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山市華僑中學高一上學期歷史一段考試卷
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類遺址與原始文化遺存,空間
位置標示正確的是()
A.①一大汶口文化B.②一河姆渡文化C.③一北京人遺址D.④一元謀人遺址
2.下面是我國青銅器出土地點分布示意圖,考古發現這些遺跡具有中華文化的共同屬性。這說明
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B.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的第一次高峰
C.中華文化的地域性D.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
3.文物是歷史留下的印記,也是人類存在于歷史中的見證。下列文物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的是
A.人面魚紋盆B.黑陶身柄杯C.豬紋陶缽D.何尊
4.20世紀80年代以來,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了青銅大立人,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
2021年的新發掘中又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遺址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
星堆遺址屬于
A.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B.自然遺產,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C.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是早期的城邦文明D.早期文化遺址,彰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5.“王臣”在商周原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動。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臣”已用來指代自王以
下整個周王國里的人。其內涵變化反映了()
A.貴族政治的漸趨衰落B.下層民眾的身份躍升
C.禮樂制度的嚴重破壞D.天下一同的認同發展
6.學者楊寧一認為:“總體看來,周天子雖表面上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控制力有限,各諸侯國實際上都是有很大獨立
性的政治實體?!边@表明西周政治
A.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B.以血緣關系紐帶
C.實現了家國一體
D.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7.以下是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示意圖,圖示中“大變革”處的內容應是
A國家產生B.文明起源C.政權分立D.諸國變法
8.鄭國祭祀遺址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清理出土了春秋時期的鼎,篋,鬲,豆,編鐘,懸鐘等青銅器
文物。該遺址可用來佐證
A.西周青銅鑄造業發達B.東周仍存在著禮樂文明
C.春秋時期農產品豐富D.南方擁有質樸原始音樂
9.從春秋到戰國,我國民族關系出現重要變化,主要表現周邊各族
A.大量遷居黃河流域B.生產方式迅速封建化
C.華夏認同不斷發展D.采用漢族典章制度
10.進入戰國后,各諸侯國運用政權的力量,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制度改革,如李悝變法在魏國變法,商
鞅在秦國變法。這些改革都
A.順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B.遏制了新興諸侯紛爭
C.增強了華夏觀念的認同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
11.孔子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把討論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視天人關系,認為“道”是凌駕
于天人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兩人不同的天人觀
A.是不同時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
C.是繼承與背離傳統文化的結果D.孰優孰劣十分明顯
12.韓非將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代和當今四個時期,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一步步走向進步。據此可知,韓非
A.具有樸素唯物史觀意識B.代表了中下層平民利益
C.提出了隆禮重法新主張D.認識到社會發展的規律
13.秦朝統一后,大量原六國貴族心懷滅國之仇,時刻圖謀復立,六國百姓也并不習慣秦國的嚴刑峻法,尤其對秦二世沉
重的勞役兵役極為不滿。該材料表明()
A.秦亡多種因素所致B.分封制影響較為深遠
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會矛盾D.郡縣制無法鞏固統一局面
14.下圖是秦陽陵虎符,銅鑄,中分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銘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陽陵?!卑l兵必須左,
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應是
A.皇帝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5.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施政方針有了諸多重大調整。下列各項,屬于西漢初年施政方針“重大調
整”的是()
A.采取“與民休息”政策B.實施尊崇儒術的文化改革
C.頒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勢力D.設立直接為皇帝控制的中朝
16.高車(如下圖)是西漢時期一種車駕,常駕四匹馬。西漢初期,社會殘破,為皇帝套馬拉車都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
馬。但到漢武帝時期,馬匹遍布街巷。與這種變化相關的主要史實是
A.“光武中興”B.“文景之治”
C.均輸平準D.“推恩令”的影響
17.董仲舒認為德治與刑罰在治理國家時如同四季有寒也有暑,統治者應該“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
臣”。董仲舒意在強調治國應
A.通過道德教化民眾B.實行大一統統治
C.穩固儒學獨尊地位D.法治與教化并重
18.《后漢書》記載:“(東漢)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p>
光武帝的做法實質上反映了
A.丞相權力的加強B.君主專制的加強
