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論復習提綱_第1頁
文化概論復習提綱_第2頁
文化概論復習提綱_第3頁
文化概論復習提綱_第4頁
文化概論復習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復習提綱考試類型版一、選擇、多選、填空、1、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詞匯、語法。四要素:語音、語匯、語義、語法。(107)2、漢語詞匯的發展:積累式發展、社會變革時期詞匯積累速度加快、語言接觸是漢語詞匯豐富的一個重要途徑、舊詞的消亡、基本詞匯的穩定性。3、漢語語音的發展:詞匯語音形式由單派生為主逐漸變成以雙音合成為主、標準語語音中濁音聲母清化、韻母入聲韻尾消失、聲母韻母主要發展趨勢是先繁豐后逐步簡化、語音變化具有系統性。4、漢語語法的發展:語序和虛詞是漢語的主要的語法手段,漢語的基本語序變化不大、虛詞不斷豐富、句式日漸豐富,句子結構日益精密化(109~110)5、漢語在世界語言中的地位: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漢語是聯合國指定的七種工作語言之一。(110)6、漢語所屬的類型和語系(111)按照語法結構來分,漢語屬于孤立語。(其他三種是:粘著語、屈折語、復綜語)按照語言的親屬關系來分,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其他的語系有: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閃-含語系、高加索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南亞語系以及其他一些語群和語言)7、漢語的特點:沒有表示語法意義的形態變化、有聲調、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因而同音詞多。(111)8、漢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現在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漢字是殷商甲骨文,此后經歷了西周金文、戰國文字、秦代小篆、漢代隸書和魏晉以來的楷書;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稱古文字,從隸書起的文字通稱今漢字(114)9、漢字的特點:形體與意義之間關系密切、屬于音節—語素文字、在二維平面上構造形體(116)10、中國天象記錄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世界第一(125)11、目前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彗星記錄和哈雷彗星記錄出自中國(125)12、中國天象記錄對現代天文學貢獻最大的是對新星和超新星的記錄(126)13、世界上對日月蝕的記載最早、最豐富的國家是中國(126)14、世界上最早的測天儀器——渾儀出自中國(126)15、在文明古國中,最早形成二十八宿的是中國(127)16、中國遠在一萬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時期,就發明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記日的方法,這是人類歷法的開端(127)(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7、殷代開始使用的四分歷,歲時為365.25日,是當時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127)18、南宋楊忠輔的《統天歷》和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歲時精確到365.2425日,與現代世界通用的公歷完全相同(128)19、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文化最重大的貢獻是十進制(127)20、如同《幾何原本》影響歐洲數學一樣深刻影響中國數學的著作是《九章算術》(129)21、魏晉南北朝時期數學界的兩顆巨星劉徽和祖沖之在確定圓周率方面做出了杰出貢獻(129)22、宋元四大數學家是秦九韶、李冶、楊輝、朱世杰(129)23、我國至今依然屹立于現代世界科學之林的惟一的傳統學科是中醫學(129)24、被達爾文高度評價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不朽巨著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31)25、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132~135)26、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綜合觀、辯證觀、內在觀(148~150)27、中國古代教育家有關教育教學的重要語錄(150~158)子曰:“有教無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28、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溫故知新學思并重、循序漸進由博返約、長善救失教學相長、言傳身教尊師愛生。(150~158)29、中國古代詩歌發展概況:至遲到公元前6世紀,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基本編訂了。《詩經》中的詩歌主要是四言詩。到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南方興起了另一類詩歌——楚辭。形式是雜言體,句末多以感嘆詞“兮”字結尾。漢代,五言詩和七言詩開始興起,經過魏晉南北朝的詩人的努力,在聲律和麗辭兩方面取得長足的進步。到唐代,五、七言詩的格律成熟,這種格律主要著眼于漢字四聲來諧調詩歌的韻律,堪稱中國詩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唐以后又有詞、曲等詩歌樣式的發展,但五、七言古體詩和格律詩一直最受世人的重視。(160)30、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況:其溯源為商代的甲骨卜辭和稍后的銅器銘文。隨著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轉變,出現了專門記錄商周時代王公的言辭、政令的《尚書》,標志著散文的形成。《尚書》之后,散文分別向偏重記敘的歷史散文和偏重論說的諸子散文兩個方向發展,形成了先秦散文。秦漢以后的散文發展為古文和駢文。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駢文占主導地位,中唐古文運動后,古文有逐漸確立起統治地位,直到近代白話文興起為止。秦漢后的散文除了敘事、論說之外,又增加了抒情功能。(160)31、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發展概況:其源頭可推至上古神話和史傳作品,但真正的文學創作則始于魏晉小說。魏晉及南北朝的小說有志怪和軼事小說兩大類,對后代的筆記小說有深遠的影響,直到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仍可視為它們的流風余韻。到唐代,傳奇小說奇峰突起,作家開始有意識地虛構作品。唐傳奇在情節結構和人物描寫等方面已達到很高的成就。與此同時,民間的說話藝術也開始發展,到宋代就產生了成熟的話本小說。到明清時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章回小說,標志著古典小說到達高峰,敘事文學的另一門類是戲曲。它萌芽于漢代百戲,經過唐戲和宋金雜劇的階段,到元雜劇臻于成熟。涌現出關漢卿、王實甫等戲劇大師,以后又進一步演變為清傳奇與近代戲曲。(160~161)32、中國古代文學的現代意義: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功能及認識功能歷久彌新,它是傳統文化中最容易為現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種形態,是溝通現代人與傳統文化的最直接的橋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最佳窗口。(161)33、《詩經》的地位、內容、藝術手法(161~162)A、地位:《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B、內容:《詩經》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工305篇,包括《國風》、《小雅》、《頌》(《商頌》、《魯頌》、《周頌》)。其內容有五:a、周部族的歷史;b、描寫古代田獵、畜牧、和農業生產的情景;c、描寫戰爭和徭役的情形;d、控訴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剝削;e、敘述愛情和婚姻。C、藝術手法:風雅頌賦比興。34、楚辭的體裁、代表作家、代表作品(162~163)A、體裁:騷體詩。