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_第1頁
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_第2頁
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_第3頁
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_第4頁
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江省標準化協會標準T××××—2024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newhigh-strengthhot-rolledribbedbar(征求意見稿)發布日期:2024年××月××日施行日期:2024年××月××日江蘇省標準化協會發布前言規程編制組經廣泛的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國內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本規程。本規程共分7章,主要內容有: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規定、材料、結構構件設計、鋼筋制作與施工、檢驗與驗收。本規程由江蘇省標準化協會負責管理及對條文和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將相關意見和有關資料反饋給××。本規程主編單位:本規程參編單位:本規程主要起草人員:(排名不分先后)本規程主要審查人員:

目次TOC\o"1-2"\h\z\u1總則 總則1.0.1為貫徹執行國家綠色發展、節能降碳、環境保護的要求,規范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做到安全適用、經濟合理、技術可靠,制定本規程。1.0.2本規程適用于建設工程中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設計、施工與驗收。1.0.3采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設計、施工與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2術語和符號2.1術語2.1.1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newhot-rolledribbedhigh-strengthbars按熱軋狀態交貨的、橫截面為圓形且表面帶肋的屈服強度標準值為635MPa的鋼筋。其金相組織主要是鐵素體加珠光體,不含有影響使用性能的其它組織。2.1.2套筒sleeve用于傳遞鋼筋軸向拉力或壓力的鋼筋機械連接用鋼套管。2.1.3錨固板anchorageheadforrebar設置于鋼筋端部用于鋼筋錨固的承壓板。2.2符號2.2.1材料指標HG6/C——強度級別為635MPa的熱軋帶肋高強鋼筋;HG6E/C——符合抗震性能要求的強度級別為635MPa的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鋼筋的屈服強度標準值;——鋼筋的極限強度標準值;——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橫向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鋼筋的彈性模量;——鋼筋的斷后伸長率;——鋼筋在最大力下的伸長率;——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2.2.2系數——構件受力特征系數;——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受拉區第種縱向鋼筋的相對粘結特性系數;——錨固長度修正系數;——抗震錨固長度修正系數;——按荷載準永久組合或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的計算最大裂縫寬度;——最大裂縫寬度限值;——裂縫寬度修正系數。

3基本規定3.0.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可應用于各類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其主要適用于大跨度、重荷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3.0.2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滿足強度、延性、可連接性等要求。3.0.3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接頭應滿足強度和變形性能的要求。3.0.4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連接方式為綁扎搭接或機械連接。

4材料4.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4.1.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技術要求除應符合本規程附錄A的規定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相關規定。4.1.2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公稱直徑和常用的公稱直徑為:1公稱直徑為:6mm、8mm、10mm、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5mm、28mm、32mm;2常用的公稱直徑為:6mm、8mm、10mm、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5mm、28mm。4.1.3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具有不小于95%的保證率。其屈服強度標準值、極限強度標準值應按表4.1.3采用。表4.1.3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強度標準值(N/mm2)牌號符號公稱直徑d(mm)屈服強度標準值極限強度標準值HG6/C6~50635795HG6E/C16~50635800注:HG6E/C為符合抗震性能要求的635MPa級熱軋帶肋高強鋼筋。4.1.4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抗壓強度設計值應按表4.1.4采用,且尚應滿足以下要求:1當構件中配有不同種類的鋼筋時,每種鋼筋應采用各自的強度設計值;2對軸心受壓構件,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應取400N/mm2;3當用作受剪、受扭、受沖切承載力計算時,橫向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應取360N/mm2。