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Q/LB.□XXXXX-XXXX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63/T926—2019《綠色食品馬鈴薯生產技術規程》。與DB63/T926—2019相比,除編輯性修改主要技術變化如下:“產量指標”中增加了低位水地產量(見5;2019年版見4);更改了“品種選擇”(見6.1.1;2019年版見5.1.1)更改了“種薯質量”(見6.1.2;2019年版見5.1.2)更改了“切塊”(見6.2.2、6.2.3;2019版的5.2.2);更改了“整薯”(見6.2.3;2019版的5.2.3);更改了“基肥”計量單位統一(見6.4;2019版的5.5);刪除了“播種密度”(見2019版的5.6.3)更改了“壟播”(見6.5.4.2;2019版的5.6.4.2)刪除了“全膜覆蓋栽培”(見2019版的5.6.4.3)更改了“適時追肥”(見7.3.1;2019版的6.3.1)更改了“適時澆水”(見7.4;2019版的6.4)增加”病蟲害防治原則”、“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見8.1;8.2;8.3);增加防治措施“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見8.3.1;8.3.2;8.3.3;8.3.4);更改了“采收”;(見9.1;2019版8.1);增加“生產檔案”(見10);更改了“有機肥衛生標準”附錄A(見附錄A)更改了“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附錄B(見附錄B)。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青海省農牧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西寧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西寧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馬祖力亥,胡波、李華、祁元玲、劉曉風、余興邦、柏章榮、崔英、馬君梅、楊永慧、張靜、王蓉、胡學敏。本文件由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監督實施。本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本文件2010年首次發布,2019年第一次修訂,本次為第二次修訂。綠色食品馬鈴薯生產技術規程范圍本文件規定了綠色食品馬鈴薯生產的產地環境條件、產量指標、生產技術、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及和貯藏、生產檔案等技術內容。本文件適用于綠色食品馬鈴薯標準化生產。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8133馬鈴薯種薯NY/T39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NY/T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1049綠色食品薯芋類蔬菜NY/T1056綠色食品貯藏運輸準則術語和定義本文件沒有需要界定的術語和定義。產地環境符合NY/T391的規定。產量指標低位水地45.000t/hm2~60.000t/hm2(3000.00kg/667m2~4000.00kg/667m2),中高位山旱地30.000t/hm2~45.000t/hm2(2000.00kg/667m2~3000.00kg/667m2),高位水地37.500t/hm2~49.500t/hm2(2500.00kg/667m2~3300.00kg/667m2)。生產技術種薯品種選擇選用適宜種植的主栽優良品種,同時根據當地審定品種及時更新品種。種薯質量種薯符合GB18133規定。種薯處理催芽播種前30d~40d將種薯從窖中取出,攤放在室溫15℃~18℃的散光下進行催芽,芽長至2.00cm~2.50cm,長出幼根,塊莖呈深綠色時為宜。切塊播種前2d~3d進行,切薯播種保證每個切塊有1個~2個芽眼,以芽眼為中心切塊,薯塊重20.00g~30.00g。切塊后用春雷霉素可濕性粉劑藥劑均勻粘附在薯塊的切口上,平攤于通風陰涼處。整薯選用10.00g~25.00g的整薯播種,從地窖拿出后晾曬2d,除菌長新芽。選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通氣良好,保水保肥力適中、富含有機質的砂壤土或砂輕壤土地塊為宜;不宜連茬種植,不宜與茄科作物連作,適宜與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作物輪作;播種前深耕深翻土壤25.00cm~30.00cm,碎土耙平耱細,疏松土壤。