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華東師大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332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古羅馬修建的格羅塞姆競技場運用希臘古典柱式的實踐使他們領悟到層層柱式建筑立面的妙處:建筑經分割而顯得秀巧,它可使人在龐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親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羅馬的建筑A.反映了羅馬帝國的廣闊和等級森嚴B.彰顯了古羅馬的人文主義精神C.體現了羅馬繼承希臘遺產的虔誠D.說明了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殘忍2、2015年10月由美國谷歌研發的“阿爾法圍棋”人工智能以5比0戰勝歐洲圍棋冠軍樊麾,這是首次人工智能程序在不讓子的情況下,在完整的圍棋競技中擊敗專業選手。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將改變長期以來靠人力操作機器完成生產過程的傳統生產模式,將大幅度提高機器設備的運行速度和自動化水平,形成強大的生產力。這說明A.人類勞動將來可以被計算機取代B.人工智能和基層員工的矛盾會隨著人工智能的愈發完善而降低C.人工智能已經在所有領域超過人類D.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19世紀后期,歐洲和北美的工業發展提升了其經濟和軍事實力,歐洲和美國的工業家在非洲、澳大利亞等地區尋找自然資源和農產品,阿根廷、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都通過主要產品的出口以及外國資本和勞動力增長帶動起來。這不能反映出A.工業革命促進國際分工向更廣和更深發展B.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巨大推動作用C.工業化的發展使歐洲和北美發展趨于平衡D.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4、中國古代關于疫病的流行與防治的記載不絕于史。某學者在其著作中指出,在殷商時期中國就有了對疾疫的文字記載,如瘧、疥、蠱等,并且還有“疾年”的記載,這有可能是對疫情的最早記載。下列不是中國古代對于疫病的防治措施的是A.掩埋尸體,修建飲水道B.疏通井渠河道C.建立救治機構D.發明人痘接種術5、如表是宋朝國家專賣的五種形式。據此可知,當時宋朝專賣政策()。形式1從生產、運輸到銷售,全部由國家進行。形式2國家給予專業生產者以本錢,產品由國家收購后出賣,或者轉租商人銷售。形式3進口舶來品全部或部分由國家掌握,后轉賣給商人出售。形式4商業經營許可政策,準許生產者出售給商人,由商人銷售,國家向兩者征稅。形式5國家不干涉生產和流通,僅采取嚴密的稅收管理制度。
A.讓利于民具有一定的靈活性B.規范了市場經濟的有序經營C.確立了中央財政的優勢地位D.解決了冗費帶來的財政壓力6、甘蔗種植需要強烈的陽光和長時間的密集勞動,園往往瘧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難得的奢侈品。15世紀,英國人年均糖攝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紀初,這一數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長與醫療水平的提高B.新航路開辟使東西方貿易更加便捷C.殖民擴張與奴隸貿易的興盛D.工業革命大幅提升民眾的消費能力7、1927年前,焦作已擁有礦工5000余人,開辟出馬市街、福中街、中原街等多條街道。車站附近建有道清鐵路局、鐵路辦事處、機廠、車房、公園、醫院、員司住宅等,多西式建筑。1931年前,焦作被單獨劃為一區,稱往作市,人口已達萬人。1933年前,人口又增至15000余人。據此可知()A.鐵路交通決定城市的空間格局B.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匯點C.城市工業使工人階級發展壯大D.城市化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完善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8、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4題,共12分)10、明清時期既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也是孕育新因素的轉型時期。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瘟疫發生之后;明王朝作為社會的管理者,自然承擔起了應對瘟疫,賑濟民眾的重任,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對于各地出現的包括疫情在內的災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員必須迅速上報,以便上級部門采取及時的對策。對于報災不實的官員,常常加以處罰;免除疫區正官進京朝覲,以保證救災的領導力量和地方政府職能的正常運作,同時派員賑濟,督促地方官員,協調救災工作;明王朝設有專用的救災倉儲制度,為包括疫災在內的災害提供固定的物資保證;太醫院;醫學與惠民藥局,是明朝醫療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對醫療機構的創制和整頓;在災疫出現時,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員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已詔”,舉行祈禱和祭祀活動。
——摘編自陳旭《明代瘟疫與明代社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救災體系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明后期到清前期農村集市發展情況表。
。省區。
明代。
(嘉靖—萬歷)
清初。
(順治—雍正)
清中期。
(乾隆—道光)
集市數。
集市數。
集市數。
集市數。
四川(盆地)
—
135
2484
湖北。
—
548
1430
江西。
459
545
976
福建(不含臺)
131
205
551
廣東。
—
1270
1969
江蘇。
698
1112
—
安徽。
294
708
—
浙江。
368
605
—
(筆者注:蘇;皖、浙地方志大多只列市鎮;不記集市,因而為集鎮數。)
——據趙德馨主編《中國經濟通史》材料三農村集市歷史久遠;但其大規模發展是在明清時期。從每個單獨的集市來看,它是小生產者之間進行有無調劑;余缺調劑,以滿足各自的生產和生活需求。然而,作為一個網絡體系的集市,是各種農產品、手工業品的集散市場,是大規模的商品流通的起點和源泉。它使原本互不相關的一個個自然條件、發展程度各異的地區相互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可以在大范圍、高層面上形成地區分工,有利于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
