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腳印教案匯編八篇_第1頁
時間的腳印教案匯編八篇_第2頁
時間的腳印教案匯編八篇_第3頁
時間的腳印教案匯編八篇_第4頁
時間的腳印教案匯編八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時間的腳印教案匯編八篇時間的腳印教案篇1教學目標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說明順序中邏輯順序。3.體會生動有趣的語言。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教學重點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2.學習生動有趣的語言。3.掌握說明順序。教學難點: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2.掌握說明順序。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二、識記字詞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們大聲齊讀一遍。三、整體感知課文1.打開書63頁。《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得同學讀第六自然段。讀得好極了。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至18自然段。看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并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學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么?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到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屏幕顯示):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教師朗讀最后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四、品味說明語言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大屏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并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五、拓展遷移訓練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六、結束語大家說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七、作業1.找出的過渡段并簡要說明其作用。2.根據你對巖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短文。時間的腳印教案篇2教學目的1.整體感知課文,訓練默讀文章和概括課文要點的能力。2.了解本文借用詩歌增強說明效果的特點,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說明事物的方法。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意義,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5.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教學重難點1.使學生掌握運用擬人、打比方等形象說明事物的方法。2.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3.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及其重要意義。教學設想教學方法1.自讀一質疑一釋疑一練習。2.自讀課文一討論問題。媒體設計可用投影儀展示介紹巖石構造知識的一些畫面,還可用多媒體課件顯示巖石從分化再到重新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直觀生動的感受。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讀設計從古至今,關于時間的話題很多。孔子面對滔滔東流的河水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馬克思強調“時間就是能力等等發展的地盤”;齊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閑過”;莎士比亞告誡人們“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培根認為“時間是衡量事業的標準”;梅森指出“不守時間就是沒有道德”。除此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在各行各業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針對“時間”發表過自己獨特的見解。毫無疑問,這些見解都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而從客觀上探索“時間”的話題并不多見,至于“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里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這樣的話題,更是聞所未聞。這堂課,就請闊世龍先生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板書“時間的腳印”。(解說:從中外名人談時間的話題開始,引出如何尋找人類史前“時間的蹤跡”這個課文所要說明的核心問題,進而導入新課,顯得自然,既可增強學生的時間意識,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閱讀熱情。)二、解題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務是介紹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巖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土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巖石中都潛藏著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探究欲望和閱讀興趣。三、研習課文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l)讀課文,消滅字詞障礙。①掌握下列詞語,注意加點的字的讀音。腐蝕()渾()濁山麓()粗糙)龜裂海枯)石爛②辨析下列各字,注意其與括號內的字的區別,防止誤讀、誤寫。砂(沙)旅(族)撣(撣、蟬、嬋)拂(佛)礫(棟、躒、礫)炎(嚴)熱光滑(華)③掌握下列多音字的不同讀音和用法。藏CAng隱藏zAng寶藏殼kE貝殼qiAo地殼重ZhOng重新ZhOog重壓龜GUI烏龜JUN龜裂(解說:這一步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使用工具書,獨立思考并解答,確有疑難,教師點撥解疑。此舉意在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等學習能力。)(2)內容與形式總理。