表4.1.4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強度設計值(N/mm2)牌號符號公稱直徑d(mm)抗拉強度設計值抗壓強度設計值HG6/C6~50550490HG6E/C16~505504904.1.5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不應小于表4.1.5規定的數值。表4.1.5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限值(%)牌號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HG6/C7.5HG6E/C9.04.1.6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彈性模量可取2.00×105N/mm2。4.1.7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HG6E/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2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0;3最大力總延伸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4.1.8防空地下室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在人防動荷載和靜荷載同時作用或人防動荷載單獨作用下,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材料強度綜合調整系數取1.1。4.2鋼筋連接套筒4.2.1鋼筋連接用套筒的原材料應符合以下規定:1采用牌號為45號或40Cr的優質碳素結構鋼、低合金結構鋼無縫鋼管,其外觀及力學性能應符合《優質碳素結構鋼》GB/T699、《結構用無縫鋼管》GB/T8162和《無縫鋼管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GB/T17395規定;2采用牌號為45號或40Cr鋼冷拔或冷軋精密無縫鋼管時,應進行退火處理,并應符合《冷拔或冷軋精密無縫鋼管》GB/T3639的相關規定,其抗拉強度不應大于800MPa,斷后伸長率δs不宜小于14%;3需要與型鋼等鋼材焊接的套筒,其原材料應滿足可焊性的要求。4.2.2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材料性能等級及力學性能指標應符合《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規定,套筒材料強度應符合以下規定:1套筒實測受拉承載力不應小于被連接鋼筋受拉承載力標準值的1.1倍;2=1\*ROMANI級連接套筒的屈服強度標準值和抗拉強度標準值分別不應小于高強鋼筋的屈服強度標準值和抗拉強度標準值的1.2倍;3=2\*ROMANII級連接套筒的屈服強度標準值和抗拉強度標準值分別不應小于高強鋼筋的屈服強度標準值和抗拉強度標準值的1.1倍。4.2.3鋼筋機械連接接頭應根據極限抗拉強度、殘余變形、最大力下總伸長率以及高應力和大變形條件下反復拉壓性能,分為I級、=2\*ROMANII級、=3\*ROMANIII級三個等級,其性能應符合以下要求:1I級、=2\*ROMANII級、=3\*ROMANIII級接頭極限抗拉強度應符合表4.2.3-1的規定;2I級、II級、=3\*ROMANIII級接頭應能經受規定的高應力和大變形反復拉壓循環,在經歷拉壓循環后其極限抗拉強度應符合表4.2.3-1的規定;3I級、II級、=3\*ROMANIII級鋼筋連接接頭變形性能應符合表4.2.3-2的規定。表4.2.3-1鋼筋連接接頭極限抗拉強度鋼筋連接接頭等級I級II級=3\*ROMANIII級鋼筋連接接頭極限抗拉強度f0msk≥fstk鋼筋拉斷或f0msk≥1.1fstk連接件破壞f0msk≥fstkf0msk≥1.25fyk注:1f0msk為接頭試件實測抗拉強度。fstk為鋼筋極限抗拉強度標準值;fyk為鋼筋屈服強度標準值。2鋼筋拉斷指斷于母材、套筒外鋼筋絲頭或鋼筋鐓粗過渡段。3連接件破壞指斷于套筒、套筒縱向開裂或鋼筋從套筒中拔出以及其他連接組件破壞。表4.2.3-2鋼筋連接接頭變形性能鋼筋連接接頭等級I級II級=3\*ROMANIII級單向拉伸殘余變形(mm)uo≤0.10(d≤32)uo≤0.14(d>32)uo≤0.14(d≤32)uo≤0.16(d>32)uo≤0.14(d≤32)uo≤0.16(d>32)最大力下總伸長率(%)≥6.0≥6.0≥3.0高應力反復拉壓殘余變形(mm)u20≤0.3u20≤0.3u20≤0.3大變形反復拉壓殘余變形(mm)u4≤0.3且u8≤0.6u4≤0.3且u8≤0.6u4≤0.6注:uo--套筒試件加載至0.6fyk并卸載后在規定標距內的殘余變形;u20--套筒試件經高應力反復拉壓20次后的殘余變形;u8--套筒試件經大變形反復拉壓8次后的殘余變形;u4--套筒試件經大變形反復拉壓4次后的殘余變形。4.2.4直螺紋套筒尺寸應符合《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的規定和表4.2.4-1、4.2.4-2要求。1當采用多棱形直螺紋套筒時,其尺寸應符合表4.3.4-1的規定,其形狀見圖4.2.4(a)2當采用圓柱形直螺紋套筒時,其尺寸應符合表4.2.4-2的規定,其形狀見圖4.2.4(b)圖4.2.4HG6/C鋼筋連接用直螺紋套筒示意圖表4.2.4-1多棱角形直螺紋套筒最小尺寸(mm)套筒規格牙型角牙距長度(L)對邊H2對角H1標準值標準值標準值1275°2.0-6H4120.5211475°2.0-6H4122.5231675°2.5-6H4524.526.51875°2.5-6H5027.5292075°2.5-6H5530.5322275°2.5-6H603335.52575°3.0-6H6538402875°3.0-6H7043.544.53275°3.0-6H804951表4.2.4-2圓柱形直螺紋套筒最小尺寸(mm)套筒規格牙型角牙距長度(L)外徑H標準值標準值1275°2.0-6H41211475°2.0-6H41241675°2.5-6H45271875°2.5-6H50302075°2.5-6H55332275°2.5-6H60372575°3.0-6H6541.52875°3.0-6H7043.53275°3.0-6H80494.2.5鋼筋連接套筒表面應刻印清晰、耐久的標識,套筒的標識應由名稱代號、型式代號、鋼筋強度級別代號、鋼筋公稱直徑代號、廠家代號及生產批號組成。4.3混凝土4.3.1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4.3.2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超長混凝土結構的水平構件,其混凝土宜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補償收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補償收縮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JGJ/T178的相關規定。4.3.3混凝土的強度標準值、強度設計值、彈性模量及耐久性等相關技術指標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相關規定采用。

