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5一、單項選擇題1.關于啟的繼位,《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而《戰國策·燕策一》則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對于上述記載的差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史家立場決定其史料的價值 B.歷史記載混亂難以獲知真相C.越接近當時的記述就越準確 D.多種資料互證利于辨偽求真【答案】D【解析】【詳解】歷史記載混亂會增加史學研究的難度,但只要綜合多方面史料,進行辨偽互證,依然可以接近甚至獲得歷史真相,故而B錯誤,D正確;史家的立場會影響歷史記述的客觀性進而影響其真實性,但是其史料價值并非由其立場決定,而是應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考察,排除A項;時代相近的記述相對而言真實性更強,但也要根據史家的史學素養、歷史條件等各種因素綜合研判,排除C項。故選D項。2.《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A.制定尊卑有別的社會秩序B.改善秦國不良社會風俗習慣C.沉重打擊奴隸主舊貴族D.遭到了守舊勢力的極力反對【答案】C【解析】【詳解】由材料“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可知,商鞅變法主要是通過軍功爵制打擊奴隸主舊貴族,促進社會轉型,故C項正確。制定尊卑有別的社會秩序和改善秦國不良的社會風俗習慣都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AB;題目設問的是推行這一規定的目的,而D項是這項規定推行的結果,排除。3.漢昭、宣帝時期,涌現出一批有名的刺史,如揚州刺史黃霸,因政績斐然,受到宣帝稱贊,下詔曰:“制詔御史,其以賢良高第揚州刺史霸為潁川太守,秩比二千石,官賜車蓋,特高一丈,……以彰有德”。據此可知,當時朝廷意在()A.開創監察制度強化專制皇權 B.調整地方行政制度促進社會穩定C.整頓地方吏治加強中央集權 D.提高地方官員待遇抑制豪強勢力【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刺史,如揚州刺史黃霸,因政績斐然,受到宣帝稱贊……”,可知,君主十分重視刺史在地方的政績。結合所學可知,漢代刺史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督,君主對刺史的重視,反映了朝廷對地方吏治的重視,朝廷意在整頓地方吏治以加強中央集權,C項正確;刺史制度開創于漢武帝時期,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君主對刺史監察的重視,未體現調整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項;材料只強調對刺史的重視,不能說“提高地方官員待遇”,排除D項。故選C項。4.下面兩圖分別是公元627年唐朝所置“十道”分布圖和公元733年唐朝所置“十五道”分布圖。對比兩圖,其中的變化反映出,當時()A.地方行政區劃日益細化 B.中央對地方監察力度不斷增強C.藩鎮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D.江南地區的經濟實力有所削弱【答案】B【解析】【詳解】唐朝所置“十五道”分布圖相比于唐朝“十道”分布圖而言,其更加細密,劃分更加細致,而道本身帶有監察職能,說明唐朝對于地方的監察力度上升,B項正確;這一時期的道還不是地方行政區劃的其中一個層級,排除A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當時已經形成了藩鎮割據,排除C項;通過道的劃分無法看出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5.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頒布詔書,特奏貢士的科考落第者馬浦等106人,各賜本科出身。由此屢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國家俸祿的“特奏名”制成為了宋朝的國策,科舉殿試錄取人數不斷增加。宋朝的“特奏名”制度A.限制了貴族特權 B.有利于選拔優秀人才C.提高了官員素質 D.造成了國家冗官現象【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特奏貢士的科考落第者馬浦等106人,各賜本科出身”“科舉殿試錄取人數不斷增加”,可知宋代科舉取士的人數或者擁有科舉出身的人不斷增加,間接導致了國家官僚機構的臃腫,D項正確;“特奏名”的出現為更多的下層平民進入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歸根究底依然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排除A項;“特奏名”有利于促進官僚的選拔,但是很多都是落地的考生,排除B項;“特奏名”有利于社會形成中學的社會風氣,體現了國家對科舉制度的重視,促進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排除C項。故選D項。6.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傳之太監,太監傳之管文書官,管文書官方傳至臣等;內閣有陳說必達之管文書官,管文書官達至太監,太監乃進至御前”。這一運作流程A.標志明中央官制的完善 B.帶來中樞權力運行的異化C.導致內閣法定地位喪失 D.有效防止中央決策的失誤【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太監權力較大,這是中樞權力運行的異化的表現,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成熟的表現,排除A項;內閣不是法定政府機構,排除C項;太監權力較大并不能有效防止中央決策的失誤,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7.1905年,京師大學堂鑒于英德美日諸國均“以體育為法,而養成國民氣節”,特舉辦第一次運動會,希望造就“臨事不辭職、事君不惜死”之人才。該運動會反映了()A.師夷長技的自強精神 B.近代學制的完善C.新舊并存的救亡思想 D.革命道路的探索【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京師大學堂鑒于英德美日諸國均‘以體育為法,而養成國民氣節’”反映了該運動會受到西方國家影響,希望通過體育養成國民氣節,與救亡圖存相結合;材料“希望造就‘臨事不辭職、事君不惜死’之人才”體現了通過運動會培養忠君愛國的人才;由此可見,該運動會反映了新舊并存的救亡思想,C項正確;“師夷長技以自強”是洋務運動時期的口號,此時洋務運動已經破產,排除A項;材料無法看出近代學制的完善,排除B項;材料信息與革命道路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8.如表是晚清選官制度變革表(部分),據表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有()1898年,設立經濟特科,以內政、外交、理財、考工、經武之學取士。1901年,設立各級學堂。8月,詔自次年始科考內容改為: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三場試四書五經,并廢八股程式。