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全5冊】高中語文教材散文完全梳理_第1頁
部編版【全5冊】高中語文教材散文完全梳理_第2頁
部編版【全5冊】高中語文教材散文完全梳理_第3頁
部編版【全5冊】高中語文教材散文完全梳理_第4頁
部編版【全5冊】高中語文教材散文完全梳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全5冊】

高中語文教材散文完全梳理

《故都的秋》

知人論世

郁達夫,原名郁文,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郁達夫的文學活動

貫穿了從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的幾個重要革命時期,從最初表現青年的苦悶開始,

逐漸擴大到反映勞動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寫革命風暴的到來。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也是一個跟隨時代一道前進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部

分精神面貌。從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

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他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

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這段時間里,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

間到處游山玩水,寫下許多的游記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

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本文。

主旨探究

文章《故都的秋》,描寫的地點是“故都”,描寫的景物是“秋”的景色。所

謂故都,即原來的都城,也就是北平,這篇文章描繪的就是北平的秋,但作者卻沒

有用北平二字,而是用了故都,則更具有感情色彩,飽含了作者深深的眷戀之情,

也一下子把題目賦予了情感,而不是空洞洞的概括。這篇文章的主旨主要是突出對

故都的秋的無限的喜愛與眷戀,也是對祖國的喜愛,愛國情感油然而生。

結構特點

《故都的秋》采用了總分總的格式,雖說是散文,但卻不亂。本文共14個自然段。

第一段總寫了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的特點,且清,且靜,且悲涼。作者不遠萬里來

體會這秋味。從第二段開始一直到第十三段,這是分著寫的北國的秋的特點,通過

南北之秋的對比,通過意象的描寫,更加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點和對它的喜愛之情。

最后一段則是對作者感情的一個綜述,通過這一抒情,充分體現了作者對這的喜愛

之情。

對比手法

整篇文章都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從整體上北國的秋與南方的秋的對比,到細節

上甚至于北國的雨與南方的雨的對比,運用的十分突出。

語言特色

語言用的及其樸實自然,所抒發的隋感也格外的真實。雖然作者極力渲染了一

種悲涼的意境,但這卻絲毫沒有頹廢之感,字里行間流露的都是作者濃濃的喜愛和

深深的眷戀之情。

意象構成

《故都的秋》中的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據傳達感情暗示思想的

需要,按照某種向心力而相互呼應粘合形成的意象群體。秋聲、秋色、秋味、秋姿、

秋形,凸現的是“秋味”O從整體上看其意象營構的手法:歷歷在目一層層浸染一

聲聲入心f點點關情。并且擬人擬態擬物,一幅南北情侶秋天對話圖。

《荷塘由

知人論世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

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

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后,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鉆進古典文

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

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郁的,是始

終無法平靜的。于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

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

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結構嚴謹

《荷塘月色》一文,從“頗不寧靜”的心情落筆,表明往觀荷塘月色乃是于煩

忙緒亂中追求片刻逍遙。作者娓娓談來,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寫景,在這里作

者順“我”一路行來的線索,層層表現:由小路到荷塘,由背著手獨步到佇立環顧,

再到精心賞閱,無限神往,形成明顯的空間順序,從而有條不紊地描繪出荷塘月色

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難得片刻逍遙”時的淡淡喜悅的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

情,于浮想聯翩中表達出思鄉的淡淡哀愁。全文緊緊圍繞題目,信筆寫來,看似不

費功夫,實際上正表現出縝密而不拘泥,嚴謹而又極其自然的結構謀篇的藝術。

描寫精細

1、善用修辭

作者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寫荷塘的景物。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

的舞女的裙”,使人聯想到荷葉一旦翩翩起舞那種婆娑婀娜的豐姿;打著朵兒的花

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貼切傳神;月光如“流水”一

般,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月光流動而明凈的特點。有生動的擬人。裊娜地開著的荷

花,“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寫出了葉子的密,也寫出了葉子誘人的風致。

有深邃的通感。通感是感覺之間互相溝通、移用的修辭手法。“微風過處,送來縷

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氣比作是渺茫的歌聲,

可見這香氣飄忽不定,忽濃忽淡,時斷時續。又因為樓高且遠,微風在吹動,所以

樓上的歌聲有渺茫的感覺,聽起來似有似無,很不連貫。“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間的光和影構成的畫面比作和諧的旋律,

小提琴的名曲,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收到很好

的藝術效果。

2、錘煉動詞

在動詞的選擇上,作者絞盡腦汁,頗費了一番心機。“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

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瀉”-“浮”,點活

了月光和霧氣,充滿了動感。“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碧的波痕”,這個“挨”字,活畫出了田田荷葉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嫵媚多姿的

