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作業指導書_第1頁
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作業指導書_第2頁
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作業指導書_第3頁
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作業指導書_第4頁
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作業指導書TOC\o"1-2"\h\u29241第一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概述 481161.1三農產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489131.1.1引言 4186851.1.2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 444481.1.3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4274461.1.4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對農業產業競爭力的影響 4229461.2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發展 471071.2.1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起源 4270441.2.2我國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發展歷程 5199431.2.3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主要內容 5223611.2.4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實施與監管 530852第二章三農產品種植標準 5317262.1種植環境要求 578352.1.1土壤條件 5191432.1.2水源條件 6309392.1.3氣候條件 6187552.2種植技術規范 6125002.2.1種子處理 6301342.2.2育苗技術 6252162.2.3移栽技術 680052.3農藥、化肥使用標準 6325692.3.1農藥使用 7321322.3.2化肥使用 717761第三章三農產品養殖標準 735813.1養殖環境要求 7231073.1.1選址與規劃 7120493.1.2養殖設施 7163723.1.3環境衛生 7273513.1.4防疫措施 7284743.2養殖技術規范 7148123.2.1種質選擇 7240113.2.2苗種繁育 712623.2.3飼養管理 8152003.2.4疫病防治 898323.2.5養殖檔案 8175133.3飼料、獸藥使用標準 8282983.3.1飼料使用 8162363.3.2獸藥使用 83045第四章三農產品加工標準 887884.1加工工藝要求 8327434.1.1工藝流程設計 818494.1.2工藝參數控制 9187004.2加工設備管理 952274.2.1設備選型與采購 9305214.2.2設備安裝與調試 9229764.2.3設備維護與保養 9174834.3加工產品質量檢測 9300744.3.1原材料檢測 9230204.3.2加工過程檢測 995404.3.3成品檢測 1030498第五章三農產品包裝與儲運標準 10194685.1包裝材料與要求 10315365.1.1包裝材料 10316925.1.2包裝要求 10186375.2儲運環境與條件 10190725.2.1儲存環境 10193815.2.2運輸條件 10132705.3儲運安全與監控 11317795.3.1儲運安全 1154715.3.2監控措施 1122195第六章三農產品質量檢驗與監測 113306.1質量檢驗方法 11135026.1.1檢驗依據 11173896.1.2檢驗項目 1141426.1.3檢驗方法 1168296.2檢驗機構與人員 11223646.2.1檢驗機構 12202226.2.2檢驗人員 12226486.3檢驗周期與流程 12160236.3.1檢驗周期 12188216.3.2檢驗流程 1225099第七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12227757.1追溯體系建設 12116237.1.1目的與意義 12216147.1.2建設原則 12170297.1.3追溯體系架構 1377207.2追溯信息管理 13274457.2.1信息采集 13120627.2.2信息存儲 13167457.2.3信息查詢與應用 1348367.3追溯體系運行與維護 13240727.3.1追溯體系運行 13296477.3.2追溯體系維護 1327413第八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 14166118.1監管部門與職責 1472418.1.1監管部門 1411758.1.2職責劃分 14269708.2監管制度與政策 14313588.2.1法律法規 14326328.2.2政策措施 1490318.3監管手段與措施 14194108.3.1技術手段 14209218.3.2管理手段 15202548.3.3執法措施 1516532第九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處理 15108689.1分類與報告 151289.1.1分類 1561479.1.2報告 15180369.2調查與處理 16221179.2.1調查 1697779.2.2處理 169289.3預防與整改 16250359.3.1預防 1633459.3.2整改措施 1632347第十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教育與培訓 171736710.1教育培訓內容 17391110.1.1基礎知識培訓:包括農產品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農產品安全標準、農產品質量檢測方法等。 172495510.1.2技能培訓:涵蓋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儲存、運輸等環節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規程。 172989410.1.3管理培訓: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食品安全處理流程、內部審計與監督等內容。 