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各級畢業生都給予不同功名。1906年,詔令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1907年頒布《廷試錄用章程》,規定凡在外國高等以上各學堂畢業生,經學部考察合格,奉旨賞出身后方可參加廷試,廷試后再授予官職。①應對統治危機是變革的重要目的②官員的錄用方法呈現多樣化③中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從此確立④科舉取士制度退出歷史舞臺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表格可知,晚清官員的錄用方式包括經濟特科、學堂畢業生及外國高等以上學堂畢業生,可知官員的錄用方法呈現多樣化,②正確;根據材料“1906年,詔令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取士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臺,④正確;綜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晚清進行選官制度變革主要是為了應對清政府統治危機,①正確;綜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中國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確立于北洋政府時期,③錯誤,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9.1954年,《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權力機關的席位。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該記者報道的會議()A.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通過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略 D.明確規定加強基層民主建設【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權力機關的席位”,“1954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項正確;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排除A項;“依法治國”方略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加強基層民主建設”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10.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我國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順利召開G20杭州峰會、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等。這最能說明新時代的中國A.深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B.改善與主要大國的關系C.謀求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D.促進全球治理體系完善【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據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下,我國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其中2016杭州G20峰會主題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建設方面進展迅速,成果顯著;并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等,這說明新時代的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完善,D項正確;20國集團(G20)、“一帶一路”建設并不局限于是中國周邊國家,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中國在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外交成就,未涉及與大國關系的改善,排除B項;20國集團(G20)、“一帶一路”建設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涉及面很廣,排除C項。故選D項。【點睛】11.雅典的將軍和騎兵、步兵統帥掌握著軍隊,關系到國家命運;司庫員掌握國庫鑰匙,是要害部門。這些重要職務不實行抽簽產生,而由公民舉手表決,獲得多數票者當選,并且不設職務津貼。這些規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A.軍事將領避免失敗 B.平民擴大政治權益C.政府官員保持廉潔 D.貴族操控國家實權【答案】D【解析】【分析】【詳解】材料反映雅典的軍事和財政重要職位,不實行抽簽,而由公民舉手表決產生,這有利于名望高的貴族當選;不設津貼也有利于富裕的貴族,不利于平民,所以D項正確,B項錯誤;A項和C項表述片面,不能全面涵蓋題意,排除。12.英國議會最初由封建教俗貴族組成,旨在協助國王解決財政困難。1265年騎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參加議會,并于1341年起單獨議事,最終組成議會下院。通過議會,國王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金錢和人力的支持,而議會亦可向國王提出請愿。關于中世紀英國議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國王可不經議會同意而加征新稅 B.下院形成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國王聯合的重要對象 D.貴族通過議會掌握了國家行政權【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以看出英國議會下院形成的過程,其主要構成成員是城市市民和騎士,而且議會下院逐漸獨立議事,一定程度上支持國王,這說明當時的城市市民和國王實現了聯合,C項正確;國王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增加新稅,排除A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排除B項;英國下議院的成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議會,而且當時的貴族議會并未掌握國家行政權,排除D項。故選C項。13.17世紀初,倫敦(弗吉尼亞)公司頒發給北美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訓令規定,凡系種植園的自由民均可選舉代表,與總督以及指派的評議會共同批準為殖民地謀福利的法律。英王將封地給臣民的時候都在特許狀里規定,北美殖民地的自由民應該對涉及他們的立法有發言權。