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江西省金太陽高三(上)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9月份)_第1頁
2023-2024學年江西省金太陽高三(上)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9月份)_第2頁
2023-2024學年江西省金太陽高三(上)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9月份)_第3頁
2023-2024學年江西省金太陽高三(上)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9月份)_第4頁
2023-2024學年江西省金太陽高三(上)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9月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3-2024學年江西省金太陽高三(上)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9月份)?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義”與“利”的關系,是中國思想史上爭辯不休的一個大問題。先秦儒家認為“義”和“利”是對立的。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說:“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彼麄冋J為,對利的追求是造成社會混亂、國家動蕩的根源。實際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義放在首位,反對后義而先利罷了。在這個問題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為實踐“兼愛”的行為準則,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義”,“重利”也就是“貴義”,二者是統一的。這里有一個對于“利”的不同理解的問題??鬃雍兔献铀^的“利”,指的是?!袄釃薄袄峒摇薄袄嵘怼钡莫M隘“私利”。雖然他們也提出什么“天下為公”,但這個“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墨子所謂的“利”,則是“愛利萬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維護這樣的公利,正是仁義的要求、道德的標準。很明顯,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倫理準則。墨子認為“義”就是“利”,“利”就是“義”,主張貴義重利,追求義利合一。墨子認識到,人類首先必須求得生存,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質利益。所以,避苦求樂、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惡也”。利和害、苦和樂都是相對的,人們通過比較權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趨利避害,此種行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從人性的角度,論證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對人們的求利動機給予了有力的辯護。墨子認為公利,即社會的整體利益是至上的,個人只能作為群體的部件而行動,任何人只有維護并實現了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才能得到顯現。在他利與自利之間,應該從他利出發再到自利。雖然墨子重視天下之利,把“虧人”“自利”視為人們互不相愛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籠統地反對“自利”,墨子反對的是“虧人”而“自利”、損人而利己的行為。至于不“虧人”、不“損人”的“自利”,他不僅不反對,而且加以保護。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視為“賴其力者”,都該有應得的“自利”。反之,“不與其勞,獲其實”,諸如偷人桃李、搶人馬牛等,那就是“虧人”而“自利”,是不仁不義的行為。這最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勞動者的功利觀和道德觀。墨子這種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從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勞動者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也是個體勞動者依賴集體力量以保護“自利”的思想反映。墨子既重利,又貴義,把義看作達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義不富,不義不貴”,為義可以獲利,“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導貴“義”,維護了道德的尊嚴,實現了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這種追求義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國利民之利視作義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學派那樣要么重義輕利,要么貴利賤義,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機統一。它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義利關系是極有借鑒意義的。(摘編自《墨子重天下之利,從“兼相愛,交相利”解讀義利合一的道德價值觀》)材料二:墨家一向以“貴義”自許。如《貴義》有言:“萬事莫貴于義?!比荒宜撝傲x”,其實為“利”。《經上》說“義,利也”。但墨家所說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這種天下之公利又具體表現為人口之眾、國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現實?!督浾f上》進一步解釋說:“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這也就是說,墨家既重視為義者要以“興天下之利”作為自己的本分,也強調為義者要培育自身興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為義者應有的動機與德性,后者是為義者當有的資材與德行。止楚攻宋的義事,正是墨家義利統一、德才兼備的為義之道的一個經典示例。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實就是對民生民利的一種維護,也是對統治階層只顧自利而周顧民利的一種抗議。墨家所述的“兼愛”等說,在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民生民利。同時,墨家還為統治者樹立了能保民、愛民、利民的以大禹為典范的古時圣王形象,作為統治者愛利萬民的義政義事之歷史經驗。而對那些極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紂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誅”的革命主張,從而保留了以武力來維護民生民利的底線。愛民、利民還是墨家最為根本的技術價值觀念。在先秦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視科技而為中國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對技術活動的認識與實踐是為了便利民生?!豆敗匪d的公輸削鵲之故事,正體現了墨家這種以愛民、利民為本的技術價值觀念。墨家極為貶低那種為了單純展示技術之“巧”而從事的技術創制活動,轉而強調技術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來,哪怕再為精巧的技術,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赌印分械某鞘刂T篇所記載的守城之術,也都是對其“兼愛”“非攻”主張的實行,故而也是本之于愛民、利民的價值立場而來。(摘編自張萬強《“利民”與“明故”:墨家哲學的基本精神》)(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儒家的“天下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談的都是“利”,二者在認識上相差不多,都為人們所贊同。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對楚國發動戰爭,體現了墨子之德,而能夠制止楚國攻打宋國,則體現了其才。C.偷人桃李、搶人馬牛等不仁不義的行為,都具有“虧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認為這一思想是人們不“兼愛”的思想根源。D.墨家對技術活動的認識和實踐都在強調愛民、利民,反對只有“巧”之名而無“利”之實的技術創制活動。(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墨子看來,“利”是實踐“兼愛”的行為準則,因為“兼愛”,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為特征。