5結構構件設計5.1構件計算5.1.1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構件,當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時,應符合本章的規定。本規程未作規定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范》GB55003、《組合結構通用規范》GB55004、《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及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等的相關規定。5.1.2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連續梁與連續板,可采用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進行計算分析。當采用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計算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設計的結構和構件,應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要求且需要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2對于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構件,以及要求不出現裂縫或處于三a、三b類環境情況下的構件,不應采用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進行分析計算;3鋼筋混凝土梁支座或節點邊緣截面的負彎矩調幅幅度不宜大于20%;4鋼筋混凝土板的負彎矩調幅幅度不宜大于20%。5.1.3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結構框架、框架-剪力墻,在重力荷載作用下的梁以及雙向板,經彈性分析方法求得內力后,可對支座或節點彎矩進行適當調幅,并確定相應的跨中彎矩。彎矩調整后的梁端截面相對受壓區高度,一級抗震等級不應超過0.25倍的截面有效高度,二、三級抗震等級不應超過0.35倍的截面有效高度,且不宜小于0.10。5.1.4對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現澆樓蓋和裝配整體式樓蓋,在進行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承載力計算時,計算梁底受彎鋼筋宜考慮樓板作為翼緣對梁剛度和承載力的影響。梁受壓區有效翼緣計算寬度可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中相關條款選用。5.1.5在矩形、T形、倒T形和I形截面的鋼筋混凝土受拉、受彎和偏心受壓構件及預應力混凝土軸心受拉和受彎構件中,按荷載標準組合或準永久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的最大裂縫寬度可按下列公式計算:(5.1.5-1)(5.1.5-2)(5.1.5-3)(5.1.5-4)式中:——構件受力特征系數,按表5.1.5-1采用;——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當<0.2時,取=0.2;當>1.0時,取=1.0;對直接承受重復荷載的構件,取=1.0;——按荷載準永久組合計算的鋼筋混凝土構件縱向受拉普通鋼筋應力或按標準組合計算的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縱向受拉鋼筋等效應力(N/mm2);——鋼筋的彈性模量(N/mm2);——最外層縱向受拉鋼筋外邊緣至受拉區底邊的距離(mm);當<20mm時,取=20mm;當>65mm時,取=65mm;——受拉區縱向鋼筋的等效直徑(mm);對無粘結后張構件,僅為受拉區縱向受拉普通鋼筋的等效直徑;——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積計算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對無粘結后張構件,僅取縱向受拉普通鋼筋計算配筋率;在最大裂縫寬度計算中,當<0.01時,取=0.01;——受拉區第種縱向鋼筋的公稱直徑(mm);對于有粘結預應力鋼絞線束的直徑取為,其中為單根鋼絞線的公稱直徑,為單束鋼絞線根數;——受拉區第種縱向鋼筋的根數;對于有粘結預應力鋼絞線,取為鋼絞線束數;——受拉區第種縱向鋼筋的相對粘結特性系數,按表5.1.4-2采用;——受拉區縱向普通鋼筋截面面積(mm2);——受拉區縱向預應力筋截面面積(mm2);——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積(mm2);對軸心受拉構件,取構件截面面積;對受彎、偏心受壓和偏心受拉構件,取,此處、為受拉翼緣的寬度、高度;——裂縫寬度修正系數:對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第9.2.15條配置表層鋼筋網片的梁,按公式(5.1.5-1)計算的最大裂縫寬度可適當折減,裂縫寬度修正系數可取0.7;當構件為軸心受拉或偏心受拉構件時,取=1.0;其他情況,取=0.82。注:對的偏心受壓構件,可不驗算裂縫寬度。表5.1.5-1構件受力特征系數類型鋼筋混凝土構件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受彎、偏心受壓1.91.5偏心受拉2.4—軸心受拉2.72.2表5.1.5-2鋼筋的相對粘結特性系數鋼筋類別粘結特性系數鋼筋先張法預應力筋后張法預應力筋帶肋鋼筋帶肋鋼筋螺旋肋鋼絲鋼絞線帶肋鋼筋鋼絞線光面鋼絲1.01.00.80.60.80.50.4注:對環氧樹脂涂層帶肋鋼筋,其相對粘結特性系數應按表中系數的80%取用。5.1.6計算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最大裂縫寬度時,在準永久值組合下框架梁端截面處的計算彎矩、板支座截面處的計算彎矩可取梁、柱截面交接處及梁、板截面交接處的計算彎矩;5.1.7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混凝土受彎構件撓度驗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相關規定。5.1.8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及最大裂縫寬度的限值按表5.1.8采用。表5.1.8結構構件的裂縫控制等級及最大裂縫寬度的限值(mm)環境類別HG6/C高強鋼筋混凝土構件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等級裂縫控制等級一三級0.30(0.40)三級0.20二a0.200.10二b二級—三a、三b一級—注:1對處于年平均相對濕度小于60%地區一類環境下的受彎構件,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可采用括號內的數值;2在一類環境下,對鋼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應取為0.20mm;對鋼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縫寬度限值應取為0.30mm;3對于煙囪、筒倉和處于液體壓力下的結構,其裂縫控制要求應符合專門標準的相關規定;4對于處于四、五類環境下的結構構件,其裂縫控制要求應符合專門標準的有關規定;5表中的最大裂縫寬度限值為用于驗算荷載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縫寬度;6環境類別、裂縫控制等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相關規定。5.2構造規定5.2.1配置于混凝土結構中的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當計算中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受拉鋼筋的錨固應符合下列要求:1基本錨固長度應按下式計算:(5.2.1-1)式中:——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mm);——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有關規定采用;當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C60時,按C60取值;——錨固鋼筋的直徑(mm)。2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應根據錨固條件按下式計算,且不應小于200mm。(5.2.1-2)式中:——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mm);——錨固長度修正系數,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規定取用,當多于一項時,可按連乘計算,但不應小于0.6。梁柱節點中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構造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及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等相關規定執行。3抗震設計時,縱向受拉鋼筋的抗震錨固長度應按下式計算:(5.2.1-3)式中:——縱向受拉鋼筋抗震錨固長度修正系數,對一、二級抗震等級取1.15,對三級抗震等級取1.05,對四級抗震等級取1.00;人防工程結構構件取1.05,但當構件本身抗震等級為一、二級時,應按一、二級取值。4當錨固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大于5d時,錨固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鋼筋,其直徑不應小于d/4;對梁、柱、斜撐等構件間距不應大于5d,對板、墻等平面構件間距不應大于10d,且均不應大于100mm,此處d為錨固鋼筋的直徑。5.2.2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當采用鋼筋錨固板錨固時,錨固區的設計原則及鋼筋錨固板的安裝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錨固板應用技術規程》JGJ256的相關規定。5.2.3當縱向受拉鋼筋末端采用彎鉤或機械錨固措施時,包括彎鉤或錨固端頭在內的錨固長度(投影長度)可取為基本錨固長度的60%。5.2.4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綁扎搭接連接宜用于直徑不大于12mm的縱向受拉鋼筋以及直徑不大于14mm的縱向受壓鋼筋的連接,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的縱向受力鋼筋不得采用綁扎搭接;2機械連接宜用于直徑12mm及以上的受力鋼筋的連接,機械連接類型及質量要求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規定;3鋼筋連接的面積百分率、搭接長度及相關要求應符合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規定。5.2.5在結構重要構件的關鍵傳力部位,縱向受力鋼筋不宜設置連接接頭。5.2.6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小于表5.2.6規定的數值。表5.2.6HG6/C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力類型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0.50一側縱向鋼筋0.20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0.20和45的較大值注:1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C60以上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時,應按表中規定增加0.10;2除懸臂板、柱支承板之外的板類受彎構件,當采用HG6/C鋼筋時,其最小配筋百分率應允許采用0.15和454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5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后的截面面積計算;6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5.2.7鋼筋保護層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中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的規定。連接套筒接頭保護層厚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規定,接頭之間橫向凈間距不宜小于25mm。

