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學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唐代,毋庸置疑是一個彌漫著詩的時代。這時期詩歌的繁榮與統治者的熱衷有關,也與詩歌發展至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有關,同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詩賦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在詩歌發展史上,律詩定型于初唐,而為律詩制定規則的沈佺期、宋之問恰恰曾擔任科舉考試的考官。所謂“文無第一”,文學創作方式千差萬別,很難統一標準斷言孰優孰劣,而考試就需要一個客觀、可衡量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律詩的標準。科舉試詩詩體是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于是文人們大力作五言律詩。律詩在唐代的迅速發展與科舉考試不無關系。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實際上就是少年時準備科舉試詩的習作。這時代的很多詩人都有很小年紀開始作詩的記錄,比如駱賓王的《詠鵝》傳說是其七歲時寫的,杜甫說自己“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王維則“九歲知屬辭”。詩人早慧并非因為某種基因突變而使這個時代誕生了很多詩歌天才,而是作為社會制度的科舉規則使然。在唐代,詩歌并不只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種全民狂歡。中唐傳奇小說集《集異記》中記有一則軼事:開元年間的某一天,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一同在旗亭飲酒。這時候來了一些梨園伶人在宴會上演唱樂歌。三人在一旁觀看,并偷偷約定,伶人們演唱誰的詩作最多即為優勝。只聽一位伶人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于是王昌齡笑著在墻上畫一道標記,表明伶人們演唱了一首自己的詩。接著又有一位伶人演唱了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適也笑著在墻上畫一道標記。之后伶人又唱王昌齡的“奉帚平明金殿開”一詩,這時王之渙有點坐不住了,強撐面子道:“這都是些俗人,豈能唱陽春白雪的曲子。”他指著伶人中看起來技藝最好的一位說:“如果這位唱的還不是我的詩,我以后就甘拜下風,再不敢跟你們比高下。”過了一會兒,這位伶人果然唱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則軼事本身可能出自演繹,然而,宴飲娛樂時演唱詩歌在唐代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這自是無疑。現藏于湖南博物館的唐長沙窯青釉褐彩詩文執壺上寫的一首詩也許能讓我們更真切感受詩歌是如何彌漫在唐代人的生活中的。這首詩寫道:“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哢春聲。”春天的池水、小草、人、鳥兒,毫無修飾的白描;語言隨性得像隨口吟出,卻將生機盎然的春天景象展現在我們面前,靈動自然、音韻和諧。這是一個全民皆能詩的時代。孟郊《教坊歌兒》道:“十歲小小兒,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詩獨臨川。”唐代的人們浸潤在詩歌的世界中,詩歌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那些流傳千古、后人無法企及的詩歌與詩人之所以誕生在這個時代,并不是橫空出世,而正是因為有如此豐厚的詩歌土壤的滋養。(摘編自《詩歌在唐代達到高潮:“詩必盛唐”有失偏頗,當代人如何學詩?》)材料二:唐代詩歌的發展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潮,這一高潮的出現,是由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成熟,也由于中國古代以五七言為代表的詩歌經過長期的發展,而終于也趨于成熟。這兩個發展成熟的過程都是長期的,曲折的。到了隋唐統一后,正好都步步進入了高潮。兩個高潮的匯合當然要比一個高潮更有力量,這就使得唐詩的局面波瀾壯闊,如春風得意,晴空萬里,永遠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唐詩的走向高潮,詩歌的特色就表現為更近于自然流露;這乃是藝術上的歸真返璞,語言上的真正解放;建安以來詩曾經一度離開了歌的傳統,這時便又重新接近起來。若是對照賦是“不歌而誦”的,那么賦的衰亡,豈不也正是歌的復興的又一佐證嗎?絕句的涌現因此乃成為詩壇上一個新的突破。唐人歌唱的詩以絕句為主。絕句來源于民歌,南北朝民歌中早已出現了大量的絕句,但是詩人中卻很少有這類的寫作,直到盛唐詩歌高潮的到來,絕句才一躍而為詩壇最活躍的表現形式。張若虛以《春江花月夜》一首,便譽滿詩壇,正因為這首詩實際上乃是由九首絕句接連而成的,所以特別新鮮活潑。《春江花月夜》屬于南朝“吳聲歌曲”,原來正是民歌中的絕句,張若虛這首詩因此每四句便換一次韻,全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旋律不斷地再涌現;從月出到月落,若斷若續的組成一個抒情的長篇。而四句與四句之間,由于不斷地換韻,就更自然地流露出它的飛躍性。飛躍性乃是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征,只是有時隱約有時明顯而已。