B、代表作家、作品:屈原《離騷》、宋玉《登徒子賦》、賈誼《吊屈原賦》35、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詩經》、《楚辭》。(163)36、先秦主要的史書:《左傳》、《國語》、《戰國策》、《晏子春秋》(163)37、諸子散文發展的三個時期及代表作:1)春秋末年到戰國初期,此時的散文主要是語錄體,代表作是《論語》;2)戰國中葉,散文由語錄體向對話體、論辯體過渡,代表作《孟子》、《莊子》,3)戰國后期,此時的散文發展成專題論著,代表作《荀子》、《韓非子》。(163~164)38、賦的特點、類別、代表作和漢賦的時代精神(165)A、特點:鋪陳描寫,不歌而誦。B、類別及代表作:a、抒情敘志的短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b、鋪陳排比為主要手法的“體物”大賦。(主流)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C、漢賦的時代精神:漢賦的恢弘氣度是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積極樂觀的時代精神的藝術體現,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對自己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和對現實世界的熱愛。39、唐詩的發展過程,盛唐的兩大詩派,李白、杜甫的詩風、地位和影響(166~167)1)發展過程有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2)盛唐兩大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山水田園詩和以岑參、高適為首的邊塞詩派。3)詩風:李白:浪漫氣息和理想色彩。飄揚奔放。杜甫:憂國憂民和寫實主義。沉郁頓挫。4)地位:李白:盛唐氣象的代表。杜甫:其詩為后人稱為“詩史”。5)影響:李白、杜甫就有鮮明個性又有豐富內涵的詩歌,對后代詩歌的審美趣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0、中唐詩壇兩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特色(167)1)以白居易為首,元稹、張籍、王建、李紳等人為羽翼,他們主要繼承杜甫正視現實,抨擊黑暗的精神,強化了詩歌的諷諫美刺功能。在藝術上則以語言通俗流暢、風格平易近人為特征。2)以韓愈為首,孟郊、賈島、盧仝(tong35)、李賀等人為羽翼,他們主要繼承了杜甫在藝術上刻意求新、勇于創造的精神,特別致力于在杜詩中稍露端倪、尚未開拓的藝術境界。韓派詩人善于刻畫平凡,瑣屑乃至苦澀的生活和雄奇險怪乃至幽僻陰森的景象,藝術特征是語言戛戛獨造,風格或雄奇、或幽艷、或怪誕。41、宋詞的兩大流派、代表人物及宋詞的獨特傳統(167~168)1)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2)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3)宋詞傳統:1)婉約詞的傳統源遠流長,數量上占優勢。2)題材上注重個人生活而不是社會現實。3)表現功能上長于抒情短于敘事。4)風格上偏嗜陰柔而非陽剛雄豪。5)其美學特征是委婉含蓄。42、元雜劇的五類題材:1)愛情劇2)公案劇3)水滸劇4)世情劇5)歷史劇。(169)43、中國小說經歷的三個發展階段:先唐筆記小說、唐代傳奇小說、宋元話本小說。(171)44、明清六部著名長篇小說:明代“四大奇書”和清代長篇小說雙璧(171)。明代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金瓶梅》為“四大奇書”。清代長篇小說雙璧:《儒林外史》、《紅樓夢》。45、中國彩陶的特點(178)1)彩陶圖案從具象到抽象的過程與中國文化觀念的演進同步;2)彩陶圖案的結構特點與中國美學的基本法則相合。46、青銅紋飾兩個明顯的現象:1)饕餮紋。代表著重組變形法則。2)人獸共生。(178~180)47、中國古代建筑的四大類型及其主要特色(180~182)四大類型:宮殿、陵墓、寺廟、園林。主要特色:強調群體宏偉,不追求純空間的凝固的畫面,追求時間中展開,在時間的流動中展現自己的旨趣。48、中國古代雕塑的四個集群和兩個繪畫特點(182~183)1)四大集群:陵墓集群、宗教集群、建筑裝飾、工藝雕塑。2)繪畫特點:平面性;彩繪。49、中國歷代書法藝術特色: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義,明人尚態。(184)50、中國最偉大的書法藝術家:王羲之、顏真卿、張旭(185)51、中國古代繪畫的五大種類及其特點、形式(186)1)種類:宮廷繪畫、文人繪畫、宗教繪畫、市民繪畫、民間繪畫。2)宮廷繪畫:特點:追求精巧。形式:彩墨畫。文人繪畫:特點:抒情達意。形式:水墨畫。宗教繪畫:特點:解釋宗教內容。形式:彩色壁畫市民繪畫:特點:表現市民式小說故事的內容相連,在版面上達到妙境。形式:版畫。民間繪畫:特點:負載下層民眾的愿望。形式:年畫。52、中國繪畫的美學原則:1)散點透視的“游目”;2)以大觀小;3)遺貌取神;4)游目式的筆、色、墨。(187)53、中國音樂的種類及特色(188)1)種類:儀式音樂、宮廷舞樂、聲樂、獨奏器樂、民樂。2)特色:以旋律為主;理性精神;節奏宣泄。54、戲曲在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地位:對整個古代藝術的總結。(189)55、程式化和虛擬化使中國戲曲創造出了最具文化意味的形式美.(180~190)56、中國藝術的根本精神和基本準則:1)根本精神:氣韻生動。2)基本準則:虛實相生。(191)57、中國藝術的基本類型和最高境界(191~193)1)基本類型:陽剛和陰柔。2)最高境界:“和”。包括人與人之和,人與社會之和,人與宇宙之和。58、遠古的傳說是史學的源頭,卜辭和金文是中國歷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歷史記載,《尚書》是較早且更具有官書性質的歷史記載(194)59、《詩經·大雅》中一些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發展階段的傳說和歷史的詩篇,可以視為史詩(194)60、《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大史學家(194)61、戰國時代私人撰寫的歷史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左傳》、《國語》、《戰國策》(194)62、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司馬遷的《史記》,第一部斷代史是班固的《漢書》(195)63、梁啟超對中國史學的評價: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最發達;史學于世界各國中,惟中國最發達”。(195)64、編年史、紀傳體通史、紀傳體斷代史、紀事本末體和史評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及其作者(198~203)。1)編年史:《春秋》孔子整理。《左傳》左丘明。《漢紀》荀悅。《資治通鑒》司馬光。2)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遷。“二十四史”。3)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班固。4)紀事本末體:《通鑒紀事本末》袁樞。5)史評:《史通》劉知幾。《文史通義》章學誠。《廿二史考異》錢學昕。《廿二史札記》趙翼。65、中國文化形成的兩個重要基礎:小農自然經濟和家國一體的社會政治結構(210)66、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以倫理道德為核心(210)67、中國文化傳統的特點是強調真、善、美,而以善為核心(211)68、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211):“立德、立言、立功”69、孔子提出的“三達德”(知、仁、勇),孟子提出的“四基德”(仁、義、禮、智)和“五倫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后人根據管仲提出的“四維七體”(四維:禮、義、廉、恥;七體: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齊樽詘、纖嗇省用、敦蠓純固、和諧輯睦)綜合成的“四維八德”(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212)70、中華民族的十大傳統美德: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篤實寬厚、勇毅力行。(212~218)71、傳統美德在歷史上造就的各種道德人格(220):圣人、賢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等。72、中國倫理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220)1)先秦——中國倫理精神孕育展開階段。2)漢唐——中國倫理思想的抽象發展和大一統、封建化階段。3)宋元明清——中國倫理思想辯證綜合階段。