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數字農業發展的4中典型模式對比分析》18000字(論文)_第1頁
《山東數字農業發展的4中典型模式對比分析》18000字(論文)_第2頁
《山東數字農業發展的4中典型模式對比分析》18000字(論文)_第3頁
《山東數字農業發展的4中典型模式對比分析》18000字(論文)_第4頁
《山東數字農業發展的4中典型模式對比分析》18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數字農業發展的4中典型模式對比分析目錄TOC\o"1-3"\h\u28218山東數字農業發展的4中典型模式對比分析 110721一、壽光模式 224931(一)壽光模式的內涵 212010(二)壽光模式的基本特點 340621.通過標準化建設,實現標準模式的集成輸出 3244132.通過產業化經營,提升組織化、集約化水平 3279023.通過科技創新,打造“設施蔬菜產業硅谷” 556794.通過品牌化建設,探尋特色化發展路徑 54369(三)模式評價:效益評價、成功經驗、存在的問題 6140741.效益評價 6214422.成功經驗 669913.存在的問題 720136二、淄博盒馬模式 811148(一)淄博盒馬模式的內涵 812613(二)淄博盒馬模式的基本特點 818841.產地倉——標準化、規模化的數字農業生產基地 8230382.銷地倉——精準化、最優化對接銷售平臺 98523.可追溯性“身份證”——食品信息可實時查詢 10980(三)模式評價:效益評價、成功經驗、存在的問題 11113281.效益評價 1158632.成功經驗 12179553.存在的問題 1323048三、智慧車間模式 1311261(一)智慧車間模式的內涵 1330181(二)智慧車間模式的基本特點 14242581.以工業化思維,智能控制生產流水線 14324092.以綠色有機標準,消除對生產環境的污染 1417721(三)模式評價:效益評價、成功經驗、存在的問題 1578391.效益評價 15275382.成功經驗 1657513.存在的問題 1618681四、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 177822(一)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的內涵 17624(二)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的基本特點 18258791.通過可視化平臺對全產業鏈適時監控 1875972.以訂單農業形式實現柔性生產 18286663.以體驗式農業形式促進農旅深度融合 1927611(三)模式評價:效益評價、成功經驗、存在的問題 20110191.效益評價 20295492.成功經驗 20279413.存在的問題 216489五、四大數字農業典型模式比較 2121206六、四大數字農業典型模式制約因素分析 23本章立足于山東省數字農業發展現狀,以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和數字經濟對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的影響為主線,通過對數字農業發展模式的梳理,選取了山東省全域內生性壽光模式、外源性淄博盒馬模式、高科技工廠型智慧車間模式、多元融合型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這四種具有代表性以及可推廣性的數字農業發展模式進行剖析,深入挖掘每種模式的獨特發展路徑。一、壽光模式(一)壽光模式的內涵壽光模式,是指通過構建蔬菜產業組織化、智慧化、品牌化、標準化、融合化的全產業鏈體系,引領農業產業化、數字化升級,實現農業與非農業的協調融合發展,以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壽光模式與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相比,具有效果顯著、地方特色明顯、發展動力充足、社會認同度高、借鑒及推廣可行性強等優勢。壽光一方面借助于高新技術和機械裝備將蔬菜作為主導產業發揮了蔬菜產業優勢,強大的市場供需帶動了市場流通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蔬菜從規模化到產業化的進程中,延申了農業產業鏈,帶動了壽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集聚群,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壽光自20世紀80年代起,因其獨特的先進的發展路子被稱為先進生產方式、管理模式、蔬菜技術和機械裝備的“試驗場”和全國蔬菜產業的“取經地”。(二)壽光模式的基本特點1.通過標準化建設,實現標準模式的集成輸出壽光市以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基礎,通過設置數字化的標準,采取智能化定量監管模式,打造標準化生產基地,實行統一規劃建設、統一配套基礎設施、統一生資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水肥植保、統一品牌營銷和分戶經營的“六統一分”管理模式,提高組織化、標準化、規?;潭?,逐步實現蔬菜生產向專業化、集約化、智慧化經營轉變。2016年壽光市利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農業數據信息資源,建立了農業智慧監管服務平臺;2018年成立了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針對質量分級、品質評價、包裝儲存和冷鏈物流等方面建立了蔬菜質量標準數據庫,兩年多的時間已整理蔬菜標準體系達182個品類,編制蔬菜管理技術、解決方案等達54項;2019年壽光出臺蔬菜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實施方案,構建“縱向分層監管到底、橫向分塊監管到邊、縱橫監管無縫對接”的“市、鎮、村”三級網格化監管體系,確保蔬菜產品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全力抓好蔬菜標準的集成輸出,打造全國現代農業標準輸出中心。2021年伊始又新增《日光溫室全產業鏈管理技術規范番茄》、《日光溫室全產業鏈管理技術規范黃瓜》為國家標準。此外,在遵循標準化質檢的要求下,壽光模式通過推進數字智能農業發展來實現操作程序的簡化。