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第十五單元文化交流與傳播課題53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學生用書_第1頁
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第十五單元文化交流與傳播課題53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學生用書_第2頁
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第十五單元文化交流與傳播課題53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學生用書_第3頁
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第十五單元文化交流與傳播課題53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學生用書_第4頁
2025版新教材高考歷史全程一輪總復習第四編選擇性必修第十五單元文化交流與傳播課題53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學生用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題53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課標要求】1.了解不同時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拓。2.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溝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必備學問·自主排查學問點一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1.絲綢之路:________通西域,推動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旺盛,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溝通的重要象征。2.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1)草原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2)西南絲綢之路:在溝通古代中國________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3)海上絲綢之路①西漢時期:開拓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特別頻繁;廣州、泉州、明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________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溝通(1)物質和技術溝通①中國輸出:養蠶、________技術、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和瓷器。②輸入中國:“________”、苜蓿以及葡萄、西瓜等水果,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________、香料、珠寶、金銀器皿傳入中國。(2)文化溝通①中國輸出:中醫藥學問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②輸入中國:佛教、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接連傳到中國。學問點二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溝通的擴展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①背景:隨著________的開拓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各洲之間的貿易得到擴展。②表現:國際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貿易的擴大促進了________的出現和發展。③影響: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以________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2)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緣由工業革命后,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使歐美國家須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表現①形成了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②世界貿易增長:自1870年到一戰前,世界貿易增長了近2.6倍(3)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①阻礙因素:兩次世界大戰;________的發生。②促進因素:《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各國圍繞貿易、關稅的談判;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冷戰的結束以及____________的成立。2.商品流淌與文化溝通國際化(1)商品流淌: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迥異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也以干脆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學問、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2)文化溝通國際化茶文化各國在接受________和茶文化的同時,依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建出新的茶文化服飾文化①中國服裝的元素融入法國18世紀的服裝設計之中②明治維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③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采納東方女裝寬松的樣式,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④民國早期設計的________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體現了肯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鐘表文化鐘表誕生于歐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________1.學問延長——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2.學習情境——從“青花瓷”看中西方文化溝通元代的對外文化溝通側重于西方,主要是中國文化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這兩大先進文化之間的溝通。這正是元代青花瓷大量出現的時代背景,因此人們看到了元青花瓷器上的異域風格,器型浩大,裝飾繁縟,它在整個亞洲獲得了人們的寵愛,并通過陸地和海洋兩種途徑從景德鎮向西方傳播。思索:“青花瓷”出現的時代背景是什么?試答:3.思維拓展——棉花傳入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棉花的傳入對中國古代產生重大的影響和作用,極大地變更、改善了中國人的衣著材料之構成,有效增加了應對寒冷等不利自然條件的實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繁衍與進步。4.思維拓展——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的啟示(1)對外開放、對外經濟文化溝通,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民族的落后。(2)加強聯系、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3)政治穩定、經濟旺盛是對外經濟文化溝通的重要條件。