群落的________結構。

(4)經測定該土壤中捕食性線蟲體內的鎘含量遠遠大于其他生物類群,從土壤生物食物關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線蟲體內鎘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植食性線蟲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長期施用有機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線蟲的數量減少,依據圖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同一湖泊中通常會生長大量的微囊藻和綠藻;綠藻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是浮游動物的重要餌料。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時,微囊藻等藍細菌大量增殖并產生難被降解的藻毒素,嚴重威脅水體安全和人類健康。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___________。湖泊的湖岸邊到湖心處分布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有差異,這體現了群落___________的結構。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是不同物種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___________的結果。

(2)微囊藻產生的藻毒素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長,造成水生動物中毒和死亡,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受到影響,從而降低___________其穩定性。

(3)科研小組對某湖泊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進行定量分析,得出相關數據,如下表所示(X表示能量流動的去向之一,Y、Z為能量值,能量單位為J?cm-2?a-1,肉食性動物作為只占據一個營養級研究)。據表分析,X是指___________的能量,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值為___________。能量從植食性動物到肉食性動物的傳遞效率是___________(請保留一位小數)。生物類型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X未利用流向下一營養級的能量外來有機物輸入的能量生產者44.05.095.0Y0植食性動物9.51.511.0Z5.0肉食性動物6.80.57.2011.0

(4)研究者獲得一株棕鞭毛蟲(以浮游藻類為食的浮游動物)。為研究棕鞭毛蟲對微囊藻的清除能力和降解藻毒素的效果,采集表層下40cm的富營養化湖水注入透光透析袋中,添加棕鞭毛蟲后放置于原位,進行實驗,結果如下圖。

圖注:

①棕鞭毛蟲能清除微囊藻和降解藻毒素,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_價值。為保護某湖泊的生物多樣性而建立自然保護區,這屬于___________保護。

②本實驗中,對照組的處理是___________。

③實驗結果表明,棕鞭毛蟲對湖泊群落的影響是___________。31、微囊藻和綠藻常共存于同一水體環境;綠藻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是浮游動物的重要餌料。富營養化水體中,微囊藻等藍細菌大量增殖并產生難被降解的藻毒素,嚴重威脅水體安全和人類健康。

(1)調查水域中的_____共同構成生態系統。微囊藻產生的藻毒素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長,造成水生動物的中毒和死亡,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受到影響從而降低其_____。

(2)研究者在不同時期采集湖水樣本,測定微囊藻及部分水生動物可食用組織的藻毒素含量,結果如下表。水生生物種類分布食性藻毒素含量(μg/g干重)微囊藻暴發初期微囊藻暴發期微囊藻暴發初期微囊藻暴發期微囊藻浮游——2.037.14銅銹環棱螺底棲以有機碎屑;浮游。

藻類等為食0.633.69鰱魚水體上層主要以浮游藻類為食1.0512.936翹嘴紅鲌水體中上層以魚、蝦為食1.1135.91鯉魚水體下層以有機碎屑、幼螺、藻類等為食0.4711.07

表中所示生物利用了湖泊中的不同空間,形成了湖泊群落的_____結構。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_____的結果。推測調查水域的最高營養級的生物是_____,理由是_____。

(3)研究者獲得一株棕鞭毛蟲(以浮游藻類為食的浮游動物);為研究棕鞭毛蟲對微囊藻的清除能力和降解藻毒素的效果,采集表層下40cm的富營養化湖水注入透光透析袋中,添加棕鞭毛蟲后放置于原位,進行實驗,結果如下圖。

①對照組的處理是_____。

②實驗結果表明,棕鞭毛蟲能夠_____水體中的藻毒素。有人認為,微囊藻在生存壓力下會釋放更多的藻毒素。為使實驗結果更嚴謹,還應檢測的兩組數據是_____。

③由圖可知,棕鞭毛蟲對湖泊群落的影響是_____。

(4)若要將棕鞭毛蟲應用于富營養化水體的治理,還需要進行哪些方面的研究?_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A【分析】【分析】

群落的垂直結構: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原因:陸生生物→光照強度、溫度;水生生物→光、溫度、O2。表現: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層;動物也隨之具有層次性。

【詳解】

A;水生群落的分層現象主要取決于溫度和光照;A錯誤;

B;動物的遺體主要沉積在底泥層;且底泥層富含許多微生物,B正確;