B.儒家所認為的“利”,指的是?!袄釃薄袄峒摇薄袄嵘怼钡莫M隘“私利”,因此應該被擯棄。C.墨子認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們追求物質利益是合理的,不“虧人”的“自利”也不應該被反對。D.為了維護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為統治者樹立了古時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對暴君提出了“不非誅”的革命主張。(3)下列發明,不符合墨家最為根本的技術價值觀念的發明的一項是A.黃道婆發明了在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紡車。B.馬鈞發明了“龍骨水車”,結構新穎簡便,省力,效率高。C.秦朝時期,人們用黃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D.郭守敬發明了一種類似渾儀的天文觀測儀器:簡儀。(4)兩則材料談的都是墨家的義利觀,二者在側重點上有何不同?(5)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義利合一的思想)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義利關系是極有借鑒意義的”,請結合材料一談談我們應如何認識和處理當今社會的義利關系。(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颶風[蘇]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1911年春天的南極洲,一場突如其來的可怕的暴風雪終于把司各特大尉的南極探險摧毀了。六個人乘著滑雪板,從以羅斯叔侄[注]的名字命名的冰壁出發,向南極挺進。他們走了一個多月。其中五個人到達了南極。有一人跌進了冰層裂縫里,死于腦震蕩。司各特走在最前面,當他接近南極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他發現雪地里有一樣黑乎乎的東西。原來,那是一個帳篷,是被阿蒙森遺棄的??磥恚@位挪威人走在英國人前面了。司各特心里明白,一切都完結了,此后他們再也無力走完上千公里的返回路程,再也無力拖著兩條血跡斑斑的病腿在冰凍的雪地上盤行。到那時,所有人都會分得一粒毒藥。在返程中,沉默寡言的蘇格蘭人奧茨中尉病了。他的雙腿開始化膿,每行走一步都引起鉆心的疼痛,膿血滲透了破損的鹿皮靴,滴在雪橇上,瞬間就凍成蠟了。奧茨明白,是他拖了探險隊的后腿,由于他的病,有可能大家都會死去。于是,他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一年之后,人們找到了四具尸體,還有司各特的日記本。里面是這樣寫的:3月11日最近這幾天,我們總共才行進了三公里。雖然奧茨的腿傷疼痛難忍,但他沒有落在我們后面,不過我們還是盡量安靜地行走。昨天,他懇求我們把他放在睡袋里,然后丟在雪地上,但我們不能這么做,還是說服他繼續前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沒有失去希望,也不允許自己失去希望。傍晚時分,我們停了下來。奧茨給了我一張紙條,請求我們,假如能夠活著回去,一定把這張條子轉交給他的親人。隨后,他站了起來,直視著我的眼睛,說:“我出去走走。也許,不會很快回來。”我們都默不作聲。奧茨走出帳篷,走向暴風雪。他摔倒在雪地里,雪地上撒滿了鮮血。此時正是夜里兩點。他最終沒有回來。他做出了一個高尚的人所應該做的一切。在司各特大尉的日記面前,所有的文學儼然成了無關痛癢的閑扯,在這本記錄著死亡的日記面前,在這本記錄著那些在南極洲冰天雪地的荒野上無怨無悔地承受著壞疽病、饑餓和刺骨嚴寒折磨的勇敢的人的日記面前,文學仿佛就是娛樂的廢話。在日記的最后,司各特用顫抖的字跡寫道:我是寫給全人類的。整個人類都應該知道,我們在探險,在自覺地探險,可是我們沒有取得絲毫的成功。如果我們能活下來,我會向人們講述我的同伴們那高尚的勇氣和平凡的偉大,我相信,這些品質會震撼每一個人的。我們即將死去,但我相信,像英國這樣的富庶之國,是不會不關照我們的親人的。司各特錯了,英國并沒有去關照他們的親人。奧茨中尉寫給安娜?奧涅爾(奧茨的未婚妻)的字條落到了一個名叫瓦西里?謝德赫的俄國水手的手里,他參加了一個探險行動,在那次行動中,他尋找到了司各特和另外三個同伴的遺體。謝德赫一直到戰爭結束后的1918年才最終在蘇格蘭北部的海濱小城里找到了安娜?奧涅爾。那是在初冬時分。舊銀般的雪花鋪撒在周圍的土地上,大海在岸邊輕聲嘆息著,仿佛要在冬天的風暴來臨之前睡個夠。安娜后來的丈夫是漁港的頭領,整個晚上,他一言不發,獨自抽著他的煙斗,用咖啡和硬邦邦的餅干招待謝德赫。安娜讀完奧茨的信,沒說一句話,穿上衣服,起身去城里了。令人焦慮的不安氣氛頓時透過所有的窗戶,彌漫在整個屋子里,所有的房間仿佛充滿了白雪的憂傷氣息。港口的老看守格爾奈特爺爺是安娜丈夫的朋友,只有他試圖驅散這令人不安的焦慮。格爾奈特對安娜八歲的兒子講起了一個古老的海上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一種特別的風,人們管它叫“颶風”。水手們都相信一個傳說,在所有肆虐的北風和越山風、所有具有毀滅性的臺風里面,有一種熱風,名字叫“颶風”,它好幾百年才吹一次。這種颶風晚冬時節來自南方地平線方向,通常是夜間襲來。它會帶來陌生國度的空氣,憂郁而輕盈的空氣,仿佛散發出木蘭花的清香。鄉村教堂的大鐘自行敲響,深藍色的霞光升向蒼穹,無數花朵從積雪中冒了出來,宛如雪蓮。孩子們高興得瞇起眼睛,而輪船點亮了信號燈以示歡迎,在海面上搖晃著,向颶風致敬,猶如淋了雨而毛皮濕漉漉的可愛的巨獸一般。颶風預示著快樂美好的節日就要到來了。來自南面的空氣掠過蘇格蘭上空,將冬天轉變為短暫的夏日。格爾奈特老人沒有來得及講完他的神話故事,因為父親打發孩子去睡覺了……(有刪改)[注]羅斯叔侄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極地考察者,叔叔約翰?羅斯,侄子詹姆斯?羅斯。(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在平靜而略顯克制的敘述中,交代了一場人類挑戰大自然的壯舉,這場挑戰雖未成功,但帶領讀者感受到了人類所擁有的美好天性和勇敢精神。B.司各特團隊南極探險之旅最終以悲劇結束,這種悲劇不僅體現在所有隊員在堅持無果后的壯烈犧牲,還體現在現實社會對他們親人的忽略。C.小說采用嵌套式敘事結構,在南極探險之旅主體情節外,又通過日記、紙條和傳說開辟了更廣闊的敘事空間,豐富了小說的情節、人物形象和主旨。D.格爾奈特老人講述有關“颶風”的神話傳說,是為了緩解當時的焦慮氛圍,但安娜的丈夫并不能理解這個故事,所以匆匆打斷了老人的講述。(2)關于文中司各特日記,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司各特的日記內容為讀者呈現出南極探險之旅中的某些具體細節,詳細交代了奧茨中尉犧牲前后的整個過程。B.日記中提到奧茨中尉托付交給親人的紙條,為后續故事埋下了伏筆,從而開啟了后文一個悲情故事的講述。C.作者認為與司各特日記相比,所有的文學都是娛樂的廢話,表明他的文學觀提倡這種平實的日記形式的紀實風格。D.司各特在日記中對政府會關照他們的親人充滿了信心,這僅源于他相信他們南極探險所體現的品質會震撼每一個人。(3)小說中的“颶風”內涵豐富,請結合文本內容分析其蘊含的深意。(4)英國人羅伯特?司各特南極探險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司各特的南極日記也真實存在,作者以此為基礎進行小說再創作,你認為有何效果?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光祿勛平通侯楊惲與太仆戴長樂相失人有上書告長樂罪長樂疑惲教人告之亦上書告惲罪曰:“惲上書訟韓延壽,郎中丘常謂惲曰:‘聞君侯訟韓馮翊,當得活乎?’惲曰:‘事何容易,脛脛者未必全也!’又語長樂曰:‘正月以來,天陰不雨,此《春秋》所記,夏侯君所言。’”事下廷尉。廷尉定國奏惲怨望,為妖惡言,大逆不道。上不忍加誅,有詔皆免惲、長樂為庶人。楊惲既失爵位,家居治產業,以財自娛。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孫會宗與惲書,諫戒之,為言“大臣廢退,當闔門惶懼,為可憐之意,不當治產業,通賓客,有稱譽”。惲,宰相子,有材能,少顯朝廷,一朝以晞昧語言見廢,內懷不服,報會宗書曰:“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誠淫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庇謵列肿影财胶钭T謂惲曰:“侯罪薄,又有功,且復用!”惲曰:“有功何益!縣官不足為盡力?!弊T曰:“縣官實然。蓋司隸、韓馮翊[注]皆盡力吏也,俱坐事誅?!睍腥帐持?,騶馬猥佐成上書告“惲驕奢,不悔過。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章下廷尉,按驗,得所予會宗書,帝見而惡之。廷尉當惲大逆無道,要斬。臣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為丞相,于定國為廷尉,而楊之死皆不厭眾心,其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議賢、議能。惲之剛直,可不謂賢乎!然則雖有死罪,猶將宥之,況罪不足以死乎?。ㄟx自《資治通鑒?漢紀十九》,有刪改)[注]蓋司隸,指司隸校尉蓋寬饒;韓馮翊,指左馮翊韓延壽。(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光祿勛平通侯楊惲與太仆戴長樂相A失B人C有上書D告長樂罪E長樂疑惲F教人告之G亦上書H告惲罪曰(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庶人,西周以后對農業勞動者的稱呼。