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牛津上海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神學大全》的作者是()A.馬丁·路德B.加爾文C.托馬斯·阿奎那D.羅蘭2、下圖是字母文字發展演變的示意圖;對該圖解讀正確的是。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B.西亞地區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區域C.向外擴張是文字傳播的主要方式D.文字的發展利于文化傳承與交流3、斯塔夫里阿諾斯說:“由于蒙古帝國的興起,陸上貿易發生了一場大變革。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個政權橫跨歐亞大陸,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遍_創蒙古帝國基業的是()A.秦始皇B.漢武帝C.忽必烈D.成吉思汗4、19世紀中葉,為美洲和大洋洲開發作出重要貢獻的是A.黑人奴隸B.華工C.印第安人D.殖民者5、約在1世紀,匈奴人開始遷徙,從而導致了一場延續數百年、波及亞歐大陸廣大地域的民族大遷徙。這一遷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進,二是南下。在西方,這一遷徙浪潮所產生的影響是A.促成了日耳曼諸國的建立B.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進程C.推動了“海上民族”崛起D.使赫梯掌握了馬拉戰車技術6、下表為唐代各類學校入學資格表。此表反映出()。學校學生數受教育者崇文館、弘文館皇宗國威與大官僚的子孫國子學300人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太學500人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四門學1300人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孫與庶人中的俊異者書學、算學、律學30-50人八品以上官員的子孫與一般庶人的子孫地方官學20-80人中小地主的子孫

A.學校教育體系完備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C.等級觀念影響較大D.庶族地主地位提高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7、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8題,共16分)8、由于諸多因素制約;對外國著作和文本翻譯往往帶有“誤譯”與“誤讀”之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由生物進化論到社會進化論自“文藝復興運動”起;歐洲開始獨步世界文明的前列;“發現新大陸”后,更開始了世界性的擴張,到十九世紀后半期,歐洲列強挾工業革命喚起的強大威力,基本上實現了對全球的統治。在那個時代,“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這樣一些思想,很合乎歐洲人的胃口。于是,達爾文認為僅適用于生物界的“進化論”,被“誤讀”為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達爾文主義”變成了“社會達爾文主義”。

19世紀后期嚴復被派遣到英國留學。從一個“溫良恭儉讓”的政治文化氛圍中;來到一個充滿競爭精神的國度,加上歐洲社會的公共傳媒與社會輿論彌漫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浸染,使嚴復對歐洲文明的認知和他對中西文化的比較,不能不受影響。他認為:中國應當向歐洲學習的東西,比“堅船利炮”和工業科技以及自然科學更重要也更為根本的,是歐洲的“人文典章”。嚴復把《進化論與倫理學》譯為《天演論》之后,“進化論”適合于“生物界”的思想與內容被完全略去,這樣,“進化論”就成為專門適合于“人類社會”的理論了。

——(據紀坡民《“誤譯”和“誤讀”,把“倫理學”丟了——從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到嚴復的〈天演論〉》整理)材料二馬戛爾尼來華的信息傳遞。

