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山東省泰安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東省泰安市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2023.01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與材料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別對應的是()A.宗法制和分封制 B.行省制和郡縣制C.禪讓制和宗法制 D.官僚政治和貴族政治【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可知此制度為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根據材料信息“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可知是分封制,分封制與嫡長子世襲的宗法制緊密結合,根據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宗族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等級制機構,各個等級之間的相互關系,既是大小宗關系,也是上下級關系,A項正確;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兩朝得到發展,最終影響了現代中國的行政體制,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總稱。是分封制之后出現的地方管理行政制度,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禪讓制一般指禪讓,是指統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官僚政治是具有機能專業化、職務憑資格、行動按固定規章辦事、權力分等級等特點的系統行政管理,貴族政治,是指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一種統治形式,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了人文主義,代表性論述如“泛愛眾,而親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據此可知,中國先秦的人文主義()A.關注個體在社會的價值作用 B.強調社會中個人的道德自律C.促使儒學逐步上升為法律 D.凸顯人性與統治關系的融洽【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泛愛眾,而親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看出中國先秦的人文主義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自律,B項正確;先秦的人文主義并未關注個體的社會價值,排除A項;先秦的人文主義更多強調的是道德層面,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人性與統治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3.“考秦之制,……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丞相與守掌民事,太尉與尉掌軍事,而御史與監,則糾察此治民治軍之官者也。”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開創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體制 B.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傳統貴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現機構臃腫的趨向【答案】B【解析】材料“蓋內外官制同一系統,丞相與守掌民事,太尉與尉掌軍事,而御史與監,則糾察此治民軍之官者也”大意是,中央與地方體制,劃分為幾個互不隸屬、各自獨立的系統,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如中央的丞相與地方郡守屬于民事系統,中央的太尉與地方郡尉屬于軍事系統,中央的御史大夫與地方監御史屬于監察系統,中央官員垂直管理相對應的地方官員,B項正確;秦朝并非開創郡縣制,只是把它推廣到全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官僚制取代貴族制,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秦朝通過官制的變革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統治體系,無法體現出現中央和地方機構臃腫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B項。4.有學者認為:到西漢中后期,由于冶鐵業實行官營,鑄鐵柔化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但工藝比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國。此論述旨在說明冶鐵官營()A.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B.促進了冶鐵技術普及C.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 D.提高了農業生產技術【答案】B【解析】根據“由于冶鐵業實行官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國”可知,學者認為冶鐵官營促進了冶鐵技術的發展和在全國的普及,B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排除A項;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打擊地方割據勢力,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農業生產技術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5.下圖為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形勢示意圖。與此圖相適應的歷史描述是()A.戰亂頻繁,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制度創新,被周邊國家模仿C.民族交融,區域經濟得以開發 D.佛教盛行,鮮卑族由盛轉衰【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及所學知識,可得到與此圖相適應的歷史描述是民族交融,區域經濟得以開發,C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朝,排除A項;東晉十六國時期未有制度創新,被周邊國家模仿,排除B項;鮮卑族由盛轉衰是在南北朝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有學者在評價隋唐大運河時認為:作為南北運輸主動脈的大運河是帝國的生命線,它勾連起各個經濟區域,并把南方的漕糧等貢物運到北方政治中心和邊防要地,解決了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的地理分離問題。該學者意在強調隋唐大運河()A.消除了王朝邊疆的安全隱患 B.維護了國家政權的統治C.推動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轉移 D.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作為南北運輸主動脈的大運河是帝國的生命線,它勾連起各個經濟區域.并把南方的漕糧等貢物運到北方政治中心和邊防要地,解決了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的地理分離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隋唐大運河的修建,既有利于鞏固邊疆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政治中心的經濟問題,這有利于維護國家政權的統治,B項正確;“消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古代政治中心的轉移,排除C項;隋唐大運河修建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國家統治,“促進南北經濟的交流”并非最終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7.唐代科舉除設明經、進士等常舉科目外,還設置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臨時性的制舉科目,包括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應試。