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0月月考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約6000年的彩陶,彩陶上面所繪的人面、魚、蛙、鳥、鹿、植物等形象,以及各類花紋和幾何圖案,不僅絢麗漂亮,有的還頗有些“現代感”的審美意義。據此可以推斷,該遺址屬于()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龍山文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中游地區的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代表性器物是彩陶。陜西西安半坡遺址位于黃河中游,距今約6000年,出土大量彩陶,存在時間、位置和出土器物都符合仰韶文化特征,可推斷屬于仰韶文化,B項正確;大汶口文化位于黃河下游,位置不符,排除A項;河姆渡文化位于長江下游,位置不符,排除C項;龍山文化存在于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西周初年規定,周王對諸侯國君有監國之制,諸侯國官吏要職須由周王任命,“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這些規定()A.加強了周王對地方的控制 B.維護了宗族血緣關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據勢力 D.剝奪了諸侯國君權力【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根據材料概括可知:西周初年,通過監國之制和官吏任命等措施,周王直接掌控了諸侯國重要官職的任命權,確保了中央對地方的影響力,這實際上加強了周王對地方的控制,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對對方官的任命權,而非同姓間的血緣關系,分封制的諸侯還涉及非血緣關系的諸侯和先代貴族,排除B項;地方勢力較大的原因是分封制下諸侯的權利較大,掌握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而對官員的任命不會消除地方分裂割據勢力,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周王對地方官的部分任命,而非剝奪了諸侯國君的所有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3.據記載,西周中期,一個叫矩伯的人分兩次把1300畝土地抵押給一個叫裘衛的人,換來價值100串貝殼的幾件奢侈品,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宗土地交易。這反映出當時()A.私有制開始出現 B.抑商政策弱化C.分封制徹底崩潰 D.井田制受到沖擊【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井田制是西周時期的一種土地制度,規定土地歸國家所有,農民在井田上耕作。題干中的土地交易說明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這顯然對井田制構成了沖擊,D項正確;私有制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已經存在,而不僅僅是從西周中期開始,排除A項;題干主要描述的是土地交易,沒有涉及商業政策的變化,排除B項;西周中期,分封制仍然在實行,盡管出現了土地交易,但不足以說明分封制徹底崩潰,排除C項。故選D項。4.下圖是2002年河南洛陽考古發現的東周“天子駕六”陪葬遺址,揭開了從漢代以來長期爭論的“周天子的坐駕是駕六還是駕四”的千古疑案,印證了“天子駕六”記載的正確性。這說明()A.文字記載的主觀性阻礙歷史研究 B.考古發掘能夠還原真實的歷史C.考古發現有助于認識歷史的真相 D.歷史事實需要考古發掘來驗證【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周時期(中國)。據材料“2002年河南洛陽考古發現的東周‘天子駕六’陪葬遺址,……印證了‘天子駕六’記載的正確性”可知,考古發現印證了“天子駕六”的記載,表明考古發現有助于還原歷史,C項正確;文字記載也是重要的史料,對歷史研究有重要價值,不能因為其帶有“主觀性”就認為其阻礙歷史研究,排除A項;考古發掘有助于還原歷史,而非一定能夠或能夠還原所有歷史真實,排除B項;考古發掘只是歷史研究的資料之一,并非所有歷史事實都需要通過考古發掘來驗證,排除D項。故選C項。5.《左傳》記載:春秋晚期,晉國卿大夫趙盾不僅手握兵權,而且晉國大小事務盡歸其手,趙盾還以卿大夫身份參加各國諸侯會盟。這表明,當時晉國()A.政治權力下移明顯 B.禮樂制度不復存在C.宗法觀念名存實亡 D.貴族世襲制度確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春秋時期。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晚期,卿大夫趙盾掌握了晉國的大小事務,并且以卿大夫身份參加諸侯會盟,說明此時諸侯權力呈現出向大夫轉移的趨勢,A項正確;禮樂制度不復存在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宗法觀念是指伴隨著古代中國以血緣為紐帶、以地緣為基礎、以家族為基本結構的宗法社會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觀念,強調父權、血親、家族至上。選項表述錯誤,排除C項;貴族世襲制度是一種權力、地位、財富等在貴族家族內部按照血緣關系世代傳承的制度。夏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世襲制,排除D項。故選A項。6.孔子在總結前人基礎上提出了“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張;孟子從“得天下”的政治高度勸誡“為政者”接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這表明二者都()A.重視社會道德構建 B.迎合地主階級的訴求C.倡導以民為本思想 D.代表平民階級的利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孔子提出“安百姓”,孟子主張“民為貴”,都強調百姓的作用和主張改善民生,體現以民為本思想,C項正確;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涉及社會道德,排除A項;有觀點認為,孔子的政治主張代表了落后保守的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排除B項;孔孟的“重民”主張本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排除D項。故選C項。7.下表是戰國時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張。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主張出處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墨子·尚同(中)》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莊子·天道》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持政,子無適從《韓非子·揚權》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荀子·非十二子》A.