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滬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1頁
2025年滬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2頁
2025年滬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3頁
2025年滬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4頁
2025年滬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滬科版選修1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616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有學者指出:900多年之前,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梁啟超更是指出,在這個“金融管制的辦法”中,其中的一些辦法“如同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這里所說如同銀行的辦法有A.青苗法方田均稅法B.均輸法市易法C.青苗法市易法D.免役法均輸法2、明治維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反對幕府將軍的統治。明治維新開始以后,“政權建設是明治政府一切舉措的重中之重,維新勢力打著‘尊皇’的旗號,把遠離權力中心幾個世紀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來。”日本維新勢力這樣做的目的是A.結束封建割據建立近代國家B.實現君主立憲制的政治目標C.重建以天皇為首的專制統治D.借助中央王權推動經濟發展3、在19世紀中期,日本國內出現了一些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的現象。這些現象主要說明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A.要求擺脫封建束縛,發展資本主義B.已經成為推動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C.不滿幕府統治,要求改革社會現狀D.經濟實力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4、公元前4世紀一位雄辯家曾說:“德拉古的法律;不是用墨水寫的,而是用血寫成的”他是在說明。

A.《德拉古法典》用嚴刑峻法來維護貴族利益B《德拉古法典》制定過程充滿血腥。

C.《德拉古法典》實施過程中充滿激烈的斗爭D.《德拉古法典》沒有任何進步意義A.B.5、在一部歷史著作中曾有這樣的描述:英國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頭落地時,發出了痛苦的呼聲;看到查理二世返回倫敦時,夾道歡迎;同樣,光榮革命后,威廉和瑪麗在英國登陸時也是如此轟動。這反映了英國A.民眾對議會的種種舉措表示不滿B.民眾懷有尊重傳統的社會心理C.社會一直有制約王權的巨大力量D.王權與議會的矛盾不可調和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6、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與完善。

(1)確立:公元前6世紀末;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2)發展和完善:公元前5世紀,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促進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榮。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5題,共10分)7、(歷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豈親政,志在平北齊,定江南,統一全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集權,擴充兵力。一面削奪宗室諸王及勛貴大將的權勢,一面要求宗室諸王及將帥的故舊部屬不得盡忠于故主,要求只能以天子一人作為專心奉事對象。為了對北齊用兵,在府兵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幕兵范圍,將征兵對象推及到所有均田農民,且“改軍士為侍官”,“侍官”猶皇帝侍衛,明確了府兵的“禁旅”“宿衛”性質,改變了原先府兵將領“自相督率”的現象,當兵之民既有“侍官”的榮譽,又逃避了國家賦役,出現了均田農民踴躍當兵的局面。武帝大力整頓府兵軍紀,用法嚴整,又經常體察軍情,慰勉將帥,籠絡軍心。周武帝在釋免奴碑;雜戶的同時,為避免激化統治集團矛盾,又把部分奴碑賞賜給有功的將領和勛貴。建德二年(573年)武帝集群臣、沙門、道士,“辯釋三教先后”,結果得出“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后”的結論,建德三年五月,武帝“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建德六年平北齊,武帝又令斷齊境佛法。

