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調研報告_第1頁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_第2頁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_第3頁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_第4頁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鄉村旅游調研報告鄉村旅游調研報告「篇一」為助力建成“六養勝地宜居潼南、決勝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我們以“促進鄉村旅游、推動旅游扶貧”為主題,科學選題,精心組織,扎實、深入開展了旅游扶貧工作調研。現就調研情況匯報如下:一、基本情況我區充分把握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機遇,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依托貧困地區優勢旅游資源,發揮精品景區的輻射作用,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積極開展旅游扶貧工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鄉村旅游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20xx年,我區共接待游客預計將突破1000萬次,鄉村旅游已接待游客722萬人次,約占全區游客接待量的72%,實現綜合收入38億元,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一)政策推動。全面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出臺了《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潼南工作方案》《關于打造“六養勝地”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展潼南全域旅游打造旅游業升級版實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為突破口,推動農村扶貧開發的工作思路,成立了鄉村旅游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將太安鎮蛇形村的香水百荷、太安鎮罐壩村的現代農業、崇龕鎮的菜花景區,確定為鄉村旅游扶貧試點鎮。(二)資金拉動。按照市扶貧辦安排部署,近年來,我區積極開展鄉村旅游扶貧工作,累計投入專項資金670萬元實施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項目。一是投入170萬元,興建了白沙村中央廣場;二是投入50萬元,為薛家、灌壩兩村70家星級農家樂添置了床位、茶幾、電視柜,解決了游客住宿難問題;三是投入120萬元,為太安鎮香水百荷項目建設停車場、觀光道路等;四是投入130萬元,為崇龕鎮老店村玫瑰花基地打造觀光帶;五是投入200萬元為柿花村油菜花基地、龍灘村油牡丹基地新修產業便道以及其他附屬設施,該些項目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旅游項目的生產條件。蛇形村的香水百荷、灌壩村的現代農業以及白沙村的油菜花海,已經成為展示潼南旅游的窗口。(三)景區帶動。截止目前,全區建成鄉村旅游扶貧村5個,打造鄉村旅游扶貧片區3個,發展星級農家樂70家,推進農旅、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人文牌”“鄉村牌”,高質量高品質打造“花漾潼南”“水韻潼南”“田園潼南”“鄉愁潼南”四個系列節會活動,大力推進“賞花游”“古鎮游”“紅色游”“禮佛游”“養生游”,唱響“周末游潼南”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費,指導開辦農家樂,并在各節會期間,在景區設置扶貧攤位,讓貧困戶優先銷售土特產產品,在崇龕菜花景區打造潼南首個文創基地,吸引群眾本地就業,提高轄區貧困戶及回鄉人員就業率,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費,助推沿線貧困群眾增收脫貧。二、存在的問題(一)財政投入力度較小。由于開展脫貧攻堅,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大多用于基礎設施或綜合保障政策,我區獲取的鄉村旅游資金僅有2014、2015年的670萬元。市級安排的資金非常有限,區級也沒配套安排,財政投入很小。(二)旅游環境有待優化。部分景區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還不夠完善、服務功能不夠優化,尤其是鄉村旅游區域的配套設施較落后,普遍欠缺優質整潔的住宿環境,不能較好的吸引過夜游客。(三)旅游產品層次較低。我區鄉村旅游產品大多由市場自發形成,經營者自己謀劃、自行設計、自主建設,缺乏科學規劃,發展水平不高。旅游產品形式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鄉村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核心競爭力。三、對旅游扶貧工作的建議(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依托各地自然條件、人文特色、農業資源,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一是發揮潼南農業大區的優勢,秉持“農業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構建“農業+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圍繞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民俗,精心策劃一批參與性強、趣味性強的活動項目,使游客在鄉村旅游過程中,品嘗農家風味、品讀農耕文化,獲得回歸自然、放松身心的良好體驗。二是延長產業鏈條,讓游客白天觀光體驗,晚上聚會娛樂,延長逗留時間,增加旅游消費。三是推進旅游新業態發展,打造一批具備休閑觀光、養生度假和文化體驗等綜合功能的高端產品,滿足旅游市場的高端需求。(二)規范管理,提升服務。注重對“吃住行”相關服務及從業人員素質的管理與培訓,從而提升鄉村旅游品質。