春秋時,其地位在士以下。B.廢退,同義復用,意為被罷免官職,和“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并序》)中“作息”的構詞法不同。C.既,指既然,與成語“既來之,則安之”中“既”字的含義相同。D.缶,既可指一種大腹小口、兩邊有環用來盛酒或用來汲水的瓦器,也可指一種打擊樂器。(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廷尉于定國上奏參劾楊惲心懷怨望,惡言誹謗,大逆不道。漢宣帝不忍心殺人,下詔將楊惲等貶為平民。B.孫會宗見楊惲治理產業過于張揚,寫信勸告楊惲為人要低調,不要與賓客過多交往,是真心為楊惲著想。C.楊惲在回復給孫會宗的信中,描寫了自己被廢為平民后的狂放恣意生活:煮羊、燉羔、喝酒,放聲吟唱。D.因為楊惲和楊譚對話時說了大逆不道的話語,加上名叫成的馬夫頭的上書控告,楊惲被判腰斬之罪。(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惲上書訟韓延壽,郎中丘常謂惲曰:“聞君侯訟韓馮翊,當得活乎?”②縣官實然。蓋司隸、韓馮翊皆盡力吏也,俱坐事誅。(5)宣帝誅楊惲開歷史上以文字罪人之先河,歷來備受爭議,請簡要概括司馬光對此案的看法及依據。(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劉過①弓劍出榆塞,鉛槧上蓬山②。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閑。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酒須飲,詩可作,鋏休彈③。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達則牙旗金甲,窮則蹇驢破帽,莫作兩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鸮鸞④。[注]①劉過,南宋詞人。②鉛槧,指寫作、??钡任淖止ぷ鳎慌钌?,秘書省的別稱。③鋏休彈,馮諼為求得孟嘗君提高對他的待遇,三次彈響自己的劍鋏而唱“長鋏,歸來乎”,禮賢下士的孟嘗君一一滿足了他的要求。④鸮鸞,貓頭鷹與鳳凰,以喻美惡。(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引弓持劍出塞殺敵和提筆著書立說都易如反掌,失去也可以淡然地面對,看似奔放曠達,實則寫出詞人心中激憤難平。B.“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刻畫出一個憤世嫉俗、睥睨一切的豪放文人形象,更突顯出詞人的滿腹抑郁不平之氣。C.詞人對世事的是非曲直進行的評說,充滿反諷意味,看似否定古人,實則是對朝廷偏安江左、主和派手握實權的無情諷刺。D.詞人正用馮諼典故,是為了將當今昏庸無能、不辨是非的統治者與昔日禮賢下士、親賢遠佞的孟嘗君進行對比。(2)請從情感和結構兩方面賞析“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鸮鸞”。(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寫琵琶女美好的時光總是隨隨便便地度過的兩句是“,”。(2)黃庭堅《登快閣》中,“,”兩句巧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抱負無法實現、胸懷無人理解的痛苦。(3)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鏡子有時會引發人們美人遲暮、時光易逝的惆悵,如“,”兩句古詩詞。?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1小題,10分)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v觀古今歷史,橫跨不同文化,人類的同理心與悲憫情懷會讓我們的行動遵循這樣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但①_______。理由是人們的價值觀、生活經歷和對于事物的接受度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你想要的東西,可能完全不是另一個人想要的。譬如在醫學領域,醫療工作者受過良好教育,受人尊敬,薪資豐厚,這些因素會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作為脆弱病人,A他本身想要的東西或醫生設想自己在同等情形下想要的東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別,難以被黃金法則彌合。因此,精神病學教授哈維?馬克斯?喬奇諾夫就提出了一項“白金法則”——②_______,B以盡可能避免因為他人做選擇或是影響他人的選擇而不付出昂貴的代價。白金法則并不是全新的法則,但在醫學中,它將目前關于患者自主、平等和多樣性的觀點,以凝練的表達精巧地整合在了一起,很適合教授給健康從業者。當然,努力理解患者的個人需求和愿望,并不意味著③_______。醫學無法提供“外賣服務”,喬奇諾夫說:“不可能一直讓所有人獲得所有東西。在醫療系統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最起碼,嘗試去努力完成它,會確保你對自己的明智選擇保持足夠的謙遜?!保?)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文中兩處畫波浪線的部分都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①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②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③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燃起火判,火舌從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④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黑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1)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分析與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處加點的三個字詞不可以互換。B.②處的“也”字去掉,表達的意味有細微差別。C.③處的“可不”比“絕不”更親切,更口語化,更合乎語境。D.④處的“輕易”移到“不”后面不影響意思表達。(2)語段中畫橫線部分,都有“像……”,說說二者的不同。①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②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為“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帶小鈴的紗燈。大家還吃湯圓”,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句表達效果更好??四、寫作(60分)8.(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人生有兩個方向:出與回。出,是出門,走出家門,走出校門,走出先前的“門”……出是出發,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抵達另一個可能不會令自己太舒適的領域,是有所選擇、有所舍棄、有所收獲。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間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你對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學年江西省金太陽高三(上)第一次聯考語文試卷(9月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1.(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義”與“利”的關系,是中國思想史上爭辯不休的一個大問題。先秦儒家認為“義”和“利”是對立的。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說:“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他們認為,對利的追求是造成社會混亂、國家動蕩的根源。實際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義放在首位,反對后義而先利罷了。在這個問題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利”作為實踐“兼愛”的行為準則,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義”,“重利”也就是“貴義”,二者是統一的。這里有一個對于“利”的不同理解的問題??鬃雍兔献铀^的“利”,指的是?!袄釃薄袄峒摇薄袄嵘怼钡莫M隘“私利”。雖然他們也提出什么“天下為公”,但這個“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墨子所謂的“利”,則是“愛利萬民”“天下之利”的“公利”。維護這樣的公利,正是仁義的要求、道德的標準。很明顯,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倫理準則。