——(據陳雍、熊燕軍《信息傳遞與中國傳統官僚的政治心理——以馬戛爾尼訪華為中心》)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響“誤讀”和“誤譯”的主要因素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盧浮宮的歷史始于13世紀初,當時是一座既可用于存放王室的檔案和珍寶,同時又可存放國王的犬馬和戰俘的城堡。14世紀,查理五世將盧浮宮改為王宮,并進行了擴建。后經多位君主改建、擴建,作為王宮的盧浮宮的規模越來越大。然而,路易十四認為盧浮宮仍不足以體現王權的尊嚴和國王的榮光。于是,他不惜斥巨資新建了凡爾賽宮。雖然盧浮宮不再是政治中心,但依舊是王室存放其收藏的藝術珍品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它所收藏的藝術品仍在源源不斷地增加。1791年,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既是王室的居所,又是匯集科學、藝術的紀念物以及進行公共教育的場所。1793年,盧浮宮作為公共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拿破侖在東征西伐中,把大量的藝術品從被征服的國家運到了巴黎,其中的不少珍品由此成為盧浮宮的藏品。后來,這些藝術珍品根據其來源地和種類分別在六大展館中展出,即東方藝術館、古希臘及古羅馬藝術館、古埃及藝術館、珍寶館、繪畫館及雕塑館。第三共和國時期,特別重視利用各種平臺與途徑開展公民教育。為此,通過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導人民》之類的作品,堅定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強其愛國主義情感。盧浮宮成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幾詤我幻瘛侗R浮宮:“法國的象征與驕做”》等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貴文物以各種方式流出宮外。后來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員會在組織點查清宮物品時,發現清室復辟的企圖。為杜絕這一妄想,委員會認為必須迅速成立故宮博物院。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宮成了故宮,終于向平民百姓開放。此后,國民政府組織人員整理、刊布清宮檔策,共出版各類檔案書刊達50余種,300多冊,1200萬字,同時也產生了我國近代第一批從事歷史檔策工作的專業隊伍??箲鸨l后,故宮博物院數十萬件文物,歷時十余年,行程數萬里,南移西遷,文物基本無損,創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奇跡。新中國成立前夕,故宮部分文物被轉運臺灣。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國有了兩個同根同源的故宮博物院。1995年,兩岸故宮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國室答萃》,故宮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獡嵭郎豆蕦m博物院80年》(1)據材料一指出盧浮宮功能的主要變化,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時代背景,簡析故宮博物院成立;南移西遷及20世紀90年代等發展階段的歷史意義。

(3)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盧浮宮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的不同之處,并簡述兩者共同的文化價值。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舂秋戰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戰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著書立說,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百家爭嗚”局面出現。這一時期思想文化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頭。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思想史》上卷等(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并分析這些主張產生的時代背景。

材料二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領域廣闊。兩漢之際,來自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到宋明的融合,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的宋明理學形成。中國建塔藝術源于佛教,又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建筑。中華文化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綿延不絕,傳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摘編自選擇性必修三《文化交流與傳播》(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文化的歷史特點及價值。

材料三公元前4世紀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

3——5世紀;儒學在東南亞地區傳播。

7世紀;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為藍本。

8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和歐洲。

15世紀;鄭和下西洋。

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出現“中國熱”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與社會制度的調整,禮崩樂壞成為富有時代特征的顯性文化。此前累世傳承的國家宗教祭祀系統以及神學體系,隨著人文精神的興起而被逐漸破壞。成國中晚期的秦國諸君多表現出尚法重刑的執政趨向,宗教意識則相對淡漠,國家宗教系統與神學體糸的發展亦顯緩慢而遲滯。秦始皇承數世余烈,開創曠古之業,更把此種風氣推于極致。在秦帝國神權系統的建構過程中,秦始皇孜孜不倦地追求長生之術。其實是欲以個人神權取代此前的公眾神學系統,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國家宗教系統與神學體系的紊亂與崩潰?!幾栽瑢汖垺肚貪h時期國家宗教與神學體系的整合與建構》材料二在漢承秦制的時代視野,下,漢代政治文化體系的探索與建構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秦人既有的文化遺產。直至漢武帝時,始承漢初以來豐碩的文化遺產.革易舊制,銳意創新.國家宗教與神學體系的建構,遂得達于大成。漢武帝的神權改造與統一表現出鮮明的“去秦朝化”特征,去除戰國秦代的區域性傾向,完成了對全國山川神祇的整合,堪稱一場意義重大的文化大變革。漢代國家宗教與神學系統的整合與統一,對于漢代帝國政治文化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漢武帝通過對這一重要文化資源的整理改造,進一步提升了西漢帝國的凝聚力,對漢民族的形成、帝制時代政治文明的演變發展皆產生了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幾云涯街荨蹲穼ひ患褐!袊糯男叛鍪澜纭怠担?)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朝國家宗教系統與神學體系的紊亂與崩潰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國家信仰文化體系發展特點和歷史影響。

(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信仰文化體系的理解。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數中的比例。