——據許檀《明清時期農村集市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角度分析明清時期農村集市發展的影響。
材料四黃宗羲不再從血緣關系看待和解析以民為本;他從人的權利與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觀出發,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政治主張。這是與古代的以民為本主張的本質區別,是對封建專制壓迫人民,蔑視人的權利和自由的挑戰,是對幾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綱”政治和道德的批判。
——摘編自陳谷嘉《中國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徑與中國古代民本思想》(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黃宗羲民本思想的意義。11、在中國古代,商業政策不斷調整變化。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當權者都能看到商業在圖霸、興業中的作用,衛文公為發展經濟“務財訓農,通商惠工”,晉文公也實行“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的政策。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弱肉強食,當權者都能看到商業在圖霸、興業中的作用,衛文公為發展經濟“務財訓農,通商惠工”,晉文公也實行“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的政策。——萬李義、孫濤《春秋時期私營商業興起之原因淺析》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眾之謂也。故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茍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商君書·外內》材料二末事不禁,則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眾之謂也。故農之用力最苦,而贏利少,不如商賈、技巧之人。茍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兩宋的商品經濟遠遠超過以往各個朝代,國家的商業政策不得不作出調整。宋朝早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就“榜商稅則例于務門,無得擅改征商則例”,政府明確規定“場務(征稅機構)不即(及時)檢稅,若收納力勝過數,各杖一百;留滯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財物贓重者,徒一年。”政府通商惠工的政策措施鼓勵了人們經商的積極性,國家雖有明令減免商稅,但稅額反而增加。——摘編自馮蕓、吳臣輝《宋代商稅制度的確立與國家商業政策的調整》
完成下列要求:
(1)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時期統治者推行的經濟政策及其目的。
(2)據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主張提出的原因。
(3)據材料三;歸納宋朝通商惠工的主要措施及其積極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商業政策的認識。12、各具特色的“城”的規劃、布局與建筑體現了不同的社會文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雅典衛城是自然景觀、建筑結構、公共用途的理想結合。衛城背后的山,既不會高到喧賓奪主,也不會低到可有可無。山頂上衛城的建筑,用料少之又少,但也起到了很好地襯托衛城藝術魅力的效果。山與諸神廟的結合,讓衛城變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場所,戰時,起著堡壘作用,和平時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對外部來說,這也是希臘人自豪和力量、以及天才藝術創造力的有形物證。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它作出這樣的評價:“雅典衛城顯示著希臘1000多年繁榮的文明、神話和宗教,包含了古希臘藝術的四個最偉大的杰作巴特農神廟、通廊、伊瑞克提翁神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因此被認為是世界傳統思想的象征。”——摘編自房龍《人類的藝術》、馮慧娟《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材料二:在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中,有兩種主要的指導思想:其一,因地制宜,物盡其用;其二,整齊劃一,以體現禮制上的象征性。作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的古縣城——平遙古城,在城市規劃和建筑布局上反映了古代中國禮法制度下的理想城市模式,在城市建筑上充分順應地理環境的制約,構建極具特色的古居民宅。民間有句俗語說平遙“房子半邊蓋”,指單坡內落水式房屋,蘊含“四水歸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山西氣候干旱,風沙較大,將房屋建成單坡,能增加房屋臨街外墻的高度,且臨街又不開窗戶,則能夠有效抵御風沙并保證院落安全。——摘編自袁行霈主編《中華文明史》、劉謙功主編《中國文化欣賞讀本》(上)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指出雅典衛城如何體現了“自然景觀;建筑結構、公共用途的理想結合”,概括雅典衛城在文明史上的歷史地位。
(2)有學者認為:平遙古城同時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兩種指導思想。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以平遙古民居為例,簡要說明學者的觀點,并概括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的平遙古城的歷史價值。13、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開始了艱難的近代化之路,工業近代化和城市近代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江南造船有限責任公司是由洋務派創辦的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發展演變而來;是中國近代工業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清朝兵部侍郎鐵良在考察江南制造總局后說:“綜計該局開辦垂四十年;締造擴充,規模甚大。惜該廠所有機器新舊羼(chan)雜,大都不甚齊全,其中因年久而損壞者有之,因省費而缺少者有之。所有工匠又皆未經教練,不過仿照洋式以意為之,以致所出之械一經退件拆卸,厚薄寬窄互有參差,彼此不能調換。而局中自總辦以至員司人等,亦無精通制造之學,于制就之槍炮彈藥等項,其是否合用,并不詳加驗視,逐細考察,疵累甚多。以如此鉅廠歲糜經費一百四十萬金,而各械無一完善者,殊為可惜。至于員司之冗濫,工作之宕延,各物購價之浮開,各廠用料之虛耗,種種積弊,又復不一而足。
