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升高化學人教版(2019)知識銜接
(3)物質的轉化
一、單選題
1.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發明史。下列發明創造不涉及化學反應的是()
A用膽磯爍銅B.用鐵礦石煉鐵
C.燒結黏土制陶瓷D.打磨磁石制指南針
2.某同學要在奧運五環中填入相應物質,使相連物質間能發生反應,不相連物質間不能發生反應。
你認為“五環”中有空缺的一環應填入的物質是()
A.稀硫酸B.氧氣C.二氧化碳D.氯化鈉
3.現有A、B、C、D四種物質,它們分別為鐵、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硝酸銀溶液四種物質中的一
種,它們之間的反應關系及所發生的反應類型如圖:
屬于置換反應
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A.A是鐵B.B是鹽酸
C.C是硝酸銀溶液D.D是氫氧化鈉溶液
4.卜列各物質中,不能滿足圖中所示物質一步轉化關系的選項是(已知:
2Na2O2+2CO2=2Na2CO3+O2)()
Z
Y
X
AX:CuY:CuOZ:CuSO4
B.X:C02Y:02Z:CO
C.X:CaCO5Y:CaOZ:Ca(OH)2
D.X:NaOHY:NaCIZ:Na2CO3
5.下列關于酸溶液的通性說法正確的是()
A.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生成鹽和氫氣
B.能與所有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
C.能與堿反應生成鹽和水
D.能與所有鹽反應生成另一種鹽和另一種酸
6.下列關于酸、堿、鹽的說法正確的是()
A,堿溶液一定顯堿性,顯堿性的溶液也一定是堿溶液
B.酸堿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也一定是中和反應
C.施欽態氮肥時不可以配合呈堿性的草木灰一起使用
D.大量濃硫酸濺到皮膚_L,最好先用干布擦拭,再用水沖,最后涂氫氧化鈉溶液
7.推理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確的是()
A.酸堿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B.堿中都含有氫氯根,所以堿中一定含有氫元素
C.酸能使紫色石荒溶液變紅,C0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變紅,所以CO2是酸
D堿能使無色酚酰溶液變紅,所以能使無色酚酎溶液變紅的都是堿
二、多選題
8.下列各組物質中,能相互反應且反應后溶液總質量增加的是()
A.鋅和硫酸銅溶液B.氧化鐵固體和稀硫酸
C.鹽酸和澄清石灰水D.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鉀溶液
9.下表所列各組物質中,物質之間按箭頭方向不能通過一步反應實現如圖所示轉化關系的是()
甲-----?乙-----丙
質
甲乙丙
ACuOCU(OH)2H2O
BCCOco2
CCaCO3CaOCa(OH)2
DH,SO4H?OH,
A.AB.BC.CD.D
三、填空題
10.學習了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的性質后,發現有很多不同類別的物質在發生反應時都有鹽生
成(其他物質省略),如圖所示。請回答:
⑴若鹽是硫酸鉀,則①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⑵若鹽是氯化亞鐵,則在已顯示的變化中可以通過置換反應來實現的有____________(填序號)。
⑶若鹽是硝酸銅,⑦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o
(4)圖中⑤處應補充的文字是(寫一種,不能與圖中已有信息重復)。
11.回答下列問題:
⑴某固體物質可能含有氯化鉀、硫酸銅、氫氧化鈉硝酸鎂、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鑒定它們,做
如下實驗:①將該固體物質全部溶解于水中,得到無色溶液ao②取少量a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
少量硫酸鐵溶液,產生紅褐色沉淀。③另取少量a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硝酸鋼溶液,產生
白色沉淀。步驟③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據此推斷,該固體物質中一定
含有(填化學式,下同)________________,一定不含,可能含有
⑵下圖是常見的六種物質之間的關系圖(物質是溶液的只考慮溶質)。圖中用“一”表示兩種物質之
間能發生化學反應,用“一”表示由種物質可以得到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物或生成物及反應條件已
略去)。
FeG|
C一D
A是一種堿,其中陽離子是人體骨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離子.B是胃酸的主要成分。C、D中所含元素
種類相同。
①請分別寫出A、B、C、D物質的化學式(或溶質的化學式)。
A:,B:,C:,D:o
②寫出Fe?O3反應生成C物質的化學方程式:(寫一個)。
③寫出Fe2O3與足量B反應的實驗現象o
參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膽磯為硫酸銅晶體,金屬銅為單質,由化合態變為游離態,發生化學變化,A項錯誤;鐵礦
石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由化合態變為游離態,發生化學變化,B項錯誤;黏土的主要成分為復雜
的硅酸鹽,燒結黏土制陶瓷過程中會發生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C項錯誤;磁石為四氧化三鐵,打
磨磁石制指南針的過程沒有新物質生成,為物理變化,D項正確。
2.答案:C
解析:有“空缺”的一環的物質必須既能與NaOH溶液反應,又能與C反應,四個選項中只有
海溫
CO?符合,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CO2+C=2COo
3.答案:B
解析:四種物質之間能發生兩個置換反應:Fe+2HCl=FeCl2+H2T.