墨子認為“義”就是“利”,“利”就是“義”,主張貴義重利,追求義利合一。墨子認識到,人類首先必須求得生存,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質利益。所以,避苦求樂、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惡也”。利和害、苦和樂都是相對的,人們通過比較權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趨利避害,此種行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從人性的角度,論證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對人們的求利動機給予了有力的辯護。墨子認為公利,即社會的整體利益是至上的,個人只能作為群體的部件而行動,任何人只有維護并實現了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才能得到顯現。在他利與自利之間,應該從他利出發再到自利。雖然墨子重視天下之利,把“虧人”“自利”視為人們互不相愛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籠統地反對“自利”,墨子反對的是“虧人”而“自利”、損人而利己的行為。至于不“虧人”、不“損人”的“自利”,他不僅不反對,而且加以保護。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視為“賴其力者”,都該有應得的“自利”。反之,“不與其勞,獲其實”,諸如偷人桃李、搶人馬牛等,那就是“虧人”而“自利”,是不仁不義的行為。這最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勞動者的功利觀和道德觀。墨子這種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從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勞動者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也是個體勞動者依賴集體力量以保護“自利”的思想反映。墨子既重利,又貴義,把義看作達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義不富,不義不貴”,為義可以獲利,“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導貴“義”,維護了道德的尊嚴,實現了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這種追求義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國利民之利視作義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學派那樣要么重義輕利,要么貴利賤義,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機統一。它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義利關系是極有借鑒意義的。(摘編自《墨子重天下之利,從“兼相愛,交相利”解讀義利合一的道德價值觀》)材料二:墨家一向以“貴義”自許。如《貴義》有言:“萬事莫貴于義。”然墨家所論之“義”,其實為“利”?!督浬稀氛f“義,利也”。但墨家所說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這種天下之公利又具體表現為人口之眾、國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現實?!督浾f上》進一步解釋說:“志以天下為芬,而能能利之?!边@也就是說,墨家既重視為義者要以“興天下之利”作為自己的本分,也強調為義者要培育自身興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為義者應有的動機與德性,后者是為義者當有的資材與德行。止楚攻宋的義事,正是墨家義利統一、德才兼備的為義之道的一個經典示例。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實就是對民生民利的一種維護,也是對統治階層只顧自利而周顧民利的一種抗議。墨家所述的“兼愛”等說,在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民生民利。同時,墨家還為統治者樹立了能保民、愛民、利民的以大禹為典范的古時圣王形象,作為統治者愛利萬民的義政義事之歷史經驗。而對那些極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紂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誅”的革命主張,從而保留了以武力來維護民生民利的底線。愛民、利民還是墨家最為根本的技術價值觀念。在先秦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視科技而為中國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對技術活動的認識與實踐是為了便利民生?!豆敗匪d的公輸削鵲之故事,正體現了墨家這種以愛民、利民為本的技術價值觀念。墨家極為貶低那種為了單純展示技術之“巧”而從事的技術創制活動,轉而強調技術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來,哪怕再為精巧的技術,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赌印分械某鞘刂T篇所記載的守城之術,也都是對其“兼愛”“非攻”主張的實行,故而也是本之于愛民、利民的價值立場而來。(摘編自張萬強《“利民”與“明故”:墨家哲學的基本精神》)(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A.儒家的“天下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談的都是“利”,二者在認識上相差不多,都為人們所贊同。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對楚國發動戰爭,體現了墨子之德,而能夠制止楚國攻打宋國,則體現了其才。C.偷人桃李、搶人馬牛等不仁不義的行為,都具有“虧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認為這一思想是人們不“兼愛”的思想根源。D.墨家對技術活動的認識和實踐都在強調愛民、利民,反對只有“巧”之名而無“利”之實的技術創制活動。(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BA.在墨子看來,“利”是實踐“兼愛”的行為準則,因為“兼愛”,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為特征。B.儒家所認為的“利”,指的是?!袄釃薄袄峒摇薄袄嵘怼钡莫M隘“私利”,因此應該被擯棄。C.墨子認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們追求物質利益是合理的,不“虧人”的“自利”也不應該被反對。D.為了維護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為統治者樹立了古時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對暴君提出了“不非誅”的革命主張。(3)下列發明,不符合墨家最為根本的技術價值觀念的發明的一項是CA.黃道婆發明了在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紡車。B.馬鈞發明了“龍骨水車”,結構新穎簡便,省力,效率高。C.秦朝時期,人們用黃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D.郭守敬發明了一種類似渾儀的天文觀測儀器:簡儀。(4)兩則材料談的都是墨家的義利觀,二者在側重點上有何不同?(5)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義利合一的思想)對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義利關系是極有借鑒意義的”,請結合材料一談談我們應如何認識和處理當今社會的義利關系。【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原文意思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看意思是否與原文相符,作出正確的選擇。(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概括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內容,根據題干要求進行概括。(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論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4)本題考查學生對幾則材料側重點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幾則材料,比較材料的內容,區別其側重點,并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探究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抓住題干關鍵點,作出正確的解答。【解答】(1)A.