C;從圖中可知夏天溫度和氧變化最明顯的為斜溫層;C正確;

D;在表水層;光的穿透性較強,光合作用旺盛,溫度適宜,適合浮游植物生存,D正確。

故選A。

【點睛】

掌握影響水生生物垂直結構的原因是該題的關鍵。2、A【分析】【分析】

1;種群的年齡組成:(1)增長型:種群中幼年個體很多;老年個體很少,這樣的種群正處于發展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2)穩定型: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適中,數目接近.這樣的種群正處于穩定時期,種群密度在一段時間內會保持穩定;(3)衰退型:種群中幼年個體較少,而老年個體較多,這樣的種群正處于衰退時期,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小。

2;對于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個體調查種群密度時適宜用標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等種群密度的調查方式常用的是樣方法。

3;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詳解】

A;出生率、死亡率直接決定種群數量;年齡結構只能用來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A錯誤;

B;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個年齡組個體數的比例為(92+187+121):(70+69+62+63+72+64):(55+42+39+264)=400:420:400≈1:1:1;由此可推測該魚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是保持穩定,屬于穩定型,B正確;

C;魚的個體較大;活動范圍廣,調查該種群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標志重捕法,C正確;

D;根據試題分析;該魚處于某湖泊中食物鏈最高營養級,該營養級能量輸出的方向包括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D正確。

故選A。

【點睛】

本題考查種群的年齡組成、種群密度和能量流動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圖表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3、A【分析】【分析】

1;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時;應隨機取樣,調查不同的植物類型時樣方面積應不同,樣方大小根據調查的對象來確定。

2;標志重捕法是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捕獲一部分個體;將這些個體進行標志后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定時間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志的個體占總的被捕個體數的比例,來估計該種群的數量。

【詳解】

樣方法適用于植物以及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可以用來研究固著在巖礁上某貝類的種群密度,A正確;調查種群密度時必須隨機取樣,而不能在水草豐富的淺水區確定樣方,B錯誤;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達烏爾黃鼠是一個物種,C錯誤;由于動物的活動范圍大,所以調查動物的活動范圍和遷徙路線一般用標志重捕法,D錯誤。4、A【分析】【分析】

1;全球環境問題也稱國際環境問題或者地球環境問題;指超越主權國國界和管轄范圍的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2;碳中和是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詳解】

A;碳循環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間的循環過程;A錯誤;

B、大氣中的CO2主要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也可通過化能合成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B正確;

C、大氣中二氧化碳主要來源為化石燃料的燃燒,水電、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的利用有利于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減少CO2排放;C正確;

D、植樹造林、增加綠地面積有助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CO2濃度;D正確。

故選A。

【點睛】5、A【分析】【分析】

1;群落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植物主要受陽光的影響,動物主要受食物和棲息空間的影響。

2;群落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

【詳解】

從樹冠到地面劃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地被層說明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方,植物種類也有所區別,說明群落具有水平結構。A正確。

故選A。6、C【分析】【分析】

生物圈的范圍: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詳解】

A;生物圈是指地球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包括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A正確;

B;生物圈的厚度約20千米;是地球表面不連續的一個薄層,B正確;

C;生物圈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也受人類活動的影響,C錯誤;

D;生物圈的能量流動逐級遞減;因此需要提供源源不斷的太陽能。

故選C。7、D【分析】D地理隔離、環境容納量由題意可知,水庫建成后出現了地理隔離,阻礙了社鼠種群間的基因交流,A不合理:水庫建成減小了該地區社鼠的環境容納量,B不合理:地理隔離是影響三地社鼠種群基因頻率差異的主要因素,C不合理:甲地是水庫邊緣的山地,而乙、丙兩地是島嶼,相對來說甲地是一個更為開放的生態系統,因此比較同一生態因素對三地社鼠種群密度的影響時,該生態因素對甲地社鼠種群密度的影響通常最小,D合理。8、A【分析】【分析】

表格數據顯示了在不同樣地中調查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草本植物種數、節肢動物個體數及節肢動物多樣性指數的結果。分析數據可知;對照組的各類數據均最低;禁牧草地的節肢動物多樣性指數最高;人工灌木林中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和草本植物種數最多;人工喬木林中土壤含水量最高和節肢動物個體數最多。

【詳解】

A;人工喬木林的草本植物種數少于禁牧草地和人工灌木林;所以豐富度最大的不是人工喬木林,A錯誤;