C.三公已成為虛職D.中央集權的削弱
19.對下圖所反映歷史現象的準確理解是()
/X母后臨朝療權旁落
U。
卷
把持物政奪W1君權依靠宦官
A.諸侯強大威脅中央B.社會局面比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無權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20.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榮開放的社會風貌B.政權分裂與文化停滯
C.中外交流與經濟發展D.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
21.著名學者易中天在其《中華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南北朝的歷史意義,我認為
那就是:原來有的沒了,原來沒的有了。什么沒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边@說明
A.國家分裂嚴重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
B.民族交融是導致部分民族消失的主要原因
C.漢民族對少數民族的單向融合導致五胡消失
D.南北分野對中華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2.南北朝時期,實行租調制,其中調用絲,絹,棉,麻上繳,當時生產絲帛的地區遍及全國,絲帛還具有實物貨幣的功能。
這反映了
A.均田制已在全國范圍內實行B.南北方絲織業水平趨向平衡
C.社會環境影響到了經濟形態D.農民賦役負擔依然十分沉重
2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有力地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聯系;唐代繼承發展了隋朝的建設成果,使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
“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隋唐時期()
A.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B.水路運輸成為主要交通形式
C.經濟重心南移產生重大影響D.交通建設促進國家統一穩定
24.《隋書?音樂志》記載了大業二年在洛陽演出“百戲”的盛況:”……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
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這一現象表明隋朝
A.民間藝術迎合統治階層B.市民階層擴大推動世俗文化繁榮
C.朝貢貿易促進文化交流D.民間戲曲整合了社會價值的取向
25.史學家錢穆在《國史新論》中寫道:“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這句話可以用于說明唐朝
A.宰相的職能徹底改變B.宰相的權力被分割
C.宰相的品級逐漸下降D.宰相執政能力降低
26.唐代科舉考試中實行“公卷通榜制”。所謂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詩文成績呈送給能文章有學問的政府大僚閱看,
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據社會及政府先輩的輿論來拔取知名之士。這一做法
A.完善了察舉制度B.反映了社會輿論決定考官選擇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可能使科舉制公平性受到質疑
27.如圖為唐朝畫家閻立本所作的《職貢圖》,描繪了外國使節和我國邊遠少數民族使臣攜帶貢品來唐朝進貢的生動情
景。該圖主要體現了
A.唐朝民族大融合推動了各民族文化認同
B.唐對邊疆地區進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轄
C.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
D.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轉
28.下表是安史之亂初期朝廷與叛軍分別任命的河南節度使列表,由此可知
皇帝節度使任(離)職時間叛軍首領節度使任(離)職時間
張介然755年H^一至十二月(戰死)
唐玄宗李隨756年一至三月(免)安祿山李庭望755年十二月至
757年一月(戰死)
吳王只756年三至五月(免)
虢王巨756年五月至757年春夏(免)
賀蘭進明756年十月至757年八月(免)
唐肅宗安慶緒尹子奇757年一至十月(戰死)
張鎬757年八月至758年五月(免)
A.唐朝政治中心發生轉移B.內地設方鎮導致藩鎮割據
C.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D.官軍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29.唐前期對武則天評價比較積極正面,但宋代司馬光則對她嚴厲批判,明末王夫之則評價道“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
共怨”。這說明歷史人物評價
A.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發生改變
B.時間越早越接近歷史真實的面貌
C.因觀察視角,立場差異導致不同
D.官方比民間更有話語權和權威性
30.《新唐書》:“永徽(唐高宗年號)中……分田其后豪富兼并貧者失業,于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薄端问贰罚骸肮?/p>
最為民害,捻怨召禍,十有余年。自今并給佃主,令率其租戶為兵?!庇刹牧峡芍?/p>
A.宋代繼承了唐代的土地政策B.“土地”是古代政府賦稅的保證
C.土地政策的調整與農民的反抗有關D.現實問題影響著土地政策的制定
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40分)
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漢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賢。直到漢武帝,這一趨勢達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國優秀青年,受國家太學教
育,憑其成績,補郎補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漢政府早已完全是一個士人政府了……這樣由教育與行政服務之實
地觀察,與選舉與考試四項手續,而始獲正式進入政府。
材料二魏晉時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當時地方騷亂,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職權能力有限,全國選舉難于推行,
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務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訪同鄉輿論,開列各地區人才,造成表冊,送政府作為錄用之
根據。
----材料一,二摘自錢穆《中國傳統政治》
材料三(隋朝)明確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與此同時,選舉權