172633810.1.4案例分析:通過分析國內外農產品食品安全案例,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 172855210.1.5新技術、新標準和新政策培訓:及時傳達國家關于農產品食品安全的新技術、新標準和新政策,保證員工掌握最新的行業動態。 172043310.2教育培訓形式 171502710.2.1線下培訓:組織專家進行現場講解、演示和操作指導,使員工能夠直觀地學習農產品食品安全知識。 171012210.2.2在線培訓: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線上課程,便于員工隨時隨地學習。 17986110.2.3案例研討:組織員工針對農產品食品安全案例進行討論,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71210010.2.4考察交流:組織員工參觀學習先進的農產品安全生產企業和基地,借鑒其經驗和做法。 171674010.2.5定期考核:對員工進行農產品食品安全知識的定期考核,保證培訓效果。 17348110.3教育培訓效果評價 171898710.3.1培訓滿意度調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員工對教育培訓的滿意度,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和形式。 173023110.3.2培訓效果評估:通過考核、競賽、實操等方式,評估員工教育培訓的效果,保證培訓目標的實現。 171583910.3.3培訓成果轉化:關注員工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促進培訓成果的轉化。 172932910.3.4持續改進:根據教育培訓效果評價結果,不斷優化培訓方案,提高培訓質量。 18第一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概述1.1三農產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1.1.1引言三農產品,即指未經加工的農產品,是我國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食品安全關乎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衡量一個國家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在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1.2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三農產品是人民群眾日常飲食的主要來源,其安全性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農產品中殘留的農藥、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可能導致人體中毒、慢性病等健康問題。因此,保證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對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具有重要意義。1.1.3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問題,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制定和實施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減少農藥、化肥等投入,促進農業綠色生產,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1.1.4三農產品食品安全對農業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已成為貿易競爭的重要手段。提高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水平,有助于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的競爭力,擴大農產品出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1.2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發展1.2.1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起源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起源于20世紀初,當時主要關注食品衛生和微生物污染問題。科技進步和人們對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逐漸發展為一個涉及多個領域的綜合體系。1.2.2我國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發展歷程我國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以食品衛生標準為主,主要關注食品的衛生指標。(2)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開始關注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重金屬等污染物,制定了一系列農產品質量標準。(3)21世紀初至今: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逐漸完善,涵蓋了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等全過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體系。1.2.3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主要內容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原料要求:對農產品原料的產地、品種、質量等提出要求。(2)生產過程: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品、技術、環境等提出要求。(3)產品質量:對農產品的感官指標、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等提出要求。