73、中國倫理思想體系的主要內容:人倫關系原理(人倫)、道德主義品格要求(人道)、人性的認同(人性)(224)74、五倫設計的根本原理:血緣——宗法——等級三位一體,血緣——倫理——政治直接同一,把家族關系中的長幼之序上升為一般倫理法則,成為社會上的尊卑等級之別,在“親親尊尊”的基礎上形成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治秩序。(225)75、“中國四德”與“希臘四德”的內容:“中國四德”:仁、義、禮、智。“希臘四德”:理智、正義、節制、勇敢。(225)76、中國人性思想的特點:1)強調人獸之分,突顯人的尊嚴。2)人格均等,人人可圣。3)修身養性,向內探求。(226)77、中國古代宗教包含的范圍:遠古時代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到夏商周時期的天帝崇拜、祖先崇拜;到長期以來存在于民間的尊天、祭祖、拜鬼神到漢魏以后廣為流傳的佛道二教都屬于中國古代宗教。(227)78、為什么說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宗教的產生本身就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結果,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宗教在其發展過程中與各種文化現象結下了不解之緣;宗教對文學、藝術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228)79、中國古代的宗教形式:自然神崇拜、動物神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占卦卜筮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229~231)80、道教的主要思想淵源:1)中國古代的鬼魂崇拜。2)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3)秦漢時期的黃老道。(231)81、道教的信仰特征:基本信仰是“道”,此“道”由《老子》五千文而來。(232)82、道教的基本教義:長生久視、全性葆真。(233)83、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古代科學,古代醫學、藥物學,氣功,文學藝術,古代民俗。(231~235)84、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諦”:苦集滅道。(236)85、儒教是否宗教:出世、入世問題雖是衡量是否屬于宗教的重要標準之一,但這種標準本身也不是絕對的;傳統儒學由“寡欲”而“無欲”的主張,帶有濃厚的宗教禁欲主義的色彩;宋明新儒學把佛、道二教的許多思想內在化了,從而使自己具有了準宗教的性格。(240~244)86、中國哲學的四大思想資源: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國佛學和宋明理學。(245)87、原始儒家的基本精神:創造性的生命精神、以“仁”為基本觀念的寬容精神、“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246~247)88、原始道家的基本精神:特殊的人生智慧、特殊的中國藝術精神。(247~249)89、中國佛教的三大宗派:天臺宗、華嚴宗、禪宗。(249)90、中國佛教提供的思想資源:追求道德人格的蘄向、諸佛平等和與眾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熱忱、讓有限生命進入無限境界的人生智慧、獨特的運思模型等。(249~250)91、中國哲學的真諦:使人格向上發展,不離開現實世界又要超越現實世界的種種限制,培育真善美統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國哲學的真諦。(253)92、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兩層意義: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和人類道德的最高原則是一而二、二而一的。(253~254)93、儒家的人文理想:使天德下貫為人德,人德上齊于天德,且歸于天人同德。(254)94、儒釋道三大傳統大體上肯定的人類生命的價值與歸宿:一個真正的人的博大氣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貫通宇宙全體,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254)95、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境界:儒家追求的是道德宇宙,道家追求的是藝術天地,佛家追求的是精神境界。(255)96、馮友蘭劃分的四種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255)如果一個人只能順其本能或社會風習去做,對自己所做之事毫無覺解,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如果一個人所做的事,動機是利己的,其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如果一個人自覺他是社會整體之一員,他自覺為社會利益做各種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的境界如果一個人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覺解自己不僅是社會的一員,而且還是宇宙的一員,他自覺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并覺解其中的意義,這就是天地境界.97、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256)98、決定文化類型的三大條件:特定自然地理環境、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結構(265);99、倫理類型的中國文化形成的歷史條件:半封閉的大陸性地域、農業經濟格局、宗法與專制的社會組織結構(265);100、倫理類型的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意識形態方面、社會心理方面、行為規范方面(265);中西文化的顯著區別:“德性文化”與“智性文化”(265);101、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種天地合德的倫理類型(266);102、中國文化倫理型特征的社會根源:中國古代社會宗法體系的完善和長期影響(266);103、“六親”、“九族”: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266);104、中國文化系統內一切道德的核心和母體是孝道(267);105、中國文化系統中的綱常倫理觀念的“思想濾清器”作用,阻擋、淡化了宗教精神對國民意識的滲透。(267);106、中華學術的首要重心及其影響:重心:倫理道德學說,影響:導致道德論、認識論、知識論互攝互涵,畛域不清(267);108、西方以“求真”為目標的學術范式(267);109、中國古代的為學目標:求真、求善。求真:探索自然奧秘。求善:追求道德覺悟。(267);110、中國傳統宗法社會特定的倫理型文化的作用:正面:社會調節、激勵功能,負面:人身壓迫、精神虐殺的理論之源(268);111、中國文化的特點:總特征:倫理類型。其他方面的特點:強大的生命力、重實際求穩定的文化心態、家族本位的集體主義文化、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經學優先并籠罩一切。(268—284);112、中國文化強大生命力的表現: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凝聚力。(269);113、人類原生形態的七種“母文化”:埃及文化、蘇美爾文化、密諾斯文化、瑪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國文化。(269);114、中國古代文化在農業型物態基礎上形成的“實用——經驗理性”的表現(271);重農、尚農的社會共識,重實際而黜玄想的務實精神,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包含循環與恒久意識的變異觀念。115、宗法制度在中國根深蒂固的原因:氏族社會解體極不充分、自然經濟長期延續。(273~274);116、中國傳統文化的二重性:積極與消極兩方面。(274);1)積極:具有社會調節功能。2)消極:將倫理關系凝固化、絕對化,以致在某種程度上又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的理論之源。117、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一體兩翼:尊君、重民。(275);118、民本主義與君主專制主義的雙重性:一方面民本思想與專制主義的極端形態相對立,另一方面又和君主專制主義的一般形態相互補充。(277);119、在道德來源問題上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脫離神學,有其理性的一面。