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浙教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浙教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浙教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浙教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浙教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唐太宗認為,隋朝之所以覆亡,是因為“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因此,他“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唐太宗的做法說明他()A.注意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B.認為崇尚節儉便可鞏固統治C.認識到重視人才的必要性D.認識到虛心納諫的重要性2、華夏族形成的基礎是()A.堯的部落聯盟B.禹的部落聯盟C.蚩尤的部落聯盟D.黃帝和炎帝的部落聯盟3、能夠通過如圖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實有()

①秦始皇統一貨幣。

②文景之治。

③蔡倫改進造紙術。

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⑤班超出使西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4、下列人物,其歷史貢獻與鑒真相似的是()A.姚崇B.李春C.杜如晦D.玄奘5、某校七年級歷史興趣小組編排“安史之亂”歷史劇,劇中不應該出現的歷史人物是A.安祿山、史思明B.楊貴妃、楊國忠C.黃巢、朱溫D.唐玄宗、唐肅宗6、20世紀50年代,我國三大改造的實質是()A.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B.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C.改革生產資料私有制D.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7、古書記載“謇始于開通西域道也”。史馬遷也稱張騫開通西域謂之“鑿空”。這真正的含義是()A.張騫促進了內地與西域的交流B.張騫為開發西域做了貢獻C.張騫是最早發現西域的人D.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8、商朝在最后270多年間,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朝又名殷朝。遷都于殷的商王是()A.禹B.湯C.盤庚D.紂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8題,共16分)9、“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包括()A.國家統一,社會穩定B.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C.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D.重視人才的選撥和任用10、人物評價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以下對趙匡胤評價準確的有()A.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王朝B.通過“杯酒釋兵權”,加強了中央集權C.建立科舉考試制度,完善了人才選拔D.采取重文輕武政策,提高士人地位11、“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中國南方農業生產超過北方,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正確的是()A.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B.北方戰亂多,南方安定C.南方統治者壯大實力D.南遷帶來先進生產技術12、唐朝中晚期和宋朝時期;江南地區農業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

①中原人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

②中原人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③江南地區的自然條件較優越。

④統治者重視江南經濟的發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對科舉制的準確理解是()A.使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參政B.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C.隋朝時開始創立D.最重要的科目是進士科14、根據學習知識回答,關于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非常少B.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非常多C.我國原始人類遺址中東部多,西部少D.我國原始人類遺址大河流域多,沙漠干旱地區少15、下列國家中屬于戰國七雄的有()A.齊B.晉C.楚D.趙16、能夠較典型的反映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是()A.元謀人B.北京人C.河姆渡居民D.半坡居民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7、民族融合;中華一家親。

(1)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南遷。西晉后期形成南遷浪潮。到了東晉南朝時期中國古代的______開始向南方轉移。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地區。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______、羯、氐、羌,在歷史上合稱五胡。他們與漢族逐漸匯聚。18、齊桓公任用______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是齊國迅速強大起來。19、916年,______建立了遼國。宋太宗為奪回______,發動了對遼戰爭,宋軍大敗;1004年,遼軍大舉伐宋,雙方最終簽訂和議,史稱______。20、東漢末年,在軍閥混戰中,____控制了漢獻帝,取得“____”的有利地位。21、宋朝在各州府設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權力;為鼓勵海外貿易,宋朝在主要港口設立________,加以管理。評卷人得分四、判斷題(共2題,共4分)22、南宋時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并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______(判斷對錯)23、科舉制度誕生于隋文帝時期,完善于隋煬帝時期。______(判斷對錯)評卷人得分五、辨析題(共4題,共32分)24、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得益于秦朝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都江堰。()25、對1000年前的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歷來有兩種評價:第一種主要持否定。認為這是一個不平等的、屈辱的條約。第二種主要持肯定。認為簽訂這個協定是件好事。你支持哪種評價,請結合史事,談談自己的看法。26、北宋前期;書生李某從泉州前往杭州探視兄長,他用交子選購了一些地方特產準備作為禮物送給哥哥。

錯誤:________

理由:________27、秦滅六國后采取鞏固統一的措施中;使春秋以來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精神遭到致命打擊的是統一文字。

錯誤:________

理由:________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A【分析】【分析】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采取一系列開明的政策,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2、D【分析】【分析】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活動著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他們聯合起來在打敗了蚩尤。后來炎帝和黃帝的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的是華夏族形成基礎的知識。3、B【分析】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東漢,《史記》中不可能記載,據此可排除含③的ACD三個選項.

故選B.

本題考查了《史記》.

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史記》的內容.【解析】【答案】B4、D【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鑒真是唐朝歷史上中日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玄奘是唐朝時期中印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都是對外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

故選:D。

本題考查學生對唐朝中外交流的認識.

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扎實掌握唐朝中外交流的典型事件.【解析】D5、C【分析】本題考查了唐朝的衰弱和滅亡的相關知識。唐玄宗末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戰亂使中原地區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邊疆不斷告急,唐朝國力大為削弱。黃巢領導了唐末農民起義;朱溫滅掉了唐朝;安史之亂與黃巢;朱溫無關。故選C。

【解析】C6、C【分析】1956年;我國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實質是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故選:C。

本題考查三大改造.