這表明唐代A.士族階層開始衰落 B.科舉取士具有隨意性C.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D.官吏選拔具有多元性【答案】D【解析】依據題干可知,唐朝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主要考明經和進士兩科,是科舉制選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制舉是為了選拔非常人才而臨時設置的考試,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應試,這表明唐代官吏選拔具有多元性,故D選項正確;“開始”的說法無從體現,故A選項錯誤;隨意性的表述不符合史實,科舉制有利于保證選拔人才的公平、公正,故B選項錯誤;在制舉考試中,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應試,無法體現出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與否,故C選項錯誤。8.宋代文人士大夫注重族規家訓的編纂,他們運用儒家倫理規范族人、家人的言行舉止,以期使家庭、家族得到長久的延續。這說明宋代儒學A.逐漸走向僵化 B.已成為官方正統哲學C.趨于世俗化 D.迎合了市民階層需要【答案】C【解析】根據“他們運用儒家倫理規范族人、家人的言行舉止,以期使家庭、家族得到長久的延續”可知這是儒家思想在世俗生活中的運用,說給宋代儒學趨于世俗化,而非逐漸走向僵化,C項正確,排除A項;材料內容無法說明宋代儒學成為官方正統哲學和迎合了市民階層的需要,排除BD項。故選C項。9.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朝廷下詔:“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州軍……自今后客戶起移,不須取主人憑由,須每年收田畢日,商量去取,各取穩便,即不得非時衷私起移。如主人非理攔占,許經縣論詳。”該詔令反映出A.農村人口逐漸轉向城市 B.農民人身依附關系減弱C.經濟結構出現明顯變化 D.國內長途販運貿易發達【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對地主與佃農關系的固定,要求佃農不能隨意中途退租,地主也不能強占佃農土地或者隨意阻攔其去留,雙方要協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北宋時期,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B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農村人口的流向,排除A;經濟結構主要涉及經濟成分,與材料無關,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國內長途販運的信息,排除D。10.下表反映了明清時期的市鎮市鎮景德鎮漢口鎮朱仙鎮佛山鎮盛澤鎮烏泥涇鎮合溪鎮主要行業制瓷交通交通冶鐵絲織棉紡織木炭A.經濟結構單一 B.呈現專業化的發展趨勢C.遍布全國各地 D.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答案】B【解析】明清時期著名的市鎮多有較為突出的行業特征,這說明當時的工商業市鎮呈現出專業化的發展趨勢,B項正確;題干列舉的是主要行業,并不能認為這是經濟結構單一,排除A項;題干涉及的是部分市鎮,集中在江南地區,而非遍布全國,排除C項;D項通過材料無法證實,排除D項。故選B項。11.“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對李贄此語理解最準確的是()A.奉行有教無類 B.反對封建專制C.重視社會責任 D.提倡個性自由【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可知李贄主張絕假純真的童心說,童心較為純凈和自由,D項正確;有教無類指教育中不分等級,排除A項;反對封建專制的概念在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關于社會責任的表述,排除C項。故選D項。12.明清傳世著作頗多,科技著作有《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歷史地理著作有《徐霞客游記》和《天下郡國利弊書》,文學名著有《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等。這些著作體現了()A.君主專制制度走向衰落 B.儒學滲透社會各個方面C.封建文明進入總結階段 D.明清社會的繁榮與危機【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科技著作有《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歷史地理著作有《徐霞客游記》和《天下郡國利弊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著作的典型特點是總結性較高,說明明清時期封建文明進入了總結階段,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君主專制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儒學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明清時期的危機狀況,排除D項。故選C項。13.近代史上某一條約簽訂后,列強采取了所謂的“保全政策”。對此,當時先進的中國人認為這種政策是“托保全之名,行滅國之實”。此條約名稱和“保全政策”的內涵是()A.《南京條約》;取得領事裁判權、租界等特權B.《北京條約》;將侵華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C.《馬關條約》;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D.《辛丑條約》;扶植清政府作為在華代理人【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托保全之名,行滅國之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使得列強扶植代理人,D項正確;《南京條約》并未取得領事裁判權、租界等特權,排除A項;《天津條約》將侵華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排除B項;《馬關條約》與材料“保全政策”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4.洋務派創辦的金陵制造局主要生產大炮和彈藥,福州船政局主要制造和修理水師武器裝備,江南制造總局主要產品為:槍支、彈藥、大炮、鋼鐵、車輪船。據材料可知,洋務新政主要目的()A.改革封建政治 B.發展國家經濟C.保障國家安全 D.發展軍事工業【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提高清朝的國防水平,抵御外敵和鎮壓國內人民反抗,主要目的是維持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因此洋務新政主要目的保障國家安全,C項正確;洋務運動不觸及封建政治制度,排除A項;洋務運動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但不是此運動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創辦發展軍事工業是洋務新政的內容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15.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在戰略上是否正確,史學界有著不同的看法。下表中所列觀點()“肯定南京建都”說南京為六朝古都,龍盤虎踞,易守難攻,是建都的理想之地;南方經濟發達,物產豐富,建都南京便于籌糧籌款,在經濟上打擊清廷;借助于有利地形,可長驅東下,迅速占領江南,立穩腳跟,建立革命的根據地“否定南京建都”說推翻清朝是革命的終極目的,定都天京給清廷以喘息機會;在軍事上尚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前,就匆忙建都,同時進行北伐和西征,分散了兵力;太平軍易被“固守天京”所羈絆,影響了作戰進程;較早定都,易滋生保守、享樂思想A.因學者階級立場差異而不同 B.因學者研究角度不同而呈現差異C.都指出定都天京在戰略上的失誤 D.都肯定了南京的地理和經濟優勢【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肯定南京建都說……否定南京建都說”,可以看出史學界由于研究視角的不同,對于太平天國建都天京這一戰略存在爭議,B項正確;僅從材料不能看出階級立場的影響,排除A項;“肯定南京建都”說,并未指出定都天京的失誤,排除C項;“肯定南京建都”說,肯定了南京的地理和經濟優勢,排除D項。故選B項。16.《申報》是近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下圖為1898年~1901年各年度《申報》新學、舊學書籍廣告的變化圖。這反映當時中國()A.近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 B.