。公元年代。

世界人口。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最高估計數。

最低估計數。

最低估計數。

1

700

1100

1400

1600

1700

1800

3.27億。

2.07億。

3.20億。

3.74億。

5.79億。

6.79億。

11.24億。

1.70億。

3.01億。

3.50億。

5.45億。

6.10億。

8.14億。

0.60億。

0.58億。

1.00億。

0.75億。

2.00億。

1.50億。

3.40億。

18.35%—35.29%

27.05%

31.25%—33.22%

20.05%—21.43%

34.54%—36.70%

22.09%—24.59%

30.25%—41.77%

——摘編自葛劍雄《疆域與人口》(1)根據材料說明中國古代人口變化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長的經濟因素。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婆羅門有效地利用了他們精通的《吠陀經》即贊美詩。這些贊美詩在舉行宗教儀式和獻祭時被大聲朗誦。它們通過口頭代代相傳而留傳下來,由于它們在人們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詞逐音地熟記。作為這一寶貴遺產的保管人和傳送者,婆羅門能夠以高于世俗首長剎帝利的印度社會領導人的身份,宣稱并實施自己的主張和要求。材料二佛教到12世紀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達之時,它僅存在于少數幾個地方,并處于沒落狀態。這一偉大的宗教運動從其誕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個原因是,它未能為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機做好準備,未能為出生、結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關鍵性的轉變提供種種儀式。對比之下,婆羅門則準備好自己的種種禮儀。這一事實保證他們盡管遭到改革者們的攻擊卻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羅門自己也從事改革。他們在富于哲理性的經典《奧義書》中,提出了他們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陨喜牧暇幾运顾蚶锇⒅Z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產生的社會基礎是什么?這說明了印度文化傳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佛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然則救之之道當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講西學約而論之,西洋今日,業無論兵、農、工、商,治無論家、國、天下,蔑(無)一事焉不資于學公等從事西學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國從來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學之后,以歸求反觀,而后有以窺其精微,而服其為不可易也。——嚴復《救亡決論》(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親見七年之民國與歐羅巴四年亙古未有之血戰,覺彼族三百年之進化,只做到“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獓缽汀杜c熊純如書》(1918年)(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嚴復對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態度及其原因。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二中嚴復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否符合當時的思想潮流并說明理由。

(3)根據材料并結合當今時代,你認為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從秦漢以來;每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如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永嘉之亂”至南北朝、“安史之亂”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亂”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遷;而自明朝“以來,無論是“大槐樹移民”還是近代向內蒙古、東北和其他邊疆地區的移民,山西人都占有重要地位。山西同時也接收了大量外來移民,從夏、商、周時代頻繁遷入的部族,封國和宗族,從漢代開始的少數民族內遷,南方居民被強制北遷,北魏時大規模移民于代地,直到近代,大批外來移民在山西定居,與本地人融為一體,成為山西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葛劍雄《山西移民史序言》材料二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歲輒從人學貿易。俟蓄積有資,始歸納婦。納婦后,仍出營利,率二三年一歸省,其常例也。或命途蹇剝,或事故縈繞,一二十載不得歸,甚或金盡裘敝,恥還鄉里,萍飄蓬轉,不通音問者,亦往往有之。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山西移民現象呈現的特點并分析引發移民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清代山西移民出現的新情況并說明其影響。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2題,共16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從夏后氏比較籠統的霸權;經過商人同心圓布局的統治機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網絡,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促使“中原”成為中央政權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圓的方式擴散其勢力于各處。整個中國是一個“天下”。“天下”沒有邊。也沒有界線,有向遠處擴散而逐漸淡化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不一定是統治的權力,而是通過文化交融而構成的一個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種地方文化。將各種地方文化吸納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漸變,共存而不排他。這樣一個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響力,終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國"。

——摘編自許倬云《說中國》根據材料,提取一個觀點,自擬論題.并結合史實進行簡要論述。(要求:論題鮮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古人有句話;叫做“溫故知新”。普通的解釋,就是一面來溫故,一面去知新;溫故是一事,知新又是一事。但這句話要應用在史學上,便是一件事。溫故是知新的手段,知新是溫故的目的。改作歷史,重新整理歷史的材料,都是溫故的工夫。在這溫的工作中,自然可以得到許多的新知。我們還可以把這句倒裝過來說,“知新溫故”這就是說拿我們日新月異所進步的知識,去重作歷史?!肮省钡氖鞘聦?,“新”的是知識。人們對于實在的事實的認識,終不能完全,所以要不斷的溫;人們對于事實的認識,是一天一天的進步,所以以此去不斷的溫故的事實,亦必不斷的有些新見解涌現出來。這樣子我們認識了這永續生存的歷史。

