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代醫著簡介著作名稱成書時期作者簡介內容簡介摘要《黃帝內經》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古代醫家托軒轅黃帝名之作(注釋:楊上善、王冰)簡稱“內經”,18卷,162篇。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主要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難經》戰國時期東漢以前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中醫學的開山鼻祖。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黃帝八十一難經》,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1~22難論脈學;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疾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難經》并不是解釋《內經》中疑難問題的著作,它與《內經》一樣,也是我國古代早期醫學著作之一。疑系“扁鵲學派”體系,亦未可知。《神農本草經》東漢時期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簡稱《本草經》或《本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書中對于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對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準確,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今天也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對于現代的中醫臨床仍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同時,它也成為了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是中國最早的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形成了我國藥學理論體系,奠定了藥學基礎。《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張仲景,被稱為醫圣。(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漢族,河南南陽人。《傷寒雜病論》被公認為中國醫學“方書之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張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結為“八綱辨證”和“六經論治”。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晉代醫學家王叔和、孫思邈的整理、注釋,把傷寒和雜病劃分開來加以編排。到了北宋時代又經過醫官孫奇、林億等人的校正,成為今天我們可以讀到的《傷寒論》和《金匿要略》兩部書。《傷寒論》中制定了22篇、397法,立113方;《金匿要略》則制定了25篇,立262方。《中藏經》東漢末年華佗(約145?—208),東漢末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綜合性臨床醫著。又名《華氏中藏經》,概括地敘述了中醫學天人相應的哲學基礎,確立了臟腑辨證論治體系,開創了“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的有別于《內經》《傷寒》的八綱辨證之先河,總結了各種疑難雜病論治大法,從理論到臨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起到了執簡馭繁的作用,在中醫學史上,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和臨床價值。發明的“麻沸散”,更開創了世界全身麻醉藥物的先例,施行了外科手術。創五禽戲體育療法,又創用脊柱兩旁夾脊絕位,世稱“華佗夾脊絕”,后世尊華佗為“外科鼻祖”,。《診籍》西漢時期淳于意,(約前205—?),西漢初齊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姓淳于,名意。診籍,即醫案,現在叫病歷。記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貫、姓名、職業、病名、病因、病性、診斷、治療和愈后,形成了最初的醫案,為我們留下了研究漢代醫學的寶貴史料。。《史記倉公傳》記載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現代醫學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內分泌、腦血管、傳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婦產科、兒科。《診籍》始祖淳于意。《史記》記載了他的二十五例醫案,稱為“診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病史記錄。《脈經》公元三世紀西晉?王叔和(201—280年),名熙,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重要貢獻:整理《傷寒論》,著述《脈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理論專著,全書共分十卷、九十八篇,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其貢獻:1.確立脈象指下標準;2.奠定脈名種類基礎;3.首開脈象鑒別先河;4.確立三部脈法和臟腑分候定位;5.總結脈象臨床意義。最大貢獻有:將晉以前的診脈方法、脈象所反映的病理變化以及脈診的臨床意義等許多重要文獻資料均收集整理保存,將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二十四種,并對每種脈象均作了具體描述。《針灸甲乙經》編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皇甫謐(魏晉間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靜,自號玄晏先生《針灸甲乙經》原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12卷,128篇。對人體生理、病理,經脈循行,腧穴總數、部位、針灸穴位圖