6鋼筋制作與施工6.1一般規定6.1.1采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分項工程除符合本規程要求外,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相關規定。6.1.2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進場、存放、制作及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進場時應進行外觀質量檢查,高強鋼筋應無損傷,表面不得有裂紋、油污、顆粒狀或片狀老銹;2鋼筋存放堆場應有地面硬化,且有防水、防潮措施;鋼筋應按品種、強度等級和規格型號分開堆放,并設有明顯標識;3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制作宜在常溫狀態下進行,制作過程中不應對鋼筋進行加熱;4施工過程中,鋼筋嚴禁混用,應采取防止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牌號混淆、銹蝕或損傷的措施;冬期施工和雨期施工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程》JGJ/T104和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的規定。6.1.3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連接套筒應刻有標識,并按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的相關要求進行連接套筒的產品檢驗。6.1.4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各種規格的機械連接接頭材料及質量要求等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有關規定。6.2鋼筋制作6.2.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加工宜采用專業化加工模式,成型鋼筋的加工、配送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混凝土結構用成型鋼筋應用技術規程》JGJ366的相關規定。6.2.2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宜采用不具有延伸功能的機械設備進行調直,當采用冷拉方法調直時,鋼筋的延伸率不應大于1%。6.2.3

鋼筋加工宜在常溫狀態下進行,加工過程中不應對鋼筋進行加熱。鋼筋應一次彎折到位,不得反復彎折。冬期加工應符合現行國家行業標準《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規程》JGJ/T

104的有關規定。6.2.4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直螺紋連接接頭采用剝肋滾軋直螺紋鋼筋接頭,鋼筋端部應采用機械帶鋸、砂輪鋸、刀片等設備工具切平,保持絲頭端面的平整,消除螺紋間隙。接頭端部螺紋段應套保護帽進行防護。6.2.5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采用機械錨固措施時,鋼筋錨固板的加工應滿足現行行業標準《鋼筋錨固板應用技術規程》JGJ256的相關規定。6.2.6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連接方式應符合本規程第3.0.3條、第5.2.3條和第5.2.4條的要求。6.3鋼筋施工6.3.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接頭宜設置在構件受力較小處,有抗震設防要求的結構中,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區范圍內不宜設置鋼筋接頭,且不應進行鋼筋搭接;同一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接頭;鋼筋接頭末端至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6.3.2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縱向受力鋼筋綁扎搭接接頭設置、同一連接區段的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及最小搭接長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相關規定和要求。6.3.3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安裝宜采用專用定位件固定鋼筋位置。定位件應具有足夠的承載力、剛度、穩定性和耐久性。定位件的數量、間距和固定方式,應能保證鋼筋的位置偏差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混凝土框架梁、柱保護層內,不宜采用金屬定位件。6.3.4在易形成腐蝕的環境中使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時,應采取保護措施,在鋼筋安裝驗收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縮短鋼筋的暴露時間。6.3.5鋼筋機械接頭的安裝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的相關規定。6.3.6高強鋼筋安裝后應采取防止污染和成品保護措施。

7檢驗與驗收7.1一般規定7.1.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現場檢驗分為施工前檢驗、施工過程驗收。7.1.2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按批次進行檢驗驗收并應進行見證取樣,每一批次由同一廠家、同一牌號、同一規格和同一交貨狀態的鋼筋組成,其中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檢驗批重量不大于60t。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接頭的檢驗批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有關規定。7.1.3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工程的質量驗收,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規定。7.2施工檢驗7.2.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進場時應按批次檢查外觀質量,每捆(盤)鋼筋均應有料牌標識和質量證明文件,鋼筋表面不得有裂紋、結疤、油污及影響性能的銹蝕、機械損傷等缺陷,外觀質量不合格的鋼筋不應使用。7.2.2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進場時,應按批次抽取試件進行檢驗,每個檢驗批的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檢驗項目、取樣數量、取樣方法及試驗方法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相關規定;2鋼筋的重量偏差檢驗結果不合格時不允許復檢;3當檢驗結果不符合要求時,鋼筋的復驗與判定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鋼及鋼產品交貨一般技術要求》GB/T17505的有關規定。7.2.3當采用機械連接時,接頭的現場檢驗應符合下列規定:1鋼筋連接接頭的檢驗批劃分和質量檢驗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有關規定;2套筒進場時應對套筒材料的相關技術資料進行審查與驗收,應出具相應等強度套筒規格的連接件型式檢驗報告,應有防銹措施、標牌標識和質量證明書文件。7.2.4高強鋼筋機械連接施工前,應對接頭進行工藝檢驗,檢驗項目包括鋼筋接頭單項拉伸極限抗拉強度和殘余變形,合格后方可進行施工。在施工過程中變更鋼筋或套筒生產廠家以及接頭施工單位時,應重新進行工藝檢驗。7.2.5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安裝完成后,應對鋼筋的品種、規格和數量進行檢查。7.2.6高強鋼筋加工的形狀、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其偏差應符合表7.2.6的規定。表7.2.6鋼筋加工的允許偏差項目允許偏差(mm)受力鋼筋沿長度方向的凈尺寸土10彎起鋼筋的彎折位置士20箍筋外廓尺寸士57.3施工驗收7.3.1鋼筋工程檢驗批的劃分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工程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的相關規定。7.3.2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安裝完成后,澆筑混凝土之前,應對鋼筋的品種、規格和數量等進行隱蔽工程驗收。驗收內容包括:

1

縱向受力鋼筋的牌號、規格、數量、位置等;2

鋼筋的連接方式、接頭位置、接頭質量、接頭面積百分率、搭接長度、錨固方式及錨固長度;3箍筋、橫向鋼筋的牌號、規格、數量、間距,箍筋彎鉤的彎折角度及平直段長度;4

預埋件的規格、數量、位置等。7.3.3鋼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和《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中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的規定;機械連接接頭保護層厚度應符合《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的規定,接頭之間橫向凈間距不宜小于25mm。7.3.4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安裝位置的偏差應符合表7.3.4要求。鋼筋安裝位置驗收的構件抽檢數量要求:1在同一檢驗批內,對梁、柱和獨立基礎,應抽查構件數量的10%,且不少于3件;2對墻和板,應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間抽查10%,且不少于3間;3對大空間結構,墻可按相鄰軸線間高度5m左右劃分檢查面,板可按縱橫軸線劃分檢查面,抽查10%,且均不少于3面。表7.3.4鋼筋安裝位置的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項目允許偏差(mm)檢驗方法綁扎鋼筋網長、寬士10尺量網眼尺寸士20尺量連續三檔,取最大偏差值綁扎鋼筋骨架長士10尺量寬、高士5尺量受力鋼筋錨固長度-