在溫室環境調控、集約化育苗、生產過程管理等方面,壽光市充分利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管控,有效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生產效率。先后引進了CO2精準施肥器、臭氧發生器、聲頻儀、補光設備、空間電場等技術。智能化數字設備既可以針對蔬菜品種、植株生長情況、病蟲害發作情況進行一對一的指導,也可以針對大棚在排水、光照等方面的配置進行指導,并給出針對性的操作建議。截止2020年12月,全市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20.3萬畝,有230個基地、1.6萬個大棚應用了物聯網智能管控設備,80%以上的新建大棚采用了數字溫控、智能霧化、水肥一體化等物聯網管理技術。2.通過產業化經營,提升組織化、集約化水平壽光模式的產業化經營有兩種類型:專業合作社主導型和龍頭企業帶動型。專業合作社主導型,即“專業合作社+農戶”、以專業合作社為依托的規范化經營模式。壽光推行村“兩委”領辦合作社,以“聯合社+合作社+農戶”方式創辦合作社、聯合社,實行“六統一分”的管理模式,合作社依據市場供需動態,與農戶簽訂合作經營協議書,形成穩定的蔬菜合作經營關系,農戶一方需要按照合作社的要求進行標準種植與管理,提供標準蔬菜,合作社一方負責收購蔬菜并配送到市場檔口進行銷售。該種經營模式,有效地克服了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經營所帶來的抗風險能力低的弊端,提高了農戶經營的組織化、標準化、規?;潭?,增加了市場競爭力。截止2020年壽光市果蔬類合作社有2128家,形成了輻射效應,帶動約80%的農戶進行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帶動型,即“農業龍頭企業+基地+農業合作社+農戶”、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經營模式。農業龍頭企業秉持工業思維、市場手段、產業理念發展農業,依據企業自建的蔬菜種植基地,將合作農戶納入企業集團,與合作社或村委簽訂委托生產管理協議書,每月向其支付管理費用,委托合作社或村委會代為種植和管理蔬菜。在種植過程中,企業會委派生產技術員去種植基地為生產管理者講解種植基礎理論,指導種植技術和提供相關配套服務,而實施種植和管理的合作社及村委會按照合同、協議上交蔬菜產品。而產品則直接以“訂單”形式采取市場批發及定向配送,市場批發是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在銷地市場設有批發檔口或者合作檔口,將從種植基地收購的蔬菜,配送到市場檔口進行銷售;定向配送是面向國內的大型連鎖超市、部隊食堂、大型企事業食堂、生鮮門店、互聯網平臺等終端客戶進行定向蔬菜配送銷售。該模式將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民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截止2020年壽光市已有現代農業產業園47處,輻射園區面積近6萬畝;153家農業龍頭企業走上了產業化經營之路,其中省級龍頭企業有16家、國家級龍頭企業有3家。圖4-1壽光模式產業化經營流程資料來源:肖少華.壽光市農產品流通模式探析[D].煙臺大學,2016.3.通過科技創新,打造“設施蔬菜產業硅谷”在農業發展質量、速度和效益中科技始終是關鍵要素,只有堅持科技進步,注重科技創新,才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設施農業的真正轉變。壽光近些年一直加大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積極搭建科研平臺,與農科院、高校等省級以上的科研單位深入開展合作。作為國內科技含量最高的蔬菜標準試驗基地,壽光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基地擁有10余種高標準智能大棚,最突出的智能玻璃溫室由工程院趙春江院士團隊進行規劃設計,綜合應用了120多項專利技術,比“荷蘭模式”降低能耗達一半以上。在蔬菜種業研發育種方面,壽光市致力于打造中國蔬菜種業硅谷,壽光市辦公室于2020年3月出臺了《關于加快蔬菜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推行“育繁推一體化”,出臺專項資金扶持政策;整合研發機構資源力量建設分子育種實驗室,專注于育種研發,加速蔬菜成果轉化,并獲批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設施蔬菜種質創新實驗室”。為了更快更好地實現壽光模式“走出去”,形成農業科技引領和示范推廣,壽光還積極開展技術輸出和人才輸出,組織農企和科技人員先后在全國多個省份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將農業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30多項農業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模式注入扶貧蔬菜產業園,目前全國有一半以上的新建蔬菜大棚含有“壽光元素”。4.通過品牌化建設,探尋特色化發展路徑近年來,壽光為實現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一直把品牌化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努力培育一批影響力強、特色顯著的品牌產品和企業。截止到2020年,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達到16個,有400多種獲得“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的蔬菜產品,比如“壽光大蔥”、“桂河芹菜”、“洛城特菜”、“王婆香瓜”等。2019年9月,“壽光蔬菜”成為地理標志集體商標,這也是全國首個蔬菜區域公用商標;同年11月,在壽光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此外,壽光市不斷加快配套設施的建設,加大蔬菜品牌影響力以及形成示范推廣效應。目前已建成擁有最先進的設備和多功能的農業物流園區,總共投入資金達20億元,占地3000畝,擁有6大交易功能區域,可實現交易量達100億千斤,成為國內重要的蔬菜營銷中心、信息價格交流中心,進一步提升了壽光品牌蔬菜的“金字招牌”。