——1904年鐵良《查勘江南制造局復奏折》材料二晚清近代城市化的過程十分復雜;其動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外力,即外國資本主義侵華勢力;一是內力,即中國社會內部結構變革所產生的推動力。這兩種力又各由若干種力組合而成,多種力的綜合,相互作用,形成一股合力,推動了中國近代城市化的起步。
——摘編自何一民《中國城市史》(1)根據材料一;歸納江南制造總局存在的問題,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2)結合所學知識,論證材料二的觀點。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3題,共6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城鎮化率只有10.6%,建國初期的大規模工業化吸納了大量農民進入城市,1960年中國城鎮人口是1949年的2.3倍,平均每年增長660多萬。1966年至1978年,受文革影響,中國城鎮化進程基本停滯,城鎮化率僅從17.86%提高到17.92%。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8年的59.58%,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摘編自《中國城鎮化70年:城市中國崛起》結合以上材料,就中國城鎮化問題提出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學,從本質上講是為了人類本身利益而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科學的最高宗旨就是為人類增進福利、實現幸福。不可否認,科技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又表現出二重性,既可為人類帶來好處,也為人類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甚至災難。控制論之父、美國科學家維納在其《控制論》一書的序言中也說道:“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為善和作惡的巨大可能性’。”科學,從本質上講是為了人類本身利益而進行的一種實踐活動和精神活動,科學的最高宗旨就是為人類增進福利、實現幸福。不可否認,科技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又表現出二重性,既可為人類帶來好處,也為人類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甚至災難。控制論之父、美國科學家維納在其《控制論》一書的序言中也說道:“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為善和作惡的巨大可能性’。”
結合所學知識,就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摘編自趙新乾《淺談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的影響》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表1為學者對工業革命的評述。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表1為學者對工業革命的評述。。著作評述[法]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本杰明·亨利茨曼在成為煉鋼廠領導人之前是鐘表制造人塞繆爾·加伯特以前做過鍋匠;羅巴克的父親謝菲爾德是小商品制造商。”[英]阿薩·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它(工廠)在安德魯·尤爾的《制造業哲學》(1834年)一書中被譽為‘通向水陸世界的偉大文明使節’。然而,它的批判者則把它看作是一種瓦解社會(特別是家庭)的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國工人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從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
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源自材料,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結論明確。)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2題,共18分)17、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8、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B【分析】【詳解】
材料“它可使人在龐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親切而悠然自得”重點強調人的感受,反映出古羅馬建筑中體現的人文主義精神,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等級森嚴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了古羅馬在建筑的修建上借鑒了古希臘的實踐,“虔誠”二字無法從材料中反映出來,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羅馬奴隸制的殘忍性,排除D項。2、D【分析】【詳解】
材料中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產業對社會生產產生了重大影響,體現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故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產業對社會生產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并不代表人類勞動將來可以被計算機取代,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人工智能和基層員工的矛盾,故B項錯誤;C項說法過于絕對,故錯誤。3、C【分析】【詳解】