指導新建星級酒店和優質民宿、農家樂,指導旅游企業豐富提升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加強對全區的公共交通、酒店、餐飲等行業從業人員經營管理、食宿服務、接待禮儀、傳統技藝、導游解說、文藝表演、市場營銷等技能的培訓,提升旅游服務意識,樹立良好的旅游窗口服務形象。(三)有的放矢,增強實效。一是重視旅游項目的扶貧作用,跟蹤服務重大項目,推進項目早開工、早運營、早發揮脫貧減貧效應。二是鼓勵旅游企業與貧困村“結對子”,在勞務用工、農副產品收購、產品開發、宣傳推廣等方面對口幫扶,不斷提高農民收益。三是創新“景區+農戶”扶貧開發方式,支持農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權等資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參與旅游經營,讓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推進貧困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鄉村旅游調研報告「篇二」鄉村旅游已經進入一個升級換代的時代,鄉村旅游產品也亟待升級轉型。20xx年國內鄉村游客數量達12億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數的1/3,旅游收入高達3200億,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不可輕視的力量。鄉村旅游已經進入一個升級換代的時代,鄉村旅游產品也亟待升級轉型,以應對越來越多元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在此背景下,旅游業成為拉動國內消費的助推器。20xx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數36.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高達3.25萬億,兩項指標年增長速度均超過10%,其中國內鄉村游客數量達12億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數的1/3,旅游收入高達3200億,全國鄉村旅游接待點(農家樂以上)逾200萬家,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業內一支不可輕視的力量。一、調研背景此次調研活動以網絡問卷形式開展,歷時26天,共收到有效問卷1773份(同一IP地址或設備只能參與一次),參與人數超過預期,為研究提供了較準確的基礎數據。二、調研對象此次調研對象是一二線城市中產階層(收入水平較高、教育背景良好、家庭結構合理、年齡層次主力、男女比例適中)。因此問卷聚焦此類人群,經問卷回收后分析,參與人群與計劃的調研對象基本一致。三、調查結論城市居民鄉村旅游頻次依舊偏低,開發潛力巨大田園風光依舊是鄉村旅游的第一吸引力自駕游是鄉村旅游的主要方式鄉村旅游消費承受能力正在提高鄉村民宿/客棧市場需求空間巨大100-300元價格是鄉村民宿/客棧的主力承受區間鄉村旅游地的開發要求及條件正在提高鄉村旅游的購物意愿比較強烈鄉村度假莊園的基本市場面已具規模鄉村度假莊園的內容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四、調查小結本次調研發現鄉村旅游的廣闊市場前景及巨大潛力,表明鄉村旅游已經進入一個升級換代的時代。鄉村旅游調研報告「篇三」鄉村旅游是近年來湘鄉旅游業的亮點,是吸引長株潭城市群居民來湘鄉旅游休閑的重要吸引物。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綠色山水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共同構筑了我市旅游產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產品和最具競爭力的旅游產品,因此,打造休閑旅游城市,必須進一步做大做強鄉村旅游。近日,湘鄉市旅游局牽頭,組織發改局、地稅局、衛生局、農辦、水利局、工商局、電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規劃局、國土局、法制辦、供水管理處組成調研組,以發放問卷、座談討論的形式,對我市范圍內發展較好的鄉村旅游區(點)、農家樂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并組織相關部門到長沙望城縣光明村學習考察,現將情況匯報如下:一、鄉村旅游概念及類別概念: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生產形態、生活方式、民俗風情、鄉村文化等)為對象,進行觀光、度假、娛樂或購物的一種旅游形式。是以農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風俗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領略農村田野風光、體驗農事勞作、了解風土民俗和回歸自然為旅游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類別:按照鄉村旅游活動的主題目標至少可以分為農家樂(這是當前鄉村旅游的主體)、農村風景觀光旅游、農業觀光園、農業新村、歷史文化村落和農業勝景六類;而按照鄉村旅游這個活動存在的理由來劃分,則可以分為景點依托型(這是主體,包括部分農家樂以外的旅游類型)、客源地依托型(如大部分農家樂)和混合型(即同時具備以上兩種特征)三類。按主題目標分類,能從發展階段、產業特點、地區分布、吸引勞動力特點、游客消費模式和游客結構等多方面細致描述鄉村旅游。例如農家樂是以農戶家居和農、林、牧、漁及園藝等農村資源為載體的鄉村旅游類型,是現階段鄉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現階段最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游。二、湘鄉市發展鄉村旅游的現實意義(一)發展鄉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閑旅游城市,建設“兩型社會”的戰略選擇。鄉村旅游,是我市較具競爭力的旅游產品,是打造休閑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撐。鄉村旅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旅游空間和領域,減輕和緩解了城市過分擁擠的現象,能夠營造出和諧、友好的社會環境,是實實在在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項目。