這可用于說明()A.啟蒙思想在北美廣泛傳播 B.英國君主立憲制尚不完善C.英國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 D.美國民主政治的歷史淵源【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中的“17世紀初,倫敦(弗吉尼亞)公司頒發給北美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訓令規定,凡系種植園的自由民均可選舉代表,與總督以及指派的評議會共同批準為殖民地謀福利的法律。英王將封地給臣民的時候都在特許狀里規定,北美殖民地的自由民應該對涉及他們的立法有發言權”信息可知,17世紀初,英國給予北美殖民地自由民選舉代表、管理及立法發言的權利,這為后來美國代議制奠定了基礎,可用于說明美國民主政治的歷史淵源,D項正確;17世紀初啟蒙運動在歐洲剛剛興起,此時啟蒙思想尚未在北美廣泛傳播,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是北美的民主法制,由材料無法得出“英國君主立憲制尚不完善”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控制的放松,不能說明英國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排除C項。故選D項。14.在英國第一次憲政改革過程中,當憲法危機產生時,威廉四世(1830—1837年在位)和他的父輩們一樣,在短短幾天時間里,頻繁更換首相的人選,挑選自己滿意的內閣首領。這表明英國()A.內閣集體對君主負責 B.君主立憲制有待于完善C.《權利法案》遭到破壞 D.憲政改革擴大君主權力【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當憲法危機產生時”“頻繁更換首相的人選,挑選自己滿意的內閣首領”可知,在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初期,國王可以挑選自己滿意的首相任選,而不是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出任,B項正確;內閣對議會負責,排除A項;《權利法案》遭到破壞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英國的憲政改革在不斷縮小君主的權力,排除D項。故選B項。15.19世紀的三次議會改革是英國民主政治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選舉權,1867年改革使小資產階級和上層工人獲得選舉權,1884年改革賦予農業工人選舉權。這三次議會改革()A.最終實現了公民的普選權 B.使英國國王的權力完全喪失C.與經濟基礎的發展演變相適應 D.鞏固了議會的權力中心地位【答案】C【解析】【詳解】由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英國的三次議會改革中,獲得選舉權的階級、階層越來越多,這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演變的狀況是相適應的,C項正確;三次議會改革并未涉及實現公民普選權的問題,根據所學知識,英國直到1969年才最終實現公民的普選權,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國王的權力只是越來越受到限制,“使英國國王的權力完全喪失”的表述過于絕對,屬于錯誤選項,排除B項;英國三次議會改革賦予不同階級以選舉權,這與議會權力中心地位鞏固與否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簡表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高層政區郡郡、王國州道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統縣政區郡州州府、州直隸州、州府、直隸州縣級政區縣縣縣縣縣縣縣州、縣——摘編自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一級政區,秦漢為郡,漢末魏晉南北朝為州,唐末為道,宋代為路,元明清為省,多有變動。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級政區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往往特別大,土地人戶眾多,軍需糧草自成一體,財力雄厚,容易產生與中央對抗的割據力量,甚至是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故中央王朝總是想出種種辦法來控制地方第一級行政區劃。漢末魏晉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開始都只是監察派出機構,中央并不想將其作為一級政區。但在發生叛亂時,為了發揮地方鎮壓叛亂的積極性,它們往往又變成行政區。同時地方一級政區兵強馬壯時又往往滋生自己當皇帝的想法,不滿足于虛設的頭銜,進而與中央抗衡。——摘編自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演變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一級政區不斷變動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實質。【答案】(1)特點:既有沿襲性,又有變革性(在繼承中發展);行政區劃以兩級制或三級制為主;縣級政區較為穩定。(2)原因:一級政區面積較大,人口眾多,易產生割據力量;中央派出機構職能和性質的調整;王朝更替,加強國家治理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實質: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清朝州、縣”可分析出既有沿襲性,又有變革性(在繼承中發展);根據材料“高層政區、統縣政區、縣級政區”可分析出行政區劃以兩級制或三級制為主;根據材料“秦朝的縣、清朝的縣”可分析出縣級政區較為穩定。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原因:根據材料“第一級政區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往往特別大,土地人戶眾多,軍需糧草自成一體,財力雄厚,容易產生與中央對抗的割據力量,甚至是造成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可分析出一級政區面積較大,人口眾多,易產生割據力量;根據材料“中央王朝總是想出種種辦法來控制地方第一級行政區劃。”可分析出中央派出機構職能和性質的調整;結合所學可分析出王朝更替,加強國家治理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實質:結合古代中國中央集權趨勢的加強可分析出強化中央集權。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歐洲人眼中的“科舉制”人物看法利瑪竇(1552-1610年),明萬歷年間來中國居住達30年。“標志著與西方一大差別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實是,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的人來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個國家的責任完全交給他們來管理。”