截止到2020年,壽光已成功舉辦了21屆中國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簡稱菜博會),并被農業部和貿促會認定為國家5A級農業專業展會,其中第21屆菜博會為支持疫情防控采取“線下布展,線上辦會”的形式,菜博會曝光量達5.2億,話題瀏覽量達4.5億,達成合作意向80項,成交額6.1億元。(三)模式評價:效益評價、成功經驗、存在的問題1.效益評價該模式的應用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從經濟效益來看,壽光市蔬菜面積60萬畝,產量達450萬噸,國產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據2020年品牌農業神農論壇上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壽光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484元,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來源于蔬菜及相關產業。使用高端智能設施裝備能夠明顯提高生產率,壽光初步具備智能管控的大棚已經有1.6萬個,勞動生產率提高200%以上,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從社會效益來看,壽光蔬菜模式有兩個80%成效:一是以蔬菜合作社建設為重點,引導80%農戶加入產業化經營體系;二是80%以上的園區蔬菜能夠以品牌標識進入大城市銷售。從生態效益來看,自水肥一體化等土壤改良技術實施后土壤理化性質狀況明顯改善,經過跟蹤取樣,土壤有機質由1.56%已經提升到1.8%以上;實施化學農藥減量控害、良田-良品示范等工程實現農藥、化肥和農業用水總量三個“零增長”乃至“負增長”,比如壽光市田柳鎮現代創業示范園,使用水肥一體化設備,可實現節水50%,節肥30%;蔬菜種植戶和蔬菜市場經營主體抽檢覆蓋率均達到100%,蔬菜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9.5%以上,從2019年起在農業農村部對生產環節質量安全監測中,合格率均在100%,保證園區蔬菜均達到綠色標準,提升了整體綠色生產水平。2.成功經驗該模式的應用要依托于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需要具有一定組織規模和設施,能夠重視并充分運用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促使從家庭分散經營轉向適度規模經營,從傳統發展模式轉向標準化、現代化發展模式;要依托于發展蔬菜產業的核心要素,具有獨特的蔬菜品種培育和改進優良品種的基本條件,能夠把產量轉化為產值,把產值轉化為效益,對農業與非農產業可以形成產業化引領;要依托于政府、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共同努力,有經營品牌的意識,強化市場開拓,利用銷售網絡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積極打造整體品牌。壽光模式的核心要素如圖4-2。圖4-2壽光模式的核心要素3.存在的問題在產業經營體系方面,壽光模式的“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聯合生產經營能夠有效改變單個生產者面臨的技術水平低下、規模小、信息閉塞等條件限制,但受土地使用權的約束目前仍然以分散的小農戶經營為主,難以實現大范圍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從內部管理方面來看,嚴格按規范模式運營的數量較少,缺乏有效的組織、協調和指導,龍頭企業、合作社雖然為生產過程提供了相關技術、經驗指導等系列服務,但對于生產過程之外的環節乃至整個蔬菜產業鏈都實行嚴格控制,以此不斷擠壓單個農戶的利益,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與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此外,壽光雖然在種業研發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在加工銷售方面大部分企業、農戶仍然是以初級加工產品為主,比如凍干蔬菜干、果蔬冷凍、鮮榨蔬菜汁等,產業鏈較為單一,難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者需求。在基礎設施方面,壽光積極推廣與應用水肥一體化和物聯網等裝備,但由于智能裝備前期投入較大以及后期服務費問題,使用范圍仍較小。就病蟲害智能監測設備而言,受經費以及技術限制,病蟲害監測基礎設施存在數量大量不足以及預警系統多元化、動態化和圖形化的展示功能較弱,功能板塊亟待完善。二、淄博盒馬模式(一)淄博盒馬模式的內涵山東省淄博市是全國首個盒馬市和數字農業農村示范城市。盒馬模式是指通過引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域鏈等數字技術,為農村帶來較為完善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通過提升農業的標準化水平和農產品的品質,打造區域性農產品品牌;運用線上電商平臺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實現供需有效銜接。盒馬模式充分運用了最前沿的信息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和二維碼技術等,可實時跟蹤和溯源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情況,在農產品發生質量安全問題時,可精準定位農產品出現問題的環節,實現對農產品的監督和管理。與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相比,盒馬模式在生產種植環節,實施的是“村委會+合作社+農戶+數字技術”的新型組織體系,改變了土地粗放式利用形態;在運輸環節,運用綠色智慧冷鏈物流體系,滿足生鮮運輸多樣性需求;在終端銷售環節,借助于電商平臺帶貨,拓展網絡銷售廣度。從運行效果看,盒馬模式不僅僅要把農產品電商服務鏈條做好,而且秉承數字化理念和充分運用盒馬數字化人才、技術、市場、科技等優勢,著力將生產、經營、加工、流通及市場各環節之間形成良好對接,為農業的供應鏈端和銷售端實現數字化的改進升級,從而形成農業服務全產業鏈的集成與帶動。