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歷史第六單元時間軸_第1頁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六單元時間軸_第2頁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六單元時間軸_第3頁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六單元時間軸_第4頁
八年級上冊歷史第六單元時間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九一八事變:(國恥日:9月18日)1、時間、地點: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條湖事件”借機襲擊北大營,炮轟沈陽城,占領沈陽。2、國民黨政府的態度: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國人民的態度:東北人民和未撤走的東北軍官組成抗日義勇軍;中共中央發表抗日宣言,并建立抗日游擊隊;3、結果:不到半年東北3省淪陷。日本扶植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成立偽滿洲國。4、影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二、一二·九運動: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三、西安事變:1、時間: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又稱“雙十二事變”)2、目的:逼蔣抗日3、結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中共派周恩來到西安進行調解)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時間、地點:1937年7月7日,日軍以軍事演習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索遭拒,悍然進攻對盧溝橋和宛平城,七七事變爆發。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成立:國民黨中央社發表《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由此,以國共為主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國共團結御侮、全民族抗戰的局面正式形成。3、紅軍改編:中國工農紅軍——八路軍(朱德、彭德懷);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新四軍(葉挺)二、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1、背景: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2、重要戰役:①寶山保衛戰:姚子青率全營守衛寶山,與日軍苦戰3天,全營官兵壯烈犧牲。②四行倉庫保衛戰:謝晉元率部堅守四行倉庫陣地,消滅日軍200多人,后奉命撤出。3、影響:淞滬會戰持續3個月,打死打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4、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黨遷都重慶。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第20課、正面戰場的抗戰一、臺兒莊戰役:1、臺兒莊戰役:1938年3月,北路日軍孤軍南下,向臺兒莊發起攻擊。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激戰。在中國軍隊內外夾擊下,日軍被迫撤退,中國軍隊乘勝追擊。2、意義:臺兒莊戰役共殲敵1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二、武漢會戰與長沙會戰:1、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會戰)①萬家嶺戰役:使日軍基層軍官損失殆盡。②影響:武漢會戰歷時4個多月,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2、抗戰的相持階段:廣州、武漢失陷后,日軍的兵力已嚴重不足,物力財力都感覺困難,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3、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日軍對長沙發動第三次進攻。中國軍隊調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殲滅大批日軍,獲得會戰勝利。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鼓舞了反法西斯盟軍抗戰的士氣。4、抗戰后期國民黨政府立場的變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第21課、敵后戰場的抗戰一、平型關大捷: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在山西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1000多人。2、歷史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1、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鞏固發展的政策與措施: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發展生產,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

三、百團大戰:1、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為了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破襲日軍的交通線,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2、歷史影響: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第22課、抗日戰爭的勝利一、全民堅持抗戰:1、日本侵華策略的改變:①背景:廣州、武漢淪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和國內資源緊張,遂改變策略。②表現: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對共產黨采取軍事進攻為主,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③影響:在日本侵略者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的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也不斷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2、全民堅持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求同存異,共同抗敵。在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二、中共七大:1945年4月、延安1、主要內容:①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抗日戰爭時期黨的政治路線;②選舉產生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③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2、歷史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戰略反攻:①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勝利。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②美國: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③蘇聯: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經歷了14年艱難曲折的斗爭,特別是8年全民族抗戰,取得了最后的勝利,臺灣也回到祖國懷抱。四、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1、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2、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