(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的主流,說明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愛好和平、崇尚友好。5.學術情境——自鳴鐘反映的鐘表文化趙翼《檐曝雜記》卷2載:“自鳴鐘、時辰表,皆來自西洋。鐘能按時自鳴,表則有針隨晷刻指十二時,皆絕技也……西洋遠在十萬里外,乃其法更勝,可知天地之大,到處有開創之圣人……”思索:這段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文化觀念?試答:6.學問延長——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的含蓄內斂包含了道家清靜無為和儒家強調自我修養的思想內涵,與講究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相結合,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記性符號之一。7.體系構建——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關鍵實力·素養提升探究點中西文化溝通的橋梁——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史料實證——古代歐亞大陸的商路史料一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有多個,比如徐聞(今廣東湛江市徐聞縣)、合浦(今廣西合浦)、廣州、泉州、寧波等,但史載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港口則是徐聞。漢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員從徐聞、合浦港出海,經過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線西行,到達黃支國(今印度境內)、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隨船帶去的主要有絲綢和黃金等物。這些絲綢再通過印度轉銷到中亞、西亞和地中海各國。——摘編自《早期海上絲綢之路》史料二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今遼寧錦州市西)入安東道;二曰登州(今山東蓬萊)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今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西)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市旁邊)入回鶻;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今越南北部)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新唐書·地理志》【探究】(1)依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西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及影響。試答:(2)依據史料二,概括唐朝對外交通發達的表現,并分析其緣由。試答:【通法悟道】歷史說明——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特點(1)先陸路貿易,后海路貿易。漢朝時開拓了絲綢之路;唐朝時,海陸并重;宋元時,海路貿易地位日漸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2)朝貢貿易在古代中國的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意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3)對外貿易促進了民族交融。(4)外貿伴隨著文化溝通。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5)外貿政策由開放到閉關。漢朝至明朝的對外友好政策,促進了我國與亞非歐各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清朝前期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我國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家國情懷——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領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溝通,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涵的重要紐帶。開放探究——商品世界流淌與文化溝通史料17世紀,飲茶在歐洲逐步盛行并傳至北美,飲茶成為一種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專職牧師奧文頓所說,“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在英國家庭中,“我把茶壺坐上了”是一句對勞碌一天、乏累歸家的主子極好的關切話語。中國茶葉在歐洲最初被視為藥物放在藥店出售,茶價相當昂貴。1733年,荷蘭在廣州購買價值336881荷盾的茶葉,到荷蘭后卻賣得988510荷盾,獲利651629荷盾。鴉片斗爭前的140年中,歐美貿易公司用來購買以茶葉為主的中國商品所花費的白銀達169437564兩。——《英國人的飲茶風俗》【史料導讀】史料主要論述17~18世紀飲茶習俗在西方社會廣泛流行及其對中外貿易所產生的影響。【探究】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中國茶葉和茶文化對西方社會的影響。試答:唯物史觀——人類文化溝通的主要途徑及其影響(1)主要途徑①商業貿易是文化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溝通;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溝通文化。如中國古代飲茶文化和服飾文化的傳播;近代西服、中山裝的出現等;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產品體現不同文化。②人口遷徙、教化是文化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近代歐洲殖民者(傳教士等)把歐洲工業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引進各大洲的文明;國家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干脆的文化溝通方式。③現代全球化背景下有著更多樣的選擇:通過開辦海外學院,企業的全球布局,好萊塢等電影市場的全球滲透等,文化溝通向縱深發展。④文化的沖突與碰撞、斗爭與折服的過程,同時也具有文化傳播的功能。(2)影響①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增加中國的文化軟實力。②文化溝通滿意了人們不同的文化需求,維護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③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溝通和發展,促進了世界文化的旺盛。④文化的溝通,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命題溯源·聚焦高考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示例][2024·新高考北京卷,5]西方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到處有路透長安”的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A.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B.長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溝通D.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