(二)淄博盒馬模式的基本特點1.產地倉——標準化、規?;臄底洲r業生產基地在生產組織端,阿里巴巴充分調動數字技術資源,利用大數據了解市場需求,幫助農戶進行科學生產決策,把一個個分散、獨立的生產單元,轉型升級為標準化、規模化的數字農業生產基地。盒馬模式的生產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生產決策環節。在傳統農業中,農民種植靠的是經驗和感覺,種植方法基本上沒有差異,導致產品嚴重同質化,滯銷現象經常發生。而現在,通過接入盒馬遍布全國的供應鏈網絡和銷售渠道,利用數據了解消費者購買偏好與需求,農戶可以根據銷售平臺的訂單生產具有自身特色優勢的農產品。在生產確定環節,盒馬聘用專業采購買手首先對市場消費者與潛在農作物給予專業評估,并在此評估基礎上確定盒馬所需農作物的種類與數量。與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不同,買手是通過人工智能對歷史大數據與潛在市場需求進行綜合判定,然后盒馬的買手與所選農作物的相關單位簽訂預購協議。第二,生產環節。村委會或中介組織在與盒馬簽訂協議后,將組織和管理農戶按照協議中明確的產品要求進行訂單式、標準化生產。在農業實際生產環節,各項指標均有量化的數據支持,比如殺蟲噴霧的顆粒在85-550微米范圍可進行調整以實現均勻噴灑,農業無人機的作業軌跡可定位到厘米級以實現精準作業,生產基地的溫度、濕度等生長信息和農資使用信息可實時查看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標準化生產的背后是科技的加持,淄博市和阿里聯合將數字技術引進了農業的生產環節,借助于電子農情監測、傳感和數據分析等智能手段,農戶可進行科學決策,同時可以對農業投入品進行精準投放、生產管理過程精準控制,實現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和資源的高效利用。比如盒馬產地倉通過增加四通道的蘋果分選線,蘋果的甜度、大小、重量等信息被全方位監測與篩選,每小時可實現10噸蘋果的自動分選;淄博、盒馬和紐瀾地何牛食品公司正在合作建設年產能150萬頭豬肉的自動化生產、加工、包裝線和大型智能冷凍庫。此外,阿里巴巴在生產端布局物聯網等智能設備對生產端信息進行采集來保證農產品生產過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在供應端搭建信息豐富、動態實時的農業大數據應用平臺來進行高效、精準的指導;淄博市政府全力打造數字農業農村天地空一體化觀測體系,比如購置新型遙感器無人機來增強遙感觀測能力,整合物聯網數據采集設施來強化數據收集能力,布局數字農業服務管理風控防控體系來進行風險監測預警與處置。2.銷地倉——精準化、最優化對接銷售平臺在產銷對接端,盒馬模式的發展幫助小農戶找到了大市場。盒馬供銷模式是在其作為“新零售”與種養基地合作建設的產業鏈上游供應基地的基礎上,依據盒馬的“新零售”模式進行產品與市場的精準對接。盒馬供銷模式與傳統零售的最大區別是:盒馬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及先進智能設備實現供應鏈、銷售、物流履約鏈路的數字化和人、貨、場三者之間的最優化匹配。盒馬供銷模式有三種類型:第一,“盒馬村農戶——盒馬村委會——盒馬”供銷模式,即在銷售過程中,農產品直接由村委會統一管理,再由盒馬與村委會聯合安排將農產品直接運輸至盒馬;第二,“盒馬合作社——中介組織——盒馬”供銷模式,即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將農作物獲取環節交付中介集中管理,農產品儲藏環節由中介確定冷庫或直接在規定時間運送至盒馬接收地點;第三,“盒馬——銷地倉”供銷模式,即農產品交由盒馬接管后通過盒馬自有冷鏈運輸至各自營倉庫或門店直接售賣給消費者。從供應鏈、倉儲到配送,盒馬都有自己的完整物流體系,第一段由農田到“盒馬村”倉庫中心的對接由盒馬村的生產者完成;第二段由盒馬村到盒馬倉庫,由專業運輸公司完成;第三段從盒馬倉庫到消費者則是由盒馬自營完成。這樣的運輸模式具有運輸效率高、成本低的特點,也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實現了產地與物流的一體化。借助于盒馬鮮生平臺,淄博紐瀾地何牛食品公司實現年銷售額達到6億多元,在疫情期間線上銷售額創下300%的增長奇跡。而針對產品保鮮問題,盒馬模式構建了完整的冷鏈網絡,在生產端盒馬建立多溫層、多功能冷鏈物流倉庫中心;在配送端構造低成本生鮮空運冷鏈物流配送網絡;在消費端盒馬門店配備冷庫,打通線上購買、線下配送,解決了保鮮問題。圖4-3盒馬全產業鏈對接方式資料來源:陳國軍,王國恩.“新零售”環境下“盒馬村”經濟模式初探[J].農業經濟問題,2020(07):14-24.3.可追溯性“身份證”——食品信息可實時查詢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的安全問題,而農產品作為食品的源頭,其質量與安全更是關系到整個農業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于2018年修訂,此次修訂的一大亮點就是建立了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保障食品安全,讓老百姓飲食更加放心。黃全高(2016)黃全高.物聯網技術下我國農產品質量溯源可視化體系構建[J].農業經濟,2016(07):41-43.指出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能有效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為消費者選購產品提供依據,為政府機構監管產品安全提供技術支持。盒馬模式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建立農產品安全質量追溯體系,2018年1月盒馬平臺就上線“盒馬溯源計劃”為農產品建立“身份證制度”,從產品的種養殖信息、加工信息、質檢信息、倉儲信息、運輸信息以及銷售信息等每個流程都有“數”依據,用門店RF槍掃碼,構建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程食品監管體系,實現信息可查詢、流程可監控、質量可追溯。黃全高.物聯網技術下我國農產品質量溯源可視化體系構建[J].農業經濟,2016(07):41-43.