在通讀全文,整體思考的基礎上,理清本文說明的層次。全文共30個自然段(不包括作者在題記中引用的高士其的詩《時間伯伯》),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4段)概括介紹巖石可以記錄時間。第二部分(第5~28段)具體說明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又可分三層。第一層(第5、6段)總說巖石由被破壞到重新生成的過程。第二層(第7—16段)分說巖石遭破壞被分解為泥沙的過程(即“石爛”的過程)。第三層(第17-28段)分說泥沙形成巖石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第三部分(第29、30段)照應開頭,說明辨別巖石中留下的“時間的腳印”之難,意義之重大。(解說:設計上述內容,意在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調動全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學習重點。)2課堂訓練。1)在下列句子的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①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炎熱的陽光.著它,嚴寒的霜雪_著它,風.著它,雨__著它……②狂風__來了,洪水__來了,冰河_來了……③而在讀懂以后,_使我們增加了知識,還非常有助于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2)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段落,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解說:以上課堂訓練(1)的目的是通過完成填空練習使學生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訓練(2)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在結構文章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3.課堂小結。(解說: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對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逐一指出,并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目的。)四、布置作業1.認真閱讀課文,體會其生動有趣的語言。2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第二課時一、檢查作業情況二、具體研習課文1.課文在說明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后,接著寫了一段介紹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內容,這樣寫是否偏離了主旨?為什么?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訂正: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解說:這是課后練習中的一道題,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而且能用簡潔的語言表達。)2.從文中不難看出“時間的腳印”是在巖石生成過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說明巖石被破壞而逐漸成為泥沙的過程呢?會不會喧賓奪主從而對說明對象有所影響?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作者用大量篇幅說明巖石被破壞而漸成泥沙的過程,是為下文說明巖石生成打基礎作鋪墊的,沒有“老”的巖石不斷地被破壞,就沒有“新”的巖石不斷地生成,這是物質運動規律的體現。因此,這些內容不僅不會喧賓奪主,而且會使人們對說明對象的了解更具體、更全面。(解說:這是本文的難點之一,設計此題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初步了解物質運動的規律,從而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之二是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3.巖石在生成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留下“時間的腳印”的?請結合課文回答。學生快速測覽課文后回答,教師明確:巖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積物不斷積累達到一定量時自身產生重壓,有一些物質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膠結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時,像書面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加在一起,每一層巖石都凝固了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我們根據這些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在巖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測出該巖石形成的時間以及同一巖層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解說:這是文章的又一難點,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4.結合課文談談“尋找時間的腳印”有何意義。討論后明確:“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著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或“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助于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解說: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一,意在提高學生對地質科學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三、欣賞品味作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從形式到內容再到語言表達等方面盡量靠近讀者,使讀者愿意讀、喜歡讀。首先,從形式上看,擬人化的題目,別具一格的題記和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內容生動具體的正文,相互映襯,渾然一體。尤其是選擇高土其的《時間伯伯》一詩作題記,既照應了題目,又開啟了下文,還形象地暗示了時間每走過一個時代都會留下蹤跡,無論人類有史以來,還是史前無人之時。其次,從內容上看,說明具體、全面。如說到山野里的巖石可以記錄時間時,順便提及北京故宮的“銅壺滴漏”。介紹巖石生成過程中如何留下時間的蹤跡,卻先交代巖石的毀壞、分解過程等,不斷開闊讀者視野,使人獲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從語言表達上看,本文在敘述中大量地運用擬人化的寫法,把死寂的巖石寫得生動有趣。