“向西方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C.近代思想解放的艱難歷程 D.新式印刷業得到迅速發展【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的圖示信息,可見教學書籍廣告占比低于舊學書籍廣告占比,說明當時中國思想解放歷程緩慢且解放程度較低,故近代思想解放艱難,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近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近代思想解放的歷程艱難,無法得出“向西方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新式印刷業發展如何,排除D項。故選C項。17.下圖是張海鵬先生主編的《中國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錄,其中第四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A.制夷、自強與實業救國 B.從太平天國到洋務運動C.從戊戌維新到義和團運動 D.從《北京條約》到《馬關條約》【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中國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錄”,結合圖示信息可知1895—1901年屬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時期,C項正確;自強是洋務運動,時間不符,排除A項;洋務運動屬于早期現代化嘗試,排除B項;《北京條約》的時間是1860年,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8.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時,曾言“批判時政,非其旨也”。1918年12月《每周評論》創刊后,其開始轉向宣傳現實的政治斗爭,并用大量篇幅報道中國勞工現狀。這反映出先進知識分子()A.已認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源 B.深入探索救亡圖存道路C.放棄了對西方文明的學習 D.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材料主要強調了陳獨秀1918年以來的變化,轉向政治斗爭和關注工人階級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動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救國思路的轉變,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落后的根源,排除A項;“放棄了”說法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排除D項。故選B項。19.下圖所示為1912~1918年新設民族企業數量情況統計(單位:家)。其中,1914~1918年企業數量發生變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北伐戰爭的推進 B.辛亥革命的推動C.五四運動的爆發 D.世界大戰的影響【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1912~1918年新設民族企業數量情況統計”,可以看出1914~1918年企業數量增長速度很快,主要是因為世界大戰的影響,D項正確;北伐戰爭的時間1926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辛亥革命的推動屬于國內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項;五四運動爆發的時間是1919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0.“會議通過了第一個綱領,明確了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此次會議的召開()A.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B.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D.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該會議“通過了第一個綱領”和“明確了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即所學知識可知,此次會議是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標志著的誕生,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A項正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遵義會議,排除B項;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是國民黨一大,排除C項;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是中共七大,排除D項。故選A項。21.1937年清明節,中共與國民黨分別派代表共同祭拜黃帝陵,毛澤東在其撰寫的祭文中寫道:“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分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這表明()A.國共關系實現了實質性轉變 B.全面抗戰爆發加快國共合作C.文化認同有利于推動國共合作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建立【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分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可以看出國共兩黨有著共同的文化信仰,對于國共合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C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國共關系的實質性轉變,排除A項;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面抗戰的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22.下圖是解放戰爭時期某一階段的戰爭態勢示意圖。這一階段的特點是()A.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 B.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C.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 D.國共兩黨的戰略決戰【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國民黨進攻方向為以延安為中心的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這一階段為國民黨的重點進攻階段,在1947年粉碎了國民黨的重點進攻,C項正確;國民黨挑起內戰,首先發動全面進攻,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解放軍進入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階段,均在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之后,排除BD項。故選C項。23.1949年,毛澤東在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這次“會議是在完全新的基礎上召開的,它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它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B.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綱領C.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依法治國”的方略D.強調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共同綱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綱領,故B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故A錯誤;1999年以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依法治國”的方略,故C錯誤;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故D錯誤。