“二者在認識上相差不多”錯,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在這個問題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可知;再由后文“雖然他們也提出什么‘天下為公’,但這個‘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可知,儒家所說的“利”是個人之私利;而由“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倫理準則”可知,墨家所說的“利”是公利、他利。故選A。(2)B.“應該被擯棄”錯,儒家對于“利”的學說在歷史上有其作用,“應該被擯棄”之說沒有歷史地看問題。故選B。(3)由材料二中“墨家對技術活動的認識與實踐是為了便利民生”可知,C項中的發明,和材料二中的公輸削鵲一樣,都是單純為了展示技術之“巧”,而不是為了便利民生。故選C。(4)①由“墨子認為‘義’就是‘利’,‘利’就是‘義’,主張貴義重利,追求義利合一”“雖然墨子重視天下之利,把‘虧人’‘自利’視為人們互不相愛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籠統地反對‘自利’,墨子反對的是‘虧人’而‘自利’、損人而利己的行為,不‘損人’的‘自利’,他不僅不反對,而且加以保護”可知,材料一側重于辯證地闡釋墨家義利合一的義利觀,認為墨家在主張義利統一的同時,不反對“自利”。②由“墨家既重視為義者要以‘興天下之利’作為自己的本分,也強調為義者要培育自身興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為義者應有的動機與德性,后者是為義者當有的資材與德行”“愛民、利民還是墨家最為根本的技術價值觀念”可知,材料二側重于從價值立場的層次探究墨家哲學的義利觀,認為愛民、利民是墨家哲學的價值立場。(5)①由材料一“墨子認識到,人類首先必須求得生存,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質利益”“墨子從人性的角度,論證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合理性,對人們的求利動機給予了有力的辯護”“墨子反對的是‘虧人’而‘自利’、損人而利己的行為,不‘損人’的‘自利’,他不僅不反對,而且加以保護”可知,“利”是個人追求和社會發展的動力,脫離了“利”而談“義”是空洞的、沒有現實基礎的,人們追求正當的物質利益是合理的。②由材料一“墨子既重利,又貴義,把義看作達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材料二“墨家既重視為義者要以‘興天下之利’作為自己的本分,也強調為義者要培育自身興利除害的才能”可知,“義”是社會穩定的砝碼,應通過調動積極性等來發揮心理作用,脫離“義”的“利”是低級的,社會離不開“義”。③由材料一“墨子既肯定了‘利’是目的,又倡導貴‘義’,維護了道德的尊嚴,實現了目的與手段的統一。這種追求義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國利民之利視作義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學派那樣要么重義輕利;要么貴利賤義,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機統一”可知,應堅持墨子義利合一的道德價值觀,不管是重義輕利,還是重利輕義,都是失之偏頗的。答案:(1)A(2)B(3)C(4)①材料一側重于辯證地闡釋墨家義利合一的義利觀,認為墨家在主張義利統一的同時,不反對“自利”。②材料二側重于從價值立場的層次探究墨家哲學的義利觀,認為愛民、利民是墨家哲學的價值立場。(5)①“利”是個人追求和社會發展的動力,脫離了“利”而談“義”是空洞的、沒有現實基礎的,人們追求正當的物質利益是合理的。②“義”是社會穩定的砝碼,應通過調動積極性等來發揮心理作用,脫離“義”的“利”是低級的,社會離不開“義”。③應堅持墨子義利合一的道德價值觀,不管是重義輕利,還是重利輕義,都是失之偏頗的。(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2.(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颶風[蘇]康斯坦丁?帕烏斯托夫斯基1911年春天的南極洲,一場突如其來的可怕的暴風雪終于把司各特大尉的南極探險摧毀了。六個人乘著滑雪板,從以羅斯叔侄[注]的名字命名的冰壁出發,向南極挺進。他們走了一個多月。其中五個人到達了南極。有一人跌進了冰層裂縫里,死于腦震蕩。司各特走在最前面,當他接近南極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他發現雪地里有一樣黑乎乎的東西。原來,那是一個帳篷,是被阿蒙森遺棄的??磥?,這位挪威人走在英國人前面了。司各特心里明白,一切都完結了,此后他們再也無力走完上千公里的返回路程,再也無力拖著兩條血跡斑斑的病腿在冰凍的雪地上盤行。到那時,所有人都會分得一粒毒藥。在返程中,沉默寡言的蘇格蘭人奧茨中尉病了。他的雙腿開始化膿,每行走一步都引起鉆心的疼痛,膿血滲透了破損的鹿皮靴,滴在雪橇上,瞬間就凍成蠟了。奧茨明白,是他拖了探險隊的后腿,由于他的病,有可能大家都會死去。于是,他找到了解決的辦法。一年之后,人們找到了四具尸體,還有司各特的日記本。里面是這樣寫的:3月11日最近這幾天,我們總共才行進了三公里。雖然奧茨的腿傷疼痛難忍,但他沒有落在我們后面,不過我們還是盡量安靜地行走。昨天,他懇求我們把他放在睡袋里,然后丟在雪地上,但我們不能這么做,還是說服他繼續前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沒有失去希望,也不允許自己失去希望。傍晚時分,我們停了下來。奧茨給了我一張紙條,請求我們,假如能夠活著回去,一定把這張條子轉交給他的親人。隨后,他站了起來,直視著我的眼睛,說:“我出去走走。也許,不會很快回來。”我們都默不作聲。奧茨走出帳篷,走向暴風雪。他摔倒在雪地里,雪地上撒滿了鮮血。此時正是夜里兩點。他最終沒有回來。他做出了一個高尚的人所應該做的一切。在司各特大尉的日記面前,所有的文學儼然成了無關痛癢的閑扯,在這本記錄著死亡的日記面前,在這本記錄著那些在南極洲冰天雪地的荒野上無怨無悔地承受著壞疽病、饑餓和刺骨嚴寒折磨的勇敢的人的日記面前,文學仿佛就是娛樂的廢話。在日記的最后,司各特用顫抖的字跡寫道:我是寫給全人類的。整個人類都應該知道,我們在探險,在自覺地探險,可是我們沒有取得絲毫的成功。如果我們能活下來,我會向人們講述我的同伴們那高尚的勇氣和平凡的偉大,我相信,這些品質會震撼每一個人的。我們即將死去,但我相信,像英國這樣的富庶之國,是不會不關照我們的親人的。司各特錯了,英國并沒有去關照他們的親人。奧茨中尉寫給安娜?奧涅爾(奧茨的未婚妻)的字條落到了一個名叫瓦西里?謝德赫的俄國水手的手里,他參加了一個探險行動,在那次行動中,他尋找到了司各特和另外三個同伴的遺體。謝德赫一直到戰爭結束后的1918年才最終在蘇格蘭北部的海濱小城里找到了安娜?奧涅爾。那是在初冬時分。舊銀般的雪花鋪撒在周圍的土地上,大海在岸邊輕聲嘆息著,仿佛要在冬天的風暴來臨之前睡個夠。安娜后來的丈夫是漁港的頭領,整個晚上,他一言不發,獨自抽著他的煙斗,用咖啡和硬邦邦的餅干招待謝德赫。安娜讀完奧茨的信,沒說一句話,穿上衣服,起身去城里了。令人焦慮的不安氣氛頓時透過所有的窗戶,彌漫在整個屋子里,所有的房間仿佛充滿了白雪的憂傷氣息。港口的老看守格爾奈特爺爺是安娜丈夫的朋友,只有他試圖驅散這令人不安的焦慮。格爾奈特對安娜八歲的兒子講起了一個古老的海上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一種特別的風,人們管它叫“颶風”。水手們都相信一個傳說,在所有肆虐的北風和越山風、所有具有毀滅性的臺風里面,有一種熱風,名字叫“颶風”,它好幾百年才吹一次。這種颶風晚冬時節來自南方地平線方向,通常是夜間襲來。它會帶來陌生國度的空氣,憂郁而輕盈的空氣,仿佛散發出木蘭花的清香。鄉村教堂的大鐘自行敲響,深藍色的霞光升向蒼穹,無數花朵從積雪中冒了出來,宛如雪蓮。孩子們高興得瞇起眼睛,而輪船點亮了信號燈以示歡迎,在海面上搖晃著,向颶風致敬,猶如淋了雨而毛皮濕漉漉的可愛的巨獸一般。颶風預示著快樂美好的節日就要到來了。來自南面的空氣掠過蘇格蘭上空,將冬天轉變為短暫的夏日。格爾奈特老人沒有來得及講完他的神話故事,因為父親打發孩子去睡覺了……(有刪改)[注]羅斯叔侄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極地考察者,叔叔約翰?羅斯,侄子詹姆斯?羅斯。(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DA.小說在平靜而略顯克制的敘述中,交代了一場人類挑戰大自然的壯舉,這場挑戰雖未成功,但帶領讀者感受到了人類所擁有的美好天性和勇敢精神。B.司各特團隊南極探險之旅最終以悲劇結束,這種悲劇不僅體現在所有隊員在堅持無果后的壯烈犧牲,還體現在現實社會對他們親人的忽略。C.小說采用嵌套式敘事結構,在南極探險之旅主體情節外,又通過日記、紙條和傳說開辟了更廣闊的敘事空間,豐富了小說的情節、人物形象和主旨。D.格爾奈特老人講述有關“颶風”的神話傳說,是為了緩解當時的焦慮氛圍,但安娜的丈夫并不能理解這個故事,所以匆匆打斷了老人的講述。(2)關于文中司各特日記,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BA.司各特的日記內容為讀者呈現出南極探險之旅中的某些具體細節,詳細交代了奧茨中尉犧牲前后的整個過程。B.日記中提到奧茨中尉托付交給親人的紙條,為后續故事埋下了伏筆,從而開啟了后文一個悲情故事的講述。C.作者認為與司各特日記相比,所有的文學都是娛樂的廢話,表明他的文學觀提倡這種平實的日記形式的紀實風格。D.司各特在日記中對政府會關照他們的親人充滿了信心,這僅源于他相信他們南極探險所體現的品質會震撼每一個人。(3)小說中的“颶風”內涵豐富,請結合文本內容分析其蘊含的深意。(4)英國人羅伯特?