——摘編自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略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周武帝改革的內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周武帝改革的影響。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紀末,部分官員、士紳鑒于國內度量衡雜亂無章的局面,呼吁政府進行改制。在“恪遵祖制,兼采西法”理念指導下,1908年,清政府頒布了《劃一度量權衡制度圖說總表》和《推行劃一度量衡制度暫行章程》,各地度量衡劃一工作漸次開展。為推行新制,清政府設立度量權衡局。然而,各地仍習慣于既有行政運行方式,新制的推行多由地方傳統部門及官員承擔,度量權衡局無法發揮作用。度量衡劃一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交易中業已形成的“習慣”,觸及不同地域、行業商人利益,新制推行并不如預期順利。加之中央權力式微,清政府難以掌控各省推行步調,諸多政策和措施被地方擱置拖延。隨著四川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相繼爆發,清政府忙于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已無暇顧及度量衡的改制。19世紀末,部分官員、士紳鑒于國內度量衡雜亂無章的局面,呼吁政府進行改制。在“恪遵祖制,兼采西法”理念指導下,1908年,清政府頒布了《劃一度量權衡制度圖說總表》和《推行劃一度量衡制度暫行章程》,各地度量衡劃一工作漸次開展。為推行新制,清政府設立度量權衡局。然而,各地仍習慣于既有行政運行方式,新制的推行多由地方傳統部門及官員承擔,度量權衡局無法發揮作用。度量衡劃一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交易中業已形成的“習慣”,觸及不同地域、行業商人利益,新制推行并不如預期順利。加之中央權力式微,清政府難以掌控各省推行步調,諸多政策和措施被地方擱置拖延。隨著四川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相繼爆發,清政府忙于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已無暇顧及度量衡的改制。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末度量衡改制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末度量衡改制失敗的原因。——摘編自鄭成林《清季劃一度量衡的醞釀與嘗試》9、【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政革回眸】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朝建立后,為了現國自己統治的經濟基融,明太祖朱元著力于恢復和友展農業生產。早在1358年朱元就派水軍元帥康茂才為督水田使,專管農田水利。救至1394年,成塘堰40987處,河162處,敗陂梁堤岸5048處。1365年朱元詔令裁種桑麻和木棉,同時把種植桑麻木的多少作為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重要標準。由于元末田地多為豪強所霸,1370年遷徙蘇、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戶到臨濠(鳳陽府)。大量富戶遠離鄉土,減輕了當地農民的剝削。1372年詔令陜西、河南,山東等州縣田地,允許農民盡カ開墾,缺少耕牛,派官到廣東購買,然后分給農戶。明初對于新撫地區的夏秋糧稅,多次進行減免。江南地區也以支持戰爭有功,多次減免。對受災地區也以免稅為救濟——朱元璋推行發展農業經濟的措施,使全國交納田賦的土地總額增加到五六百萬頃之多。荒地大部分開墾了,生產有了恢復和發展,但民流下的血和淚,卻養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正是在此基礎上,明初封建經濟得到了一定恢復和發展。——摘編自夏曾佑《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括明初發展農業措施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太祖進行農業改革的影響。10、【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契丹族是我國古代北方草原上的古老民族,“逐水草畜牧,居氈盧,環車為營。”當中原處于唐之后的五代十國分裂割據之際,契丹族憑借武力迅速在北方崛起。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正式宣布登基稱帝,建立契丹國(后改稱遼)。而此時中原地區烽煙四起,民不堪命,大批漢人離開故土,逃往相對安定的北方契丹地區。阿保機按照唐代的規制另置州縣城郭令其居業,讓漢人保持原有的生產生活習俗與制度,這就是頭下軍州。阿保機也“平諸第之機,弭兵輕賦,專意于農”。公元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正式從后晉接收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契丹在此地最初采用的是民族高壓政策,對占領區進行粗暴的掠奪和殘殺,漢人紛紛起來進行反抗。之后遼太宗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國制(遼朝固有制度)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官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使得“燕薊之地陷于胡虜且百年而忘南顧之心”,遼朝“自阿保機創業于其初,德光恢廓于其后,吞并諸蕃,割據漢界,南北開疆兩千里,東西四千里,戒器之備,戰馬之多,前古未有,子孫繼統二百三十余年。”——摘編自《遼代的“一國兩制”》等(1)根據材料,概括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的背景。(2)根據材料,簡析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的作用。11、【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朝時期,東南各地陸續出現類似里甲銀制度的改革。如天順年間浙江的“均平銀”(又稱“甲首錢”),成化年間廣東的“均平銀”,成化、弘治之際福建的“綱銀”法,正德以前江西出現的“板榜銀”以及行于南直隸各府的“直日銀”,等等。這些改革雖名稱各異,但有其共同點:一是將原來由里甲承擔的力役部分攤于田地,折銀征收;二是官府征銀后雇人應役,并支應上供物料及里甲多種支費;三是里甲人戶除里長依然應役外,其余甲首不再應役。廣東名儒陳獻章有詩贊新會知縣丁積的“均平錢”法:“長官愿似丁明府,甲首終歲不到衙。”甲首終歲不到衙,這意味著里甲改革,通過征收白銀,使全國約有10%的甲首即普通農戶從十年一輪的正役中解脫出來。明朝時期,東南各地陸續出現類似里甲銀制度的改革。如天順年間浙江的“均平銀”(又稱“甲首錢”),成化年間廣東的“均平銀”,成化、弘治之際福建的“綱銀”法,正德以前江西出現的“板榜銀”以及行于南直隸各府的“直日銀”,等等。這些改革雖名稱各異,但有其共同點:一是將原來由里甲承擔的力役部分攤于田地,折銀征收;二是官府征銀后雇人應役,并支應上供物料及里甲多種支費;三是里甲人戶除里長依然應役外,其余甲首不再應役。廣東名儒陳獻章有詩贊新會知縣丁積的“均平錢”法:“長官愿似丁明府,甲首終歲不到衙。”甲首終歲不到衙,這意味著里甲改革,通過征收白銀,使全國約有10%的甲首即普通農戶從十年一輪的正役中解脫出來。——摘編自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改革和社會轉型》