形象。“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字,仿佛一

位淡青妙手在展紙描繪,自然貼切地寫出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3、點綴數■詞

數量詞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筆下卻能準確地描述事物的特性,為被

修飾的成分增添豐富的審美內涵,成為語言中的一個亮點。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

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

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燈光”,“一絲”、

“一道”、“一帶”、“一兩點”,寫出了淡淡月光籠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風韻,起

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種幽美的意境。

4、使用疊詞

作者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寫到,

“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

淡的”,“森森”“淡淡”,營造了一種沉寂的氛圍,也襯托出淡淡的憂愁。又如

“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翁蓊郁郁的”,“翁蓊郁郁”不但說明樹林之多,而且

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這種例子很多,比比即是,富有藝術表現力,給人一種音

韻和諧的美感。

情景交融。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寫景的往往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有朦朧的畫意,又有

幽幽詩情;而抒情的又往往情中見景,充溢著匆匆行色,水鄉風光。情與景互通。

《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很平常,而在朱自清筆下,卻無美不備,淡淡的月色,田

田的荷葉,薄薄的春霧,蓊蓊郁郁的樹及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組成了一

幅意境優美的工筆畫,梅雨潭的綠,秦淮河的波與光,弦歌畫舫……,都能招人入

內,心生身臨其境之感。

5.語言特色

語言華美而又質樸,精巧而又縝密。他善用華美和漂亮的語言表達心緒,但又毫

無造作之感,完全自然天成,美得質樸,美得自然。同時他的散文也講究節奏感和

韻律感,善用長短句的巧妙搭配,讀來錯落有致,朗朗上口,頗有跌宕回環的聽覺

美感。

《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一篇在當代非常難得的、值得人反復吟讀的優美散文,作品通過

作者與地壇的長久對峙,將個體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壇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

在凝神冥想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從對自身經歷的思考中,逐漸超越個體命運的挫折

和苦難,探詢生存的意義、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價值,進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

的生生不息,體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執著的探索精神。

情景交劇

本文景與情的自然融合令人拍案叫絕。每一處景物描寫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

詮釋。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

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

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在這樣一幅古舊荒涼的畫面之中,雙腿殘疾、心灰意冷

的作者走進了地壇,其心情的絕望,神情的灰暗,意志的消沉,似乎已經讓我們從

地壇之景中感受到了。此景近乎完美地烘托了此情,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段文字。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

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

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

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

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

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

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

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

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作者用

個六個“譬如”組成了排比句,寫了石門落日,雨燕高歌,孩子腳印,蒼黑古柏,

暴雨驟臨以及秋風忽至六種情景。這六種充滿激情的情景,正是作者對生命拾回信

心,充滿熱情和探索的寫照。

風格獨特

《我與地壇》風格獨特,向人們提供了散文寫作的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般意義

上的與創作主體有一定距離的創作散文,而是帶有自傳、自省、自訴的意味,創作

主體以真實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誠地表現自己。在內容上,它打破了抒情、

議論與敘事、寫景的間隔,以思辯為主導,而又自始至終飽含情感,從容地辟出專

章寫景、敘事、繪人,容量豐富,內涵飽滿。在這么長的篇幅里要容納這么多的內

容,結構顯然是一個關鍵,但偏偏在這一點上,史鐵生顯示出大將風度,寫得相當

自由灑脫,他似乎無心于章法,率性而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間難得見到起承

轉合的過程,好多章節開端接續顯得似無關聯,個別章節似乎是通過嵌入而組合進

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讀過去又讓我們感到生氣灌注。史鐵生是從大處著眼的,他抓

住的是文章的氛圍和情調,不管各章的筆法如何,不管是思辯,還是寫事記人,全

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顯得和諧而毫無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

主旨探討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探討“人與自然”的詩化審智散文,作者以跨越

時空的獨特詩意手法表達了對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的無限贊美,對于時空變幻、物是

人非的哀嘆以及珍愛生命、珍愛和平的呼喚。

文章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風物,加上作者豐富的想象,把一個

山村的過去和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抒發作者對

滋養自己的美好家園的熱愛之情,表達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以及共

創和平家園的美好愿望。

富含哲理

在文章中,作者從眼前之景,回溯歷史,觀照現實,獲得了跨越時空的獨特感受,

表達了對生死存亡的思考,使文章充滿了哲理。

畫面清新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現代詩人馮至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詩入文,細致地描

寫了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運用精美的語言,展現了鮮活生動的畫面,反映了不同

事物之間復雜的關系,給人一種自然靈動的感覺。

語言特點

馮至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卷自如;誠摯坦白,抒情性強。

明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是詩化的散文。季

羨林稱譽馮至的散文“含蓄、飄逸、簡明、生動,而且詩意盎然”。李廣田曾對馮至

的散文做出過很高的評價:“又如馮至先生,他近年來寫了若干散文,實在都是詩

的,那么明凈,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實在

是散文中的精品。”

《秦腔》

主旨探討

《秦腔》以一個陜南村鎮為焦點,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中鄉村的價值觀念、人

際關系

和傳統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被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