——摘編自李守常《史學要論》從材料中提出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18分)18、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19、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20、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題,共12分)1、C【分析】【分析】

【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托馬斯·阿奎那是中古西歐的著名神學家,《神學大全》是他的代表作。故選C;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是宗教改革的倡導者,排除AB;羅蘭與題意不符,排除D。2、D【分析】【詳解】

腓尼基字母向東西兩個方向發展,演化出希臘字母和阿拉馬字母,這說明文字的發展有利于文化傳承和交流,D正確;A表述絕對,排除;材料強調的是西亞在文字發展歷史中的起源地位而非交匯,排除B;C錯在“主要”,排除。3、D【分析】【分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成吉思汗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為蒙古帝國開疆拓土奠定了基礎,D正確;根據題干信息“蒙古帝國”可排除A、B;忽必烈建立元朝,排除C。故選D。4、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英美等國開始陸續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中葉,大批印度、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勞工來到美洲,簽署契約,形成苦力貿易,為美洲、大洋洲開發作出了貢獻,B項正確;黑人奴隸貿易在19世紀中葉基本被禁止,排除A項;印第安人是美洲原住民,被歐洲殖民者大量屠殺,他們與大洋洲開發沒有關系,排除C項;19世紀中葉,華工為美洲和大洋洲開發作出重要貢獻,而西方殖民者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開發,但也給這些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排除D項。故選B項。5、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可知,匈奴人西遷促進了歐洲西羅馬帝國的衰落,為日耳曼諸國的建立提供了機會,A項正確;這一遷徙浪潮促成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產生與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進程”,排除B項;推動了“海上民族”崛起不屬于其影響,排除C項;公元前2千紀,赫梯人便已掌握馬拉戰車技術,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C【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唐代各類學校入學資格”,結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受教育者基本都是官僚子弟,不同的官員進入不同的學校,體現等級觀念對教育的影響,C項正確;僅從受教育者的狀況,無法得出學校的教育體系情況,排除A項;從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等級要求,這樣不利于階層的流動,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等級觀念的影響,無法得出庶族地主的地位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7、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8題,共16分)8、略

【分析】【分析】

【詳解】

因素:根據材料一中“十九世紀后半期,歐洲列強挾工業革命喚起的強大威力,基本上實現了對全球的統治”“‘適者生存’等這樣一些思想,很合乎歐洲人的胃口”“達爾文認為僅適用于生物界的‘進化論’,被‘誤讀’為也是‘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對比“嚴復把《進化論與倫理學》譯為《天演論》之后,‘進化論’適合于‘生物界’的思想與內容被完全略去,這樣,‘進化論’就成為專門適合于‘人類社會’的理論了”可知,作者對材料的選取和運用的不同導致了“誤讀”“誤譯”;對比材料二中“(18世紀)英方所要表達的原意”“中方官員翻譯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作者的立場和價值觀取向不同導致了“誤讀”“誤譯”;根據“從一個‘溫良恭儉讓’的政治文化氛圍中,來到一個充滿競爭精神的國度,加上歐洲社會的公共傳媒與社會輿論彌漫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浸染,使嚴復對歐洲文明的認知和他對中西文化的比較,不能不受影響”等信息,綜合材料一、二可知,影響“誤讀”和“誤譯”的主要因素還包括時代環境等。【解析】因素:作者立場不同;作者的價值觀取向不同;作者對材料的選取和運用不同;時代環境的影響等。9、略

【分析】【詳解】

(1)主要變化:據材料“盧浮宮的歷史始于13世紀初,當時是一座既可用于存放王室的檔案和珍寶,同時又可存放國王的犬馬和戰俘的城堡”可知;存放王室物品的城堡,凸顯王權的政治中心;據材料“14世紀,查理五世將盧浮宮改為王宮,并進行了擴建。后經多位君主改建;擴建,作為王宮的盧浮宮的規模越來越大”可知,成為規模宏大的王宮;據材料“1791年,國民議會宣布,盧浮宮既是王室的居所,又是匯集科學、藝術的紀念物以及進行公共教育的場所”可知,轉變為公共文化教育的場所。