飛躍性的充沛自如,乃是一種詩歌語言完全成熟的表現,也是詩歌抒情性的豐富涌現。“李白斗酒詩百篇”也只有在這樣的詩歌高潮上才能如此得心應手。如果說建安以來的五言古詩還難免較多散文的成分,那么絕句也就意味著詩歌語言的更為純凈化;絕句的登上詩壇,因此可說是五七言詩充分成熟的又一個鮮明標志。唐人的七古相對的說要比五古活躍得多,就因為五古還不免有時習慣于長期以來過渡性的表現方式,而七古則是全新的。七古正如絕句,也都是到了盛唐詩歌高潮的到來,才一躍而為詩壇的寵兒。五古一般頗少換韻,而七古則總是不斷地換韻。例如李頎的《古從軍行》短短的十二句,就三易其韻,每一韻其實也就相當于一個絕句。七古遠自曹丕的《燕歌行》、鮑照的《擬行路難》,就是以歌行起家的,它與絕句在歌的傳統上所以有著一脈相通之處。七古也正如絕句并不是唐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但是都要等到唐詩的高潮中才大顯身手,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嗎?律詩也是唐詩走向高潮中形成的一種詩體,它是從排律中演進而成的;包括它的平仄律;也是從五言排律的“聲病說”中演進而成的。它既與民歌沒有淵源,也是不能用來歌唱的;但它在演進中卻是沿著一條刪繁就簡、擺脫鋪陳的道路;把煩瑣的“四聲八病”變為簡單易行的平仄律,把沉悶冗長的排比鋪陳,變為每首只有八句,而八句中又只有中間四句要求一定要排偶。這就大大提高了詩歌語言的精練性。排偶作為中國語言文字特有的一種擅長,在詩中自然地出現本來也是正常的。七古中就常有偶句,絕句中也是偶然有的,問題在于是否自然。我們不禁要問五言排律既然是“詩賦取士”中規定的詩體,律詩憑借什么力量又能突破它的影響,完成自身的演進與變革呢?答案只能是當時詩壇趨向自然流露的巨大浪潮給予了這解放的力量。律詩因此比起排律來要洗練得多、飛動得多,而這又正是與絕句、七古的特色一脈相通的。絕句、七古、律詩都是唐詩高潮中的新生事物。絕句雖然最為短小,卻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它是最接近于歌的,最有別于散文的,最“天然去雕飾”的。它的登上詩壇,意味著詩歌語言的完全成熟而歸真返璞,是唐詩高潮中最鮮明的一顆明珠,最突出的一個標志。(摘編自林庚《唐代這一詩歌高潮來之不易》)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在唐代繁榮除了與統治者的熱衷有關,最重要的原因是詩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B.材料舉白居易少年作詩的事例,是為了說明唐代的人從少年就開始準備科舉考試。C.唐代是一個全民皆能詩的時代,詩歌融入唐人的生活中,成為唐人生活的一部分。D.材料舉《集異記》中的軼事,說明在唐代,詩歌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種全民狂歡。2.下列對材料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絕句來源于民歌,它的涌現成為詩壇上一個新的突破,也體現著詩歌的復興。B.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實際上乃是九首絕句接連而成,所以該詩新鮮活潑。C.絕句登上詩壇,其語言的飛躍性,是詩歌語言完全成熟的表現。D.律詩能夠突破五言排律的體式,是因為律詩要比排律洗練和生動。3.根據材料相關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白《將進酒》一詩多次換韻,體現唐代詩歌語言的完全成熟和豐富的抒情性。B.杜甫《登高》一詩中的頷、頸兩聯體現律詩中間四句必須排偶的要求。C.我們可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領略詩歌語言的飛動與洗練。D.《涉江采芙蓉》一詩具備解放的語言、新鮮飛動的旋律和真摯的情感。4.兩則材料都提到了唐代詩歌的高潮,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請根據材料加以概括。5.請根據材料二,概括詩歌發展到唐代發生了哪些變化。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生命劉建超①他掙扎了幾十分鐘,覺得只是徒勞,巨大的暗流推得他距岸邊越來越遠。他索性平靜地浮在海面上,隨著海浪漂流,岸邊漸漸變成了一條線從眼前消失。②天,暗下來,蔚藍的大海收起炫麗的姿色,一抹沉黑。天空如一張灰色的網,罩著四際,罩著他的心。③這次水下攝影的計劃,他籌備了好幾天,可是下水后的捕捉卻總不能令他滿意。他有些焦急,滿腦子都是點線面的交錯,卻不知游離了設定的區域,海浪暗涌將他推向深海。他開始并不緊張,也不在意。他在海軍陸戰隊當過兵,海上生存訓練他總是優秀。他知道,現在最重要的是保存體能,潛水服可以讓他保持身體的熱量,他盡量減少活動,像一塊漂浮在水面的木頭。④海上起風了,浪大了,氣溫在下降,陣陣寒意襲來。海浪的咆哮似乎要撕碎他,隨時都有可能將他吞噬。他緊張起來,他感受到死亡在向自己逼近。他不斷地調整著姿勢,調整著呼吸,在駭浪中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⑤他從浪涌中醒來,天已經亮了,他四周望望,一片浩瀚汪洋。太陽很刺眼,赤熱的陽光炙烤著他,沒吃沒喝,體力消失得很快。嘴唇干裂,手也泡得腫脹。他有些絕望,他不知道自己還是否能堅持下去。打起精神,他又環顧四周,海面漂浮的能入口的植物都在嘴里咀嚼,包括一條腐魚。他拿起掛在脖子上的相機,茫然地望著一片天,一片海,身下一片藍,眼前一片藍,有幾只海鳥在翱翔。⑥他攝影的技術提高很快,他的攝影作品也大大小小得過幾個獎,可就是沒有拿到全國的獎。他不服氣,為了這次全國的攝影大賽,他選了一個不熟悉的海域下了水。