注意掌握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義.【解析】C7、A【分析】本題考查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系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的。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第二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率領使團,帶著上萬頭牛羊和大量絲綢,訪問西域的許多國家,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張騫通西域后,西域的駿馬和瓜果開始傳人中原。張騫開通西域謂之“鑿空”,促進了內地與西域的交流。故選A。【解析】A8、C【分析】由于政治動亂和水患;商朝前期多次遷都,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因此后人把商朝又稱為殷朝。

故選:C。

本題以遷都于殷的商王為切入點;考查盤庚遷都。

本題以盤庚遷都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析】C二、多選題(共8題,共16分)9、ABD【分析】本題考查唐朝的盛世。在唐太宗和唐玄宗統治時期,由于當時的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封建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民族關系融洽,對外交往頻繁,唐朝的國力強大。在國家管理方面,統治者重視人才的選撥和任用,虛心納諫,導致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局面。故選ABD。【解析】ABD10、ABD【分析】本題考查評價趙匡胤。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宋朝建立時,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已經出現統一的趨勢。宋太祖在進行統一大業的同時,加強中央集權。他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通過“杯酒釋兵權”,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為了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C建立科舉考試制度,完善了人才選拔是隋唐時期的史實。故選ABD。【解析】ABD11、ABD【分析】略【解析】ABD12、AD【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晚期和宋朝時期;江南地區農業迅速發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中原人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江南地區的自然條件較優越.統治者重視江南經濟的發展說法不符合題干.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有關內容.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準確識記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解析】AD13、BCD【分析】據題干“對科舉制的準確理解”結合所學可知;隋朝時開始創立的科舉制,最重要的科目是進士,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便于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

故選:BCD。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科舉制相關知識的掌握;科舉制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科舉制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解析】BCD14、AB【分析】據所學知;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故關于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的說法不正確的是我國原始人類遺址非常少.

故選A.

本題考查人類的起源.

本題考查人類的起源,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解析】【答案】AB15、ACD【分析】戰國七雄指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戰國時期不會有晉國.

故選ACD.

本題考查了戰國七雄.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戰國七雄的相關政權.【解析】ACD16、CD【分析】能夠較典型的反映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是C河姆渡居民和D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

故選CD.

解決本題的關鍵字眼是“農耕”;由此可知考查的知識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解析】CD三、填空題(共5題,共10分)17、略

【分析】(1)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南遷.西晉后期形成南遷浪潮.到了東晉南朝時期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轉移.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地區.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在歷史上合稱五胡.他們與漢族逐漸匯聚.五胡內遷指的是東漢末年以來,陸續內遷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

故答案為:

(1)經濟重心.

(2)鮮卑.

本題以人口遷移為主線切入考查江南經濟開發與五胡內遷.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江南經濟開發的影響與五胡內遷涉及的少數民族.【解析】經濟重心;鮮卑18、略

【分析】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了強大的軍隊,管仲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故答案為:管仲.

本題考查齊桓公稱霸.識記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的史實.

掌握管仲改革與齊桓公稱霸之間的聯系.【解析】管仲19、略

【分析】10世紀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改國號為遼.宋太宗為奪回五代時后晉石敬瑭割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于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平北漢后,未經休整和準備,即轉兵攻遼,企圖乘其不備,一舉奪取幽州,宋軍大敗.1004年秋,遼軍南下,大舉進攻北宋,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親臨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史稱澶州之戰.1005年1月北宋與遼在澶州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每年銀10萬兩;絹20萬匹,史稱“澶淵之盟”.北宋真宗時宋遼議和,史稱澶淵之盟.

故答案為:

耶律阿保機;幽云十六州;澶淵之盟.

本題主要考查了宋遼西夏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宋遼西夏的相關知識點.【解析】耶律阿保機;幽云十六州;澶淵之盟20、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分析】【分析】這是基礎題;需要學生有較好的知識積累,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的歷史知識儲備,不難得出正確答案。通過對題干的閱讀曹操在東漢末年的諸侯混戰中,控制了漢獻帝,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為統一北方獲得了有利的政治條件。

【點評】本題是對基礎知識的考查。21、略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宋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海外貿易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在知州特設通判為知州副職,與權知軍,州事共同處理政務,通判是皇帝親任,直接向皇帝打報告,職責是監督知州,從而達到分散地方行政長官權力的目的。宋朝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在一些重要港口開設專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設有“蕃市”“蕃學”。還在廣州、杭州等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海外貿易。故答案填:通判;市舶司。【解析】通判;市舶司。四、判斷題(共2題,共4分)22、√【分析】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還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故題干表述正確。

故答案為:√。

本題主要考查指南針的應用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指南針的應用的相關史實。【解析】√23、×【分析】隋文帝時期;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期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故答案為:

×。

本題考查科舉制;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本題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解析】×五、辨析題(共4題,共32分)24、錯誤:秦朝。改正:秦國。【分析】【分析】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不是秦朝,在岷江修筑了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的“天府之國”。秦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而秦朝是后來的一個統一王朝。故答案為:錯誤:秦朝。改正:秦國。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相關知識點。25、兩種觀點都有道理,關鍵是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同,對北宋方面來講,澶淵之盟確實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確實成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負擔,對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澶淵之盟的訂立也有著積極的一面。和議簽訂后,北宋和遼之間保持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穩定,雙方在邊境上開展貿易,對兩方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特別是遼所統治的我國北部和東北部邊疆地區經濟文化得到較大的發展,縮小了和中原地區的差距,從而為這些地區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從長遠來看,澶淵之盟的訂立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是一件好事。【分析】【分析】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學生要用歷史唯物之一的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方法;要用歷史的觀點、客觀科學的方法。全面的就是要一分為二的看法人的一生,既要看主流又要看缺點或不足;歷史的就是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進行分析和評價在當時起的作用如何?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過,一分為二對待他們。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應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