體現在:儒家: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道家:道法自然。(278);120、道家的“道法自然”觀點:道家認為,“道”產生于天地萬物,強調其“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否定了有人格、有意志的神。道家的這種觀點被概括為“道法自然”。(278);121、儒家對鬼神的看法:“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君主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獲罪于天,無所禱也。”(279);122、中國兩千余年學術的發展以經學為一大主流(281);123、中國傳統經學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儒家思想廣泛滲透、科學未能充分獨立、制約宗教發展。(283~284)124、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兩大特點(285)特點:1)具有廣泛的影響,感染熏陶了大多數人民,為他們所認同,所接受,成為他們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覺的價值追求;2)具有維系民族生存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125、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286)126、古代思想家對“天人合一”的看法: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286)127、第一個提出“天人合一”命題的是北宋的著名哲學家張載(286)128、“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表述:天人合一的現代表述即為天人協調的思想,一方面尊重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287)129、對“天人合一”思想的評價:天人合一在其自身的發展途程中有著豐富的內涵,也有著蕪雜的內容。作為民族文化的主導觀念,作為民族文化特質的典型表現,應該從文化發展,延續的民族性一面,給予足夠的重視,做出積極的評價。(288)130、孔子有關鬼神的著名語錄((290~291)“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獲罪于天,無所禱也。”131、宋明理學的三個主要派別及其代表人物(291)1)氣本論:以張載為代表,主張世界統一于氣,萬物不過是氣的聚散而已。2)理本論:以朱熹為代表,注重世界統一于理,萬事萬物不過是“理”的體現。3)心本論: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世界統一于“心”,萬事萬物不過是“心”的外化而已。132、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的文化,即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的人本主義(292)134、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三大功能:1)民族凝聚功能;2)精神激勵功能;3)整合創新功能。(299~303)135、價值觀在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304)136、鴉片戰爭引起的文化危機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機。(328)137、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329)138、魏源的《海國圖志》等表現出近代中國人最初的世界意識。(329)139、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的重要意義:破天荒地發現“夷人”也有長處,傳統文化不足需夷人的某些“長技”來補足。這是一種深刻的文化觀念的變化,它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會,開始了中國文化近代化的歷程。(330)140、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近代經歷的三個階段:物質層面的變革、制度層面的變革、觀念層面的變革。(330~335)141、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331)142、維新派與洋務派的不同:從學習“西技”發展到學習“西政”。(331)143、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維新派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而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332)144、維新派的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332)145、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國的文化變革進入觀念層面近代化的階段(334)146、新文化運動提出的三個口號:個性主義、科學、民主。147、個性主義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塊基石。(334)148、中國文化從鴉片戰爭開始,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大體實現從傳統向近代的轉變(335)149、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向近代的動因:西方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內在活力因素的作用。(335~338)150、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活力的最重要的三大因素:經世思想、變易思想、民本思想。(336~338)151、中國近代文化變革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民族危機引發、解決危機需要。152、“中體西用”的積極作用及消極影響積極作用:洋務運動時期在封建頑固勢力強大的背景下以此部分地引進西學;由此開始破壞儒家文化固有的體系。消極影響:當中國近代的文化變革進入第二個層面制度層面的時候,維護“中體”成為嚴重阻力。(340~341)153、“全盤西化論”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積極作用:在當時具有反對封建復古主義、反對國民黨文化專制主義的積極意義。它在理論上的合理因素主要是分析了文化的融合性,強調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性。局限性:過分強調文化的融合性,把它看成是機械的統一,顯然是錯誤的,也不符合中國近代文化發展的實際。(342~343)154、中國新文化的發展路向: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344)155、“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之含義:民族的:一層是反帝的,另一層是帶有民族的特性的。科學的:一是說內容是科學的,二是說方法是科學的。大眾的:即是民主的。(345)二、詞語解釋1、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2、溫故知新:經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從而能獲得新的知識。也指吸取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3、長善救失:教書的人,要善于發現學子的錯誤,并加以糾正和指導,重視因材施教,善于因勢利導,將缺點轉化為優點。4、教學相長: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5、“孔顏樂處”的含義(255)《論語·述而》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孔子說,吃著粗糧,飲著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這也充滿樂趣。用不義的手段得到富貴,對于我好像浮云那樣轉瞬即逝而無足輕重。又載孔子對自己的描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發憤學習和教學,是最大快樂,自覺年輕多了,忘了自己漸漸地老了。《論語·雍也》載: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孔子對學生顏回的贊揚,說顏回用非常簡陋的竹器吃飯,用瓢飲水,住在陋巷,別人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不改變樂觀態度。