基肥按照NY/T394要求執行,根據當地土壤肥力和測土配方施肥推薦的施肥方案,確定相應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一般中等肥力水平露地種植的馬鈴薯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000.00kg/667m2~4000.00kg/667m2(或施商品有機肥400.00kg/667m2~600.00kg/667m2),N8.00kg/667m2~11.00kg/667m2,P2O57.00kg/667m2~10.00kg/667m2,K2O5.0kg/667m2~8.00kg/667m2;肥力中等水平覆膜種植的馬鈴薯施足基肥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3000.00kg/667m2~4000.00kg/667m2(或施商品有機肥400.00kg/667m2~600.00kg/667m2),N10.30kg/667m2~13.30kg/667m2,P2O57.00kg/667m2~10.00kg/667m2,K2O5.00kg/667m2~8.00kg/667m2;有機肥衛生指標符合附錄A的要求。播種播種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量150.00kg/667m2~200.00kg/667m2,一般保苗每畝3500株~4500株。播種方式平播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用犁開溝,隔犁播種,溝深18.00cm~20.00cm,隨后按株距要求點播種薯,隔犁播種行距50.00cm,株距25.00cm~30.00cm。壟播單行壟播和雙行壟播。均起壟后覆膜播種;播種深度18.00cm~20.00cm,單行壟播是在同一壟上種一行馬鈴薯,株距25.00cm~35.00cm,行距65.00cm~70.00cm;雙行壟播是在同一個壟內種兩行馬鈴薯,株距40.00cm~50.00cm,寬窄行寬行70.00cm~90.00cm,窄行25.00cm~30.00cm,呈三角形對稱布局。田間管理查苗補苗馬鈴薯出齊后,要及時進行查苗,有缺苗的及時補苗,以保證全苗。補苗的方法:播種時將多余的薯塊密植于田間地頭,用來補苗。補苗時,如果沒有備用苗,可從田間出苗的壟行間,選取多苗的穴,自其母薯塊基部掰下多余的苗,進行移植補苗。中耕培土馬鈴薯齊后結合除草深中耕一次,現蕾期第二次中耕除草。平播馬鈴薯進行起壟培土。適時追肥根據當地土壤肥力和生長狀況確定追肥時間。平播和壟播一般追肥2次,現蕾期結合中耕培土進行適當追肥,追施尿素5.00kg/667m2,視苗情長勢追施葉面肥,KH2PO50.2kg/667m2,兌50.00kg/667m2在葉面均勻噴霧。全膜覆蓋馬鈴薯從現蕾期起,視苗情長勢則進行葉面追肥,追肥以鉀肥為主,KH2PO50.2kg/667m2,兌水50.00kg/667m2在葉面均勻噴霧。適時澆水水地出苗至現蕾期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墑情澆1次水;現蕾至開花期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壤墑情及時澆水1次~2次。病蟲害防治防治原則優先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學使用化學防治。優先選用生物農藥,其次選用低毒低殘留農藥。常見病蟲害病毒病、細菌性病害(黑脛病、環腐病)、真菌性病害(早疫病、晚疫病)、蠐螬、蚜蟲等。防治措施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采用脫毒種薯;合理輪作倒茬,優化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控制氮肥用量;加強中耕除草,合理密植、清潔田園,降低病蟲源數量;發現中心病株徹底清除。病蟲害防治方法參見附錄B。生物防治重視利用瓢蟲、食蚜蠅、蚜繭蜂等天敵防治蚜蟲等蟲害。物理防治采用銀膜驅避,黃板誘殺、殺蟲燈等措施防治蟲害。化學防治按照NY/T393要求執行。病蟲害防治方法參見附錄B。采收及儲藏采收采收有人工采收和機械采收。馬鈴薯全田80%莖葉干枯時及時收獲。采收前1d~2d宜割去地上枝蔓。收獲后薯塊晾曬2h~3h后裝袋。產品符合NY/T1049的規定。儲藏按照NY/T1056的規定執行。生產檔案生產者應建立生產檔案,記錄品種、施肥、病蟲草害防治、采收以及田間操作管理措施;所有記錄應真實、準確、規范,并具有可追溯性;生產檔案應有專人專柜保管,至少保存3年。
(規范性)
有機肥衛生標準有機肥衛生標準見表A.1有機肥衛生標準項目衛生標準及要求農家肥高溫堆肥堆肥溫度最高堆溫達50℃~55℃,持續5d~7d蛔蟲卵死亡率95%~100%糞大腸菌值10-1~10-2蒼蠅有效地控制蒼蠅孽生,肥堆周圍沒有活的蛆、蛹或羽化的成蠅商品有機肥外觀為褐色或灰褐色,粒狀或粉狀,無機械雜質,無惡臭。有機質含量(以干基計)有機肥料的各項技術指標均應符合NY/T394。
(資料性)