為了自己的那么點自尊,那個面子的虛榮,竟然將自己陷入了命懸一線的窘境。⑦他的臉上起滿了水泡,嘴唇干裂滲著血絲,手背手心的皮膚開始脫落。他處在半昏半醒的狀態,他覺得自己的靈魂已經游離了他的身體,他開始出現幻覺。落日在海的盡頭收回了最后一抹光亮,他又進入了一個黑暗。還好,今晚的夜空中有星星。⑧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想起這首歌,他從來沒有覺得夜空中的星星和他這么親近,他竟然能聽到星星密密匝匝的說話聲。一顆流星滑過天際,人死了能化作一顆流星,給觀賞星空的人帶來一瞬間的驚喜也是美好的結局。名利、地位、金錢、財物算個什么東西,都是身外之物。他覺得死也是個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把頭埋進海水,深深地吸一口氣,所有的世間凡塵就隨之消失,他艱難地翻過身,把頭扎進水里,憋著氣望著黑洞洞的深海,突然,眼前出現了戰友,他們都在鄙視他,嘲笑他是個膽小鬼。生命是可貴的,怎么能輕易揮霍?生活是美好的,怎么能遇到挫折就放棄追求?有勇氣活著才是高尚。他抬起頭躍出海面,深深喘口氣,對著夜海一聲長吼。⑨他從昏迷中醒來,又是一個早晨,迷茫的眼前是剛剛升出海面的太陽,海面泛著紅鯉般的波浪。忽然,成千上萬條不知名的魚兒躍出海面,迎著朝陽盡情歡舞,那壯觀的情景,讓他仿佛置身于仙境,置身于海市蜃樓。他本能地舉起相機,按下快門。⑩他在海上漂流的第四天,被過往的船只救起,幾乎沒有了生命跡象的他竟然頑強地活過來了。他的攝影作品《生命》獲得全國大賽的金獎。新聞媒體采訪請他談談獲獎感受,他只說了兩句話:敬畏生命,擁抱大海。(有刪改)6.下列對這篇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和《老人與海》的主人公面對來自大自然的壓迫,他們都展現了富有生命韌性的“硬漢形象”。B.小說主人公為了獲得全國攝影大賽的獎,他冒險下了一個不熟悉的海域,因此讓自己陷入了命懸一線的困境。C.小說主人公曾在“海軍當兵”的軍隊生活經歷,使其長時間在海上漂浮卻最終脫險的結果合情合理。D.小說主人公在海上命懸一線的困境中,始終沒有放棄對生命的希望,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才讓他順利脫險。7.下列對這篇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第一段寫主人公能夠平靜地面對巨大的暗流把他推向大海的困境,與第四段介紹他有海上生存訓練形成照應。B.小說用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環境描寫等多種手法有力地塑造出人物頑強勇敢的形象。C.小說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為我們展現了大海的神奇景象和塑造了孤膽英雄的“硬漢形象”。D.小說以第三人稱展開敘述,但運用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全知視角。這種敘述方式能夠客觀、真實地敘述小說故事情節。8.小說中的多處環境描寫契合主人公心緒的變化,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9.有評論家說,該小說平實簡單卻主題深刻。請根據小說內容談談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季孫問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言明其化而已也。魯有父子訟者,康子曰:“殺之。”孔子曰:“未可殺也夫民不知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是則上過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為本,今殺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誅之,是虐殺不辜也。三軍大敗,不可誅也;獄訟不治,不可刑也;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矣;躬行不從,而后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訟者聞之,乃請無訟。”魯哀公問政于孔子,對曰:“政在使民富且壽。”哀公曰:“何謂也?”孔子曰:“薄賦斂則民富,無事則遠罪,遠罪則民壽。”公曰:“若是,則寡人貧矣。”孔子曰:“《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文王問于呂望曰:“為天下若何?”對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道之國富倉府,是謂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對曰:“宿善不祥。”是日也,發其倉府,以振鰥寡孤獨。魯國之法,魯人有贖臣妾于諸侯者,取金于府。子貢贖人于諸侯,而還其金。孔子聞之曰:“賜失之矣。圣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其身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贖而受金,則為不廉,不受則后莫復贖。自今以來,魯人不復贖矣。”孔子可謂通于化矣。(選自《說苑·政理》,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未可A殺也B夫民不知C子父訟之D不善者E久矣F是則上過也G上H有道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善,指行善,與“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五石之瓠》)中的“善”字含義不同。