20尺量間距士10尺量兩端、中間各一點,取最偏差大值排距士5縱向受力鋼筋、箍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板、墻、殼士3尺量次梁士5尺量基礎士10尺量綁扎箍筋、橫向鋼筋間距士20尺量連續三檔,取最大偏差值鋼筋彎起點位置20尺量預埋件中心線位置5尺量水平高差+3,0塞尺量測

附錄A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技術條件(資料性附錄)A.1主要技術要求A.1.1鋼筋的牌號和化學成分1鋼的牌號、化學成分和碳當量(熔煉分析)應符合表A.1.1的規定。根據需要,鋼中還可加入V、Nb、Ti等元素。其中在已有牌號后加“E”表示抗震鋼筋。表A.1.1化學成分及碳當量(熔煉分析)要求牌號化學成分(質量分數)(%)碳當量Ceq(%)CSiMnPSHG6/CHG6E/C≤0.28≤0.80≤1.60≤0.035≤0.035≤0.582碳當量Ceq(%)值可按下式計算:Ceq=C+Mn/6+(Cr+V+Mo)/5+(Cu+Ni)/1(A.1.1)3鋼的化學成分允許偏差應符合GB/T222《鋼的化學成分允許偏差》的規定。碳當量Ceq的允許偏差為+0.03%。40.012A.1.2鋼筋的力學性能1交貨狀態的力學性能應符合表A.1.2的規定。表A.1.2力學性能要求牌號ReL(MPa)Rm(MPa)Rom/RoeLA(%)Agt(%)RoeL/ReLHG6/C≥635≥795—≥16.0≥7.5—HG6E/C≥635≥800≥1.25≥16.0≥9.0≤1.302A.1.2的鋼筋。該類鋼筋除應滿足下列要求1)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之比Rom/RoeL不應小于1.25;2)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RoeL/ReL不應大于1.30;3)鋼筋的最大拉力下總伸長率Agt不應小于9%。注:RomRoeLAgt兩旁5A.1.3工藝性能A.1.3.1彎曲性能應符合表A.1.3的要求,按表A.1.3規定的彎芯直徑彎曲180°后,鋼筋受彎曲部位表面不得產生裂紋。表A.1.3彎曲性能牌號公稱直徑(mm)彎曲壓頭直徑HG6/CHG6E/C6~256d28~50A.1.3.2根據需方要求可進行反向彎曲性能試驗;反向彎曲試驗的彎芯直徑比彎曲試驗相應增加一個鋼筋直徑,先正向彎曲90°,再反向彎曲20°;經反彎試驗后,鋼筋受彎曲部位表面不得產生裂紋。A.1.4疲勞性能A.1.4.1根據需方要求,可進行疲勞性能試驗,具體試驗參數供需雙方協商解決。A.1.4.2疲勞性能試驗可在公稱直徑不大于28mm或公稱直徑大于28mm的鋼筋中分別任選一個公稱直徑。A.1.4.3疲勞性能試驗方法應執行GB/T28900的規定。A.1.5金相組織鋼筋的金相組織應主要是鐵素體加珠光體,基圓上不應出現回火馬氏體組織。鋼筋宏觀金相、截面維氏硬度、微觀組織應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規定。A.1.6鋼筋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許偏差和表面質量應符合《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的規定。A.2檢驗項目A.2.1鋼筋出廠時按批進行檢驗,每批鋼筋的檢驗項目、取樣數量、取樣方法和試驗方法應符合表A.2.1的規定。表A.2.1鋼筋的檢驗項目、取樣數量、取樣方法和試驗方法序號檢驗項目取樣數量取樣方法及規定試驗方法1化學成分(熔煉分析)1GB/T20066GB/T4336、GB/T2232拉伸2不同根(盤)鋼筋切取附錄A.3.1GB/T289003彎曲2不同根(盤)鋼筋切取附錄A.3.1GB/T289004反向彎曲2不同根(盤)鋼筋切取附錄A.3.1GB/T289005金相組織2不同根(盤)鋼筋切取GB/T13298、GB/T132996疲勞試驗GB/T289007連接性能JGJ107、JG/T1638表面逐根(盤)—目視9尺寸逐根(盤)—GB/T1499.2、附錄A.1.610重量偏差5不同根(盤)鋼筋切取GB/T1499.2、附錄A.3.3注:1對化學成分試驗結果有爭議時,仲裁試驗按GB/T223進行。2疲勞性能、金相組織、連接性能僅在原料、生產工藝、設備有重大變化及新產品生產時需進行型式試驗。A.3試驗方法A.3.1試樣的一般規定1除非另有協議,試樣應從符合交貨狀態的鋼筋產品上截取;2拉伸、彎曲、反向彎曲試驗試樣不允許進行車削加工;3人工時效:測定反向彎曲和疲勞試驗性能指標時,采用下列工藝條件:加熱試樣到100℃,在100℃±10℃溫度下保溫不少于30min,然后在靜止的空氣中自然冷至室溫。A.3.2拉伸、彎曲、反向彎曲試驗1拉伸、彎曲、反向彎曲試驗試樣不允許進行車削加工;2計算鋼筋強度用截面面積采用公稱橫截面面積;3反向彎曲試驗時,經正向彎曲后的試樣,應在100℃±10℃溫度下保溫不少于30min,經自然冷卻后再反向彎曲。當供方能保證鋼筋人工時效后的反彎性能時,正向彎曲后的試樣亦可在室溫下直接進行反向彎曲。A.3.3尺寸測量1帶肋鋼筋內徑的測量應精確到0.1mm;2帶肋鋼筋縱肋、橫肋高度的測量采用測量同一截面兩側縱肋、橫肋中心高度平均值的方法,即測取鋼筋最大外徑,減去該處內徑,所得數值的一半為該處肋高,應精確到0.1mm;3帶肋鋼筋橫肋間距采用測量平均肋距的方法進行測量,即測取鋼筋一面上第1個與第11個橫肋的中心距離,該數值除以10即為橫肋間距,應精確到0.1mm。A.3.4重量偏差的測量1測量鋼筋重量偏差時,試樣應從不同根鋼筋上隨機截取,試樣數量不少于5支,每支試樣長度不小于500mm;長度應逐支測量。應精確到1mm。測量試樣總重量時,應精確到不大于總重量的1%;2鋼筋實際重量與公稱重量的偏差(%)應按下式計算:重量偏差=(試樣實際總重量-試樣總長度×理論重量)/(試樣總長度×理論重量)×100%;A.3.5檢驗結果的數值修約與判定應符合YB/T081《冶金技術標準的數值修約與檢驗數值的判定原則》的要求。A.4檢驗規則A.4.1鋼筋的檢驗分為特征值檢驗和交貨檢驗A.4.2特征值檢驗要求1特征值檢驗適用于下列情況:1)供方對產品質量控制的檢驗;2)需方提出要求,經供需雙方協商一致的檢驗;3)第三方產品認證及仲裁檢驗。2特征值檢驗應按GB1499.2《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的規定進行。A.4.3交貨檢驗要求1交貨檢驗適用于鋼筋驗收批的檢驗。2組批規則要求:1)鋼筋應按批進行生產、檢查和驗收,每批應由同一爐號、同一牌號、同一品種、同一規格的鋼筋組成;每批重量不大于60t;超過60t的部分,每增加40t(或不足40t的余數),增加一個拉伸試驗試樣和一個彎曲試驗試樣;2)允許由同一牌號、同一冶煉方法、同一澆注方法的不同爐號組成混合批,但各爐號含碳量之差不大于0.02%,含錳量之差不大于0.15%;混合批的重量不大于60t;3鋼筋的檢驗項目和取樣數量應符合表A.2.1和A.4.3條第2款第1項的規定;4各檢驗項目的檢驗結果應符合A.1節的有關規定;5鋼筋的復檢與判定應符合GB/T17505《鋼及鋼產品交貨一般技術要求》的規定。A.5訂貨內容A.5.1按本規程附錄訂貨的合同至少應包括下列內容:1本附錄編號;2產品名稱;3鋼筋牌號;4鋼筋公稱直徑、長度及重量(或數量、或盤重);5特殊要求。A.6鋼筋標志A.6.1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生產過程中應在其表面軋制牌號標志。A.6.2鋼筋的表面標志應包括下列內容:1鋼筋牌號標志和公稱直徑毫米數字,還可軋上經注冊的廠名或商標。2鋼筋牌號以阿拉伯數字或阿拉伯數字加英文字母表示,HG6/C、HG6E/C分別以、E表示。公稱直徑毫米數以阿拉伯數字表示。3標志應清晰明了,標志的尺寸由供方按鋼筋直徑大小作適當規定,與標志相交的橫肋可以取消。A.6.3鋼筋標志的圖例。圖A.6.3鋼筋標志圖例