也就是說,對于孔子、顏回這樣品德高尚的人來說,快樂不在于物質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因此,"孔顏樂處"是儒學關于人格理想與道德境界的命題,漢、宋以來的儒學大師都把它奉為最高的人格理想與道德境界."孔顏樂處"簡單來說,是指儒家知識分子那種安貧樂道、達觀自信的處世態度與人生境界。6、傳統的含義(286)所謂傳統,是指歷史上形成的,具有穩定的組織結構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繼的,至今仍影響著人們的特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道德風尚等深層文化的社會心理和行為習慣。7、文化傳統的含義(286)受特定的文化類型中價值系統的影響,經過長期歷史積淀而逐漸形成的,為全民族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難以移易的心理和行為習慣。8、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內涵(286)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國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觀念。9、“以人為本”的含義(290)以人為本:就是以人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用中國傳統方式來說,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10、價值觀的含義(304)價值觀是一種評價性的觀點,它既涉及現實世界的意義,也指向理想的境界。具體而言,價值觀總是奠基于人的歷史需要,體現了人的理想,蘊含著一般的評價標準,展示為一定的價值取向,外化為具體的行為規范,并作為穩定的思維定勢、傾向、態度,影響著廣義的文化演進過程。因此可以說,價值觀在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一般說來,價值觀是由一系列價值原則組成的。價值原則凝聚了人們對善惡、美丑的最基本的看法。正是相互關聯的價值原則,構成了文化的價值系統。天地有德:中國“德性文化”(天地合德)的含義:中國文化重德,是一種德智統一,以德攝智的文化。人的德出于天地自然,人與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故曰,天地有德。(266)12、“尚中”思想的含義(295)尚中:中是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也不要不及。也就是以中為度,中即是和,是儒家和諧觀的重要內容。辨析1、董仲舒的“三綱五常”與以孔孟為代表的古典儒家理論的聯系和區別(222)聯系:“三綱”從“五倫”中發展而來,抓住其中最重要的“三倫”,作為人倫的根本。突出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和君主專制政治體制中最本質的方面。區別:先秦的“五倫”是一種雙向相對的關系,而“三綱”是一種單向的以人身依附和服從為原則的絕對關系。“五倫”雖強調宗法等級秩序,有“夫義婦順”之類歧視婦女的內容,但它以君臣、父子等的互惠互利和在上者的率先垂范為前提,有比較濃的人情味,而“三綱”使倫理關系絕對服從于封建政治關系,使雙向的人倫義務變成單方面等級服從,使得人對人的關系,變成人對理,人對位分、人對綱常的單方面的服從、義務關系。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三綱”是先秦原始儒家倫理思想的異化,其內容包含了封建性與民族性的深刻矛盾。2、程朱理學的“理”與陸王心學的“理”之間的區別(223)區別:程朱理學: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由此,程朱理學中有一句著名的觀點:“存天理,滅人欲”。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學說;陸王心學:認為“理”不是外在的客觀實體,而是人的“心”、“良知”的先驗結構。主要強調人的本心作為道德主體,自身就決定道德法則和倫理規范,使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凸現出來。其中一句著名的話:“吾心即宇宙”。由此可見,陸王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學說。3、民本主義與民主主義的區別:主權在君與主權在民。(277);民本主義同君主專制主義的關系是雙重的。一方面,以“愛民”、“重民”、“恤民”為旗幟的民本思想與專制主義的極端形態——“殘民”、“賤民、“虐民”的暴政和絕對君權論是對立的,歷來抨擊暴政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提倡民本思想。另一方面,民本主義又和君主專制主義的一般形態相互補充,構成所謂的“明君論”。民本主義與主權在民的民主主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民本主義嚴格劃分“治人者”與“治于人者”,它是從治人者的長治久安除非,才注意民眾的力量和人心的向背的。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是以君權為基礎的,是依靠圣君、賢相“為民作主”的,目的在于優化封建統治。所以它不是民主思想,更沒有成為政治形式的民主制度。民主實際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它是形式、手段而非目的。它的含義,大致有三:一為天賦人權,人人平等,主權在民,人無高低貴賤之種姓差別。二為與人相處,應尊重對方,聽取來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見。你可以不同意別人的觀點;但你同時必須捍衛別人說話的自由權利,和他人平等對話,給別人以解釋。三是給每個人以充分的自由的發展自我的空間。4、儒家觀念中的道德來源: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278);孟子認為道德之善來源于人的本性,從人見到孺子入井是會產生“惻隱之心”立論,引發出“羞辱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之為四個“善端”,由四個“善端”加以擴充,就成了仁、義、理、智四種道德品質。從心理的“經驗”入手,采取邏輯推理的方法去論證道德的起源,把對道德問題的討論引到了人的主觀修養一途,擺脫了有神論的道德觀。荀子認為,禮儀道德來源于后天環境對人性的陶冶、改造。講究道德和知識是來源于后天環境的教育和積累。這種觀點,比孟子更加徹底地擺脫了有神論的道德觀。簡答4、【思考題】近幾百年中國科技發展遲滯的原因是什么?1)傳統科技思維的局限。重實際應用、輕理論探討,重整體綜合、輕個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限制了中國科技從傳統形態向近代形態的創造性轉化。2)重政輕技、重道輕器等傳統觀念的束縛。在漫長的封建時代中推崇政治,鄙薄技術,成為整個國家的時尚。很多重要的科學著作無人問津,以至絕版。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又有重“道”輕“器”的傳統。就整個理論學術而言,重視人文科學輕視自然科學;就自然科學而言,重視宏觀規律的探求,重視事物總體特質、事物與環境關系的探求,而輕視一事一物具體形質的研究,輕視社會生產領域具體器物、具體技能的研究。3)封建專制的扼制。a、科技人員的社會地位低下,同時科技人員在政府機構中不僅所占比例極小,而且待遇十分低微。b、始終沒有形成科技產品的市場機制。c、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還經常直接限制科技的發展。如: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還經常直接限制科技的發展。《禮記·王制》說:“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8【思考題】舉例說明中國古代文學在哪些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注現實的理性精神;中國古代文學具有特別鮮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三則古代神話中,三位主人公都是人間的英雄,他們的神話其實就是崇高偉大人格的升華。“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則反映了先民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整個中國的古代文學中,所有文學的目光都是對準人間而不是天國,關注的是現實世界的故事。“文以載道”的教化傳統;先秦諸子著書立說的目的是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會設計,同時體現對現實政治的強烈關注。可以說,先秦諸子的“文”都是為“道”服務的,“文”只是手段,“道”才是目的。