變化原因:據所學可從封建王權的不斷加強;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公民教育與大眾文化的發展;民族主義觀念的促進等方面回答。

(2)成立:據材料可從辛亥革命推封建帝制;成立故官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帝制殘余、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識、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回答。

南移西遷:據材料“抗戰爆發后,故宮博物院數十萬件文物,歷時十余年,行程數萬里,南移西遷,文物基本無損,創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奇跡”可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南移西遷故官博物院文物,保護了中華文化遺產。

90年代: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九二共識”達成;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合作交流、推動了民族文化認同、有助于加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等方面回答。

(3)不同:據材料“拿破侖在東征西伐中,把大量的藝術品從被征服的國家運到了巴黎,其中的不少珍品由此成為盧浮宮的藏品。”可知;盧浮宮的部分藏品來自于侵略和掠奪;據材料“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宮成了故宮,終于向平民百姓開放。此后,國民政府組織人員整理;刊布清宮檔策,共出版各類檔案書刊達50余種,300多冊,1200萬字”可知,故宮文物則是中國文化遺產和中外交流見證。

共同的文化價值:據所學可從收集整理文物,保護人類文化遺產;開發文物價值,普及和傳承文明;推進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交流和發展等角度回答?!窘馕觥浚?)主要變化:從存放王室物品的城堡到規模宏大的王宮;從凸顯王權的政治中心轉變為公共文化教育的場所;

變化原因:封建王權的不斷加強;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公民教育與大眾文化的發展:民族主義觀念的促進。

(2)成立:辛亥革命推封建帝制,成立故官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帝制殘余,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識,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南移西遷: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南移西遷故官博物院文物,保護了中華文化遺產。

90年代:“九二共識”達成,海峽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合作交流,推動了民族文化認同,有助于加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祖國統一。

(3)不同:盧浮宮的部分藏品來自于侵略和掠奪,故宮文物則是中國文化遺產和中外交流見證。

共同的文化價值:收集整理文物,保護人類文化遺產;開發文物價值,普及和傳承文明;推進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交流和發展。10、略

【分析】【詳解】

(1)根據“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內涵是仁,禮;時代背景綜合所學內容可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

(2)歷史特點:根據“中華文化形成了獨特的品格。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領域廣闊”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博大精深,領域廣闊;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結果;同時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來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結果;歷史悠久,綿延不絕。價值根據“中華文化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綿延不絕,傳承至今的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思想上的認識;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給我們提供一個思想指導作用;是我們面向未來的一個支撐點。

(3)本題結合所學內容進行作答即可。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華文化對世界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藥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窘馕觥浚?)內涵:仁;禮;時代背景: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分封制和宗法制走向衰落;經濟上鐵犁牛耕出現,社會生產力提升,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小農經濟形成;思想上私學出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2)歷史特點:博大精深;領域廣闊;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結果;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外來文化,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結果;歷史悠久,綿延不絕。價值:中國文化可以給我們帶來許多思想上的認識;讓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給我們提供一個思想指導作用;是我們面向未來的一個支撐點。

(3)中華文化對世界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世界的進步,近代化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離不開指南針;思想解放,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離不開造紙和印刷;而火藥又成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隋唐時中外交往空前頻繁,周邊國家大多仿效中國的各項制度。11、略

【分析】【詳解】

(1)原因:根據“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與社會制度的調整,禮崩樂壞成為富有時代特征的顯性文化。此前累世傳承的國家宗教祭祀系統以及神學體系,隨著人文精神的興起而被逐漸破壞”并結合所學可知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沖擊;人文精神興起;根據“秦國諸君多表現出尚法重刑的執政趨向,宗教意識則相對淡漠,國家宗教系統與神學體糸的發展亦顯緩慢而遲滯”得出秦國尚法重刑,忽視信仰文化的傳統;變革為主題的時代風氣影響;根據“秦始皇孜孜不倦地追求長生之術。其實是欲以個人神權取代此前的公眾神學系統”得出秦始皇謀求個人神權的影響。