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見表B.1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防治對象防治方法病毒病農業防治1.建立無病留種田。留種基地或留種田建立在冷涼地區,繁殖無病毒或未退化的良種;2.選用無毒種薯,建立無毒種薯繁育基地;3.改進栽培措施。及早拔處病株;實行精耕細作,高壟栽培,及時培土;避免偏施過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適時適量澆水,防大水漫灌和田間漬水;4.調節播種期和收獲期。通過播期和收獲期的改變,使馬鈴薯塊莖形成期處于較冷涼的季節,躲過蚜蟲大量繁殖和遷飛,減少昆蟲傳播機會;5.抗病育種。選育具有高度抗病毒病、經濟性狀有力的馬鈴薯品種。化學防治1.馬鈴薯病毒病傳播途徑主要是靠蚜蟲傳播,因此藥劑防治蚜蟲也是有效防治馬鈴薯病毒病的有效措施。2.治蚜防病。防治蚜蟲對防治卷葉病毒的傳播十分有效。3.可用吡蟲啉微乳劑,10~20ml/667m2,均勻噴霧,安全間隔期為7天。早、晚疫病農業防治1.選種抗耐病品種。病菌主要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應與非茄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2.選擇地勢高、土壤肥沃的田塊種植;3.合理密植,保持通風透氣。根據馬鈴薯不同品種生育期長短,采用不同密植方式,可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4.施用酸性肥料以提高土壤酸度。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實行配方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5.無病種薯留種,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枝;6.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及嚴重病枝。化學防治1.早疫病:(1)發現早疫病病株,用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100g/667m2,早疫病發病初期開始噴施處理,每隔7-10天施藥一次,連續噴2次,安全間隔期為21天;(2)或選用噁唑菌酮?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進行藥劑噴施,用量60g/667m2,兌水30kg,間隔7~14天;(3)或選用噁唑菌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劑,用量30g/667m2,馬鈴薯封行前,開始保護性噴霧,間隔7-10天,連續2-3次用藥,必須使用足夠噴液量,覆蓋作物全株。2.晚疫病:(1)發病初期,施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20~180g/667m2),安全間隔期7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或氟啶胺懸浮劑(30~35ml/667m2),防治馬鈴薯晚疫病于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施藥間隔期為7~10天,每季最多使用4次;(2)烯酰嗎啉水乳劑,發病初期莖葉噴霧,用量50ml/667m2,施藥間隔期7~10天;(3)氟菌?霜霉威懸浮劑60~75ml/667m2,在晚疫病發生初期進行葉面噴霧處理效果最佳,并可以降低用藥量,建議每隔7~10天施用1次,大風天或預計一小時內降雨,請勿施藥。表B.1馬鈴薯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續)防治對象防治方法環腐病、黑脛病農業防治1.選用抗、耐病品種;2.播種前淘汰病薯。種薯出窖后,進行晾忠和催芽,剔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紅酒專業培訓
- 智能招聘平臺構建-全面剖析
- 草皮防護施工方案
- 數字化康復檔案管理-全面剖析
- 裂縫加固施工方案
- 眼內植入物相關性眼內炎研究-全面剖析
- 工業機器人應用研究-全面剖析
- 在線醫療咨詢平臺盈利模式-全面剖析
- 云原生架構創新-全面剖析
- 環境友好型裝飾材料-全面剖析
- 《碳排放管理師》(高級)培訓考試模擬題及答案
- 2024年重慶市高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 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圓筒形鋼制焊接儲罐設計規范(正式版)
-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
- 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監測監控系統建設規范
- 2024年蘇州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新概念英語第2冊課文(完整版)
- 水培吊蘭的養殖方法要領
- 動物的遷徙行為與地球生態系統
-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國內外文獻綜述4100字】
- 校園金話筒大賽(臨沂賽區)策劃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