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舉制。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首先設立秀才,明經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
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放寬錄取標準。
——樊樹志《國史概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政府早已完全是一個士人政府”。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西漢與魏晉時代
選官制度的相同點。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點。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漢至隋朝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
32.歷代政府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地重要推動力。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材料一漢朝為加強對周邊民族的統治,設置與內地不同的邊郡,以當地民族習慣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當
地民族的首領為王,侯,郡長等。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領袖示之以
禮。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實施,并使羈縻府州縣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當地
統治機構,或“華官參加”,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走向制度化。
材料二唐朝時周邊各族迅速發展。突厥是興起于阿爾泰山地區的游牧部落……隋末唐初,東突厥多次南下進
攻。貞觀初年,唐軍大舉反擊,擊敗并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髞硖聘咦诼摵匣丶v滅西突厥。唐朝中
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呤兰o前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
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
書籍等?!?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此后,唐蕃間基本上停止了紛爭。唐玄宗統治時期,東北的鞋羯族栗末部強大
起來,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ね酢?/p>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與漢代民族政策的差異。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管理方式的影響。
中山市華僑中學2027屆高一上學期歷史一段考試卷
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類遺址與原始文化遺存,空間
位置標示正確的是()
A.①一大汶口文化B.②一河姆渡文化C.③一北京人遺址D.④一元謀人遺址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舊石
器時代(中國)。根據所學可知,元謀人遺址位于今云南省,④對應正確,D項正確,大汶口文化位于黃河下游,應為②,排除
A項,河姆渡文化位于長江下游,應為③,排除B項,北京人遺址位于今北京市郊周口店,應為①,排除C項。故選D項。
2.下面是我國青銅器出土地點分布示意圖,考古發現這些遺跡具有中華文化的共同屬性。這說明
A.中華文明多元一體B.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第一次高峰
C.中華文化的地域性D.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我國青銅器出土地點分布廣泛,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均有分布,以黃河中下游居多,且考古發現這
些遺跡既各具特色,又具有中華文化共同屬性,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故A項正確,材料只反映了我國青銅
器出土地點的分布情況,無法說明“青銅時代是人類文明的第一次高峰”,故B項錯誤,中華文化包括文學,藝術,思想等方
方面面,材料只涉及青銅器出土地點分布,故C項錯誤,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材料無法體現“長江流域是
中華文明最早的發祥地”,故D項錯誤。
3.文物是歷史留下的印記,也是人類存在于歷史中的見證。下列文物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的是
A.人面魚紋盆B.黑陶高柄杯C.豬紋陶缽D.何尊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何尊是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其中“宅茲中國”為目前所見
“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D項正確,人面魚紋盆為新石器時代的陶器,是史前文化的代表符號,這與題意不符,排除A
項,黑陶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東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當時最高級的一種飲酒器,這與題意不符,排除
B項,豬紋陶缽體現的是河姆渡文化,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4.20世紀80年代以來,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了青銅大立人,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
2021年的新發掘中又出土重要文物一千余件。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三星堆遺址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三
星堆遺址屬于
A.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B.自然遺產,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C.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是早期的城邦文明D.早期文化遺址,彰顯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