B.而,表轉折,與“人而不仁”(《論語》)中的“而”字用法含義相同。C.三軍,古代可指軍隊的統稱,與“三軍可奪帥也”(《論語》)中的“三軍”含義相同。D.亡,指滅亡,與“故不孝不慈亡”(《兼愛》)中的“亡”字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強調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他認為要對百姓施以教化,反對季康子不先施行教化就用刑罰來羞辱不孝之人的做法。B.孔子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來類比君王與百姓的關系,來說明百姓富足了君王不會貧窮的道理。C.呂望認為行王道的國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國家使士大夫富足,還認為知道好卻不實行是不吉利的。周文王聽從了建議,當天就賑濟百姓。D.子貢從諸侯國贖買魯國人卻不去報銷,自以為是義舉,孔子知道后卻反對子貢的做法。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2)躬行不從,而后俟之以刑,則民知罪矣。14.孔子為什么批評子貢的做法?請結合材料說明原因。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二礪鄭思肖①愁里高歌梁父吟②,猶如金玉戛商音。十年勾踐亡吳計,七日包胥哭楚心。秋送新鴻哀破國,晝行饑虎齧③空林。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陸沉④?[注]①鄭思肖:宋末詩人,宋亡后,改名思肖,以示不忘故國。②《梁父吟》:樂曲名,詩人因欽慕諸葛亮恢復中原的壯志,所以也愛唱這個曲調。③齧:痛咬。④陸沉:淪陷。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把高歌《梁父吟》的聲音比作悲壯的“金玉戛商音”,為全詩奠定了愁悶悲涼的情感基調。B.頷聯運用典故,寫出詩人有包胥哭師秦庭七天七夜的堅心,以及要學勾踐立下十年亡吳的大志。C.詩人在秋季目送鴻雁回歸,可惜南宋已亡,以飛禽走獸來烘托失國之悲,極寫游子的離愁別緒。D.此首詩歌寫于宋亡國以后,詩人發出莊嚴的誓言。二礪,一礪即砥石磨刀用,二礪即磨煉志氣。16.尾聯中,詩人是如何將自己的復雜情感交織在一起的?請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習近平總書記鼓勵青年人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要承擔起實現強國夢的重大責任,正如曾子在《論語·泰伯》中所說的“,”。(2)《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作為根本的句子是“,”。(3)《春江花月夜》中,與張九齡《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異曲同工的一句是“”。詩人張若虛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詩中描寫的明月給人的感覺也是孤單的,“”一句便是證明。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前段時間,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館。引人關注的,除了上新的文物“重器”,還有考古一線的年輕人。能從事考古,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種幸運。每個人有自己的成長經歷,考古人的成長也有自己的規律可循。走出校門后,首先參加考古發掘,在領隊的帶領下成長;大概要經過幾年歷練,并通過嚴格考核,才可以成為領隊,負責重要遺址的發掘。但正是這種歷練,讓考古界①。近年來,考古事業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視和關注,也給了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舞臺。暑假期間,筆者參加了一個考古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發言者都是年輕的考古人,而這樣的會議已經舉辦了多次。大家②,對理論話題進行了熱烈的、開放的討論,隨后還去考古遺址進行了參觀研討,滿目都是年輕的面孔,讓人羨慕的不僅是他們對學術的熱情和誠摯,還有他們彼此相約去“工地”看看。多年前,在考古還是冷門學科時,一位考古學家寫過一篇文章——《要是有個青年考古工作者來問道》。文中寫道:“首先,我要向他道喜,因為他選擇了一項③的學科。”眼下新學期已經到來,很多大學都開設了考古學本科教育,又一批熱愛考古的年輕學子走進課堂。時至今日,中國考古迎來黃金時代,期待這些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努力鉆研、刻苦實踐,讓“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繼續發揚光大。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工地”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見到堿地,他說:“治住它,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B.這是激烈的戰火中一個很有意義的“插曲”。(《大戰中的插曲》)C.也許因為這點,姑娘們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話”。