盒馬模式的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綜合應用了物聯網感知、數據傳輸、智能處理信息等技術,以整體信息構架為中樞,實現無線數據采集、無線控制、視頻監控等操作,實現農產品生產信息在各個供應鏈上的有效傳輸,實現農產品的有源追溯,滿足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需求,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以為消費者提供“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可查詢為目的。比如沂源紅蘋果,掃描其二維碼就可獲得生產時間和負責人以及具體的種植工藝、倉儲地址、營養成分、檢測合格等基本信息;以生態循環為特征的(三)模式評價:效益評價、成功經驗、存在的問題1.效益評價該模式的應用具有突出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從經濟效益來看,盒馬模式依托于標準化生產種植基地、專業性買手團隊、低成本冷鏈運輸物流和各地盒馬生鮮門店的各個環節的協調運行,達到全產業鏈的有效傳輸,進而實現成本減小、銷路擴大、收益增加。比如淄博高青縣李孟徳村合作社與當地企業紐瀾地合作種植養牛成為上游優質農產品基地,而紐瀾地又與盒馬展開合作,利用大數據指導整個生產流程,開創互聯網驅動、線下體驗的復合模式,完成從養殖、加工、物流、銷售、追溯整個鏈條的高效連接。從社會效益來看,盒馬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注重應用數字科技和搭建全產業鏈經營體系,注重利用數據開拓市場,構建穩定的銷售網絡渠道,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成為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從生態效益來看,盒馬模式通過先進的數字技術能夠計算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農藥使用量和缺乏的營養物質等進而實現精準施肥、施水以及藥物用量。比如盒馬基地使用遙感無人機和物聯網監測設備進行信息監測與反饋,再利用無人機或無人車將藥液物化成微米級顆粒對病蟲害發生區域進行精準噴灑,可實現節省30%農藥化肥用量和近90%的噴灑用水量,既節約了拉管子打藥的人力成本,也能夠有效地避免給果樹“洗澡式”打藥帶來的環境污染及操作者的中毒風險。2.成功經驗該模式的應用要依托于阿里巴巴數字農業項目和政府政策的聯合驅動,實現淄博優質農產品接入盒馬供應鏈進而快速到達消費者手中。一方面阿里巴巴提供好模式好平臺,利用數字化技術和設立“盒馬”標準,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運用到農產品種植、加工、運輸和銷售管理中,打造全國數字農業新樣板;另一方面淄博市政府致力于打造農業3.0時代數字農業農村示范城市,堅定發展數字農業的激情和干勁,全方位謀劃數字經濟賦能農業轉型發展,提出黨支部領建合作社的模式,與阿里巴巴的市場化手段結合,讓淄博農產品能夠以“盒馬”為契機更好、更快地走向全國。淄博盒馬模式的核心要素如圖4-4。圖4-4淄博盒馬模式的核心要素3.存在的問題淄博盒馬模式組織運營較為靈活多變,實現了政府、盒馬、農企、合作社以及農戶的共同參與,覆蓋了研發、種植、加工、物流、銷售等產業鏈條,但目前仍處于建設起步階段,與供應鏈上游的整合與優化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與原來預期不符的情況。盒馬模式通過建立中心倉、自建物流體系、利用大數據優化配送方案等來擴大配送范圍、縮小物流成本和預測訂單需求,提供高品質產品,但是收益在人口密度大的一線城市較為明顯,在人口密度小、消費水平較低的二三線城市,較高的價格削弱了部分消費者的需求量,倉儲、物流成本勢必會因銷售量下降而上升,盒馬還需要在價格、質量、物流、時效等方面挖掘優勢,才能擁有更強的競爭力。盡管該模式不斷改造升級供應鏈端和銷售端的數字化水平,實現生產、加工、流通等各環節之間的良好對接,為小農戶鏈接入現代化農業提供了發展機會,但受資金和技術約束,在“產供銷”鏈條中,小農戶仍然是弱勢的一方,真正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的生產基地、合作社數量較少。三、智慧車間模式(一)智慧車間模式的內涵智慧車間模式,即植物工廠模式,是指采用工業化思維,通過構建標準化的車間、自動化的生產線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統,運用智能技術手段為作物生長提供最適宜的環境,使農作物的生長擺脫依賴土地與自然氣候環境條件的限制,實現高產量、高品質和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智慧車間模式被認為是現代設施農業發展的最高級階段。采用智慧車間模式種植,跟傳統農業種植方式相比,一是達到高產量,大幅度縮短作物生長周期并且全年可生產,單位面積產量可達普通同等種植面積的幾十倍,擺脫土地和自然環境約束,可有效緩解我國人口與耕地之間的失衡問題;二是達到高品質,生產全過程不施農藥,可以消除環境污染對植物生長造成的影響,保障了食品潔凈安全,滿足了當今消費者對食品綠色、健康的需求;三是達到高效率,土地、水肥、空間等資源利用率高,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降低了勞動強度。(二)智慧車間模式的基本特點1.以工業化思維,智能控制生產流水線智慧車間模式是一個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模式,依賴設施對環境因素進行高精度的控制,很少受到甚至不受到外界自然環境的影響,能夠達到作物的全年連續生產。以菠菜為例,在平均生產周期方面,智慧車間每年可平均生產19茬,而普通菜地一年也很少超過4茬,普通溫室大棚也難超過6茬;在耗水量方面,智慧車間培育蔬菜的耗水量比常規種植節水90%以上,同時營養液也能夠循環使用。在播種裝備方面,智慧車間的工廠化育苗往往采用全自動式設備,可完成播種、覆土、噴水等工序;在作物管理中,智能化裝備對作物生長過程中的調光、控溫、供水、施肥、修剪、施藥等環節能進行精細化管理;在產后,智能化物流設備在作物采摘、智能輸送、自動包裝等方面可發揮重要作用。淄川區昆侖鎮西樓村的七河生物智慧工廠,與上海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院校開展集科研、教育、生產于一體的產學研合作共建,成立“七河生物技術研究院”,建立年產達2000萬棒的工廠化菌棒生產基地,實現菌棒制備自動化、智能化。