如“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把“巖石”的被動和無奈表現得令人同情。“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的排比、擬人手法加上極富特點的動詞的巧妙運用,把‘“狂風’”“洪水”“冰河”來的情狀表現得惟妙惟肖。文中類似的句子隨處可見,值得細細品味。四、課堂總結1.總結兩節課的教學內容。2總結學生的學習表現。3總結學習方法。(解說:課堂總結便于學生對課文h容的整體把握,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用已有的學習方法指導今后的學習。)五、布置作業學完這篇課文,你是否對巖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試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首小詩或散文,抒發一下你的感受。板書設計(解說:本設計直觀、形象地反映了巖石造破壞分解成泥沙,再由泥沙膠結成巖石的`過程,便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時間的腳印教案篇3教學目標1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說明順序中的邏輯順序。3.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4.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重點難點1.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說明的層次。2.學習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3.掌握說明順序。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先來欣賞圖片,第一張“恐龍化石”、第二張“三葉蟲化石”、第三張“自然界中的沉積巖”。(屏幕顯示)我們看到的這些巖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時,還記下了時間的痕跡。那么,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時間的腳印》。(屏幕顯示標題)二、識記字詞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刨刮(páo)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龜裂(jūn)楔形文字(xiē)三、整體感知課文1.《時間伯伯》這首小詩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緊扣題目。我們一起來看正文。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明確:全文共31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提綱如下:(屏幕顯示)第一部分(1—4)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第一層(5—21)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第二層(22—29)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第三部分(30—31)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2.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那么,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呢?看我們的第二部分。第五段獨句成段,引出下文。從結構上講,這是一個過渡段。請大家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讀第六自然段。本段點明了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律。那么,巖石的運動規律是什么?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這是總起段。巖石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研讀課文8~18自然段。看巖石是如何從毀滅走向新生的。邊讀邊討論并用筆勾畫出其中的重要環節。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學生復述、點擊,顯示流程圖)這是一幅沉積巖的圖片,巖石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一層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現在,請同學們思考。我們研究巖石的形成過程是為了說明什么?巖石的厚度及生成順序記下了時間的蹤跡。這是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一種方式。3.巖石記錄時間的第二種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大家分組討論并閱讀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問題: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的痕跡?教師明確:①巖石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巖石記錄了氣候的變化(插入說明方法:舉例子)③巖石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巖石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⑤巖石記錄了自然界轉瞬即逝的活動(學生總結,屏幕顯示)小結:普普通通的巖石上,竟有著如此豐富的歷史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4.通過學習課文,我們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教師朗讀最后一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總結:文章從巖石可以記錄時間寫到巖石怎樣記錄時間,最后寫了讀懂巖石記錄的重大意義,這種依據事物內在聯系、逐層進行說明的順序,就是邏輯順序。四、品味說明語言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大屏幕顯示。插入說明方法:列數字)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大屏幕顯示)2.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本文就多處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如: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請你找出文中的擬人句,并用“我喜歡……句(段),是因為……”的句式說話。(屏幕顯示,適時點評)五、拓展遷移訓練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塊看似普通的巖石,就能記下時間的痕跡,保存歷史的記錄。可以說,巖石是一部無字的史書。巖石是大自然的語言。巖石還可以比作什么?