(《哦,香雪》)D.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拿來主義》)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雷暴哮喘又稱雷暴性哮喘或風暴性哮喘,是一種在雷暴等氣象或天氣條件下出現的哮喘暴發現象,其發生與氣候變化、城市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有一定關聯性。多見于春季或初夏。空氣中花粉濃度較高的地區,遭遇雷雨天氣時,花粉、霉菌等過敏原被雷擊后,會成為更小的顆粒,①,導致過敏患者出現或加重咳嗽、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哮喘癥狀,這種因雷雨天氣引起的哮喘或哮喘加重被稱為雷暴哮喘。雷暴天氣可導致易感個體或人群發生哮喘大暴發,癥狀表現為輕至重度不等,②。雷暴哮喘的發生與三大因素有關,③,二是空氣中花粉濃度較高,三是存在過敏體質人群。不僅會導致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急性發作,卻可能導致普通人出現呼吸急促、喘息等哮喘癥狀。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得超過12個字。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2.請依據上面的文字內容,給“雷暴哮喘”下定義。不超過40個字。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學記》中提道:“親其師則信其道。”說明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學習和成長至關重要;《師說》中提道:“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強調師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尊重。你理想中的師生關系是什么樣的?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參考答案:1.C2.D3.D4.①材料一側重于介紹唐代詩歌達到高潮主要體現兩方面:一方面,詩歌在唐代,并不只是一種精英文化,而是一種全民狂歡;一方面,詩歌在唐代彌漫在唐代人的生活中。②材料二側重于介紹絕句、七古、律詩成為唐詩高潮中的新生事物的原因。5.①語言方面:詩歌語言充沛自如的飛躍性和精練性。②藝術方面:藝術上呈現返璞歸真的特點。③題材方面:絕句、七古、律詩到唐代發展成熟,并達到高潮。【導讀】材料探討了唐代詩歌的繁榮原因及其藝術特點。材料一指出唐代詩歌的繁榮受統治者熱衷、詩歌成熟及科舉考試的影響,詩歌成為全民文化的一部分。材料二分析了唐代詩歌發展的高峰來自政治、經濟、文化的成熟和詩體的演進,強調絕句、七古、律詩的創新與成熟反映了詩歌語言的自然流露和去雕飾,成為詩歌高潮的標志。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A.“最重要的原因是詩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錯,材料一第一段“同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詩賦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并沒有說詩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是最重要的原因;B.“是為了說明唐代的人從少年就開始準備科舉考試”錯,材料一“詩人早慧并非因為某種基因突變而使這個時代誕生了很多詩歌天才,而是作為社會制度的科舉規則使然”可知舉白居易的事例是為了證明詩人早慧是作為社會制度的科舉規則使然;D.“說明在唐代,詩歌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種全民狂歡”錯,材料一說的是“在唐代,詩歌并不只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種全民狂歡”,選項誤把遞進關系當成并列關系。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D.“律詩能夠突破五言排律的體式,是因為……”錯誤。根據材料二第四段最后一句“律詩因此比起排律來要洗練得多、飛動得多”可知,選項因果倒置。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推斷的能力。D.“《涉江采芙蓉》一詩具備……”錯誤,《涉江采芙蓉》屬于五古,原文“唐人的七古相對的說要比五古活躍得多,就因為五古還不免有時習慣于長期以來過渡性的表現方式,而七古則是全新的。七古正如絕句,也都是到了盛唐詩歌高潮的到來,才一躍而為詩壇的寵兒。五古一般頗少換韻,而七古則總是不斷地換韻”,《涉江采芙蓉》沒有換韻,并不能體現解放的語言和新鮮飛動的旋律。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材料一指出唐代是一個彌漫著詩的時代,這主要體現在“在唐代,詩歌并不只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種全民狂歡”“這是一個全民皆能詩的時代……唐代的人們浸潤在詩歌的世界中,詩歌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據此可知,材料一側重于介紹唐代詩歌達到高潮的兩個體現:詩歌在唐代,并不只是一種精英文化,而是一種全民狂歡;詩歌在唐代彌漫在唐代人的生活中。