(二)發展鄉村旅游是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發展鄉村旅游,轉移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促使農民轉而利用農村現有的空間資源和綠色資源,就地發展第三產業,拓寬了勞動力轉移渠道。鄉村旅游是傳統農業延伸的新嘗試和農業自然資源的新利用,我市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糧食、生豬的生產以及外出打工,發展鄉村旅游可以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地實現轉移就業,拓寬增收門路,改變現有收入的來源渠道,改變農民收入增長方式,拉動經濟的增長。(三)發展鄉村旅游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設和諧湘鄉的必然選擇。鄉村旅游區(點)是城鄉文化的一個交匯點。鄉村旅游的消費主體是城市工薪階層,他們是現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載體,鄉村旅游可以加深城鄉相互的理解與認同,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我市鄉村旅游區(點)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區周邊,都是在未來城鎮發展的方向,因此,發展鄉村旅游對加快我市城鄉一體化、建設和諧湘鄉具有特別的意義。(四)發展鄉村旅游是豐富旅游內容,增強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鄉村旅游是現代旅游的一種新形式,擁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現有的鄉村旅游區(點),不僅豐富了旅游內容,還增強了旅游的吸引力。優越的區位和交通,較好的農業產業基礎,原生態鄉村環境,鄉村旅游將會成為我市旅游產業一個主打產品之一,和紅色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補,成為建設休閑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撐。三、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分析(一)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1、外部交通和區位優勢我市距省會長沙約100km,距株洲約80km,距湘潭城區40km,距韶山僅22km,隨著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湘鄉市將成為“三市一體化”的衛星城市和區位優勢明顯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內人口稠密、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的客源市場中心的優越條件,區域內客源市場很大。同時,我市處于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區域范疇,湘黔鐵路、洛湛鐵路、320國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規劃和建設中的滬昆高鐵、寧鄉灰湯—虞唐、韶山—湘鄉、湘潭易俗河—湘鄉、209省道湘鄉段、長花灰韶高等級公路湘鄉段將構成完整便捷的現代化旅游交通,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可進入性。2、地緣文化優勢我市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有難得的紅色旅游資源、寶貴的名人資源、獨有的湘軍文化資源、少有的佛文化資源和珍貴的古城資源,而我市鄉村旅游區(點)大都在這些人文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周邊,使我市鄉村旅游區(點)更具特色和吸引力。3、農業產業和山水資源優勢湘鄉位于湘江一級支流漣水中游,是湘潭市兩個農業大縣之一,面積2012平方公里,人口90萬,其中農業人口79萬人,轄3鄉15鎮4個辦事處,708個行政村、47個社區居委會,8102個村民小組,225493戶農業戶,耕地面積62萬畝,其中水田56.4萬畝,旱土5.6萬畝,有林地138萬畝,放養水面14.28萬畝。魚米之鄉,山地和水庫形成的小氣候有利于特色農業的開發。褒忠山、韶峰山、東臺山等山體資源是我市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載體。漣水河、韶山灌區、水府廟水庫等水體資源是我市發展鄉村旅游的天然紐帶。4、人力資源優勢湘鄉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千年湖湘文化的浸潤使湘鄉人具備了“有血性、講義氣、勤奮務實”的人文精神,湘鄉人能吃苦、霸得蠻,戰爭時期能打仗,和平年代會讀書、會做官、會經商,同樣也會發展鄉村旅游,湘鄉作為一個縣級市有2家五星級鄉村旅游點、3家四星級鄉村旅游點就是最好的證明。湘鄉歷來重視教育,東山學校、湘鄉一中、二中等優勢教育資源是優勢人力資源的源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鄉村旅游發展智力支撐。鄉村旅游調研報告「篇四」關于科學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調研報告關于科學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路調研報告思考之一:系統認識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1、鄉村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消費形式。鄉村旅游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城市居民。2、鄉村旅游資源豐富。按照國家分類標準,旅游度假區的鄉村旅游資源涵蓋了地理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遺址遺物、建筑與設施和人文活動6個主類、14個亞類、24個基本類型和48個資源單體。3、發展鄉村旅游的兩個游客資源。一是本地客源。擁有60萬人口的武陵、鼎城城區周邊,離城市中心不過20公里路程,同時,以鄉村旅游景區為中心的“一小時交通圈”內,覆蓋了約200萬城鎮人口。二是外地客源。作為旅游業的龍頭,目前正在朝打造大湘西休閑度假旅游的龍頭而努力。