之后這種“文以載道”的這種傳統發展為歷代散文的共同準則,成為整個古代文學的基本精神。3)寫意手法與中和之美。中國古代文學的抒情性質使得中國文學注重寫意而非寫實,如山水田園詩本來可以處理成敘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詩歌中多數是以抒情手段虛化了即目所見的景象,他們詩中的山水田園詩其實是他們寧靜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中國文學主張有節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情感表達的過分強烈,在這些文學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文學在整體上體現出了一種中和之美。使得中國古代文學在總體上具有含蓄深沉、意蘊雋永的藝術特征。9、【思考題】為什么說“氣韻生動”可以作為中國藝術精神的總概括?(191)中國藝術的根本特色是由中國文化的特色所決定的。中國文化的宇宙觀與其他文化根本不同,在于它是一個氣的宇宙。氣化流行,衍生萬物。氣是宇宙的根本,也是具體事物之能成為具體事物的根本,因而就理所當然地也是藝術作品的根本。中國藝術理論從先秦到魏晉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從哲學的氣論轉為藝術的氣論的過程。謝赫繪畫六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氣韻生動又可以作為整個中國藝術的根本概括。氣既是宇宙的根本,又是宇宙的運動。韻是宇宙運動的節奏,是宇宙呈現為分門別類而又有條不紊的整體結構,及其有秩序地盛衰窮通、周流運行的整體風貌,因而韻是藝術作品與宇宙生氣相一致的蘊藉風態。我們只有理解了中國文化“氣”的宇宙,才能深刻地理解何以氣韻生動是中國藝術的根本精神。10【思考題】中國古代史學有哪些優良傳統?它對當今中國史學的發展有何借鑒意義?(204~208)優良傳統:1)學兼天人,會通古今。學兼天人指史學家的哲學素養,會通古今指其對縱向歷史的貫通與理解,出自司馬遷"通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一語。2)以古為鏡,經世致用。注重史學的借鑒作用成為中國史學的一個不變的傳統,史學家都富有政治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注重當代史研究、又是經世致用的一個體現,司馬遷、黃宗羲就是代表。史學與政治的密切關系對史學的正、負面影響。

3)秉筆直書,書法不隱。可以較為詳細地介紹齊太史、南史以及當代吳兢(《貞觀政要》的作者)的故事以突出中國史學中不絕的傳統:秉筆直書。書法就是記載歷史的方法,出于《論語》"懂狐,古之良史,書法不隱"。與秉筆直書互文見義。

4)德識為長,才學并茂。借鑒意義:1)重視史家業務和思想修養,是中國古代史學的一個優良傳統。劉知幾認為,史家必須兼有史才、史學、史識三長。后來,章學誠又補充了“史德”。德、才、學、識是對史家素質的全面要求,因而它就成為史家的奮斗目標和評論史家的標準。

2)儒家學說支配中國思想界幾千年,影響極其深遠。經學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現,它是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和行為準則的學說,并且成為修纂史書的指導思想,也是這些史書企圖通過歷史經驗反復闡明的史義。這里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思想糟粕,表現了中國古代史學的歷史局限性。11、【思考題】“孝悌”之德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在21世紀,它是否還具有合理的道德價值?(213)“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會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種濃烈的家族親情,對家庭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中華民族之所以形成堅韌的倫理實體,并經久不衰,與這種孝悌之德的弘揚及其所形成的穩固的家庭關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21世紀具有合理的道德價值,有利于維護穩固的家庭關系,保證社會穩定發展。18、“貴和尚中”思想的作用(296)貴和尚中思想,作為東方文明的精髓,作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一個構成部分,它的積極作用和影響還是主導方面。由于全民族在貴和尚中觀念上認同,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這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存小異,保持人際關系和諧,是中國人普遍的行為準則。這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擴展,對于統一的多民族政權的維護,無疑有著積極作用。19、“剛健有為”的含義及其影響((297)含義:《易傳》對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經典性的表述。《彖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系辭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體運行,健動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動乃是效法天,故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里闡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易傳》還說:“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順乎人。”“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影響:《易傳》關于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思想,可以說是深入人心,為全社會所接受,不僅對于知識分子,而且對于一般民眾也產生了強烈的激勵作用。21、【思考題】什么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內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觀念或固有傳統,長期受到人們的尊崇,成為生活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天人合一、以人為本、貴和尚中、剛健有為。4、簡評儒家與墨家在天人關系的價值取向上的異同(305~306)儒家以“仁”為其核心觀念,提出“愛人”的人道原則。主張在天地萬物之間,人處于價值關懷的中心。在天人關系上,墨家的看法與儒家固然存在著不少差異,但也有相近的一面。墨家提出的“兼愛”的原則,體現的同樣是一種人道原則。在注重人道這一點上,儒墨確有相通之處。兩者的區別在于,儒家所強調的“仁”,是以孝悌為本,它更多地受到宗法血緣關系的制約;墨家的“兼愛”則超越了宗法關系,它所體現的人道原則在某種意義上具有更普遍的內涵。6、簡評儒家和道家對天性與德性關系的價值取向就天人關系而言,儒家的價值取向在傳統文化中占著支配的地位。儒家要求化自然為人文,并以人道作為社會的基本原則。這無疑有其積極的意義。儒家所強調的超越自然,主要地是指化天性為德性,其目標在于達到道德上的完美。這種價值追求,使儒家的人道原則帶有狹隘和片面的特點。在主張由天性提升為德性的同時,正統儒家往往忽視了對外在自然--作為客體的自然界--的探索與改造,并相應地表現出了某種重人文而輕自然的趨向。道家雖然崇尚自然,但其自然原則,由于缺乏積極改造、作用于自然的內容,因此也不足以抑制儒家輕自然的傾向。這里表現出了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消極的一面。(309)8、試評墨家和法家在力命之辨中的相同之處(非天命而在乎人為)墨家提出“非命”論,認為命是一種虛幻的超驗之物,它往往使人放棄自身的努力,從而導致社會的惰性。按墨家之見,決定社會治亂、個人境遇的,并不是外在的天命,而是人力。墨家強調“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既從天人關系上肯定了對自然的超越,又從力命關系上突出了主體力量的作用。法家與墨家在注重主體的作用與權能上,有相近之處。在法家看來,社會的治亂,國家的強弱,并非取決于天命,而在于君主是否能正確地運用法、術、勢。盡管法家對主體權能的強調有時不免與君王南面之術糾纏在一起,但確信主體可以在整治實踐中掌握自己的命運,則使其價值觀區別于命定論。法家的如上價值原則常常被概括為“當今爭于氣力。”對力的這種崇尚固然有可能引向暴力原則,但與墨子所謂“賴其力者生”一樣,其內在精神在于高揚主體的力量。(311)10、對道家群己關系定位的評價過分強化群體認同,往往容易忽視個體原則,并導致自我的普泛化。相對于此,道家關注個體的生命存在和獨特個性,無疑有助于抑制這種趨向。