在生產車間里,就可看到依托于食用菌數控系統,環境智能控制生產流水線上實現了自動攪拌、自動裝袋、智能滅菌、自動接種、自動刺孔、自動脫袋等一系列自動化生產運行。與傳統雙層塑料大棚相比,七河生物智慧工廠采取恒溫培養棚,通過手機APP,就可隨時對恒溫棚里的溫度、濕度、光照度等各種數據參數進行觀察與設置,一年四季均可生產,車間里員工減少2/3,產能提高50%以上,運營成本降低30%。七河生物智慧工廠還實施“智慧七河生物創新工程”,建立了大數據平臺,通過智能控制系統進行數據采集、傳輸、挖掘分析,形成大數據AI,對公司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著力解決生產流程智慧聯動協作效率低、質量全程追溯難等問題,從研發育種環節一直到市場銷售環節全產業鏈實現了智能化生產決策和智慧化生產管理的深度融合。2.以綠色有機標準,消除對生產環境的污染在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國民的食品安全、營養、健康意識日益增強,對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智慧車間模式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它的著力點在于追求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來保障食品的安全,不斷滿足消費者對于優質、高效、安全農產品的需求,提升生活水平。與中國傳統觀念的土耕方式不同,智慧工廠采用的是淺液水培等技術,通過類似集裝箱的裝置培育秧苗,然后將秧苗移植到恒溫棚內,通過人工光型和營養液進行水耕栽培,不用泥土、化肥和激素,保證無塵環境,可直接食用,營養遠高于普通蔬菜和有機蔬菜。智慧車間模式產出的都是高品質蔬菜,很多智慧車間企業就將銷售定位為高端市場,面向各大連鎖超市、企業單位和個人進行定向銷售。智慧車間企業也會為特殊人群提供食材,即通過調控光譜及營養脅迫等方法,開發功能性蔬菜產品,滿足不同人群的營養攝入需求。比如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在電子補光光源的人工環境下栽培生菜,VC含量可提高4倍。智慧車間模式還可以生產大批量優質種苗進行銷售,附加值較高,還可出口。目前,市場上對種苗的需求很大,智慧車間培育的種苗具有無病原菌的優點,符合多地對蔬菜苗、花苗等的種植要求。此外,智慧車間在生產蔬菜產品的同時,還可以提供科普培訓、旅游觀光、娛樂休閑等多功能性體驗,充分進行市場化探索,挖掘內在價值。(三)模式評價:效益評價、成功經驗、存在的問題1.效益評價該模式的應用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從經濟效益來看,智慧車間模式是一個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模式,代表著農業領域先進的科技水平,對外界環境依賴度低,尤其是減少了對土地的依賴和占用,可選擇交通便利地點進行種植銷售,能夠大幅度減少運輸費用和時間;利用高精度環境控制達到作物的全年連續生產和實現高品質農產品銷售。在濰坊坊子區玉棵松有機蔬菜智慧工廠,已經實現蔬菜種植過程標準化流水線作業,單棟智慧工廠投資3000多萬元,可實現年產值6000萬元,一年能夠種植16茬有機蔬菜,日產有機蔬菜10000公斤,實現畝均產值300萬元。從社會效益來看,通過智慧車間不僅僅可以領略現代農業新科技、新品種的魅力,還可以挖掘旅游觀光以及科普教育等價值。目前已經有企業研發小型植物工廠裝置,故有專家指出,未來該模式將會與家庭、社區、學校等緊密結合,打造陽臺家庭農場的模式,滿足觀賞和蔬菜食用的需求。從生態效益看,封閉式培養方式有效杜絕了農藥使用,保障種植環境無菌無塵,彰顯了農作物的綠色本質,滿足了當代人對綠色無公害的需求;就近生產和就近銷售的方式大大可以縮短運輸距離,減少物流成本和碳排放。2.成功經驗該模式的應用要依托于大型企業在該領域的戰略性投資,一方面是因為種植成本高,智慧車間模式是設施農業,高度依賴設施對環境等因素進行智能調控管理,使得前期投入與運營管理經費高,需要較多的啟動資金,另一方面是因為植物工廠智能化程度高,對種植管理者要求高,不僅要求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經營管理才能,而且要求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耕種知識積累,甚至需要豐富的植物學與環境科學知識。智慧車間模式的核心要素如圖4-5。圖4-5智慧車間模式的核心要素3.存在的問題智慧車間模式的發展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賦予農業成為新工業,農村成為新廠區,農民成為新工人,但是在農村普及植物工廠技術卻面臨諸多問題。目前植物工廠的建設單位大都是科研單位、龍頭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單戶農民面臨經濟、技術等諸多限制,難以延長植物工廠價值鏈、產業鏈,必須把農民真正組織起來,充分發揮整體的力量才能實現高產量、高品質和高效益。植物工廠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投入成本以及折舊成本較高,比如在封閉的環境下,要投入人工光源、營養液循環、多層栽培架、智能環境調控、監控系統等在內的裝備,成本要高于露天種植和普通溫室大棚;后期運營成本也較高,例如電能消耗就巨大。由于投入成本較高,植物工廠只能以高附加值作物進行高價銷售,必然導致消費者群體受限,因此需要進一步挖掘迎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以及盈利模式。就技術層面而言,植物工廠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光照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使設施內植物生長發育很少受到甚至不受到外界自然環境的影響,達到作物的全年連續生產,但利用這些可控的外在環境條件激發植物最大效能,智能環境控制技術裝備水平還有待繼續研究與加強。例如智能化裝備的信息集成度較低,國內環境控制系統大多依據經驗值設定,沒有依據農作物的實時生長狀況進行調整,而國外通過構建環境與營養需求模型可對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子進行綜合調控。