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因此D正確,ABC排除。故選D。
5.“王臣”在商周原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動。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王臣”已用來指代自王以
下整個周王國里的人。其內涵變化反映了()
A.貴族政治的漸趨衰落B.下層民眾的身份躍升
C.禮樂制度的嚴重破壞D.天下一同的認同發展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
(中國)。根據材料“在商周原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動"“'王臣’已用來指代自王以下整個周王國里的人”可知,王臣
的所屬由商王到周王,范圍擴大,這是由于隨著分封制的推行,文化認同感逐漸形成,即天下一同的觀念認同逐漸形成,D項
正確,商周時期貴族政治進一步發展,而不是漸趨衰落,排除A項,材料內容體現的是王臣的所屬范圍變化,沒有體現下層
民眾身份的變化,排除B項,根據所學可知,禮樂制度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遭到破壞,不符合題意和史實,排除C項。故選D
項。
6.學者楊寧一認為:“總體看來,周天子雖表面上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控制力有限,各諸侯國實際上都是有很大獨立
性的政治實體。”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B.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C.實現了家國一體
D.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中“但實際上控制力有限,各諸侯國實際上都是有很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可知是指周王朝時期諸侯
國帶有很強的獨立性,這表明西周政治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神權與王權之間的關系,
故A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沒有體現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和家國一體,故BC項排除。
【點睛】“但實際上控制力有限,各諸侯國實際上都是有很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是解題的關鍵信息。
7.以下是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示意圖,圖示中“大變革”處的內容應是
大動蕩:諸侯爭菊—L大科技:鐵器牛耕
—春秋戰國—
—
大思想:百家爭鳴一一大變革:—
A.國家產生B.文明起源C.政權分立D,諸國變法
【答案】D
【詳解】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廣,大大的提高
了生產效率,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富國強兵,實行變法,確立了土地私有制,社會制度由奴隸社會向
封建社會過渡,D符合題意,夏朝時期國家產生,A錯誤,文明起源是遠古時期,B錯誤,政權分立是指國家分裂,出現了多
個政權并立,與春秋戰國時期不符,C錯誤。
8.鄭國祭祀遺址被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清理出土了春秋時期的鼎,霞,鬲,豆,編鐘,懸鐘等青銅器
文物。該遺址可用來佐證
A.西周青銅鑄造業發達B.東周仍存在著禮樂文明
C.春秋時期農產品豐富D.南方擁有質樸原始音樂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材料中的“鼎,霞,鬲,豆,編鐘,懸鐘等青銅器文物”都屬于
春秋時期鄭國祭祀時使用的青銅禮器,B項正確,材料中的“鼎,蕉,鬲,豆,編鐘,懸鐘等青銅器文物”,只能看出青銅器的種類
較多,但無法推測青銅鑄造業的發展程度,排除A項,材料中的“豆”是一種祭祀青銅器而非“農產品”,排除C項,鄭國是一
個北方的諸侯國,排除D項,故選B。
9.從春秋到戰國,我國民族關系出現重要變化,主要表現在周邊各族
A大量遷居黃河流域B.生產方式迅速封建化
C.華夏認同不斷發展D.采用漢族的典章制度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的往
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C項正確,“大量遷居黃河流域”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春秋到戰國,我
國正處于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生產方式迅速封建化”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當時漢族的典章制度還不成
熟,“采用漢族的典章制度”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0.進入戰國后,各諸侯國運用政權的力量,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制度改革,如李悝變法在魏國變法,商
鞅在秦國變法。這些改革都
A.順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B.遏制了新興諸侯紛爭
C.增強了華夏觀念的認同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各國變法和改革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鞏固和發
展了封建制度,推動了社會轉型,A項正確,諸侯國的變法和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占據優勢,并未
起到遏制紛爭的作用,排除B項,戰國時期的變法集中在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對民族融合,華夏觀念認同沒有影響,排除
C項,周王室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周朝政治經濟制度的瓦解以及諸侯國勢力強大,諸侯國的改革與周王室衰亡沒有關聯
性,排除D項。故選A項。
11.孔子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把討論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視天人關系,認為“道”是凌駕
于天人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兩人不同的天人觀
A.是不同時代背景的反映B.折射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
C.是繼承與背離傳統文化的結果D.孰優孰劣十分明顯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孔子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把討論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視天人關系,認為