從材料二“唐代詩歌的發展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潮,這一高潮的出現,是由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成熟,也由于中國古代以五七言為代表的詩歌經過長期的發展,而終于也趨于成熟”“絕句的涌現因此乃成為詩壇上一個新的突破。唐人歌唱的詩以絕句為主”“絕句來源于民歌,南北朝民歌中早已出現了大量的絕句,但是詩人中卻很少有這類的寫作,直到盛唐詩歌高潮的到來,絕句才一躍而為詩壇最活躍的表現形式”“律詩也是唐詩走向高潮中形成的一種詩體”“絕句、七古、律詩都是唐詩高潮中的新生事物”可以看出,材料二著重討論了唐詩中絕句、七古、律詩在唐詩高潮中成為新生事物的原因。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語言方面:從材料二第三段“飛躍性乃是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征,只是有時隱約有時明顯而已。飛躍性的充沛自如,乃是一種詩歌語言完全成熟的表現,也是詩歌抒情性的豐富涌現”可以看出,詩歌發展到唐代,語言出現了充沛自如的飛躍性,標志著詩歌語言的完全成熟;從材料二第四段“它在演進中卻是沿著一條刪繁就簡、擺脫鋪陳的道路”“這就大大提高了詩歌語言的精練性”可以看出,詩歌發展到唐代,語言的精練性大大提高了;藝術方面:從材料二最后一段“絕句……的登上詩壇,意味著詩歌語言的完全成熟而歸真返璞,是唐詩高潮中最鮮明的一顆明珠,最突出的一個標志”可以看出,詩歌發展到唐代,詩歌語言完全成熟二歸真返璞;題材方面:從材料二第三段“直到盛唐詩歌高潮的到來,絕句才一躍而為詩壇最活躍的表現形式”“七古則是全新的。七古正如絕句,也都是到了盛唐詩歌高潮的到來,才一躍而為詩壇的寵兒”、第四段“律詩也是唐詩走向高潮中形成的一種詩體”和最后一段“絕句、七古、律詩都是唐詩高潮中的新生事物”可以看出,詩歌發展到唐代,絕句、七古、律詩成為新生事物,并發展到成熟階段。6.D7.C8.①小說第二段從大海顏色由炫麗變成沉黑到第四段大海起風了、浪大了的環境變化,主人公的心緒也從不緊張到緊張。②從第四段的大海起風了,浪大了到第五段太陽很刺眼,主人公的心緒從之前的緊張到絕望。③從第五段太陽很刺眼到第八段的星星的描寫,主人公的心緒也有之前的絕望到放棄到重燃希望的轉變。9.①小說情節平實簡單。小說開端簡要介紹人物的背景,以及遇險的原因,接著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最終選擇勇敢面對,然后獲救。情節沒有大的波瀾起伏,可謂平實簡單。②人物形象平實簡單。小說塑造了一位在海上遇險后,不自我放棄,面對困難進行斗爭的人物形象。人物沒有什么驚天壯舉,也沒有復雜的經歷,顯得平實簡單。③小說在主題上展示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贊美了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勇于斗爭的精神,在簡單的敘述中揭示了深刻的主題。【導語】小說《生命》展現了主人公在絕境中面臨生死考驗,從最初的恐慌到最終的內心蛻變,揭示了生命的韌性和勇氣。文中大量的環境描寫與心緒變化相契合,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小說不僅塑造了一個堅韌不拔的形象,也深化了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傳遞出珍惜生命、勇于挑戰的深刻主題。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始終沒有放棄對生命的希望”錯誤。文中第⑤段“他有些絕望,他不知道自己還是否能堅持下去”和第⑧段“他艱難地翻過身,把頭扎進水里”,這些都表明他曾有一瞬試圖放棄生命。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浪漫主義手法”錯誤,“忽然,成千上萬條不知名的魚兒躍出海面,迎著朝陽盡情歡舞,那壯觀的情景,讓他仿佛置身于仙境,置身于海市蜃樓”小說展現了大海的壯觀神奇景象,并不是虛寫,不屬于浪漫主義手法。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的能力。①第二段天暗下來后,大海“收起炫麗的姿色,一抹沉黑”,天空“如一張灰色的網”,這種壓抑的環境變化,正契合了主人公因游離設定區域,距岸邊越來越遠而產生的緊張情緒,環境的黑暗加重了他內心的迷茫與無助。②第四段海上起風,浪大溫降,“海浪的咆哮似乎要撕碎他”,第五段“太陽很刺眼,赤熱的陽光炙烤著他”,在這惡劣的環境下,主人公感受到了死亡的逼近,內心由緊張轉為絕望,環境的兇險與他內心的恐懼相互交織。③第八段夜空中閃爍的星星與流星的出現,再次觸動了主人公對生命的思索和情感的波動,使他從死亡的邊緣找到重新生活的勇氣,由第五段的絕望轉化為重燃希望。9.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①情節平實簡單。結合“他掙扎了幾十分鐘,覺得只是徒勞,巨大的暗流推的他距岸邊越來越遠。”可知,巨大的暗流推的他距岸邊越來越遠,表明文章主人公遇險,小說開端即敘述主人公遇險漂浮在海面上,簡要介紹人物遇險的原因。接著寫人物的心理活動,主人公在面對困局時,馬上意識到面臨生死攸關的危險,他曾有一瞬試圖放棄生命。但主人公眼前出現“戰友”,激發他脫離困境,最終選擇勇敢面對,然后獲救。情節簡單,無復雜的故事線索與過多的旁支末節。②人物形象平實簡單。結合“生命是可貴的,怎么能輕易揮霍?生活是美好的,怎么能遇到挫折就放棄追求,有勇氣活著才是高尚”可知,主人公意識到生命是可貴的,不能輕易揮霍,生活是美好的,不能遇到挫折就放棄追求,要有勇氣活著才是高尚。小說塑造了一位在海上遇險后,不自我放棄,面對困難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舉動,人物形象簡單自然。③主題深刻。