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課件【高效課堂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課件【高效課堂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課件【高效課堂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課件【高效課堂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課件【高效課堂精研】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重點:遼、西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的建設。難點: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作用。遼朝——契丹族(916-1125)1.起源——契丹族契丹帳[北宋]蘇頌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耶律阿保機2.建國

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3.遼宋關系

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一、遼與西夏(一)遼朝1.南、北面官制度官吏來源負責區域中央機構地方官制北面官契丹人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北南樞密院(行政)北南樞密院中丞司(監察)北南宰相府沿用部族制南面官漢人為主,也有契丹人但穿漢服。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漢人樞密院、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御史臺、翰林院(仿唐制)仿唐州縣制一、遼與西夏2.四時捺缽(nàbō)制度四時捺缽主要地點時間活動內容春捺缽長春州魚兒濼正月上旬捕鵝、鉤魚夏捺缽永安山炭山四月上旬—七月中旬避暑、議政、放鷹秋捺缽慶州伏虎林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缽永州廣平淀十月以后避寒、議政、獵虎海東青特點:因地制宜、民族特色作用:進行軍事訓練,籠絡歸屬民族酋長。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遼的朝廷(一)遼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建設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百官志一》材料二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儀》根據材料一、二指出遼的政治制度的特點因俗而治;番漢分治;既學習漢族制度又保持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的制度建設材料三

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馬逐水草,人仰垂酪,挽強射生,以給日用。——《遼史·食貨志上》材料四

幽云十六州自古便是農業耕作地區,有很發達的封建經濟和文化。遼太宗起初采取民族高壓政策,漢人紛紛起來進行反抗。另一方面,太宗仍然對漢文化采取吸收融合的態度,契丹統治者在面對比自身文化高得多的民族間題上,不得不順應歷史的發展趨勢,制定了“因俗而制”的國策。——摘編自尹德蓉《試論遼代的雙軌行政制度》

根據材料三、四概括遼朝因俗而治的原因契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傳統;為對農耕地區的有效統治;漢人對民族高壓政策的反抗;統治者文化融合的政策8第一,區別對待各民族,讓其保留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緩和了民族矛盾,穩定了契丹的統治。第二,大量漢人進入契丹,使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精神文明在契丹腹心地區廣泛傳播,促進了遼朝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第三,加快了民族交融。遼境內主要分布著契丹、漢、渤海、奚、室韋、女真、蒙古、回鶻、黨項等民族,交錯雜居,漢語成為北方各族人民的通行語言,民族通婚成為民族交融的重要形式。總結:遼朝南、北面官設置的意義西夏——黨項族(1038-1227)1.起源——黨項族

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建立

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3.統治政策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現藏于寧夏博物館的西夏“鎏金銅牛”一、遼與西夏(二)西夏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材料: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漢人為之。

——《宋史·夏國傳上》仿北宋建制一套制度兩種稱謂仿宋建制金朝——女真族(1115-1234)

其地則自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其人則耐寒忍饑,不憚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不用舟楫,浮馬而渡,精射獵……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樺皮,或以草綢繆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南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生活方式?1.起源:

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二、金朝入主中原2.建國: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會寧府也稱上京。完顏阿骨打3.對外關系: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海上之盟】

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后,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于金國,金同意將燕云十六州之地歸宋朝。金朝——女真族(1115-1234)3.統治政策

金朝制度基本沿襲唐宋,同時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統,叫作“猛安謀克”的制度。

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金史·兵志》猛安謀克軍事單位社會組織基層制度(1)鼎盛: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大定之治”。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內小康,乃正禮樂,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規。——《金史·章宗紀》(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4.從鼎盛到衰落二、金朝入主中原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被尊為“成吉思汗”1206年滅西遼、西夏、金朝、收服吐蕃,兼并大理1218年-1253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國號為大元,定都大都。1271年攻破南宋都城臨安1276年在崖山海域滅南宋余部,統一全國1279年1、元朝的建立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元朝——蒙古族(1271-1368)2.統治政策(1)修筑驛道,設立驛站。(目的:鞏固統一;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運輸官府物資;又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元代急遞鋪令牌(2)實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機構中書省委派官員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全國共設10個行省。轄區廣闊,軍政權力集中,行政效率較高。(3)吐蕃地區: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4)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5)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宣政院印1.中央:設中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中書省(行政)元:中書省一省制御史臺(監察)樞密院(軍事)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相權反彈(四)元朝

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如主要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元行省制所體現的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主輔結合,明顯優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的地方分權。

——摘編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根據材料,指出行省制在權力分配上與郡縣制有何不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2.地方:(1)行省制度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材料一:行中書省……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元史·百官志》軍政大權集中,提高行政效率。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得調動軍隊。

為了保證行省官員盡職盡責,中央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同時還采取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人民版教材必修一問題探究:行省制度1.行省權力大而不專

研習兩則材料,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行省處處受制于中央。

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劃界原則,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主的做法,明確以犬牙交錯為主導,目的是從根本上消除行省賴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這在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史上具有轉折意義。腹里乃中書省直轄,為了打破太行山之險,讓腹里地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合并山東、山西等地。——范紅軍《元代設行省如何加強了中央集權》