取穴,針法、適應癥、禁忌癥等,都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書中論及人體生理、病理,基本是按照《黃帝內經》,但對針灸治療學的特點,重新進行了編排。把與“用針”有密切關系的經文放在卷首,起開宗明義之效。《針灸甲乙經》由古代(《針經》即“靈樞”古名)、《素問》《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匯集整理而成,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也是最早將針灸學理論與腧穴學相結合的一部著作,建立了完整的針灸理論實踐體系。《肘后備急方》東晉葛洪(284—364或343)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
《肘后備急方》是中醫治療學專著。8卷,70篇。該書主要記述各種急性病癥或某些慢性病急性發作的治療方藥、針灸、外治等法,并略記個別病的病因、癥狀等。書中對天花、恙蟲病、腳氣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屬于首創,尤其是倡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被認為是中國免疫思想的萌芽。《肘后備急方》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原名《肘后救卒方》,簡稱《肘后方》。《雷公炮炙論》成書于南北朝時期劉宋雷敩約撰《雷公炮炙論》記述了制藥的基本知識,收載約300種藥物的炮炙加工方法。原書早佚,其內容散見于《證類本草》、《雷公炮炙藥性賦解》,《本草綱目》等書中。全面總結了南北朝劉宋時期以前的中藥炮制技術和經驗,是中國歷史上對中藥炮制技術的第一次大總結,是一部制藥專著。初部奠定了炮制學基礎,使中藥炮制成為一門學科。《雷公炮炙論》三卷,劉宋雷敩約撰于公元五世紀。此書為我國最早的中藥炮制學專著,原載藥物300種,每藥先述藥材性狀及與易混品種區別要點,別其真偽優劣,是中藥鑒定學之重要文獻。《諸病源候論》撰于隋代大業六年(610)隋代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述病源和證候著作,又稱《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總結了隋以前的醫學成就,對臨床各科病證進行了搜求、征集、編纂,并予系統地分類。全書分67門,載列證候論1739條。敘述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病理、證候等,書中關于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的記載,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創。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但不記載治療方藥。中醫學最早的病因病理學專著,在“瘟病候”中認為某些傳染病是由外界有害物質因素一“乖戾之氣”所引起,還能“多相染易”,并可預防。《黃帝內經太素》隋代楊上善
隋唐時代醫學家。約于575—670年,曾在隋大業年間(605年至616年)任太醫侍御。原書30卷,今國內只存23卷殘本。此書是《黃帝內經》早期傳本之一,包括《素問》、《針經》(即《靈樞》)兩部分內容。楊氏據其內容性質之異同,各歸其屬,分為攝生、陰陽、人合、臟腑、經脈、腧穴、營衛氣、身度、診候、證候、設方、九針、補泄、傷寒、邪論、風論、氣論、雜病十九大類重予編次、注釋。本書是早期分類編纂、研究、注解《黃帝內經》的《黃帝內經太素》的語譯本。本書以與其成姊妹篇的《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中的《黃帝內經》條文為底本,保持了原書體例、分類,對缺佚之卷有所增補。《新修本草》(公元657-659年,唐顯慶2-4年)蘇敬、許敬宗、孔志約、于志寧、李勣等撰《新修本草》分三部分文獻記載,即《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據多數文獻記載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本草目錄》一卷、《藥圖》二十五卷、《藥圖目錄》一卷、《圖經》七卷。載藥859種,比前代藥學家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增加114種。所增加的藥物中,有一部分外來藥品,如安息香、龍腦香、胡椒、訶黎勒等。《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藥學專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是一部承前啟后的巨大著作。此書的完成標志著中國藥物學更向前發展。《千金要方》約成書于唐代永徽三年(652)
孫思邈(約581—682),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范制定人,人尊為“藥王”。《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或《千金方》,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該書第一卷為總論,內容包括醫德、本草、制藥等;再后則以臨床各科辨證施治為主,計婦科2卷,兒科1卷,五官科1卷,內科15卷(其中10卷按臟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養生2卷,脈學1卷及針灸2卷。共計233門,方論5300首。《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奠定了中醫方劑學基礎,被譽為我國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在中醫學史上有深遠影響。《千金翼方》約成書于唐代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千金翼方》全書30卷,計189門。合方、論、法共2900余首。《食療本草》唐代孟詵(公元612年—公元713年)撰,張鼎增補。《食療本草》是唐代食物藥治病專書。全書共3卷。原書有條目138條,據《嘉佑本草》記載:“張鼎(唐開元間人)又補其不足者八十九種,并歸為二百二十七條。皆說食藥治病之效。”書中除收有許多卓有療效的藥物和單方外,還記載了某些藥物禁忌。所載食療方下均注明藥性,其次分記功效、禁忌,其間或夾有形態、產地等。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后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療和營養學的重要文獻。《外臺秘要》成于庸唐代天寶十一載(752)。王燾,郿人。王珪孫也本書匯集唐以前的醫學著作,全書40卷。共1104門,收載醫方約6000余首。卷1~2為傷寒;卷3~6為天行、溫病、瘧疾、霍亂等;卷7~20為心痛、痰飲、咳嗽等內科雜病;卷21~22為五官科疾病;卷23~24為癭瘤、癰疽等;卷25~27為痢、痔諸病;卷28~30為中惡、金瘡、惡疾等;卷31~32為采藥、丸散、面部諸疾;卷33~36為婦兒疾病;卷37~38為乳石;卷39~40為明堂灸法。中國唐代由文獻輯錄而成的綜合性醫書。又名《外臺秘要方》。書中引錄各書均附出處,為研究我國唐以前醫學的一部重要參考書。《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唐代約公元618-907年藺道人骨傷科專著。