(1)根據材料;概括里甲銀改革的主要內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里甲銀改革的歷史意義。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C【分析】【詳解】

“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指的是王安石變法推行的青苗法市易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使政府承擔了今天銀行的職能。市易法,指平價收購市上滯銷的貨物,并允許商賈貸款或賒貨,按規定收取息金。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就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故選C。方田均稅法,“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縣令負責丈量土地,“均稅”就是以“方田”的結果為依據均定稅數,這個法令是針對豪強隱漏田稅、為增加政府的田賦收入而發布的,無法體現銀行的職能,排除A;均輸法,要求發運使必須清楚東南六路的生產情況和北宋宮廷的需求情況,依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必須在路程較近的生產地采購,節省貨款和轉運費,無法體現銀行的職能,排除BD。2、A【分析】日本明治維新的根本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把“天皇重新抬出來”是為了結束封建專制的幕府統治,故A項正確;BD兩項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日本明治維新建立的是以天皇為首的君主立憲制,故C項錯誤。所以答案選A。3、D【分析】材料“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反映了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經濟實力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或參與政權,故D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擺脫封建束縛的要求,故A錯誤;材料未涉及推動政治改革的問題,故B錯誤;材料也沒有反映改革社會現狀的要求,故C錯誤。故選D。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關鍵信息“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向將軍、大名貸款,出錢購買武士身份,或直接參與藩政”,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經濟實力增強,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或參與政權的角度進4、A【分析】試題分析:分析題干;注意其強調的是《德拉古法典》的血腥性,或者說是嚴酷性,實際上是考查《德拉古法典》的特點,根據所學,這部法典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嚴刑峻法,而它維護的是貴族的利益,題干所強調的正是這一點,所以答案為A。

考點:梭倫改革。

點評:此題難度中等,解題關鍵是準確理解題干含義,特別注意題干強調的是這部法典本身的嚴酷性,而不是其實施過程中的特點。5、B【分析】【詳解】

據材料“查理一世人頭落地時痛苦查理二世返回倫敦時,夾道歡迎威廉和瑪麗在英國登陸時也是如此轟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英國民眾對國王的尊崇和懷念,國王是英國傳統社會的象征之一,故這反映了英國民眾懷有尊重傳統的社會心理,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眾和議會的關系,無法體現民眾對議會的種種舉措表示不滿,故A項錯誤;“社會一直有制約王權的巨大力量”說法過于絕對,故C項錯誤;材料未涉及王權與議會的矛盾的問題,故D項錯誤。故選B。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6、略

【分析】公元前6世紀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劃分十個地區部落取代過去的四個氏族部落,以五百人會議代替梭倫創立的四百人會議,創立十將軍委員會和陶片放逐法,這些措施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革使各級官職向廣大公民開放,為貧苦公民參加政權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證,這使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空前繁榮。故答案為“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解析】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三、材料分析題(共5題,共10分)7、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北周武帝改革;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歸納概括的能力,難度一般。