請你用“巖石是……”的句式仿寫一個句子。(顯示)六、結束語大家說出的這些比喻句,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其實,除了巖石,大自然還有許多記錄時間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學們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努力讀懂大自然這本無字之書,更好地造福人類!七、作業1.找出本文的過渡段并簡要說明其作用。2.根據你對巖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爛”為題,寫一篇短文。時間的腳印教案篇4一、素質教育目標(一)知識教學點1.弄清本文的說明層次。2.找出本文的說明方法。3.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二)能力訓練點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三)德育滲透點1.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2.教引學生善于觀察自然現象并從中悟出一定道理。3.掀起廣泛閱讀科普讀物的熱潮。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重點:(1)本文的說明層次。(2)本文的語言特色。(3)本文寫法特點。難點:本文說明的層次。解決辦法:寓教于樂。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通過學生的讀、說、寫多項練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完成教學目標。三、課時安排2課時四、學生活動設計啟發學生走向自然,去探尋記錄時間留痕的自然現象,并從中發現規律。課堂教學中分學習小組研討問題,看哪組思維活躍,知識積累充足答題準確率高。根據各小組的表現選出優勝組,給予表揚鼓勵。五、教學步驟第一課時導入新課同學們,你能解釋一下什么是時間嗎?你能談一下自己對時間的感受嗎?的確,時間不是可看可觸的物質,但它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過去、現在、未來構成的連綿系統。它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那你們注意觀察過自然界昭示我們時間流逝的現象嗎?不錯,樹木的年輪、四季的輪回可你們知道時間是怎樣在巖石上打下烙印的嗎?(一)明確目標1.理解本文說明的科學常識。2.理解本文的說明層次。3.學習探究自然奧秘的規律性知識。(二)整體感知1.本文共31個自然段,連同寫在前面的四句詩,我們請32個同學(或32人次)來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勾畫出生字詞,勾畫出不懂的科學術語或原理,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語句或語段。2.朗讀后教師按學習小組評價朗讀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讀,默讀的過程中仍思考朗讀時思考的問題,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3.要求同學借助字詞典給下列詞語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釋詞語。腐蝕(shí):①通過化學作用,使物體逐漸消損破壞;②人在壞的思想、行為、環境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變質墮落。(本文用①義項)時間的腳印教案篇5目標:1、知識目標:弄清說明的層次、說明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2、能力目標:速讀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感情重點:學習說明的層次、語言特色、寫法特點難點:①文章較長;②層次關系難以把握教學設想:1,《時間的腳印》所說明的內容,對于我們來說,會覺得陌生,語文教案-時間的腳印。盡管時間無處不在,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關,但它卻并不像空間那樣具體得可以看到可以觸及;盡管如課文聽說時間在自然界留有許許多多“腳印”,但若要到千占的巖石中去尋找時間的蹤跡,也還不是我們的知識和能力所隨便可以獲得的。因此,閱讀本篇課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難,也會生發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學中,要借助于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閱讀興趣;再借助生動有趣的說明文字,來引導、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揣摩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2,運用“巧妙裁剪”法,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3,學法。抓住兩點:—是抓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過渡段,從那里把握文章的層次;—是抓中心句、關鍵句,從那里把握文章局部的中心內容。課時:一課時操作:一、導入:學生交流,古往今來人們對時間的感受:例:1“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俗語)2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教師:1,同學們,誰看見過時間?……時間把它的腳印留在了許許多多我們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隱藏著的不僅僅是時間的腳印,而且還有無數的寶藏。例如,那千萬年來躺在山野里的巖石,便是一部歷史的教科書……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我國著名科普學家陶世龍的文章科普小品《時間的腳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進大自然。(板書課題《時間的腳印》)二、讀課文,整體感知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1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時間的腳印教案篇6導入新課說到化石時,本文提到了琥珀化石、長毛象化石。老師介紹一則小資料和琥珀、長毛象化石的來歷,聽后你與此文的說明的內容和方法比較一下,看有什么異同。小資料:琥珀化石只是化石中的一種。其實,化石有許多形態,有石質化石、煤化石,還有奇異的冰凍化石呢。琥珀化石的來歷:遠古時,一只小昆蟲正在樹枝上休息。它不知道危險正在向它逼近。樹脂粘住了小昆蟲,將它埋進樹脂的墳墓中。經過滄桑變化,裹著小昆蟲的樹脂被埋入土中,又經過漫長的歲月,樹脂變成化石,這就是琥珀化石。冰凍化石:在距今1萬多年前,現在屬于俄羅斯的廣闊土地上,生活著許多長著長毛的猛犸。一天,一頭猛犸在暴風雨中跌下山崖,被埋進了厚厚的冰雪之中,冰凍起來。當這頭猛犸被科學家發掘出來時,它身上的毛發皮膚都還完好如初呢。(一)明確目標1.理清本文的說明方法,知其作用。2.分析本文的寫作方法。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二)整體感知1.學生復習說明文的特點。