四、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一)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的內涵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簡稱看得到的農業、看得見農產品的生長和管理狀況,采取“家庭農場+可視系統+環境展示+生產直播+數據采集”的現代化農業經營模式。具體是指結合傳統農業種養殖技術,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互聯網視頻直播等技術,在具有生態環境的種植或養殖基地安裝攝像設備,讓農產品的生長過程全方位地在視頻中展現出來,讓生產者更加直觀地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保證及時準確地做出決策,讓消費者能夠通過網絡隨時看到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和工人的生產方式。可視化示范基地綜合應用了物聯網技術與信息技術,以整體信息構架為中樞,實現無線數據采集、無線控制、視頻監控等操作,實現農產品信息在各個供應鏈上的有效傳輸,為農產品建立身份證制度,使產品的種養殖信息、加工信息、質檢信息、倉儲信息、運輸信息以及銷售信息等都能直觀地表達出來,即通過構建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信息可查詢、流程可監控、質量可追溯的全程食品監管體系,滿足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需求,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采用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與傳統農業方式相比,一是可視農業模式有視頻直播功能,種養殖畫面可以第一時間傳播到終端乃至市場,生產經營者相當于把自己的生產管理行為曝光在陽光下,可以達到有效約束的效果;二是具有可靠的期貨訂單功能,產前訂單能夠解決農產品銷路難的問題,消費者可利用網絡平臺下單并進行遠程觀察;三是可視化農業示范基地可采用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實現可視和體驗共享雙重商業模式的疊加,從而實現基地的利益最大化。(二)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的基本特點1.通過可視化平臺對全產業鏈適時監控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的一大亮點就是可視化,以視覺形式將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傳遞給生產者,讓生產者更加直觀地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況,保證及時準確地做出決策。該模式利用在田間安裝智能農業物聯網數據采集設備“可視農眼智能監測基站”,建立智能、精準、全方位動態的數字農場,將田間實時氣象、土壤、水源、蟲害及田間的實時視頻和圖片數據上傳到系統,使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全面呈現在網絡上,實現對農產品的遠程監管,達到讓消費者都能放心購買的目的??梢暬侵干a基地、生產過程、投入品、生產環境、流通環節的可視化,通過智能監控設備讓生產者實現決策參考、生產控制、質量控制、安全控制和人資控制等,有助于提供更加高效的生產管理。第一,生產基地的實時情況可視化。通過智能監控設備讓生產者更加直觀地了解農作物的生長狀況、職工工作狀態、現場管理水平等,為生產者提供決策參考、生產控制、質量控制、安全控制和人資控制等。第二,生產過程可視化。通過建立生產數據采集管理系統,在產前、產中和產后利用物聯網、傳感器等設施設備自動精準高效的采集數據,實現統一監控與科學管理。第三,投入品可視化。通過投入品管控系統能夠使生產者對物資進行有效的管理,實時掌握物料使用情況,降低生產成本,合理使用資金,改善產品品質,減少肥藥使用,實現綠色種養殖,提高市場競爭力。此外,通過投入品記錄展示,也能增加消費者對此農產品的信賴。第四,生產環境可視化。通過農情監測系統、自動化控制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系統,生產者可以進行實時監測生產區域的大氣、土壤、水質數據。第五,流通環節可視化。車輛物流管理系統可以讓管理者隨時掌握車輛信息狀況和貨物狀態,便于隨時調度以及安全管理,提高效率。2.以訂單農業形式實現柔性生產區域性農品推優平臺、電商平臺等將數字化農場的生產者與采購方、消費者對接,提供農業智能化信息服務,實現訂單農業,并且利用物聯網等技術與傳統農業生產相結合形成了一套安全可視化溯源系統。同時擁有獨立的可視化電子商務平臺,基地生產者只需要通過簡單的線上操作就可進行農產品的發布與銷售。同時可視化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與微信公眾號深度集成,即農業經營者提供種植、管理、營銷等“一站式”服務,推動農業規?;洜I。農業種養大戶,通過可視化農業平臺接收訂單,省去諸多中間環節,直接向消費者發貨,不僅僅保障了農產品的新鮮,而且能夠獲得較高收益,實現真正的優質優價。素有“中國蔬菜第一縣”美譽的山東莘縣,已于2020年12月投入使用騰訊云農業數字經濟產業基地,主要提供農業大數據和傳統農業智能化改造服務等,通過數字科技賦予三農建設強大能量,實現數字農業、鄉村治理等發展。莘縣下屬的燕店鎮宏源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就利用互聯網推出“私家菜地”特色業務,客戶可以通過手機APP對種植過程進行視頻查看,達到可視與可控的效果,而種植戶也可以利用微信進行技術咨詢、行情咨詢、經驗交流。3.以體驗式農業形式促進農旅深度融合在可視化農業中,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視頻觀看農場里種植蔬菜水果的生長過程、質量控制手段等,采用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實現可視和共享雙重商業模式的疊加,從而實現農產品的利益最大化。景妍迪(2018)景妍迪.消費者對吉林市可視大米的購買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8.