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時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時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時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時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2025版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政治制度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時作業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基礎夯實練進階訓練第一層學問點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有學者對大同地區已發掘的北魏時期墓葬進行探討時發覺,漢族貴族墓中出土的陶俑服飾有明顯的鮮卑族風格;鮮卑貴族的墓葬形制則體現出典型的漢族墓葬風格。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緣由是()A.三教合流推動民眾觀念趨同B.受統治者“漢化”政策的影響C.民族間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D.少數民族普遍推行農耕生產2.司馬光說“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但性不曉事,而喜進非。至忠直疏遠,饞佞輻輳”。對王安石變法的結局,最接近司馬光說法的是()A.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導致王安石變法失敗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執與變法失敗有聯系D.變法結局說明其改革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學問點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究3.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脈》中說:“這種……理論創建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終徘徊在‘古’的范疇中難以自拔……以古證今,以古代思想作為制度設計與思想構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為后人所俘獲?!彼脑u論涉及的歷史事務應當是()A.戊戌變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D.五四運動4.1906年,清政府進行官制改革,宣稱認同三權分立等原則。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門大臣都是滿、漢各半;改革以后,11個部的13名大臣、尚書中,滿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漢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A.是實行預備立憲的核心B.動搖了晚清的統治基礎C.導致其統治的日趨衰落D.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指導學問點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5.1978年3月~11月,國內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會議一方面意識到中國同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也提出“既要大幅度變更目前落后的生產力,也就必定要多方面地變更生產關系、變更上層建筑”。這些會議()A.貫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B.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C.為重大決策出臺打算了條件D.標記著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6.下圖是新中國成立后某一時期全部制構成示意圖。據此推斷,該現象最可能出現在()A.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C.十年“文革”時期D.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力提升練進階訓練其次層7.《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鞅變法規定“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民有余糧,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則農不怠”。變法還規定了相同的租稅,“舍地而稅人”(不稅田畝而稅人丁)。這些做法()A.刺激了農夫對土地的追求B.使秦國確立中心集權制C.以利益調整刺激農業發展D.阻礙了小農經濟的發展8.宋代話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變法。例如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新法引起了人民大眾的普遍不滿B.免役以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C.話本作為文學史料價值不大D.變法中存在肯定擾民現象9.孝文帝禁止穿鮮卑服,要求鮮卑人穿漢人衣服。后來又規定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孝文帝放棄鮮卑族傳統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納漢族農耕經濟。這反映孝文帝()A.數典忘祖B.脫離實際剛愎自用C.推行封建化D.實行“藩漢分治”10.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边@反映了當時()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D.科舉停廢變更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11.從1881年起先,首批留美幼童因剪短發、穿西服被提前召回,因為清政府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1905年后,新式學堂畢業或留學回國的學歷卻成為進入仕途的憑證。這一變更()A.促進了新式教化的全面推廣B.推動民主科學思想深化人心C.適應了持續統治的現實需求D.開啟了近代中國的政治變革12.1976年,安徽省委書記萬里領導起草了“省委六條”,強調上級要敬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實行按勞安排,允許生產隊的社員種自留地,在當地集市出售自己的產品?!笆∥鶙l”()A.推廣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徹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C.公開違反了社會主義公有制D.考慮到農村的實際狀況13.1990年,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其次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須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边@里的“兩個飛躍”()A.明確了農業發展的條件及歷史階段B.構建了城鄉融合的農業發展理論C.拓展了農業與輕重工業的發展關系D.推動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14.1985年國家物價局與國家物資局依據國務院的指示,將加工企業的安排安排物資種類由1981年的256種削減到20多種,加工企業的很多原材料須要自己“找米下鍋”。材料主要說明()A.企業首先成為改革對象B.市場經濟體制得到了確立C.安排經濟體制已出現松動D.