不過,由于過分強調自我認同,道家又多少弱化了群體認同。他們強調保身全生,固然肯定了個體的生命價值,但對個體承擔的社會責任卻不免有所忽視。在反對個體普泛化的同時,道家也排斥了兼善天下的社會理想。對個體逍遙的追求,使道家更多地轉向了主體的內在精神世界,這種價值取向往往容易導向自我中心主義。這種個體至上的價值觀念,往往很難避免自我與社會的對抗,其消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314)12、簡評儒家在義利之辨中的觀點(317~318)“義以為上”是儒家的道義原則。根據儒家的觀點,義作為當然之則,本身便有至上的性質。儒家并不絕對棄絕功利。按儒家之見,利并不是一種絕對的惡,從社會范圍來看是如此,就個人而言也是這樣。不過,利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終必須處于義的制約之下。相對于義,利始終處于從屬的地位。然而,“以義制利”的要求與“義以為上”的觀念相結合,往往又導致了對功利意識的過度壓抑。按儒家的看法,利固然不可一概否定,但追求、計較功利之心則不可有。這樣,合乎義的利雖然得到了某種容忍,但功利意識則完全處于摒棄之列。歷史地看,儒家突出“義”的普遍制約,反對惟利是求,這對于得益沖突的激化,維護社會的穩定,確實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技藝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政治結構的調整等等,最初往往直接或間接地是受到功利追求的推動。反之,功利意識的過分壓抑,則常常容易弱化社會的激活力量。從這方面看,儒家以道義原則抑制功利原則,又明顯地有負面的導向作用。14、簡評墨家在理欲之辨中的觀點(321~322)墨家崇尚功利的原則,而所謂“利”往往又被還原為感性要求的滿足。在墨家那里,功利原則與感性原則是融合為一的。相對于儒家由理性優先而走向“存理滅欲”,墨家對感性要求的注重,自然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墨家對感性要求的肯定,顯然有助于抑制理性的過度僭越。然而,墨家在確認感性原則的同時,對人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往往又不免有所忽視,在其“非樂”的主張中,便不難看到這一點。墨家對精神的升華注意不夠,現實功利所帶來的感性愉悅往往使主體的理性追求未能獲得合理的定位,它在另一重要意義上蘊含了“理”與“欲”的緊張。這是它的另一局限21、【思考題】評“中體西用”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積極:一、部分地引進西學二、開始破壞儒家文化固有的體系消極:維護封建制度的政體,成為中國文化近代化的嚴重阻力。1、漢字發展的規律和趨勢(114~115)1)漢字一直頑強地堅持著表意特點,不斷采用新的方式,增強個體符形和整個符號系統的表意功能。2)漢字在易寫與易識的矛盾中,不斷對個體符形進行調整,以實現簡繁適度的優化造型。3)漢字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和建行自己的構型體系。4)漢字必須在自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人為的規范。2、漢語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116~118)。1)漢語漢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2)漢語漢字是中國文化中其他文化項的主要載體,它記錄了中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代碼,是中國文化傳播的媒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來很大的促進作用。3)中國文化對漢語漢字的發展演變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136~138)1)實用性:國古代天學所以高度發達,首先是由于帝王們認為天象直接聯系著皇家的命運。要制定精確的歷法,就要準確地測天,就得精于計算。于是數學亦伴隨天學而發達起來。地理學也是這樣。2)整體觀:中國傳統科技重綜合,重從整體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結構、功能和聯系。樸素的整體觀念,集中反映了中國人宏觀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構成了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獨特的理論模式,反射出中國文化的卓異光輝。【思考題】結合實際,談談中國古代的教學思想給自己帶來的一些教益。A因材施教、啟發誘導:1)教師要留意觀察分析學生學習的特點;2)對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3)教師要根據對學生學習風格的了解,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提供風格相配的教學方式;4)教師不僅僅自己要分析把握學生的學習風格,而且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風格特點,促使學生把學習風格轉化為學習策略。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B溫故知新、學思并重:溫習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吸取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溫:溫習。故:舊的認識了過去,也就知道未來,這樣可以為師矣。過去就是你的老師,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6、元雜劇在文學史上的意義(170)元雜劇以敘事為主,使文學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更直接地表現人民的喜怒哀樂,更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其成功宣告了戲劇、小說等敘事文學開始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它的興盛也意味著文學在作者和讀者這兩個方面都進一步走向民間。7、元雜劇的文化意義(170)1)元雜劇高揚了反抗精神,抨擊黑暗勢力、落后觀念和丑陋風習,歌頌了不畏強暴、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叛逆形象。2)元雜劇褒貶分明,劇中人物忠奸美惡若涇渭分明,這體現著多數人意志的價值判斷是具有民主傾向和進步意義的。3)元雜劇體現中國戲劇文學的一個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處理現實主義的題材。12、為什么說中國化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239)中國化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化影響深遠,主要體現在哲學、文學、書法、繪畫等。以哲學為例,自佛教如中土后,與與魏晉玄學相融,到隋唐時已融入隋唐哲學之中。而到了宋明理學是“陽儒陰釋”、“儒表佛里”,即表面是儒學,骨子里卻是佛學,尤其在思維模式、修行方法方面等,理學受到佛教的影響更加明顯。13、【思考題】如何理解中國古代宗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的產生本身就是人類文化活動的結果,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宗教在往后發展的過程中,更與各種文化現象結下了不解之緣。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幾乎所有的文化形態都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還是政治思想、道德規范都打上了宗教的色彩,就連民族的生活習俗、社會心理、文化特征等也深受影響。如對中國儒家倫理哲學的理解離不開對中國古代宗教的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的了解。中國的詩歌也深受宗教的影響。《詩經》中的“天”隨處可見。繪畫、舞蹈等也受到宗教的影響。所以,中國古代的許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國古代宗教的影響,與中國古代宗教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14、對宋明理學正負面影響的評價(251)評價:正面:宋明理學對培養氣節操守、重視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等建立主體意志結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感使命感和人優于自然等方面,提揚到本體論的高度,空前地樹立了人的道德主體性的莊嚴偉大。