結合“幾乎沒有了生命跡象的他竟然頑強地活過來了。他的攝影作品《生命》獲得全國大賽的金獎。新聞媒體采訪請他談談獲獎感受,他只說了兩句話:敬畏生命,擁抱大海”可知,主人公在幾乎沒有了生命跡象的他竟然頑強地活過來了,在談獲獎感受時,只提到要敬畏生命。小說主題明確直接,通過主人公海上漂流的生死考驗,傳達出敬畏生命、珍惜生活、不輕易放棄追求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沒有過多的隱喻和含蓄表達,在平實的敘述中凸顯主題。10.BFG11.B12.C13.(1)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2)(執政者)自己親身實行了還有百姓不服從,隨后再用刑罰等待他們(用犯罪刑罰懲治他們),這樣百姓就知道什么是罪過了。14.①因為通過把人贖回領到獎賞,可以對老百姓產生教化作用,并不單單為了迎合自己的行為。②因為當時魯國貧者多,對普通窮人來說,沒有了獎賞就不會主動去贖人,子貢把贖回魯國落難者的義舉推向了絕路。【導語】這篇文言文選自《說苑·政理》,通過多個歷史故事,傳達了孔子和其他賢者的治國理念。孔子主張以德化民,反對用刑殺立威,認為君主的德行影響百姓。文中王道、霸道的對比,以及子貢不當義舉的批評,強調治理國家的核心在于教化先行。文章通過對話論述、以子比父的例子,體現儒家重視仁政、道德教育的政治思想,對當時及后世皆有深遠影響。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說)“不能殺死他們。百姓不懂得父子互相告狀不對已經很久了,這是上面執政者的過錯。(如果)執政者遵循正道……”“未可”是修飾“殺”的否定詞,A處不能斷開;“也”是句末語氣詞,從B處斷開;“子父訟之不善”是主謂結構作“久”的主語,其中“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久”形容詞作謂語,“子父訟之不善者久矣”作“知”的賓語,即CDE處不能斷開,“矣”是句末語氣詞,F處斷開;“是……也”屬于判斷句,G處斷開;第二個“上”作“有道”的主語,H處不能斷開。故選BFG。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以及文化常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A.正確。行善/擅長、善于。句意:您要是想行善,老百姓也就善良了。/宋國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皮膚凍裂的藥的人。B.錯誤。轉折連詞,卻/假設連詞,如果。句意:不教導卻誅殺人。/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C.正確。句意:軍隊打了大敗仗。/軍隊的首領可以改變。D.正確。滅亡/消失、不存在。句意:即將滅亡的國家使倉庫富足。/因此不孝和不慈的現象都不存在了。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士大夫”錯誤,“霸國富士”指的是“武士”;“當天就賑濟百姓”錯誤,擴大了范圍,原文說的是“是日也,發其倉府,以振鰥寡孤獨”,說的是賑濟鰥寡孤獨。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君子”,在位者;“小人”,在下的人;“偃”,倒;“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以“也”為標志的判斷句。(2)“躬行”,親身實行;“俟”,等待;“俟之以刑”,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刑俟之”。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孔子認為“圣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導可施于百姓,非獨適其身之行也。”子貢雖然出于善意贖人,但拒絕收金可能讓其他人望而卻步,不愿再贖,從而失去教化和引導民眾的效果。②孔子提到“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意味著魯國的富人少,窮人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贖人后接受金錢被認為是不廉潔的行為,那么窮人將無法承擔贖人的金錢,從而無法去贖回自己的同胞,把贖回魯國落難者的義舉推向了絕路。參考譯文:季孫向孔子問道:“如果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樣?”孔子說:“您治理國家,哪里用得著殺戮呢?您要是想行善,老百姓也就善良了。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在草上,草必定跟著倒。”這是說,只要在上的人自己行得正,不用刑罰的老百姓也就跟著行得正了。魯國有一對父子打官司,季康子說:“把他們殺掉。”孔子說:“不能殺。百姓長久以來不知道父子之間打官司是不好的事情,這是在上位者的過錯。在上位的人行為合乎道義,這種事就不會發生了。”季康子說:“治理百姓以孝為本,現在殺掉一個人來羞辱不孝的人,不也可以嗎?”孔子說:“不先施以教化就殺戮,這是虐殺無辜啊。軍隊打了大敗仗,不能因此誅殺將領;司法訴訟處理不好,不能因此刑罰司法官;在上位的人先給百姓施以教化,百姓仍做壞事,再用刑罰來懲治他們,那么百姓就知道自己的罪過了。打官司的人聽到這個消息,就請求不再打官司了。”魯哀公向孔子詢問為政治國的事,孔子回答說:“為政的目的在于讓百姓富裕而且長壽。”魯哀公問:“怎么說呢(說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減輕賦稅,百姓就會富足;沒有爭斗的事,百姓就遠離了犯罪;遠離了犯罪就會長壽。”魯哀公說:“像這樣,那我就會貧窮了。”