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城市聊城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1頁
山東省鄒城市聊城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2頁
山東省鄒城市聊城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3頁
山東省鄒城市聊城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4頁
山東省鄒城市聊城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題2024.1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用時90分鐘。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試科目填涂在試卷、答題卡和答題紙規定的位置。第II卷所有題目的答案,考生須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答在答題紙(卡)規定的區域內,在試卷上答題不得分。第I卷(選擇題,共60分)注意事項: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涂在答題卡上,只答在試卷上無效。一、單項選擇題(共30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根據考古資料可知,二里頭遺址在大局布置上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分布有宮廟區、宮城區、鑄銅作坊區、祭祀區等,西半部則常見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應當是普通居民區。這反映出當時A.城市布局凸顯專制色彩B.禮樂制度逐漸走向成熟C.王權與神權的緊密結合D.具有較高組織規劃能力2.周公輔佐成王時說:“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為防“天下畔周”局面的出現,周公輔政時期實現了A.君主走向專制集權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C.封建親戚以藩屏周D.王權與神權相結合3.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中國人的姓總是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樣,位于個人的名字之后。”與西方相比,中國人更看重姓氏傳承與家人團圓。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A.郡縣制度影響深遠B.男尊女卑思想頑固C.專制王權至高無上D.家族宗法觀念濃厚4.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間互相詰難、批駁。但“百慮而一致,珠途而同歸”,其“一致”、“同歸”指的是A.兼愛非攻B、修齊治平C.治國安邦D.富國強兵5.圖1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形勢圖。下列表述符合該時期時代特征的是A.南北對峙,民族交融B.政治統一,華夏認同C.鐵犁牛耕,社會轉型D.百家爭鳴,佛教傳入6.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反映了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A.賦役沉重B.文化專制C.統治殘暴D.秦法嚴苛7.漢代《淮南子·說山》一書中寫道:“王法禁殺牛,犯禁殺之者誅。”但封國王侯以牛肉為獎賞賜予臣屬的現象屢屢發生,在西漢初年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出土的菜譜中亦記載豐富的牛肉菜品。這種現象反映出當時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B.自耕農生產遭遇了困境C.中央權威面臨挑戰D.豪強地主勢力日益膨脹8.公元前136年,西漢政府設立五經博士,教授弟子,從此博士成為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這一舉措A.確立了儒家思想正統地位B.打破了血緣壟斷官職局面C.推動了儒家思想創新發展D.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發展9.山東燒烤的歷史淵源可上溯到漢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圖2為山東諸城出土的漢孫琮墓畫像石刻《庖廚圖》局部,生動再現了漢代完整的燒烤過程。該畫像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時山東地區圖2A.經濟以畜牧業為主B.日常生活肉食為主C.民族交往交流頻繁D.上層社會生活富足10.古代一首流傳在百姓中的童謠諷刺某選官制度“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此童謠諷刺的選官制度是A.世卿世祿制B.二十等爵制C.察舉征召制D.九品中正制11.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馮太后病逝。當時恰逢南齊派使節北上,齊使欲以朱衣入見,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勸阻,最終迫使齊使以喪服入見。這一事件反映了A.南人無視北方習俗B.魏晉玄學由盛轉衰C.地域文化南北分明D.北朝深受儒學熏陶12.三國時期的田莊,多以屯、營等編制單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觀來命名;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出A.政局的穩定性有所加強B.士族勢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D.商品經濟發展遲滯13.隋代開啟了我國歷史上基層官員不得在本地為官的先河。唐代基本延續了隋朝的這一制度,官員需要回避于本州縣及鄰縣為官。隋唐的這些規定旨在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杜絕地方吏治腐敗D.完善人事任免制度14.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復雜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暴君”,有人說他“功過相抵”,還有人說他“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他采取過的措施中最符合“利在千秋”觀點的是A.