24.下表是1953-1957年我國不同經濟類型工業產值變化(單位:億元)統計表。這表明當時我國()年份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公私合營企業私營工業個體工業1955年281.441.671.972.781.11956年383.8120.1191.10.38.31957年421.5149.2206.30.46.5A.工業生產嚴重急躁冒進 B.資本主義工業改造基本完成C.工業布局逐步趨向合理 D.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工業體系【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1953-1957年我國不同經濟類型工業產值變化”,結合表格信息可知經過對工業的改造,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項正確;這一時期工業生產并不冒進,排除A項;這一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工業布局不合理,排除C項;一五計劃的完成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工業體系,排除D項。故選B項。25.下表反映了中法兩國在20世紀40-60年代的關系變化。由此可說明()時間關系1949年10月法國政府因中國支持越南人民的解放戰爭,拒絕承認新中國1954年中法兩國總理首次會晤打開兩國關系的新起點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法國總統想借中國力量把美國趕出亞洲A.資本主義陣營瓦解 B.國家利益可突破意識形態的束縛C.中法國家利益一致 D.美國的國際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答案】B【解析】據材料“下表反映了中法兩國在20世紀40-60年代的關系變化”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法國政府不承認新中國;1954年中法兩國總理首次會晤打開兩國關系的新起點;20世紀60年代新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法國總統想借中國力量把美國趕出亞洲,因此1964年法國與中國建交。而同時期的中國想緩和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以沖破美國的孤立封鎖,也要求改善和西歐國家的關系。因此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因此國家利益可以突破意識形態的束縛,B項正確;據所學可知,20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正處于對峙狀態,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中法兩的國家利益各有不同,只能說是部分一致的利益讓兩國建交,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美國的國際地位受到嚴重挑戰,排除D項。故選B項。26.下圖為1953—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折線圖。圖中促使a到b段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計劃提前完成 B.農業科技取得了進展C.“八字方針”調整的推動 D.改革開放戰略決策的實施【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1953—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折線圖”,可以看出a到b段,經濟明顯好轉,增長迅速,得益于“八字方針”調整的推動,C項正確;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在1957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影響,農業發展嚴重受挫,排除B項;1978年才實行改革開放,排除D項。故選C項。27.20世紀60年代初,大慶工人堅持“三老四嚴”(即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的奮斗精神,吃大苦,耐大勞,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大慶工人身上所反映的時代精神是()A.艱苦奮斗、奮發圖強 B.精益求精、敢于創新C.團結友愛、與人為善 D.堅持奉獻、助人為樂【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三老四嚴……吃大苦,耐大勞,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可以看出大慶工人身上體現出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A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創新精神,排除B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工人的艱苦奮斗,并未涉及與人友善以及助人為樂,排除CD項。故選A項。28.下面三幅圖片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下列哪一項屬于在調整過程中發生的變化A.農民積極性 B.改革的實質 C.土地所有制 D.土地經營權【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業生產合作社屬于集體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屬于個體經營,土地流轉的推行是為了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的需要,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經營權的變化,D項正確;三者均有利于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排除A項;三者改革實質均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排除B項;三者的土地性質均屬于土地公有制,排除C項。故選D項。29.香港回歸中國之際,阿根廷總統梅內姆表示要仿效中國的“一國兩制”方針和平解決馬島主權問題。這主要表明“一國兩制”方針A.符合中阿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B.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新模式C.是反對殖民統治的有效方式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在香港回歸之際,阿根廷主張仿效中國“一國兩制”來解決馬島主權問題,說明“一國兩制”為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故答案為B項。“一國兩制”不是解決中阿兩國問題的,A項錯誤;“一國兩制”是解決一個國家內的統一問題,不是反對外來殖民統治的有效方式,C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沒有反映。30.在一次重要會議上發表主旨講話:“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該講話的意義在于()A.開辟了新時期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嶄新道路B.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C.最終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D.表明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望【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望,D項正確;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新時期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嶄新道路,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排除B項;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題,共55分。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1)閱讀材料一,按順序指出四幅圖分別是哪個朝代,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圖①在邊疆治理上有何創新。(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為鞏固海防,管理邊疆而采取的措施。