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詩經的讀書報告關于詩經的讀書報告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詩經開篇第一首國風周南關雎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開口道來,詩經是一本民歌集子,上到士大夫,下到市井之徒都是《詩經》的作者。詩經的每一首詩都像一首動聽的歌,講訴著一個個深情的故事。《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其中有些詩,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記載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紂,是周部族起源、發展和立國的歷史敘事詩。現代很多小說也都以詩經為題材來展開故事。詩經是飄在天籟的聲音,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洗滌。從地域上看,《詩經》基本上囊括了當時中國所有的開化之地。詩經基本上能反映當時社會中人的生活風貌,人的原始狀態。詩經范圍之廣影響之大是任何詩作都無法相媲美的。詩經這條河流綿延兩千年,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到了戰國時期,被儒家認可而列入“六經”。至漢武帝年代,正式被官方尊為古詩創作的“法典”,而具有了很高的權威性。《詩經》共有311篇,其中6篇只有題目沒有內容。故,實有305篇。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詩經》經者,經緯也。《詩經》便是詩的經緯。語言的立法體系有兩條,一是詩,一是史。詩的語言是高度感性的,史的語言是高度理性的。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容,后三個說的是手法。《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共十五《國風》,“風”就是各地方的樂調,“國風”即各地區土樂的意思。如《秦風》就是指陜西調,《鄭風》是指河南調。《國風》中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這些歌謠具有很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從不同的側面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奴隸制社會,表達了勞動者的感情,是《詩經》的主要精華所在。《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
四篇。“雅”就是正統的樂調。《雅》中民歌只占一少部分,大部分是奴隸主貴族的作品。其中的祭祀詩、宴飲詩和祝頌詩,充滿了貴族生活的情調。也有一些是諷刺詩、農事詩、史詩和民間的怨歌、情歌和戀歌。《頌》包括《周頌》三十一篇,《商頌》五篇,《魯頌》四篇。“頌”是把用于宗廟祭祀的樂調。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嵩》分為三部分。《周頌》:主要是西周王朝歌頌其最高統治者文治武功的詩。《商頌》:通常認為是商朝天子的祭詩,也有人認為是歌頌宋襄公伐楚的功績。《魯頌》:主要是歌頌魯禧公伐楚的功績。《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余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系密切,是無疑的。《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于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生于從陜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周代民歌是《詩經》的精華,也是中國文學的起點。《詩經》在體裁、表現技巧和結構形式方面,對于后世文學具有顯著影響。這里,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比、興、賦”寫作手法。所謂“賦”,就是直接地敘述或描寫,直接地表現事物或抒發感情。因為“賦”是文學作品中最一般、最常用的手法,所以通常不被研究詩或創作詩的人所看重。這種手法,在《詩經》中得到充分運用。這大概是《詩經》來源于勞動者的緣故吧?所謂“比”,就是比喻、比擬、比方。可以以物比人,以人比物,或者以物比物。“比”可以加強語言的實感性和形象性。這種手法,在《詩經》的民歌部分最為普遍。所謂“興”,是感物生情、觸景生情、借物表達情感,是一種聯想的形象思維方法。通常是開篇先寫自然景物或者描述自身的活動,用以引出下面的詩。一類是興句與正文無關,
只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再一關是與正文相關,襯托正文的主題。《詩經》中的民歌,成功地運用了“興”的表現手法,從而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性。《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我欣賞詩經的句子,它們猶如嘴尖跳動的珠子,輕盈透亮而唯美純凈,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王風·采葛》,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國風·邶風·擊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
結尾
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燦爛長卷中,語言生動、意境悠遠、音律優美和諧的古典詩歌,如同一條橫亙于古今之間的河流,而詩經就是這條河流的源頭。青草可以編出獻給愛人的“鉆戒”,桑葉可以承載心的頌詞,水之湄長滿叫幸福的檀木,隨意劈幾棵蓋起來的,就是溫暖的愛巢。女人采薇、采桑也采摘漫過春天河面的愛情,男人狩獵、守著呦呦鹿鳴也狩獵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時的美麗女子。《詩經》里原始的愛與恨的表達讓人一詠三嘆。作為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以其豐富的生活內容、廣泛的創作題材,向我們展示了周文化乃至遠古社會的歷史風貌。從《詩經》的祭祖詩中,我們看到西周統治者祖先創業建國的英雄業績;從農事詩中,看到了在農業生產中辛勤地勞作的農奴;從戰爭徭役詩中,看到了風塵仆仆的役夫征人;從士大夫政治諷刺詩中,看到那些關心國家時政的優秀人物,從婚姻愛情詩中,看到了周人婚姻的禮俗;從其他詩篇中,我們也看到周代社會各種各樣的民俗風情。它是中國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歷史,從遠古到周代社會的文化積淀。不讀《詩經》,簡直無法想象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那些事情。耕種、狩獵、婚嫁、祭祀、園藝、兵役等這些人類一代又一代流傳的生活方式,穿越千年,在《詩經》中盡現。《詩經》總能把我們帶回農耕的年代,仿佛置身于雞犬之聲相聞的村莊。淑女與君子,艄公與過客,母親與女兒,乃至時光與記憶,隔著同樣一條河遙遙相望。此岸是高樓廣廈、燈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儀式、以及以漁獵為生的星羅棋布的部落。
參考書目:余冠英:《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xx年版。
第二篇:《詩經900字
《詩經?采薇》《春夜喜雨》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