基于消費者支付意愿理論、消費者需求理論,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研究消費者對吉林可視大米的購買意愿上發現消費者對可視大米有強烈的購買意愿。將可視技術運用到營銷中,比如利用抖音、快手直播等多種形式為農產品進行小成本的宣傳,創造真實“在線農場”,也可激發消費者熱情,在電腦、手機端在線監控屬于自己的農作物,體驗開心農場的樂趣。位于臨朐縣沂山風景區的的沂荷農牧萬頭奶牛項目,于2020年2月已啟動實施,總投資約5.8億元,預計實現年產鮮奶達到6萬噸,年銷售收入達到2.6億元,不僅僅建設了多功能牛舍(沁乳牛舍、干奶特需牛舍、青年牛舍等)、現代化自動擠奶、儲奶設備、固液分離大棚、全天候飼喂配料系統、資源化糞污處理、消毒等現代化設施,而且還多元化打造科普主題樂園、互動體驗區、創意雕塑區等體驗式板塊,將奶牛產業與旅游業融合起來,將養殖業推向更新的層次,實現價值的最大化。景妍迪.消費者對吉林市可視大米的購買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2018.(三)模式評價:效益評價、成功經驗、存在的問題1.效益評價該模式的應用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從經濟效益來看,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融合農情展示、農業追溯和農品直播營銷等各個環節,可以促進農戶實現生產環節標準化、產品特色化、營銷多元化和品牌化,為脫貧致富找出新道路。濰坊臨朐縣魯農家庭農場于2018年在全縣率先開通可視農業系統,所有客戶可隨時登錄農場網站進行監督,從播種一直到收獲環節全程公開、透明,實現生態、觀光、綠色循環農業為一體,并且600多畝的種植基地可實現年產地瓜40萬斤、薏米7萬斤、谷子20萬斤。魯農家庭農場在疫情期間更是嘗試直播帶貨,成立煎餅生產隊,在高標準的生產車間高清展示手工煎餅的制作工藝,吸引大批量網絡消費者,解決了近20人的就業問題,人均增加月收入2000元以上,并注冊了“沂山谷道”雜糧煎餅。從社會和生態效益來看,依托可視化基地,提供給消費者的不僅僅是產品,更有產品背后的農業生態綠色理念和技術保障,而且也展現了鄉村的美景與美食,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旅融合。2.成功經驗該模式的應用要依托于農場的帶動,集中優質農產品資源和農業技術的應用,不斷夯實小農戶大聯合的基礎;構建生產者和消費者雙向可視追溯體系,實現環境全景化、生產可視化、管理檔案化和追溯數據化;重視互聯網多元化營銷模式,以產品銷售帶動綠色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帶動特色產品宣傳銷售??梢暬痉痘啬J降暮诵囊厝鐖D4-6。圖4-6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的核心要素3.存在的問題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將現代視頻技術運用到生產過程中,利用互聯網電商平臺進行多元化營銷,使農產品基本信息透明化,真正踐行綠色種養殖理念,但卻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匱乏等方面的制約難題。該模式首先要投入大量資金來購買設備,把監控系統的電子眼、傳感器等設備安裝在農業種植基地上,通過互聯網將相關信息呈現在網絡上,實現實時監控和遠程管理;在運營中期為滿足綠色健康種植需求、技術研發增加的成本;在后期流通及銷售平臺搭建的資金投入。而且農業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投資收益周期較長,并且可視農業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度較高,對互聯網等科技設備依賴度高,需要較多的資金注入到規模化發展中。其次冷鏈可視化難以實現,農產品受自然屬性因素的原因,農產品生產很難標準化,難以直接判定質量好壞,尤其是網絡上銷售的農產品,只能借助于視頻、圖片進行評定質量,在流通過程中也極易受損。在人才方面,農業技術人才一直處于匱乏的境地??梢暬墙⒃谛畔⒒⒅腔刍夹g的基礎上的,不僅僅對農村的網絡基礎設施有基本要求,更需要大量能夠掌握網絡技術、無線射頻技術、物聯網技術等技術的信息化、科技化人才。但目前農村大部分農業勞動者受文化程度的影響對信息技術的接受能力較低,缺少對網絡和科技的基礎知識,又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與指導,存在“互聯網+農業”智能設備操作困難問題,難以實現“互聯網+”與農業的真正融合。五、四大數字農業典型模式比較表4-1四大典型模式比較壽光模式淄博盒馬模式智慧車間模式可視化示范基地模式適用對象合作社+農戶、大中型農業企業村委會+合作社+農戶、大中型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大中型農業企業規模家庭農場適用區域現代設施園藝(蔬菜、水果等)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基地(蔬菜、水果等生鮮)農業科技園區(珍稀特蔬菜、藥用植物等)規模化大田種植(玉米、水稻等)采用的主要技術及產品數字溫控、智能霧化、水肥一體化等物聯網管理技術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域鏈等數字技術進行電子農情監測、管理、傳感和數據分析等,建立冷鏈物流倉庫中心;農業無人機、機器人、農機自駕儀,農業IoT等智能機器手、調控光譜、淺液水培、人工光型等技術和智能化裝備無線數據采集、無線控制、視頻監控等農情監測系統、自動化控制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系統數字化應用領域生產+流通+銷售生產+流通+銷售生產+流通+銷售生產+流通+銷售應用效益經濟效益智能管控的大棚勞動生產率可提高200%以上;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標準化生產種植基地、專業性買手團隊、低成本冷鏈運輸物流和各地盒馬生鮮門店的各個環節的協調運行,達到全產業鏈的有效傳輸對外界環境依賴度低,減少對土地的依賴和占用,減少運輸費用和時間;高精度環境控制達到作物的全年連續生產集生態、觀光、綠色循環農業為一體,促進農戶實現生產環節標準化、產品特色化、營銷多元化和品牌化社會效益引導80%農戶加入產業化經營體系;80%以上園區蔬菜以品牌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