(2)特點:根據“在漢承秦制的時代視野,下;漢代政治文化體系的探索與建構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秦人既有的文化遺產。直至漢武帝時,始承漢初以來豐碩的文化遺產,革易舊制,銳意創新”得出繼承和創新;融合、大一統。歷史影響根據“進一步提升了西漢帝國的凝聚力,對漢民族的形成、帝制時代政治文明的演變發展皆產生了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是強化了“君權神授”觀念;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政權合法性提供了依據;有利于塑造社會道德文化規范社會行為;提升了西漢國家凝聚力;推動了漢民族的形成;對后世政治文明影響深遠;加強思想文化統為儒家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3)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中國古代信仰文化體系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了民間社會文化,凸顯國家意識形態?!窘馕觥浚?)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沖擊;人文精神興起;秦國尚法重刑,忽視信仰文化的傳統;變革為主題的時代風氣影響;秦始皇謀求個人神權的影響。

(2)特點:繼承和創新;融合、大一統。

歷史影響:強化了“君權神授”觀念;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政權合法性提供了依據;有利于塑造社會道德文化。

規范社會行為;提升了西漢國家凝聚力;推動了漢民族的形成;對后世政治文明影響深遠;加強思想文化統為儒家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3)理解:中國古代信仰文化體系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信仰文化融合民間社會文化;古代信仰文化凸顯國家意識形態。12、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1800年中國人口有增有減,具有階段性;總趨勢是增長,但增長緩慢;根據表格“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看,中國人口在世界人口總數中占有三分之一左右,人口數量居世界前列。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唐宋時期生產工具的進步,如曲轅犁的發明,使精耕細作技術成熟;唐宋時期江南大規模開發,墾荒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明清時期美洲等高產農作物的傳入和廣泛種植;如唐朝的兩稅法、王安石變法中的募役法等賦稅政策變革,使人身依附關系松動等方面回答。【解析】(1)增長緩慢;具有階段性;人口數量居世界前列。

(2)①生產工具的進步,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②墾荒與耕地面積的擴大③外來農作物的傳入和廣泛種植④出現賦稅政策變革,人身依附關系松動等⑤僅出現經濟發展等13、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中的“婆羅門”“高于世俗首長剎帝利的印度社會領導人的身份”可知這是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在舉行宗教儀式和獻祭時被大聲朗誦”回答即可。

第(2)問,從材料二“未能為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機做好準備”“婆羅門則準備好自己的種種禮儀”“婆羅門自己也從事改革”等信息總結?!窘馕觥浚?)社會基礎:種姓制度。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濃厚;文化靠口頭傳播,創造了精美的史詩。

(2)沒能為世俗生活提供種種儀式;婆羅門教的沖擊;自身缺乏改革。14、略

【分析】【詳解】

(1)不同態度:據材料一“痛除八股而大講西學公等從事西學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國從來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可知,1895年時,嚴復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學習價值;據材料二“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可知,1918年時,嚴復否定西方文明,主張回歸中國傳統文化。原因:據材料一“嚴復《救亡決論》(1895年)”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是戊戌變法時期,因此圍繞戊戌變法的背景分析嚴復肯定西方文化的學習價值的原因。據材料二“嚴復《與熊純如書》(1918年)”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國內處于新文化運動時期,國外處于一戰時期,因此需分別從新文化運動和一戰兩方面分析嚴復否定西方文明,主張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原因。

(2)不符合。理由:結合新文化運動時期及其后的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據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時期全面向西方學習成為時代潮流;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以俄為師”成為新的救亡選擇。嚴復的態度相對保守,不符合當時的思想潮流。

(3)本題主要考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梢猿滞耆扯ǖ膽B度,從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影響、對增強中國的文化自信、擴大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進行思考;也可以主張既需要繼承,也需要發展,繼承的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剔除其糟;發展則是要借鑒其他地區的優秀文化,即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等。【解析】(1)材料一批判中國傳統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學習價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張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維新變法時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變法;新文化運動時期,對社會現狀不滿,一戰又使其對西方文明失望。

(2)與當時的思想主流不符。理由:新文化運動時期全面向西方學習成為時代潮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以俄為師”成為新的救亡選擇。嚴復的態度相對保守。