孔子說:“《詩經》上說:‘和樂平易的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沒有見過孩子富足了而父母卻貧窮的。”周文王問呂望說:“如何治理天下?”呂望回答說:“行王道的國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國家使武士富足,僅能保存自己的國家使大夫富足,即將滅亡的國家使倉庫富足,這就叫上邊富有而下邊貧窮。”周文王聽后說:“講得好。”呂望又回答說:“好事隔夜(卻不實行)是不吉利的。”就在這天,周文王就打開糧倉和錢庫,用來賑濟年老喪偶、沒有兒女的人和失去父母的孤兒。魯國的法律,魯國人從諸侯國贖回臣妾的,可以到官府領取贖金。子貢從諸侯國贖回魯國人,卻不去領取贖金。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子貢做得不對。圣人做事,可以移風易俗,教導百姓,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行為準則。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貧窮的人多,贖回臣妾后領取贖金,就會被認為是不廉潔;不領取贖金,那以后就沒有人再去贖人了。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再贖人了。”孔子可以說是通曉教化的道理啊。15.C16.①運用了夸張手法,表明詩人巨大的亡國之痛與對侵略者強烈的痛恨。尾聯中作者被激起義忿,表達了對元朝恨之入骨,不共戴天,詩人在體現了想要復仇的決心的同時表達了對宋朝的愛,可謂愛與恨交織在了一起。②運用反問,在表達對侵略者極度的痛恨的同時,在心中立下莊嚴雄壯的愛國誓言,強調自己想要收復失地的決心,愛與恨交織,表現了詩人堅定不移的愛國信念。【導語】鄭思肖的《二礪》表達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詩中通過運用典故和自然景象,表現了詩人對故國淪陷的憤慨與悲哀,以及誓死不忘復國的決心。尾聯則將這種情感推向高潮,以堅定的誓言展示出對祖國不再陸沉的渴望和信心,全詩情感深沉、表達緊湊。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古詩內容的能力。C.“極寫游子的離愁別緒”錯誤。“秋送新鴻哀破國,晝行饑虎齧空林”的意思是“秋雁悲鳴也懂得亡國的慘痛,空林餓虎白晝也要出來咬人”,詩人目送鴻雁離去表達的是亡國者對國家山河破碎的哀憐與悲痛。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情感、觀點態度的能力。①“胸中有誓深于海”運用夸張手法,極言詩人誓言的深沉程度。詩人的亡國之痛如同大海般深邃無垠,這痛苦中包含著對國家往昔繁榮的懷念,對如今山河破碎的悲嘆,而這一切都源于他對宋朝的熱愛。同時,這種痛苦又轉化為對侵略者的強烈憤恨,因為是侵略者造成了這一切慘狀。而如此深沉的誓言,也體現出詩人堅定的復國決心,他愿以這如海般深沉的意志去抗爭,去努力恢復大宋江山。此詩句將愛國、痛國、恨敵、復國的復雜情感融合在一起。②“肯使神州竟陸沉”運用反問,強烈表達了詩人絕不甘心神州大地(指代南宋國土)就此沉淪于敵手的決心。這反問背后是對侵略者的切齒痛恨,也是詩人愛國之情的強烈抒發,他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忍見其淪陷,從而堅定地立下誓言要收復失地,反問句將愛與恨、痛苦與決心等復雜情感交織得更為緊密,表達得更為強烈,表現出詩人堅定不移的愛國信念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海上明月共潮生皎皎空中孤月輪【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弘毅、庶、壹、皎。18.①人才輩出

②暢所欲言

③前途無量19.B【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由前文“大概要經過幾年歷練,并通過嚴格考核,才可以成為領隊,負責重要遺址的發掘”,該空是表述“這種歷練”的結果,這里是在強調考古行業通過嚴格的訓練和考核過程,不斷有新的人才涌現,故可填“人才輩出”。人才輩出: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斷地大量涌現。

②由前文“筆者參加了一個考古主題的學術研討會,發言者都是年輕的考古人”,后文“對理論話題進行了熱烈的、開放的討論”可知,這里描述的是在考古學的學術研討會上,年輕的考古人可以無拘無束地發表意見,自由熱烈地討論,故可填“暢所欲言”。暢所欲言:表示痛快地把心里想說的話全部講出來。

③由前文“我要向他道喜”,后文“中國考古迎來黃金時代”可知,前文提到考古學家對選擇考古行業的年輕人表示祝賀,隱含著這是一門充滿前景的學科;后文提到中國考古迎來黃金發展期,說明考古專業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故可填“前途無量”。前途無量:指一個人的前途沒有限量;有廣闊的發展空間。19.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文中“工地”的引號,指的是考古發掘現場,表特殊含義。A.引號是引用話語的作用。B.引號的作用是表特殊含義。和文中的引號作用相同。C.引號是表示特定稱謂。D.引號是表示諷刺或否定的作用。故選B。20.①更容易被人體吸入②嚴重者可危及生命③一是雷暴天氣21.雷暴天氣不僅會導致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急性發作,也可能導致普通人出現呼吸急促、喘息等哮喘癥狀。22.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