百家爭鳴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B.人民對安定統一的渴望C.加強中央集權順應時代潮流 D.士階層受到統治者重用【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從表中思想家的主張可以看出,諸如“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和“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等綱領性說法,都反映了對于安定、統一、秩序的追求。這種思想是當時社會動蕩、分裂背景下,對統一和安定有所渴望的表現,適合說明當時人民希望形成一個統一、和平的社會局面,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百家爭鳴對民眾思想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對統一的渴望而非加強中央集權的需求,中央集權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處理,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統治者的人才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8.陽陵虎符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后,頒發給陽陵駐守將領調動軍隊的信物,上面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只有皇帝的使者所持虎符與將領所持虎符相契合,才能調動軍隊。據此可知,虎符制度有助于()A.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B.防止割據勢力的形成C.抑制將領的軍事野心 D.強化君主對軍隊管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虎符是……調動軍隊的信物,……只有皇帝的使者所持虎符與將領所持虎符相契合,才能調動軍隊”可知,虎符是皇帝調動軍隊的憑證,強化了君主對軍隊管控,D項正確;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實現長治久安,排除A項;防止割據勢力的主要措施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包括對地方官員、地方行政權財政等的掌控,虎符主要與“調動軍隊”有關,屬于加強軍隊管理而非加強地方管理的典型舉措,排除B項;虎符主要與軍隊調動有關,能夠限制將領隨意調動軍隊,但不能防止將領產生其他方面的野心,排除C項。故選D項。9.秦統一后,以秦國度量衡為基礎,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由官府制作統一標準的度量衡器發放到全國,每年對度量衡進行檢定,對度量衡不正者要繩之以法。秦朝的做法旨在()A.形成統一國內市場 B.實現對地方的有效控制C.強化君主專制權力 D.維護和鞏固國家統一【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統一后,以秦國度量衡為基礎,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可得出統一的度量衡制度可以減少地方割據和分裂的可能性,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D項正確;題干信息主要反映了秦朝通過統一度量衡制度來促進商品交換和流通,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也有助于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排除A項;統一的度量衡制度有助于中央對地方經濟活動的監督和管理,從而實現對地方的有效控制。但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度量衡的標準化,而不是直接的行政控制,排除B項;雖然統一度量衡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題干并沒有直接提到君主專制權力的強化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10.漢初丞相蕭何死后,曹參繼任為丞相,漢惠帝責怪曹參每日飲酒無所事事,曹參認為漢惠帝比不上漢高祖,自己也不如蕭何賢良,故而要“蕭規曹隨”,漢惠帝也只有尊重丞相曹參的執政方式。這反映出當時()A.奉行“與民休息”政策 B.經濟得到恢復發展C.中央集權受到威脅 D.丞相權力嚴重削弱【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西漢中國。蕭何和曹參在西漢初期先后任丞相。蕭何創立了一套規章制度。他死后曹參繼任,完全照章行事,史稱“蕭規曹隨”。“蕭規曹隨”體現的是西漢初年“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統治思想,目的是穩定人心和社會,避免加重百姓負擔,A項正確;材料主要講漢初的國家政策,未提及政策實行效果,不能斷定經濟得到恢復發展,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中央對地方的統治措施,未提及地方是否服從中央,不能反映中央集權受到威脅,排除C項;“漢惠帝尊重丞相曹參的執政方式”體現丞相擁有較大的權力,而非權力嚴重削弱,排除D項。故選A項。11.漢武帝的宮廷內,以加侍中、給侍中、常侍等官稱的方式,令賢良文學、上書言事者中的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嚴安等人出入禁省、隨侍左右、顧問應對、參與大事,形成與丞相相對的皇帝決策班子。漢武帝此舉()A.確保了皇位的傳承穩固 B.調整了君權與相權關系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貫徹了獨尊儒術的政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材料所述為漢武帝設立中朝。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侍中、給侍中、常侍等,參與軍國大事,形成與丞相相對的皇帝決策班子,被稱為“中朝”,以削弱相權,B項正確;“確保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中朝的主要作用是加強皇權,在外朝基礎上,增設中朝這一決策班子,某種程度上造成決策權的分散,某種程度上不利于提高決策效率,排除C項;“獨尊儒術”主要內容是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等,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東漢時成書的一部醫學著作,內列252種植物藥,67種動物藥,46種礦物藥,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采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這部著作是()A.《傷寒雜病論》 B.《黃帝內經》C.《神農本草經》 D.