'道’是凌駕于天人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可得出,孔子主張積極入世,老子主張“無為
而治”,兩人不同的天人觀折射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故B項正確,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末期人,故A項錯誤,“是繼承與
背離傳統文化的結果”與材料主旨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孰優孰劣十分明顯”,故D項錯誤。
12.韓非將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代和當今四個時期,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一步步走向進步。據此可知,韓非
A.具有樸素唯物史觀意識B.代表了中下層平民利益
C.提出了隆禮重法新主張D.認識到社會發展的規律
【答案】A
【詳解】據材料“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變化的,一步步走向進步”可知,韓非的觀點體現了唯物辯證法中發展的觀點,
故選A項,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派代表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排除B項,隆禮重法的觀點是荀子提出的,排除C項,
材料主要體現了韓非認為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但是未對社會發展的具體規律做出解釋,排除D項。
13.秦朝統一后,大量原六國貴族心懷滅國之仇,時刻圖謀復立,六國百姓也并不習慣秦國的嚴刑峻法,尤其對秦二世沉
重的勞役兵役極為不滿。該材料表明()
A.秦亡多種因素所致B.分封制影響較為深遠
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會矛盾D.郡縣制無法鞏固統一局面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題干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
國秦朝。根據題干“秦朝統一后,大量原六國貴族心懷滅國之仇,時刻圖謀復立,六國百姓也并不習慣秦國的嚴刑峻法,
尤其對秦二世沉重的勞役兵役極為不滿”可知秦朝內部矛盾重重,最終這些矛盾激化導致了秦末農民大起義,說明秦亡
是多種因素所致,A項正確。題干未提及人民對分封制態度,無法得出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結論,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
法家的嚴刑峻法思想只是人民反抗秦統治的原因之一,排除C項,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排除
D項。故選A項。
14.下圖是秦陽陵虎符,銅鑄,中分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銘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陽陵?!卑l兵必須左,
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應是
A.皇帝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答案】A
【詳解】秦始皇掌握全國最高軍權,虎符是調兵之信物,分為兩半,皇帝掌握一半,將帥一半,將帥發兵時必須左,右半符
驗合后方能生效。這是皇權至上的體現。故選A,丞相是輔佐皇帝處理政治事務,B錯誤,太尉負責軍事,秦始皇從來沒
有設置過,C錯誤,御史大夫負責監察,D錯誤。
15.西漢初年的各種制度基本沿襲秦朝,但施政方針有了諸多重大調整。下列各項,屬于西漢初年施政方針“重大調
整”的是()
A.采取“與民休息”政策B.實施尊崇儒術的文化改革
C.頒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勢力D.設立直接為皇帝控制的中朝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初年
(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漢初年基本“漢承秦制”,最突破秦朝的施政方針是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A項正
確,據所學可知,西漢初年是黃老思想,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頒布“推恩令”
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為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漢武帝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排除D
項。故選A項。
16.高車(如下圖)是西漢時期一種車駕,常駕四匹馬。西漢初期,社會殘破,為皇帝套馬拉車都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
馬。但到漢武帝時期,馬匹遍布街巷。與這種變化相關的主要史實是
A.“光武中興”B.“文景之治”
C.均輸平準D.“推恩令”的影響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漢代初建,國力羸弱,民生凋敝,因此找不到四匹同樣顏色的馬。但漢初通過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生產
日益恢復,出現了“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時期的強盛打下了基礎,B項正確,A項是東漢,排除A,CD項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
權在經濟與政治方面的措施,與題意不符合。
17.董仲舒認為德治與刑罰在治理國家時如同四季有寒也有暑,統治者應該“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
臣”。董仲舒意在強調治國應
A.通過道德教化民眾B.實行大一統統治
C.穩固儒學獨尊地位D.法治與教化并重
【答案】D
【詳解】根據“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權以正其臣”可得出其強調儒法并用,體現了董仲舒思想中外儒內法的特點,D
項正確,教化只是一個方面,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大一統,排除B項,當時儒學還沒有獨尊,排除C項。故選D項。
18.《后漢書》記載:“(東漢)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p>
光武帝的做法實質上反映了
A.丞相權力的加強B.君主專制的加強
C.三公已成為虛職D.中央集權的削弱
【答案】B
【詳解】材料反映光武皇帝因為數世失權,強臣竊命,而設立三公,但是事務管理都歸臺閣,由此可見,光武帝的做法實質上