(4)包裝、運輸和儲存:對農產品的包裝材料、運輸工具、儲存條件等提出要求。(5)標簽標識:對農產品包裝上的標簽內容、字體、顏色等提出要求。1.2.4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實施與監管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實施與監管涉及多個部門,包括農業、質檢、食藥監等。各級應加強對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實施的監督,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加強對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宣傳培訓,提高全社會對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的認識。第二章三農產品種植標準2.1種植環境要求2.1.1土壤條件種植三農產品所需的土壤應具備良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保證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無重金屬污染。具體要求如下:土壤pH值在6.07.5之間;有機質含量大于2%;總鹽含量小于0.5%;土壤質地以沙壤土或壤土為宜。2.1.2水源條件種植三農產品所需的水源應清潔、無污染,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具體要求如下:水源水質應達到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水源供應穩定,能滿足種植需求。2.1.3氣候條件種植三農產品所需的氣候條件應適宜作物生長,具體要求如下:年平均氣溫在1525℃;年降水量在6001200mm;無霜期大于250天。2.2種植技術規范2.2.1種子處理種子質量應符合國家種子質量標準,具體要求如下:種子純度大于98%;種子發芽率大于90%;種子凈度大于99%。2.2.2育苗技術育苗應選擇適宜的育苗基質,具體要求如下:育苗基質應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功能;育苗基質應無病蟲害、無雜草;育苗期間應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保證幼苗生長健康。2.2.3移栽技術移栽時應遵循以下原則:移栽前對土壤進行翻耕、施肥,提高土壤肥力;移栽時注意保護幼苗根系,減少損傷;移栽后及時澆水,保證幼苗成活。2.3農藥、化肥使用標準2.3.1農藥使用農藥使用應符合國家農藥使用標準,具體要求如下: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嚴格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使用農藥時,應注意安全防護,避免農藥中毒。2.3.2化肥使用化肥使用應符合國家化肥使用標準,具體要求如下:選擇優質、高效的化肥;依據土壤檢測結果,合理施用化肥;施肥后及時澆水,促進化肥溶解,提高肥料利用率。第三章三農產品養殖標準3.1養殖環境要求3.1.1選址與規劃養殖場應選擇在生態環境良好、遠離污染源的地區,交通便利且便于防疫和產品運輸。養殖場規劃應合理布局,滿足生產、生活和環保要求。3.1.2養殖設施養殖場應具備完善的養殖設施,包括欄舍、飲水系統、飼料供應系統、廢棄物處理設施等。設施應保證養殖動物的生長發育需求,減少疫病發生。3.1.3環境衛生養殖場內應保持清潔衛生,定期對欄舍、設施進行清洗、消毒。養殖場周邊環境應綠化,減少蚊蠅滋生。3.1.4防疫措施養殖場應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制定疫病防治計劃,定期進行疫苗接種和疫病監測。3.2養殖技術規范3.2.1種質選擇選擇具有優良遺傳功能、適應性強、抗病力強的養殖品種。3.2.2苗種繁育苗種繁育應遵循相關技術規范,保證苗種質量。3.2.3飼養管理根據養殖動物的生長發育需求,制定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案,包括飼料種類、投喂量、投喂時間等。3.2.4疫病防治發覺疫病應及時隔離治療,防止疫病傳播。定期對養殖動物進行健康檢查,保證養殖安全。3.2.5養殖檔案建立健全養殖檔案,記錄養殖過程相關信息,包括品種、數量、生長狀況、疫病防治等。3.3飼料、獸藥使用標準3.3.1飼料使用飼料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不得使用違禁添加劑。飼料應保證養殖動物的營養需求,提高抗病力。3.3.2獸藥使用獸藥使用應遵循國家獸藥使用規定,合理選用藥物,嚴格控制用藥劑量和療程。禁止使用違禁藥物,防止藥物殘留。第四章三農產品加工標準4.1加工工藝要求4.1.1工藝流程設計為保證三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食品安全,必須制定詳細的加工工藝流程。該流程應包括原材料的預處理、加工、包裝、儲存和運輸等環節。具體要求如下:(1)原材料預處理:對原材料進行清洗、消毒、去皮、去雜等預處理,保證原料的清潔和安全。(2)加工環節:根據產品特性,采用相應的加工方法,如蒸煮、燉煮、烘烤、油炸等,保證產品營養成分的保留和口感。(3)包裝:采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包裝材料,對加工后的產品進行密封、真空包裝,防止細菌滋生和污染。(4)儲存:將加工后的產品存放于適宜的溫度、濕度環境中,保證產品質量穩定。(5)運輸:采用專業的運輸工具和設備,保證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不受污染和損壞。4.1.2工藝參數控制加工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工藝參數,包括溫度、濕度、時間等。具體要求如下:(1)溫度: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設定合適的加工溫度,保證產品營養成分的保留和口感。(2)濕度:控制加工環境的濕度,防止產品受潮、變質。(3)時間:根據產品特性,合理設定加工時間,保證產品加工到位。4.2加工設備管理4.2.1設備選型與采購根據加工工藝要求,選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加工設備。設備采購應遵循以下原則:(1)設備功能穩定,滿足加工需求。(2)設備材質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不含有害物質。(3)設備易于清洗和維護,降低交叉污染的風險。4.2.2設備安裝與調試設備安裝應按照廠家提供的安裝說明書進行,保證設備正常運行。