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湘教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2019年10月20日,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61.2%,網站數量518萬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達到748.3百萬人。這說明A.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較強B.互聯網滿足了人們的個性需求C.互聯網取代了傳統的社交方式D.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2、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現了糧食交易所,倫敦辦起了綜合交易所。這些現象表明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已經形成B.英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C.商品輸出成為殖民擴張的手段D.近代世界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3、東漢訓詁書《釋名》將道路解釋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此材料說明A.道路是由人踐踏而成B.道路是鋪設而成的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D.道路與“蹈”“露”是互通的4、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童工和女工是雇主眼中“忙碌”“勤勞”和“有用”的人同時分析了1839年在大不列顛的工廠工人的構成情況(如下表)。這種構成。

。項目18歲以下工人總數女性總數18歲以下女工總數成年男工總數人數192887人242296人112192人96569人

A.說明英國重視技術工人的家族傳承B.說明農業吸引勞動力能力超過工業C.符合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需要D.反映出當時成年勞動力的嚴重匱乏5、如圖為2000—2008年世界汽車產量(單位:萬輛)示意圖。這反映出。

A.道路建設的進步推動汽車生產B.各國政府重視汽車工業生產的發展C.國際汽車市場為發達國家壟斷D.汽車漸成社會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6、秦漢時期有“種麥得時,無不善”“桑葚赤,可種大豆”。這說明秦漢時期A.統治者重視小麥的生產B.鐵犁牛耕提高了小麥產量C.農民積累了豐富農耕經驗D.經濟作物的品種較為豐富7、18世紀的英國保持著一種獨特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則是大量沒有土地以工資為生的勞動力,自耕農的數量在持續減少。英國農村發生的變化表明A.英國封建租佃關系大量存在B.英國農業生產力有較大進步C.英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D.英國農村資本主義發展迅速8、1848年發表的一首關于英國泰晤士河的諷刺詩中寫道:“污穢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濁水倫敦諾爾一路臭,多少基督徒呼吸冒泡河面散發臭。”導致上述現象的根源是A.基督教信仰迷失B.人民缺乏環保意識C.政府的管理疏松D.工業革命的深入9、宋末,江南市鎮的佃戶攜米到鎮上店鋪購買“香燭、紙馬、油鹽、醬醯、漿粉”等生活用品,“皆以米準之”,店鋪將這些米集中運至杭州、蘇州等城市“泉錢,復買物歸售”。這說明A.江南市鎮上各類商品的交易規模大B.江南商品流通以以物易物形式為主C.糧食成為聯系城鎮兩級市場的媒介D.租佃制關系下佃農的生活十分艱辛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12分)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時間。

歐洲居民食品種類的發展變化。

11世紀到15世紀末。

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主要是小麥;大麥、燕麥、豌豆、栗子和雜豆等;食品種類主要是肉食、面包和粥。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

世界上許多地區的食物原料被帶回歐洲;如玉米;土豆等。歐洲的本土植物也被帶到殖民地,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產,最終以補充歐洲食物原料供應的不足。如:變種小麥等。

1864年。

法國的巴斯德發現食物的腐敗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從而闡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學的制定出罐頭生產工藝。至此,罐頭工業進入到現代世界食品工業當中,并傳至世界各地。

1923年。

瑞典工程師發明了第一臺壓縮式電冰箱;由此生產出了家用電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鮮。保鮮食品被人們逐漸越來越多的食用。

21世紀初。

一種中餐元素“肉夾饃”再次以快餐的形式搶灘西班牙;并計劃大舉擴張。據報道,被稱為“BAO”的西式肉夾饃,最早在英國出現,是旅英華人利用中國傳統名吃“肉夾饃”在當地創業成功,然后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連鎖經營模式。

——據朱基富《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新篇章》等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3、2019年1月22日至25日;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會在瑞士達沃斯召開,年會主題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的全球結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從工業1.0到工業4.0的變化。

(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前兩次工業革命各自主要起始國;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及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工業3.0中美國等西方國家經濟運行機制發生的變化。