[解題流程][答案][演練1]命題點:中國古代的商路驛站與商貿文化溝通[2024·新高考海南卷,2]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A.亭傳郵驛是古代正式的交通機構B.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邊疆穩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演練2]命題點: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2024·全國甲卷,26]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寶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B.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演練3]命題點:日本巖倉具視率使團出訪歐美,世界文化溝通[2024·湖北高考,14]1871年12月,巖倉具視率使團出訪歐美。初到美國時,他的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引來多數新奇的圍觀者,這刺激他剪掉發髻并訂制西式禮服。1872年11月,巖倉具視拜見英國女王時已經是全身西式裝扮。這一變更說明()A.維新官員主動踐行“文明開化”B.日本社會生活起先西化C.社會習俗的轉變引領改革浪潮D.巖倉使團重視外交禮儀[演練4]命題點:1957年廣交會的創辦[2024·廣東卷,10]1957年創辦于廣州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在新中國外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來指出:“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狀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由此可知,廣交會的創辦()A.擴展了與外部世界的溝通渠道B.強化了與蘇聯的經貿聯系C.突破了安排經濟對外貿的束縛D.加速了不結盟運動的進程創新應用——在訓練中提升實力1.命題點:古代中國商貿中的文化溝通[2024·蘭州市一模]甘肅武威吐谷渾墓葬群是一處唐代吐谷渾王族墓群,其出土的木質胡床、六曲屏風、以鐵甲胄為主的成套武備、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品等,皆為國內同時期同類文物首次發覺。其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中原地區高等級貴族墓葬的基本特征。這可以印證當時()A.武威地區手工業技術發達B.儒家文化起先影響河西地區C.各地區經濟文化均衡發展D.絲綢之路沿線民族溝通交融2.命題點: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東西方文化溝通的特點[2024·天津市河東區高三一模]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于20世紀80年頭接連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文物。據此推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來自中原的物品大量的開元通寶銅錢;寶花紋銅鏡;刻有“謹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傳遞公文的密封專用章);一件南北朝時期的青瓷蓮花尊;道教符篆錦兩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陽神光明,諸神佑護市易,大吉必來,急急如太上律令”。藏文化方面的物品藏文木牘、木簡十余枚;寫有古藏文的駱駝頭蓋骨、羊肩胛骨數塊;藏文佛經及佛像壁畫殘片。來自西方的物品東羅馬金幣一枚;波斯錦、波斯鍍金人頭像等波斯物品;鍍金銀質佛舍利容器、瑪瑙珠、銅香水瓶等粟特物品。A.道教受到當地各民族的熱情追捧B.魏晉至隋唐東西方交往呈現多路徑格局C.自古以來柴達木盆地是兵家必爭之地D.唐朝實現了對青海地區全面有效的統治3.命題點:近代英國的茶文化[2024·杭州市高三質檢]直到17世紀末,飲茶在英國仍舊是一個簇新事物。18世紀末,飲茶已經特別普及,上層貴族優雅地啜吸著盛在弓形陶瓷茶杯里的上等春茶,而下層一般民眾喝著盛在有缺口的陶土杯子里的劣質紅茶,盡管茶葉有貴賤之別,但其流行程度不分伯仲。導致這種變更的緣由是()A.社會階級差別的日益淡化B.中國茶葉完全占有英國市場C.社會貧富差距的漸漸縮小D.工業革命及世界市場的擴大4.命題點:西班牙畫家筆下的文化溝通國際化[2024·呼和浩特市一模]西班牙畫家蘇巴朗(1598~1664)擅長靜物畫,他用一種淳樸的精神對待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物品。下面這幅靜物圖中產自中國的瓷杯內,盛放著來自墨西哥可可制成的巧克力飲料,該作品反映了當時()A.世俗畫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B.中國瓷器受到歐洲人的追捧C.世界貿易促進飲食文化溝通D.歐美日常生活習慣趨于一樣課題53商路、貿易與文化溝通必備學問·自主排查2.提示:元朝疆域寬闊,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溝通擴大。5.提示:承認西學優秀;敬重文化的多樣性,相識到了中國文化的不足,較早地表達了學習西方的理念(各國之間文化溝通的理念)。學問點一1.張騫2.(2)西南(3)鄭和下西洋3.(1)繅絲汗血馬棉花學問點二1.(1)新航路股份公司歐洲(3)冷戰世界貿易組織2.(2)中國茶中山裝文化特色關鍵實力·素養提升探究點1.[提示](1)特點:官府主管和組織人員前往;始發港位于東南沿海地區;航程已遠達南亞,物品遠銷歐洲;伴隨著經濟、文化溝通。影響:提升了漢朝的海外影響力;加強了中國與南亞地區國家的經濟文化溝通;擴大了漢代對外交往的渠道。(2)表現:海陸路交通暢通,開拓了通往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道路;陸路和海路遠達亞歐一些國家。緣由:國家統一強盛;經濟旺盛;國內各民族交往親密;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頻繁。4.[提示]影響:促進歐洲醫藥事業發展;變更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習慣;茶葉貿易使歐洲資產階級獲得巨大利潤;成為一些殖民國家重要的財政收入;造成歐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命題溯源·聚焦高考真題引領——在體驗中品悟真諦[示例]答案:D[演練1]解析:據材料“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可知,漢代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為此設置了一系列的驛站和類似的管理機構,以便確保國家政令在基層的暢通,故選D項;亭傳郵驛是古代的文書傳遞系統,解除A項;絲綢之路是當時民間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解除B項;邊疆穩定是中心政府加強對邊疆治理的結果,基層治理主要針對的是地方鄉里組織,解除C項。答案:D[演練2]解析:宋朝出口的主要商品“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都是手工業產品,出口量大,且政府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宋朝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故D項正確;從材料來看,宋朝進口的商品并非基本生產資料,故A項解除;海上絲綢之路開拓于漢朝,故B項解除;C項結論由材料無從得出,故解除。答案:D[演練3]解析:明治維新期間,巖倉具視出訪歐美,由傳統發式與和式禮服轉變到全身西式裝扮,這反映了維新官員學習西方文化、習俗,主動踐行“文明開化”,故選A項;巖倉具視起先西化不等于日本社會生活起先西化,解除B項;明治維新改革促使社會習俗的轉變,因果倒置,解除C項;D項是表象,而非實質,解除。答案:A[演練4]解析:據材料“一年兩次的廣交會是在我們被封鎖的狀況下不得已搞的,我們只好請人家進來看”可知廣交會的創辦有利于進一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經濟封鎖,擴展與外部世界的溝通渠道,故選A項;建國初蘇聯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不須要再通過建立廣交會強化與蘇聯的經貿聯系,解除B項;20世紀80年頭的改革開放突破了安排經濟對外貿的束縛,并且“突破了”表述肯定,解除C項;不結盟運動興起于1961年,中國不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1992年才成為其視察員國,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