材料強調工業化使歐洲、北美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增長,但體現不出歐洲和北美發展趨于平衡,故C項錯誤,符合題意;據材料“歐洲和美國的工業家在非洲、澳大利亞等地區尋找自然資源和農產品”可知,工業革命促進國際分工向更廣和更深發展,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非洲、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地區通過輸出資源、產品,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4、A【分析】【分析】
【詳解】
古羅馬修建飲水道,對疫病的預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中國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間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B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中國古代已經建立疫病的救治機構,如西漢時期的隔離房、隋唐時期的“病坊”等,C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中國古人為了防治天花發明了人痘接種,D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5、A【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全部由國家進行”,“國家給予專業生產者以本錢,產品由國家收購后出賣,或者轉租商人銷售”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政府專賣制度的多元化,表明封建政府讓利于民,具有一定的靈活性,A項正確;專賣主要是為了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而非為推動市場經濟的規范化經營,排除B項;材料沒有數據表明專賣制度確立了中央財政的優勢地位,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專賣制度所帶來的財政稅收解決了財政壓力,排除D項。故選A項。6、C【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歐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種植園,為降低勞動力成本,適應惡劣條件下的勞動強度,歐洲人大量使用從非洲販來的奴隸進行甘蔗種植,使得甘蔗的生產成本下降,產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并且逐漸普及,故這一變化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擴張和奴隸貿易的興盛,C項正確;人口增長與醫療水平的提高與甘蔗種植和蔗糖增多無關,排除A項;甘蔗種植在美洲,不涉及東西方貿易,排除B項;蔗糖不再是奢侈品主要原因是產量增加,與民眾消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7、D【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焦作已擁有礦工5000余人,開辟出馬市街車站附近建有道清鐵路局、鐵路辦事處、機廠、車房、公園、醫院、員司住宅等”可得知焦作的城市化進程推動了街道、公園等基礎設施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中有關于焦作的鐵路發展情況,但不能說明鐵路交通決定城市空間格局,排除A項;材料中有“西式建筑”,但無法就這個信息得出城市是近代中西文化交匯點,排除B項;焦作城人口確實增長,但這些人不一定都是工人階級,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C項。故選D項。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8、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解析】生產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9、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材料分析題(共4題,共12分)10、略
【分析】【詳解】
(1)措施:根據材料“對于各地出現的包括疫情在內的災情;明朝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員必須迅速上報,以便上級部門采取及時的對策”可知,確立嚴格的災疫信息上報制度;根據材料“免除疫區正官進京朝覲,以保證救災的領導力量和地方政府職能的正常運作,同時派員賑濟,督促地方官員,協調救災工作”可知,保證人力和組織領導,協調賑災;根據材料“明王朝設有專用的救災倉儲制度,為包括疫災在內的災害提供固定的物資保證”可知,保障救災防疫物資;根據材料“太醫院;醫學與惠民藥局,是明朝醫療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明政府注重對醫療機構的創制和整頓”可知,創制和整頓醫療體系;根據材料“明朝皇帝常常下令中央和地方官員要‘修省’,甚至皇帝下‘罪已詔’,舉行祈禱和祭祀活動”可知,進行“修省”和祈禱祭祀。形成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根據材料“明王朝作為社會的管理者,自然承擔起了應對瘟疫,賑濟民眾的重任,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可知,維護統治和社會秩序的需要;從思想角度分析,受到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根據材料“舉行祈禱和祭祀活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受到“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