(3)四次工業革命也深刻影響了中國。請各舉一例說明四次工業革命給中國帶來的積極影響。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糧食安全目標和保障路徑建構(節選)下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糧食安全目標和保障路徑建構(節選)。時間糧食安全目標和保障路徑1949-1992年注重數量安全,不斷加大自主糧食供應階段。中國主要利用國內資源、加大自主糧食供應來解決糧食供需平衡問題。1993—2012年數量安全和營養安全并至,逐步開放的糧食安全保障階段。中國在對內積極提高產量.調整種植結構的同時,也適當利用進口貿易滿足居民改善性消費需求的增加。2013至今兼顧數量安全、營養安全、生態安全和能力安全,建立更加系統的糧食安全政策階段。同時,中國積極推動農業“走出去”,緩解農業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促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升級——摘編自仇煥廣、雷馨圓、冷淦瀟、劉明月《新時期中國糧食安全的理論辨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糧食安全目標策略及保障路徑的演進趨勢,并簡述對建構糧食安全體系的認識。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3題,共27分)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時期貴族官僚,不僅繼承南北朝傳統,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較大的園林,還在風景優美的郊外營建別墅。洛陽楊氏舊宅,宅廣十七畝,房屋約占面積三分之一,水占面積五分之一,竹占面積九分之一,園中以島、樹、橋、道相間,池中有島,島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臥室階下。這一時期欣賞奇石的風氣也逐漸普遍起來,園林中往往用怪石夾廊或疊石為山,形成咫尺山巖的意境。材料二隋唐時期貴族官僚,不僅繼承南北朝傳統,在住宅后部或宅旁掘池造山,建造較大的園林,還在風景優美的郊外營建別墅。洛陽楊氏舊宅,宅廣十七畝,房屋約占面積三分之一,水占面積五分之一,竹占面積九分之一,園中以島、樹、橋、道相間,池中有島,島中建亭,并引水至小院臥室階下。這一時期欣賞奇石的風氣也逐漸普遍起來,園林中往往用怪石夾廊或疊石為山,形成咫尺山巖的意境。

根據材料,圍繞“民居建筑”面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其進行論述。(要求:論題合理,論述史實充分、邏輯清晰)材料三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方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部分)

--據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等整理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1中國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圖2中國近代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模式。

比較圖1和圖2,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要求: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2題,共6分)18、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9、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B【分析】【詳解】

中國網民人數增多,互聯網普及率上升以及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增加,說明互聯網能夠滿足人們的個性需求,得到人們的青睞,B正確;題干所列數據不能證明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較強,排除A;C中的“取代”表述絕對,排除;D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2、D【分析】【詳解】

新航路的開辟引發了商業革命,世界商路和商業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蘭的安特衛普、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英國的倫敦紛紛出現交易所,使近代世界商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D正確;A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排除;B是在18世紀中葉后,排除;當時殖民擴張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奪,C排除。故選D。3、A【分析】【詳解】

“蹈”為踐蹈,“露”為顯露,據材料“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可知,道路是因人的踐踏而形成的,A項正確,C項排除;B項“鋪設”在材料中無從體現,題干解釋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排除;D項未能正確理解題干,題干解釋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并非強調道路和“蹈”“露”之間的關系,排除。4、C【分析】【詳解】

由材料中雇主看來女工;童工是“勤勞”和“有用”的;結合“1839年”統計中童工、女工,尤其是女性童工總數高于男性成年工人,可知在工業革命中,為節約成本,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以便推廣、使用機器生產,英國資產階級在經營中大量使用了廉價勞動力,故C項正確。A項“家族傳承”與材料數據和信息無關;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趨勢,決定不會出現農業勞動力超過工業的現象,B項與史實不符,女工、童工有用不等于成年勞動力匱乏,D項不正確,故正確答案是C項。

【點睛】

表格和文字史料的結合,一要明確中心,二要看清數字變化,三要結合使用。5、D【分析】【詳解】

根據柱狀圖可以看出2000—2008年世界汽車產量總體在上升,這說明使用汽車的人越來越多,這反映出汽車漸成社會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D項正確;材料只能看出汽車產量增多,但沒有體現道路建設的進步推動汽車生產,排除A項;材料只能看出汽車產量增多,但沒有體現其增多的原因,排除B項;材料只能看出汽車產量增多,沒有體現是發達國家壟斷國際汽車市場,排除C項。故選D項。6、C【分析】【詳解】