本規程用詞說明1為了便于在執行本規程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允許時首先這樣做的: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采用“可”。2規程中指定應按其它有關標準、規范執行時,寫法為:“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

引用標準名錄1《工程結構通用規范》GB550012《建筑與市政地基基礎通用規范》GB550033《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范》GB550024《混凝土結構通用規范》GB550085《既有建筑鑒定與加固通用規范》GB550216《既有建筑維護與改造通用規范》GB550227《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8《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9《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10《工程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1531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1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5066613《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范》GB5047614《鋼筋混凝土用耐蝕鋼筋》GB/T33953-201715《鋼的化學成分允許偏差》GB/T22216《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方法》GB/T22817《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18《鋼筋混凝土用鋼鋼筋焊接網》GB/T1499.319《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鋼筋機械連接技術規程》JGJ10721《鋼筋錨固板應用技術規程》JGJ25622《鋼筋焊接網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1423《鋼筋焊接及驗收規程》JGJ1824《鋼筋機械連接用套筒》JG/T16325《混凝土結構用成型鋼筋應用技術規程》JGJ36626《冶金技術標準的數值修約與檢測數值的判定原則》YB/T08127《600MPa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T/CCIAT001628《HG6/C(E)熱軋帶肋鋼筋》Q/MGB580-2020江蘇省標準化協會標準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用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applicationofnewhigh-strengthhot-rolledribbedbarT/××××—××條文說明目次TOC\o"1-2"\h\z\u1總則 493基本規定 494材料 504.1HG6/C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 504.3混凝土 525結構構件設計 535.1構件計算 535.2構造規定 616鋼筋制作與施工 626.1一般規定 626.2鋼筋制作 636.3鋼筋施工 637檢驗與驗收 647.1一般規定 647.2施工檢驗 641總則1.0.1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實驗研究、工程設計和近年來在安徽省工程實際應用案例分析,采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與采用HRB400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其兩者工作性能基本一致。在工程中運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符合當前國家倡導的綠色環保、節能降碳的要求,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顯著。1.0.2本規程中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其鋼筋的熱軋工藝、鋼筋的伸長率、彈性模量等指標與HRB400鋼筋基本一致,抗拉強度設計值約為HRB400級鋼筋的1.53倍,應用在大跨度、大荷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具有良好的經濟性。由于缺乏相關實驗研究,HG6/C高強鋼筋暫不適用于輕骨料混凝土及需進行疲勞驗算的混凝土結構構件。3基本規定3.0.1本條著重強調鋼筋的適用部位。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適用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和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中所包含的結構體系。試驗研究表明,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特別適用于作為大跨度、重荷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縱向受力鋼筋。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鋼筋混凝土構件中應主要作為受拉鋼筋使用,受限于混凝土的極限壓應變及鋼筋的彈性模量,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作為受壓鋼筋使用時,如軸心受壓柱中,其受壓強度無法充分發揮,優勢不明顯。3.0.2本條著重強調鋼筋的性能。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應經過鋼筋材料的檢測檢驗來保證其強度、延性、可連接性的要求。3.0.4本條著重強調鋼筋的連接。鋼筋直徑在12毫米及以上的鋼筋宜采用套筒連接方式,鋼筋直徑在12毫米及以下的鋼筋宜采用綁扎連接方式。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因材料強度高,焊接難度大,故應對焊接工藝提出更加嚴格的技術要求。受制于現場施工條件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焊接合格率較難保證,為保證鋼筋連接有效及可靠性,本條規定不宜在施工現場焊接。4材料4.1HG6/C新型熱軋帶肋高強鋼筋4.1.2為方便采購,在使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時,對其公稱直徑和常用的公稱直徑進行了規定。4.1.3本條規定了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根據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規定,要求鋼筋強度標準值的保證率不應小于95%。