(3)答案示例: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要繼承,也要反思;要增強文化自信;對于傳統文化如何揚棄,既要放到具體時空予以具體分析,也要在一個長時段內加以總體評判。15、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材料一中“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永嘉之亂’至南北朝、‘安史之亂’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亂’至元末;都有大批山西人外遷”可知,移民現象長期存在;根據“有大批山西人外遷”“也接收了大量外來移民”可知,移民形式多樣;根據“夏、商、周時代頻繁遷入的部族,封國和宗族”“漢代開始的少數民族內遷,南方居民被強制北遷”“近代,大批外來移民在山西定居”等信息可知,移民階段性特征明顯。原因:根據材料一中“‘永嘉之亂’至南北朝、‘安史之亂’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亂’至元末”可知,戰爭和社會動蕩;根據“向內蒙古、東北和其他邊疆地區的移民”可知,戍邊和開發邊疆;根據“北魏時大規模移民于代地”可知,民族融合;根據“大槐樹移民”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山西移民現象出現的原因還包括,人地關系緊張和發生自然災害等。

(2)新情況:根據材料二中“山西人多商于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代山西出現商業性移民。影響:根據材料二中“十余歲輒從人學貿易”,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生活、商業、經濟和社會進步等方面辯證分析可知,清代山西出現商業性移民,緩解了山西人地矛盾,改變了山西社會風氣,為移入地的開發做出貢獻,促進了清代商業發展和山西財富的積累。【解析】(1)特點:移民現象長期存在;移民形式多樣;移民階段性特征明顯。原因:戰爭和社會動蕩;發生自然災害;山西人地關系緊張;戍邊和開發邊疆;民族融合。

(2)新情況:出現商業性移民。影響:緩解山西人地矛盾;改變山西社會風氣;為移入地的開發做出貢獻;促進清代商業發展;促進山西財富的積累。四、論述題(共2題,共16分)16、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材料提出一些有關中國的重要概念,如“天下”觀念,多元文化等。根據前后的表述可以提取出多個觀點,例如“夏商西周是古代中國文明的濫觴”,可以從夏商到西周天下共主觀念的形成,也可從尊神到敬德的角度來論證中華政治文化的奠基;又如可提煉出“中國文化具有漸變和交融的特征”,可以從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特征中尋找論證角度,例如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儒學在發展中不斷地吸收其他學說并趨時更新,又如漢族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不斷受到少數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使中華文化更為廣博;還可提煉出“中國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可以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多元一體的形成或發展表現上來進行論證?!窘馕觥渴纠?/p>

論題:中國文化具有漸變和交融的特征。

闡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長期的發展中與周邊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并發展。

中國主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儒學在不同時期不斷吸收融合各家思想精華的成果。如漢代儒家吸收了陰陽;道、法家等學說內容;形成新儒學,適應了統治需要。魏晉隋唐時,佛道盛行,宋儒吸取佛道的思想,形成理學,成為封建社會后期的正統思想。中華民族的文化風俗是在各民族長期共存、相互交流融合的基礎上而形成的。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隨之傳入中原的有葡萄、石榴等水果,也有西域的樂舞、胡琴,豐富了中原民族的文化生活。魏晉隋唐時期,漢族同少數民族長期地交融,漢族接受了如胡床、胡食等習俗。

綜上,在包容開放和博采眾長的文化氛圍下,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氣度恢弘。17、略

【分析】【詳解】

論述:首先根據題目要求,閱讀材料,提出論題,如根據材料中“(溫故知新)就是一面來溫故,一面去知新”“重新整理歷史的材料,都是溫故的工夫”“溫(故)的工作中,自然可以得到許多的新知”“人們對于實在的事實的認識,終不能完全,所以要不斷的溫;人們對于事實的認識,是一天一天的進步”等信息,可概括得出論題“在溫故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得到許多新知,對于歷史史實的重溫,就是一個對史料再加工,再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相關的史實會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將論題明確下來后,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學界對東西方經濟模式或經濟理論發展等研究不斷深化等為例,分析、說明論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指出在歷史學習中,對關聯歷史的回顧重溫會使我們得出更深層次的認知,從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