B;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可知;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顯的是人工喬木林樣地,說明森林涵蓄水分能力強,B正確;

C;生物多樣性能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屬于間接價值,題中所述的三種恢復措施均可改良土壤,這體現了其生態功能,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正確;

D;通過題意分析可知;節肢動物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三種恢復措施中禁牧草地的節肢動物多樣性指數(可反映豐富度和均勻度)最高,且節肢動物個體數較多,因此更適宜于中溫帶半干旱區的是圍封禁牧措施,D正確。

故選A。9、A【分析】【分析】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分兩類;一類是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傳染病等;另一類是非密度制約因素,即影響程度與種群密度無關的因素,氣候、季節、降水等的變化。

【詳解】

A;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決定種群密度從而影響種群數量;年齡結構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種群數量,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來影響種群數量,A錯誤;

B;生物的種群數量變化與外界環境密切相關;春夏季節,氣溫升高、日照延長、降水較多,導致了動植物種群數量普遍迅速增長,B正確;

C;由于環境和資源等限制;某種生物的種群數量用“S”形曲線來表示,該增長類型的生物,種群數量K/2時增長率達到最大值,C正確;

D;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密度無關;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D正確。

故選A。二、多選題(共8題,共16分)10、B:C【分析】【分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種群增長率逐漸降低,當種群密度達到24個cm3;種群增長率為0,說明其數量達到最大。

【詳解】

A;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種內斗爭加劇,資源空間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確;

B、水蚤種群密度為1個/cm3時;種群增長率最大,但由于種群數量少,所以此時不是種群數量增長最快的時刻,B錯誤;

C、單位時間內水蚤種群的增加量隨種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當種群密度為1cm3,增長率為30%,增長量為0.3,而當種群密度為8個/cm3時;增長率大約20%,增長量為1.6,C錯誤;

D、從圖中看出當種群密度達到24個cm3,種群增長率為0,說明其數量達到最大,可以推測當種群密度為32個/cm3時;種內斗爭進一步加劇,出生率將小于死亡率,增長率為負值,D正確。

故選BC。

【點睛】11、B:D【分析】【分析】

1;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建設;植樹造林;加強水土保持宏觀戰略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科技水平;科學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堅持退耕還林還牧推廣節灌技術;調整農業結構。

2;土地荒漠化: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3;濕地減少:充分認識到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護濕地,如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退耕還林還草、防治水污染等。

4;森林減少:以營林為主;合理采伐,堅持以蓄積量定采伐量;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生態環境。

【詳解】

A;建設用地表示交通設施、住房、工業建筑物、水電庫區等人類基礎設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積;A正確;

B;林地表示生產木材、紙漿、薪柴等林木產品所需的林地面積;草地表示生產肉、奶、毛、皮等畜牧產品所需要的草地面積,B錯誤;

C;耕地表示用來種植人類消費的作物、油料、橡膠以及生產牲畜飼料等農產品所需要的農田面積;C正確;

D;碳足跡表示扣除海洋對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要的森林面積,D錯誤。

故選BD。12、A:C【分析】【分析】

生態系統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組成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兩部分。而每種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鏈中會處于不同的營養級;大多數動物是消費者;但屎殼螂、蚯蚓等營腐生生活的動物屬于分解者;細菌中大多數是分解者,但硝化細菌屬于生產者。

【詳解】

A;由于一種生物可以以多種生物為食物;也可以被多種生物所捕食,因此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的不同食物鏈中可以處于不同的營養級,A正確;

B;有些營腐生生活的動物屬于分解者;如蚯蚓,B錯誤;

C;自養生物都是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C正確;

D;硝化細菌等是生產者;D錯誤。

故選AC。13、A:C:D【分析】【分析】

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高原水土流失采用的措施是:植樹造林,修建梯田,退耕還林還牧;修擋土壩等。

【詳解】

A;由于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干旱缺水;環境條件惡劣,大面積種草植樹,要選擇一些耐干旱的樹種和草種,A正確;

B;該地區首先要解決生態環境的問題;故此處應優先考慮生態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B錯誤;

C;注意林木和草種的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以提高人造林和人工草原的生態穩定性,C正確;