《氾勝之書》【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正向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東漢時期(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神農本草經》是漢代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草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C項正確;《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與本題材料無關,排除A項;《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被稱為醫之始祖,與本題材料無關,排除B項;《氾勝之書》是西漢晚期的一部重要農學著作,一般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與本題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3.266年,晉武帝將宗室子弟分封為王,宗室封王者達27人,“以郡為國”“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置上軍、下軍,兵三千人。邑五千戶為小國,置一軍,兵一千五百人”。晉武帝此舉()A.緩解了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B.抑制了士族勢力的膨脹C.便利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 D.埋下了王朝內亂的隱患【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西晉中國。據材料“宗室封王者達27人,……邑二萬戶為大國,置上、中、下三軍,兵五千人”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晉初年分封大批宗室子弟為王,宗室諸王掌握大量的民戶和軍隊,勢力日益強大,威脅中央集權,埋下了王朝內亂的隱患。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D項正確;西晉大封同姓諸王,威脅中央集權,而非緩解了中央與地方的對立,排除A項;分封諸王直接影響宗室勢力,而非士族勢力,排除B項;西晉大封同姓諸王,威脅中央集權,而非便利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故選D項。14.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設單于左輔、右輔,專治理胡人,設左右司隸,專治理漢人;前秦時期,苻堅廢除胡漢分治法,確立“黎元(百姓)應撫,夷狄應和”的基本國策。這一變化的背景是前秦()A.民族差異縮小 B.國家統一完成 C.民族隔閡消失 D.統治基礎穩固【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十六國時期。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前秦時期,苻堅統一了北方地區。隨著統一的實現,前秦面臨的治理任務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之前的胡漢分治在分裂割據時期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統一后需要一種更有利于整合各民族力量、促進整體發展的治理策略。由此可見,統治基礎穩固是苻堅廢除胡漢分治法的歷史背景,D項正確;在十六國時期,雖然有民族融合的趨勢,但各民族在文化、習俗、經濟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異,排除A項;前秦并未完全實現國家統一,排除B項;“民族隔閡消失”的說法錯誤,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5.605年,隋煬帝令宇文愷營建洛陽城,開鑿通濟渠和周圍二百里的西苑,洛水橫貫其間,規模宏大,后隋朝的政治中心從長安轉移到東都洛陽。隋煬帝的做法()A.加速了國家統一進程 B.緩解了關中地區經濟壓力C.促進了民族交往交融 D.導致了外重內輕局面出現【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隋朝中國。隋朝初年由于長期的戰亂與自然災害等因素,關中地區經濟衰退,隋朝雖定都長安,但主要依賴黃河中下游地區及江南的財賦。隋煬帝營建洛陽城,開鑿通濟渠,貫通了洛陽到揚州,洛陽取代關中的長安成為隋朝的政治中心,可以就近獲取黃河中下游的財富和物資,江南地區的糧食、賦稅也可以通過運河運往洛陽,緩解了關中地區經濟壓力,B項正確;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楊廣率軍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也即當時國家統一已經完成,排除A項;洛陽和通濟渠周邊地區都主要屬于中原地區,與民族交往關系不大,排除C項;開元年間,邊疆形勢隨著版圖的拓展日益緊張。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至唐玄宗統治后期,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6.下表中兩首詩是詩人杜甫對唐朝社會巨大變化的描述。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詩句出處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憶昔二首》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無家別》A.皇權旁落 B.藩鎮割據 C.安史之亂 D.宦官專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從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判斷這是原因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其準確時空為:唐朝時期(中國)。結合本題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杜甫的兩首詩分別反映了開元盛世時期的繁榮景象和天寶之后的社會動蕩,這種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安史之亂導致了唐朝由盛轉衰,社會動蕩不安,C項正確;雖然皇權旁落可能會影響國家的穩定,但并不是此時唐朝社會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藩鎮割據確實對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它是在安史之亂之后逐漸形成的,不是導致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排除B項;宦官專權在唐朝后期確實存在,但并不是此時唐朝社會巨大變化的主要原因,更多地是在安史之亂之后進一步加劇了政治腐敗,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戰國是淮河流域農業加速發展的時期。淮北傳統的溝洫灌溉進一步發展,沿淮及淮南興起了芍陂等大型水利工程,邗溝、鴻溝等運河的開鑿,也帶動了沿線水利事業的發展,再加上桔槔、轆轤等提水器械的使用,使灌溉能力大幅提升。