在大家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重申強調: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的一種文章體裁。它要求對事物的性質、特點、成因、功能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觀的、科學的解釋,從而給人以知識。知識性、科學性和說明性是說明文的主要特點。2.初學說明文的同學,容易產生說明文與記敘文文體的混淆,同學們能從寫作意圖、文章主要內容和主要表達方式三方面來辨析一下嗎?采用小組爭答的形式,看哪位同學答的快而準:(1)從寫作意圖上看,說明文的目的在于說明事物,使人對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關系、功用等得到較清晰的了解;記敘文則通過寫景、狀物、寫人、記事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教育人的目的。總之,說明文要授人以知,而記敘文要以情感人。(2)從文章主要內容上看,記敘文是以寫人、記事、寫景為主要內容,說明文則是以說明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特征,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容。(3)從文章的表達方法看,記敘文主要采用記敘和描寫的方法,同時輔之以抒情和議論。說明文則主要用介紹說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議論、抒情。說明文中的敘述,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敘述是為說明服務的,因而不能運用藝術想像和夸張,敘述的重點必須與說明要點一致。說明文中也有描述的方法,但不同于記敘文中的描述。時間的腳印教案篇7一、情境引領同學們,很高興認識大家。下面由我和大家度過愉快的40分鐘。提到時間,從古至今,關于它的話題很多。孔子面對滔滔東流的河水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南宋抗金英雄岳飛在《滿江紅》中寫道“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齊白石要求自己做到“不教一日閑過”;莎士比亞告誡人們“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毫無疑問,這些見解都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而從客觀上探索“時間”的話題并不多見,至于“在地球上還沒有出現人的時候,或者在人還不知道記錄時間的時候,到哪里去找尋時間的蹤跡呢”這樣的話題,更是聞所未聞。今天這堂課,我們就來學習《時間的腳印》,請陶世龍先生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陶世龍。(點擊下一頁)二、走近作者陶世龍,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1929年生于四川省安岳縣。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系。三、出示目標1、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說明層次;2、欣賞品味:體會語言的生動準確;3、能力目標:培養閱讀表達的能力。四、課前熱身教師檢查課前預習情況。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粗糙(cāo)龜裂(jūn)楔形(xiē)我讓班長同學讀一讀這些字詞。他讀得很好,下面我們一齊讀兩遍。五、要點探究下面我們來讀課文。這篇文章很長,共有30個自然段,我們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聲的讀,而應帶著問題,快速的默讀。下面我們來速讀,用5分鐘的時間解決以下三個問題:要求:速讀課文,獨立自主完成問題。1、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不含小詩)明確:共30個自然段。2、貼標題,了解課文的說明層次。我這里有四個小標題,“巖石是時間的腳印”、“巖石的毀滅與新生”、“巖石是無字的史書”、“巖石領我們找寶藏”。它們分別可以歸納一些段落的內容,請將它們寫到這些段落的開頭,作為小標題。如:(1——4自然段)講了生活中的時間與大自然中的時間,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邊貼上小標題“石頭是時間的腳印”。大家照著將其它的標題貼上去。一、巖石是時間的腳印(1——4自然段)由生活時間到地質時間,引出話題:躺在山野里的巖石是重要的一種記時方式。二、巖石的毀滅與新生(5——20自然段)巖石記錄時間之一:毀滅與新生。三、巖石是無字的史書(21——28自然段)巖石記錄時間之二:無字的史書。四、巖石領我們找寶藏(29——30自然段)我們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讀懂大自然的記錄,造福人類。3、尋找“時間的腳印”有何意義?通過貼標題,我們了解課文的說明層次。對巖石有了新的認識,了解這些內容對現實生活有什么意義?我們全班推薦一個朗讀水平比較高的同學讀一下最后一自然段,大家邊聽邊找出答案。明確:增加知識、尋找寶藏,造福人類(屏幕顯示)(遷移內容看時間而定是否講解)遷移: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讀懂巖石之書的意義已遠不是這樣單純的用意了,那是什么?1)、讀懂巖石之書,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成過程,有助于我們在外太空尋找可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2)、讀懂巖石之書,我們也可以了解地球上曾經有過的災難,為將來地球將要遇到的災難做好盡可能充分的準備。3)、了解各種生命的進化和滅絕的過程,是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生物和諧相處。等等。六、亮點探究精讀課文,用8分鐘的時間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四個問題。1、分析這篇文章標題的特點。新穎別致的標題時間有腳印,可見這個標題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根據預習,我們知道時間的腳印,實際上是指——時間的記錄,將石頭對時間的記錄說成是時間的腳印,可見標題還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看來大家預習得很好!2、談談《時間伯伯》的作用。別具一格的題記課文主要介紹分析巖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為什么不直接進入正題,而要先引用高土其的小詩《時間伯伯》?選擇高土其的《時間伯伯》一詩作題記,既可以引導讀者進入文章介紹的知識,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學色彩。既照應了題目,又開啟了下文,還形象地暗示了時間每走過一個時代都會留下蹤跡,無論人類有史以來,還是史前無人之時。3、找出課文生動有趣的句子。生動有趣的語言為了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文的語言也力求生動、形象。“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和嚴密。本文在敘述中大量運用擬人化的寫法,語言生動有趣。1)不要認為巖石是堅固不壞的,它無時無刻不經受著從各方面來的“攻擊”??