魁奈(1694-1774年),法國啟蒙思想家。“中國的先進性在于,中國不存在歐洲社會那種意義的階級分野,沒有世襲貴族,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是可以變動的,一個人的功績和才能是他可能獲得顯赫地位的唯一標準。”伏爾泰(1694-1778年),法國啟蒙思想家。“人們完全不可能設想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無巨細均由相互制約的大衙門審理,而只有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這些衙門任職。中國的一切都通過這些衙門自我調節。”休謨(1711-1776年)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的帝國,使用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法律,同一種方式交流感情”“中國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極為單一,學而優則仕。除此之外,中國想象不出還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怎能指望中國人會在科學上投入什么精力?”——摘編自傅軍《西方從中國的科舉制中學到了什么?》材料二光榮革命后,舊制度帶來的貪污腐敗屢見不鮮,嚴重影響到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加速發展經濟和實現自由競爭的望19世紀5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使得政府工作更加復雜化和專業化。英國人麥杜思極力主張仿行中國的“公職競爭的考試制度”。自1700年須布《吏治澄清法》起,英國規定國家公職人員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法行政,之后又領發樞密令規定:“考試分級并且定期舉行;建立文官事務委員會,對考試進行主持管理,使考試制化。”隨著英國兩黨制的成熟,哪個政黨在競選中獲勝上臺執政,就把各種官職作為“勝利果實”進行公開分贓,導致文官隨政黨更替和內閣變遷而大換班,使政府工作混亂。基于此,英國文官制度還實行“兩官分途”即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截然分野。總之,英國的文官是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員,一切服從政府需要,為政府利益服務。——摘編自詹筱茹《從英國文官制度的特點看我國公務員制度的改革》材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明確規定:承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公務員錄取工作也走上法制化軌道。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公務員制度是黨的干部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公務員的管理上,強調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這是由于我國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不搞多黨輪流執政。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摘編自悅《從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國“公務員”熱》(1)根據材料,概括西方人眼中“科舉制”形象。(2)根據材料二并結所學知,概括英國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3)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中國公務員制度和英國文官制度的異同。【答案】(1)官隊伍素質高,國家治理能力強;社會階層流動性大;通過考試選拔;選拔人才方式單一,思想禁錮、僵化、因循守舊,阻礙科技創新。(2)原因:舊的選官制度導致了政治腐敗;工業發展要求文官隊伍更加專業化;資產階級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動;借鑒中國科舉制度。(3)同:公開考試,擇優錄用;法制化;異:政治立場:英國:不受“政黨分贓”影響(或政黨輪流執政影響);中國:中國公務員必須與黨中央保一致,堅決捍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式:英國:兩官分途,中國:不搞“兩官分途”;宗旨:英國為政府利益服務,中國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解析】【分析】【小問1詳解】根據“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的人來治理的。”得出官隊伍素質高,國家治理能力強;根據“沒有世襲貴族,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是可以變動的,一個人的功績和才能是他可能獲得顯赫地位的唯一標準”得出社會階層流動性大;根據“而只有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這些衙門任職”得出通過考試選拔;根據“中國是一個幅員廣大的帝國,使用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法律,同一種方式交流感情”得出選拔人才方式單一,思想禁錮、僵化、因循守舊,阻礙科技創新。【小問2詳解】原因:根據“舊制度帶來的貪污腐敗屢見不鮮,嚴重影響到工業資產階級要求加速發展經濟和實現自由競爭的愿望”得出舊的選官制度導致了政治腐敗;根據“英國工業革命的完成,使得政府工作更加復雜化和專業化。”得出工業發展要求文官隊伍更加專業化;根據所學可得出資產階級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動;根據所學可從科舉制影響的角度概括,得出借鑒中國科舉制度。【小問3詳解】同:根據“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公務員錄取工作也走上法制化軌道”并結合材料二的內容可得出有公開考試,擇優錄用;法制化;異:政治立場:英國:根據“導致文官隨政黨更替和內閣變遷而大換班”得出不受“政黨分贓”影響(或政黨輪流執政影響);中國:根據“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得出中國公務員必須與黨中央保一致,堅決捍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式:英國:根據“兩官分途”得出兩官分途,中國:根據“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這是由于我國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不搞多黨輪流執政。”得出不搞“兩官分途”;宗旨:根據“英國的文官是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員,一切服從政府需要,為政府利益服務。”