春秋后期,鐵器開始用于該流域,到戰國時逐步推廣。牛耕亦開始于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在淮北推廣。土地開發得以加速,越來越多的沿河平原成為良田沃土。農業技術進步較快,至戰國時已轉向精耕細作,生產力迅速提高。——摘編自李修松、張憲平《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農業生產述論》材料二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江淮地區接納大批中原流民。西晉名將祖逖曾“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宿遷、泗陽、淮陰、淮安、盱眙等地均僑置過北方郡縣,大批北方移民帶來旱作技術,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元帝下詔在徐、揚推廣種植三麥。詔曰:“徐、揚二州,土宜三麥,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種,至夏而熟,繼新故之交以周濟,所益甚大。”變單季水稻為稻麥連作,提高了復種指數。農業生產一度輝煌,高產田畝產10~20斛,比曹魏時期增長1~2倍。——摘編自任重《魏晉南北朝兩淮農業興衰原因初探——兼議淮水排蓄之經驗教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春秋戰國時期淮河流域農業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東晉時期江淮地區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答案】(1)特點:注重水利工程建設;生產力水平提高;土地開發加快;精耕細作農業出現;發展迅速。(任答4點,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北方移民增加了勞動力資源;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江淮地區自然條件優越。(任答3點,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特點:據材料“沿淮及淮南興起了芍陂等大型水利工程,邗溝、鴻溝等運河的開鑿,也帶動了沿線水利事業的發展”得出注重水利工程建設;據材料“鐵器開始用于該流域,到戰國時逐步推廣。牛耕亦開始于春秋時期,戰國時已在淮北推廣”“生產力迅速提高”得出鐵制農具、牛耕出現并逐漸推廣,生產力水平提高;據材料“土地開發得以加速,越來越多的沿河平原成為良田沃土”得出土地開發加快;據材料“農業技術進步較快,至戰國時已轉向精耕細作”得出精耕細作農業出現;據材料“灌溉能力大幅提升”“土地開發得以加速”“生產力迅速提高”得出發展迅速。【小問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晉時期中國。原因:據材料“江淮地區接納大批中原流民”得出北方移民增加了勞動力資源;據材料“大批北方移民帶來旱作技術”得出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據材料“元帝下詔……推廣種植三麥”得出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據材料“土宜三麥”“投秋下種,至夏而熟,……所益甚大”得出江淮地區土地、溫度等自然條件優越。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13年,丞相李斯抨擊儒者不師今而學古,批判當世之政,惑亂民眾之心,甚至公然誹謗朝政,上則損害皇帝的威望,下則擴大私黨的影響。他建議除秦官定史書《秦記》以外,其他歷史記載都予以燒毀;除了博士官所掌管的以外,天下有私人收藏《詩》《書》和百家語者,都必須交地方官員燒毀;有敢私下討論《詩》《書》的,處以棄市之刑,以古非今的,誅滅其家族;官員知情而不舉報者與其同罪;焚書令頒下30天仍拒不遵行的,罰作筑守邊城的勞役,而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禁、燒之列。李斯的建議得到秦始皇的批準。——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材料二漢武帝喜歡積極向上的儒家學說,即位之初就改變了“不認儒者”的政策。漢武帝曾多次下詔策問,要求賢良方正就治國指導思想進行理論論證。董仲舒提出用儒家學說統一全國思想的建議,他指出大一統是宇宙的普遍法則,沒有統一的思想與之適應,統治者就無法保持一統局面。他說:“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摘編自龔書鐸總主編《中國社會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斯抨擊儒者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答案】(1)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統一思想,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社會秩序的重建和整合的需要;李斯主張以法家思想治國。(2)積極方面:政治上,確立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王朝的統治。思想上,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實現了思想的統一。文化上,推動了儒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社會方面,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消極方面:獨尊儒術限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發展,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儒家思想成為統治工具,缺乏多樣性和活力。【解析】【小問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一“丞相李斯抨擊儒者……甚至公然誹謗朝政”可知,秦朝時期,儒生批評時政,對秦朝統治構成威脅,可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據材料一“他建議……都必須交地方官員燒毀”可知,李斯主張通過焚書來統一思想,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據材料一“李斯的建議得到秦始皇的批準”可知,秦始皇支持李斯的主張,希望通過焚書來加強中央集權。結合所學知識,秦朝統一六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需要統一思想,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同時秦朝社會秩序的重建和整合也需要統一思想的支持,李斯作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張以法家思想治國,因此他抨擊儒者,主張焚書。【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漢(中國)。據材料二“漢武帝曾多次下詔策問,要求賢良方正就治國指導思想進行理論論證”可知,漢武帝重視儒家學說,希望通過儒家學說來指導治國。