負面:理學后期封建社會的官方意識形態,其末流,特別是被統治階級利用的部分,維護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等級秩序,以一整套規范壓制和扼殺人的本性,造成了倫理異化,給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曾帶來了災難。15、辯證思維的特長與缺失((257~258)特長:強調整體、對待、過程、流衍、動態平衡。注重天地人我的統一,肯定各要素、各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密切聯系。承認事物的內在聯系,肯定事物涵蓋了肯定與否定的辯證過程。使得這一思想模式具有有機性、整體性、系統性和連續性。缺失:缺乏分析思維,顯得科學性、現代性不足。直覺思維的特長與缺失(258~259)特長:主體直接滲入客體。主體投身日常生活進行感性體驗。這種體驗暫時破除了語言、思辨、概念、推理的執著。直覺方法一方面是先理智,一方面又是后理智的。先用直覺的方法洞見其全,深入其微,任何以理智分析此全體,以闡明此隱微,這是先理智的直覺。先從事于局部的研究,瑣屑的剖析,積久而漸能憑直覺的助力,以窺見其全,洞見其內蘊之意義,這是后理智的直覺。缺失:如果僅僅著重于直覺思維是缺乏科學性的。17、【思考題】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原始儒學提出創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對宇宙的一種根源感。強調“天道”“地道”“人道”思想,重視“天”“地”“人”的三才思想,通過“正德、利用、厚生”去“立德、立功、立言”,在實際行動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完成人之生命。儒家文化是一整套關于宇宙人生與歷史文化的超越價值。淵源于上古文化傳統的先秦原始儒學,確實具有非常鮮明的民主精神氣息,而與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的王權專制主義判然有別。自古以來中國儒者只有人格意識而無人權觀念。儒家從人與天地共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的作用與功能等角度來討論人,確乎抓住了人的本質,但儒家論人多言“治人”和“治于人”,是從治人角度來討論人生的,這與近代西方人文主義頗殊其趣,而這也就使得上述先秦原始儒學的思想主張不可與近代民主等而論之,充其量只能稱其透射著一定的古代民主精神氣息而已。儒家精神是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偉大寓于平凡、理想屬于現實的精神。在現世倫常的義務中,在某種社會角色和社會位置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非常崇高地生活,忠于職守,勤勞奮發。只要我們對生活有高度的覺解,我們所做的平常事就有不平常的意義。能否成就某種外在的功業,有賴于各種機緣;但只要我們順著本性內在的稟賦有所發揮創造,我們內心得到了某種精神滿足,這就實現了我們生活的目的。儒家認為,人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主宰,我們就能超越世間各種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業。27、中國文化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的表現(280);中國文化以“人”為核心,他表現在哲學、史學、教育、文學、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樂以成德,文以載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了鮮明的重人文、重人倫的特色。但是,在對于自然界本身的認識和改造方面,卻受到忽視。思想上,《論語》關于自然知識的材料共54條,涉及自然生活的多個方面,但是目的卻是利用這些現象來說明政治、道德上的主張。學術上,認為學習知識的范圍集中在一定范圍,就是學習做圣人的道理。教育上,只有身份低的人才學習自然科學。30、【思考題】為什么說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265~266)半封閉的大陸性地域、農業經濟格局、宗法與專制的社會組織結構,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了一個穩定的生存系統,與這個系統相適應,孕育了倫理類型的中國傳統文化,這種文化類型不僅在觀念的意識形態方面發生著久遠的影響,而且還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社會心理和人們的行為規范。例如,孝親敬祖、尊師崇古、修己務實、不佞鬼神、樂天安命,等等,這些在幾千年農業宗法社會環境下形成的社會心理和觀念,滲透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國文化的倫理型特征,在社會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社會宗法體系的完善及其影響的長期存在。與世界各國不同,中國是在血緣紐帶解體不充分的情況下步入文明社會的,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宗法體系,與之相聯系,血親意識,即所謂“六親”、“九族”的觀念繼續構成社會意識的軸心,而且其形態在后來的發展中愈益精密化。經過歷代統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體系下的血親意識有的轉化為法律條文,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倫理道德,長久地左右著人們的社會心理和行為規范。14、對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道德人本主義的思想傳統的評價(292)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道德人本的思想傳統,把道德實踐提到至高地位,對于人的精神的開發,對于個體道德自我的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以道德自覺抵制宗教強制,大大豐富了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當然,傳統的人本主義思想,由于過分強調了道德的作用,在客觀上也有忽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的消極因素。15、“重和去同”思想的含義及作用(293)含義:注重和諧,以求不同的事物相配合達到平衡,這叫做“和”,“和”才能產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東西放到一起,只是增加了量,而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就不可能產生新事物,事物的發展就停止了。所以要去同。作用:肯定了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主張以廣闊的胸襟、海納百川的氣概,容納不同意見,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在文化價值觀下,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相滲透,兼容并包,多樣統一。17、為什么不能籠統地說“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295)從總體上看,先秦兩漢儒家的中和理論,是以“中庸”觀念為理論基礎,以“禮”為標準,以對統一體的保持、對競爭觀念和行為的抑制為特征的。在中國文化中影響久遠的中庸之道,雖然也包涵有不偏不倚、允當適度的持中之間,但它力圖使對立雙方所達成的統一、平衡經久不渝,永遠不超越“中”的度,這就成為一種阻礙事物發展變化的保守理論。在中國古代,中庸之道可以說是一種調節社會矛盾使之達到中和狀態的高級哲理,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舜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就是這種哲理的妙用。因此不能籠統地說中庸之道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3、各家在天人關系上的價值取向人文取向與人道原則。儒家認為自然是一種前文明狀態,人應當通過自然的人文化,以達到文明的境界。儒家辨析天人關系,總是兼及個體,與注重群體的文明化相應,儒家一再強調個體也應當有自然的天性提升為人性的德性。墨家認為在天人關系上要兼愛。佛教認為人要通過自己的自覺活動完成自我現實人生的超越。道家認為要無以人滅天。與儒墨不同,注重在自然之上。5、各家對天性與德性的關系的看法儒家孟子一派認為德性即是天性的內容,荀子一派則認為德性是天性的改造。相對于儒家注重天性的改造,道家更強調對天性的順導。在道家看來,自然的天性體現了人的本真狀態,人為的塑造抑制了人性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