4、發展鄉村旅游既能拓展旅游產業的發展前景,更能促進新農村建設,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5、發展鄉村旅游有待解決的四個基本問題:一是對鄉村旅游內涵的認識有待提高;二是對鄉村旅游資源的認識有待拓寬;三是對鄉村旅游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四是對鄉村旅游的系統開發思路還有待進一步確立。思考之二: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思路1、樹立“科學保護即開發”的鄉村旅游開發理念。2、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為發展鄉村旅游的目的。3、政府主導整體規劃鄉村旅游發展戰略是首要工作。4、建立多元化互利共贏的合作開發經營模式。思考之三:發展鄉村旅游必須的配套措施1、培育人才,提升素質,夯實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第一,開展村民環保素養和文明素養培訓,改善村民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培養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新農民;第二,開展旅游經營管理職業道德與基本常識培訓,造就一批守法紀、懂技術、會經營、講誠信的鄉村旅游經營人才,進而扶持一批經營信用好、經營效益高、經濟實力強、發展后勁足的鄉村旅游戶和企業組織;第三,開展新型農業技術知識培訓,促進農業生產的改良與改進,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提高農業生產的收益水平。2、制定標準,規范管理,塑造鄉村旅游良好品牌。一是針對鄉村旅游經營開發特點,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結合國家有關標準,制定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并舉的科學可行、簡便易懂的鄉村旅游評價標準;二是制定并推行鄉村旅游接待證制度和鄉村旅游經營戶的信用考評和公示制度,促進經營戶規范經營;三是針對鄉村旅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逐步完善相關法規體系建設與宣傳;四是積極倡導與扶持鄉村旅游協會、鄉村旅游研究會等民間組織,制定互助合作規范和行業自律規范公約,促進鄉村旅游經營者的自我提升與發展。五是建立由經營戶代表、游客代表、旅行經銷商代表和專家組成的利益相關者治理機制,對鄉村旅游發展質量進行年度評審,促進鄉村旅游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進步。鄉村旅游調研報告「篇五」一、發展優勢近年來,我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帶動力和輻射力初步顯現,先后榮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湖北旅游強縣,九資河鎮成為湖北旅游名鎮,圣仁堂村成為湖北旅游名村。據統計,已建成休閑農業旅游景區景點106處,其中自然山水類51處,人文歷史類15處,民俗風情類12處,現代農業類28處;已發展農家樂500多家,極具規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萬人次。我縣發展鄉村旅游具有獨特的優勢:第一、適中的區位優勢是發展鄉村旅游的良好條件。武英、麻陽兩條高速在我縣都有出口,武岡城鐵通車,羅田進入武漢1小時經濟圈,周邊2小時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個,數以千萬計的客源市場,區位和交通條件好。境內路網主干道路全面升級改造,新建有大別山旅游公路,鄉鄉鎮鎮和主要旅游景點通二級公路,村村通四級水泥公路。第二、宜人的生態環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現實基礎。我縣動植物品種繁多,是大別山植物多樣性核心區,是華中地區重要生物基因庫,也是國家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境內山嶺縱橫、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森林覆蓋率達71%,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凈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園,是休閑度假的勝地、養生養老的天堂。第三、豐富的旅游資源是開發鄉村旅游的潛在動力。鄉村旅游產品齊全,有板栗公園、甜柿公園、葡萄采摘園、十里荷塘、燕兒谷等農業觀光體驗園;有李家樓、登場坳、石井頭、新鋪等農業新村;有大霧山桐花、天堂紅葉、黃獅寨杜鵑、冰臼群遺跡等農村風景觀光旅游點;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莊等歷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蓮河、天堂湖水上娛樂等農業勝景。第四、淳樸的鄉土文化是打造鄉村旅游的發展靈魂。有勝利烈士陵園、金鳳樓、紅一軍軍部舊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遺址的紅色文化;有河鋪吳氏孝子牌坊、墳等源遠流長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燉雞、吊鍋、汽水粑等羅田十大名吃的飲食文化;有以徐壽輝、萬密齋、王葆心、余三勝等為代表的地方歷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東腔戲、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的民俗文化。二、存在的問題我縣鄉村旅游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與全國其他發展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現在:一是系統研究不夠。當前,我們在大別山森林公園景區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對鄉村旅游的產業地位重視和支持力度不夠,指導思想不明,定位不準確,特別是缺乏對如何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打造特色,包裝賣點、營造氛圍,如何將政府扶持、政策引導、培訓教育和市場運作等各項措施有機結合的系統研究,導致目前各自為戰,小打小鬧,形不成氣候,打不出品牌。二是規劃指導不力。