D;在水利條件好的地方;要有計劃地營造草場防護林,以林護草,草林結合,形成營養結構合理、抵抗力穩定性強的人工草原和人工林,D正確。

故選ACD。14、A:B:D【分析】【分析】

分析題圖可知:r對策生物沒有絕滅點(X點),K對策生物有穩定平衡點(S點)和絕滅點(X點)。結合題干信息“r對策生物個體小;壽命短,存活率低,擴散能力強,有較高的生殖率”,“K對策物種的種群動態曲線有兩個平衡點,即穩定平衡點(S點)和絕滅點(X點)”進行答題。

【詳解】

A、r對策生物個體小;壽命短,存活率低,擴散能力強,有較高的生殖率,在種群數量低時可迅速回升,沒有X點,因此該類生物難以徹底清除,A正確;

B;K對策生物生殖率低;根據題干信息,K對策動物有一個絕滅點(X),其種群數量可能低于X點,從而導致物種滅絕,B正確;

C;當K對策生物種群數量低于X點;可能會導致種群數量減少,進而滅絕,所以增長率可以為負值,C錯誤;

D;根據題干信息“種群數量高于或低于S點時;都會趨向該平衡點”,說明穩定平衡點的種群數量就是環境容納量,D正確。

故選ABD。15、A:C:D【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所有生物,屬于多個物種。

群落的垂直結構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為動物創造了許多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所以動物也有分層現象。

群落的水平結構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光照變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

【詳解】

A、群落季相是指群落的景觀特征隨季節而變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是周期性的,群落季相的更替也具有周期性,A正確;

B、群落中的各種植物生長期、繁殖期等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某些動物的繁殖、遷徙等習性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季節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會發生變化,B錯誤;

C、群落季相是經過長期自然選擇,植物與傳粉動物等協同進化、相互適應的結果,C正確;

D、陽光、溫度、水分等都會影響群落季節性變化,D正確。

故選ACD。16、A:C:D【分析】【分析】

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能決定種群密度的大小。

【詳解】

A;集群生活的動物在種群最適密度時存活率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適密度都可能降低存活率,所以阿利氏規律多見于某些集群生活的動物,如企鵝,A正確;

B;傳染病是影響種群密度變化的密度制約因素、氣候是影響種群密度變化的非密度制約因素;B錯誤;

C;根據阿利氏規律;低于或高于最適密度都可能使種群增長受到抑制,故應該保證易地保護的動物種群具有一定的種群密度,C正確;

D;由于群聚具有保護自身、發現資源或調節小氣候或微環境條件的能力;所以,雖然隨種群密度的增加雖然會增加個體間對營養、食物和空間的競爭,但這經常被群體存活力的提高而抵,D正確。

故選ACD。17、B:C:D【分析】【分析】

圖中K對策生物種群數量呈“S”型曲線增長;K對策生物的種群數量高于或低于S點時,都會趨向該平衡點,因此種群通常能穩定在一定數量水平上,即環境所能容納的該種群的最大值,稱為環境容納量。

【詳解】

A、增長率=(Nt+1-Nt)÷Nt,X點與S點均為Nt+1和Nt的重合點;故X點與S點增長率均為0,K對策生物X點與S點的增長率相等,A錯誤;

B、東亞飛蝗的生活史對策為r對策;個體小生殖能力強,但是成活率低,易受非密度因素的制約,B正確;

C、r對策物種的曲線特點是有一個穩定平衡點而沒有滅絕點;這樣種群密度極低時也能迅速回升,最終形成S型增長曲線,C正確;

D;K對策生物的曲線是S型曲線;其中的S點為該環境下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指該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D正確。

故選BCD。三、填空題(共9題,共18分)18、略

【分析】【分析】

如果某種群處于有限的自然環境中;種群數量增長會呈“S”型曲線。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

【詳解】

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解析】環境容納量19、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條件20、略

【解析】①.特殊行為②.生物的行為特征③.求偶炫耀21、略

【解析】①.無限②.一定限度。2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可持續發展自然、經濟、社會23、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植樹種草防治沙漠化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2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光照強度棲息空間食物條件土壤濕度人25、略

【分析】【詳解】

(1)A種群因被過度捕殺而僅存6只雄鳥;因此只能通過與遺傳性狀相近的其他地理隔離群中6只雌鳥雜交來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種群所攜帶的基因能夠傳遞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種群”屬于弱小種群,應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對A種群的競爭者和捕食者的種群數量。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可使用標志重捕法。【解析】①.雜交②.基因③.競爭④.捕食⑤.標志重捕法26、略