調試過程中,應對設備進行功能測試,保證其滿足加工工藝要求。4.2.3設備維護與保養定期對加工設備進行維護和保養,保證設備功能穩定。具體要求如下:(1)定期檢查設備運行狀態,發覺問題及時處理。(2)定期清洗設備,防止細菌滋生。(3)定期更換設備易損件,保證設備正常運行。4.3加工產品質量檢測4.3.1原材料檢測對原材料進行嚴格的質量檢測,保證其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檢測項目包括: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微生物指標等。4.3.2加工過程檢測加工過程中,應定期對產品質量進行檢測,保證產品加工到位。檢測項目包括:營養成分、口感、外觀等。4.3.3成品檢測成品檢測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檢測項目包括:微生物指標、營養成分、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等。檢測合格后,產品方可上市銷售。第五章三農產品包裝與儲運標準5.1包裝材料與要求5.1.1包裝材料三農產品包裝應選用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包裝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1)塑料包裝:應使用食品級塑料包裝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塑料材料。(2)紙質包裝:應使用食品級紙箱或紙袋,不得使用含熒光劑、漂白劑等有害物質的紙張。(3)玻璃容器:應使用符合食品包裝要求的玻璃瓶、玻璃罐等。(4)金屬容器:應使用符合食品包裝要求的馬口鐵、鋁箔等金屬材料。5.1.2包裝要求(1)包裝應整潔、牢固、密封,保證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不受污染、損壞。(2)包裝應具有防潮、防霉、防蟲、防鼠等功能,保證農產品在儲存、運輸過程中的品質。(3)包裝應具有標識,包括產品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單位等信息,便于消費者識別。(4)包裝應遵循綠色環保原則,減少包裝材料的浪費,鼓勵使用可降解、可循環的包裝材料。5.2儲運環境與條件5.2.1儲存環境(1)倉庫應保持干燥、通風、避光,溫度控制在適宜范圍內。(2)倉庫內不得存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品。(3)倉庫內應配備防潮、防蟲、防鼠設施。5.2.2運輸條件(1)運輸車輛應保持清潔、衛生,不得有異味、污染。(2)運輸過程中,應保證農產品不受擠壓、碰撞、顛簸等影響。(3)運輸過程中,應根據農產品的特性,采取相應的保溫、保濕、冷藏等措施。5.3儲運安全與監控5.3.1儲運安全(1)農產品在儲存、運輸過程中,應嚴格執行安全規定,防止發生。(2)倉庫管理人員應定期對倉庫進行檢查,保證農產品安全。(3)運輸人員應遵守交通法規,保證運輸安全。5.3.2監控措施(1)建立健全農產品儲存、運輸監控體系,對農產品品質、數量進行實時監控。(2)定期對包裝材料、儲運設備進行檢查,保證符合相關標準。(3)對農產品儲存、運輸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及時整改。第六章三農產品質量檢驗與監測6.1質量檢驗方法6.1.1檢驗依據三農產品質量檢驗應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農產品質量標準以及本指導書的規定進行。6.1.2檢驗項目檢驗項目包括:感官指標、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等。6.1.3檢驗方法(1)感官檢驗:通過觀察、品嘗、嗅聞等方法對農產品的色澤、口感、氣味等感官指標進行檢驗。(2)理化檢驗:采用化學、物理等方法對農產品的水分、蛋白質、脂肪、糖分等理化指標進行檢驗。(3)微生物檢驗:采用微生物學方法對農產品的菌落總數、大腸菌群、沙門氏菌等微生物指標進行檢驗。6.2檢驗機構與人員6.2.1檢驗機構(1)國家及地方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2)第三方檢測機構。6.2.2檢驗人員(1)具備相關專業知識,持有檢驗員資格證書。(2)熟悉檢驗方法、操作規程和檢驗設備的使用。(3)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嚴守檢驗紀律。6.3檢驗周期與流程6.3.1檢驗周期(1)常規檢驗:按照生產批次進行,每批次至少抽取1個樣品進行檢驗。(2)定期檢驗:每季度對農產品進行一次全面檢驗,以掌握農產品質量狀況。6.3.2檢驗流程(1)抽樣:按照檢驗周期和抽樣規定,對農產品進行隨機抽樣。(2)檢驗:根據檢驗方法對抽取的樣品進行檢驗。(3)數據記錄:將檢驗結果詳細記錄,包括檢驗項目、檢驗方法、檢驗結果等。(4)結果判定:依據檢驗結果,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判定。(5)反饋與整改:對檢驗不合格的農產品,及時反饋給生產者,并提出整改措施。(6)歸檔:將檢驗報告和相關資料歸檔保存,以備查詢。第七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追溯體系7.1追溯體系建設7.1.1目的與意義三農產品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建設旨在保證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增強消費者信心,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7.1.2建設原則(1)全面覆蓋:追溯體系應覆蓋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全過程。(2)科學規范:遵循國家法律法規,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保證追溯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3)簡便易行:追溯體系應便于操作,降低企業成本,提高追溯效率。7.1.3追溯體系架構(1)生產環節: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包括種植基地、種子、肥料、農藥使用等信息。(2)加工環節:記錄加工過程的關鍵環節,如原料驗收、加工工藝、產品質量檢測等。(3)流通環節:記錄農產品流通渠道、倉儲條件、運輸方式等。(4)消費環節:通過銷售終端,將農產品追溯信息傳遞給消費者。