4.1.4本條規定了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強度設計值。1.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鋼筋的強度設計值為其強度標準值除以材料分項系數的數值,對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為適當提高安全儲備,材料分項系數取1.15。2.偏心受壓構件、受彎構件的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受壓區鋼筋應力與周邊混凝土壓應變相關,當混凝土受壓區高度較小時,受到混凝土極限壓應變的限制,受壓鋼筋的應力達不到屈服強度,因此HG6/C高強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取值小于抗拉強度設計值,取為490N/mm2。在正截面承載力計算時,縱向受壓鋼筋的應力取鋼筋應變與其彈性模量的乘積,且鋼筋應力不應超過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不應直接取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3.軸心受壓構件的鋼筋抗壓強度設計值對軸心受壓構件,由于混凝土壓應力達到fc時混凝土應變為0.002,當采用HG6/C高強鋼筋時,其鋼筋的抗壓強度設計值取為400N/mm2。4.用作橫向鋼筋時取值根據試驗研究結果,限定受剪、受扭、受沖切箍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不大于360N/mm2;但用作圍箍約束混凝土的間接配筋時,其強度設計值不受此限。合肥工業大學王靜峰教授團隊于2018年完成的19根偏心受壓柱承載力試驗,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教授級高工朱華、陳安英博士研究團隊于2020年完成數十組采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梁及鋼筋混凝土柱的受彎、偏壓、軸壓試驗。兩個課題組都驗證了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在鋼筋混凝土構件中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從試驗構件的受力機理與破壞形態來看,構件在試驗過程中無異常,鋼筋混凝土的基本理論適用于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鋼筋、混凝土的本構關系沒有因鋼筋強度的提高而發生變化,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滑移機理和實驗現象未見異常,與配置HRB400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一致。4.1.5本條規定了鋼筋延性的要求。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是控制鋼筋延性的重要性能指標,HG6E/C為符合抗震性能要求的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其在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應不小于9%,與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標準》GB/T50011對鋼筋總伸長率的要求相一致。4.1.7對按一、二、三級抗震等級設計的各類框架構件(包括斜撐構件),要求縱向受力鋼筋檢驗所得的抗拉強度實測值(即實測最大強度值)與受拉屈服強度的比值(強屈比)不小于1.25,目的是使結構某部位出現較大塑性變形或塑性鉸后,鋼筋在大變形條件下具有必要的強度潛力,保證構件的基本抗震承載力;要求鋼筋受拉屈服強度實測值與鋼筋的受拉強度標準值的比值(超強比)不應大于1.3,主要是為了保證“強柱弱梁”、“強剪弱彎”設計要求的效果不致因鋼筋屈服強度離散性過大而受到干擾;鋼筋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不應小于9%,主要為了保證在抗震大變形條件下,鋼筋具有足夠的塑性變形能力。牌號HG6E/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為帶“E”的鋼筋,應符合本條要求。4.1.8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的材料強度綜合調整系數取1.1是征詢人防設計部門的意見,結合現行國家標準《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50038中鋼筋的材料強度綜合調整系數推算而來。4.3混凝土4.3.1為更好利用高強鋼筋強度高的材料性能,發揮配置HG6/C高強鋼筋的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承載力優勢,本條對混凝土的強度等級提出最低要求。4.3.2編制組根據對安徽地區常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開裂等問題的現場調研,查勘分析得出,引起裂縫的原因多數為混凝土自身收縮,尤其在超長結構中較為顯著。采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后,構件的配筋率一般會略有降低,因此控制混凝土的水膠比,在滿足泵送工藝要求的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膨脹劑、中粗砂、控制含泥量以及坍落度,選擇聚羧酸系高效減水劑等措施對減少混凝土自身收縮,保證混凝土質量尤為重要。5結構構件設計5.1構件計算5.1.1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作受力鋼筋的混凝土結構及構件,在規定的荷載組合下的結構效應分析與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基本相同。正截面承載能力計算的一般規定:1截面應變保持平面,符合平截面假定;2不考慮混凝土的受拉強度;3混凝土受壓的應力與應變關系按下列規定取用:當時當時式中:——混凝土壓應變為時的混凝土壓應力;——混凝土壓應力達到時的混凝土壓應變,當計算的值小于0.002時,取為0.002;——正截面的混凝土極限壓應變,當處于非均勻受壓且按上式計算的值大于0.0033時,取為0.0033;當處于軸心受壓時取為;——系數,當計算的值大于2.0時,取為2.0。4縱向受拉鋼筋的極限拉應變取為0.01;5縱向鋼筋的應力取鋼筋應變與其彈性模量的乘積。配置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作為受力鋼筋的混凝土受彎構件的設計方法同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基本一致,因此可使用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要求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軟件進行設計,但鋼筋力學性能的計算參數需作相應調整。5.1.2本條規定了可以采用塑性調幅設計的構件或結構類型。超靜定混凝土結構在達到承載力極限狀態之前,會發生程度不同的塑性內力重分布。最終的內力分布主要取決于各構件(截面)的配筋和極限彎矩值。