雖然2017年制定了《羅田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但這個規劃沒有通過評審,論證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沒有制定詳規。大多數開展鄉村旅游的地方,既沒有規劃作指導,更談不上有效利用資源,基本上是自發組織,自行設計,自己建設,自主經營,甚至一哄而上、盲目開發、重復建設、無序競爭。三是環境功能不適。農村臟、亂、差現象隨處可見,有的塆落臭氣熏天,可進入性差。有的鄉村道路不暢,又窄又陡,景點分散,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廁所、標牌標識、給排水、衛生防疫、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極不配套;有的農家樂用餐環境和住宿條件較差,吃住行游購娛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來了,有錢花不出去,想玩沒地方玩,想體驗農家生活,卻無處安身,導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四是體制機制不順。鄉村旅游涉及農業、林業、環保、交通、旅游等多個部門和機構,與新農村建設、社區發展、小集鎮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息息相關,由于管理體制不健全,部門和行業之間不能協調聯動,誰都管誰也不管,沒有一個權威部門來牽頭,無法協調和調動部門、鄉鎮、村組和農戶的積極性;由于缺乏相應的標準、政策和法規,許多開發和經營行為得不到應有的規范。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處在吃農家、住農家的基礎階段,羅田本地文化沒有得到挖掘,有的在開發鄉村文化,但沒有上升到商品的層次,提供給旅游者的服務形式單一,缺乏拳頭產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經營管理人才奇缺,在景點打造、旅游商品開發上沒有做出特色,產業鏈條過短,對鄉村發展的拉動作用不明顯。同時,由于營銷主體不明確,經營者對營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現代營銷理念和專業團隊,投入少且乏持續性。有些鄉村旅游產品和景點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特色,沒有經過精心包裝和營銷,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兒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園林和農業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識不夠濃,呈現農旅脫節現象。三、對策與建議我縣的山水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沒有十分突出的優勢,知名度、美譽度沒有完全叫響,而發展鄉村旅游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潛力。為此,我們建議:(一)科學規劃。要在全面普查鄉村旅游資源的基礎上,迅速對2017年制定的總規進行修編,并分鄉鎮、分景點制定出詳規,進行科學論證。修編時,要本著突出鄉土特色、保護與開發并重、自然美與人工美相協調的原則,做到與旅游總規、土地利用、農業發展、村鎮建設等規劃相銜接。同時,規劃一經論證和評審,要維護其嚴肅性,堅決按照規劃來建設,避免遍地開花、無序建設,浪費資源和投資。要突出發展重點,樹立保護好現有的原生態資源也是政績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維、更宏觀的視野、更高的定位來謀劃,可以選擇最有潛力的鄉鎮、村和景點,率先發展,以點帶面。在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上,對瑞源、燕兒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要提檔升級,打造亮點;對溫泉、冰臼群、黃柏山、古村落等優質資源,要一次規劃到位,分步實施,分批次開發。在政策上,要給予扶持,規劃和旅游部門要派專人指導,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二)政策引導。成都錦江五朵金花現已成為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每年吸引數百萬人前往休閑度假,還引發了一場全國人民考察運動。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科學規劃是龍頭、產業支撐是根本、農民增收是動力、有效融資是保障,從建設到管理,始終體現了的政府的主導作用。就我縣而言,就是要立足資源優勢,放眼全國、全省,準確定位;要理順管理體制,建立由旅游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協調聯動機制,明確落實責任,將鄉村旅游工作納入考核內容,形成發展合力;要在用地、稅費、建立發展基金、財政補貼、融資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同時,要大力招商引資,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項目吸引城市資本和工業資本,探索村民以資源入股、資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參與鄉村旅游開發。(三)彰顯特色。土才是鄉村旅游魅力所在。決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應當揚長避短,因陋就簡,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從吃來說,要發展有羅田特色的飲食業。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觀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屬產品做出全竹宴的熊貓大餐,讓游客流連忘返,值得借鑒。從住來說,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客店、平原水鄉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為旅館,我們的農家旅館同樣可以利用鄉野民居,以現代生活設備為內飾,與自然融為一體。從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