【分析】【詳解】

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解析】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四、實驗題(共2題,共6分)27、略

【分析】【分析】

種群的數量特征: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

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有J型曲線和S型曲線;前者需要理想的條件,后者出現的原因是由環境阻力。

【詳解】

(1)J型曲線中種群數量呈指數增長,沒有峰值。S型曲線中,由于環境阻力(培養液有限、試管體積有限),種群數量先增加后不變,該單細胞菌數量達到a不變,即為K值,故該種群的增長曲線為S型,種群數量為K/2即a/2時;增長速率最快;達到K值時,增長速率為0。

(2)若把上述單細胞菌接種到含5mL培養基的試管中,由于培養液減少,營養物質減少,故該菌的K值會出現下降。若該菌的接種量增大一倍,則會較快達到K值,但由于培養液量不變,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故K值不變。

【點睛】

K值指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所能維持的種群數量的最大數量。S型曲線中K/2時增長速率最大。【解析】Sa/2減小不變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28、略

【分析】【分析】

1;“J”形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

2;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后成為野生狀態;并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這些生物被叫做外來物種。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

【詳解】

(1)三裂葉豚草剛開始入侵某地時;由于生存資源;空間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的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無限增殖,呈現J形增長。

(2)在三裂葉豚草和多種植物的離體葉片上分別噴灑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將葉片靜置于適宜條件下,觀察和記錄發病情況。根據題干信息“某銹菌對三裂葉脈草表現為專一性寄生,可使葉片出現銹斑“可知,在三裂葉草和多種植物的離體葉片上分別噴一定濃度的銹菌菌液,適宜條件培養一段時間后,只有三裂葉草出現銹斑,其他植物葉片正常生長。

(3)由表格中各組的處理可知;三裂葉豚草和銹菌,種間關系為寄生;三裂葉豚草和廣聚螢葉甲,種間關系為捕食;三裂葉豚草和野艾蒿,種間關系為競爭。由表格數據可知,D組和B組與對照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葉豚草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銹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葉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

(4)合理。因為在被三裂葉豚草入侵前可進行生物預防,即種植野艾蒿,通過種間競爭抑制三裂葉豚草入侵;當已經被三裂葉豚草入侵了,再種植野艾蒿,在競爭中野艾蒿處于劣勢,有可能被三裂葉豚草淘汰,因此需要進行噴灑銹菌及時治理。【解析】(1)J食物充足;空間充裕、沒有敵害等。

(2)發病情況只有三裂葉草出現銹斑;其他植物葉片正常生長。

(3)捕食和種間競爭D組的三裂葉豚草生物量明顯低于對照組。

(4)合理;因為在被三裂葉豚草入侵前可進行生物預防,即種植野艾蒿,通過種間競爭抑制三裂葉豚草入侵;當已經被三裂葉豚草入侵了,再種植野艾蒿,在競爭中野艾蒿處于劣勢,有可能被三裂葉豚草淘汰,因此需要進行噴灑銹菌及時治理五、綜合題(共3題,共21分)29、略

【分析】【分析】

1;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反之,生物種類越少,營養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穩定性就越低。

2;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詳解】

(1)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土壤是由各類土壤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因此可以認為土壤是一個生態系統。

(2)由于土壤小動物身體微小;活動能力強,不能用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調查豐富度,可采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調查,豐富度的統計方法有兩種:一是記名計算法;二是目測估計法。

(3)取樣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種類不同,這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4)根據生物放大可知;捕食性線蟲體內鎘含量高的原因是鎘隨著食物鏈的延長逐漸積累。

(5)植食性線蟲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長期施用有機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線蟲的數量減少,主要原因是長期施用有機肥后腐生細菌增加使食細菌的線蟲增加,進而引起捕食性線蟲增加,進而導致植食性線蟲因被大量捕食而減少,減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長而增加的量。

【點睛】

本題結合表格和圖解,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求考生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掌握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識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因素,能正確分析圖表,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準確答題。【解析】土壤是由各類土壤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取樣器取樣法、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垂直鎘隨著食物鏈的延長逐漸積累長期施用有機肥后腐生細菌增加使食細菌線蟲增加,引起捕食性線蟲增加,植食性線蟲因被大量捕食而減少,減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長而增加的量30、略

【分析】【分析】

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2;協同進化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協同進化。

3;某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詳解】

(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群落中;不同地點分布著不同生物,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協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