得出英國為政府利益服務;根據“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得出中國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點睛】18.政黨政治見證了近代中國共和制的曲折歷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沁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其中,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為三大黨,共和黨擁戴袁世凱,統一共和黨接近同盟會。——摘編自統編教材:《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二194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共產黨在政權中的領導作用,是要靠黨員的質量來保證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數。在陜甘寧邊區,1941年根據“三三制”原則進行了改選;黨外人士擔任鄉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總數三分之二。根據地內的開明紳士由此得以進入政權機構。——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材料三―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積累了大量成功的執政經驗,留攢下一批寶貴的政治遺產。“三三制”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項,它是延安民主的象征。隨著抗戰勝利的臨近,新中國也在不遠的將來可以望見,“參議會”將為……所取代。“三三制”民主的統戰協商功能將主分離出去,因而更加凸顯“人民民主”的實質內涵。那種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政治參與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將開辟民主的中國模式,而在抗戰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將延伸為“中國道路”。——摘編自劉晨光《“三三制”民主:原因、問題與實質》(1)結合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一反映的歷史現象。(2)分析材料二、三,說明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探索的意義。(3)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舉例說明抗戰中形成的“延安道路”如何延伸為“中國道路”的表現?【答案】(1)解讀:辛亥革命后,專制王權的土崩瓦解;各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各黨派激烈競爭、開始政黨政治嘗試。(2)意義: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新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提供了借鑒。(3)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共和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解析】【分析】【小問1詳解】解讀:根據材料“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和所學知識可知,可從辛亥革命后,專制王權的土崩瓦解、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各黨派激烈競爭及開始政黨政治嘗試等角度進行分析。【小問2詳解】意義:根據材料“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積累了大量成功的執政經驗,留攢下一批寶貴的政治遺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三制原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新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政權提供了借鑒。【小問3詳解】表現: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治制度建設進行分析,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共和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點睛】19.[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材料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世官制、察舉制和科舉制。在世官割占統治地位的歷史階段,官職任定被限定于貴族范圍內。察舉制度創立之后,選官一般經現任官吏察訪,然后向政府舉薦予以任用。科舉制則是通過考試選官,擇優錄用。——摘編自黃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選官制度的變化與古代中國社會變遷的關系,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論題:中國古代的社會變遷推動選官制度的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運輸承包協議書
- 爭當新時代好少年演講稿
- 甄進明-IT行業-項目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項戰略決策培訓
- 《長城》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 小米小米電視發布會
- 周期性動眼神經麻痹的臨床護理
- 2025屆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數學七下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
- 廣西南寧中學春季學期2025屆七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黑龍江省五常市部分學校2025屆八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監測試題含解析
- 五年級語文教師下學期工作總結模版
- 鋁模包工合同協議
- 城市綠化項目施工人員培訓計劃
- 2025中考英語第11講 任務型閱讀之閱讀填表(練習)(解析版)
- 產品折價退貨協議書
- 休克的急救與護理
- 2025年4月版安全法律法規標準文件清單
- 四川成都歷年中考作文題與審題指導(2005-2024)
- 電力過戶、更名協議
- 2025浙美版(2024)美術小學一年級下冊教學設計(附目錄)
- 小學生防汛安全主題班會
- 2025年全國中小學生科普知識競賽題庫附答案(共630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