將“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以及風雨等對巖石的破壞說成是“攻擊”,仿佛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樣就強化了它們與巖石的敵對性,形象地說明了巖石“無時無刻不經受著”磨難。同時把“巖石”的被動和無奈表現得令人同情。2)狂風吹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三個并列短句構成排比句,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幾種自然力的氣勢。“沖來了”“爬來了”也是一種擬人化的表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了它們勢不可擋的威力。排比、擬人手法加上極富特點的動詞的巧妙運用,把‘“狂風’”“洪水”“冰河”來的情狀表現得惟妙惟肖。3)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越是輕小的沙礫越能旅行到遙遠的地方。說“笨重的石塊跑不遠”,“輕小的沙礫”去“旅行”,也是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巖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運。這樣寫,增強了事物的主動性(沙礫)或被動性(石塊),生動有趣。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笨重的石塊想跑也跑不動,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礫卻能隨心所欲的走向很遠的地方,生動、形象(點擊,顯示)的語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讀性。4)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用“躺”字形容巖層的生成狀態,化動為靜,準確而又形象地說明了巖石形成的過程。這些句子,新穎、貼切、生動、形象。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巖石記錄時間、保存歷史痕跡的功能。文中類似的句子隨處可見,值得細細品味。本文的語言既準確嚴密又生動有趣。請同學們就此思考、討論,結合語句進行分析。學生所舉例句不作限制,只要分析得有理有據即可。(1)準確性、嚴密性。如“據計算,大約3000-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這里如果去掉“據計算”、“大約”,就大武斷,而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科學方法再精確也畢竟是推測而不能確知,這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語言準確、嚴密。(2)生動有趣。①擬人化寫法的大量運用。如“炎熱的陽光烘烤著它,嚴寒的霜雪冷凍著它,風吹著它,雨打著它??”;“狂風來了,洪水沖來了,冰河爬來了”。如此生動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巖石受“攻擊”的畫面,甚至讓讀者似乎感受到巖石不堪眾多因素的“攻擊”慢慢“爛”下去的“痛苦”。②比喻形象貼切。如“如果大量的水結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緩慢地移動著,破壞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鐵帚從地上掃過,刨刮著所遇到的一些石頭”。將冰河的移動比喻成鐵帚掃過地面,足見冰河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巨大。③有些詞語引人興致。如“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儼然智者打開了有趣故事的大門。“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更讓人感到親切,“海枯石爛”常被人用來表達深厚的情誼永遠不會改變,此處則讓人浮想聯翩,更急切想讀下文。說明的內容告一段落,在進行整體總結之前寫道:“瞧!”仿佛拉了一段家常,在結束前提醒讀者,本文前面說明了什么,后面還有什么需要說明。4、找出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過渡自然的段落課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請找出幾個這樣的例子,說說它們各自承啟了哪些內容。教師明確:1)、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作者把時間的概念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總啟下文,引出文章要說明的對象:巖石是怎樣被自然界中的各種因素改變著,由此記載下時間的。)2)、真的有“海枯石爛”的時候。(開啟下文,說明巖石“毀滅”的過程。)3)、經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這個獨句段總括了上文,總結了巖石“毀滅”之后再度“新生”的歷程。4)、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承上啟下,承上,收住有關巖石自身解體與新生的話;啟下,解讀下文有關巖石上的歷史痕跡。)5)、從“死”的石頭上,我們看到了地殼的活動。(概括評價上一段的敘述內容。)6)、化石是歷史的證人,它幫助我們認識地球歷史的發展過程。(承上,化石的作用;啟下,進一步說明化石是怎樣幫助我們認識地球的發展過程的。)當然,這些對文章內容有引領、概括作用的語句,也多見于一些段落的開頭,如:第25自然段的開頭“古代生物的狀況,在巖石中更有著豐富的記錄”,第28自然段的開頭“自然界某些轉眼就消逝的活動,在石頭上也留下了痕跡”。抓住這些語句,就能把握這些語句所在段落的內容。七、疑點探究跳讀課文,小組討論完成問題。介紹“銅壺滴漏”的內容,是否偏離了主旨?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訂正:沒有偏離主旨,因為這篇文章的主旨是說明時間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巖層便代表著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著的許多種記錄時間的“重要的一種”,而“銅壺滴漏”則是這其中的另外一種,二者相互補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是一個有爭論價值的議題,說偏離主旨或沒有偏離主旨,都可以找出一些理由。從作者的思路看,這一段是插敘,由前面談到巖石能記錄時間,自然聯想到“銅壺滴漏”的計時方法,然后下一段,再從比較的角度提出問題,說明“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這樣分析,就不能說這一段偏離了主旨。從相反的思路看,因為上文談到人們已經想出了許多辦法記錄時間,發明了鐘表、日歷等,關于北京故宮銅壺滴漏的敘述也可以放在這里說,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緊湊。這樣看來,這一段插敘多少有些游離主題。對這個問題從正反兩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等價性。學生的回答,也不必強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八、拓展遷移1、大自然中還保存了哪些有關時間的記錄?動植物的化石、鹿茸、樹木的年輪、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