(2)影響:根據材料“從每個單獨的集市來看;它是小生產者之間進行有無調劑;余缺調劑,以滿足各自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可知,集市的發展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小農經濟(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集市數量的增加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材料“它使原本互不相關的一個個自然條件、發展程度各異的地區相互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可以在大范圍、高層面上形成地區分工,有利于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根據材料“然而,作為一個網絡體系的集市,是各種農產品、手工業品的集散市場,是大規模的商品流通的起點和源泉”可知,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和手工業的專業化生產;市鎮的出現為城市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3)意義:根據材料“是對封建專制壓迫人民,蔑視人的權利和自由的挑戰”可知,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宗羲的思想發展了傳統的儒家思想;根據材料“黃宗羲不再從血緣關系看待和解析以民為本,他從人的權利與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觀出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近代人本主義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鑒。【解析】(1)措施:確立嚴格的災疫信息上報制度;保證人力和組織領導;協調賑災;保障救災防疫物資;創制和整頓醫療體系;進行“修省”和祈禱祭祀。
形成原因: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維護統治和社會秩序的需要;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
(2)影響: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小農經濟(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推動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有利于農產品的商品化和手工業的專業化生產;為城市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3)意義: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了傳統的儒家思想;為近代人本主義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鑒。11、略
【分析】【詳解】
(1)從“務財訓農;通商惠工”和“輕關易道,通商寬農”可以看出,統治者對商業和農業都十分看重,因此實行的是農商并重政策。原因:結合材料中“當權者都能看到商業在圖霸;興業中的作用”可以看出,推行這一政策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
(2)從“茍能令商賈;技巧之人無繁;則欲國之無富,不可得也”可以看出商鞅反對發展商業,所以體現出的是重農抑商政策。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業在當時是國之本,而且商業發展影響農業生產、國家收入,危及政權統治。
(3)從“榜商稅則例于務門;無得擅改征商則例”可以看出宋朝立稅則,規范商稅征收;從“場務(征稅機構)不即(及時)檢稅,若收納力勝過數,各杖一百”可以看出嚴懲官員侵商;擾商行為。影響:結合措施來看,對于宋代來說,這項措施調動了人們經商的積極性,促進了商業發展。由此帶來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
(4)本題是一道綜合性的問題,需要我們根據材料的內容和前面的三問來綜合回答問題。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對商業的態度是有著一定變化的,雖然重農抑商政策一直存在,但是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和統治者的需要影響著商業政策的調整。【解析】(1)政策:農商并重。
目的:富國強兵(建立霸業)。
(2)主張:重農抑商。
原因:農業是經濟基礎;商業發展影響農業生產;國家收入;危及政權統治。
(3)措施:立稅則;規范商稅征收;嚴懲官員侵商;擾商行為。
影響:調動了人們經商的積極性;促進了商業發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4)認識: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統治者的基本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和統治者的需要影響著商業政策的調整。12、略
【分析】【詳解】
第(1)問;“體現”,依據材料一信息“衛城背后的山,既不會高到喧賓奪主,也不會低到可有可無。山頂上衛城的建筑,用料少之又少,但也起到了很好地襯托衛城藝術魅力的效果。山與諸神廟的結合,讓衛城變成了最理想的公共場所,戰時,起著堡壘作用,和平時期,是人民朝拜的圣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巧妙利用地形修建兼具祭神與防衛的建筑角度分析。“歷史地位”,依據材料信息“雅典衛城顯示著希臘1000多年繁榮的文明;神話和宗教,包含了古希臘藝術的四個最偉大的杰作巴特農神廟、通廊、伊瑞克提翁神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因此被認為是世界傳統思想的象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雅典衛城既是古代希臘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傳統思想的象征。
第(2)問,“說明”,依據材料二可知,學者的觀點是:古代城市規劃既要因地制宜、物盡其用,又要體現禮制上的象征性。依據材料信息“在城市規劃和建筑布局上反映了古代中國禮法制度下的理想城市模式,在城市建筑上充分順應地理環境的制約,構建極具特色的古居民宅指單坡內落水式房屋”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平遙古民居既反映了中國文化傳統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禮制觀念,又兼顧了地理環境的特點角度論述。“歷史價值”,依據所學知識從對中國古代城市建筑、人居形式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據等角度分析。【解析】(1)體現:巧妙利用地形修建兼具祭神與防衛的建筑;地位:古代希臘文明的代表,世界傳統思想的象征。
(2)說明:古民居以磚墻瓦頂的四合院為主軸線分明,左右對稱,尊卑有序,反映了中國文化傳統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禮制觀念;古民居根據地理環境修筑成實用且有文化內涵的單坡內落水式房屋。
歷史價值: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特別是晚清時期的城市建筑、人居形式和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13、略
【分析】【詳解】
(1)問題:根據材料“惜該廠所有機器新舊羼(chan)雜;大都不甚齊全”可歸納出設備陳舊,產品質量差;根據材料“所有工匠又皆未經教練,不過仿照洋式以意為之”可歸納出勞動者素質較低;根據材料“局中自總辦以至員司人等,亦無精通制造之學,于制就之槍炮彈藥等項,其是否合用,并不詳加驗視”可歸納出管理混亂,玩忽職守;根據材料“工作之宕延,各物購價之浮開,各廠用料之虛耗,種種積弊”可歸納出浪費巨大;存在腐敗現象。