司各特南極探險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司各特的南極日記也真實存在,作者以此為基礎進行小說再創作,你認為有何效果?【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小說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本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從考查的范圍來看,既涉及全篇,又側重局部;從考查的角度來看,既有對主旨的探究,也有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其次明確主旨,關注手法;最后結合文章主旨做出準確判斷。(2)本題考查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能力。解答本題既要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文章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文章的內容、人物、語言、觀點等進行分析概括,注意結合語境。(3)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標題意蘊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標題的表層含義,再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分析其深層含義。(4)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先明確自己的看法,然后結合著文本的具體內容分析即可?!窘獯稹浚?)D.“安娜的丈夫并不能理解這個故事”于文無據,從文本整體來分析,他打斷老人的敘述是因為對此冷淡、漠然。故選:D。(2)A.“詳細交代了奧茨中尉犧牲前后的整個過程”錯誤,并未詳細交代整個過程,寫的比較簡略,“奧茨走出帳篷,走向暴風雪。他摔倒在雪地里,雪地上撒滿了鮮血。此時正是夜里兩點。他最終沒有回來”。C.“表明他的文學觀提倡這種平實的日記形式的紀實風格”錯誤,日記文字所體現出來的風格契合當時人物的境遇,這是一種藝術真實,而其他地方的文字體現出一種抒情性,這是作家所獨有的。D.“這僅源于他相信他們南極探險所體現的品質會震撼每一個人”不全面,原文“但我相信,像英國這樣的富庶之國,是不會不關照我們的親人的”,表明還有他對國家實力的信任。故選:B。(3)①體現了格爾奈特的善意:由“港口的老看守格爾奈特爺爺是安娜丈夫的朋友,只有他試圖驅散這令人不安的焦慮。格爾奈特對安娜八歲的兒子講起了一個古老的海上傳說,這個傳說講的是一種特別的風,人們管它叫‘颶風’”可知,格爾奈特老人講述有關“颶風”的神話傳說,是為了驅散當時不安的焦慮。②代表著溫暖和希望:由“這種颶風晚冬時節來自南方地平線方向,通常是夜間襲來。它會帶來陌生國度的空氣,憂郁而輕盈的空氣,仿佛散發出木蘭花的清香。鄉村教堂的大鐘自行敲響,深藍色的霞光升向蒼穹,無數花朵從積雪中冒了出來,宛如雪蓮”可知,颶風來自南方地平線方向,能夠驅散此時的寒冬,催開無數花朵。③預示著快樂美好:由“颶風預示著快樂美好的節日就要到來了。來自南面的空氣掠過蘇格蘭上空,將冬天轉變為短暫的夏日。格爾奈特老人沒有來得及講完他的神話故事,因為父親打發孩子去睡覺了……”可知,颶風可以將冬天變為夏日,在夢中給小男孩帶來喜悅。(4)解答本題可以從主旨、語言風格、藝術效果和閱讀效果等方面來進行分析。①增強藝術感染力:小說以司各特南極探險為主體情節,在日記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細節的虛構,如“司各特走在最前面,當他接近南極的時候,突然停了下來:他發現雪地里有一樣黑乎乎的東西。原來,那是一個帳篷,是被阿蒙森遺棄的”“他的雙腿開始化膿,每行走一步都引起鉆心的疼痛,膿血滲透了破損的鹿皮靴,滴在雪橇上,瞬間就凍成坨了”,現實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相結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②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小說主體情節是探險之旅,如開頭即寫“六個人乘著滑雪板,從以羅斯叔侄[注]的名字命名的冰壁出發,向南極挺進”,探險之旅驚險刺激,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③使小說語言風格呈現出多樣化:小說中既有日記的紀實文字“3月11日最近這幾天,我們總共才行進了三公里……”,又有作者的議論抒情性文字,如“在司各特大尉的日記面前,所有的文學儼然成了無關痛癢的閑扯,在這本記錄著死亡的日記面前,在這本記錄著那些在南極洲冰天雪地的荒野上無怨無悔地承受著壞疽病、饑餓和刺骨嚴寒折磨的勇敢的人的日記面前,文學仿佛就是娛樂的廢話”,日記文字的紀實性和其他文字的抒情性有機融合,相得益彰,增強了小說的語言魅力。④使小說的主旨情感更加厚重而深入人心:一般小說人物的死去都是虛構的,但本文是在真實事件基礎上寫的,司各特、奧茨等人物都曾真實存在,而最后他們都被吞噬,悲劇的災難性、毀滅性,建立在真實事件之上,比純粹的文學虛構更加震懾人心。答案:(1)D(2)B(3)①體現了格爾奈特的善意:格爾奈特老人講述有關“颶風”的神話傳說,是為了驅散當時不安的焦慮。②代表著溫暖和希望:颶風來自南方地平線方向,能夠驅散此時的寒冬,催開無數花朵。③預示著快樂美好:颶風可以將冬天變為夏日,在夢中給小男孩帶來喜悅。(答對兩點即可)(4)①增強藝術感染力:小說以司各特南極探險為主體情節,在日記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細節的虛構,現實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相結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②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主體情節的探險之旅,驚險刺激,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③使小說語言風格呈現出多樣化:日記文字的紀實性和其他文字的抒情性有機融合,相得益彰,增強了小說的語言魅力。④使小說的主旨情感更加厚重而深入人心:悲劇的災難性、毀滅性,建立在真實事件之上,比純粹的文學虛構更加震懾人心。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光祿勛平通侯楊惲與太仆戴長樂相失人有上書告長樂罪長樂疑惲教人告之亦上書告惲罪曰:“惲上書訟韓延壽,郎中丘常謂惲曰:‘聞君侯訟韓馮翊,當得活乎?’惲曰:‘事何容易,脛脛者未必全也!’又語長樂曰:‘正月以來,天陰不雨,此《春秋》所記,夏侯君所言。’”事下廷尉。廷尉定國奏惲怨望,為妖惡言,大逆不道。上不忍加誅,有詔皆免惲、長樂為庶人。楊惲既失爵位,家居治產業,以財自娛。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孫會宗與惲書,諫戒之,為言“大臣廢退,當闔門惶懼,為可憐之意,不當治產業,通賓客,有稱譽”。惲,宰相子,有材能,少顯朝廷,一朝以晞昧語言見廢,內懷不服,報會宗書曰:“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誠淫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庇謵列肿影财胶钭T謂惲曰:“侯罪薄,又有功,且復用!”惲曰:“有功何益!縣官不足為盡力?!弊T曰:“縣官實然。蓋司隸、韓馮翊[注]皆盡力吏也,俱坐事誅。”會有日食之變,騶馬猥佐成上書告“惲驕奢,不悔過。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章下廷尉,按驗,得所予會宗書,帝見而惡之。廷尉當惲大逆無道,要斬。臣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為丞相,于定國為廷尉,而楊之死皆不厭眾心,其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議賢、議能。惲之剛直,可不謂賢乎!然則雖有死罪,猶將宥之,況罪不足以死乎?。ㄟx自《資治通鑒?漢紀十九》,有刪改)[注]蓋司隸,指司隸校尉蓋寬饒;韓馮翊,指左馮翊韓延壽。(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光祿勛平通侯楊惲與太仆戴長樂相A失B人C有上書D告長樂罪E長樂疑惲F教人告之G亦上書H告惲罪曰(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CA.庶人,西周以后對農業勞動者的稱呼。春秋時,其地位在士以下。B.廢退,同義復用,意為被罷免官職,和“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并序》)中“作息”的構詞法不同。C.既,指既然,與成語“既來之,則安之”中“既”字的含義相同。D.缶,既可指一種大腹小口、兩邊有環用來盛酒或用來汲水的瓦器,也可指一種打擊樂器。(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A.廷尉于定國上奏參劾楊惲心懷怨望,惡言誹謗,大逆不道。漢宣帝不忍心殺人,下詔將楊惲等貶為平民。B.孫會宗見楊惲治理產業過于張揚,寫信勸告楊惲為人要低調,不要與賓客過多交往,是真心為楊惲著想。C.楊惲在回復給孫會宗的信中,描寫了自己被廢為平民后的狂放恣意生活:煮羊、燉羔、喝酒,放聲吟唱。D.因為楊惲和楊譚對話時說了大逆不道的話語,加上名叫成的馬夫頭的上書控告,楊惲被判腰斬之罪。(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惲上書訟韓延壽,郎中丘常謂惲曰:“聞君侯訟韓馮翊,當得活乎?”②縣官實然。蓋司隸、韓馮翊皆盡力吏也,俱坐事誅。