【答案】(1)①元朝②西漢③秦朝④唐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在吐蕃地區設宣政院進行管理;在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在澎湖設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邊疆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2)收復臺灣,設臺灣府;中俄雅克薩之戰擊敗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擊敗噶爾丹、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設理藩院。【解析】(1)從行省制以及四大汗國分析,得出①是元朝;從北方少數民族匈奴以及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得出②是西漢;從桂林、象郡等,得出③是秦朝;從少數民族分析,得出④是唐朝。創新:從地方行政管理分析,得出建立行省制度;從對西南管理分析,得出在吐蕃地區設宣政院進行管理;從北部邊疆管理分析,得出在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從東南邊疆管理分析,得出在澎湖設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從邊疆內地一體化角度分析,得出邊疆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2)措施:從東南邊疆分析,得出收復臺灣,設臺灣府;從東北邊疆分析,得出中俄雅克薩之戰擊敗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規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從西北邊疆分析,得出擊敗噶爾丹、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從對西藏的管理分析,得出封“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設理藩院。32.自成立以來,就非常重視對辛亥革命紀念意義的發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九二一年開始的第一個階段,實際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所以嚴格地講,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材料說明的前身。”“不說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對于的成立和以后的歷史,也就不能說得清楚。”——摘編自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材料二在不同時期紀念辛亥革命的話語時期紀念話語大革命初期原因教訓土地革命時期喚起民眾抗日戰爭時期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打倒蔣匪——摘編自朱斌《論中共紀念辛亥革命話語之嬗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辛亥革命為成立作了哪些“準備”?(2)從材料二的表中提取相關信息,自擬論題,任意選取其中兩個時期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1)說明:辛亥革命揭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喚起了民眾的共和民主意識;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亞洲第一共和國,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和人民革命斗爭的興起和發展;進一步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在辛亥革命中接受洗禮的一部分先進分子后來成為的領導者;為五四運動和的誕生掃除了障礙,奠定了經濟、階級、思想和領導基礎。

(2)依據革命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國民大革命時期,“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人們共同愿望,為尋求新的革命道路,借助辛亥革命紀念突出“原因教訓”話語,明確了大革命的對象與動力,推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和國民大革命的開展。土地革命時期,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軍閥的壓迫,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深知動員民眾是革命勝利的保證,借助辛亥革命紀念突出“喚起民眾”話語,深刻揭示國民黨的反動本質,號召民眾在中共的領導之下,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抗日戰爭時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面對中華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顧全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借助辛亥革命紀念突出“統一戰線”話語,主張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抗戰勝利之后,隨著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關系急劇惡化。充分利用辛亥革命紀念之機,突出“打倒蔣匪”話語,揭示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提出民主建國主張,號召民眾團結一致驅逐美帝國主義出中國,推翻國民黨獨裁統治,解放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通過紀念辛亥革命,表達了其社會、政治、思想的紀念訴求,體現其政策的靈活性。【解析】(1)說明:從辛亥革命的影響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揭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喚起了民眾的共和民主意識;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亞洲第一共和國,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和人民革命斗爭的興起和發展;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分析,得出進一步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無產階級的發展壯大;從對中共領導者的作用分析,得出在辛亥革命中接受洗禮的一部分先進分子后來成為的領導者;從對之后的五四運動以及中共產生分析,得出為五四運動和的誕生掃除了障礙,奠定了經濟、階級、思想和領導基礎。(2)依據材料“在不同時期紀念辛亥革命話語”,得出依據革命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國民大革命時期,從新的革命道路分析,得出“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人們共同愿望,為尋求新的革命道路,借助辛亥革命紀念突出“原因教訓”話語,明確了大革命的對象與動力,推動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和國民大革命的開展。土地革命時期,從國共十年對峙角度分析,得出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軍閥的壓迫,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深知動員民眾是革命勝利的保證,借助辛亥革命紀念突出“喚起民眾”話語,深刻揭示國民黨的反動本質,號召民眾在中共的領導之下,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分析,得出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面對中華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顧全大局,以民族利益為重,借助辛亥革命紀念突出“統一戰線”話語,主張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解放戰爭時期,從國內矛盾的變化分析,得出抗戰勝利之后,隨著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共關系急劇惡化。充分利用辛亥革命紀念之機,突出“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