開創科舉制B.開鑿大運河C.征討高句麗D.建東都洛陽15.唐代詩人孟郊在《登科后》中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杜佑在《通典》中說天寶年間“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這反映出唐代科舉制A.改變了官場習氣B.帶動了社會尚學風氣C.選拔了實用人才D.徹底扭轉了門第觀念16.貞元年間(785~805年),唐德宗欲起用盧杞擔任饒州刺史,袁高封還詞頭,揭杞罪狀。唐德宗只好接受袁高的意見。當時袁高供職的部門最有可能是A.中書省B.門下省C.尚書省D.兵部17.唐初,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庸”實行的意義是A.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B.擴大了稅收的對象C.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D.統一了全國的賦稅18.“關羽崇拜”作為一種全國性的文化現象始于北宋中葉以后。在宋代的講史和戲劇中,他投降敵對陣營被解釋成“降漢不降曹”,為關羽的人格添加了“義”的成分。宋代“關羽崇拜”的傳播A.是政教價值的時代選擇B.體現了儒學教育平民化發展C.源于理學成為社會正統D.反映了市民階層的政治訴求19.宋朝擴大進士的錄取名額,在全國范圍內以文官代替武將管理地方,從根本上確立了文官政治。這導致的消極影響是A.中樞權力機構的異化B.君主專制的削弱C.積貧積弱局面的出現D.地方勢力的膨脹20.圖3、圖4分別是唐朝與元朝的行政區劃圖。與唐朝地方行政區劃相比,元朝的行政區劃旨在A.加強中央集權B.推動經濟發展C.提高行政效率D.解決邊患危機21.唐宋時候的科舉制度是地方官員推薦舉人,元朝改成了全國性的鄉試、會試還有殿試,把科舉制度推行到全國范圍。這反映了元朝A.科舉選拔考試薦舉為主B.實行了各民族平等政策C.科舉開始采用八股取士D.借鑒并發展了中原文化22.張居正(1525年1582年),輔佐萬歷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歷新政”的內閣首輔,行使權力時卻還得討好司禮監的宦官,主要原因是A.司禮監擁有批紅權B.司禮監掌握決策權C.司禮監獲得票擬權D.司禮監行使行政權23.從1405年開始,鄭和先后7次下西洋,每次規模都非常龐大。這樣的一個航行活動卻在1433年戛然而止。其“戛然而止”的主要原因是A.邊疆少數民族叛亂導致國內政局不穩B.宦官專權內閣干政交替出現C.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導致成本過高D.宣揚國威遭到很多國家反對24.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開創了“本草學”的新篇章。他將傳統醫學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注重實證,強調用藥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這反映了當時中國醫術A.強調概括抽象理論B.注重總結實踐經驗C.領先世界其他國家D.已能夠控制傳染病25.據統計,明清時期流傳的小說戲曲大都是圖5這種包裝精美的插圖本。這種現象反映了A.封建士大夫的審美訴求B.藝術領域倡導個性自由C.封建統治強調忠孝節義D.商業活動迎合市場需求26.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知行合一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批評道:“今之學者,多言而寡行,故其道不行。”根據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他們都A.倡導實踐實學B.強調社會責任C.批判君主制度D.反對中央集權27.戚繼光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鄭成功寫下“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兩者的最大共性在于A.抵制日寇襲擾B.維護國家權益C.批判閉關政策D.增進民族交流28.圖6是中國各歷史時期天然植被被破壞過程示意圖。由此可以得出我國古代圖6A.經濟重心逐漸南移B.植被破壞推動農耕發展C.唐代東北開發加快D.農耕文明范圍逐漸擴展29.清朝統一全國后,以征書為名大幅刪削宋、明文獻中有關“胡人”的描述,還下令嚴禁刊刻私家著述的明史類著作。這些做法A.貫徹了經世致用的主張C.導致《明史》可信度缺乏B.試圖掩蓋滿漢民族分歧D.旨在維護滿清的正統地位30.如圖7所示,清朝統治前期人口增長迅速,這很大程度上得益A.對外貿易逐步擴大B.外來農作物的引進C.新的經濟因素成長D.白銀成為主要貨幣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第31題12分,第32題14分,第33題14分,共40分。)31.(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在泱泱華夏的歷史長河里,有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前仆后繼,不斷書寫我們中華民族古老偉大歷史的新篇章,在這中間,尤其以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讓人印象深刻。其改革意義十分重大,對其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以及北魏的封建化功不可沒,這些改革措施很好地推動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以及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許林、李樂《基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認識》(1)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孝文帝改革在推動北魏封建化方面的作用。(6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改革在推動中華民族深遠發展上的歷史意義。(6分)32.(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圖8(1)結合所學知識,判斷圖8所對應的歷史時期并說明依據。(6分)(2)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時期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