(1)第一小問從材料“一面削奪宗室諸王及勛貴大將的權勢;一面要求宗室諸王及將帥的故舊部屬不得盡忠于故主,要求只能以天子一人作為專心奉事對象。”可以得出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為了對北齊用兵,在府兵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募兵范圍,將征兵對象推及到所有均田農民當兵之民既有‘侍官’的榮譽,又逃避了國家賦役,出現了均田農民踴躍當兵的局面。”可以得出改革府兵制,擴大府兵范圍,提高府兵社會地位;從材料“周武帝在釋免奴碑;雜戶的同時”可以得出釋免奴婢;從材料“武帝‘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建德六年平北齊,武帝又令斷齊境佛法。”可以得出抑制佛教。對于周武帝改革的背景,從材料“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豈親政,志在平北齊,定江南,統一全國”可以知道周武帝雄心壯志,滅北齊,統一南北;從材料“一面削奪宗室諸王及勛貴大將的權勢,一面要求宗室諸王及將帥的故舊部屬不得盡忠于故主”可以得出宗室諸王與將領權大,削弱中央集權;從材料“改變了原先府兵將領‘自相督率’的現象”可以得出分裂割據,戰爭頻繁;從材料“武帝并令還民”可以得出佛教與政府爭奪經濟利益;結合所學可知誅殺權臣,掌握實權。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周武帝改革的影響,可以按照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從積極、消極兩方面來回答。【解析】(1)內容: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府兵制,擴大府兵范圍,提高府兵社會地位;抑制佛教;釋免奴婢。

背景:宗室諸王與將領權大;削弱中央集權;分裂割據,戰爭頻繁;佛教與政府爭奪經濟利益;誅殺權臣,掌握實權;周武帝雄心壯志(滅北齊,統一南北)

(2)增強了北周的實力,為滅北齊、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抑制佛教、釋免奴婢,補充了農業勞動力;增加了政府賦稅,促進了經濟發展;為隋唐時期兵制改革奠定基礎;激化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為之后的政權更替埋下伏筆8、略

【分析】【分析】

(1)

背景:根據所學得出商業發展和區域性市場形成的需要;根據“部分官員;士紳”得出有識之士的推動;根據“部分官員、士紳鑒于國內度量衡雜亂無章的局面;呼吁政府進行改制”得出原有度量衡雜亂無章的弊病;清末新政的推行;根據“恪遵祖制,兼采西法”得出西方度量衡制度影響。

(2)

失敗原因:根據“然而;各地仍習慣于既有行政運行方式”得出傳統習慣和制度影響;根據“觸及不同地域;行業商人利益”得出新政觸及部分地區商人利益;根據“加之中央權力式微”得出中央權威下降;根據“隨著四川保路運動和武昌起義相繼爆發,清政府忙于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已無暇顧及度量衡的改制。”得出革命形勢發展。

【點睛】【解析】(1)背景:商業發展和區域性市場形成的需要;有識之士的推動;原有度量衡雜亂無章的弊病;清末新政的推行;西方度量衡制度影響。

(2)失敗原因:傳統習慣和制度影響;新政觸及部分地區商人利益;中央權威下降;革命形勢發展。9、略

【分析】【詳解】

(1)依據材料“早在1358年朱元就派水軍元帥康茂才為督水田使;專管農田水利”可知任用軍事官吏管理農田水利;依據材料“把種植桑麻木的多少作為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重要標準”可知經濟作物發展快慢與考核地方官吏相聯;依據材料“遷徙蘇;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戶到臨濠(風陽府)。大量富戶遠離鄉土,減輕了當地農民的剝削。”可知注重縮小貧富農民的差距;依據材料“明初對于新撫地區的夏秋糧稅,多次進行減免。江南地區也以支持戰爭有功,多次減免”“對受災地區也以免稅為救濟”的信息可知注重對新撫、受災地區的減免稅收。

(2)影響:依據材料和所學從積極和消極的角度分析。積極的角度依據材料“荒地大部分開墾了”的信息可知大量墾荒,有利于耕地面積增加;依據材料“使全國交納田賦的土地總額增加到五六百萬頃之多”可知促進國家財政增收;依據材料“是在此基礎上,明初封建經濟得到了一定恢復和發展”可知有利于生產和經濟恢復和發展;結合所學可知促進社會穩定,鞏固整治。局限:依據材料“養肥了新皇朝的封建地主”的信息和所學從明太祖進行農業改革的實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