7.2追溯信息管理7.2.1信息采集(1)生產環節:采集種植基地、種子、肥料、農藥使用等信息。(2)加工環節:采集原料驗收、加工工藝、產品質量檢測等信息。(3)流通環節:采集流通渠道、倉儲條件、運輸方式等信息。(4)消費環節:采集銷售終端信息。7.2.2信息存儲將采集到的追溯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建立數據庫,保證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7.2.3信息查詢與應用(1)內部查詢:企業內部人員可通過追溯系統查詢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的信息。(2)外部查詢:消費者可通過追溯系統查詢所購買的農產品來源、質量等信息。7.3追溯體系運行與維護7.3.1追溯體系運行(1)制定追溯體系運行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2)定期對追溯體系進行檢查,保證其正常運行。(3)對追溯信息進行實時更新,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7.3.2追溯體系維護(1)定期對追溯系統進行升級,提高系統功能。(2)對追溯設備進行維護,保證其正常運行。(3)加強人員培訓,提高追溯體系管理水平。第八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8.1監管部門與職責8.1.1監管部門我國三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多個部門,主要包括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海關總署等。8.1.2職責劃分(1)農業農村部:負責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監管,包括種子、種苗、種植、養殖等環節。(2)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負責食品流通、消費環節的監管,包括食品生產、流通、餐飲服務等環節。(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食品包裝材料等監管。(4)海關總署:負責進口食品的檢驗檢疫和監管。8.2監管制度與政策8.2.1法律法規我國三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8.2.2政策措施(1)加強農產品生產環節監管,推廣綠色、有機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2)實施食品生產許可制度,加強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3)建立食品追溯體系,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追溯。(4)加強食品流通環節監管,嚴格執行食品經營許可制度。(5)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及時發布食品安全預警。8.3監管手段與措施8.3.1技術手段(1)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2)運用生物技術、物理技術等手段,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3)開展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保證食品快速、準確檢測。8.3.2管理手段(1)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明確各級監管部門職責。(2)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培訓,提高農業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3)實施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對食品生產經營者進行信用評級。(4)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人員隊伍建設,提高監管水平。8.3.3執法措施(1)加大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2)建立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鼓勵公眾參與監管。(3)開展食品安全聯合執法,形成監管合力。(4)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第九章三農產品食品安全處理9.1分類與報告9.1.1分類三農產品食品安全根據其性質、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可分為以下幾類:(1)輕微:指局部范圍內,造成少量經濟損失或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2)一般:指在一定范圍內,造成一定經濟損失或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影響的。(3)重大:指在較大范圍內,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的。(4)特別重大:指在很大范圍內,造成特別重大經濟損失或對人體健康產生極其嚴重危害的。9.1.2報告(1)發覺的單位和個人,應立即向當地三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報告。(2)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發生的時間、地點、涉及產品、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等。(3)報告應遵循及時、準確、完整的原則。9.2調查與處理9.2.1調查(1)發生后,當地三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立即啟動調查程序。(2)調查組應由相關部門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3)調查組應采取以下措施:①現場勘查:對現場進行勘查,收集相關證據。②詢問當事人:了解發生經過、原因及責任人。③查閱相關資料:收集與相關的生產、銷售、檢驗檢測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