據材料二“董仲舒提出用儒家學說統一全國思想的建議”可知,董仲舒建議通過儒家學說來統一全國思想。據材料二“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可知,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獨尊儒術的政策。根據材料分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來說,積極方面:政治上,確立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正統地位,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王朝的統治。思想上,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局面,實現了思想的統一。文化上,推動了儒家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社會方面,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消極方面:獨尊儒術限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發展,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儒家思想成為統治工具,缺乏多樣性和活力。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張騫出使西域后,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絡,朝廷在河西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驛站,實施沿途管轄,從地緣政治上建立了漢朝與西域諸國緊密聯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公元前68年,漢朝政府派鄭吉率兵在車師屯田,統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來管理西域事務,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殘酷統治,加強了與內地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聯系;西域都護府使被匈奴切斷了的“絲綢之路”得以恢復發展,使西域人民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生活環境。——摘編自姜國峰《漢代絲綢之路文化生成與傳播的歷史鏡像》材料材料二唐朝立國后,非常重視西域的戰略地位,將其作為西北邊疆安全的重要戰略屏障。唐朝對西域管理最初的目標是有效進行屯墾開發,保障唐政府在西域的穩定管理和統治,確保應對突厥和吐蕃威脅的側翼。唐朝先后建立了軍政一體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互為犄角,共同治理,加強了對西域的有效治理,保障了唐政府的政令通行。由于大量屯墾戍卒及家屬到達西域,漢民族文化在西域廣泛傳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增強了民族團結,成為唐代治理西域中屯墾文化實邊的重要內容。——摘編自張安福《屯墾西域與唐代西北邊疆安全體系的構建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漢加強西北地區治理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朝加強西北地區治理的意義。【答案】(1)措施:設置管理機構;實行屯田;維護絲綢之路暢通;驅逐匈奴。(任答3點,言之有理即可)(2)意義:加強了西域與中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增進了民族團結;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漢中國。措施:據材料“在河西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驛站,實施沿途管轄”“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來管理西域事務”得出設置管理機構;據材料“派鄭吉率兵在車師屯田”得出實行屯田;據材料“建立了漢朝與西域諸國緊密聯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使被匈奴切斷了的‘絲綢之路’得以恢復發展”得出維護絲綢之路暢通;據材料“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殘酷統治”得出驅逐匈奴。【小問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意義:據材料“漢民族文化在西域廣泛傳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得出加強了西域與中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據材料“有效進行屯墾開發”“保障……西域的穩定管理和統治”得出促進了西域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據材料“增強了民族團結”得出增進了民族團結;結合所學,唐朝加強對西北地區的政治統轄,促進西北地區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民族交融,鞏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面向物聯網的惡意代碼防御-全面剖析
- 驗證碼應用場景拓展-全面剖析
- 供應鏈金融賦能中小微企業:2025年融資創新策略研究報告
- 2025年智能垃圾分類處理設備市場趨勢研究報告
- 醫院物業導診服務合同標準文本
- 北京市勘察合同樣本
- 單位車輛洗車合同樣本
- 出境旅游合同范例填寫
- 務工合同范例寫
- 賣場設計合同范例
- 2025年消防設施操作員(監控類)考試復習重點題(附答案)
- (二模)2025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二次調研考試政治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山東省應急管理普法知識競賽參考試題庫大全-上(單選題)
- 鄰水現代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2025
- 鄰水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集團有限公司2025年公開考試招聘工作人員(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配電房防火安全施工技術措施
- 地鐵乘客滿意度影響因素組態效應分析:出行鏈視角研究
- 數學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教案2024-2025學年北師大版(2024)七年級數學下冊
- 2021水閘工程運行管理規程
- (高清版)DB51∕T 1292-2011 牧草種質資源田間鑒定與評價技術規程
- SF-36生活質量調查表(SF-36-含評分細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