題干中提到種麥按照時節,會有好的收成,而通過桑葚的顏色來判斷種植大豆,說明當時農民積累了豐富的農耕經驗,C正確;題干所列內容并不是統治者的觀點,排除A;題干未提及小麥產量,排除B;小麥不屬于經濟作物,排除D。7、D【分析】【詳解】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的英國出現嚴重的土地兼并,資本主義性質的大農場產生,出現了以工資為生的勞動力,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自耕農向雇傭勞動力的轉變,體現了農村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故D項正確。A項,題干所述勞動現象為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而非封建性質的租佃關系,排除。B項,題干無法體現農業生產力取得較大進步,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是農村生產關系的變化,未體現城市化現象,排除。8、D【分析】【詳解】

據材料“1848年”、“污穢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濁水”、“多少基督徒呼吸”可知,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生活環境較差,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公共健康問題,故選D項;在這首諷刺詩中,“基督徒”代指英國人,“信仰迷失”不會引起環境污染,故排除A項;“人民缺乏環保意識”不是出現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源,故排除B項;政府管理疏松也不是出現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源,故排除C項。9、C【分析】【詳解】

據材料“江南市鎮的佃戶攜米購買生活用品”“店鋪將這些米集中運至杭州、蘇州等城市‘糶錢,復買物歸售’”等可知,江南市鎮上的佃戶用米來換取生活用品,店鋪將這些米轉運到城市賣出,然后再換取商品販賣,這說明糧食成為聯系城鎮兩級市場的媒介,故選C項。從材料看不出商品交易規模大,只能看出生活用品種類多,故排除A項。依據材料“將這些米集中運至杭州、蘇州等城市‘糶錢,復買物歸售’”,非以物易物,可排除B項。“江南市鎮的佃戶攜米到鎮上店鋪購買”不能體現租佃制關系下佃農的生活十分艱辛,排除D項。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解析】生產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1、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12分)12、略

【分析】圖表一時間為序,反映不同文明體的原有食物結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工業革命的開展,食物結構呈現融合態勢,并且食品種類的不斷創新。由此可以擬定:由于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豐富了食物的種類;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食品種類的創新。【解析】示例一:觀點:由于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豐富了食物的種類。

論述:古代世界各地之間聯系較少;歐洲的主要食物原料為谷物;小麥等。隨著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原產于美洲大陸的玉米、馬鈴薯等成為歐洲人的食物,有助于解決歐洲糧食短缺的問題。

19世紀中期隨著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歐洲人發明的罐頭食品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人們提供了營養方便的食品。

19世紀末隨著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歐洲人發明的電冰箱保鮮食品傳至世界各地,人們的飲食更加講究食品質量,生活更加便捷。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食品快餐外傳豐富了當地的食品種類,促進了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

綜合概括: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使食物的開發和利用沖破了區域性的限制,食物新產品和新種類不斷豐富,改變了傳統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

示例二:觀點: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食品種類的創新。

論述:罐頭食品(罐藏的原理);保鮮食品(家用電冰箱的出現)和國際連鎖快餐食品(信息時代)的出現。

綜合概括: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食品的加工設備和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推動食品種類的創新,改變了傳統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促進了食品業的發展。

(其它觀點及論述,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賦分。)13、略

【分析】【詳解】

(1)實際上是考查前兩次工業革命的區別;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可。可得出第一次工業革命:起始國:英國;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現代工廠制;經濟全球化:通過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起始國:主要是美國和德國;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經濟全球化:通過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應從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等西方國家逐漸從加強到減少國家對經濟干預的角度來回答變化。

(3)根據所學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清政府掀起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這一角度概括。其它幾次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第一次工業革命:

起始國:英國;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現代工廠制;經濟全球化:通過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

起始國:主要是美國和德國;生產組織形式:出現了壟斷組織;經濟全球化:通過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2)變化:美國等西方國家采取了從加強到減少國家對經濟干預的體制的變遷。

(3)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清政府掀起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戊戌變法等政治運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期間,中國積極進行航空航天技術的研究,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四次科技革命到來之際,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14、略