(2)觀點:本小問相對開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這兩種力又各由若干種力組合而成,多種力的綜合,相互作用,形成一股合力,推動了中國近代城市化的起步”可擬定論點是中國的城市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關于闡釋可從內外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即可,如外力方面主要體現為列強侵華在通商口岸建設城市及資本輸出對城市化的影響等;內力方面主要體現為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清政府改革運動的影響及經濟結構變動等方面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等。【解析】(1)問題:設備陳舊;產品質量差;勞動者素質較低;管理混亂,玩忽職守;浪費巨大;存在腐敗現象。
原因:嚴重依賴西方因而長期缺乏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基礎;清政府按照封建衙門式對其進行管理。
(2)觀點:中國的城市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或西方列強的侵略和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革共同推動)。
論證:外力:列強侵華大批通商口岸發展為近代城市;甲午戰爭后;列強加大資本輸出,一些交通樞紐;礦藏豐富的地區逐漸發展為近代城市。
內力: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中國近代城市化;清政府的改革如洋務運動、清末“新政”也推動了近代城市化的進程;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五、論述題(共3題,共6分)14、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此類題目要通過對材料的解讀,概括一個完整觀點,且語言簡練。論述要嚴格圍繞觀點展開,并做到論從史出、論證充分且邏輯清晰。材料敘述了1949年到2018年城鎮化的發展歷程。材料里這些關鍵詞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大規模工業化”“受文革影響”“改革開放以后”都是考生找出觀點和論述觀點的關鍵。然后利用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這些核心詞匯,對觀點加以論述,最后進行總結,總結要避免對觀點的簡單重復。【解析】示例:中國的城鎮化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
論證:建國初期,國家經濟困難,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為重要任務,1953年開始進行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吸納了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改革開放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總結:我國城鎮化建設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15、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科技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又表現出二重性,既可為人類帶來好處,也為人類帶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甚至災難”可擬定論點為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關于闡釋可從三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對社會發展的阻礙(如環境污染、戰爭威脅、資源危機等)等角度進行分析,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點睛】【解析】示例:標題: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闡述:科技進步帶來生產技術的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將人類推進蒸汽時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電力得到廣泛應用,將人類推進電氣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計算機技術出現并迅速發展,將人類推進信息時代,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便利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如交通工具的進步,汽船;火車及電車、汽車、飛機得到廣泛應用且不斷提速。科技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科技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災害不可忽視,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投入戰爭、環境污染、智能犯罪、能源危機、資源枯竭等都是科技發展的副產品。
總之,必須正視科技的兩面性,全面、正確地理解科技與社會之間的聯系,趨利避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自動收縮機采購合同協議
- 股權買賣中介合同協議
- 美容院紅利合同協議
- 能源叉車采購合同協議
- 紙箱廠合作協議合同
- 經銷維修保養合同協議
- 股份協議合同和三方合同
- 美食節合同協議模板
- 編程合同協議
- 美容院入會合同協議
- 九年級英語單詞默寫表(人教版)
- 邏輯門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
- 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版)課件–緒論
- 固定循環指令G71(G70)(課件)
-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分類與三大類對照表
- 職業生涯規劃表模板
- DL/T 5182-2021 火力發電廠儀表與控制就地設備安裝、管路、電纜設計規程
- 從龍的形象看媽祖的文化精神
- 麟龍量能飽和度圓圈指標
- 我的小學生涯
- 無人機導航與通信技術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