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構件截面之間的內力調幅,可以達到簡化構造、節約配筋、方便施工的目的,技術經濟效益明顯。本條提出了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分析方法設計的條件,按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的計算方法進行構件或結構的設計時,由于塑性鉸的出現,構件的變形和抗彎能力調小部位的裂縫寬度均較大。故進一步明確允許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構件的使用環境,并強調應進行構件變形和裂縫寬度驗算,以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的要求。5.1.3采用基于彈性分析的塑性內力重分布方法進行彎矩調幅時,彎矩調整的幅度及受壓區的高度均應滿足本條的規定,以保證構件出現塑性鉸的位置有足夠的轉動能力并限制裂縫寬度。由于梁端區域能通過采取相對簡單的抗震構造措施而具有相對較高的延性,故常通過“強柱弱梁”措施引導框架中的塑性鉸首先在梁端形成。設計框架梁時,控制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壓區高度(主要是控制負彎矩下截面下部的混凝土受壓區高度)的目的是控制梁端塑性鉸區具有較大的塑性轉動能力,以保證框架梁端截面具有足夠的曲率延性。5.1.4現澆樓蓋和裝配整體式樓蓋的樓板作為梁的有效翼緣,與梁一起形成T形截面,提高了樓面梁的剛度,結構分析時應予以考慮。尤其是地下室頂板、水箱頂板、梁板式筏基等構件相對尺寸較大,已經影響梁截面的慣性矩,導致梁截面中和軸發生改變,對計算結果影響較大。為使梁板構件承載力計算精確,設計計算宜考慮板作為梁的翼緣對梁正截面計算配筋的相關影響。5.1.5本條規定相對于傳統裂縫計算公式增加了裂縫寬度修正系數。由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教授級高工朱華牽頭,會同合肥工業大學陳安英博士、安徽建筑大學劉運林教授組成聯合課題組,對采用HG6/C熱軋帶肋高強鋼筋混凝土梁的裂縫寬度開展了研究工作。選用16組48根混凝土梁分別由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建筑大學開展實驗工作。實驗變化參數:梁的配筋率、混凝土強度等級、鋼筋直徑、鋼筋保護層厚度等,梁截面200×400,跨高比9:1,加載方式采用兩點加載。加載至設計荷載值的80%、90%、100%、110%、120%時分別對相應的梁的裂縫寬度進行量測。由實驗結果,經分析研究,提出裂縫寬度修正系數1當鋼筋保護層厚度取值50毫米及以上,同時配置鋼筋網片,則取0.7,2其他情況,取0.82。構件最大裂縫寬度的基本計算公式如下:(1)式中:——平均裂縫寬度,按下式計算:(2)根據對各類受力構件的平均裂縫間距的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當最外層縱向受拉鋼筋外邊緣至受拉區底邊的距離不大于65mm時,對配置帶肋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平均裂縫間距仍按《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的公式:(3)此處,對軸心受拉構件,取=1.1;對其他受力構件,均取=1.0。當配置不同鋼筋牌號、不同直徑的鋼筋時,式(3)中應改為等效直徑,可按本規程式(5.1.5-3)進行計算確定,其中考慮了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配置不同的鋼種、鋼筋表面形狀以及預應力鋼筋采用先張法或后張法(灌漿)等不同的施工工藝,它們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性能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將通過等效直徑予以反映。為此,對鋼筋混凝土用鋼筋,根據國內有關試驗資料,對預應力鋼筋,參照《混凝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混凝土橋梁》ENV1992-2:1996的規定,給出了本規程表5.1.5-2的鋼筋相對粘結特性系數。對有粘結的預應力筋的取值,可按照求得,其中本應取為預應力筋與混凝土的實際接觸周長;分析表明,按照上述方法求得的值與按預應力筋的公稱直徑進行計算,兩者較為接近。為簡化起見,對統一取用公稱直徑。對環氧樹脂涂層鋼筋的相對粘結特性系數是根據試驗結果確定的。根據試驗研究結果,受彎鋼筋裂縫間縱向受拉鋼筋應變不均勻系數的基本公式可表述為:(4)式(4)可作為規范簡化公式的基礎,并擴展應用到其他構件。式中系數與鋼筋和混凝土的握裹力有一定關系,對光圓鋼筋,則較接近1.1。根據偏拉、偏壓構件的試驗資料,以及為了與軸心受拉構件的計算公式相協調,將統一為1.1。同時,為了簡化計算,并便于與偏心受力構件的計算相協調,將上式展開并作一定的簡化,就可得到以鋼筋應力為主要參數的本規程式(5.1.5-2)。為反映裂縫間混凝土伸長對裂縫寬度影響的系數。根據試驗資料綜合分析,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對受彎、偏心受壓構件統一取=0.77,其他構件取=0.85。短期裂縫寬度的擴大系數,根據試驗數據分析,對受彎構件和偏心受壓構件,取=1.66;對偏心受拉和軸心受拉構件,取=1.9。擴大系數的取值保證率約為95%。根據試驗結果,給出了考慮長期作用影響的擴大系數=1.5。試驗表明,對偏心受壓構件,當≤0.55時,裂縫寬度較小,均能符合要求,故規定不必驗算。在計算平均裂縫間距和時引進了按有效受拉混凝土面積計算的縱向受拉配筋率,其有效受拉混凝土面積取,由此可達到計算公式的簡化,并能適用于受彎、偏心受拉和偏心受壓構件。經試驗結果校準,尚能符合各類受力情況。鑒于對配筋率較小情況下的構件裂縫寬度等的試驗資料較少,采取當時,取的辦法,限制計算最大裂縫寬度的使用范圍,以減少對最大裂縫寬度計算值偏小的情況。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較大時,雖然裂縫寬度計算值也較大,但較大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對防止鋼筋銹蝕是有利的。因此,對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較大的構件,當在外觀的要求上允許時,可根據實際經驗,對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表3.4.5中所規定的裂縫寬度允許值作適當放大。考慮到本條鋼筋應力計算對鋼筋混凝土構件和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分別采用荷載準永久組合和標準組合,符號取。對沿截面上下或周邊均勻配置縱向鋼筋的構件裂縫寬度計算,研究尚不充分,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標準》GB/T50010未作明確規定。在荷載的標準組合或準永久組合下,這類構件的受拉鋼筋應力可能很高,甚至可能超過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為此,當按公式(5.1.5-1)計算時,關于鋼筋應力及的取用原則等應按更合理的方法計算。對混凝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