(5)宣帝誅楊惲開歷史上以文字罪人之先河,歷來備受爭議,請簡要概括司馬光對此案的看法及依據?!痉治觥浚?)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句意、虛詞和結構判斷。(2)本題考查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以及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識題的作答關鍵在于平時的積累與識記。文言實詞題的作答,考生要根據課內的積累并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3)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和原文進行比較。(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5)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時明確題目要求,篩選正確信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解答】(1)“相失”是“光祿勛平通侯楊惲與太仆戴長樂”的謂語其后斷句;“長樂罪”是“上書告”的賓語,其后斷句;“長樂疑惲教人告之”中“長樂”是主語,“疑”是謂語,“惲教人告之”是賓語,“之”后斷句。故在BEG三處斷句。句子翻譯為:光祿勛平通侯楊惲與太仆戴長樂不合,有人上書控告戴長樂之罪,戴長樂懷疑是楊惲指使的,也上書控告楊惲說。(2)C.“既,指既然”“含義相同”錯誤。也有一定的時限。既:盡、終了/已經把他們招撫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既:已經。故選:C。(3)D.“因為楊惲和楊譚對話時說了大逆不道的話語,加上名叫成的馬夫頭的上書控告”以偏概全,根據原文“章下廷尉,按驗,得所予會宗書,帝見而惡之”可知,主要是寫給孫會宗的信讓漢宣帝對楊渾深惡痛絕。故選:D。(4)①訟:辯護;謂……曰:對……說;活:使……活。句子翻譯為:楊惲上書為韓延壽辯護,郎中丘常對楊惲說:“聽說你為左馮翊韓延壽辯解,應當能使他活下來吧?”②縣官:皇上;坐:因……而判罪。句子翻譯為:皇上確實如此。司隸校尉蓋寬饒、左馮翊韓延壽都是盡力國事的大臣,都因事被誅殺。(5)看法:根據原文“楊之死皆不厭眾心,其為善政之累大矣”可知,宣帝誅斬楊惲不能使眾人心服,是宣帝善政的最大污點。依據:根據原文“惲之剛直,可不謂賢乎!然則雖有死罪,猶將宥之,況罪不足以死乎”可知,楊惲具有剛強正直之賢,即使他有死罪宣帝也應寬恕他;楊惲只是犯了言語之過,罪不至死。答案:(1)BEG(2)C(3)D(4)①楊惲上書為韓延壽辯護,郎中丘常對楊惲說:“聽說你為左馮翊韓延壽辯解,應當能使他活下來吧?”②皇上確實如此。司隸校尉蓋寬饒、左馮翊韓延壽都是盡力國事的大臣,都因事被誅殺。(5)①看法:宣帝誅斬楊惲不能使眾人心服,是宣帝善政的最大污點。②依據:楊惲具有剛強正直之賢,即使他有死罪宣帝也應寬恕他;楊惲只是犯了言語之過,罪不至死。參考譯文:光祿勛平通侯楊惲與太仆戴長樂不合,有人上書控告戴長樂之罪,戴長樂懷疑是楊惲指使的,也上書控告楊惲說:“楊惲上書為韓延壽辯護,郎中丘常對楊惲說:‘聽說你為左馮翊韓延壽辯解,應當能使他活下來吧?’楊惲說:‘談何容易!正直的人未必能保全!’又曾對我說:‘正月以來,天氣久陰不下雨,這類事在《春秋》上有過記載,夏侯勝也說到過?!贝耸陆唤o廷尉處理。廷尉于定國上奏參劾楊惲心懷怨望,惡言誹謗,大逆不道。漢宣帝不忍心殺人,下詔將楊惲、戴長樂全都免官貶為平民。楊惲失掉封爵、官位后,住在家里治理產業,用財富自我娛樂。楊惲的朋友安定太守西河人孫會宗寫信勸誡他,說“大臣被罷免官職之后,應當閉門在家,惶恐不安,以示可憐之意,不應治理產業,交結賓客,使名聲在外”。楊惲,為丞相之子,很有才干,年輕時就在朝廷中嶄露頭角,一時受到真假不明的言語的中傷,遭到罷黜,內心不服,給孫會宗回信說:“人情所不能克制的事,連圣人都不加禁止。所以即使是至尊無上的君王、至親無比的父親,為他們送終,也有一定的時限。我得罪皇上已三年了,農家勞作辛苦,每年伏日、臘月,煮羊,燉羔,用酒一斗,自我犒勞,酒后耳熱,仰面朝天,敲著瓦盆,放聲吟唱,詩中寫道:‘南山種田,荒蕪雜亂;種一頃豆,落地成秧。人生不過及時樂,等待富貴何時來!’就算是荒淫無度,也不知有何不可。”再有,楊惲兄長的兒子安平侯楊譚對楊惲說:“你的罪并不大,又曾于國有功,將會再次被任用!”楊惲說:“有功又有什么用!不值得為皇上盡力?!睏钭T說:“皇上確實如此。司隸校尉蓋寬饒、左馮翊韓延壽都是盡力國事的大臣,都因事被誅殺?!闭沙霈F日食,一個名叫成的馬夫頭上書控告楊惲說“楊惲驕傲奢侈,不思悔過。這次出現日食,就是因為楊惲的關系”。奏章交給廷尉,經過核查,發現了楊惲寫給孫會宗的信,漢宣帝看了以后,對楊惲深惡痛絕。廷尉判處楊惲大逆不道之罪,腰斬。臣司馬光說:以漢宣帝的英明,加上魏相、丙吉當丞相,于宋國任廷尉,楊惲的被殺都不能使眾人心服,這實在是漢宣帝善政的最大污點!《周官》上關于司寇職責的規定,有“議賢”“議能”兩項。而楊惲剛強正直,能不說他賢明嗎!既然這樣,那么即使真有死罪,仍應寬恕,更何況罪不至死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水調歌頭?弓劍出榆塞劉過①弓劍出榆塞,鉛槧上蓬山②。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閑。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酒須飲,詩可作,鋏休彈③。人生行樂,何自催得鬢毛斑?達則牙旗金甲,窮則蹇驢破帽,莫作兩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鸮鸞④。[注]①劉過,南宋詞人。②鉛槧,指寫作、校勘等文字工作;蓬山,秘書省的別稱。③鋏休彈,馮諼為求得孟嘗君提高對他的待遇,三次彈響自己的劍鋏而唱“長鋏,歸來乎”,禮賢下士的孟嘗君一一滿足了他的要求。④鸮鸞,貓頭鷹與鳳凰,以喻美惡。(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引弓持劍出塞殺敵和提筆著書立說都易如反掌,失去也可以淡然地面對,看似奔放曠達,實則寫出詞人心中激憤難平。B.“老子不分別,內外與中間”刻畫出一個憤世嫉俗、睥睨一切的豪放文人形象,更突顯出詞人的滿腹抑郁不平之氣。C.詞人對世事的是非曲直進行的評說,充滿反諷意味,看似否定古人,實則是對朝廷偏安江左、主和派手握實權的無情諷刺。D.詞人正用馮諼典故,是為了將當今昏庸無能、不辨是非的統治者與昔日禮賢下士、親賢遠佞的孟嘗君進行對比。(2)請從情感和結構兩方面賞析“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鸮鸞”。【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情感、構思技巧的能力。解答時要結合詩歌內容,從詩句中找出關鍵性信息進行分析,聯系前后句子進行分析,把握詩人的內心感受。【解答】(1)D.“詞人正用馮諼典故”錯,是反用典故?!熬祈氾嫞娍勺?,鋏休彈”,詞人認為可以飲酒,可以賦詩,但是就是不可以彈鋏,因為飲酒可以忘憂,作詩可以明志,彈鋏卻不能引起統治者的注意。劉過在此自比馮諼,是為了將當今昏庸無能、不辨是非的統治者與昔日禮賢下士、親賢遠佞的孟嘗君進行對比。故選D。(2)情感表達上,最后三聯寫詞人對未來的期許,從中可見詞人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笆朗轮蝗绱恕保髡咴诖藘H著五字,萬般無奈卻都呼之欲出。至此,其激憤達到頂點,之后,作者一掃前文陰霾之氣,一語道破全詞的主旨:“自有識鸮鸞。”在文恬武嬉、是非不分的環境下,劉過依然堅信必定有人能夠辨忠奸、明是非,從中亦可見其積極進取的精神和狂放不羈的氣魄。結構安排上,上片先否定功名,再否定是非,最后又否定一切,層層加深,可謂匠心獨運。下片依然承襲上片風格,貌似淡薄世事。但“世事只如此,自有識鸮鸞”一句卻一反前面的頹廢和憤慨,直言定會有人識得人才,使得全詞精神為之一振。詞人在前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否定,抒發內心的不滿和無奈,直到最后一句才戛然而止,點明主旨,前后落差巨大,使整首詞有跌宕起伏之妙。答案:(1)D(2)①情感表達:在文恬武嬉、是非不分的環境下,詞人依然堅信必定有人能夠辨忠奸、明是非,從中可見詞人積極進取的精神和狂放不羈的氣魄。②結構安排:詞人在前一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否定功名,否定是非,否定一切,認為窮困和顯達并無二致,抒發內心的不滿和無奈,直到最后一句才戛然而止,點明主旨,前后落差巨大,使整首詞有跌宕起伏之妙。譯文:背弓提劍出塞殺敵,在蓬山著書立說。武功文名得來毫不費力,失去也能平常對待。古人未必都是對的,今人未必都是錯的,這世間充滿了沐猴而冠之輩。不管是內外還是中間,我都已經看透了,其實都沒什么區別。必須飲酒解憂,也可以作詩言志,但不要再徒勞地彈鋏了。人生就是行樂,何必自尋煩惱,枉自催得兩鬢斑白呢?得志就領兵帶隊去殺敵,不得志就騎蹇驢戴破帽,不要覺得二者有什么區別。世間之事原本就是這樣,自然有人識得美丑善惡。賞析:上片先否定功名,再否定是非,最后又否定一切,層層加深,可謂匠心獨運。下片依然承襲上片風格,貌似淡薄世事,實則甚是重視。全詞愈轉愈深,愈深愈妙,結構奇變,議論精辟而富有情韻,達到了似直而紆、似達而郁的高妙藝術境界。此詞語言通俗,節奏明快,詞人滿腔的悲憤從筆端噴薄而出。文恬武嬉,朝廷偏安江左,主和派手握實權,豪杰之士雖胸懷報國之志卻無用武之地。國勢衰微,作為主戰派的一員,劉過心中抑郁難平。他雖一介布衣,卻志存高遠,渴望建功立業、留名青史。奈何年華漸老,兩鬢已斑白,夢想卻依然遙不可及,在此情況下,他不由心生郁悶,滿腹牢騷。開篇起勢突兀,直抒胸臆?!肮瓌Τ鲇苋?,鉛槧上蓬山。得之渾不費力,失亦匹如閑?!痹~人認為,引弓持劍出塞殺敵和提筆著書立說都易如反掌,武功文名得來容易,失去也可以淡然地面對。此處雖看似奔放曠達,卻并非詞人心中的真實想法,他之所以說出這番話完全是由于心中激憤難平。