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故選B,材料反映的是君權加強,相權削弱,故排除A,材料確實反映了三公已成為虛職,是表象,不是
實質,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中央集權的削弱,故排除D。
19.對下圖所反映歷史現象的準確理解是()
A.諸侯強大威脅中央B.社會局面比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無權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答案】D
【詳解】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古代中國存在一種政治現象,即幼帝即位導致外戚專權,皇帝長大后,依賴宦官收回權力,
導致宦官專權局面的出現,由此可以得出,材料所述為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故D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諸侯問題,
故A不正確,外戚宦官專權往往會導致社會動蕩,故B不正確,C只是反映了一個方面,不夠全面,排除。
20.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特征是()
A.繁榮開放的社會風貌B.政權分裂與文化停滯
C.中外交流與經濟發展D.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北方少數民族南遷和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所以當時發
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與區域開發,D項正確,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社會動蕩,沒有出現繁榮開放的社會風貌,排除A
項,這一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但主流還是民族的交融和發展,文化停滯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中外交流不是這一時
期的社會主流,排除C項。故選D項。
21.著名學者易中天在其《中華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南北朝的歷史意義,我認為
那就是:原來有的沒了,原來沒的有了。什么沒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边@說明
A.國家分裂嚴重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
B.民族交融是導致部分民族消失的主要原因
C.漢民族對少數民族的單向融合導致五胡消失
D.南北分野對中華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答案】B
【詳解】從材料中的“什么沒了?五胡”等信息來看,說明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逐步走向交融,導致部分民族
消失,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反映國家分裂對中華文明發展進程的影響,排除A項,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不是單向融
合的過程,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南北分野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
22.南北朝時期,實行租調制,其中調用絲,絹,棉,麻上繳,當時生產絲帛的地區遍及全國,絲帛還具有實物貨幣的功能。
這反映了
A.均田制已在全國范圍內實行B.南北方絲織業水平趨向平衡
C.社會環境影響到了經濟形態D.農民賦役負擔依然十分沉重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南北朝時期”“絲帛還具有實物貨幣功能”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
分裂混亂時期,導致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發展不充分,絲帛具有實物貨幣的功能,反映了當時社會環境影響了經濟形態和
發展,故c選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強調的是當時社會環境影響到了經濟形態,沒有體現均田制實行的情況,并且“全國
范圍內實行”的表述錯誤,故A選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對南北方紡織業發展水平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南北方絲織業水
平趨向平衡的結論,故B選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的是調用絲帛上繳,沒有體現上繳數量,無法得出農民賦役負擔沉重,
故D選項錯誤。
23.隋朝修建的京杭大運河,有力地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聯系;唐代繼承發展了隋朝的建設成果,使這一主干交通構成了
“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了隋唐時期()
A.人工運河修建技術領先世界B.水路運輸成為主要交通形式
C.經濟重心南移產生重大影響D.交通建設促進國家統一穩定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
時期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抵余杭,構成了“奉長安文化為中心,仰東南財富
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線,這反映出隋唐時期交通建設促進了國家統一穩定,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工運河修建
水平,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水路交通成為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項,唐朝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與材料時間不
符,排除C項。故選D項。
24.《隋書?音樂志》記載了大業二年在洛陽演出“百戲”的盛況:”……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
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這一現象表明隋朝
A.民間藝術迎合統治階層B.市民階層擴大推動世俗文化繁榮
C.朝貢貿易促進文化交流D.民間戲曲整合了社會價值的取向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百戲”“每歲正月……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至晦而罷”等信息可知,百戲原來是一