又名《理傷續斷方》、《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方》。一卷。首論整骨手法的14個步驟和方劑,次論傷損的治法及方劑。書中記述了關節脫臼、跌打損傷、止血以及手術復位、牽引、擴創、填塞、縫合手術操作等內容。是我國現存第一部骨傷科專著。內容比較豐富,于臨床研究有參考價值。《經效產寶》成書于唐代847-852年間昝殷,四川成都人又名《產寶》,集唐代以前諸家關于胎產的論述,兼收民間驗方,結合個人臨床經驗著成此書。3卷,分52篇,371方。上卷論述養胎、保胎、安胎、食忌、惡阻、胎動不安、漏胞下血、身腫腹脹以及難產諸疾,特別對橫產、倒產作重點介紹。中下卷論述產科各種疾病的治療與方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書。主要介紹具體病證治療所列方藥,大多簡易實用,對婦產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懷隱、陳昭遇等中國宋代官修中醫方劑著作。簡稱《圣惠方》。全書共100卷,分1670門(類),方16834首。每門之前都冠以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關理論,次列方藥,以證統方,以論系證。包括脈法、處方用藥、五臟病證、內、外、骨傷、金創、胎產、婦、兒、丹藥、食治、補益、針灸等,其中有關外科五善七惡之說,小兒急、慢驚風的分辨,眼科開內障眼論所載白內障針撥手術之詳細過程,均為中國現存最早記錄。《太平圣惠方》是宋王朝組織編纂的第一部大型方書,是一部理論聯系實際,具有理、法、方、藥完整體系的醫方著作,很有臨床實用價值,影響極大。《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北宋1027年王惟一,名王惟德,北宋醫家。公元987—1067年,我國著名針灸學家之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針灸著作。又名《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分上、中、下三卷。原書在1027年由宋醫官院木板刊行,并刻于四壁石碑上,次年鑄成“銅人”二座,與書配合,故全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集宋代以前針灸學之大成,由政府頒行各州。又鑄造針灸銅人模型兩具,其軀體,臟腑,可分可合,作為針炙教學和考試醫生之用,可惜銅人至今下落不明《普濟方》明代公元1406年定稿出書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人執筆匯編而成《普濟方》原作168卷,后來改為426卷,分成217類,共788法。全書有圖239幅。內容包括總論、臟腑身形、傷寒雜病、外科、婦科、兒科、針灸等。書中記載了許多疾病的治法,如湯藥、按摩、針灸等。《普濟方》是一本十分實用的方書。它在所列的每一病證之下,都列有多個方劑,學者或醫生只要依病查方,以作參考。且此書也是十分寶貴的醫學文獻資料。《普濟方》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方劑書籍,它載方竟達61739首。《名醫類案》成書于明代1552年江瓘編輯、其子應宿增補全書共12卷,按病癥分為205門,以內科病案為主,兼及外、婦、兒、五官、口腔等病癥。所輯醫案,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無明諸家,凡辨證精詳、治法奇驗者,皆予收錄。每案詳載姓名、年齡、體質、癥狀、診斷和治療,故述較完整,理法方藥亦相契合。案或詳于證,或詳于因,或詳于治,均有依據。在一些醫案后,并加有案語,闡發己見。本書為我國第一部醫案專著。既是明以前著名醫家臨床經驗的總結,也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的典范,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臨床價值。《本草綱目》成書于明代1590年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藥學著作。全書五十二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本草綱目》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之處,改進了中國傳統的分類方法,格式比較統一,敘述也比較科學和精密,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采礦乃至于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針灸大成》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刊行楊繼洲原著、靳賢補輯重編《針灸大成》又稱《針灸大全》,10卷。作者在早年撰寫的《衛生針灸玄機秘要》(已佚)一書基礎上,進一步匯集了多種針灸文獻編撰而成。卷1摘錄了《黃帝內經》、《難經》等書的針灸理論;卷2~3針灸歌賦;卷4針法;卷5子午流注及靈龜飛騰針法;卷6~7經絡及腧穴;卷8諸癥針灸法;卷9選錄陳氏(佚名)《小兒按摩經》一書。可稱集明以前針灸學主要精華之作。《針灸大成》總結了明代以前中國針灸的主要學術經驗,尤其是收載了眾多的針灸歌賦;重新考定了穴位的名稱和位置,并附以全身圖和局部圖;闡述了歷代針灸的操作手法,加以整理歸納,如“楊氏補瀉十二法”等;記載了各種病證的配穴處方和治療驗案,在臨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溫疫論》成書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吳有性撰《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安慶市大觀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剖析附帶答案詳解
- 2024-2025公司項目負責人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綜合題
- 2024-2025新員工入職前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新)
- 2025廠里廠里安全培訓考試試題考點精練
- 2025在線教育平臺勞動合同模板
- 2025食品銷售合同范本
- 2025授權協議國際期貨授權協議合同
- 2025中文合作合同范本
- 2025保險公司車輛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家庭裝修設計合同范本
- 2024年教育年鑒范本范文
- 供應室院感培訓課件
- 客戶訂單交付管理
- 中職電子商務班級建設方案
- 《集控值班員培訓》課件
- 白酒小作坊管理制度
- 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區社區工作者招聘考試真題
- 工程部部門崗位職責
- 中國芳香植物資源
- (完整版)語文作文紙方格紙模版(兩種格式任選)
- 錄播教室裝修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