接下來,詞境更進一步,作者對世事的是非曲直進行評說。“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錯,世事沐猴冠”幾句反諷意味強烈,看似否定古人,實則是對如今世事的無情諷刺,與辛棄疾《西江月》中的句子“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類似?!袄献硬环謩e,內外與中間。”此處的敘述沖破傳統思想的局限,作者更為狂放不羈?!袄献印倍?,刻畫出一個憤世嫉俗、睥睨一切的豪放文人形象。這兩句看似對“內外”“中間”所包含的一切充滿懷疑和否定,實則更突顯出詞人的滿腹抑郁不平之氣?!熬祈氾?,詩可作,鋏休彈?!痹~人認為可以飲酒,可以賦詩,但是就是不可以彈鋏,因為飲酒可以忘憂,作詩可以明志,彈鋏卻不能引起統治者的注意。戰國時期,馮諼因不滿于待遇過低而三次彈鋏,孟嘗君每次都能滿足他的要求。劉過在此自比馮諼,是為了將當今昏庸無能、不辨是非的統治者與昔日禮賢下士、親賢遠佞的孟嘗君進行對比。詞人并非不關心國事,甚至曾上書宰相,陳述北伐抗擊金軍的方略,只是最終未被朝廷采納。一個“休”字,包含了作者太多無法言明的感慨。統治者昏庸無能,不肯重用人才,詞人一腔愛國情懷無處釋放,自然滿腹憂憤?!叭松袠?,何自催得鬢毛斑?!边@兩句與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蕭條況味極為相似。詞人無奈說道,人生短暫,須及時行樂,何必每日自尋煩惱,催得滿頭華發呢?這兩句詞是對下闋開頭所表達的感情作進一步的描摹。孟子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者卻認為窮困和顯達并無二致,“牙旗金甲”和“蹇驢破帽”沒有什么區別。這其實并非他心中真實的想法,詞人并非像莊子一樣,主張天道無為。他滿懷報國之志,希望建功立業,取得顯達的地位,又怎會無視窮通之間的巨大差異,只是由于報國無門,心中抑郁難解,所以才滿腹牢騷而已。“世事只如此。”作者在此僅著五字,萬般無奈卻都呼之欲出。至此,其激憤達到頂點,之后,作者一掃前文陰霾之氣,一語道破全詞的主旨:“自有識鸮鸞。”在文恬武嬉、是非不分的環境下,劉過依然堅信必定有人能夠辨忠奸、明是非,從中亦可見其積極進取的精神和狂放不羈的氣魄。作者在詞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抒發內心的不滿和無奈,直到最后一句才點明主旨,前后落差巨大,滿腹牢騷和激憤在最后一刻戛然而止,似在懸崖邊上勒住了狂奔的馬匹,其雄渾、豪邁的氣魄讀來不禁令人感動。(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寫琵琶女美好的時光總是隨隨便便地度過的兩句是“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2)黃庭堅《登快閣》中,“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兩句巧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抱負無法實現、胸懷無人理解的痛苦。(3)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鏡子有時會引發人們美人遲暮、時光易逝的惆悵,如“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兩句古詩詞。【分析】本題考查了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點包括兩個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謂“名言”,是指那些廣泛流傳的詩文、格言警句之類;所謂“名篇”,是指在人們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為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平時要加以識記?!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重點字:閑)(2)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重點字:橫)(3)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重點字:悲)?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1小題,10分)6.(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v觀古今歷史,橫跨不同文化,人類的同理心與悲憫情懷會讓我們的行動遵循這樣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但①_______。理由是人們的價值觀、生活經歷和對于事物的接受度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你想要的東西,可能完全不是另一個人想要的。譬如在醫學領域,醫療工作者受過良好教育,受人尊敬,薪資豐厚,這些因素會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作為脆弱病人,A他本身想要的東西或醫生設想自己在同等情形下想要的東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別,難以被黃金法則彌合。因此,精神病學教授哈維?馬克斯?喬奇諾夫就提出了一項“白金法則”——②_______,B以盡可能避免因為他人做選擇或是影響他人的選擇而不付出昂貴的代價。白金法則并不是全新的法則,但在醫學中,它將目前關于患者自主、平等和多樣性的觀點,以凝練的表達精巧地整合在了一起,很適合教授給健康從業者。當然,努力理解患者的個人需求和愿望,并不意味著③_______。醫學無法提供“外賣服務”,喬奇諾夫說:“不可能一直讓所有人獲得所有東西。在醫療系統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最起碼,嘗試去努力完成它,會確保你對自己的明智選擇保持足夠的謙遜?!保?)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文中兩處畫波浪線的部分都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痉治觥浚?)本題考查學生給文段補寫恰當語句的能力,答題時要通讀語段,結合語境進行補寫,要做到語言簡明、連貫、得體,并注意字數限制。(2)本題考查學生對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畫線的句子,找出有語病的地方,正確修改?!窘獯稹浚?)第①處根據前面的轉折詞“但”和后文“理由是人們的價值觀、生活經歷和對于事物的接受度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你想要的東西,可能完全不是另一個人想要的”可知,這里可填“這個法則并不完美”之類的內容;第②處根據前文“人類的同理心與悲憫情懷會讓我們的行動遵循這樣的黃金法則——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和后文“以盡可能避免因為他人做選擇或是影響他人的選擇而不付出昂貴的代價”可知,這里可填“人所不欲而勿施于人”之類的內容;第③處根據前文“并不意味著”和后文“醫學無法提供‘外賣服務’,喬奇諾夫說:‘不可能一直讓所有人獲得所有東西。在醫療系統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可知,這里可填“要為所有需求提供服務”之類的內容。(2)A處虛詞使用不當,應將“或”改成“和”或“與”。B處不合邏輯,應刪掉“不”。答案:(1)①這個法則并不完美②人所不欲而勿施于人③要為所有需求提供服務(2)A處修改為:他本身想要的東西和醫生設想自己在同等情形下想要的東西可能存在巨大差別。B處修改為:以盡可能避免因為他人做選擇或是影響他人的選擇而付出昂貴的代價。?(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0分)7.(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①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②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③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做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燃起火判,火舌從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④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黑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1)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分析與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A.①處加點的三個字詞不可以互換。B.②處的“也”字去掉,表達的意味有細微差別。C.③處的“可不”比“絕不”更親切,更口語化,更合乎語境。D.④處的“輕易”移到“不”后面不影響意思表達。(2)語段中畫橫線部分,都有“像……”,說說二者的不同。①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②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