種明民間文化行為,而材料中此時的百戲由官方組織的表演,是為了展示國力,體現了民間藝術迎合統治階層,A項正確,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商品經濟并未得到充分的發展,百戲與市民階層的關系無法得出,B項錯誤,此時的朝貢是
政治性行為為主,朝貢貿易的說法不妥當,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民間藝術迎合統治階層,不能體現朝貢貿易,C項錯誤,材
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民間藝術迎合統治階層,沒有涉及社會的價值取向整合的問題,D項錯誤。
25.史學家錢穆在《國史新論》中寫道:“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員制?!边@句話可以用于說明唐朝
A.宰相的職能徹底改變B.宰相的權力被分割
C.宰相的品級逐漸下降D.宰相執政能力降低
【答案】B
【詳解】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意味著唐代宰相是群相制度,分別負責不同行政環節,說明宰相的權力被分割,B正確,A中
的“徹底”表述絕對,排除,委員制和宰相品級無關,排除C,宰相執政能力的變化和委員制無關,排除Do
26.唐代科舉考試中實行“公卷通榜制”。所謂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詩文成績呈送給能文章有學問的政府大僚閱看,
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據社會及政府先輩的輿論來拔取知名之士。這一做法
A.完善了察舉制度B.反映了社會輿論決定考官選擇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可能使科舉制公平性受到質疑
【答案】D
【詳解】由材料內容可知公卷通榜制具有較強的主觀性,給一些人提供作弊機會,可能使科舉制公平性受到質疑,故選D,
唐朝實行科舉制,A不符合唐朝史實,排除,B項表述太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無法體現,排除。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通榜是考后出榜前,根據社會及政府先輩的輿論來拔取知名之士”,緊扣關鍵信息分
析解答。
27.如圖為唐朝畫家閻立本所作的《職貢圖》,描繪了外國使節和我國邊遠少數民族使臣攜帶貢品來唐朝進貢的生動情
景。該圖主要體現了
A.唐朝民族大融合推動了各民族文化認同
B.唐對邊疆地區進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轄
C.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
D.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轉
【答案】C
【分析】
【詳解】唐朝時期,中國是世界上的強國,且當時的統治者推行開明開放的外交政策和民族政策,對周邊地區和民族有較
大的吸引力,《職貢圖》所描繪的“外國使節和我國邊遠少數民族使臣攜帶貢品來唐朝進貢的生動情景”正是印證了唐
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C項正確,“外國使節和我國邊遠少數民族使臣攜帶貢品來唐朝進貢”體現不出
民族融合,排除A項,唐政府只能對邊疆地區進行管轄,但不能管轄外國,B與材料意思不符,排除B項,藩鎮割據發生在
唐朝的中后期,也沒有根本扭轉,最終導致唐朝走向滅亡,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28.下表是安史之亂初期朝廷與叛軍分別任命的河南節度使列表,由此可知
皇帝節度使任(離)職時間叛軍首領節度使任(離)職時間
唐玄宗張介然755年十一至十二月(戰死)安祿山李庭望
李隨756年一至三月(免)755年十二月至
757年一月(戰死)
吳王只756年三至五月(免)
虢王巨756年五月至757年春夏(免)
賀蘭進明756年十月至757年八月(免)
唐肅宗安慶緒尹子奇757年一至十月(戰死)
張鎬757年八月至758年五月(免)
A.唐朝政治中心發生轉移B.內地設方鎮導致藩鎮割據
C.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D.官軍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答案】C
【詳解】根據表格信息,唐玄宗任命四名節度使,有一名戰死,三名被免職,唐肅宗時任命兩個節度使全部被免職,兩位皇
帝在位期間叛軍首領任命的節度使均為戰死,再結合安史之亂后相關史實,可知朝廷缺乏有效平叛策略,故c正確,表格
信息無法判斷政治中心轉移,且唐朝政治中心一直在長安,故A錯誤,材料只能體現節度使的更換,無法體現藩鎮割據的
局面,故B錯誤,根據表格,朝廷的節度使頻繁更換,可知朝廷在戰場上是被動的,故D錯誤。
29.唐前期對武則天評價比較積極正面,但宋代司馬光則對她嚴厲批判,明末王夫之則評價道“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
共怨”。這說明歷史人物評價
A.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發生改變
B.時間越早越接近歷史真實的面貌
C.因觀察視角,立場差異導致不同
D.官方比民間更有話語權和權威性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前期對武則天評價比較積極正面,主要是因為武則天延續了唐代李氏王朝的穩定
發展,同時唐朝社會風氣比較開明,所以對武則天的評價比較客觀,但宋明理學強調“三綱五?!钡姆饨▊惱淼赖?,對女性執
掌政權頗多微詞,對武則天的評價比較負面。由此可知,因所處時代和所處的立場不同,對武則天的評價也褒貶不一,這說
明歷史人物評價會因觀察視角,立場差異而導致不同的認知,故C項正確,“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發生改變”只是敘述了
表面現象,未認知到本質,故A項錯誤,歷史真實的面貌不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故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官方比民間更
有話語權和權威性”,故D項錯誤。
30.《新唐書》:“永徽(唐高宗年號)中……分田其后豪富兼并貧者失業,于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薄端问贰罚骸肮?/p>
最為民害,捻怨召禍,十有余年。自今并給佃主,令率其租戶為兵?!庇刹牧峡芍?/p>
A.宋代繼承了唐代的土地政策B.“土地”是古代政府賦稅的保證
C.土地政策的調整與農民的反抗有關D.現實問題影響著土地政策的制定
【答案】D
【詳解】根據“永徽(唐高宗年號)中……分田其后豪富兼并貧者失業,于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可提出唐朝土地兼并現
象嚴重,于是制定政策進行處罰。根據“公田最為民害,捻怨召禍,十有余年。自今并給佃主,令率其租戶為兵?!笨傻贸鲠?/p>
對宋代土地出現的問題,其規定“自今并給佃主,令率其租戶為兵”,從而可得出唐宋時期的現實問題影響著土地政策的制
定,D項正確,材料不能得出是繼承,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土地的作用,排除B,材料沒有涉及到農民的反抗,排除C?