企業經營出現了困難1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蜿P中土沃物豐……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西晉]江統《徙戎論》材料二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氣……交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探討》(1)據材料一,指出作者關于民族問題的主見,概括其理由。(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進步作用。第4課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基礎夯實練1.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現象是當時漢族和鮮卑族之間交往親密、文化溝通融合的結果,C項正確;北魏時期并未出現“三教合流”,解除A項;統治者的“漢化”政策能夠促進鮮卑貴族汲取漢族文化,但不能說明漢族貴族墓中出土的陶俑服飾有明顯鮮卑族風格的現象,解除B項;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的生產狀況,解除D項。2.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失敗的緣由。司馬光認為王安石“性不曉事,而喜進非。至忠直疏遠,饞佞輻輳”,其個人性格因素是導致變法失敗的緣由之一。故C項符合題意。3.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學問,康有為將儒家思想與西方學說相結合,宣揚維新思想,主見實行君主立憲,戊戌變法結果以失敗告終,故A正確;B、D均不符合題意,解除;C否定了傳統文化,解除。故選A。4.答案:C解析:依據“改革以后,11個部的13名大臣、尚書中,滿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漢族只有5人”可得出清末的改革其本質上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因此改革導致其統治的日趨衰落,C項正確;官制改革并不是核心,解除A項;官制改革并沒有動搖統治基礎,解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以西方民主思想為指導,解除D項。5.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及所學學問可知,1978年底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會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宏大決策,在此之前的一系列重要會議為重大決策出臺打算了條件,C項正確;此時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未召開,解除A項;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新的目標,解除B項;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標記著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解除D項。6.答案:A解析:從圖中可知,合作社經濟、國營經濟、公私合營經濟所占比重達96%,而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所占比重只有4%,說明此時處于三大改造時期,即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故A正確;B、C、D均不符合題意,解除。故選A。實力提升練7.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民有余糧,使民以粟出官爵”“舍地而稅人”等信息可知,商鞅變法中的措施的目的是激勵發展農業生產,這有利于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故C項正確;A項只符合“舍地而稅人”,屬于片面理解材料內容,解除;秦朝統一全國后才建立中心集權制度,故B項錯誤;“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民有余糧,使民以粟出官爵”“舍地而稅人”等信息可知,商鞅變法中的措施的目的是激勵發展農業生產,這有利于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解除D項。8.答案:D解析:從材料中老嫗的話“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可以看出,變法中存在著肯定的擾民現象,故D正確。材料中只提到了一個老嫗,不能說明“人民大眾的普遍不滿”,解除A。依據所學學問,免役法強調地主和百姓都要交免役錢,其初衷是對百姓有益的,故B說法錯誤。宋人話本雖是文學作品,但也是當代人寫當代事,有肯定的史料價值,解除C。9.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孝文帝推行“漢服、說漢話、改漢姓并由游牧民族改為農耕民族”,這些都表明孝文帝重視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故C正確。材料的措施不能表明其“忘祖”,體現的是其推動社會進步的表現,故A錯誤。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歷史潮流,故B錯誤。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促進了民族融合,而不是“藩漢分治”,故D錯誤。10.答案:C11.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可知,1881年清廷把出國留學的人視為大逆不道,1905年,清政府認可出國留學和新式學堂畢業的人。結合所學學問可知,自1901年起先清政府為順應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被迫進行了自救的改革,被稱為“清末新政”。所以上述變更是為了更好的持續其封建統治,故C項正確?!叭嫱茝V”不符合史實,A項解除;宣揚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解除B項;D項是戊戌變法的影響,解除。12.答案:D解析:“省委六條”敬重生產隊自主權,按勞安排,允許社員種自留地,在當地集市出售自己的產品,有利于充分調動農夫生產主動性,肯定程度上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充分考慮了農村的生產實際,所以選D項;材料給出的時間是1976年,家庭聯產承包制還未確立,解除A項;“省委六條”依舊承認生產隊存在,給生產隊定額,并未徹底否定人民公社制度,解除B項;“省委六條”強調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并未公開違反社會主義公有制,解除C項。13.答案:A解析:“兩個飛躍”中的第一個是廢除人民公社,其次個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集體經濟,明確了長期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基本條件及歷史階段,故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城鄉融合的理論,解除B項;材料講的是農業改革問題,沒有涉及農業與輕重工業的發展關系,解除C項;材料側重講的是農業改革,而不是對外開放,解除D項。14.答案:C解析:材料中“安排安排物資種類”“削減”說明國家對加工企業的管理放松,而“找米下鍋”又說明加工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性加強,這是安排經濟體制松動的表現,C項正確;我國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起先的,A項錯誤;市場經濟體制基本確立是在21世紀初,B項錯誤;材料主旨為國家放寬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D項與此無關。15.答案:(1)主見:夷夏有別,少數民族應遠離中原。理由:儒家的傳統觀念;夷夏風俗習慣不同;可以減輕對中原的危害。(2)作用:促進洛陽的旺盛;推動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國家統一的基礎。解析:(1)主見:依據“內諸夏而外夷狄……夫關中土沃物豐……帝王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