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新人教版地理7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1.1地球的宇宙環境(第1課時+地球在宇宙中)_第1頁
2024秋新人教版地理7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1.1地球的宇宙環境(第1課時+地球在宇宙中)_第2頁
2024秋新人教版地理7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1.1地球的宇宙環境(第1課時+地球在宇宙中)_第3頁
2024秋新人教版地理7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1.1地球的宇宙環境(第1課時+地球在宇宙中)_第4頁
2024秋新人教版地理7年級上冊教學課件 1.1地球的宇宙環境(第1課時+地球在宇宙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球在宇宙中2.太空探索課程標準●結合圖片、影視資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以及空間站建設等人類太空探索的進展與意義。●收集中國航天及太空觀測發展的相關材料,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用數據、類比等方法描述地球的大小。●運用圖片、影視資料,以及數字技術等手段,觀察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認識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1.了解宇宙中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容易的天體系統層次。3.運用資料了解地球的特殊之處,理解地球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2.通過不同級別天體系統的關系圖,認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4.了解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以及我國的航天成就。學習目標1地球在宇宙中234地球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保護地球的宇宙環境課后練習作業目錄課程導入:觀看視頻《仰望星空》中國自古就有著對宇宙的向往01-地球在宇宙中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指無限空間,

“宙”指無限時間。《淮南子·

原道訓》宇

宙晴朗的夜晚,我們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由熾熱氣體組成、質量龐大,自身能夠發光發熱的球狀天體。恒星Fixedstar1自身不發光發熱,在固定軌道上環繞恒星運行的,類似球狀的天體。行星planet23環繞行星運轉的天體,月亮是地球的天然衛星。衛星satellite4氣體與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主要物質是氫。星云Nebula5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很小的天體,由冰物質組成。慧星comet6運行在星際空間的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受到地球引力而進入地球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流星meteor運動中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地月系E-Moonsystem01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體,月球圍繞地球運動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地距離約為38.4萬千米太陽系Solarsystem02太陽系由太陽、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際物質等構成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質量占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地球是距離太陽較近的一顆行星,日地距離約為1.5億千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巨行星類地行星遠日行星地球在太陽系的位置銀河系GalacticSystem03銀河系是由太陽和眾多恒星組成的龐大恒星系統在銀河系中,有1000億顆以上的恒星;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①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約2.6萬光年①光年是計量天體間距離的單位。1光年即光在一年中傳播的距離,約為94605億千米由于身在其中,我們在地球上無法看到銀河系的全貌在沒有月光且未受城市燈光干擾的晴朗夜晚,常能看到銀河呈一條乳白色的朦朧光帶橫跨天際圖為夏季在金山嶺長城觀測到的銀河TheMilkyWayseenonearth可觀測宇宙Observableuniverse04目前,在銀河系外,天文學家觀測到許許多多同銀河系類似的星系,統稱它們為河外星系銀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統稱為可觀測宇宙注:圖示為人類可觀測宇宙輻射全景總星系(目前人類可觀

測的宇宙范圍)河外星系銀河系其他恒星系統太陽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統02-地球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探究:了解地球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

宇宙很大,但地球是我們目前所知適宜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收集資料,與太陽系其他行星比較,說一說地球適宜人類生存的條件有哪些?適宜的溫度大氣液態水1.溫度條件行星距日距離(以日地距離為1計算)表面平均溫度/℃金星0.72>400地球115火星1.52-631.讀圖表,比較地球與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溫度,簡要說明地球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條件。地球與太陽距離適中,地球上獲得的熱量較為適中,加之地球公轉和自轉周期適中,地球表面均勻的吸收太陽輻射,平均溫度保持在15攝氏度左右。2.大氣條件觀看視頻《星球大小對比》地球體積和質量適中,使得地球的引力適中,恰好能夠吸引大量的氣體和塵埃顆粒,從而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2.讀圖表,比較地球與金星、火星的質量與體積,簡要說明地球適宜人類生存的大氣條件。3.液態水條件適宜的溫度為液態水創造了條件;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早期生命誕生于海洋。

在木星的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土星的土衛六、海王星的海衛一上面,都存在大量的水資源,這些天體上面的水資源可能比地球上面的水資源還要多,不過這些天體從宇宙中看上去卻沒有一點水資源,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是因為這些天體距離太陽特別遙遠,表面的水資源都結冰了,有的天體表面被厚厚的冰層覆蓋,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木衛二和木衛四。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資料補充03-保護地球的宇宙環境保護地球的宇宙環境2017年歐洲宇航局的數據顯示,在地球軌道中超過10厘米大小的碎片約有2.9萬個,介于1厘米至10厘米之間的碎片達75萬個,1毫米至1厘米的碎片已達1.66億個。這些以厘米計算的碎片,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們的飛行速度卻普遍在5000米/秒以上,是狙擊步槍子彈速度的7倍左右。在高速度的加持下,這些垃圾碎片仿佛在地球軌道上組成了一張高密度的子彈網,用槍林彈雨來形容毫不為過。至今為止,人類依然沒有大規模的有效手段,清除這些太空垃圾。保護地球的宇宙環境約有7500噸太空垃圾在繞地球飛奔,如果放任不管,也許用不了幾代人時間,最浪漫的事就會變成“陪你去看太空垃圾雨”。太空垃圾數量保護地球的宇宙環境“遨龍一號”是一臺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已于2016年6月25日隨“長征七號”成功發射。“遨龍一號“裝載了一臺機械臂,可抓取廢棄衛星和太空碎片,并具有將它們帶到大氣層燒毀的能力,這是中國軌道碎片清除技術研制的里程碑。“遨龍一號”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主動的軌道碎片離軌清除實驗項目,是中國航天人在世界航天領域不多的獨領風騷的杰作。太空清道夫,“遨龍一號”中國造04-課堂練習課堂練習2022年11月8日,天空上演一次精彩的月全食,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可看到全食的古銅色“紅月亮”,更難得一見的是,月食的同時還發生了“月掩天王星”的罕見天象。如圖為“月全食形成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1.天王星屬于(

)A.衛星 B.恒星 C.行星 D.彗星2.下列天體系統不包含月球的是(

)A.地月系 B.河外星系 C.太陽系 D.可觀測宇宙CB課堂練習2020年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針對火星的探測任務,主要包括探索火星的生命活動信息,包括火星過去、現在是否存在生命,火星生命生存的條件和環境以及對生命起源和地外生命的探測。下圖為我國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和探測器的軌道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在“攬星九天”標識中,代表火星的序號是(

)A.①

B.②

C.③

D.④4.進入預定軌道的火星探測器離開的天體系統是(

)A.銀河系 B.可觀測宇宙 C.太陽系 D.地月系AD5.火星探測器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活動信息的依據可能是其(

)①表面溫度適宜②公轉的周期較長③衛星數量較少④有液態水存在⑤質量和體積適中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課堂練習B謝謝聆聽!最后送給我們自己1、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2、把美德、善行傳給你的孩子們,而不是留下財富,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帶來幸福。

3、每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當中,都會有段時間確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會毀了自己;每個人的好與壞,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縱使宇宙間充滿了好東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內在的力量是獨一無二的,只有你知道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則連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

4、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

課堂練習(1)圖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稱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2)屬類地行星的有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