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40分)
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漢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賢。直到漢武帝,這一趨勢達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國優秀青年,受國家太學教
育,憑其成績,補郎補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漢政府早已完全是一個士人政府了這樣由教育與行政服務之實
地觀察,與選舉與考試四項手續,而始獲正式進入政府。
材料二魏晉時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當時地方騷亂,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職權能力有限,全國選舉難于推行,
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務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訪同鄉輿論,開列各地區人才,造成表冊,送政府作為錄用之
根據。
----材料一,二摘自錢穆《中國傳統政治》
材料三(隋朝)明確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與此同時,選舉權
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舉制。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首先設立秀才,明經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錄取……
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放寬錄取標準。
----樊樹志《國史概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西漢政府早已完全是一個士人政府”。根據材料一,二,指出西漢與魏晉時代
選官制度的相同點。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點。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漢至隋朝時期的歷史發展趨勢。
【答案】(1)說明:漢代官僚政治得以發展,孝廉成為人們做官的主要途徑,太學興起和考試做官,進一步打破了官僚世
代為官的陳規,統治階級通過察舉制,太學考試等制度,建立起專業的文官集團。
相同點:其目的都是選拔人才,都呈現出制度化趨勢,都是由地方向中央舉薦人才。
(2)特點:官吏任免權和考核權收歸中央,以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科舉制日益完善。
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分析】
【詳解】(1)根據材料一“直到漢武帝,這一趨勢達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國優秀青年,受國家太學教育,憑其成績,補郎
補吏,加入政府”“這樣由教育與行政服務之實地觀察,與選舉與考試四項手續,而始獲正式進入政府”和結合所學知
識可從漢代官僚政治發展,選官途徑和標準等方面說明“西漢政府早已完全是一個士人政府”。關于西漢與魏晉時代
選官制度的相同點,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從選拔人才的目的,發展趨勢,選材標準方面思考作答。
(2)關于特點,根據材料三“明確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書省所屬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進行考核”可知官吏
任免權和考核權收歸中央,根據材料三“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首先設立秀才,明經等科,一律按才學標準
錄取……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放寬錄取標準”可知以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科舉制日益完善。關于趨勢,根據材
料一可知是漢代的選官制度,材料二是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材料三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據此可知西漢至隋朝時期,中
央不斷加強對官吏的選拔和考核,反映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點睛】
32.歷代政府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地重要推動力。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相關問題。
材料一漢朝為加強對周邊民族的統治,設置與內地不同的邊郡,以當地民族習慣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當
地民族的首領為王,侯,郡長等。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領袖示之以
禮。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實施,并使羈縻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建筑施工安全知識點及考題
- 家具行業資本運作與融資策略探討試題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師考試實務要求試題及答案
- 官方補課面試題及答案
- 老年社會工作試題及答案
- 模數學試題及答案解析
- 小學作曲考試題及答案
- 英語試卷及答案七年級上冊
- 英語高一期中試卷及答案
- 家具設計在社交生活中的作用與影響探討試題及答案
- 武安市公安局招聘警務輔助人員筆試真題2024
- 2023年高考真題-物理(廣東卷) 含答案
- 土木工程專業外文文獻及翻譯
- 第三單元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魯迅心中的那些情”主題交流課 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 2025年駕照C1證考試科目一必考題庫740題及答案(包過版)
- 氣候變化適應成本-深度研究
- 第2課《風鈴》課件 花城版音樂三年級下冊
- R245fa螺旋管內分液冷凝特性實驗研究
- 【營銷方案】2025小紅書平臺營銷通案
- 應急疏散的標識與規范
- 光伏項目服務承諾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