Fe+2AgNO3=Fe(NO3)2+2Ag,發生的中和反應為HC1+NaOH=NaCl+乩0,故既能發生中和
反應又能發生置換反應的為HCL即B為鹽酸,則A為NaOH溶液,C為Fe,D為AgNO,溶液,
發生的復分解反應為HC1+AgNO3=AgClJ+HNO3。
4.答案:D
解析:銅在加熱條件下能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氧化銅能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硫酸
銅和鋅、鎂、鋁、鐵等反應能生成銅和相應的鹽,CufCuOfCuSO4fCu,前面的物質能夠通
過一步轉化生成后面的物質,A正確;光合作用過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能生成葡萄糖和氧氣,
碳不完全燃燒時能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完全燃燒,或和某些金屬氧化物反應時能生成二氧化
碳,CO2TCOfCO?,前面的物質能夠通過一步轉化生成后面的物質,B正確;煨燒碳酸
鈣時能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氧化鈣和水反應能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或與
可溶性碳酸鹽反應時,能生成碳酸鈣,CaCO3CaOCa(OH)2CaCO3,前面的物質能夠通過
一步轉化生成后面的物質,c正確:氫氧化鈉和氯化鎂、氯化銅、氯化亞鐵等物質反應時,能生成
氯化鈉和相應的堿,氯化鈉和其他物質不能通過一步轉化生成碳酸鈉,D錯誤。
5.答案:C
解析:A.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只有氫前的金屬才能與酸反應生成H?;B.有些金屬氧化物如
Mn2O7,不與酸反應;C.酸與堿發生中和反應:D.只有滿足生成物中至少有HzO、氣體、沉淀中的
一種時才能發生反應。
6.答案:C
解析:Na2c03是鹽,溶液顯堿性;金屬氧化物和酸反應也生成鹽和水;皺態氮肥和堿性物質反應
會放出氣體,降低肥效;NaOH具有腐蝕性。
7.答案:B
解析:
8.答案:AB
解析:鋅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的生成物是銅和硫酸鋅,進入溶液中的是鋅,其相對原子質量為65,
置換出來的是銅,其相對原子質量為64,則進入的多,出來的少,所以溶液質量增加,A項正
確;氧化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溶液質量增加,B項正確;HC1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
鈣和水,溶液質量不變,C項錯誤;氯化鈉溶液與硝酸鉀溶液不反應,故溶液質量不變,D項錯
誤。
9.答案:AC
()2。2
解析:CuO無法一步轉化為CU(OH)2,A選;C>CO_>co2B不選;CaCCL,難
。2
NaOH_Na_
H2SO4---->H20*H2
溶于水,不能與堿發生反應,不能生成氫氧化鈣,c選;L_________fD
不選。
10.答案:(1)2KoH+H2so產K2so4+2H2O
(2)@@
(3)Ba(N03)2+CuSO4=Cu(NO3)2+BaS(M[或2AgNCh+CuC12=2AgCl[+Cu(NO3)2](4)堿
性氧化物+酸(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移動式連續裝船機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功能母粒合作協議書
- 地鐵施工方案交底記錄表
- 商業綜合體景觀施工方案及技術措施
- 2025-2030中國日用玻璃器皿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跨境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合作協議
- 2025-2030中國建設工程檢測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云計算平臺服務購買協議
- 網絡平臺運營合作協議要求規范
- 可回收資源回收處理合作協議
- 培養中班幼兒正確使用筷子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 湘教版七年級上冊等高線地形圖
- 車間改造合同范文
- 風生水起博主的投資周記
- 賽艇賽事活動推廣方案
- (通用)中考數學總復習 第三章 函數 第4節 反比例函數課件 新人教
- 屋面開洞施工方案,好(全面完整版)
- 涂層厚度檢測記錄(共10頁)
- 水書釋義字表
- 問題請在每個方向上重復延伸下圖
- 天文導航技術發展綜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