【分析】【詳解】

變化趨勢: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安全政策目標和保障路徑的演進歷程的變化的內容、特點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優化糧食產業結構、加強保障糧食生產的能力安全等角度進行分析。【解析】趨勢:目標策略上;從注重數量安全,到兼顧營養安全,再到數量;營養、生態、能力安全多元并重;保障路徑上,從立足自主生產,到提高產量、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再到推動農業“走出去”的綜合保障體系。

認識:建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是保障社會穩定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保證;不斷優化糧食產業結構(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是促進經濟發展、國家繁盛的重要基礎;統籌利用國內國外農業資源,構建國家糧食安全應急保障機制(加強保障糧食生產的能力安全),防范國際市場風險。(答出關鍵詞“社會穩定或國家安全、經濟發展、防范風險”)五、論述題(共3題,共27分)15、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陜西半坡遺址住房復原圖、干欄式陶屋(廣州漢墓出土)、明清時期北京四合院復原圖”及所學可得出論題: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影響著民居建筑的風格等。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半坡遺址的住房樣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區內有一座很大的長方形房屋,為氏族成員共同活動的場所。四周建有許多圓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員的住處。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國北方的建筑風格,北方地區寒冷干燥,這種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干欄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這種建筑以竹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筑,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這種建筑適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地區。明清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具有良好的冬暖夏涼環境特點,能夠形成私密性居住環境,其建筑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格式無誤,最后明確結論,代的民居建筑深受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的影響,體現出了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解析】主題:自然環境、風俗習慣影響著民居建筑的風格等。

闡述:半坡遺址的住房樣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居住區內有一座很大的長方形房屋,為氏族成員共同活動的場所。四周建有許多圓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員的住處。半地穴式建筑是中國北方的建筑風格,北方地區寒冷干燥,這種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干欄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這種建筑以竹木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筑,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這種建筑適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地區。明清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具有良好的冬暖夏涼環境特點,能夠形成私密性居住環境,其建筑和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由此可見,古代的民居建筑深受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的影響,體現出了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16、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其主要涉及的是西方城市規劃思想的演變。從材料的內容可以提煉出主題為“技術條件影響城市規劃思想。”論述時從15世紀以前社會生產技術的狀況進行分析當時城市發展水平落后的原因及特點。再從工業革命開展,對城市化進程所產生的影響角度進行理解,得出工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群日益顯現。隨著汽車的發明與普及,人們的出行半徑更加寬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容易、便捷,加速了人員與物品的流動,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主張城市分散布局的規劃思想。最后總結得出城市規劃的思想皆是源自當時的社會文化觀點與技術條件,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城市規劃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解析】示例論題∶技術條件影響城市規劃思想。

闡述∶15世紀以前;由于生產技術落后,西方城市規模較小,城市建設以單一中心為主。15世紀時則是府邸;市政廳、行會大廈等世俗建筑占據城市中心。工業革命后,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群日益顯現。隨著汽車的發明與普及,人們的出行半徑更加寬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容易、便捷,加速了人員與物品的流動,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主張城市分散布局的規劃思想。

總之,城市規劃的思想皆是源自當時的社會文化觀點與技術條件,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城市規劃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17、略

【分析】【詳解】

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中國古代、近代的城市布局和城市化進程。因此在閱讀材料后可對二者進行比較得出中國古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功能不同這一觀點。論述時可概括得出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軍事功能,圖1主要有衙署、武廟、軍營、城墻、護城河等。近代城市主要是經濟生活功能,圖2主要有工業居住混合區、商埠區與居民生活的老城區和新市區。最后得出結論:隨著歷史的發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它觀點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一。

觀點:中國古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功能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軍事功能;圖1主要有衙署;武廟、軍營、城墻、護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是經濟生活功能,圖2主要有工業居住混合區、商埠區與居民生活的老城區和新市區。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示例二。

觀點:中國古代城市與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主要體現統治(鎮壓)性與秩序性。圖1主要有官署;武廟、軍營、城墻與護城河;體現了統治力與鎮壓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則體現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體現商業化與世俗化。圖2有很大的商埠區,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業中心的老城區與新市區,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業居住混合區,主要體現了城市濃郁的近代商業氣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點。

結論:隨著歷史的發展;古近代城建思想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示例三。

觀點:中國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

說明:①古代城市文化體現單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圖1設有城墻;體現出集權政治下保守封閉的“圍墻”文化;建有神廟,體現神權與皇權的結合;深溝高墻,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