材料四:(元)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兩個人去鎮壓。“行省”是一個行動的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書省,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元代是有中央無地方的……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3.行政區劃打破山川地形自然疆界,犬牙交錯;4.既是朝廷派出機構,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省長官由中央官員擔任;

行省制的特點與影響行省制的特點:1.權力大而不專

2.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3.行政區劃犬牙交錯4.既是朝廷派出機構,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省制的影響:1.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2.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3.它的創立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2.地方:(3)邊疆治理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國佛教事務臺灣:元朝在澎湖島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元朝邊疆治理的成功:

元朝的遼闊疆域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疆管理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趨向。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

材料: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

——張帆蒙古部落蒙古族波斯人阿拉伯人漢人畏兀兒蒙古人回回1.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四、元朝的民族關系元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對各民族進行分化,讓先被征服地區的人比后被征服地區的人地位高一些,人為地制造民族等級。元世祖時,把全國人分為四等。2.四等人制四、元朝的民族關系元朝濫發貨幣,物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1351年,北方白蓮教發動了紅巾軍起義,號稱“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1368年,紅巾軍將領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皇帝退回大漠建立政權,稱為“北元”。最后,還是蒙古人鬼力赤殺掉了北元最后一個皇帝,建立了韃靼,元朝徹底覆滅。3.元的滅亡四、元朝的民族關系★探究: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作用(1)創新制度,影響深遠遼朝的南北面官制,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元朝行省制,對于加強中央集權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影響深遠。(2)發展生產,開發邊疆。經過西夏政權的開發建設,地處西陲的今河西走廊和寧夏沿黃河地區農業和手工業取得了飛躍性的發展。(3)學習漢制,推動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推動民族交融遼夏金元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原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內容,加深民族交融。政權遼西夏金元時間916-11251038-12271115-12341206(蒙古)1271-1368民族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蒙古族建立者耶律阿保機元昊完顏阿骨打鐵木真(蒙古)忽必烈(元)都城上京興慶府中都大都主要制度南北面官模仿北宋民族稱謂沿襲唐宋猛安謀克行省制度四等人制滅亡于金蒙古蒙古明課堂總結遼夏金元的統治遼朝西夏金朝元朝起源——契丹族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機,上京臨潢府統治政策:南北面官起源——黨項族建立:1038年,元昊,興慶府

起源——女真族建立:1115年,完顏阿骨打,上京會寧府統治政策:猛安謀克制從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民族崛起建立與擴張:1271年,忽必烈,大都統治政策:驛道驛站、行省制度等蒙古族與回族的形成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元朝的滅亡[典例]吐蕃作為元代一個單獨大行政區,未設行省,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統轄。宣政院下屬的低級地方官員可由當地僧侶首領按本地習慣自相傳襲。這體現了古代邊疆治理的智慧為(

)A.訂立盟約B.因地制宜C.武力征服D.和親聯姻答案:B[通法悟道]1.[2024·安徽安慶高一測試]遼人自稱“北朝”,稱北宋為“南朝”,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進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但金人并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這體現了當時(

)A.多元一體意識的增強

B.民族交融的開始出現C.因俗而治的統治政策

D.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答案:A解析:據材料“遼人……認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自稱中國……沒有將宋人排除于中國之外”可知,遼人、金人的“中國觀”已經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認同,多元一體意識的增強,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民族交融開始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開始出現于遼、金時期屬于史實錯誤,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因俗而治是少數民族政權采取的對本民族和對漢族不同的民族政策,這與題中主旨不符,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遼、金、宋時期是國家分裂時期,題中信息未體現統一的趨勢,排除D項。2.[2024·江蘇淮安高一測試]依據下表內容,可以得出這一時期的我國北方少數民族政權(

)A.完成了與內地一體化的進程B.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C.促進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擴展D.注重本民族先進制度的保留答案:C民族政權制度契丹遼中央“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漢制待漢人”,地方州縣制與部族制并行。黨項西夏仿宋設中書、樞密、三司分管行政、軍事、財政,又保留了原有“蕃官”體系。地方州、縣官員多由部族首領充任。女真金中央沿襲唐宋制度,地方以猛安謀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縣制管理漢人。解析:由表格中的“漢制待漢人”“地方州縣制”“仿宋設中書、樞密、三司分管行政、軍事、財政”“地方州、縣”“中央沿襲唐宋制度”“以州縣制管理漢人”等信息可得,遼、西夏和金政權都部分的采用了漢制,這促進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擴展,故選C項;由表格中的“以國制治契丹”“部族制”“保留了原有‘蕃官’體系”“部族首領”“地方以猛安謀克制管理游牧部族”等信息可得,遼、西夏和金還保留著少數民族的某些制度,所以并未完成與內地一體化的進程,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少數民族部分采納漢族制度,并不是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排除B項;遼、西夏和金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其制度都比漢族制度要落后,所以題干信息無法得出注重本民族先進制度保留的結論,排除D項。3.[2024·廣東深圳高一調研]牌符象征著權力,下圖為元代拾二號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